护士学习科学发展观新感想

每朵花都没有一样的时候,人也是一样。对接触的事物产生的一些内心的想法和自己的理解谓之“心得体会”。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心得体会吧,写心得体会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那么你知道正确的心得体会书写格式吗?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护士学习科学发展观新感想”,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护士学习科学发展观新感想

十七届三中全会当中对外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党的十七大上,科学发展观正式写入了党章。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只有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科学发展观的落脚点在人,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的特点或实际出发,一切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要体现人性,要考虑人情,要尊重人权,不能超越人的发展阶段,不能忽视人的需要。作为一名护理管理者,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内涵,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在工作中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以人文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护理管理工作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体现在对护理人员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其次,体现在为病人施行人性化护理服务。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护理人员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科学发展观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不断发展。护士是医院工作的主体,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做好护理管理提高护理质量是护士长的根本职责和任务。因此,在工作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在制定各项工作计划时要充分考虑人的本性,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和基本愿望,一切管理活动都要以人为核心,以激发和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目的来进行,增加护士的职业认同感,更加热爱临床护理工作,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1、尊重护士的人格。人是社会的人,人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被尊重的需求、人际交往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且只有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才可以更加安心地工作,更愿意全心的付出,达到自我管理和自我实现。因此,在护理管理过程中,应经常提醒自己,要尊重护士人格,对护士给予人文关怀。如:在工作中要重视护士的想法;给予护士一定的自主权;让护士有参与感;对护士偶尔出现的工作失误,选择适当的场合进行批评教育等。
2、加强关爱和沟通。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一切管理活动均应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工作为主。作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不仅要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还要对护士倾注爱心,时刻把护士的疾苦、冷暖挂在心上,尽自己最大努力为护士排忧解难,使护士感受到温暖和关爱,增强护理队伍的向心力、凝聚力。在一个群体中,如果彼此关系融洽,就会产生群体增加作用,达到1+1+1>3的效果,这个群体就会产生内聚力;反之,就会产生群体减力作用,使1+1+1<3,这个群体就会产生摩擦力。所以护士长的责任在于创造和维持一种有利于调动积极性和团结友爱和谐的环境氛围。
3、做到公平和公正。在日常工作中,护士长要做到对事不对人,克服偏见,一视同仁,维护护理人员的心理平衡,给大家创造平等的竞争机会,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为实现护理目标而努力。
4、善于运用激励方法。作为护理管理者,应善于运用激励方法,充分发挥护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及时发现护士的优点,给她们机会和空间表现自己,充分发挥个人所长。
5、从自身做起,树立榜样。作为一个护理管理者,不仅是指挥者,更重要的是要带动一群人,这就需要管理者本身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被领导者信服,从而尊重和服从领导,愿意追随。因此,护士长应把提高自身素质和敬业精神放在首位,其个人的政治态度、工作作风、品德修养、风度仪表、言谈举止等都应起到表率作用。
6、换位思考,增进沟通。要把“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作为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坚持一切从“人”出发的管理理念。护士长在平时工作中要多去换位思考,多从他人的角度去考虑、感受某些问题。从护士的角度出发,将护士看作朋友,而不是下级;遇事要冷静,处理要得当,在护士面前讲话要用词得当,不要伤害护士的自尊心;在困难面前,要与护士同甘苦、共患难。这样护士才会把你当作贴心人,有话愿意对你讲,有事才能同心协力去完成,工作才会积极主动。
7、合理安排,用人之长。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作为管理者,要有科学的、发展的眼光,要了解每名护士的特长,在工作中合理安排,做到扬长避短,让每个人都处于最能发挥其长处的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产生最大的经济和社会

护士学习科学发展观新感想第2页

效益。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病人实施人性化护理服务.在护理工作中,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体现在为病人实施人性化护理服务上,以病人为中心,尊重病人的权利,满足病人的需要,为病人提供舒适的、安全的护理服务。
1、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需求认识的不断提高,护理人员首先应转变服务观念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使为病人提供人性化服务深深扎根于思想观念当中,成为一种自觉行为,真正做到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变“病人等我”为“我迎病人”。
2、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人格尊严和个人隐私。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及生存期望值的提高,护理人员不仅要满足病人求生存、求健康的需求,还应维护病人的人格尊严和个人隐私,意识到病人个人尊严不能因生命活动力降低而递减,护理工作者有责任帮助病人维护人格尊严。
3、加强沟通,做好健康教育。整体护理作为一种理念,已渗透到临床工作的各个方面。病人的社会经历、文化程度、疾病种类和病情严重程度不同,要求我们护理人员应理解和尊重病人,与病人多沟通,了解病人的需要、需求、期望和感受,进行个性化的服务和健康教育。
4、重视细节管理。细节决定成败。护理人员的人性化服务体现在每一个细微之处,往往一个微笑、一句温暖的语言、一个得体的抚摸可起到药物无法替代的作用。所以,护理人员应提高自身修养,精练技术,不断完善自我,将端庄的仪表、美好的语言、得体的行为、精湛的技术体现在为病人提供的人性化服务中。
总之,在护理管理上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在护理工作中处处体现人性化服务理念,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今后工作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我们将在工作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为社会主义健康事业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编辑推荐

军人谈学习“科学发展观”后感想


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给全军部队带来了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一步培养科学精神、进一步转变思维方式、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的新气象,有力推进了部队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当前和今后全军官兵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为帮助官兵进一步认清科学发展观对部队建设的重大指导意义,清除思想上的一些模糊认识,本刊应读者要求,开展“科学发展观离我们远不远”的讨论,本期选发10位读者的讨论稿,从不同侧面回答了读者的一些疑问,欢迎大家继续踊跃参加“科学发展观离我们远不远”的讨论。下期请读者着重围绕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推进军事训练改革、全面提高部队战斗力发表据事论理的见解。

把深奥的理论通俗化

科学理论只有被广大官兵所掌握,才能生成强大的战斗力。而官兵对科学理论理解、掌握和运用的程度,往往取决于宣讲辅导是否贴近实际、深入浅出。只有把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才能使官兵易于理解、乐于接受。方永刚的政治理论课之所以人们爱听,原因之一就在于他善于用群众语言把深奥的理论“翻译”成大家喜欢听、能听懂的通俗语。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应该从部队建设和官兵的思想实际出发,多联系本单位的事例,多用官兵熟悉的语言,多以官兵喜闻乐见的形式,努力使宣讲辅导可感可触、可亲可信。这样,大家才能感到科学发展观就在部队建设的实践之中。

以人为本尊重士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现在无论是军事训练还是日常管理,都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就拿我们单位来说,以前担心士兵乱交往,对他们的书信、日记管理很严,带兵人有时甚至私看士兵的信件和日记,伤害了士兵的自尊,还容易诱发官兵之间的对立情绪。我部领导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注重以人为本,尊重士兵的隐私权,专门为士兵内务柜安装了带锁的抽屉,让士兵锁住自己的小“秘密”,温暖了每一个士兵的心。

取消不合时宜的“统一”

我刚入伍时,连队为了整齐划一,啥事都搞“统一”:毛巾、被子叠成“豆腐块”,脸盆、牙具、水杯、拖鞋、碗筷全连一模一样,就连钢笔、笔记本等也由连队统一订购。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争当内务卫生先进,有的人还往被子上洒水、缝帆布、插硬纸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后,部队取消了这些不合时宜的“统一”。毛巾不再叠成“豆腐块”,而是晾在专用毛巾架上。被子虽然要叠放整齐,但严禁洒水、缝帆布、插硬纸板,也不必用夹板反复挤压,无须徒耗时间和精力。连队不再统一购买日常生活用品,而是让官兵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想买什么品牌就买什么品牌。

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与感想


讲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共产党员的事,更是全民的事,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如何发展,往哪个方向发展的大事。

10月29日,在听了局机关党委赵书记的动员报告后,我有以上认识,并有以下几点感想:

1、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意义

要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我们要知道为什么要提倡科学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在各行各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矛盾和困难问题也日益突出:如能源、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社会发展严重滞后,(如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的后劲不足(科技含量下降,拼能源,拼劳力、拼土地),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日益增大导致的新的阶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发展到了一个关键阶段,如果不实现科学发展,经济发展将难以持续,社会将难以稳定,共同富裕目标也将难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提出要用科学发展观念来指导今后的工作,是最佳时机(符合国情、党情),最佳选择(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最顺民意(人民群众拥护),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要素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依靠人,激励人,提高人,关心人和爱护人;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进步,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国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什么是发展”、“靠谁发展”和“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发展观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科学的回答。

3、从我做起,搞好本职工作

要搞好科学发展,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尤其重要,赵喜明书记在动员报告中针对我省药品监督工作实际谈到了10个方面的统筹兼顾,一是技术和行政监督工作的统筹兼顾,二是业务工作与行政工作的统筹兼顾,三是。。。。。四是评价性抽验与委托性检验的统筹兼顾,五是干部的培养与使用的统筹兼顾,六是检验工作与科研工作的统筹兼顾,七是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筹兼顾,八是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统筹兼顾,九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如何统筹兼顾,十是本位与外院如何统筹兼顾?10个怎样统筹兼顾,实际上也是站在科学发展的角度给药品监督检验部门提出了如何发展,为谁发展的问题,目前,食品药品大案频现,作为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工作人员,肩负着为人民服务,服好务的重要职责,如何能摆正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摆正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做到立足根本,胸怀大局,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注国家前途,关注社会发展,也是关注我们自己。如果每个人都能从自身做起,任何困难都能克服,社会将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落实科学发展观任重道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光明日报》一篇已发表了三十年的文章,《人民网》近日转载。这是一篇对中国当代社会的影响极其深远的岁月美文。天下头等大事是吃饭,最好的事是读书。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能催生中国社会的变革,直接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变革社会关系,解决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让人们过上温饱,继而小康,所以说它的意义非凡。

在当时那特定的历史时期——以政治为中心,极左路线发展到了极点,新中国解放几十年实行计划经济政策。国有企业的工人可以十八年工资不升不降,拿43元每月,那也可以谓之中国特色。生活的拮据困难可想而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的发表有如春雷,惊醒了沉睡的近乎麻木的人民。而这一早已为马克思提出并且证明了的真理,在当时的提出需要特别的政治勇气,由此可见虽然共利国在发展中偏离了一定方向,但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仍在。从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中华大地一场以农村土地承包的家庭联产责任制的改革全面铺开,无数饱受饥饿的贫困的人民可以有饭吃了,接近崩溃的国民经济也逐渐恢复,城市拉开了创建深圳特区的改革。中国人民从此走上了一条富裕的康庄大道。

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温这篇文章,是有其特殊意义的。它给我们的启发是:一、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国今天的巨大成就。像奥运会的胜利召开,神七成功发射与返回,战胜特大自然灾害,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等。二、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必须继续坚持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具体内容在当前就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勿容质疑必须要贯彻和落实的客观真理。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胡锦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作了明确的阐述“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的概念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四个具体方面: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重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还认为:当今天中国社会尽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仍然面临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仍十分突出。如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而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不少地区,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的生活还相当困难。不少地区发展经济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是不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的,也不是尊重和保障人权。而这些只能靠发展才能解决。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不是发展,而是落后与倒退。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不同的地区要从不同的实际出发,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科学规化。在解放思想方面要让更多的人懂得经济规律。以自己的诚实劳动,聪明才智,诚信经营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科学发展观体现真善美


科学发展观蕴含的“真”,体现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创新认识;科学发展观蕴含的“善”,体现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取向;科学发展观蕴含的“美”,体现为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实现世界和谐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目标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真善美相统一的科学理论。

求真:追求发展的合规律性

“真”,即规律性。求真,就是历史主体对历史客体发展规律的一种理性意识和追求。科学发展观蕴含的“真”,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探索、新认识、新实践。

科学发展观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奇迹。但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导致一些国家出现了经济结构失衡、资源日趋紧张、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以及两极分化、失业增加、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等问题。经济增长并没有给广大人民带来更多的实惠,也未能实现持续的增长和真正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汲取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顺应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追求人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和谐发展,实质上就是以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理念和实践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方式,创造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模式。这是科学发展观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科学总结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科学发展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的世界大势和我国的发展变化,顺应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提出了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用新的观点和新的实践,进一步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执政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如何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如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如何完成党的执政使命,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21世纪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提出要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围绕这个目标,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创新理论观点,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求善:追求发展的人民性

“善”,即合目的性。求善,是历史主体对历史客体的一种情感意识和追求,反映的是历史主体对历史客体的价值关系,强调的是历史客体对历史主体的价值意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就是科学发展观蕴含的“善”。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目的。发展的价值目的问题,是我们党的根本目的。我们党执政的目的,制定一切路线、方针、政策的目的,领导人民革命、改革、发展的目的,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摆在所有价值目标的第一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把发展为了人民的价值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坚持发展依靠人民,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原则。发展必须“依靠人民”,这是“发展为了人民”在逻辑上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群众路线。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科学发展,不是人民群众被动参与的发展,而是我们党领导的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伟大社会实践活动,是千百万人民群众自我学习、自我实践、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过程,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因此,人民群众是科学发展的主体,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保证力量。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把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统一起来,把党的群众路线与唯物史观统一起来,把发展为了人民与发展依靠人民统一起来。

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发展成果必须“由人民共享”,这是发展“为了人民”和发展“依靠人民”的具体体现和最终目的。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把改革和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为了更好地坚持“人民共享”的价值取向,党的十七大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些都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我们党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着力点。

求美:追求发展的和谐性

“美”,即合理想性。求美,就是历史主体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基础上,对历史客体的艺术性构想和能动性创造,对美好的理想目标的追求和享受。科学发展观蕴含的“美”,集中体现为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实现世界和谐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美好理想目标。

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科学发展观从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之间的关系入手,在辩证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基础上,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我们要追求的科学发展,应该是以人为中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实现世界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对美好世界的追求。进入21世纪,各国人民面对的是一个深刻而迅速变革中的世界。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但是,世界既不安宁,也不和谐。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此起彼伏,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究竟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究竟应该怎样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这是时代发展摆在世界各国人民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科学发展观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科学发展观对现实世界追求的美好目标。

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对美好人生的追求。科学发展观不仅强调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而且注重人自身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的基本观点,把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统一起来,确立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和保障。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就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潘绍龙蔡晓东:解放军汽车管理学院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心教授、教员)

学习科学发展观感想


学习科学发展观感想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及意义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由上面可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要解决怎么走中国的路,探索中国的前途的。据说外国在翻译“科学发展观”里面的“科学”的时候是翻译的“可持续”这个词的。所以科学发展观是针对未来一段很长的时间的。怎么才能办到呢?
第一、充分的认识自己,给于自己准确的定位。30年持续高速发展前所未有,近30年我们一枝独秀,世界平均经济增长3左右,我们是9.67。经济规模变化前所未有,中华民族发展的速度超出了西方世界的想象,在他们还没做好准备之前,一个和他们制度不一样、传统不一样,思维行事方式和他们差异相当大的东方经济大国已经屹立在世界。这次奥运圣火传递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深层次来讲是西方世界对中国崛起不安和恐惧的反映。
然而,我们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问题与挑战,如:贫富差距前所未有;待业人口之多,就业压力之大前所未有;三无农民(无地、无业、无保障)之多前所未有;城乡差距之大前所未有;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之大前所未有等等。应该说这些都是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也是经济高速发展必然遇到的问题。例如我们人平均收入30年增加大约等于西方300年的增加,这样的时空压缩,把分阶段产生的问题,集中产生了,特别是产生在改革开放后10年(对比欧洲的圈地运动时农民失地,本文大工业化后的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出现的时间跨度在一两个世纪)。
第二、针对自己的切身实际,作出相应的调整,走切合自身实际的路。发展就是要摆脱贫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科学技术进步的角度看,发展就是全面实现工业化,再由工业化向现信息化社会的转变。从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视角来看,发展就是要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进步。还要在恰当的时间内,抓出自己的主要目标,并统筹其他目标,比如现在强调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我们最伟大的目标——共产主义的引导下,调整自己使自己少走弯路。


科学发展观学习体会|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


 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这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和我国国情出发,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经验得出的重要启示。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适应市场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进一步深化认识取得的重大成果。科学发展观作为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观,它包括了系统而丰富的内容科学的发展观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观,它是人们对发展问题的总体认识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包含了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坚持改革开放,是科学发展观的强大动力;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等。科学发展观要回答的问题有:要不要发展,为谁发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往哪里发展等问题。
(一)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目的,是回答“为谁发展”的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使人民群众成为发展的动力。具体地说,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就是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说过,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我们从事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我们党的立党为公的宗旨和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
(二)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其首要内容和中心内容,是回答“要不要发展”的问题。
离开了发展,就无所谓什么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待发展。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之所以是“硬道理”,就在于它是一种客观规律,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首先,发展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种客观规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尤其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总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人类终究会发展,一切阻挡者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发展才是硬道理”,乃是一种客观规律。正因为如此,发展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人类实践的历史性课题。发展也是现代社会各国称雄竞争的时代性课题。就我国来说,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增强社会主义社会的凝聚力和说服力,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发展;解决国内各种经济社会问题,保持社会政治稳定,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离不开发展;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和平统一祖国,离不开发展;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以及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离不开发展。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国家之所以经得起国际国内各种风浪的考验,各项社会事业之所以取得巨大进步,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之所以不断提高,归根到底是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今后,从长远一点来说,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也都要靠发展。因此说,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精神实质的高度概括。
(三)科学发展观还要回答“发展什么”的问题。
这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既包括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包括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全面发展就是社会各个方面都要发展,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统一。经济发展是指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改善城乡人民的生活条件;社会发展既包括实现政治民主、社会正义、司法公正、市场公平等,又包括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知识文化教育、从事生产活动的能力和本领、思想道德素质修养和人格品质的塑造等。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还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面向21世纪的发展,不是单一目标的发展,而是一个多层次综合目标体系的发展。
(四)科学发展观要回答“怎样发展”的问题。
这就是协调发展,基本内容主要是坚持“五个统筹”协调发展,就是促进有关发展各系统的协调,充分发挥各系统要素的优势和潜力,使每个发展要素满足其他发展要素的要求,完善整体功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就是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出发,以解决“三农”问题为重点,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良性互动;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趋于缩小,人均公共产品的占有趋于合理,享有的公共权益趋于均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要使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和特殊功能充分有效发挥;地区之间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畅通便利;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和享受基本公共产品与服务的差距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地区之间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经济技术合作不断加强;地区之间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实现统筹规划和互动协调。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是把社会全面进步作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和重要条件,着重解决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而形成的主要矛盾,不以牺牲社会发展为代价求得暂时的经济繁荣,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良性互动。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是要使人的生产行为和生活方式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过程,加快技术进步,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就是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趋利避害,坚持开放的发展观,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推进国内发展时考虑国际环境,扩大对外开放时自觉地注重服务于国内发展和改革,实现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协调互动。
(五)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回答“怎样发展才能保持永续性”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此,经济社会发展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和社会承受力;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又不能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要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加强生态建设,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人与自然协调互动,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六)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这也是回答“怎样发展”的问题。
统筹兼顾,就是总揽全局,科学规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随着经济社会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调整的推进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各种矛盾互相交织,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做好统筹兼顾工作。统筹就是兼顾,实质是协调好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各方面各领域各地区的各种重大关系。“统筹”的主体是党和政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不是自发的过程,而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进行的广泛而深入的历史变革。统筹是对指导思想、指导方针和总体工作布置的要求,而不是把什么都“统”起来,不是要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不该干预的事情。统筹兼顾,首先是做好“五个统筹”。统筹兼顾,就是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统筹兼顾,就是要处理好涉及全局的重大关系。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形成统筹兼顾的利益协调机制,引导全体人民逐步走上共同富裕之路。统筹兼顾,要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当前,在政策和资金投入上,要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向再就业工程、西部大开发、加快中部地区发展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倾斜,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事业倾斜,向生态保护倾斜。
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看作是全面的、系统的、协调的、可持续的过程,其内涵十分丰富,体现出鲜明特点:一是更加注重发展的人文本质。强调发展的宗旨和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二是更加注重发展的整体协调。强调各种发展要素的内在联系和有效整合,实现各方面发展的良性互动。三是更加注重发展的持久永续。强调人口增加、生产扩大、消费升级都要适应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当代人发展要泽被子孙,建立长效机制。四是更加注重发展的多样性。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发展特色,不搞单一的发展模式。
二、需要正确把握和对待的几个问题
(一)正确看待发展与增长的关系,正确看待GDp不能把发展与增长混同起来。“发展”包括了“增长”,发展要以增长为基础和必要条件,但“增长”并不能代表“发展”。从最终意义上说,发展不仅包括人民生活的物质和经济方面,还包括就业、教育、文化、卫生、社会公平等更为广泛的方面。有人认为,应当把发展看作包括整个经济和社会体制的重组和重整在内的多维过程,提出发展=经济增长 社会变革的观点。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只有明显的量的增加,而没有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状况、政治经济体制、科技等明显的进步和质量的提高,反而出现了严重的分配不公、社会不平等、政治动荡。所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受到了普遍的批评。
树立科学发展观要求正确看待GDp。GDp是世界通用的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反映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经济总量和经济实力。在正常情况下,GDp的增加意味着经济实力的壮大和社会财富的增加。GDp又是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通过考虑GDp的增速和趋势等因素,决定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因此,GDp具有综合性强和简便易行的优点,对它的重要作用必须加以肯定。但是,以GDp作为重要综合性经济指标有着不可忽视的缺陷,主要是难以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结构,难以反映人们实际享有的社会福利水平,也不能衡量社会分配合理性和社会公正性,不能反映和生态建设等情况。因此,如果单纯用GDp来评估一个地区的发展成果、考核领导班子的政绩,就容易导致一些地方不计代价地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其质量、结构和效益,忽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与上述问题相联系,我们必须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不能忽视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既要反对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理由,忽视和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忽视和否定经济增长作用的倾向;又要反对用经济增长取代其他社会目标发展和实现的倾向。
(二)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当务之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没有根本转变。

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三高”必然是低效率。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继续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内容。在稳步调整一、二、三产业结构的过程中,要大力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推进企业重组,提高企业规模效益和产品质量。加快企业的改革改造,提高管理水平,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形成有利于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社会环境。二是积极推进科技进步,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本质上要求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使经济快速增长建立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基础上。三是努力节约资源,积极保护环境。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节约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四是要以机制转换为动力,加快体制创新。一方面,要通过改革,使企业成为自主决策、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建立健全约束机制,提高经济自主增长能力;另一方面,要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经济补偿机制,提高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使用价格,全面征收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使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得到最大限度的控制。
(三)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和经济循环模式,努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是指既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以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保护环境的新型生产方法,其实质是一种物耗和能耗量少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将废物减量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中,同时,对人类和环境无害的友好型产品的生产,亦将随着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深入而日益成为产品生产的主导方向。现在,我国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清洁生产,将来还会进一步发展。发展清洁生产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物的全过程中,把传统依赖资源消耗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这是一种在传统工业经济的资本循环、劳动力循环基础上,强调自然资源也应该形成循环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减量化是在生产投入端尽可能少地消耗资源;再使用是指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可循环是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力争排放无害化,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的增长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而传统工业经济则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经济,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必然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我们要把发展循环经济提上日程。为此,一要改进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利用一定的优惠的财政金融政策,支持企业开展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技术改造。通过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逐步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制造工艺、技术和产品。二是尽快研究制定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完善以《节约能源法》为核心的、与配套法规、标准相协调的节能法律法规体系。三是制定并实行强制性能效标准。大力开发利用各种可再生能源。四是加强取水用水的定额管理,抓好废水资源化利用,搞好高耗水工业和水资源紧缺地区的水资源节约和代替工业。
(四)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离不开科学的发展观。科学的发展观引导和支配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体现和保证科学的发展观。在发展观上出现盲区,往往会在政绩观上陷入误区;缺乏正确的政绩观,往往会在实践中偏离科学的发展观。从根本上说,科学发展观是正确的政绩观的基础和前提。在新形势下,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政绩,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绩。适应全面发展的要求,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时,既要大力搞好经济建设,又要积极促进社会进步;既要推动城市建设,又要狠抓农村发展;既要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又要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适应协调发展的要求,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时,既要注重集约型、内涵式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速度和结构的关系,又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协调好改革和发展中的各种利益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时,要立足当前,考虑长远,统筹兼顾。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资源、环境和生态的承受能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的永续发展。总之,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去指导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得更好,这本身就是更大的政绩。这样创造的政绩,才是党和人民需要的政绩,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政绩。
(五)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迫切需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当前,政府在经济和社会管理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越位”、“缺位”现象。各级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五个统筹”的思路,更好地履行职责。一是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增加公共产品,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加强教育、文化、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为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二是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完善人口和就业管理,改进社会管理方式。三是加强宏观调控,改善市场监管。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场作用范围,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加强规划制定、政策协调和信息服务。改进宏观调控方式,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四是加强民主、科学决策和依法行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要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自觉地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