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局长科学发展观学习体会

每个人的想法和观念都不一样,你觉得是错的事,别人不一定觉得。将读过的东西,把最受感触、最重要的部分做为中心来写。在日常的生活中,大家都写过心得体会吧,每一次心得体会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怎么才能在写心得体会时更全面呢?或许你需要"民政局长科学发展观学习体会"这样的内容,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民政局长科学发展观学习体会

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重在联系实际、落实举措。具体到民政部门,就是要结合工作实际,做到“四个突出”、履行“四大职责”,取得“四个效果”。
一、做到“四个突出”。一要突出为民主题。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民政根本在于为民。突出为民,就能使党委政府的部署很好地落实于民政。因此,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必须始终突出为民主题,通过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树立为民理念,强化为民意识,落实为民举措,提高为民本领。二要突出民政特色。民政特色在于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尤其是维护好困难群体、特殊群体和优抚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要把维护好“三个群体”的权益作为工作的重点,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三要突出实践载体。围绕市委确定的主题,扎实开展“保民生、促和谐”主题实践活动,把学习实践活动与推进民政工作、保障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四要突出取得实效。务求实效,是学习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切实把科学发展观内化为更新观念,转化为工作思路,凝聚为工作动力,落实为政策措施,转变为体制机制,实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要求。
二、履行“四大职责”。一是履行救助补缺和福利普惠职责。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健全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落实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生活救助制度,不断强化敬老院建设管理,大力推进城乡居民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工作,及早出台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全面建成“慈善超市”和捐助工作站,提升社会救助工作规范化建设水平;积极新建社会福利机构,继续实施“尊老金”制度,全力保障福利企业残疾职工合法权益。二是履行优抚安置职责。进一步完善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体系,及时足额发放优抚对象抚恤定补资金,维护涉军稳定;积极推进退役士兵岗位技能培训工作,提升退役士兵城乡一体化安置水平。三是履行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职责。继续组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专项检查,全面推进村民监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积极开展城乡和谐社区创建工作,指导社区开展“一门式”、“一站式”便民利民服务;强化民间组织监督管理。四是履行社会事务管理职责。不断提升婚姻登记和收养登记水平,积极做好行政区划、地名及勘界管理工作,继续深化殡葬改革。
三、取得“四个效果”。一是思想受教育。通过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加深民政系统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强化为民理念,增强为民责任,树立科学态度,掌握科学方法,实现科学发展。二是思路有创新。在提高理论认识、找准突出问题、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指导发展、推进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有效破除制约民政事业发展的瓶颈和难题,促进科学发展。三是工作得促进。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把“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民政核心理念树立牢固,把“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的民政核心职能落到实处,把“平衡利益、调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民政基础作用发挥到位。四是机制更健全。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准确把握民政工作的内在规律。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统筹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社会事务管理等各项民政业务,建立健全推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和促进民政事业科学发展。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扩展阅读

城管局长科学发展观学习体会


城管局长科学发展观学习体会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当前,城市管理工作中管理与被管理,市容与繁荣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有时还很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管理过程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把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走依法管理与亲民管理相互结合的新路子, 促进城管事业新发展。
一、要确立科学的城市管理思想。
科学的城市管理思想,就是适应城市前进发展的步伐,时刻更换观念,防止因循守旧,结合区域实际,有所超前,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1、以服务城市发展为中心。良好的城市环境,不仅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生活空间,而且还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作为城市管理部门,必须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心,牢固树立“抓城市管理就是抓生产力、抓经济发展”的观念,立足增加城市亮点、提升城市品位,优化发展环境,放大城市功能,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2、以服务人民群众为宗旨。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城市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管理城市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前提。面对弱势群体摆摊谋生问题,必须要考虑其存在的合理性,不能一味强调取缔、清理,要根据经营者销售物品的种类、销售时间的长短以及路段人流物流量的多少进行规范管理,做到市容与繁荣、脸皮与肚皮的协调统 一。面对日益增多的人流物流,要本着服务群众,方便群众的宗旨,因时、因地制宜,根据城市的功能定位、经济条件、自然环境、人口情况等因素,适时在管理体制机制、方式方法以及人员配置上进行调整,做到与时俱进、同步发展。
二、要建立科学的城市管理体制。
要真正实现 “全面覆盖、长效管理”的目标,必须积极推进城市管理运行机制、管理方式的创新,达到标本兼治。
1、建立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城市管理工作具有广泛性、经常性、长期性、动态性、复杂性等特点,不是哪一个部门能够独立完成的。所以城市管理工作必须从现实和科学的角度出发,坚持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前提下,建立有效的联合执法机制,做到互相支持、互相配合、齐心协力、多管齐下;要赋予城市管理部门市容管理的指导权和监督权;要有效落实市容环卫责任区制度,形成全全社会共同承担市容环卫管理责任的合力;要健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市管理体制,发挥街办、社区在城市管理工作中的基础作用,形成常抓不懈的良性管理局面。
2、建立刚柔并济、管教结合的执法机制。要树立管理就是服务、执法就是帮助的观念,通过“前置管理”、“阳光执法”、“教育为主,处罚为辅”、“低限处罚”等柔性的执法方式解决问题。但是在进行人性化管理的同时,绝不能降低管理标准、淡化法律的严肃性。对于少部分善于“钻空子”、只图私利、明知故犯、屡教不改的不法分子,绝不能讲情面,否则,就会为少部分人的私利而侵犯大多数人的利益。
三、要提高科学管理城市的水平。
城市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执法成效,更是矛盾激化与钝化的最关键因素。我们必须在探索市民文明意识的培养、队伍素质的优化、执法手段的改善等方面提高管理水平。
1、增强依法行政能力。一是要讲究语言执法艺术。语言接触是执法活动的第一接触,更是同当事人进行沟通、取得当事人理解配合和获得周围市民支持的一种有效手段,恰当的文明用语,可以增进与相对人之间的距离,所以要切忌使用有伤当事人自尊和感情的语言,要和风细雨、有理有节地进行教育引导,化解执法矛盾。二是要讲究行为执法艺术。冷静的态度、耐心的听讲、细致的分析,是避免矛盾激化、保证执法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方法,要善于从当事人的争辩、陈述中分析当事人的心理想法,进而根据不同情况做出不同处理,或者情感感化,或者说理教育,或者依法强制处理。三是要公平公正办案。在执法活动中,执法人员对各类违法行为的裁量要把握适当,既要严格依法办事,又要注意尺度的把握,要牢牢掌握当事人的违法行为必须得到改正这一原则,对当事人的违法行为果断作出处理,以保证执法效果的实现,在执法活动中忌滥用权力,忌随意处罚。
2、提高市民整体素质。每个人都是城市管理的主体。市民卫生习惯、文明意识、法制观念的高低直接决定城市管理方式、水平和成效,所以必须在提高市民城管意识上狠下力气。一是要在环境中陶冶。通过加强城市管理,营造优美的生活环境和文明氛围,使人们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逐步告别不文明行为和习惯;二是要在宣传中营造。广泛开展城市管理宣传,以强大的宣传攻势,使人们逐渐形成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增强公德意识、责任意识;三是要在约束中强化。通过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不文明行为和违章行为,使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的良好习惯和行为得以规范、巩固和强化。

规划局长科学发展观学习体会


规划局长科学发展观学习体会

探索发展新思路
推动城乡规划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深化,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部署。搞好这次学习实践活动,认真实践、学用结合是目的,要把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理论运用在日常工作的实践中,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作为城市规划部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五个统筹”,努力探索科学引领城乡规划发展新思路,实现城乡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建设扬州率先发展先行区做出贡献。
一、坚持科学发展,提高城乡规划编制科学性
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是城市规划的根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的目的,以人为本是城市规划的基本要求,因此,城市规划的制定更要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在城乡规划编制工作中,注重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特色为灵魂,努力提高规划质量,充分凸显规划对城镇和村庄建设指导的科学性、前瞻性、适用性和效益性。建立统筹发展的机制,对不同地区实施分类指导,促进区域共同发展。大力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增强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城市和重点中心镇建设步伐,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重视学习和借鉴,依托本地历史文化特色,吸收现代文化精粹,注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全面提高城市规划水平,使我们的城乡规划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高度重视发挥专家的作用,充分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使城乡规划制定的过程成为发扬民主、集中民智、凝聚民心的过程。坚持关注民生,注意兼顾各方利益,让老百姓在城市发展中共享实实在在的成果。
二、深入解放思想,探索城乡规划工作新思路
把学习实践活动与破解制约城市规划科学发展的难题结合融合。围绕规划自主创新不多、规划亮点相对较少、村镇规划相对滞后、规划监察工作难度较大、规划审批效率与企业和群众要求还有距离等问题开展课题调研。通过班子领导带队走访企业、乡镇,组织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深入调查研究,破解城市规划科学发展难题,探寻城市规划建设之策,谋求城乡科学规划之路,以促进城市规划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规划编制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合理配置城市各类资源,确定科学的规划指标,合理开发,持续发展。坚持在融合中彰显自身特色,做好“山水为骨、文化为魂、生活为体、经济为源”的文章,按照“彰显特色、塑造个性、丰富内涵”的要求,下大气力做好滨江新城、城南大码头保护与改造等一系列重点规划编制,以高品质的规划,倾力打造后势强劲的生态型现代滨江工业城市,为我市城市建设发展夯实基础。
规划局全体人员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认真负责、严谨慎微。在职责范围内,能当场解决的问题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要讲明给予答复的时间,做事不拖泥带水,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简化工作程序,严守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等规章制度,做好建设项目选址、规划方案审批等规划许可工作。提高主动服务意识,不定期组织有关科室深入重点项目建设单位现场办公,帮助建设单位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三、提高人员素质,努力打造服务型机关
“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是中央对全党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总要求。“党员干部受教育”是实现“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基础。我局要求党员干部通过这次学习实践活动,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要和党始终保持高度一致,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提升政治觉悟。在工作中,不仅要熟练掌握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学习意识。处处留心,养成随时随地学习的习惯,做个有心人。平时工作中多学习,多思考,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眼界和格局。树立工作一流、服务一流的意识,自我加压,开拓进取,自觉地把具体工作、日常小事溶于大局之中,真正做到有心干事、热心干事、用心干事,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进带头作用,带动整个部门从根本上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规划工作科学发展上水平,执政为民的宗旨能够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科学发展观学习体会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这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和我国国情出发,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经验得出的重要启示。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适应市场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进一步深化认识取得的重大成果。科学发展观作为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观,它包括了系统而丰富的内容科学的发展观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观,它是人们对发展问题的总体认识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包含了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坚持改革开放,是科学发展观的强大动力;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等。科学发展观要回答的问题有:要不要发展,为谁发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往哪里发展等问题。
(一)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目的,是回答“为谁发展”的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使人民群众成为发展的动力。具体地说,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就是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说过,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我们从事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我们党的立党为公的宗旨和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
(二)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其首要内容和中心内容,是回答“要不要发展”的问题。
离开了发展,就无所谓什么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待发展。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之所以是“硬道理”,就在于它是一种客观规律,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首先,发展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种客观规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尤其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总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人类终究会发展,一切阻挡者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发展才是硬道理”,乃是一种客观规律。正因为如此,发展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人类实践的历史性课题。发展也是现代社会各国称雄竞争的时代性课题。就我国来说,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增强社会主义社会的凝聚力和说服力,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发展;解决国内各种经济社会问题,保持社会政治稳定,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离不开发展;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和平统一祖国,离不开发展;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以及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离不开发展。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国家之所以经得起国际国内各种风浪的考验,各项社会事业之所以取得巨大进步,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之所以不断提高,归根到底是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今后,从长远一点来说,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也都要靠发展。因此说,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精神实质的高度概括。
(三)科学发展观还要回答“发展什么”的问题。
这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既包括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包括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全面发展就是社会各个方面都要发展,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统一。经济发展是指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改善城乡人民的生活条件;社会发展既包括实现政治民主、社会正义、司法公正、市场公平等,又包括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知识文化教育、从事生产活动的能力和本领、思想道德素质修养和人格品质的塑造等。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还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面向21世纪的发展,不是单一目标的发展,而是一个多层次综合目标体系的发展。
(四)科学发展观要回答“怎样发展”的问题。
这就是协调发展,基本内容主要是坚持“五个统筹”协调发展,就是促进有关发展各系统的协调,充分发挥各系统要素的优势和潜力,使每个发展要素满足其他发展要素的要求,完善整体功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就是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出发,以解决“三农”问题为重点,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良性互动;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趋于缩小,人均公共产品的占有趋于合理,享有的公共权益趋于均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要使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和特殊功能充分有效发挥;地区之间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畅通便利;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和享受基本公共产品与服务的差距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地区之间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经济技术合作不断加强;地区之间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实现统筹规划和互动协调。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是把社会全面进步作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和重要条件,着重解决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而形成的主要矛盾,不以牺牲社会发展为代价求得暂时的经济繁荣,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良性互动。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是要使人的生产行为和生活方式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过程,加快技术进步,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就是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趋利避害,坚持开放的发展观,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推进国内发展时考虑国际环境,扩大对外开放时自觉地注重服务于国内发展和改革,实现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协调互动。
(五)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回答“怎样发展才能保持永续性”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此,经济社会发展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和社会承受力;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又不能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要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加强生态建设,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人与自然协调互动,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六)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这也是回答“怎样发展”的问题。
统筹兼顾,就是总揽全局,科学规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随着经济社会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调整的推进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各种矛盾互相交织,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做好统筹兼顾工作。统筹就是兼顾,实质是协调好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各方面各领域各地区的各种重大关系。“统筹”的主体是党和政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不是自发的过程,而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进行的广泛而深入的历史变革。统筹是对指导思想、指导方针和总体工作布置的要求,而不是把什么都“统”起来,不是要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不该干预的事情。统筹兼顾,首先是做好“五个统筹”。统筹兼顾,就是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统筹兼顾,就是要处理好涉及全局的重大关系。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形成统筹兼顾的利益协调机制,引导全体人民逐步走上共同富裕之路。统筹兼顾,要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当前,在政策和资金投入上,要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向再就业工程、西部大开发、加快中部地区发展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倾斜,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事业倾斜,向生态保护倾斜。
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看作是全面的、系统的、协调的、可持续的过程,其内涵十分丰富,体现出鲜明特点:一是更加注重发展的人文本质。强调发展的宗旨和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二是更加注重发展的整体协调。强调各种发展要素的内在联系和有效整合,实现各方面发展的良性互动。三是更加注重发展的持久永续。强调人口增加、生产扩大、消费升级都要适应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当代人发展要泽被子孙,建立长效机制。四是更加注重发展的多样性。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发展特色,不搞单一的发展模式。
二、需要正确把握和对待的几个问题
(一)正确看待发展与增长的关系,正确看待GDp不能把发展与增长混同起来。“发展”包括了“增长”,发展要以增长为基础和必要条件,但“增长”并不能代表“发展”。从最终意义上说,发展不仅包括人民生活的物质和经济方面,还包括就业、教育、文化、卫生、社会公平等更为广泛的方面。有人认为,应当把发展看作包括整个经济和社会体制的重组和重整在内的多维过程,提出发展=经济增长 社会变革的观点。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只有明显的量的增加,而没有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状况、政治经济体制、科技等明显的进步和质量的提高,反而出现了严重的分配不公、社会不平等、政治动荡。所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受到了普遍的批评。
树立科学发展观要求正确看待GDp。GDp是世界通用的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反映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经济总量和经济实力。在正常情况下,GDp的增加意味着经济实力的壮大和社会财富的增加。GDp又是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通过考虑GDp的增速和趋势等因素,决定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因此,GDp具有综合性强和简便易行的优点,对它的重要作用必须加以肯定。但是,以GDp作为重要综合性经济指标有着不可忽视的缺陷,主要是难以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结构,难以反映人们实际享有的社会福利水平,也不能衡量社会分配合理性和社会公正性,不能反映和生态建设等情况。因此,如果单纯用GDp来评估一个地区的发展成果、考核领导班子的政绩,就容易导致一些地方不计代价地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其质量、结构和效益,忽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与上述问题相联系,我们必须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不能忽视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既要反对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理由,忽视和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忽视和否定经济增长作用的倾向;又要反对用经济增长取代其他社会目标发展和实现的倾向。
(二)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当务之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没有根本转变。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三高”必然

是低效率。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继续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内容。在稳步调整一、二、三产业结构的过程中,要大力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推进企业重组,提高企业规模效益和产品质量。加快企业的改革改造,提高管理水平,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形成有利于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社会环境。二是积极推进科技进步,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本质上要求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使经济快速增长建立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基础上。三是努力节约资源,积极保护环境。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节约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四是要以机制转换为动力,加快体制创新。一方面,要通过改革,使企业成为自主决策、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建立健全约束机制,提高经济自主增长能力;另一方面,要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经济补偿机制,提高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使用价格,全面征收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使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得到最大限度的控制。
(三)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和经济循环模式,努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是指既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以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保护环境的新型生产方法,其实质是一种物耗和能耗量少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将废物减量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中,同时,对人类和环境无害的友好型产品的生产,亦将随着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深入而日益成为产品生产的主导方向。现在,我国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清洁生产,将来还会进一步发展。发展清洁生产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物的全过程中,把传统依赖资源消耗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这是一种在传统工业经济的资本循环、劳动力循环基础上,强调自然资源也应该形成循环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减量化是在生产投入端尽可能少地消耗资源;再使用是指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可循环是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力争排放无害化,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的增长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而传统工业经济则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经济,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必然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我们要把发展循环经济提上日程。为此,一要改进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利用一定的优惠的财政金融政策,支持企业开展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技术改造。通过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逐步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制造工艺、技术和产品。二是尽快研究制定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完善以《节约能源法》为核心的、与配套法规、标准相协调的节能法律法规体系。三是制定并实行强制性能效标准。大力开发利用各种可再生能源。四是加强取水用水的定额管理,抓好废水资源化利用,搞好高耗水工业和水资源紧缺地区的水资源节约和代替工业。
(四)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离不开科学的发展观。科学的发展观引导和支配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体现和保证科学的发展观。在发展观上出现盲区,往往会在政绩观上陷入误区;缺乏正确的政绩观,往往会在实践中偏离科学的发展观。从根本上说,科学发展观是正确的政绩观的基础和前提。在新形势下,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政绩,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绩。适应全面发展的要求,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时,既要大力搞好经济建设,又要积极促进社会进步;既要推动城市建设,又要狠抓农村发展;既要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又要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适应协调发展的要求,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时,既要注重集约型、内涵式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速度和结构的关系,又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协调好改革和发展中的各种利益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时,要立足当前,考虑长远,统筹兼顾。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资源、环境和生态的承受能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的永续发展。总之,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去指导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得更好,这本身就是更大的政绩。这样创造的政绩,才是党和人民需要的政绩,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政绩。
(五)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迫切需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当前,政府在经济和社会管理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越位”、“缺位”现象。各级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五个统筹”的思路,更好地履行职责。一是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增加公共产品,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加强教育、文化、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为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二是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完善人口和就业管理,改进社会管理方式。三是加强宏观调控,改善市场监管。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场作用范围,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加强规划制定、政策协调和信息服务。改进宏观调控方式,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四是加强民主、科学决策和依法行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要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自觉地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科学发展观学习体会|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


 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这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和我国国情出发,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经验得出的重要启示。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适应市场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进一步深化认识取得的重大成果。科学发展观作为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观,它包括了系统而丰富的内容科学的发展观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观,它是人们对发展问题的总体认识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包含了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坚持改革开放,是科学发展观的强大动力;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等。科学发展观要回答的问题有:要不要发展,为谁发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往哪里发展等问题。
(一)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目的,是回答“为谁发展”的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使人民群众成为发展的动力。具体地说,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就是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说过,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我们从事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我们党的立党为公的宗旨和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
(二)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其首要内容和中心内容,是回答“要不要发展”的问题。
离开了发展,就无所谓什么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待发展。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之所以是“硬道理”,就在于它是一种客观规律,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首先,发展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种客观规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尤其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总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人类终究会发展,一切阻挡者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发展才是硬道理”,乃是一种客观规律。正因为如此,发展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人类实践的历史性课题。发展也是现代社会各国称雄竞争的时代性课题。就我国来说,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增强社会主义社会的凝聚力和说服力,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发展;解决国内各种经济社会问题,保持社会政治稳定,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离不开发展;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和平统一祖国,离不开发展;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以及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离不开发展。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国家之所以经得起国际国内各种风浪的考验,各项社会事业之所以取得巨大进步,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之所以不断提高,归根到底是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今后,从长远一点来说,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也都要靠发展。因此说,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精神实质的高度概括。
(三)科学发展观还要回答“发展什么”的问题。
这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既包括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包括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全面发展就是社会各个方面都要发展,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统一。经济发展是指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改善城乡人民的生活条件;社会发展既包括实现政治民主、社会正义、司法公正、市场公平等,又包括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知识文化教育、从事生产活动的能力和本领、思想道德素质修养和人格品质的塑造等。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还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面向21世纪的发展,不是单一目标的发展,而是一个多层次综合目标体系的发展。
(四)科学发展观要回答“怎样发展”的问题。
这就是协调发展,基本内容主要是坚持“五个统筹”协调发展,就是促进有关发展各系统的协调,充分发挥各系统要素的优势和潜力,使每个发展要素满足其他发展要素的要求,完善整体功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就是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出发,以解决“三农”问题为重点,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良性互动;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趋于缩小,人均公共产品的占有趋于合理,享有的公共权益趋于均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要使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和特殊功能充分有效发挥;地区之间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畅通便利;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和享受基本公共产品与服务的差距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地区之间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经济技术合作不断加强;地区之间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实现统筹规划和互动协调。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是把社会全面进步作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和重要条件,着重解决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而形成的主要矛盾,不以牺牲社会发展为代价求得暂时的经济繁荣,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良性互动。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是要使人的生产行为和生活方式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过程,加快技术进步,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就是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趋利避害,坚持开放的发展观,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推进国内发展时考虑国际环境,扩大对外开放时自觉地注重服务于国内发展和改革,实现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协调互动。
(五)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回答“怎样发展才能保持永续性”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此,经济社会发展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和社会承受力;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又不能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要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加强生态建设,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人与自然协调互动,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六)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这也是回答“怎样发展”的问题。
统筹兼顾,就是总揽全局,科学规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随着经济社会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调整的推进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各种矛盾互相交织,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做好统筹兼顾工作。统筹就是兼顾,实质是协调好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各方面各领域各地区的各种重大关系。“统筹”的主体是党和政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不是自发的过程,而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进行的广泛而深入的历史变革。统筹是对指导思想、指导方针和总体工作布置的要求,而不是把什么都“统”起来,不是要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不该干预的事情。统筹兼顾,首先是做好“五个统筹”。统筹兼顾,就是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统筹兼顾,就是要处理好涉及全局的重大关系。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形成统筹兼顾的利益协调机制,引导全体人民逐步走上共同富裕之路。统筹兼顾,要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当前,在政策和资金投入上,要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向再就业工程、西部大开发、加快中部地区发展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倾斜,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事业倾斜,向生态保护倾斜。
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看作是全面的、系统的、协调的、可持续的过程,其内涵十分丰富,体现出鲜明特点:一是更加注重发展的人文本质。强调发展的宗旨和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二是更加注重发展的整体协调。强调各种发展要素的内在联系和有效整合,实现各方面发展的良性互动。三是更加注重发展的持久永续。强调人口增加、生产扩大、消费升级都要适应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当代人发展要泽被子孙,建立长效机制。四是更加注重发展的多样性。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发展特色,不搞单一的发展模式。
二、需要正确把握和对待的几个问题
(一)正确看待发展与增长的关系,正确看待GDp不能把发展与增长混同起来。“发展”包括了“增长”,发展要以增长为基础和必要条件,但“增长”并不能代表“发展”。从最终意义上说,发展不仅包括人民生活的物质和经济方面,还包括就业、教育、文化、卫生、社会公平等更为广泛的方面。有人认为,应当把发展看作包括整个经济和社会体制的重组和重整在内的多维过程,提出发展=经济增长 社会变革的观点。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只有明显的量的增加,而没有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状况、政治经济体制、科技等明显的进步和质量的提高,反而出现了严重的分配不公、社会不平等、政治动荡。所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受到了普遍的批评。
树立科学发展观要求正确看待GDp。GDp是世界通用的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反映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经济总量和经济实力。在正常情况下,GDp的增加意味着经济实力的壮大和社会财富的增加。GDp又是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通过考虑GDp的增速和趋势等因素,决定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因此,GDp具有综合性强和简便易行的优点,对它的重要作用必须加以肯定。但是,以GDp作为重要综合性经济指标有着不可忽视的缺陷,主要是难以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结构,难以反映人们实际享有的社会福利水平,也不能衡量社会分配合理性和社会公正性,不能反映和生态建设等情况。因此,如果单纯用GDp来评估一个地区的发展成果、考核领导班子的政绩,就容易导致一些地方不计代价地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其质量、结构和效益,忽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与上述问题相联系,我们必须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不能忽视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既要反对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理由,忽视和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忽视和否定经济增长作用的倾向;又要反对用经济增长取代其他社会目标发展和实现的倾向。
(二)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当务之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没有根本转变。

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三高”必然是低效率。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继续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内容。在稳步调整一、二、三产业结构的过程中,要大力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推进企业重组,提高企业规模效益和产品质量。加快企业的改革改造,提高管理水平,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形成有利于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社会环境。二是积极推进科技进步,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本质上要求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使经济快速增长建立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基础上。三是努力节约资源,积极保护环境。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节约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四是要以机制转换为动力,加快体制创新。一方面,要通过改革,使企业成为自主决策、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建立健全约束机制,提高经济自主增长能力;另一方面,要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经济补偿机制,提高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使用价格,全面征收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使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得到最大限度的控制。
(三)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和经济循环模式,努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是指既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以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保护环境的新型生产方法,其实质是一种物耗和能耗量少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将废物减量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中,同时,对人类和环境无害的友好型产品的生产,亦将随着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深入而日益成为产品生产的主导方向。现在,我国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清洁生产,将来还会进一步发展。发展清洁生产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物的全过程中,把传统依赖资源消耗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这是一种在传统工业经济的资本循环、劳动力循环基础上,强调自然资源也应该形成循环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减量化是在生产投入端尽可能少地消耗资源;再使用是指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可循环是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力争排放无害化,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的增长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而传统工业经济则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经济,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必然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我们要把发展循环经济提上日程。为此,一要改进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利用一定的优惠的财政金融政策,支持企业开展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技术改造。通过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逐步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制造工艺、技术和产品。二是尽快研究制定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完善以《节约能源法》为核心的、与配套法规、标准相协调的节能法律法规体系。三是制定并实行强制性能效标准。大力开发利用各种可再生能源。四是加强取水用水的定额管理,抓好废水资源化利用,搞好高耗水工业和水资源紧缺地区的水资源节约和代替工业。
(四)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离不开科学的发展观。科学的发展观引导和支配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体现和保证科学的发展观。在发展观上出现盲区,往往会在政绩观上陷入误区;缺乏正确的政绩观,往往会在实践中偏离科学的发展观。从根本上说,科学发展观是正确的政绩观的基础和前提。在新形势下,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政绩,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绩。适应全面发展的要求,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时,既要大力搞好经济建设,又要积极促进社会进步;既要推动城市建设,又要狠抓农村发展;既要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又要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适应协调发展的要求,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时,既要注重集约型、内涵式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速度和结构的关系,又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协调好改革和发展中的各种利益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时,要立足当前,考虑长远,统筹兼顾。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资源、环境和生态的承受能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的永续发展。总之,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去指导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得更好,这本身就是更大的政绩。这样创造的政绩,才是党和人民需要的政绩,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政绩。
(五)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迫切需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当前,政府在经济和社会管理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越位”、“缺位”现象。各级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五个统筹”的思路,更好地履行职责。一是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增加公共产品,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加强教育、文化、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为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二是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完善人口和就业管理,改进社会管理方式。三是加强宏观调控,改善市场监管。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场作用范围,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加强规划制定、政策协调和信息服务。改进宏观调控方式,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四是加强民主、科学决策和依法行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要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自觉地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科学发展观学习体会:学习和践行科学发展观应


目前全党正在积极开展的学习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使自己感触颇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其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这次全党深入开展的这次活动,使自己同时联想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本来都是很直白的道理,为什么要再次提出来进行深入的学习和实践,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各级管理层制定政策脱离基层客观实际的决策原因,也有下级执行层好大喜功、急功近利、不实事求是的执行原因,但根本的一条都是在发展方面脱离了客观规律,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相背离,时间一长,对事业健康发展必然会造成很大的伤害。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蔓延,经济金融发展面临严峻考验的情况下,深入学习和践行科学发展观活动意义重大,也恰逢其时。

通过近一段时间以来的学习思考,自己体会到在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发展方面,尤需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管理层的决策制订和执行者政策执行的关系,这是科学发展观“协调发展”的具体要求。首先上级的科学决策是观,是本,若不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脱离了客观规律,科学发展观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难以健康发展;其次下级执行者是行、是末,作为基层执行单位既要积极执行上级行的有关政策,更要结合基层的具体工作实际,做到因地制宜的执行。既不能舍本逐末,政令不通;也不能脱离实际、不顾大局,二者必须有机结合、紧密配合,方能促成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当前部分领域出现的背离科学发展观的情况,多数是上下脱节所致。而且管理层级越多、决策半径越长,背离度也就越大。在具体的工作实际中,这一点体会得尤为深刻。市场竞争形势复杂多变,同业间的竞争也激烈残酷,犹如行军打仗,老拿制定好的作战方案与敌较量,以不变应万变,结果可想而知。

二要处理好速度、效益和质量的关系,这是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纵观近几年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强调的多了些,各个条线、各个部门都是踩足油门、你追我赶、加快发展,“超常规、跨越式”曾一度成为一个时髦的词汇。经济发展了,国民的信心增强了,好象重又激起了五、六十年代“赶英超美”的豪迈气概,作为一个中国人,倍感自豪和骄傲!但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就业问题等纷至沓来,国民的幸福指数也越来越低,发展进入了一个怪圈,很多人在为“工作是为了生活,还是生活是为了工作”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而困惑不一。有的单位为了完成不切实实际的指标甚至置规章制度和操作风险于不顾,弄虚作假,沽名钓誉。我想,这样的发展绝不是我们想要的。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发展,要保持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协调,绝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三要处理好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在发展的过程中,全局和局部的关系讲了许多年,实践了许多年,但无论到何时,二者之间的协调和平衡仍然是不变的旋律。局部利益要服从全局利益,全局利益要靠局部利益来保障。道理很浅显,但做好往往很难!而且是管理层级越多越难!因为中国毕竟太大了,各地有各地的具体实际,但高高在上的决策层,站得高、看得远,制定的政策往往超前一些,虽说各地有各地的实际,但政策只能是一把尺子,不可能给每个地方配备一把不同的尺子,一来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个别制定政策牢心费力、二来没有相应的创新与应用的机制保障,关键是制度执行的严肃性受到挑战,局部利益也只好委屈一下了。而局部利益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都是全局利益,是全局利益的保障,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挫伤基层工作积极性,从而伤害到全局利益。因而全局与局部的紧密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必须靠机制来加以保障,才能实现全局利益的最大化。

四要处理好与同业之间竞争与合作共赢的关系。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同业的竞争不可避免,原来有个说法,“商场如战场”,而竞争绝不是敌我双方你死我活的战争,更应该追求的是合作中的共生共荣。如果看过电视剧《闯关东》,更能得到很好的理解。朱开山与韩老海、潘五爷的争、夏掌柜与刘掌柜的斗,最终都是个两败俱伤的结局,甚至用生命的代价才换回了对合作共荣的深刻体会。但现实生活中,“同行是冤家”的思想还根深蒂固,同业之间往往是考虑竞争的多,携手合作的少,畸形的竞争也催生了风险和腐败。如何促进竞争对手之间开阔胸襟、理性竞争、合作共赢,既需要竞争者的肚量和技巧,也是各级管理部门应该好好研究的课题。

五要处理好营销产品与营销客户的关系。前面几方面的关系处理都很笼统,属总体,具体到基层的业务实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营销产品和营销客户的关系处理直接关系到与客户关系的巩固加深和业务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各项发展指标压力较重的情况下,营销产品和营销客户的关系处理有时就本末倒置,甚至为了产品营销任务的完成不顾损害客户的利益,长此下去,必然损害客户关系,最终影响到我行的实际利益。因此,在具体的业务营销过程中,要把营销客户放在首要的位置,真正按照“以客户为中心”的要求,通过客户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促进各项产品营销任务的实现,那种急功近利、杀鸡取卵的做法最终只能是害了自己。

血站科学发展观学习体会


血站科学发展观学习体会

党的十七大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迫切需要。**市中心血站,做为参加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的基层卫生单位,要克服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深刻认识基层卫生单位在科学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作用,深刻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和现实紧迫性,切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求真务实,团结创新,努力实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

基层卫生单位,直接面对最广大人民群众,是科学发展观最基层的实践者,人民群众得实惠也要从基层的工作体现出来。基层卫生单位,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全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效果。所以,基层卫生单位,一定要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注重实践,科学管用的原则,以改革创新精神,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富有时代特色,充满生机活力,相互衔接配套,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制度体系,着力解决本单位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干部职工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理清本单位促进科学发展的工作思路,完善科学发展规划。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要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继续解放思想,统一认识,进一步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着力解决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牢固树立又快又好的发展理念,切实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在要不要科学发展,能不能科学发展,怎样科学发展等重大问题上形成共识,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基层卫生单位的党员干部,一定要克服以下误区和观念,切实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克服认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上级部门的事情,是上级领导考虑的问题,基层只是贯彻落实,你怎么说,我怎么做,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是关国家大政方针,与我无关的思想。要深刻认识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党,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完成。

二、对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安排,不理解,认为繁琐,注重形式,不注重实际,认为又是一场运动的思想。要认真做好学习笔记,撰写心得体会文章,认真查存在的问题,完成规定动作,做好自选动作。

三、要克服厌倦情况。要克服认为每次活动都是老一套,学习、讨论、征求意见、自查自纠、整改、总结等,存在抵触情绪。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首先要学习科学发展观,只有深刻把握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方法、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我们才能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要高举一面旗帜,突出一个主题,围绕一个要求,正确把握学习实践活动的目标任务。

四、要转变科学发展观与自己无关系,学习不学习都一样,认为自己是一位基层单位的普通党员、普通职工、普通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大人物的事情,自己搞好本职工作就行,这种思路会直接影响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五、要克服工作忙,没有时间学习活动的思想,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根本目的是推动卫生工作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与正常工作不矛盾,不冲突,要找准结合点,统筹兼顾,全面安排,使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盖彰。把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体现到推动工作上。用促进工作的实际成果来衡量和检验学习实践活动的实际成效。真正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六、正确认识基层卫生工作,对卫生工作全局的影响,卫生改革的成功与否,最终体现在基层卫生工作职能的发挥上,是人民群众得实惠最直接、最深刻的地方,也是检验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成效的地方。我们一定要明确肩负的历史使命,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深化卫生体制改革,构建和谐卫生,明确任务目标,扎扎实实推进卫生工作向前发展。

科学发展观学习体会_范文



我国是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资源人均占有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是解决能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作了明确定义: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与此相伴的是,我们在享受经济高增长带来繁荣的同时,也付出了能源、环境的巨大代价。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走科学发展之路。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七大胡锦涛总书记又在报告中指出:“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2005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2007年5月1日《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正式实施。2005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中央提出,要制定《循环经济法》,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循环经济法》列入立法计划,并责成全国人大环资委起草。经过近三年时间的审议修改,专家们认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为了使法的名称与主要内容相衔接,将原来的《循环经济法》改名为《循环经济促进法》,于2009年1月1日开始执行。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增长模式,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它把发展经济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结合起来,开辟了资源综合、反复利用的新途径。使得物尽其用、变废为宝,资源利用的效率得到提高,环境污染排放得到减少。循环经济是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创新和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