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生命·随想

我们不用去强求别人的想法跟我们一样,人是复杂的,尤其是思维,心得也在一直变换。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经常都会遇到写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比较多地倾向于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会,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心得体会呢?也许以下内容“秋天·生命·随想”合你胃口!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秋天·生命·随想



一切的终极都是对生命的关怀,一切的终极都是对生命的彻悟。这是古今圣哲求索的大道,提笔停空,顿感沉重。
此时是清秋时节,万叶吟秋,秋山明净,我以为哲学诞生于秋,而人生哲学诞生于深秋之夜对生命的觉悟。
也许因为爱吧,我们来到世上,因此要感谢上苍;因为爱,我们上下求索,历经沧桑;更是因为爱,我们撒手尘寰,不知能否飞升天堂?生命的来去有无,都和爱有关吗?我不知道。
人的一生,不断与客体作斗争,也不断与自我作斗争,活着是胜利吗,死了是极乐吗?
生命追求的是自由与充实,生命所多的是束缚与空虚,文艺就是人类为摆脱空虚而战斗的伤痕,是见证,而大美皆有伤。衣食住行是重要的,否则一切无法安放。
我曾经叫着活出真我,现在看来活出真我,不要叫才是。
并非所有的人都会经历苦难,但不经历苦难的人生能算得上真正的人生吗?并非所有的文字都有忧伤,但没有忧伤的文字能算得上真正的文字?可是我最想说的是,给我文字,我不要忧伤。
关于生命最美的诗歌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关于生命最美的散文是《我与地坛》,关于生命最美的小说是《边城》。
真正的文字痴守者都是死去活来的人,他们体味了人间太多的痛苦与忧伤,他们在生命的绝境中重生,他们的文字充满了对生命的爱,对世界的悲悯与人道的关怀。他们是:两只冷眼看破世间万象,一颗热心普度天下苍生本文。而他自己在水深火热之中在地火燃烧寒武袭人的境界中。
生为真理,死为信仰。二十世纪在我心中只有甘地。
阅读就像跋涉与流浪,也许是理想的方舟,也许是绝美的生命之舞,有快乐也有艰辛,尽管人生苦短,世事不居,阅读的人都乐此不疲。
给有人写了一副毛笔字,荒疏很久了,他在恋爱,于是我写的是:人生苦短,儿女情长。他如获至宝。
屈原的死、老舍的死、川端康诚的死、海子的死总不能让我释然,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苦苦的思索。一个人叫着自己去自杀是一种胆怯,而一个人真的去赴死那就是一种勇气,死是无言的,你死的时候还做花样表演吗?为信仰坦然赴死与为信仰忍辱苟活都同样让我景仰,我肯定屈原也绝不否定司马迁。
我爱在秋叶飘零的林中独行,不必雀跃与高歌,只需用心倾听落叶的声响,体味一份诗思、一份禅悦、一份生命终极之壮美。轻轻的落在我的怀中,问我关于生命无语的菩提。
写到此时,暮色已然苍茫,而我的内心却一片星光,通体透明,而明朝我将迎来一脸阳光。

秋天·生命·随想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编辑推荐

岁月随想


岁月随想


岁月随想
“等,既是不等,一等就是一生。”——海岛
二胡声在耳边响起,悲伤而又惆怅。浮躁的思绪刹那间堵在心头,焦灼与苦痛随即蔓延开来。岁月的消逝让我们不再年少,我看着一堆烟灰缸里的残骸,看着朋友手中快要燃尽的烟卷——这没有生命的毒性的小东西似乎也象极了青春。这燃烧着的火红的青春,他用漂亮的外壳包装着自己,然后一点一点让岁月逸尽,留下飘渺的回忆。我却不要做这短暂的烟卷,他的生命沉闷而毫无意义,他的一生只是注定的,本文程序化的,寻不到精彩的痕迹。
西南的这个冬天没有传言般的寒冷,没有一朵雪花,只是断断续续刮过几阵大风就迎来了含温的太阳。晚冬已经来临,我憧憬着又一个春天的到来。似乎日子就这样循环着,规规矩矩的,容不得打破吧?我们为生活而劳累奔波,好象永远也停止不下来,直到老去。在一个满天星星的夏日夜晚,我们和孙辈一起玩耍,日子恍惚倒退了50多年。看着年幼的小辈们,我们感慨岁月易逝,感触往昔,我们都做过多少事情呢?我们都去过些什么地方呢?我们读过多少书?我们又为社会付出了什么?……我们的人生旅程清单是否按计划完成得一丝不苟?或许本来就没有什么计划,我们过去压根来不及想,我们只是随遇而安的工作着,或者被负担压得直不起身子,连改变现状的勇气也没有了。大多人也许觉得生活就这样了,要么枯燥要么糜烂,只管等着容颜老去,走完一生。然而,我却不能这样,列下精彩的人生清单吧,无论走到什么地方,无论有什么样复杂的心绪,我总能沿着即定的方向跨步向前。
岁月随想

读书随想


读书随想


读书能带来什么?
过去,无数优秀人物用自己的成长经历作了验证。今天,100多个国家以“让世界每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的现实选择作了回答。
从“开卷有益”的古训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劝勉,从“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的激情召唤到“书是人类发出最美妙声音”的深情吟唱,人们相信,一切时代的精华尽在书中,书籍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书丰富人生。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人生在世,除了物质生活之外,还应有自己的精神生活,而这往往是从读书开始的。一本好书,就象一艘航船带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广阔海洋,延展生命的有限疆域。“生命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书籍是哺育心灵的母乳、铸造灵魂的工具、启迪智慧的钥匙。读书,使我们的精神不再贫乏,生命不再贫弱,人生不再孤独,让我们成为有信念、达情理、知荣辱本文的人。
读书改变人生。阅读对人的成长影响至巨,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精神成长,与他的阅读息息相关;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反映了一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影响着这个国家的未来走向。“人若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观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一个不爱读书的社会是人文精神缺失的社会,一个不愿读书的民族,是创造力贫乏的民族。崇尚读书,才能让民族的发展保持生命的活力。
读书铸就一个国家的文化根基。国家的富强和腾飞必然要以知识凝聚力量,而读书是知识的重要来源。在知识经济社会,读书是创造力和活力的起点,是文化底蕴的基石。一个国家是否有广泛的大众阅读,是否有乐于读书的社会风尚,决定了国民能否主动吸收各种文化的营养,在潜移默化的滋养中,提升国民素质,营造文明氛围,发展先进文化。
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礼仪之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是一个热爱学习、勤奋读书的民族。今天,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学习型社会的时代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营造一个书香浓郁的社会。时代变化了,信息传播方式多样了,生活节奏加快了,但读书作为人类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阅读作为推进社会发展的力量是不可取代的。面对我国有读书习惯的人只有5、阅读率持续下降的现状,我们需要重新唤起读书激情,亲近图书,全民阅读,让我们的社会少一点烟酒味,多一点书卷气,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书香,让读书成为我们的时代风尚。
读书吧!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天。
读书随想

“对话”随想


“对话”随想
──访谈类节目的感与悟

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对话录》对谈话有这样一段阐述:人们渴望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希望对某种问题找到答案,于是便三人一组,或五人一群,在空旷的草地上或绿荫下席地而坐。在漫无边际的话语中迸发出的火花就成了后来的思想。

我在想;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人们永远离不开沟通、交流。做为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又何尝不是问题中人呢?每人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有自己能够解决的,也有百思不得其解的。

《对话》是一档定位在各阶层知名人士的人物访谈节目。如:商界、政界、学术界、艺术界等等。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能与那么多优秀的人对话,我将受益非浅,同时,我也为能与《对话》一起成长而乐此不疲!

人物访谈节目,它不同于脱口秀。但两者有一个共同点:在双向交流中相互影响,相互启发。不同的则是,脱口秀节目是根据一个话题跟嘉宾共同展开讨论,人物访谈类节目是根据嘉宾展开话题。

1998年11月28日,第一期人物访谈节目与观众见面了,嘉宾是济南贵和购物中心总经理徐工术。

有人说,98年是中国商业的倒闭年,中国商战可谓是硝烟迷漫,甚至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在全国有数十家大型商场倒闭,济南也有几家商业难逃厄运。在这倒塌的声声巨响中,人们听到的是“生意难做”的叹息。然而徐工术总经理作为北京赛特输出的管理人才,这一年里,贵和购物中心不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还创造了一个奇迹,商场销售额猛增,提前完成年计划。

面对一位在商界搏击多年的实业家来说,采访本身就意味着挑战性。问题提得是否到位!直接影响到节目的可视性。记得我是这样提问的:“有人说98年是中国的倒闭年。另据一项统计,全国有72%的大中型商场出现了负增长,这是否意味着我国零售业日落西山了呢!而他却认为恰恰相反,商业在从传统走向现代变革中,倒闭是很正常的,就象蒸气机车要被电气机车取代一样,给新行业又带来生机”。我反问到:“照你这么说,计划经济时代的商业理念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行不通了?”我的这一反问使徐总对目前的零售业有了更具体的解释。他说:“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全盘否定,市场越来越细化,过去那种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理念不能突出商业特色。”

谈话类节目要具备对社会的敏锐性、思维的多角度和报道新闻,制造新闻的力度。

抓住新闻热点,随后济南几个大商场的老总都一一成了被采访对象,在这几期的同行业采访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当今世界已进入10倍速时代,成功与失败都将以10倍的节奏进行。传统的零售业再也不延续‘几点利式’的销售方式,当今一浪高过一浪的打折狂潮再也不能泛滥。相对于西方发达成熟的零售业而言,中国零售业还很弱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阶段大商场是生存还是被淘汰,是由它能不能适应新阶段的要求来决定的。科学定价、特色经营、严格管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这几期节目播出之后,领导、同事给了我很多的鼓励,我心存感激。

当然,对话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商界名家。学者田川流教授的采访也让我激动不已。田教授主要致力于艺术美学的研究。这个学科在全国为数不多,他最大的愿望是在全省建立全国最好的艺术美学学科。对这样一位对教育事业倾尽心血的学者,我钦佩不已!我也希望自己的采访能够让大家引起共鸣。访谈的切入点就定在艺术美学与社会的关系上。前不久田教授告诉我,节目反响很大,有的学生甚至拿着录下来的节目去学校报考该专业。身为一个电视人,此时也是最幸福的了。

在名人的采访中,最让我感动的是现代美术绘画大师刘海粟先生的得意弟子张旭云先生。采访他,是因为他是刘海粟先生的弟子,还是因为他的成就?是,但也不全是。

最关键的是人格魅力。儒雅风度,一派大家风范是我对他的印象,“贫寒的家境,与刘海粟先生的患难之交(四个馒头的故事),奋斗的足迹,做人的原则。这些是我想知道的,也是观众想看到的。”

另外,面对这样一位事业有成的人,问题也不妨犀利一些。“您是刘海粟先生的弟子,可我发现,在您的画册里,有三分之二作品受黄宾虹先生风格的影响,这是怎么一回事?”张旭云先生说:“黄宾虹先生应该说是我的启蒙老师,最初学画,看了许多黄宾虹先生的书”。此外还有象“广州是个国际大都市,文化交流非常频繁,广东的‘岭南’画派,在中国画坛有很大影响,您生活在广州,您受‘岭南’派的影响吗?”等等问题。

以上是我的采访体验。

有感而问,有问而悟。谈话类节目在我国已被许多电视台采用。它打破了以往电视的僵硬格局,逐渐被观众接受和喜爱,并成为社会中的文化景观,成功的谈话首先是要营造和谐,愉快的氛围,让嘉宾对问话感兴趣,这样才有说下去的可能。

其次是倾听。(谈话的首要原则)访谈者应把自己放在一个听讲的位置,力图使两者之间相吻合:一方面属于观众所要的;另一方面是访谈者的思想与表达。只有认真倾听,才能对对方的话作出反映,引出下面的话,以此找出更好的空间,并根据自己的内心去感受嘉宾的内心世界。走进心灵深处,让他们能敞开胸襟,谈出真话,这样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提问,意想不到的提问就可得到意料之外的答案。

有了上述两点,才能有精彩的提问。提问则是主持人综合素质的体现。

如今,《对话》节目开办近一年的时间。在采、编、播一体化的实践中,我常常告诫自己:不要重复采访中的提问,甚至是细节,每一期我也是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的。因为每一个被采访人物的性格、命运、成就,人生阅历各不相同,这对于我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挑战。

在采访中,我有幸读解了他们对人生的感悟,对事业的赤诚,精彩的故事,闪光的语言,睿智的见解和勤奋的足迹。

济南华联商厦总经理“做事须带三分侠气,为人须存一片素心”的话,至今仍在耳边萦绕,画家李广元对事业锲而不舍的精神让我更加明白:美好的人生是为美所唤起的,并为知识所引导的”。

有了这层体悟与认知,会让我欣然面对未来。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