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四集观后感

因为经历和思想不同,针对同一事同一作品,想法当然不一样,将自己阅读过的文字,以写作的方式来对它进行点评,这个过程就是写心得体会的过程。在学习中,我们每一个人应该都尝试过写心得体会吧,心得体会重点的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那么如何写好我们需要的心得体会呢?小编花时间特意编辑了看《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四集观后感,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看《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四集观后感

司改路上的公平正义

随着7月17日晚8点开始央视连续十天每天播放一集,总共十集大型政论片《将改革进行到底》,该片是对全面深化改革全景式、权威性的梳理总结,突出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高瞻远瞩、直面难题、勇于担当,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带领全体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开启并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非凡历程。

特别是7月20日晚播出的《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四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一名政法干警的我,看过后有更大的震撼。《将改革进行到底》专门用一集的篇幅聚集司法改革、聚集社会公平正义,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推进全面深化司法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高度重视和坚强决心。

第四集从2014年12月15日内蒙古高院对沉冤18年呼格吉勒图强奸杀人案再审宣判无罪开始,公检法27名办案人员被追责,然而这份追责名单上的人员没有一个被追究法律责任,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是行政化的,办案的法官检察官对案件没有决定权,而是要报上级领导层层审批,集体决定,所以发生错案,不知道是谁的责任,这就导致责任不清。为解决办案责任问题,深改组提出了司法责任制改革。司法责任制,短短五个字,直指要害,针对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的顽疾,司法责任制改革对症下药,明确要求法官检察官要对案件质量终身负责,要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那么谁能够经受这样的考验,担当这样的责任呢?员额法官检察官。以员额制为抓手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司法责任制、司法人员职业保障、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以司法责任制为基石,为法治中国筑起了更加符合司法规律的体制框架。司法责任制落实后,权力到位,责任到人,以责任倒逼公正,保障公平。

接着从卢荣新案被云南省高院改判无罪,讲述了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以审判为中心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推出之后,法院对侦查机关提供的证据不能直接采信,而是要把证据拿到法庭上,通过质证的方式来确定它的合法性与客观性,程序上不合法或来源不明的证据一律被列为非法证据予以排除。对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获得的言词证据应当予以排除。围绕审判这个中心,锚定诉讼制度的短板,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完善权力运行和监督制约机制,推进案件繁简分流、诉调对接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从顶层陆续推向了基层。法庭作为最后一道防线上的最后一个关口,正在改革的破与立中成立守护公正的一扇铁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司法系统大力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狱务公开,以公开促公正,有力提升了司法公信力,通过司法体制改革,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优越性、有更多的获得感,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日趋完善。

正如此集片头所述,公平正义是雕刻在我们内心深处的价值坐标,它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崇高追求,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积淀传承的精神基因,是今天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一贯主张,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平正义,是人民群众获得安全感和幸福感的重要保障。

作为一名法院干警,我要怀敬畏之心,保持清正廉洁,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使自己成为一名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政法干警,开拓创新、拼搏进取,为建设智慧法院添砖加瓦,不负时代,不负自己!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编辑推荐

《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四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观后感


《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四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观后感

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四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用纪实影像再现了从顶层设计到基层探索的司法体制改革脉络,展现了改革者的思考、探索,展现了人民群众身边的司法改革故事。聚焦司法体制改革,讲述司法责任制改革如何改变“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的顽疾,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如何为老百姓更好地守护公正,司法便民利民改革如何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

公平正义,是雕刻在我们内心深处的价值坐标。它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崇高追求,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积淀传承的精神基因,是今天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一贯主张。

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改革蹄疾步稳。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司法改革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之一,“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面对亿万双期盼公正的眼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民做出了庄严承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2015年3月24日下午,十八届中央政治局进行了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给出了推进司法改革的关键一招——“要紧紧牵住司法责任制这个牛鼻子”。

司法责任制,短短五个字,直指要害。针对“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的顽疾,司法责任制改革对症下药,明确要求法官、检察官要对案件质量终身负责。落实司法责任制,就是要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司法责任制落实后,办案法官、检察官将独立判案,独立签发法律文书。也就是说,法官自己办理的案件,怎么判,自己就能说了算。谁办案、谁有权;谁用权、谁负责。案子判得对不对,是否公正,考验的就是法官个人或合议庭本身。

司法责任制落实后,有些地方的司法机关发现,以前困扰多年的难题,随着司法责任制的推进也迎来了排难解困的机遇。司法责任制改革的推进,给内设机构改革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办案不需要再进行层层审批,很多机构自然没有了存在的必要。

案子判出公道,正义自在人心。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懂得“100-1=0”的道理。一个错案的负面影响,足以摧毁九十九个公平裁判积累起来的良好形象。执法司法中万分之一的失误,对当事人就是百分之百的伤害。”

2016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意见》,这标志着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可以说,这场变革推动的速度,就是和生命赛跑的速度。幸运的是,已经关押在看守所四年之久的卢荣新赶上了这一场变革。原判认定卢荣新故意杀人强奸的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不能认定卢荣新有罪,依法予以改判。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司法体制改革必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司法体制改革成效如何,说一千道一万,要由人民来评判”。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司法改革“为谁改”和“往哪儿改”,给出的定盘星。

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改革追风踏浪,如今已经船到江心。不是小修小补,不怕伤筋动骨。这是一场广度、深度、难度远超以往的司法改革。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政论专题片准确客观详实的讲述了司法体制改革过程和成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司法规律,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正是这“四个坚持”,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进人民心田,让老百姓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开启了中国法治的新时代与新高度。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它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与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呼唤和声共振,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同步向前!

《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四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观后感十篇


《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四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观后感十篇

(篇一)

今天认真观看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四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是司法改革的出发点,也是立足点,更是目标和任务。 以人为本,就是司法改革的第一出发点。这个以人为本,首先体现的是人人平等,尤其是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没有法律的平等,那就是人分三六等,不是君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了。这样滋生了社会的不公平,从而产生了司法上的腐败。这样普通老百姓就会感觉到一种生存,甚至是生命的压力和不公平。司法改革最终的目标就是大家一样的平等,在法律的红线上是同一个标准。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三公是司法改革的本质。司法改革就是要达到人人在法律面前是公平、公开和公正的。所谓的公平就是每一位公民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该有的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所谓的公开,就是司法是公开和透明的,每一位公民在法律面前是拥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所谓的公正,就是每一位公民在违法犯罪的时 候,惩罚是一样的,是一个标准的。只有司法上的公平、公开和公正,这才是司法改革的生命力。 司法是反对特权的。司法不能成为某些人的私权利,想怎样司法就怎样司法,对待不同的公民有双重的标准。这是我们过去的缺陷。只有认识清楚过去的错误和缺点,才能通过改革进行弥补不足。改革也是一个利益调整的过程,相对于司法改革,那就是消弱特权,消除随意性,一切按照法律为准绳来司法。司法的不公,其实折射的就是权力的不公,改革不公,其实就是要求平等,就是大家一样。否则的话,就是丧失民心,就是威胁着执政基础。只有司法公平、公正、公开了,社会才会更加公开、透明、公正。否则的话,暗箱操作,终究也是出问题的。 司法改革的曙光已经出现端倪,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维护司法公开、公平和公正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篇二)

20日晚,央视一套,大型政论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四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在老百姓的眼里,法就是天,司法改革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公平、正义正行

进在改革的路上。2014年司法体质改革正式拉开,新一轮司法改革被提到中央层级,预示着这次司法改革不同以往。

保证公正司法,加强政法队伍,维护人民利益,提高司法公信,托起了司法改革的核心目

标。落实司法责任制就是要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改革改掉了冗余的机构,清扫着人浮于事的作风。有责先有权,有权必担责。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司法公开成为了诉讼制度改革的又一重大举措。司法便民利民改革、司法责任制改革、诉讼制度改革构成了司法改革的三驾马车。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司法规律,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的四

个坚持,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进人民的心田,让老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

信仰法治,坚守法治。司法体制改革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对公

平正义的呼唤和声共振,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同步向前。

(篇三)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自中共十五大提出已17年,在这期间内,中国在法治国家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有法可依”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是,中国法制法规体系还存在漏洞缺失,社会法治观念还较淡薄,进而出现了一些凌驾法律的威严与公正之上的行为。如何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怎样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是当下的一个主要问题。

而十八大以来,党的相关决议和举措,表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法治及其治理国家的作用之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一个国家的法治化程度是衡量国家现代化的一个标准,我们经常讲,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今天,四中全会讲“依法治国”,正是重申法律的地位与尊严,唯有法治,才能避免公权私有化,才能避免公仆“家仆化”,它传递给公众的信息是将话语权交给法律,而不是权力交给某个人。

“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要以人民的期待为导向,以法治巩固人民主体地位、维护人民合法权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这是党面对新形势的郑重承诺。在坚持法治社会的进程中,人民更加期待公平正义,这折射出社会和谐发展对法治的更高要求,因此,“依法治国”的过程中体现公平尤为重要。

透过干部腐败、作风浮夸、急功近利、公共社会安全、群体性事件等诸多社会问题的表象,都能寻觅到权力失规、失范、法治思想淡薄的影子,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社会的公平正义遭到了破坏,亦或者说,是在个别领域出现了“权大于法”的实例,个别手握权力的领导干部过于迷信“权力”,少了一丝对法纪的敬畏,导致一手遮天、呼风唤雨,甚至主宰他人前程,用“家法”取代了国法。

法律的生命力和权威性在于实施,只有建立依法办事、依法维权、违法必究的规则和机制,才能树立法治权威,才能真正尊重法律、实施法律,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对于社会才是一种进步。一个硬杠杠划在那里,把话语权交由法律评说,那么,一个人无论官职有多大,地位有多高,贡献有多显赫,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那就一律拉下马,严惩不贷,这就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一个最有力维护。

(篇四)

7月20日晚,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播出第四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专门用一集的篇幅聚焦司法改革、聚集社会公平正义,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推进全面深化司法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高度重视和坚强决心,令我们倍感鼓舞振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使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然而,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有两层意思:一是,案子本身必须是公平正义的。如果它本身不是公平正义的,那怎么如何让人民感到公平正义;二是,让人感受到公平正义,就要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雕刻在我们内心深处的价值坐标。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获得安全感和幸福感的重要保障。

这就要求社会全体公民在法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享有平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承担责任,平等地受到保护。为此,要加强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制度的建设,坚持执法为民、公正司法,加快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发挥司法维护公平正义的职能作用。实现公平正义不仅要加强司法制度建设,更要社会公民有公平正义的心,对社会中缺乏公平正义的事件进行监督和批评,才能弥补社会制度和法律对公平正义存在弱化的地方,才能及时正确引导对司法改革,从而实现真正意义的公平正义。

让法之所向,成为民之所盼。在当下的中国,司法改革的每一个步伐,正如雕刻师手中的刻刀,将“公平正义”的信仰,深深地雕刻进时光的年轮,雕刻在人民群众的心中

(篇五)

最近正在热播的反腐大片《人民的名义》在全国上下掀起了一场关于政治生态的大讨论。我国鲜以这样深刻揭露自己伤疤的形式将腐败的现实问题赤裸的摆在群众面前。电视剧除了向群众展示叹为观止的贪官受贿行为的同时,更是向群众传达了我们国家坚决抵制腐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利益的决心。

我们社会正处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期,也是社会矛盾的集中爆发期,如何处理腐败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是我们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根本要求。剧中陈岩石老检察长用自己的身体当火把守住大风厂工人利益的一幕让人动容,因为他心中住着人民,真切的爱着人民,“为人民服务”不只是口号,老一辈革命家躬身践行的示范,就是我们最好的榜样,这是每一个公务员干部都应有的情怀。

剧中达康书记说“公平正义是我们政府坚持不懈的追求”。实现全面的公平正义任重而道远,需要干部队伍加强自身建设,需要社会各界遵循市场规则,需要人民群众履行监督义务。只有坚决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才能维和社会和谐稳定,才能维护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才能维护人民的名义。

(篇六)

今天认真观看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四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是司法改革的出发点,也是立足点,更是目标和任务。 以人为本,就是司法改革的第一出发点。这个以人为本,首先体现的是人人平等,尤其是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没有法律的平等,那就是人分三六等,不是君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了。这样滋生了社会的不公平,从而产生了司法上的腐败。这样普通老百姓就会感觉到一种生存,甚至是生命的压力和不公平。司法改革最终的目标就是大家一样的平等,在法律的红线上是同一个标准。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三公是司法改革的本质。司法改革就是要达到人人在法律面前是公平、公开和公正的。所谓的公平就是每一位公民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该有的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所谓的公开,就是司法是公开和透明的,每一位公民在法律面前是拥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所谓的公正,就是每一位公民在违法犯罪的时 候,惩罚是一样的,是一个标准的。只有司法上的公平、公开和公正,这才是司法改革的生命力。 司法是反对特权的。司法不能成为某些人的私权利,想怎样司法就怎样司法,对待不同的公民有双重的标准。这是我们过去的缺陷。只有认识清楚过去的错误和缺点,才能通过改革进行弥补不足。改革也是一个利益调整的过程,相对于司法改革,那就是消弱特权,消除随意性,一切按照法律为准绳来司法。司法的不公,其实折射的就是权力的不公,改革不公,其实就是要求平等,就是大家一样。否则的话,就是丧失民心,就是威胁着执政基础。只有司法公平、公正、公开了,社会才会更加公开、透明、公正。否则的话,暗箱操作,终究也是出问题的。 司法改革的曙光已经出现端倪,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维护司法公开、公平和公正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篇七)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作出的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懂得‘100-1=0’的道理。一个错案的负面影响,足以摧毁九十九个公平裁判积累起来的良好形象。执法司法中万分之一的失误,对当事人就是百分之百的伤害。”

司法改革已经开始,关键还在于落实,需要以“司法责任制”,理清责任,对人情案、金钱案、关系案等顽疾“开刀”。以审判为中心,优化诉讼制度改革,加强统一管理,确保司法不受行政权力干扰,独立公正立案、审查、审判。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这是司法规律的必然要求。然而,以往司法行政化的弊端却让这一基本原则落了空。新一轮的司法体制改革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解司法行政化的痼疾,建立起新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权力和责任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随着法官、检察官手中权力的扩增,谁来保证法官、检察官公正地行使司法权力,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监督。让审判在阳光下进行,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对案件质量终身负责、强化对法官、检察官行使司法权力的监督制约、建立健全新型的司法管理监督机制。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改革的方向。”这个十八大向全国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人民群众呼唤公平正义,那司法改革必然要与人民的呼声同频共振。只有将公平正义融入司法、融入民心、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人民的生活才能更加和谐有序、幸福安康

(篇八)

我观看了中央宣传部和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宣传片《将改革进行到底》,这一集的主要内容就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聚焦司法责任制改革。公平正义是雕刻在我们内心深处的价值坐标,它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崇高追求,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积淀传承的精神基因,是今天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一贯主张,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平正义是人民群众获得安全感和幸福感的重要保障。

“呼格案”和“卢荣新案”的重审告诉我们,“公平正义如同空气与水,它不能缺席、不应迟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100-1=0”的道理要求当今的司法工作者不能有丝毫的差池,一个错案的负面影响,足以摧毁九十九个公平裁判积累起来的良好形象。执法司法中万分之一的失误,对当事人就是百分之百的伤害。

当今的中国是依法治国的中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大举措就是司法责任制改革,针对“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的顽疾,司法责任制改革对症下药,明确要求法官、检察官要对案件质量终身负责。落实司法责任制,就是要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司法责任改革的员额制选出了“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司法人员,有了过硬的队伍,相信司法责任制必能落地生根。

将改革进行到底,司法责任制改革、诉讼制度改革、司法便民利民改革,大大的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我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遇到纠纷大家先想到的一定是寻求法律解决,而不是上访。社会的公平正义必将成为新常态。

(篇九)

2018年7月20日20点,央视综合频道首播了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四集《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这是一个汇聚全体中华儿女澎湃激情的恢弘梦想 !是一次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历史抉择 !是一段回应时代之问,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新的征程 !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又一次伟大的觉醒!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路径她循前人伟业、继往开来、蹄疾步稳、踏石留印的伟大的改革非凡的历程!"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司法体制改革成效如何,说一千道一万,要由人民来评判。"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体制改革蹄疾步稳、成效显著。公平正义行进在改革路上,也行进在我们每一个人身边。本集聚焦司法体制改革,讲述了司法责任制改革如何改变"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的顽疾,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如何为老百姓更好地守护公正,司法便民利民改革如何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本片采用纪实影像,真实记录了多个审理冤假错案和平反昭宣过程,再现了从顶层设计到基层探索的司法体制改革脉络,展现了改革者的思考、探索,展现了人民群众身边的司法改革的真实故事。当下习近平总书记正带领全国人民行进在公平正义改革的路上。相信公平正义的信仰将永远雕刻在人民心中!该片观后发人深省。

(篇十)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司法体制改革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司法体制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中居于重要地位,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义重大。全国zd机关要按照党中央要求,坚定不移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近年来,全国zd机关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司法体制改革,在明确司法人员的工作职责、业务担当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机构设置,优化司法职权配置,确保公正司法。

众所周知,司法公正是司法机关的灵魂和生命,进行司法改革,不断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建设一支敢担当、能作为、精业务的司法队伍,打造一支强有力的zd后勤保障队伍,同时不断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制度,科学合理地配置人、财、物力资源,在遵循统一、精简、高效原则的条件下,因地制宜,整合设置易于管理、责权明晰、运行高效的内设机构,在与时俱中突出改革的创新性、发展性,融现代科学技术于司法改革、业务办理中,这样不仅能提高司法机关的办案效率,保障司法的独立公正地行使,还能加速我国迈向法制化治理的进程,为国家的富强繁荣、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助力,为人民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让人民群众真正享有安其居、乐其业的法律支撑。

将改革进行到底10集观后感


将改革进行到底10集观后感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近日,大型改革纪录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在央视热播,大瑞铁路项目部紧跟潮流,定时收看相关剧集。截止到25日,纪录片已经播出了八集,其中涉及了为什么要改革,经济改革,文化改革,政治改革,司法改革等六个方向的内容。观看学习后,我深刻认识到了这场改革的价值和必要性,由此也引发了一些思考。

1、为什么要改革

作为整部纪录片的开篇,第一集名为《时代之问》,我们为什么要改革?这既是新时代向我们发出的问题,也是新时代向我们提出的要求。虽然说穷则思变,但是在我看来,富,也要思变。时代在进步,无论是个人、集体,或者国家,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必将会被淘汰。1949年新年,毛泽东主席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发表新年贺词,名为《将革命进行到底》,表现出了“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坚定决心。现如今,改革到了“刀刀见肉”的关键时期,改革能不能成功在此一举。

2、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增长,如今已经是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在如此大的体量背后,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这些产业需要大量劳动力,生产成本大,能耗高,污染高,生产的产品质量不高,大多以量取胜。在日益发展的今天,人民需求在提高,要求也在提高,面对中国每年万亿元的境外消费,中国企业应当谋求改革,找回流失客户。政府要做的,是简政放权,不能有了一点“既得利益”就失去改革的动力。在企业方面,坚持公有制为主题的基础上,平等的保护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逐步完成产业转型升级,让科技密集型企业带动经济新发展。

3、政治体制改革

视频中一针见血,指出了改革前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运行中出的一些问题,有人民代表脱离民众、人民代表大会流于形式等问题。改革后,加强了基层人大代表与人民的交流,创立专题询问制度保障人大的监督作用,积极引导人大代表行使职权。中国建国不到70年,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因为实行了坚持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执政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相互监督,才能相互进步。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但也离不开各民主党派的积极努力。改革就是要团结各方,继续探索中国特设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

4、司法体制改革

法律的正义分为程序正义和结果正义。两种正义的核心之一,是要做到公平,公正和公开。在过去的案件中,法官的审判权有很多限制,审理案件却不能判决案件,行政领导干预具体案件,审判程序不够公开透明,因此审判结果很难得到人民的认可。此次改革,以审判为中心,保障司法公平公开,推进法院员额制和责任终生制,倒逼公正保障公平。而改革的最终目的,正是“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5、文化体制改革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文化在历史中不断发展,延续至今从未中断。近年来在网络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西方仍然利用网络对很多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很多阿拉伯国家相继发生颜色革命,国家陷入战争和冲突,停止了前进。同样的,对中国的文化渗透也从未停止,由此也诞生了一些唯西方马首是瞻的论调,他们认为中国文化都是糟粕,传统文化一文不值,向往西方所谓的民主自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出质疑。此次改革要求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中华文化是经历过历史考验的,外国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有的甚至还停留在冷战时期,把中国妖魔化。为此,中国文化必须迈开步子,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我们。国有文化企业要与时俱进,学习新的宣传手法,保住宣传阵地;公民个人要不断学习,养成读书思考的习惯;政府要打造优秀的文化环境,弘扬优秀品质,树立英雄人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6、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过去我们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对自然环境破坏极大。大城市一到冬季,雾霾变成了家常便饭,工厂的污水随意排放,把河里的鱼虾杀的片甲不留。人民的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习近平总书记一直致力于环境保护改革,要求改变过去唯GDp论英雄的状况,加入了生态文明的考核标准,对屡教不改的高污染企业进行整改,推动出台了多部环境保护的相关法案,严格问责,从末端治理转变为源头治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

7、军事体制改革

过去中国一直是一个陆军强国,海军弱国。近年来随着国力提升,海外贸易不断增多,就急需建立强大的海军来保护国民的利益。在制度上,人民军队精简编制,裁撤机构,全面禁止部队提供有偿服务,严查腐败,先后揪出了徐才厚、郭伯雄两位大老虎,精神建设上,重塑军魂,要求部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近几年,改革的成就十分明显,海军方面,索马里海域反海盗;东海南海常态化巡逻;辽宁舰,055型驱逐舰下水。空军方面,歼20、歼15服役,运20成功试飞。与此同时,注重部队院校对人才的培养,为部队进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人民军队跨出了石破天惊的一大步。转型重塑三军焕然一新,放眼世界谋发展和平。与强国梦共铸民族伟业,和强军梦铁心同行,改革未有穷期,强军正在路上。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将改革进行到底,是伟大的历史抉择,是坚持不懈的历史接力,需要攻坚克难的信心。历史在进步,国家在进步,社会在进步,这一切进步的动力,就是要自我改革,谋求发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求进步的国家没有发展,不求进步的民族没有未来,每个人都要树立忧患意识,居安思危,谋求进步。作为共产党员,更要保持革命热情,从身边的每一处微小的事情做起,将改革进行到底。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7月17日,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开播,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该政论片是迄今为止,首次对全面深化改革全景式、权威性的梳理总结进行报道,不仅彰显出强烈历史使命感,而且形象解读了改革的新理念。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有“深水区”的利益之惑,更有“无人区”的创新之难,需要大胆试、大胆闯,才能走出具有中国原创性的新路。

当前,深化改革的春风早已拂过大江南北,改革的果实早已为亿万百姓共享,基层干部要组织广大基层党员群众追忆改革的“昨天”,极力避免窘境。改革不能一蹴而就,也无法一劳永逸。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是大势所趋,作为党员干部,为了中华民族近代以为最伟大的梦想――必须撸起袖子加油干,用尽责担当回答时代之问。必须要尽责担当,啃最硬的骨头。蓄势待发,才能推动党的建设走上新征程。

将改革进行到底,要有思想共识,更要突出凝聚力。作为一个人口超过13亿的大国执政的大党,没有同心协力拧成一股绳的思想共识,就难以跨过改革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更难打破改革涉及到的各种利益藩篱。作为党员干部要有坚硬的“牙齿”,敢于啃下改革中的“硬骨头”,牢固树立敢为人先的进取意识,带头解放思想推动工作发展,结合改革的实际要有敢下深水、敢涉险滩的闯劲,积极探索改革方法,不断完善改革内容。

将改革进行到底,要有直面问题、更要创新的勇气。改革就是把问题意识铭记在心。行得越深,遇到的暗礁越多越险,但越是这样,越要聚精会神、瞄准方向、奋力向前。对于改革本身而言,最容易发力见效的点是“最短的板”,最容易失利露怯的也是“最短的板”。所以作为党员干部,必须要直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有承认错误的勇气,能够知错能改,及时破除改革中的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要善于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创新性推动各项改革工作,破除利益藩篱,推进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使得全面深化改革迈出重大步伐。

将改革进行到底,要学会走上坡路,更要行逆水船。改革越深入,各种矛盾问题越交织叠加、错综复杂。继续改下去就越难;触碰到的利益阻力就越多 只有锲而不舍地前进,越是遇到阻力越敢上,作为基层干部要有这么一股子““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的决心越是遇到难题越兴奋,要有破解矛盾的核心,逮住破题的要害。需要攻坚克难的信心,需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更希望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并将人民的力量集聚起来为人民造福于“明天”。因有礁石之碍,才能激发浪花之力,才能绘制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壮阔图景。

这部纪录片紧扣时政,符合大众口味,代表了基层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意志。改革从来没有完成时,一直在路上,我们要本着大刀阔斧的决心,攻坚克难,砥砺奋进,让人民群众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改革所带来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而我们基层党员干部一定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将改革进行到底,打赢这场改革攻坚战!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最新《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走在前列 当好标杆 勇于担当

做改革的拥护者、执行者和捍卫者

最近热播的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是一部对全面深化改革全景式、权威性梳理和总结的鸿篇巨作,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系统阐述,看后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纪委作为党内监督的专责机关,必须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当好标杆。要准确把握职责定位,聚焦主业主责,使正风反腐与改革发展同频共振、同步推进,做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拥护者、执行者和捍卫者,为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保驾护航。

一、看齐紧随不犹豫,做全面深化改革的拥护者。

一是形成思想共识。古语云: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作为一个拥有450多万个基层组织、8900多万名成员、在人口超过13亿的大国执政的大党,没有同心协力拧成一股绳的思想共识,就难以跨过改革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更难打破改革涉及到的各种利益藩篱。十八大以来,从“从严治党”的政治宣誓到“八项规定”的严厉执行,从思想教育的常态推进到党内法规的有序完善,我们党每一次的改变、每一步的迈进,都饱含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与勇气。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增强时不我待、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思想上高度看齐,在政治上坚决拥护,在感情上深刻认同,在行动上紧紧跟随。

二是搞好融入融合。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全面深化改革都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我们莫做“局外人”,更不能当“看客”,而要真正将自己摆进去,切实融入到各项改革之中。作为纪检监察干部,要从根本上解决对全面深化改革认识不清、站位不高、作用发挥不充分的问题,增强投身和支持改革的思想和行动自觉,以改革的理念、改革的勇气、改革的思路、改革的举措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释放动力活力,扎实推进重点工作任务,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三是提升能力素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的形势日趋繁杂,涉及范围越来越广泛,违纪违法人员的作案手段也越来越层出不穷。纪检监察干部要牢固树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终身学习理念,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和“讲忠诚、守纪律、做标杆”活动,学理论端正人生航向,学法纪明白是非曲直,学业务熟练执纪技能,自觉运用改革思维谋划和推动工作,不断提高领导、谋划、推动、落实改革的能力和水平。

二、拉高标杆不停步,做全面深化改革的践行者。

一是当“明白人”,当绝对忠诚的标杆。纪检监察机关是政治机关,对党绝对忠诚是对纪检监察干部第一位的政治要求。在全省“一准则一条例一规则”集中学习教育成果交流电视电话会上,任书记曾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忠诚从来不是挂在嘴边的表态,而是脚踏实地的践行;坚守忠诚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对党忠诚,就要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于党、忠诚于党的改革事业。作为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纪检干部,自觉用党章党规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时刻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

二是当“铁面人”,当坚持原则的标杆。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中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需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不断把改革推向前进。目前,改革已步入深水区,必然要触动一些人的“奶酪”,这就需要纪检监察干部敢于坚持原则,敢于唱黑脸,敢啃硬骨头,面对冷嘲热讽不妥协,面对打击报复不畏惧,对该严查的问题坚决严查下去,该处分的人坚决处分到位,决不搞网开一面、下不为例,决不手下留情、姑息迁就。唯有这样,才能让广大群众看到铲除改革“毒瘤”的希望,不断坚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三是当“干净人”,当严于律己的标杆。欲正人,必先正己。这是对纪检监察干部最基本的要求。带头严明纪律,说话才有底气,干事才有勇气,碰硬才有锐气。要自觉接受党章党规的约束,时刻保持对党纪国法的敬畏,坚决守住底线、不越红线,真正把遵守党章党规作为一种政治责任、行为习惯和自觉追求。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常思公私之道、利害之道、得失之道,不做“两面人”,不搞“小圈子”,保持平常心和感恩心,快乐工作、安心生活,主动接受监督,管好自己、管好亲属、管好身边工作人员,干净正派做人、清清白白做事。

三、勇于担当不懈怠,做全面深化改革的捍卫者。

一是在持续深化“三转”上下真功。扎实推进各级纪委机关内设机构改革,积极探索将执纪监督和执纪审查部门职责分开,使执纪监督、执纪审查、案件审理各环节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对纪委议事协调机构进行再清理再规范,指导基层把履行监督职能切实转变到“监督的再监督,检查的再检查”上来。继续清理和规范职责分工,纪检监察干部不得分管纪检监察业务以外的其他工作,以便更好地聚焦主业主责。

二是在推进体制改革上见真章。推进派驻监督全覆盖,按照中央纪委关于加强派驻机构改革的指示精神,立足内部挖潜,盘活资源,理顺体制,落实人员、编制等要求,确保尽快实现市、县两级纪委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监督全覆盖工作。按照中央部署,密切关注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情况,统一思想、提前谋划,做好制定工作方案和组织实施的各项准备工作。强化巡察监督,坚持政治巡察定位,创新巡察方式,紧紧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领域,扎实开展巡察监督,重点检查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等问题。

三是在严格问责查处上动真格。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持续加大纪律审查力度,严肃查处党员干部违纪行为,从严整治失职渎职、为官不为等问题,为全面深化改革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对在改革中大胆创新而引发的信访举报,查无实据的,及时澄清是非,消除负面影响;对在改革中履职尽责造成的失误或损失,只要不是谋取个人私利、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恰当予以处理,树立宽容对待改革创新者、担当实干者的鲜明导向,为党员干部敢闯敢干、干净干事提供有力保障,坚决做到“支持保护改革者,教育帮助失误者,严肃查处违纪者”。

改革不能一蹴而就,也无法一劳永逸。过去五年,全党兴利除弊,党内政治生态为之一新,靠的是改革;未来五年,我们蓄势待发,推动党的建设走上新征程,依然要靠改革。改革,是历史的必然。将改革进行到底,正是时代的最强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作为战斗在反腐败一线的纪检人,我们的使命就是为将改革进行到底清障排阻、保驾护航。对此,我们坚定不移,我们矢志不渝。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