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写作不可忽视的三个要素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在一场演出正式开始之前,这时我们需要把演讲稿提前准备好。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你知道演讲稿的格式是什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演讲稿写作不可忽视的三个要素”,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演讲稿是一种应用文体,它与其他文体的不同之处,在于演讲稿虽然是用书面文字撰写的,但是作为在特定的时境中供口语表达使用的文稿,它所传导的思想感情,听众主要是通过对演讲者有声语言的倾听来理解和感受的。这一重要的特性,是我们撰写演讲稿选用语言表达方式的基本依据。

实践经验表明,以下三个影响演讲稿写作质量和表达效果的要素,是绝对不可忽视的。

一、 现场感

演讲是演讲者和听众在特定的时境中彼此发生关系而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必然会具有鲜明而强烈的现场感。这种现场感主要是通过演讲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等因素共同作用而营造的环境气氛体现出来的。因此,我们撰写演讲稿,就不能不对演讲现场进行预设性假想,也就是说,撰稿人必须把构成演讲现场的种种因素全部纳入自己的整体构思之中,并通过独特的语言设计和表达,把这些现场信息释放和传达出来,以强化听众的现场体验和感应,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演讲的社会功能和现实效应。

二、交流性

演讲是一种现实的信息交流活动,演讲者和听众之间不是单向的信息传输,而是双向的信息交流。正如著名文艺理论家孙绍振教授所说:演讲与作文的不同,归根到底在于作文则是单方面的输出信息,演讲是在现场与听众双向交流信息。除此之外,听众与听众也在双向交流情绪。严格地说,演讲是三角信息的相互交流。然而,在演讲稿写作过程中,我们注重的往往只是演讲者自身思想感情的表达和倾诉,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与听众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这无疑会在客观上削弱演讲的实际效果。因此,我们撰稿时就应当有意识地把演讲者的信息传导和听众的信息反馈对应和联系起来,运用设问、呼告、变称和换位等修辞方式与表述技巧,增强语言表达的交流性。只有这样,才能在登台演讲的时候,有效地刺激听众的心理反应,从而产生种种能够被演讲者体察和感应的信息反馈,以真正形成和实现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和优化交流。

三、 口语化

演讲是一种高级的口语表达活动。演讲者运用口头语言表达思想和感情,阐述观点和主张,听众通过聆听这种口头语言,对演讲者的思想感情与观点主张进行认知、理解、判断和评价,口语就成了实现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思想沟通和感情交流的主要媒介。因此,我们撰写演讲稿,就必须突出语言表达的口语化特点,注重选用双音节词和短句,大量使用现实生活中具有鲜活感和生命力的口语词汇,只有这样,才能使演讲稿摆脱书面语言的负面影响,更加适合演讲现场的口头表达。同时,这种简洁明快、通俗生动的口语,也才能对听众产生更加强烈的晓示性和感染力。例如,享有当代武训美誉的秦市义在一次为集资办学所作的演讲中这样说道:

今天,我给大家说几句石头打磨石,石(实)打石(实)的话,讲话的方式是秦香莲告状,口述。因为,我一没钱,二没权,穷得也没钱写状子,在诸位大老爷面前讲话也不分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啦!(大笑)我今天到咱们村来,看到咱村里的锣鼓响,鞭炮鸣,全村老少喜洋洋!(大笑)我这里高兴得哑巴见了他妈啦,没话的!(大笑)我来过咱们村好几回啦!咱这儿是山在变,水在变,工农业生产都在变,家也变,户也变,就是咱学校没有变。(由笑变静)咱村的学校依旧是明朝的桌子,清朝的凳,阎锡山时代的土窑洞。(大笑)毛主席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把我们小学生曾比作祖国的花朵,解放四十多年啦!花朵没有被栽到花盆里,接受我党阳光雨露的滋润而茁壮成长;而是栽到了土盆盆,烂碗碗,罐头盒子一点点,一个盔盔还没眼眼。(大笑)咋不心疼?

演讲者面对逐渐富起来的村民们,首先表明本人说话的态度和方式,接着表达了自己进村看到的情景和感受,最后才道出了咱学校没有变的实情。这段开场白,没有一句大话、套话和官话,说的全是农民群众耳熟能详的大实话和大白话。无论是风趣的歇后语,还是流畅的顺口溜,听起来都让人感到既朴实生动,又亲切自然,再加上大量使用短句和俚语,使现场演讲的语言表达,呈现出简洁明快和幽默风趣的特色,对现场听众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就为接下去宣讲集资办学作好了情绪和气氛的铺垫。

综上所述,一次演讲的成功与否,关系到许多主观和客观的因素。然而,倘若我们在撰写演讲稿的时候,能够有意识地突出时境的现场感,体现语言的交流性,注重表达的口语化,就一定会让自己的登台演讲,更加具有吸引力、感召力和鼓动力。

F132.cOM更多演讲稿小编推荐

演讲稿写作须抓住三个“点


演讲稿是演讲者在演讲前事先准备的供演讲使用的文稿。一篇精彩的演讲稿能使演讲者的演讲扣人心弦、引起共鸣,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所以演讲稿的写作无论从立意选材、结构格式还是语言风格上都应该受到重视。这就要求在写作演讲稿时必须抓住三个“点”,即切入点、动情点和升华点,只有找准这三个点,演讲稿的内容才能做到以事感人、以情动人和以理服人,使听众产生心理共鸣。
一、找准切入点
演讲是向听众宣传某种观点或阐述某种道理,如果只是平铺直叙、枯燥乏味的讲述,人云亦云、老生常谈的说教,那么,无论演讲者所讲的道理多么正确,都难以深入听众的内心世界,缺乏演讲应有的说服力、鼓动性和艺术效果。因此,我们在构思演讲稿时,确立了鲜明正确的主题后,还应考虑选择一个最佳的角度切入主题。这个“切入点”找得好,就能为演讲主题营造一种浓郁的艺术氛围,驱动和调控听众的心理,使之更容易接纳演讲者的观点,也可以使演讲者所讲的道理更鲜明集中,避免了漫无边际、让听众不得要领的弊端。具体来说,找准切入点有这样几种方法:
(一)名言、诗句、典故切入,创造浓厚氛围
名人名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演讲中选择与主题有关系的名言为切入点,可以为演讲主题营造一种哲理氛围;以具有优美深邃意境的诗句为切入点,可以创设出一种诗情画意;而典故则能唤起听众的类比联想,使演讲内容更具有象征性,例如:景克宁的演讲《“人啊,认识你自己!”》就用了名言式开头:
恩格斯曾经说过:“大自然——司芬克斯向每个人和每个时代提出了问题,谁能正确回答这个问题,谁就幸福;谁不能回答或不能正确回答这个问题,谁就落入司芬克斯的魔爪,他所找到的,不是美貌的未婚妻,而是一只凶暴的牝狮。”那么,人类呢?人和人类社会有什么难题呢?
这篇演讲稿的开头就是借用恩格斯的名言从哲学的高度切入,同时又讲述了古希腊神话中故事的深层意义,提出了“人啊,认识你自己”这一具有历史和时代意义的深刻主题。当然,这种切入可以或名言或诗句或典故,切入适宜,都能收到“一语惊人”的效果。
(二)悬念切入,调动听众情绪
设置悬念能抓住听众的注意力,调动听众的情绪。在演讲中以与主题相关的悬念切入,通过恰当的烘托渲染,使听众急欲了解谜底,然后再破悬念,顺势引入主题,使演讲更容易打动人心,例如任士奎的演讲《让爱永驻人间》是这样切入的:
世界上有这么一种东西,它能使你在浩瀚无垠的戈壁沙漠中看见希望的绿洲;它能使你在千年不化的冰山雪岭中领略温暖的春意;它能使你在雾海苍茫的人生旅途中拨正偏离的航向;它能使你在荒凉凄冷的孤寂心里收获快乐的果实……它是无形的,却有着巨大而有形的力量;它是无声的,却鸣着神奇如春雷一般的回响!也许有人会问:是什么这么伟大?这么神奇?我要说,它就是——爱,是人类对美好生活,对自己同胞的真诚的爱心!
在这里,演讲者就较好地运用了悬念切入的方式,诱人着迷,引人深思。
(三)故事切入,引发听众联想
以讲故事作为演讲的切入点,使听众由此产生类比联想,阐述的道理就会更集中鲜明,也使演讲显得更富文化底蕴。白岩松的演讲《人格是最高的学位》就使用了这种故事切入的方法:
很多年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向本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讨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卡萨尔斯面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意味深长地回答: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和大写的音乐人,再然后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在这里,听众自然就把卡萨尔斯的话同主题新闻界“做文与做人”联系起来,也就有兴趣去听作者是怎样阐述二者关系的,收到了较好的现场效果。
(四)反向切入,启发求异思维
正面切入演讲主题是顺理成章,而反向切入则是出奇制胜。反向切入就是脱离听众所熟知的视角和普遍共有的想法,出人意料地独树一帜,与听众的心理定势构成反差,让听众的思维和经验的惯性受到“挫折”,启发听众的求异思维,调动听众的积极性,使演讲内容渐入佳境,例如张枢龙的演讲《我推崇敢于自我否定的女性》,是这样切入主题的:
有人推崇事业上有所作为的女性;有人推崇生活中温柔、贤良的女性;还有人推崇不但在事业上有所作为,而且生活中温柔贤良的女性……可是,我却推崇敢于自我否定的女性。
发人所未发、反向切入、耐人寻味、启人深思,体现了演讲者对新时代妇女问题的真知灼见。
演讲稿写作的切入点远不止以上几种,只要演讲者不蹈袭前人,而是独辟蹊径地进行构思立意,创造性地进行探索,是不难找到最佳切入点的。
二、选好动情点
演讲是离不开事迹的,找准切入点也就是找准听众对故事的听取视角,而讲述故事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以事感人、以情动人。从演讲的实践活动看,演讲者只有针对听众的情感倾向,选好“动情点”,并运用有效的言语进行真挚而强烈的情感表达,才能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
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情感体验和心理体验,一旦受到客观事物的触发,就会产生某种相应的情感活动。这种能够促使人的情感心理产生强烈情感活动的信息刺激点,就是“动情点”。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和体现、人们心理体验普遍性的情感状态等,当受到客观事物触发的时候,都会体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倾向和情感意愿。比如蔡朝东的演讲《理解万岁》中有一段话:
将来,大家有机会到前线的话,请去看看我们牺牲了的战友。麻栗坡烈士陵园里,那一排排倒下的战士里面,有1966年、1967年出生的,几年前就为国捐躯了,我们生活在和平环境里的人们能理解他们吗?如何看待他们的价值呢?
这就是打开人们情感大门的钥匙——动情点,它能给听众以思想启示和心灵上的感动,使人们获得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深刻的思想启迪。因此说,用好这把钥匙,就可以使听众产生情感共鸣。那么如何来选准动情点呢?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评论人生价值的是非苦乐
在演讲稿的写作中,谈到人生观、价值观的可谓比比皆是,那么在找准一个切入点、以事感人之后,虽然听众此时对故事中的含义能意会,但如果能够让演讲者说出来,更会激起强烈的共鸣。例如,祁晋疆的《战刀传到我手中》,在讲到一位学长在海拔5000多米的空喀拉哨所因下山背水而牺牲时,讲道:
亲爱的朋友们,你可曾知道,在空喀拉哨所,像我的学长一样,因为去小河背水而长眠在雪山上的中国军人就有27名。如果不选择从军,他们也可以成为勤劳致富的开拓者;他们也可以成为商海搏击的弄潮儿;他们也可以在花前月下享受生活的芬芳。可是,他们就因为一桶水悄然无声地离开人世,难道他们的价值就是一桶水吗?
这种议论,虽然没有答案,但听众从强烈的情感共鸣和心灵震撼中自然而然地就了解了军人的伟大和无私。
(二)抒发情感体验的心灵冲撞
现实生活中,爱与恨、荣与辱、情与仇等这些互相对立的情感往往是对人的心理产生巨大刺激的外界因素,如果在演讲中把它作为动情点,就会使听众产生强烈的精神激发性和巨大的现实鼓动力。例如:
在这个普天同庆的日子里,澳门,你一定不会忘记,是谁,用拳拳母爱,擦去了四百多年前那滴浊泪?又是谁,描绘了“一国两制”的蓝图,让我们今朝相聚?这绝不是苍天的恩赐,更不是殖民者的施舍,在这漫漫归途上,遍布着一个古老民族的血性和顽强!四百多年的屈辱辛酸,四百多年的渴望追求,四百多年的坎坷曲折,四百多年的奋斗牺牲。china,不再是不堪一击的瓷器,中国,已岿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如果,如果不是这样,澳门啊,你回家的路还有几多远,几多长?
这是在庆祝澳门回归之际郑晓江的演讲稿《隔海相望》中的一段话,饱含着深沉的民族情感,从荣与辱的动情点上激发了听众的情绪,从而在新的历史时期,树立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三)陈述利害关系的孰轻孰重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许多事物在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也造成了危害,趋利避害就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根据自身的需要逐步形成的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意向。那么倘若能抓住这一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陈述某种利害关系,就必然引起听众的情感震动和理智思考。例如《让我们的星球永披绿装》的演讲稿中的一段话:
我们开发了地球的能源,建立了工厂,但扩散的各种气体扰乱了大自然的安宁,排泄的残渣废水污染了水体,毒害了生灵,种种令人惊悸的疾病乘势而生……环境恶化给我们带来一连串的严酷报复,似乎在警告我们:如果我们只顾盲目地吮吸地球的乳汁,而不立即行动起来投入保护环境、拯救家园的战斗,最终毁灭的将是我们人类自身。
演讲稿在描绘了人类“创造繁荣与文明”的一幅幅崭新的图景之后,以严肃的责任感陈述了同时威胁人类生存和安全的一种潜在危害——环境恶化的严酷现实,让听众在利与害的强烈对比中,既受到情感的震动,又获得思想的警示,从而自觉行动起来,为保护环境、拯救家园而贡献力量。
三、引入升华点
从切入点到动情点,我们可以看出,演讲稿的写作不但首先要引起听众听的欲望,然后拨动听众的心弦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而且最重要的就是要表现一个鲜明正确的主题,体现演讲的思想价值和审美品味。然而,表现演讲主题又不能流于空洞的说教、现象的罗列和人云亦云的老调重弹。“文似看山不喜平”,演讲稿更加要求节奏鲜明,张驰相间,波澜起伏,所以在选好动情点之后,及时对材料的本质内涵加以分析、概括、提炼、延伸,并通过富于理性色彩的语言点拨、渲染,将听众的思维引向一个更深邃、更崇高的境界,使演讲主题得以升华,达到一个演讲的高潮。所以演讲高潮也就是升华点的表现。
演讲稿中怎样设计和安排升华点呢?对此,李燕杰曾经做过较为精深的论述。他说:“一次演讲,怎样达到高潮?这需要演讲者在感情上一步一步地抓住听众,在理论上一步一步地说服听众,在内容上一步一步地吸引听众,使听众内心的激情逐渐燃烧起来,演讲将自然推向高潮。”(《演讲美学》)李燕杰所言之“自然推向高潮”,其实正是因为演讲稿在撰写过程中有了精心设计的切入点,有了发自肺腑的动情点,才会自然推向升华点。如何引入升华点,许多有经验的演讲者在写演讲稿时都有这样的体会和经验,具体说来:
(一)使用色彩浓烈的词语或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在一次“铭记国耻,爱我中华”的演讲比赛中,傅缨的《铭记国耻,把握今天》是这样升华主题的:
吉鸿昌高挂写有“我是中国人”标语的木牌,走在一片蓝眼睛,黄头发的洋人群中。
正是这千百万个赤子,才撑起了我们民族的脊梁,祖国的希望!正是他们,在自己的今天,用满腔的热血,冒着敌人的炮火,谱写了无愧于时代的《义勇军进行曲》,才使得我们今天的共和国国歌响彻神州,那么气势磅礴,那么雄壮嘹亮!正是他们,才使得我们今天的炎黄子孙一次又一次地登上世界最高领奖台,并使那音量越来越大,那旋律越来越强!
演讲稿以吉鸿昌的爱国行为做基点,然后高屋建瓴,联想千千万万个爱国者的精神,用“正是这千百万个赤子”、“正是他们”的提示语,通过三层铺排推进,概括出一代代爱国者的崇高情怀,使单一事例体现出的思想意义得到扩展、升华,燃起听众的爱国情感,产生感召力。
(二)通过对所举事例的阐释分析,提炼出超凡的观点或深刻的哲理
孙中山先生在一次演讲中讲道:
南洋爪哇有一个财产超过千万的华侨富翁。一次他外出访友,因未带夜间通行证怕被荷兰巡捕查获,只得花钱请一个日本*女送自己回家。
日本*女虽然很穷,但是她的祖国很强盛。所以她的地位高,行动也自由。这个中国人虽然很富,但他的祖国却不强盛,所以他的地位还不如日本的一个*女。“如果国家灭亡了,我们到处都要受气,不但自己受气,子子孙孙都要受气啊!”
孙中山先生在这里对所举事例进行由表及里的剖析,揭示出“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升华了演讲主题,唤起了听众强烈的爱国心。
(三)使用点化主旨的警句,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余响和回味
肯尼迪总统的就职演说快结束时,他连续使用了两个重复的呼告语,使那警句立刻凸现了出来:
不要问你们的国家能为你们做些什么,而要问你们能为自己的国家做些什么。
不要问美国将为你们做些什么,而要问我们共同能为人类的自由做些什么。
警句得来并不容易,但是如果在写作中将情感和理智融为一体,并辅以反复、倒叙、排比等多种加强论证言语力度的手段和方法,也是有可能的。肯尼迪总统的这个警句,不仅新意盎然,而且颇有深刻寓意,仿佛黄钟轰鸣,余音不绝于耳。
(四)艺术地运用熟语,以期听众受到感染并乐于接受自己的观点
熟语,包括成语、民谣之类,通俗易懂,人们耳熟能详。如果艺术地加以利用和改造,将其作为升华点,更容易给人以心灵震撼和艺术享受。朱镕基总理在当选后的记者招待会上,有一段讲话就颇具感染力,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念念不忘:
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朱总理将这些熟语导入连续的排比句式之中,再辅以形象生动的比喻,既升华了主题,又因其强烈的节奏感和陈中见新的造句手法,使人感受到了一股排山倒海的言语张力和气势。
引入升华点的方法在演讲稿写作中可谓多种多样,或是运用充满感情的语言,为听众创造一个真切动人的意境;或是通过精当、透辟的议论,使听众折服;或是语言运用富于变化,使听众情绪起伏等手法来掀起高潮。但无论怎样,演讲稿的升华点都应该体现出情感浓烈、哲理丰富、令人回味无穷的特征,切记牵强附会、生涩费解,要以简洁得体的语句,恰切得体的方式,生动有力地将演讲推向高潮,切忌拖泥带水,冗长口罗唆。
演讲稿的写作是为了在以事感人的基础之上能够以情动人,最后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也就是说,应该如何尽快地将自己对主题的兴趣引发出听众同样的兴趣?如何以自己对材料的感情去点燃听众内心的情感之火?如何以自己对主题与材料的精深理解去启迪听众的思索?这些都关系着演讲的成败,也都同演讲稿的三个“点”密切相关。找准切入点,选好动情点,引入升华点,抓住了这三个“点”之间的密切联系与实质要求,也就抓住了写好一篇演讲稿的“金钥匙”,从而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

演讲技巧:演讲稿写作须抓住三个“点


演讲稿是演讲者在演讲前事先准备的供演讲使用的文稿。一篇精彩的演讲稿能使演讲者的演讲扣人心弦、引起共鸣,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所以演讲稿的写作无论从立意选材、结构格式还是语言风格上都应该受到重视。这就要求在写作演讲稿时必须抓住三个“点”,即切入点、动情点和升华点,只有找准这三个点,演讲稿的内容才能做到以事感人、以情动人和以理服人,使听众产生心理共鸣。
一、找准切入点
演讲是向听众宣传某种观点或阐述某种道理,如果只是平铺直叙、枯燥乏味的讲述,人云亦云、老生常谈的说教,那么,无论演讲者所讲的道理多么正确,都难以深入听众的内心世界,缺乏演讲应有的说服力、鼓动性和艺术效果。因此,我们在构思演讲稿时,确立了鲜明正确的主题后,还应考虑选择一个的角度切入主题。这个“切入点”找得好,就能为演讲主题营造一种浓郁的艺术氛围,驱动和调控听众的心理,使之更容易接纳演讲者的观点,也可以使演讲者所讲的道理更鲜明集中,避免了漫无边际、让听众不得要领的弊端。具体来说,找准切入点有这样几种方法:
(一)名言、诗句、典故切入,创造浓厚氛围
名人名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演讲中选择与主题有关系的名言为切入点,可以为演讲主题营造一种哲理氛围;以具有优美深邃意境的诗句为切入点,可以创设出一种诗情画意;而典故则能唤起听众的类比联想,使演讲内容更具有象征性,例如:景克宁的演讲《“人啊,认识你自己!”》就用了名言式开头:
恩格斯曾经说过:“大自然——司芬克斯向每个人和每个时代提出了问题,谁能正确回答这个问题,谁就幸福;谁不能回答或不能正确回答这个问题,谁就落入司芬克斯的魔爪,他所找到的,不是美貌的未婚妻,而是一只凶暴的牝狮。”那么,人类呢?人和人类社会有什么难题呢?
这篇演讲稿的开头就是借用恩格斯的名言从哲学的高度切入,同时又讲述了古希腊神话中故事的深层意义,提出了“人啊,认识你自己”这一具有历史和时代意义的深刻主题。当然,这种切入可以或名言或诗句或典故,切入适宜,都能收到“一语惊人”的效果。
(二)悬念切入,调动听众情绪
设置悬念能抓住听众的注意力,调动听众的情绪。在演讲中以与主题相关的悬念切入,通过恰当的烘托渲染,使听众急欲了解谜底,然后再破悬念,顺势引入主题,使演讲更容易打动人心,例如任士奎的演讲《让爱永驻人间》是这样切入的:
世界上有这么一种东西,它能使你在浩瀚无垠的戈壁沙漠中看见希望的绿洲;它能使你在千年不化的冰山雪岭中领略温暖的春意;它能使你在雾海苍茫的人生旅途中拨正偏离的航向;它能使你在荒凉凄冷的孤寂心里收获快乐的果实……它是无形的,却有着巨大而有形的力量;它是无声的,却鸣着神奇如春雷一般的回响!也许有人会问:是什么这么伟大?这么神奇?我要说,它就是——爱,是人类对美好生活,对自己同胞的真诚的爱心!
在这里,演讲者就较好地运用了悬念切入的方式,诱人着迷,引人深思。
(三)故事切入,引发听众联想
以讲故事作为演讲的切入点,使听众由此产生类比联想,阐述的道理就会更集中鲜明,也使演讲显得更富文化底蕴。白岩松的演讲《人格是的学位》就使用了这种故事切入的方法:
很多年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向本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讨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卡萨尔斯面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意味深长地回答: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和大写的音乐人,再然后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在这里,听众自然就把卡萨尔斯的话同主题新闻界“做文与做人”联系起来,也就有兴趣去听作者是怎样阐述二者关系的,收到了较好的现场效果。
(四)反向切入,启发求异思维
正面切入演讲主题是顺理成章,而反向切入则是出奇制胜。反向切入就是脱离听众所熟知的视角和普遍共有的想法,出人意料地独树一帜,与听众的心理定势构成反差,让听众的思维和经验的惯性受到“挫折”,启发听众的求异思维,调动听众的积极性,使演讲内容渐入佳境,例如张枢龙的演讲《我推崇敢于自我否定的女性》,是这样切入主题的:
有人推崇事业上有所作为的女性;有人推崇生活中温柔、贤良的女性;还有人推崇不但在事业上有所作为,而且生活中温柔贤良的女性……可是,我却推崇敢于自我否定的女性。
发人所未发、反向切入、耐人寻味、启人深思,体现了演讲者对新时代妇女问题的真知灼见。
演讲稿写作的切入点远不止以上几种,只要演讲者不蹈袭前人,而是独辟蹊径地进行构思立意,创造性地进行探索,是不难找到切入点的。
二、选好动情点
演讲是离不开事迹的,找准切入点也就是找准听众对故事的听取视角,而讲述故事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以事感人、以情动人。从演讲的实践活动看,演讲者只有针对听众的情感倾向,选好“动情点”,并运用有效的言语进行真挚而强烈的情感表达,才能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
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情感体验和心理体验,一旦受到客观事物的触发,就会产生某种相应的情感活动。这种能够促使人的情感心理产生强烈情感活动的信息刺激点,就是“动情点”。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和体现、人们心理体验普遍性的情感状态等,当受到客观事物触发的时候,都会体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倾向和情感意愿。比如蔡朝东的演讲《理解万岁》中有一段话:
将来,大家有机会到前线的话,请去看看我们牺牲了的战友。麻栗坡烈士陵园里,那一排排倒下的战士里面,有1966年、1967年出生的,几年前就为国捐躯了,我们生活在和平环境里的人们能理解他们吗?如何看待他们的价值呢?
这就是打开人们情感大门的钥匙——动情点,它能给听众以思想启示和心灵上的感动,使人们获得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深刻的思想启迪。因此说,用好这把钥匙,就可以使听众产生情感共鸣。那么如何来选准动情点呢?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评论人生价值的是非苦乐
在演讲稿的写作中,谈到人生观、价值观的可谓比比皆是,那么在找准一个切入点、以事感人之后,虽然听众此时对故事中的含义能意会,但如果能够让演讲者说出来,更会激起强烈的共鸣。例如,祁晋疆的《战刀传到我手中》,在讲到一位学长在海拔5000多米的空喀拉哨所因下山背水而牺牲时,讲道:
亲爱的朋友们,你可曾知道,在空喀拉哨所,像我的学长一样,因为去小河背水而长眠在雪山上的中国军人就有27名。如果不选择从军,他们也可以成为勤劳致富的开拓者;他们也可以成为商海搏击的弄潮儿;他们也可以在花前月下享受生活的芬芳。可是,他们就因为一桶水悄然无声地离开人世,难道他们的价值就是一桶水吗?
这种议论,虽然没有答案,但听众从强烈的情感共鸣和心灵震撼中自然而然地就了解了军人的伟大和无私。
(二)抒发情感体验的心灵冲撞
现实生活中,爱与恨、荣与辱、情与仇等这些互相对立的情感往往是对人的心理产生巨大刺激的外界因素,如果在演讲中把它作为动情点,就会使听众产生强烈的精神激发性和巨大的现实鼓动力。例如:
在这个普天同庆的日子里,澳门,你一定不会忘记,是谁,用拳拳母爱,擦去了四百多年前那滴浊泪?又是谁,描绘了“一国两制”的蓝图,让我们今朝相聚?这绝不是苍天的恩赐,更不是殖民者的施舍,在这漫漫归途上,遍布着一个古老民族的血性和顽强!四百多年的屈辱辛酸,四百多年的渴望追求,四百多年的坎坷曲折,四百多年的奋斗牺牲。china,不再是不堪一击的瓷器,中国,已岿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如果,如果不是这样,澳门啊,你回家的路还有几多远,几多长?
这是在庆祝澳门回归之际郑晓江的演讲稿《隔海相望》中的一段话,饱含着深沉的民族情感,从荣与辱的动情点上激发了听众的情绪,从而在新的历史时期,树立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三)陈述利害关系的孰轻孰重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许多事物在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也造成了危害,趋利避害就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根据自身的需要逐步形成的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意向。那么倘若能抓住这一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陈述某种利害关系,就必然引起听众的情感震动和理智思考。例如《让我们的星球永披绿装》的演讲稿中的一段话:
我们开发了地球的能源,建立了工厂,但扩散的各种气体扰乱了大自然的安宁,排泄的残渣废水污染了水体,毒害了生灵,种种令人惊悸的疾病乘势而生……环境恶化给我们带来一连串的严酷报复,似乎在警告我们:如果我们只顾盲目地吮吸地球的乳汁,而不立即行动起来投入保护环境、拯救家园的战斗,最终毁灭的将是我们人类自身。
演讲稿在描绘了人类“创造繁荣与文明”的一幅幅崭新的图景之后,以严肃的责任感陈述了同时威胁人类生存和安全的一种潜在危害——环境恶化的严酷现实,让听众在利与害的强烈对比中,既受到情感的震动,又获得思想的警示,从而自觉行动起来,为保护环境、拯救家园而贡献力量。
三、引入升华点
从切入点到动情点,我们可以看出,演讲稿的写作不但首先要引起听众听的欲望,然后拨动听众的心弦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而且最重要的就是要表现一个鲜明正确的主题,体现演讲的思想价值和审美品味。然而,表现演讲主题又不能流于空洞的说教、现象的罗列和人云亦云的老调重弹。“文似看山不喜平”,演讲稿更加要求节奏鲜明,张驰相间,波澜起伏,所以在选好动情点之后,及时对材料的本质内涵加以分析、概括、提炼、延伸,并通过富于理性色彩的语言点拨、渲染,将听众的思维引向一个更深邃、更崇高的境界,使演讲主题得以升华,达到一个演讲的高潮。所以演讲高潮也就是升华点的表现。
演讲稿中怎样设计和安排升华点呢?对此,李燕杰曾经做过较为精深的论述。他说:“一次演讲,怎样达到高潮?这需要演讲者在感情上一步一步地抓住听众,在理论上一步一步地说服听众,在内容上一步一步地吸引听众,使听众内心的激情逐渐燃烧起来,演讲将自然推向高潮。”(《演讲美学》)李燕杰所言之“自然推向高潮”,其实正是因为演讲稿在撰写过程中有了精心设计的切入点,有了发自肺腑的动情点,才会自然推向升华点。如何引入升华点,许多有经验的演讲者在写演讲稿时都有这样的体会和经验,具体说来:
(一)使用色彩浓烈的词语或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在一次“铭记国耻,爱我中华”的演讲比赛中,傅缨的《铭记国耻,把握今天》是这样升华主题的:
吉鸿昌高挂写有“我是中国人”标语的木牌,走在一片蓝眼睛,黄头发的洋人群中。
正是这千百万个赤子,才撑起了我们民族的脊梁,祖国的希望!正是他们,在自己的今天,用满腔的热血,冒着敌人的炮火,谱写了无愧于时代的《义勇军进行曲》,才使得我们今天的共和国国歌响彻神州,那么气势磅礴,那么雄壮嘹亮!正是他们,才使得我们今天的炎黄子孙一次又一次地登上世界领奖台,并使那音量越来越大,那旋律越来越强!
演讲稿以吉鸿昌的爱国行为做基点,然后高屋建瓴,联想千千万万个爱国者的精神,用“正是这千百万个赤子”、“正是他们”的提示语,通过三层铺排推进,概括出一代代爱国者的崇高情怀,使单一事例体现出的思想意义得到扩展、升华,燃起听众的爱国情感,产生感召力。
(二)通过对所举事例的阐释分析,提炼出超凡的观点或深刻的哲理
孙中山先生在一次演讲中讲道:
南洋爪哇有一个财产超过千万的华侨富翁。一次他外出访友,因未带夜间通行证怕被荷兰巡捕查获,只得花钱请一个日本*女送自己回家。
日本*女虽然很穷,但是她的祖国很强盛。所以她的地位高,行动也自由。这个中国人虽然很富,但他的祖国却不强盛,所以他的地位还不如日本的一个*女。“如果国家灭亡了,我们到处都要受气,不但自己受气,子子孙孙都要受气啊!”
孙中山先生在这里对所举事例进行由表及里的剖析,揭示出“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升华了演讲主题,唤起了听众强烈的爱国心。
(三)使用点化主旨的警句,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余响和回味
肯尼迪总统的就职演说快结束时,他连续使用了两个重复的呼告语,使那警句立刻凸现了出来:
不要问你们的国家能为你们做些什么,而要问你们能为自己的国家做些什么。
不要问美国将为你们做些什么,而要问我们共同能为人类的自由做些什么。
警句得来并不容易,但是如果在写作中将情感和理智融为一体,并辅以反复、倒叙、排比等多种加强论证言语力度的手段和方法,也是有可能的。肯尼迪总统的这个警句,不仅新意盎然,而且颇有深刻寓意,仿佛黄钟轰鸣,余音不绝于耳。
(四)艺术地运用熟语,以期听众受到感染并乐于接受自己的观点
熟语,包括成语、民谣之类,通俗易懂,人们耳熟能详。如果艺术地加以利用和改造,将其作为升华点,更容易给人以心灵震撼和艺术享受。*总理在当选后的记者招待会上,有一段讲话就颇具感染力,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念念不忘:
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朱总理将这些熟语导入连续的排比句式之中,再辅以形象生动的比喻,既升华了主题,又因其强烈的节奏感和陈中见新的造句手法,使人感受到了一股排山倒海的言语张力和气势。
引入升华点的方法在演讲稿写作中可谓多种多样,或是运用充满感情的语言,为听众创造一个真切动人的意境;或是通过精当、透辟的议论,使听众折服;或是语言运用富于变化,使听众情绪起伏等手法来掀起高潮。但无论怎样,演讲稿的升华点都应该体现出情感浓烈、哲理丰富、令人回味无穷的特征,切记牵强附会、生涩费解,要以简洁得体的语句,恰切得体的方式,生动有力地将演讲推向高潮,切忌拖泥带水,冗长口罗唆。
演讲稿的写作是为了在以事感人的基础之上能够以情动人,最后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也就是说,应该如何尽快地将自己对主题的兴趣引发出听众同样的兴趣?如何以自己对材料的感情去点燃听众内心的情感之火?如何以自己对主题与材料的精深理解去启迪听众的思索?这些都关系着演讲的成败,也都同演讲稿的三个“点”密切相关。找准切入点,选好动情点,引入升华点,抓住了这三个“点”之间的密切联系与实质要求,也就抓住了写好一篇演讲稿的“金钥匙”,从而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

实践“三个代表”的演讲稿


尊敬的评委、各位来宾: 大家好! 我叫XXX,是XXX市崇善小学的一名教师。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的重要思想成为我生命中的制高点》。 长期以来,我信奉的是踏踏实实地做事,潇潇洒洒地做人。我想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追求学问、搞好教学才是自己的本分。于是,就这样,生活、工作的几年时光一晃而过。我在精心营造自己的精神家园。一切都按照原计划发展,学生喜欢我、家长肯定我,仿佛任何事都那么圆满无憾。然而我却惘然了:这就是生命的全部吗?回望我的精神家园,除了埋头苦干事业外,竟是一片荒芜。前面的路该怎么走?何处是我生命的制高点?第一次,我感到了困惑。 “怎么样,有信心争取入党吗?”一直关注我的父亲开口了。入党?在我当时的心目中,入党不过是钻营者的权术,是某些人仕途的阶梯,我一心教学,无意仕途,更不屑一些所谓党员在物欲横流的现实前的丑恶行径。可父亲说:“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一个有几千万党员的政党,混进几条蛀虫是难免的,你应该从本质上去了解共产党。‘三讲’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不正表明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和信心吗?更何况,爸爸我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呀!”望着父亲,不!望着这位四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我想起了一件事:那时父亲还是一所大医院的人事科科长。一天晚上,一位老者敲开了我家的门,他放下手中拎着的袋子转身就走。父亲拎起袋子说:“女儿,快追,还给他。”拎着那个并不沉重的袋子,我追了一段路,那老者终于停下了脚步,他的脸上满是泪水,说:“都说你爸爸不收礼,可这是我们自家种的水果呀!多亏了你爸爸,我儿子才有了个安稳的工作。”看着他充满诚恳而又难为情的脸,我只好又将袋子拎回了家。一进门,父亲看袋子还在我手上,便严肃地说:“女儿,你怎么就是不理解爸爸呢?”我的倔劲也上来了:“不就一袋水果和两条烟吗,用得着大惊小怪吗?”父亲激动起来:“调他儿子进来是因为他儿子业务出色,况且他老伴又有病,家庭有困难。为人民做事,是我的职责,不收礼,是我的原则。”没有深刻的理论,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句语重心长的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每个共产党员生命中的制高点啊!”就是这句话,支持着父亲步履坚定地走过了风风雨雨却又是一尘不染的几十年。第一次从党员的角度看父亲,我仿佛明白了什么。这时,学校总务处廖主任闯进我的视线,他的一举一动再次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我们学校要迎接自治区普及实验化教学的检查,这不仅需要建立独立的仪器室、实验室,还必须将美术室、语音室、音乐室等各个功能教室的全部设备登记造册,制作功能教室图纸、使用规章、管理教师职责等等。无数个夜晚、无数个双休日,甚至是假期,校园里都闪现着廖主任忙碌的身影:办公室的台灯下绘制功能室图纸;弯着腰装订打印成册的汇报材料;跑上跑下逐个教室检查设备的使用情况……就算是给加班教师准备工作餐,他也仅仅为加班老师买,而自己则回家吃完饭再来继续工作。看在眼里,我忍不住问:“廖主任,学校加班加点也有你的份,你犯得着回家吃饭吗?检查工作是全校的事,又不是你一个人的事,还有两年你就退休了,你有必要那么拼命吗?”廖主任边忙手中的工作边轻声说:“我家近,回家吃饭方便,能为学校省一个是一个吧……”听了他的话,我的脸感到一阵阵发烫。 这就是共产党员!父亲很平凡,廖主任很普通,可因为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他们的行动指南,因为他们有廉洁无私、忘我奉献的精神,平凡而普通的人因此而如此光华灼灼!那么,究竟什么是共产党员?共产党员有着什么样的人生?请听听这两段话语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绳。”邓小平同志的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共产党人的信念和价值准则。“如果只是为自己,为家庭而活着,那个意义是很有限的,只有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为集体的利益,奋不顾身地工作着,毫不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样的人生才有真正的意义,才是光荣的人生、闪光的人生。”这就是改革开放的今天,江泽民同志对共产党员人生观的阐述。 我明白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有着那样旺盛的生命力,为何女英雄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能坚贞不屈、血染党旗,为何华罗庚这位著名于世的数学家在69岁高龄时,在鲜红的党旗下庄严地向党宣誓……,我懂得了,父亲给我一个新起点:摆脱小我,做个大写的人。我找到了,做个共产党员——这个生命的制高点。于是在2002年火红的七月,我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的预备党员。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怎样建设党,怎样做一名真正的党员,通过学习十六大文件和思考,尤其是经过认真观察抗击“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使我的思想有了新的认识。为什么有的人身居高官要职却对群众生命漠不关心?为什么有的人利用疫情制售伪劣产品,哄抬物价,大发国难财?然而像叶欣护士长等一大批医务工作者却能够临危不惧,有的以身殉职,有的长期和亲人过着咫尺天涯的日子,有的还在火线上入了党?“非典”疫情就是一块检验人们灵魂美丑的试金石,在它的面前,丑的灵魂原形毕露,美的形象显得更加高大。正反两方面严酷现实的较量,使我的思想产生了新的飞跃。我深切地体会到

在新的历史时期任何一个党员都必须认真学习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建立起自己生命中的制高点。有了这个制高点,才能做一个新时期名符其实的共产党员。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实践“三个代表”的演讲稿演讲范文



尊敬的评委、各位来宾: 大家好!
我叫XXX,是XXX市崇善小学的一名教师。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成为我生命中的制高点》。
长期以来,我信奉的是踏踏实实地做事,潇潇洒洒地做人。我想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追求学问、搞好教学才是自己的本分。于是,就这样,生活、工作的几年时光一晃而过。我在精心营造自己的精神家园。一切都按照原计划发展,学生喜欢我、家长肯定我,仿佛任何事都那么圆满无憾。然而我却惘然了:这就是生命的全部吗?回望我的精神家园,除了埋头苦干事业外,竟是一片荒芜。前面的路该怎么走?何处是我生命的制高点?第一次,我感到了困惑。
“怎么样,有信心争取入党吗?”一直关注我的父亲开口了。入党?在我当时的心目中,入党不过是钻营者的权术,是某些人仕途的阶梯,我一心教学,无意仕途,更不屑一些所谓党员在物欲横流的现实前的丑恶行径。可父亲说:“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一个有几千万党员的政党,混进几条蛀虫是难免的,你应该从本质上去了解共产党。‘三讲’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不正表明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和信心吗?更何况,爸爸我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呀!”望着父亲,不!望着这位四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我想起了一件事:那时父亲还是一所大医院的人事科科长。一天晚上,一位老者敲开了我家的门,他放下手中拎着的袋子转身就走。父亲拎起袋子说:“女儿,快追,还给他。”拎着那个并不沉重的袋子,我追了一段路,那老者终于停下了脚步,他的脸上满是泪水,说:“都说你爸爸不收礼,可这是我们自家种的水果呀!多亏了你爸爸,我儿子才有了个安稳的工作。”看着他充满诚恳而又难为情的脸,我只好又将袋子拎回了家。一进门,父亲看袋子还在我手上,便严肃地说:“女儿,你怎么就是不理解爸爸呢?”我的倔劲也上来了:“不就一袋水果和两条烟吗,用得着大惊小怪吗?”父亲激动起来:“调他儿子进来是因为他儿子业务出色,况且他老伴又有病,家庭有困难。为人民做事,是我的职责,不收礼,是我的原则。”没有深刻的理论,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句语重心长的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每个共产党员生命中的制高点啊!”就是这句话,支持着父亲步履坚定地走过了风风雨雨却又是一尘不染的几十年。第一次从党员的角度看父亲,我仿佛明白了什么。这时,学校总务处廖主任闯进我的视线,他的一举一动再次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我们学校要迎接自治区普及实验化教学的检查,这不仅需要建立独立的仪器室、实验室,还必须将美术室、语音室、音乐室等各个功能教室的全部设备登记造册,制作功能教室图纸、使用规章、管理教师职责等等。无数个夜晚、无数个双休日,甚至是假期,校园里都闪现着廖主任忙碌的身影:办公室的台灯下绘制功能室图纸;弯着腰装订打印成册的汇报材料;跑上跑下逐个教室检查设备的使用情况……就算是给加班教师准备工作餐,他也仅仅为加班老师买,而自己则回家吃完饭再来继续工作。看在眼里,我忍不住问:“廖主任,学校加班加点也有你的份,你犯得着回家吃饭吗?检查工作是全校的事,又不是你一个人的事,还有两年你就退休了,你有必要那么拼命吗?”廖主任边忙手中的工作边轻声说:“我家近,回家吃饭方便,能为学校省一个是一个吧……”听了他的话,我的脸感到一阵阵发烫。
这就是共产党员!父亲很平凡,廖主任很普通,可因为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他们的行动指南,因为他们有廉洁无私、忘我奉献的精神,平凡而普通的人因此而如此光华灼灼!那么,究竟什么是共产党员?共产党员有着什么样的人生?请听听这两段话语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绳。”邓小平同志的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共产党人的信念和价值准则。“如果只是为自己,为家庭而活着,那个意义是很有限的,只有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为集体的利益,奋不顾身地工作着,毫不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样的人生才有真正的意义,才是光荣的人生、闪光的人生。”这就是改革开放的今天,江泽民同志对共产党员人生观的阐述。
我明白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有着那样旺盛的生命力,为何女英雄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能坚贞不屈、血染党旗,为何华罗庚这位著名于世的数学家在69岁高龄时,在鲜红的党旗下庄严地向党宣誓……,我懂得了,父亲给我一个新起点:摆脱小我,做个大写的人。我找到了,做个共产党员——这个生命的制高点。于是在2002年火红的七月,我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的预备党员。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怎样建设党,怎样做一名真正的党员,通过学习十六大文件和思考,尤其是经过认真观察抗击“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使我的思想有了新的认识。为什么有的人身居高官要职却对群众生命漠不关心?为什么有的人利用疫情制售伪劣产品,哄抬物价,大发国难财?然而像叶欣护士长等一大批医务工作者却能够临危不惧,有的以身殉职,有的长期和亲人过着咫尺天涯的日子,有的还在火线上入了党?“非典”疫情就是一块检验人们灵魂美丑的试金石,在它的面前,丑的灵魂原形毕露,美的形象显得更加高大。正反两方面严酷现实的较量,使我的思想产生了新的飞跃。我深切地体会到在新的历史时期任何一个党员都必须认真学习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建立起自己生命中的制高点。有了这个制高点,才能做一个新时期名符其实的共产党员。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实践“三个代表”的演讲稿

演讲稿也叫演讲词,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 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希望《演讲稿写作不可忽视的三个要素》一文能帮助您解决关于2024“演讲稿的写作”相关的问题,再次感谢您的阅读!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