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教学反思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想法自然不一样。有时我们需要将自己对观看或阅读过的内容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写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写心得体会可以提高我们对思维的训练。我们写心得体会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我的家教学反思”,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篇一:我的家

我所教的《在家里》是一年级上册的识字一,学生刚刚学完拼音,开始识字,本课的设计中,我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有充分尝试的机会和自主选择的权利,在选择中主动体验学习,在生生互动中,相互启发,拓展思路,分享学习之乐。同时以识字为基点,引导学生发现词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感受识字之乐的同时,观察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首先,较好地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理念: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从情境导入到自主识字都渗透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理念。我用形象生动的挂图,色彩鲜艳的词卡、字卡,充满激qing的话语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来学习,如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当小老师领读,在“再读课文,感知内容”中,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句子读”等等,教师关注着每位学生,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积极愉快地学习。

其次,体现了新课标中关于识字教学的要求,《课标》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运用多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要关注识字兴趣,激发识字积极性。”本节课识字教学我分三步来完成。第一步是结合插图识字,图画中再现的是儿童熟悉的家用电器、陈设等;第二步是借助拼音识字,并将要求识记的字涂上鲜艳的颜色,待学生读准字音后,去掉拼音再读,多种方式反复认读;第三步是小组合作探索识字的好办法,发挥了学生的自主作用,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激发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进一步达到了识字目标中“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的目的。

最后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了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如识字教学中的自读生字、生词,同桌互读,互相评议,小组合作探讨记字方法等,这里既有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又有小组间的合作探究,既体现了师生互动,又体现了生生互动。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人人都享有说话的机会,人人都可以发表见解,还课堂给学生,使学生真正地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由于学生认知的有限,所以在课堂操作中,学生自主认识生字的时间过长使后面的写字教学有些不够细致,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课堂的时间调控。

篇二:我的家教学反思

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我的家》是观察说话类课型。新课标对一、二年级学生在口语交际方面要求达到的目标是: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意见。

根据这些目标,我对这课做了这样的设计:

1、构建开放式的课堂体系。借助与课型有关的歌曲、录音、图片及儿歌,通过学生,创造情境,师生互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激发学生的口头表达的兴趣。

2、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互助合作的机会。

3、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以“家”这一主题为导,通过学生的介绍感知话题,同学间交流讨论,谈自己的家,从而训练学生的“说”;了解别人的家,学生间互评语言表达的优、缺点,从而训练学生的“听”;以自由介绍的形式谈家,从而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交际能力;抓住课堂学生汇报的闪光点,以“爱”为线索创设情境,使家庭完整及单亲家庭的学生都分别受到情感熏陶及教育,教育学生热爱小家庭,更要爱班级大家庭。

通过执教实践,我认为本课有以下特点:

1、教学环节设计得较合理,对学生说话要求采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体现了低部口语交际的特点。

2、注重训练学生的“说”并教给一定的说话方法;注重训练学生的“听”,体现在学生互相评价这一环节,打破了单一的要求学生“说”的形式。

3、双向互动,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学生学习兴趣较浓,能积极参与,形成民主和谐的气氛。

4、努力创设情境,增加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学生参与面较广。

5、抓住“爱”这一主线,让“爱”做主,让学生会“说家”更懂得如何“爱家”。

6、把口语交际课与写话训练巧妙结合,使学生学会说话的同时学会写一段完整的话,为写作打好基础、作好铺垫。

7、鼓励合作学习,采用小组奖励积分的形式使小组协作学习落到实处,在调动学生发言积极性上起到较大促进作用。

然而通过本节课我也看到自己在教学方面存在着一些需改进之处:

1、口语交际课重在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课堂上,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够规范时教师应及时纠正,进行正确的引导。

2、应做到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对于个别口语表达能力差的同学,要多做指导。

3、创设情境的手段还可以多样化,从而更好的激起学生说的需要和说的愿望。

4、要注重求异思维的发展,课堂上,对学生的说话方法和其他同学不同的应及时给予鼓励。

篇三:我的家教学反思

本单元要求学生“不但要从课文中识字,还要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识字,并开展一些语文活动。”因此我对此课作了如下设计:先由本单元“语文天地”中“金钥匙”的内容——丁丁幸福的一家人,引入到冬冬的家,观察冬冬家后练习说话;接着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认读文中的词语及句子,在此基础上认读本课的一、二类字,并以多种形式巩固生字,拓展识字空间;然后以“摘果子,做拼盘”的游戏进行一句完整的话及变句的训练;接下来,让学生和同座进行“爸爸妈妈是怎样爱我的”交流,将课前准备好的和家人在一起的温馨时刻相片与周围的同学交流分享,加深对家的情感体验,并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最后进行写字的训练。

上述设计在凸现课改理念方面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就建构主义的理论而言,学生学习所获得的知识不是教师传授的,而是学习者在创设的氛围中,依靠一定的方法和教师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还获得了情感的体验。本课在教学中力求体现民主性,平等性,创设了轻松愉快,民主平等的氛围,教师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如自己练读课文,在对老师同学朗读的听读中学会自己不会的字,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发现规律,体验感悟;当小老师领读生字,合作记字,互检认字情况,自由组合做拼句游戏等。在多项生生合作完成的学习活动中,教师真正地站在了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位置。

对刚入学的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样的学习似乎要求过高,课堂上也难免有些混乱,但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掌握了基本的自主合作的技能后,他们获得的将是受益终生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让语文课程开放而有活力

本课在完成听(接触汉字)和读(学习汉字)这两个环节后,进行认(巩固汉字)的活动时,充分利用了学生原有的基础和生活的环境。教师启发:小朋友平时还在哪里见过这些字?(或街道上,或广告里,或校园里,或父母同学的名字里),由于学生耳濡目染地生活在汉语的环境里,所以说出了“大翔超市”、“快乐大本营”、“大风车”等词,使识字渗透在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正如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的 “儿童利用他周围的一切塑造了自己。”

语文不仅具有开放的特点,还具有综合、实践的特点,为让学生明确认识一句完整的话并为下一个口语交际活动作准备,本课设计了一个游戏,用“我”、“爸爸”、“”妈妈”、“老师”、“有”、“爱”、“一个”、“温暖”、“幸福”、“的”、“家”等词作成长在“智慧树”上的“聪明果”,在学生熟悉的游戏“摘果子”的基础上,增加了“做拼盘”这一内容,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将摘下的“词语果子”作成拼盘,拼成一句完整的话。当学生合作拼出了“爸爸爱我”、“妈妈爱我”、“我有一个幸福的家”这几句文中出现过的句子后,教师点拨提出“还有怎样的拼法”学生变换“水果”的位置,又拼出了“老师爱我”、“同学爱我”、“我有一个温暖的家”及“我爱爸爸”、“我爱妈妈”、“我爱老师”、“我爱同学”等句子,当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拼出了“一个幸福的家里有我”这个句子时,下面的同学和听课的老师都禁不住鼓起掌来。没有刻意追求,没有强加,学生在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的自主活动中,在对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中,体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打下了扎实的语文基础,其乐融融。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本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定位在“爱亲人,爱同学,爱家,体会幸福的核心是爱”,学生由于受身心发展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对“幸福、温暖”的认识比较模糊,因此教师、学生和文本表露的情感的交流就存在一定的困难。本课设计让学生课前准备与家人在一起的相片,画一画自己与家人在一起的温馨时刻,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与同学老师交流家人是如何爱自己的,并说说与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时光,再在此基础上感情朗读。这样,学生在主动参与的情感体验中,加深了对家、亲人的认识。本课还利用学生这一年龄段的情感特征,让生字以字宝宝的形式出现,充满了童真童趣,“宝宝”形状的生字卡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接受,较好的培植了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热爱汉字的感情。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小编推荐

我们的家教学反思


篇一:我们的家

这是一节全新内容的校本课,因为以往校本课都是教学生背诵中华古诗文,学生们难免觉得单调、提不起学习兴趣。可是今天的课堂,学生们眼睛中都留露出激动与喜悦,这也让我异常的兴奋,感觉到那种久违的教学幸福感!

静下心了反思本节课,我想能取得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教学内容的选取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

需要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动力。学生们生在杜蒙、长在杜蒙,却很少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所以学生们都迫切的想学习这方面的知识,自然会积极参与、认真倾听。

二是,课前给学生社会实践、调查了解的机会。

学生们有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基础上再学习听的会更加认真,会一边听一边与自己搜集的进行比较与补充,我想这样学生会记忆更加深刻。

三是,教师课前资料准备充分。

说句心里话,没教这课时自己对杜蒙县也只是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从确定这一课教学内容时,我就不断地翻阅了《杜蒙县县志》学习,并在网上搜集杜蒙县介绍及相关图片为教学做准备,可以说我是在与学生共同学习。

今后的思考:

如何达到校本课的真正目的,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本课教学以后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以后的校本课我将根据不同年级各选出10首经典古诗词,利用十课时时间完成,间隔的插入一些学生们想学的其他知识,至于什么内容,我想,学生是最有决定权的,我要通过“学生调查问卷”的形式,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去组织自己的教学内容。

篇二:我们的家教学反思

游戏法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和幼儿的学习、劳动等活动不是绝对独立的,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把这些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成为相辅相成的教育手段”。这是结构游戏本身的发展趋势,也是它进一步完善的保证。在幼儿园,结构游戏是作为一种独立的游戏出现的,但结构游戏的开展又同时是渗透在其它各类游戏和各科教学活动中的,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紧密配合的。因此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结构游戏活动时,应注意两个联系。

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多应通过游戏的形式,组织幼儿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作为游戏活动之一的结构游戏也应密切配合语言、数学、美术等各学科,互相渗透,互相作用。

幼儿建构游戏的主题,通常是以教师的语言启发,讲述,物体认识,情景渲染等形式烘托产生的。语言、所形成的知识印象是结构游戏开展的基础,而美术的构图、布局,计算的空间图形及数量认识又是结构游戏得以发展的条件。

各科教学活动为幼儿建筑游戏的顺利开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反过来,建筑游戏的开展也同时巩固深化了各科教学。幼儿在装饰美化游戏环境和建筑物的活动中,必须充分运用中所学到的造型设计、布局变化、色彩搭配、整体与局部的正确处理等一系列知识技巧,来提高建筑水平,这样,同时也促进了美术教学的发展。因而,游戏的开展和教学是对立而又互为统一的。

总之,结合各科教学活动进行建筑构造,在利用建筑成果进行其它游戏,不仅提高了孩子的建筑兴趣,而且促进了孩子的思维和想象的发展,发展了游戏,使孩子身心各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共同的家教学反思


篇一:共同的家

教材分析:《共同的家》一课是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儿童。本单元课文内容围绕“家”,从不同角度安排了 4 篇课文。有写家庭生活的;有写动物生活的;有写大自然事物的家,延伸到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本单元的重点仍是培养学生朗读课文,通过读,理解课文意思及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大语言积累,在中切实落实“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任务。

本课是一首儿童诗,通过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形象地写出了世界上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家,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说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渗透了热爱地球就是热爱自己的家的教育。全文共 5 句, 1 至 4 句按从上到下分别指出“蓝天、树林、小河、泥土”是“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 第 5 句是总结,又是升华,告诉我们世界上万物虽然都有自己的家,但都生活在地球的怀抱里,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教学理念:

第一、阅读方面: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的指导,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课教学要以朗读为主,在读中成诵,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

1 、体验阅读,读中见悟

以读为主,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与多样的读书形式,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好,读美,在读中去感悟,在读中去欣赏,去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学《共同的家》一课,结合诗歌短小精悍这一特点,我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结合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脑海中浮想与词语相关的清晰具体的形象“蓝天万里,白云朵朵;树林里小鸟在欢唱;清清的河水中,鱼儿自由自在地游;嫩绿的芽破土而出,迎着和风微笑……”从而进一步悟出“家”的内涵――温馨、快乐,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教师适时的评价点拨给了学生个性化朗读更大的空间,让他们在体验中把对语言文字独到的理解感悟,通过读张扬出来,从而形成语感。

2 句式迁移,刨编诗歌

儿童诗的句式往往可以举一反三,迁移运用。《家》这课中句式“ ( 什么 ) 是 ( 谁 ) 的家”的迁移有两次。一是在学习课文“地球就是我们共同的家”前,其主要目的通过句式的拓展练习使学生对于我们和底气关系的感悟,从蓝天白云、树林小鸟以及其他的生活经验迁移过来,无需说教,一样亲切感人。既突破了难点,又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二是在学完整首诗后,让学生用此句式创编儿童诗。这种创编,是学生超越生活经验的创造思维,不仅培养了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在运用积累词语和句子,丰富阅历,积淀对语文内涵的感悟。

3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质疑,引导发现,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使他们敢想,敢说,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疑问。师生共同探讨,共同研究,老师给学生以指点,学生也给老师以启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共同进入文本所营造的特定情境,接受感染和熏陶。

第二、识字方面:《新课程标准》 的识字教学,遵循低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强调多识字,少写字,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减轻了劳动强度,调动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但是,新课程的读写分离从另一方面又给识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君子动口不动手” 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因此,识字教学成了新课程下教师最头疼的问题,教学过程敏繁分琐析相当乏味单调,没有意义,且耗时大。我觉得让学生在充分自学中用多种方法思考,记忆,分析字形,是培养识字能力的捷径。当然自学不等于老师不教 , 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问题 , 获得知识,这样的所获才扎实牢固,还可以从中摸索体会汉字的构字规律。比如:以旧带新,形近字对比,同音字,基本字加偏旁,熟字去偏旁,拆部件,增减笔画。

教学思路:《共同的家》安排两课时,本节课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学会两个生字“云、子”,会借助汉语拼音读文,做到三不。能初步懂得课文内容。下面说说第二课时的安排。

第一,导入。以及具亲和力的语言,学生熟悉的内容我的两个家引入,让学生猜猜我有几个家,问题很简单,但是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明白家就是有爱的地方。

第二,新授。我根据教材句势相同的特点,从家入手,联系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以读带动说,即引导学生观图说话,读句子提问题,再读句子体会情感。把学习的权利全部给学生。其间,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比如树林欢唱的小鸟,泥土冲破土而出的种子,以及利用一些反面例子告诉学生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地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并且练习用“(**)是(** )的家”句势说话,延伸了课文内容。

第三、背诵。也是抓住了教材的特点,告诉学生要找规律,找窍门,事实上也就是告诉学生文章的写作顺序,为后面的仿写习作打基础。这样做,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把儿歌中的这内容背诵了下来。正像叶圣陶老先生曾说的:“不待老师讲,达到不需教。”的境地。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导之以理,授之以法,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第四,识字。识字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分析汉字的结构,是由什么和什么组成的;分析字形特点,如一些象形字“火、山”等,再有利用熟字学新字,也是我们在识字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本课中国共产党有三个生字,我重点采用的是分散识字。在第一课时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个,本节课重点学习“个”字,学生可以选用自己最熟悉的方法来记忆这个字。识字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决定着以后学生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孩子们为阅读和口语交际、写作的基础。为此每学习一个生字,我都要安排组词,然后就是用所组的词语说一句话。这样,要求学生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 学以致用,学生对新学字词的记忆更深刻 .

第五,作业。本次作业我设计了两个梯度,第一是人人必做的写话练习,这样做学生对新学字词的记忆更深刻,进而扩大识字的天地,巩固识字教学的成果,孩子们在实践中自然会喜欢学习汉字,产生主动识字的愿望。第二是选做的仿照课文的样子,写一首小诗,也就是由句到篇的过渡。这对于学生来说会有难度,尤其是对于整篇文章的布局谋篇,但是我觉得只要学生能够写出生活中所见、所想,写出自己心中的想象的事物,做到文中有物,能够涉及到一点点的写作顺序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有收获的。

篇二:共同的家教学反思

在本文的教学设计中,为了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我精心设计了用于上课的课件,尽力使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到阅读学习中来。教学后作如下思考:

一、识字教学

导入时先让孩子交流和父母在一起最开心的事,体会家的温暖和快乐,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初读课文之后,我先从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入手,看看学生字音读得是否准确,再从句子中脱离出生词,让学生认读,先让独立练习,再指名带读。在这里面我重点处理了会写字 “ 云 ” 和 “ 禾 ” 。 “ 云 ” 在读完词后,让学生尝试组词,学生的思路还是比较开阔的,有的组 “ 云朵 ” 、 “ 彩云 ” ,还有的想到了 “ 乌云 ” 。最后再将词语打乱顺序进行开火车练习。低年级词语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但学习不能脱离句子,脱离语境,只有在语境中学习才能理解和学会运用。

二、品读文本

本课全文共 5 句, 1 至 4 句按从上到下分别指出 “ 蓝天、土地、树林、大海 ” 是 “ 白云、禾苗、小鸟、鱼儿 ” 的家。第 5 句指出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这一句是总结,又是升华,告诉我们世界上万物虽然都有自己的家,但都生活在地球的怀抱里,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我的设计思路是按照 “ 引学第 1 句 —— 自学 2-4 句 —— 共同体会第 5 句 ” 为主线,以读为主,配以精美的课件把课文内容变得更直观,边读边展开想象,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

在学习第一句时,先引导学生想象白云在家里时的自由自、快乐的心情,再通过指导朗读。有了第一句的朗读基础,在学第二句时学生就能够读出自己的感受了,老师再适时地评价,学生朗读水平就会上一个层次,第三句不用老师指导,也能后边想象边读出感情了,这样,也体现了教学的教、引、放的过程。最后,让学生加上自己喜欢的动作,表演、朗读前四句话,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为背诵奠定基础,而且还让学生有个简短的休息,一举多得。在处理课文的难点 “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 这句话时,我是先让学生欣赏地球上的事物的图片,有大山、海洋、草原、各种动物以及人类。在出示 “ 地球是( )的家 ” ,让学生看图填空,之后让学生想一想,地球既是植物的家,也是动物的家,更是我们人类的家,那我们用一句话说就是 …… 在前面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填出 “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 ,也解决了难点。

三、句式练习

在落实句式练习这一目标时,我主要是分几步进行递进式的渗透,最后让学生达到了灵活运用的目的。第一次练习,在学习课文时在插图帮助下,学生很快就能填出答案。第二次,是在直观图画的引导下 “ 草原是( 羊群 )的家 ” 和 “ (花朵 )是( 蝴蝶 )的家 ”…… 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填的很快,后面进一步的发散思维,并进行运用。第三次练习是通过联想,自由发挥,主要是巩固句式,张扬个性,总的来说效果还是非常好的。

当然这堂课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第一,学生的朗读层次性还是体现的不是很到位,这主要是老师的指导语需要进一步的加强,真正起到引领的作用,更够使学生的朗读上一个高度。第二,对低年级学生的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学习提高,在平时还有长抓不懈。

篇三:共同的家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我精心设计了用于上课的课件,尽力使平时不敢举手的孩子都积极参与到朗读学习中来。事实证明,这节课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习效果都非常不错。下面就本节课的教学做一下总结:

一、 识字教学

导入时先让孩子回忆与父母在一起最开心的事,体会家的温暖和快乐,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初读课文之后,我先从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入手,看看学生字音读得是否准确,再从句子中脱离出生词,让学生认读,先让独立练习,再指名带读。在这里面我重点处理了一类字 “ 云 ” 和 “ 子 ” 。 “ 云 ” 在读完词后,让学生尝试组词,学生的思路还是比较开阔的,有的组 “ 云朵 ” 、 “ 彩云 ” ,还有的想到了 “ 乌云 ” 。 “ 子 ” 我重点是通过 “ 种子 ” 和 “ 孩子 ” 来认识 “ 子 ” 在独立念时读三声,而在这两个词中读轻声,老师指导读词,轻声读得短而轻。紧接着让学生说说知道哪些植物的种子,而种子是如何生长发芽的,学生没有太多的亲身经历,所以老师通过讲授,让学生理解 “ 泥土是种子的家 ” 这句话,学生练习朗读这句话,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最后再将词语打乱顺序进行开火车练习。

低年级词语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但学习不能脱离句子,脱离语境,只有在语境中学习才能理解和学会运用。

二、 品读文本

本课全文共 6 句, 1 至 4 句按从上到下分别指出 “ 蓝天、树林、小河、泥土 ” 是 “ 白云、小鸟、鱼儿、种子 ” 的家。第 5 句指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家。第 6 句是总结,又是升华,告诉我们世界上万物虽然都有自己的家,但都生活在地球的怀抱里,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我的设计思路是按照 “ 引学第 1 行 —— 自学 2—4 行 —— 共同体会第 5 、 6 行 ” 为主线,以读为主,配以精美的课件把课文内容变得更直观,边读边展开想象,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

在学习第一句时,先引导学生想象白云在家里时的自由自、快乐的心情,再通过指导朗读。有了第一句的朗读基础,在学第二句时学生就能够读出自己的感受了,老师再适时地评价,学生朗读水平就会上一个层次,第三句不用老师指导,也能后边想象边读出感情了,这样,也体现了教学的教、引、放的过程。最后,让学生加上自己喜欢的动作,表演、朗读前四句话,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为背诵奠定基础,而且还让学生有个简短的休息,一举多得。在处理课文的难句 “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 这句话时,我是先让学生欣赏地球上的事物的图片,有大山、海洋、草原、各种动物以及人类。在出示 “ 地球是(**)的家 ” ,让学生看图填空,之后让学生想一想,地球既是植物的家,也是动物的家,更是我们人类的家,那我们用一句话说就是 …… 在前面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填出 “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 ,也解决了难点。

三、句式练习

在落实句式练习这一重点目标时,我主要是分几步进行递进式的渗透,最后让学生达到了灵活运用的目的。第一次练习,在学习第三句 “ 小河是鱼儿的家 ” 之后,让学生想一想,小鱼在小河里会有哪些朋友,由此引出 “ 小河是(**)的家 ” ,在插图帮助下,学生很快就能填出答案。第二次,是在表演朗读前四句话后,让学生观察这四句的特点,这四句说的都是谁是谁的家,再出示 “ 大山是(**)的家 ” 和 “ (** )是(** )的家 ” ,有了前面的基础,第一句学生填的很快,后面进一步的发散思维,并进行运用。第三次练习是 “ 地球是(**)的家 ” ,这句话的目的,主要是巩固句式,再有就是为突破难点奠定基础。总的来说效果还是非常好的。

当然这堂课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第一,学生的朗读层次性还是体现的不是很到位,这主要是老师的指导语需要进一步的加强,真正起到引领的作用,更够使学生的朗读上一个高度。第二,对低年级学生的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学习提高,在平时还有长抓不懈。

蝴蝶的家教学反思


篇一:蝴蝶的家

这篇课文是一篇言辞优美的散文,以问题与思索为线,以雨天为蝴蝶躲藏在哪里而着急的情感贯穿。真切的表达了作者对幼小生灵的关爱之情。在教学中,我以一个中心问题“你从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为蝴蝶担心的急切心情?”引发学生读文思考。在交流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按课文的叙述顺序谈自己从哪体会到作者着急的心情。因为雨大就想到了弱小的蝴蝶,从而引发为蝴蝶找家。而作者着急的心情也是层层递进的,由“一想起来就着急”,到“心里是那样的着急”,再到“真为蝴蝶着急了”,这样学生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自然也水到渠成。

以读为主,将读与品词相结合,读与想象相结合。如学生谈到“吼叫”、“震撼”、“喧嚷”时,让学生联系平时见到的雷、电、雨、风,想象课文中描写的景象是怎样的,再借助读体会意境,借助读升华情感,从而感悟作者的着急。

注重资料的补充介绍。这篇课文除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外,还应激发学生长于观察,积极探索的精神,所以被安排在科学探索单元,有关资料的介绍是非常必要的。如在体会蝴蝶柔弱时,补充介绍一只500毫克的大斑蝶不能承受一滴70毫克的雨点的资料;在课将结束时,补充蝴蝶究竟在暴风雨中去了哪里的部分资料,更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及继续探索的欲望。

关于修辞方法。文中多次运用拟人,排比,反问等修辞方法。这些修辞方法彰显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同时也使作者的感情表达更为强烈。()在教学中,我只是通过读让学生体会这些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可以适当讲解一些这些修辞方法的运用技巧,不仅能较好地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对学生的作文也是大有裨益的,这样就将语文的工具性与思想性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了。

总之,纵观本节课,我以文为依据,以品为途径,以情为线索,通过“熟读、想象、感悟”使孩子们在品读感悟中、在师生的互动反馈中、在对蝴蝶无限的关切中、让真情在每一个幼小的心灵中飞扬,在充分的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的同时,尽情的享受探索知识的快乐。

篇二:蝴蝶的家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言辞优美的散文,作者构思独特,以问题与思索为线,以雨天为蝴蝶躲藏在哪而着急的情感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真切的表达了作者对幼小生灵的关爱之情。为了让学生能够体会好文章的那份情感,我在教学时主要是以读为主,齐读、领读、分读,并让学生们讨论从哪可以看出作者的着急?用尽一切可以利用的方法让学生体会文章的主旨,孩子们猜想着,朗读着,用他们的理解的、同情的感情为蝴蝶畅想着他们可以躲藏的家的地方,这是多么无私的、纯洁的、善良的想法呀。

通过对本次课文的教学,我有一个深深的体会那就是课文精美的语言会使我们的情感得到升华,我们会在不知不觉地美读中对自己的情感进行洗礼,将我们带到美丽的世界-- 书的世界并从中得到收获,这就是学习语文的妙趣所在,会把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带到语文的情境中,真棒!

篇三:蝴蝶的家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言辞优美的散文,作者构思独特,以问题与线索这线,以雨天为蝴蝶躲藏在哪里而着急有情感贯穿,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幼小生灵的关爱之情。每个孩子都在一颗善良、美好的童心,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这一问题会让学生很好奇也很期待,这自然增强了学生学习本文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我以学生的读为主,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引导学生钭读与品词相结合,读与想像相结合,感觉文章的语言的美、意境美。其次,我对文本顺序进行了调整,先让学生们领略作者对蝴蝶的刻画,然后再向学生们展示对自然环境的刻画。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弱小的蝴蝶之间的强烈对比,学生对蝴蝶的关切、怜爱之情便油然而生了。然后,抓住重点词语“也不能”、“怎能”、“会不会”三个词语进行教学,先是通过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作者的表达方式,再用上这三个词语,让学生也来模仿作者的方式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思考。以此,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