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田园教学反思

因为经历和思想不同,针对同一事同一作品,想法当然不一样,如果我们需要发表自己的见解,见解的来源就是自己的心得体会。在日常的生活中,大家都写过心得体会吧,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很好地提升我们的思考水平,那么一篇好的心得体会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美丽的田园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篇一:美丽的田园

在教学“美丽的家园”一课后,我对这一课的教学进行了反思:

新课改中提到,数学教育首先应该关注学生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的时间和思考空间。新课伊始,我首先让学生对“美丽的田园”这一情境图进行观察,在小组中用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并趁机对学生进行了保护环境的教育,使学生从小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然后又让学生从图中找一找发现了哪些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之后组织学生在全班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这样教学,不仅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新课程理念,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让学生在探究中来学习数学,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在思考和创新的体验中构建了知识。而且在交流、讨论、探索的过程中增长了智慧。学生的主体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综合能力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个性特征得到了培养和发展。让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还得到了数学知识以外的环保教育,让学生的德、智、体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在教学中,只要教师给予学生充裕的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我们的教学就会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篇二:美丽的田园教学反思

《美丽的田园》是学生学习了20以内数的加减法后的一节综合练习课,目的是使学生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也利用这一载体,帮助学生复习已学过的2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知识,使学生的计算能达到正确与熟练的要求。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把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上。反思本课教学,觉得有这么几个满意之处:

一、以闯关的形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大家都知道一年级孩子的注意持久性很差,如果没有讲究一些方式方法来吸引他们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的话,很难有好的效果。而且这些方式方法要时常更新和变换,如果老是使用一种方法的话孩子们会感到厌烦。于是我在本课教学中利用课件,以还没使用过的闯关形式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如课前谈话:老师想带领大家去参加美丽的田园,可是守门员要求大家要闯过他设置的几个关卡,才能进入,你们想不想接受挑战。此时孩子们都跃跃欲试,于是开始了本课的学习。由于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被调动了起来,所以进入美丽的田园后:比比看谁提的数学问题又多又好?很多孩子也是信心满满的。

二、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一年级的孩子观察能力还不是很强,观察方法的掌握还需长时间的训练。本课教学中,为了避免学生了观察时丢三落四,我很注意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如从左到右进行。因此孩子们对主题图中所包含的景物都能观察到,有羊、花、鹅、小鸟、树等,且每一种景物的数量多少都能尽量地做到准确无误。

三、给孩子自主探究的时间

把课堂还给孩子是我们一直以来不断追求的目标。本课教学中我也尽量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用自己的语言和同桌说一说: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之后再来讨论交流。这样,孩子们在主动参与下发现了很多数学问题,并尝试着描述和解决,在老师的鼓励和小红花的激励下,提的问题越来越全,如草地上的羊就有这么多个问题:黑羊和白羊共有多少只?黑羊比白羊少几只?白羊比黑羊多几只?总的有11只羊,白羊6只,黑羊有几只?有11只羊,黑羊有5只,白羊有几只?这样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在思考和成功体验中构建了知识,而且在交流、讨论、探索的过程中增长了智慧,提高了综合能力。

上完了这一节课,自我感觉还不错,但美中不足的是孩子们提出的问题都是根据同类问题间的数量关系,没有出现不同种类物体间的数量关系,如鸟与羊只数间的数量关系,考虑到时间的关系,我也没过多的引导,这只能在以后的教学中再逐渐渗透。

篇三:美丽的田园教学反思

《美丽的田园》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七单元的最后一课,主要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在一开课时,我就鼓励孩子去发现数学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文只有一幅图,只看一张图提问题,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更何况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地集中在一起,因此,我将一张图变成了动画,由机灵狗前后贯穿,形成一个完整的,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很乐意接受这种学习形式,通过小动物的言语及多媒体的运用给学生一个推动力,吸引他们的目光,同时也抓住学生乐于追求新鲜,勇于挑战的心理,能让每个孩子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上,一点走神的机会都不给他。使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这堂课充满神秘感,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

《美丽的田园》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七单元的最后一课,主要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在一开课时,我就鼓励孩子去发现数学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文只有一幅图,只看一张图提问题,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更何况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地集中在一起,因此,我将一张图变成了动画,由机灵狗前后贯穿,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很乐意接受这种学习形式,通过小动物的言语及多媒体的运用给学生一个推动力,吸引他们的目光,同时也抓住学生乐于追求新鲜,勇于挑战的心理,能让每个孩子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上,一点走神的机会都不给他。使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这堂课充满神秘感,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

《美丽的田园》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七单元的最后一课,主要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在一开课时,我就鼓励孩子去发现数学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文只有一幅图,只看一张图提问题,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更何况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地集中在一起,因此,我将一张图变成了动画,由机灵狗前后贯穿,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很乐意接受这种学习形式,通过小动物的言语及多媒体的运用给学生一个推动力,吸引他们的目光,同时也抓住学生乐于追求新鲜,勇于挑战的心理,能让每个孩子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上,一点走神的机会都不给他。使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这堂课充满神秘感,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

今天我们学习了美丽的田园,《美丽的田园》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课,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在一开课时,我就鼓励孩子去发现数学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文只有一幅图,只看一张图提问题,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更何况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地集中在一起,因此,我将一张图编成故事,由机灵狗前后贯穿,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很乐意接受这种学习形式,通过小动物的言语及多媒体的运用给学生一个推动力,吸引他们的目光,同时也抓住学生乐于追求新鲜,勇于挑战的心理,能让每个孩子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上,一点走神的机会都不给他。使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这堂课充满神秘感,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小编推荐

《美丽的颜色》教学反思


《美丽的颜色》

原创: 刘虎

姓名

刘虎

年级

八年级

学科

语文

课题

美丽的颜色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中的困惑

传记作品阅读是部编本教材八上第二单元的教学重点,如何让学生喜欢阅读传记性作品,又能从传记作品中获得精神养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大部分传主的生活年代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很多学生对名人传记有相当的隔膜。教学中老师要辅助其他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名人的了解和认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探究过程

为了更好地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我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搜集有关居里夫人的资料,并完成一篇随笔《我所了解的居里夫人》。提前的预习思考,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题目“美丽的颜色”入手,引导学生思考题目的字面含义和引申含义,与题目含义契合的正是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概括全文的主要性内容,思考分析科学家身上的精神品质。由此构架起整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整体框架。讲解分析题目的字面含义时,主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后半部分内容,鼓励学生运用分角色朗读,情境朗读和齐读等方法揣摩人物情感和语气,进而体会传记性作品的语言的生动性。分析题目的引申含义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前半部分内容,运用跳读、浏览、圈点勾画、批注等读书方法找出体现科学家精神品质的相关语句,并做具体的分析。这一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也能从引用的相关语句中感知传记性作品的真实性。最后,老师又向学生点明了传记性作品的“四性”,即真实性与生动性的统一,故事性与启示性的统一。很好地引导学生认识传记性作品的特点,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探究结果

有了课前的预习和准备,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课堂参与意识强,能深入文本,理解文意。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环节紧凑,循序渐进,基本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的。但是,教师还要在课堂环节过渡衔接中下功夫,争取让课堂更自然更流畅些。除此而外,当学生回答不完整或回答不全面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和启发,不能一味牵着学生往既定的答案上靠拢。我从本节课的备课授课和课后反思中得到的启示有以下几点。第一,老师教学中一定要有主问题意识,用教师设计的主问题贯穿整个课堂,第二,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有文体意识,力争教出这一类型文章的特色,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第三,充分发挥学生课堂的积极性,学生永远是课堂的主体,课堂必须基于学生的成长发展。第四,语文课堂要重视朗读,要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增强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反思


篇一:美丽的西双版纳

《美丽的西双版纳》一文教学内容是关于一个风景名胜的介绍,作品的文字很美,值得学生好好品读赏析。基于学生对西双版纳比较陌生的原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借助网络资源,搜集了大量的关于西双版纳的植物、动物、建筑、服饰的图片,配以极富民族特色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

这堂课中我极力营造一种自由、宽松、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在教学中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心理,让他们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允许他们说错话,说真话,让学生把自己的经验,最有个性的东西充分的表达出来。

文中对“笑对生与死”的理解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通过“阅读——解读——拓展”几个环节实现,特别在拓展部分,我设计了一个“我是小导游”的活动,让学生都来参与积极设计导游的解说词,这一方面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口语交际水平,同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在设计导游解说词的过程中,在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对获取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提炼,这是认识上的再提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差强人意之处:在本节课中,我根据此文的结构特点将全班分成5个大组,分组学习讨论,学生积极参与,情绪饱满,但总有活动不够落实之嫌。追究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所提问题的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第二小组单位过多,人员太多,练习的面较窄。这是在以后的教学实践要注意克服改进的。

总体来说,这节课教学过程的设计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寻找“美丽”的过程中,发现美、认识美。

篇二: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反思

《美丽的西双版纳》是一篇充满民族风情的游记,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西双版纳美丽、富饶、神奇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字里行间流露出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热爱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在教学 中让学生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体会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培养学生体验美、品味美、表现美的能力,增强保护美的意识。

我为学生搭建交流互动的平台,采用启发点拨法、多媒体演示法、评价激励法,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殿堂,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在激情、愉悦、和谐的氛围中欣赏美、体验美、感受美、表现美,把握写法,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方法的点拨与引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这堂课上,我主要落实的是圈点批注法的训练,在听读课文时圈点勾画,标记重点。这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 的好习惯。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品词品句,学会读懂课文,有所感悟。

“各族人民是这片土地上最美的风景”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借助网络资源,搜集了大量的关于西双版纳的植物、动物、建筑、服饰的图片,配以极富民族特色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多媒体在本堂课中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大量的图片使学生能直观感受到西双版纳原始森林中的野生动物生活得十分悠闲,使学生充分领略到西双版纳的别有情趣的建筑和服饰,使学生认识了奇特的植物,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而且加深了学生对于西双版纳的美丽的情感体验。

然后,我又组织学生细读文本,从文中找出与人物有关的句子 。学生通过朗读,找到了“与游人嬉戏、为你跳舞助兴、别有情趣的建筑”等句子,然后老师 加以引导,动物不怕人类,说明了什么?各色艳丽的民族服装、富有民族风情的建筑,又是谁来建造?通过一连串的提问,引导学生体会到,西双版纳之所以成为动物的王国、植物的王国,恰恰是因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勤劳善良,保护环境,才有生态平衡,才有人类和动物的和谐相处。至此,孩子 们由衷地赞叹:各族人民是这片土地上最美的风景。

执教时,我还注意训练学生的朗读,通过引导,让学生把对文章的理解,把对西双版纳的喜爱,通过朗读的方式表现出来。

《美丽的西双版纳》讲到了许多植物,第一课时里不可能一一了解。因此我把这个作为了预习拓展的内容。学生经过事先的资料搜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纷纷要争做小导游。通过学生的介绍,加深了对西双版纳的了解。

篇三: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反思

一、精读细品两个“王国”,发挥学生自主性,指导学生畅所欲言。

在学习课文二、三两个重点小节时,我先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了解西双版纳有哪些植物和动物,这其中大部分的植物是学生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所以我利用网络查找了一些资料、照片,直观地让学生了解。同时,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植物来重点读一读,突出这一植物的特点,再说一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充分自由地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但必须要以课文为基础,分析语言因素,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要求真情实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发言十分热烈。有的说喜欢“扁担藤”,因为有了扁担藤,去西双版纳旅游就可以不必带水壶了,砍下一根扁担藤就可以喝到水;有的说“扁担藤”的水清甜可口,肯定很好喝;有的说喜欢“海芋叶”,因为在西双版纳旅游可以不用带雨伞,下雨了,只要砍一张海芋叶就行了……学生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所思所想。经过这么一番讨论,学生较容易地就理解了为什么说西双版纳是“植物王国”。

在了解了西双版纳为什么被称为植物王国后,再去读有关于动物的部分就容易了,因为两部分的写作手法基本相同。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把这一节的教学作为略教,但学生也能较好地理解。

二、仿写让学生感到练笔并不难。看了贾志敏老师的课后,得到了启发,让学生在左一言右一语中,集思广益,最终形成文章,仿照课文的结构,二年级的学生也写出了不错的文章。

三、回顾这堂课,我在自己的教学中初步进行了给学生以更大自由的教学的尝试。应该说,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始自己的思索,自己的表达,虽然学生有些表达还不能进口课文,有些表达还有些“语无伦次”,有些地方我还放手得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扎扎实实地研究下去。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反思


篇一:跨越百年的美丽

这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她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本篇课文的教学我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

一、检查预习,揭题导入。(要求学生在课前对居里夫人有一定的了解,紧扣课题中“美丽”这一题眼来读书。)

二、初读课文,感知“美丽”。(主要是让学生自学自悟,找出“美丽”体现在课文的哪些方面?然后逐句逐层交流,让学生初步感知居里夫人科学精神的美。)

三、品读重点,感悟“人格”的美。(设想紧扣文章两个关键句,通过读、说、写的形式来体会居里夫人献身科学、淡泊名利的人格美。)

四、再扣文题,拓展延伸。(首先播放影片中居里夫人的感言,再次撞击学生的心灵,去感受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然后再读文题,将“美丽”升华,即居里夫人的伟大人格就是跨越百年的美丽。最后引导学生结合阅读链接写写自己的感言。)

在实施的过程中,我基本上能根据学情,把握重难点有序地来组织教学,达到预习的教学目标。但也存在着几许缺憾,具体说来有这么几点:

1 、“美丽”这条主张抓得不实。本来设计的时候要求学生品读出居里夫人科学精神的美,执着追求的美,坚定刚毅的美,献身科学的美,淡泊名利的人格美。但教学时没能抓住这条主线,没有突出这条主线,从而导致教学的层次感不强,给学生的感染力不够。

2 、朗读的指导没有到位。在品读重点句子时,我设计了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得通顺,三读,读出情感。但在操作的过程中,我指导朗读语言的贫乏,教学方法的单一,找不到切入点,使得齐读过多,使朗读基本上是流于形式,简单地为读而读,没有较好地训练到学生的朗读技能。

3 、重点语句感悟牵引太多。语文学习应是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独特的阅读体验。但在本堂课上,我片面地追求教学流程的落实,忽略了孩子的主体性,忽略了孩子的体验,将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学生,没有关注到学情,导致学生一脸的茫然,只知道跟着教师的节奏走,阅读与思考的融合成了一句空话。

总之,我是“教而后知不足”,课堂中还存在许多的缺憾。惟有自己不断的反思、学习、改进才会让自己的教学更实、更活。

篇二: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反思

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是梁衡的作品,这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她为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在执教第二课时时,力求从多个方面让学生感受课题中的美丽,力求在教学中做到实与活相结合

我觉得我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是:

一、将居里夫妇极其艰苦的科学研究环境与镭的发现过程做了鲜明的对比。研究环境:“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矿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实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镭的发现:“终于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并通过8吨矿渣与0.1克镭作对比,体会居里夫妇研究镭的艰辛。

二、读写结合,培养学生动手写作能力。在学生还深深沉浸于居里夫人那种献身科学、淡泊名利的跨越百年的美丽之中时,我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想象居里夫人不畏严寒酷暑的精神,通过课件的提示,用几句话拓展出居里夫人的工作困难,从而达到我手写我心的最高境界。

但这节课也有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对于居里夫人容貌的对比:

(“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

(她也在不停地变化着,当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她逐渐变得眼花耳鸣,苍白乏力。)如果抓住课文中的这几句话,再结合课文中插图来进行对比,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居里夫人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当然本课的教学也有很多遗憾,比如,学生在交流中还缺少层次性,说明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够。交流过后教师还缺少必要的梳理,如果能够随着学生交流的不断深入,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这样的印象,即:课题中的“美丽”不仅体现在她的容貌上,更体现在他的伟大成就上,科学的精神上,高尚的人格上让居里夫人的形象镌刻在学生的头脑当中,让文中的语句活在学生的语言了这样我想就更好了。

篇三: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反思

这是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重点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居里夫人的为科学献身的精神;读懂居里夫人的事迹,从具体的事例中领悟“跨越百年的美丽”就是居里夫人体现的科学精神。如何让学生深入领会居里夫人的科学精神呢?

我是这样考虑的:由课题入手,设置疑问——什么样的美丽能够跨越百年?是容貌美吗?是衣着美吗?今天让我们走近居里夫人,找出能够说明她”美丽”的句子。学生带着疑问自读课文,都找到了“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玛丽的性格里天生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她坚定、刚毅、顽强,有远大、执着的追求”这两句最重要的句子。我就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理解居里夫人坚定、刚毅、顽强的精神,用笔画出有关句子,认真地读一读,仔细地想一想,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从课上的情况来看,学生们抓住居里夫人为了提炼镭不顾条件的艰苦、生活的艰辛、工作的劳累、被烧伤的危险、美丽容颜的减退这些重要的方面,深刻感悟居里夫人的刚毅、顽强,还抓住“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人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和“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0.1克镭”这两句话,谈了自己的感受,她说“可能”和“三年又九个月”这些词语准确表达了居里夫人工作的艰辛和她对科学事业的坚定信念,这种执着的精神令人佩服!老师趁机给学生讲0.1克镭大概比圆珠笔笔尖还要小,引导学生体会冶炼镭的艰难程度。接下来,还有的学生回答居里夫人视名利如粪土也是一种美,有多少名人拥有金钱、荣誉无数,当中有许多人挥金如土、自恃功高,唯有居里夫人这位伟大的女性淡泊名利,一生想着科学研究。这种高贵品质难道不是一种美吗?“美丽”的含义挖掘出来了,这篇课文也就算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课后我布置了一项作业——写一写《我心中的为美》,作为本课的拓展延伸。

不足之处:

1、课上回答问题的同学不多,大概是学生对这一课并不感兴趣。或是学生六年级了不太爱发言,就是找一名同学读文都不好找。

2、问题在设计上还可以再放手一些,让学生自由的寻找关于“美丽”的答案。教师还是引的太多。

3、备课还是不到位,使得课上前松后紧,时间安排上不佳。重点段四、五两段应该再多一些时间抓词、抓句。品读、感悟。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