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感想体会:师之所有,慎施于生

对你来说,别人的想法你也不一定会接受。对于阅读或观看过的作品,用自己的话语把它写出来,我们称之为心得体会。写作训练中有一项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写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很好地提升我们的思考水平,想要写心得体会需要从哪方面入手呢?小编特别编辑了“思想政治课感想体会:师之所有,慎施于生”,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思想政治课感想体会:师之所有,慎施于生

作者/鲁国富

前不久笔者听了一节校级思想政治公开课。课堂上在分组讨论的环节,授课老师就某一个问题在不同的组里先后讲了五次,课后评议时就这一教学行为不同的老师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下面简要介绍一下老师们的争论情况:

一派老师认为,同一个问题有五个组的学生不懂,说明这个问题是一个共性的问题,共性的问题应该在课堂上对着大家讲,这样一方面可以让所有的学生受益,另一方面又可以减轻老师负担。

另一派老师不同意这种观点,他们认为,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特点,即使是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共同面临的问题,处理的时候在方法上也应该有所区别。第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历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法则。由于不同的学生基础不同,思考探究能力方面也存在差异,他们发现问题的时间是不可能一致的,这样即使是共性的问题,也必然存在有的学生发现得早、有的学生发现得迟的现象。如果当第一组学生提出某一问题时,教师就当着大家的面把这个问题解决掉,无疑是剥夺了其余学生发现问题的机会。而如果等到最后一组提出问题时老师再去解决,对第一组、第二组的学生来说就可能因为时间过去已久而错过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第二,由于不同组的学生知识构成不同,理解接受能力也不一样,这样他们需要老师讲解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样。在课堂上我们发现,在面对同一问题的情况下,有的组老师刚讲三句话,学生就“哦”的一声现出了兴奋的表情,而有的组老师讲了两分钟却仍有学生表情凝重,目光游移。在此情况下,如果老师面对着大家讲,那么是多讲一些还是少讲一些?讲多了对某些学生来说是浪费时间,讲少了对某些学生来说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所以只有分开讲这一矛盾才能得到妥善解决,否则不是浪费这一部分学生时间,就是浪费影响那一部分发展。第三,分别讲解有助于在双向交流中提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在不同的学生那里,同一个问题不一定是由同一原因引起的,有的是因为基础不好,有的是因为阅读困难,还有的是因为思维障碍等等,分别讲解有利于针对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做无用功。面对集体讲解则不可能面面俱到,会使教学失去针对性。第四,分别讲解有问有答有探讨,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展。因此,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尽可能分别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这样老师可能会更辛苦一些,但只要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老师即使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通过讨论,绝大多数老师认为,本节课评议时大家讨论的话题其实已经不是一个教学环节的处理方式问题,而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关系如何处理的问题。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过去我们都强调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但我们对这一句话的理解并不够深刻。( )今天我们认识到,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必须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教师主导应该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是把问题强加给学生然后再代替学生解决问题。为此教师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讲什么?在传统教学模式上,教师讲什么都是教师根据教学进度事先确定的,它的目的在于实施,完成教学任务。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讲什么应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决定。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计划安排教学内容,掌控教学进度,另一方面又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调整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仅要研究课程要求我们教什么,更需要关注学生需要我们讲什么。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给学生发言的权利,不能剥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教师讲,某堂课因为某某学生节外生枝,教学任务未完成。在这里,这些教师对什么叫完成教学任务的标准是模糊的,他们以为教案上预设的东西讲完了就叫完成教学任务,否则就不是。这是一个完全错误的标准。在新课程理念下,什么叫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需要得到满足了就叫完成了教学任务!如果一节课下来,教师预设的问题全部讲完了,但仍学生的问题没解决,则教师的教学任务就不能算完成了。因为教学的任务是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存在的问题没解决,学生发展的需要没得到满足,教学任务当然没有完成。

二是何时讲?许多教师都知道应该讲在学生不懂时,但我们只考虑到这一步是远远不够的,一个班级有几十个学生。如果是讲在学生不懂时,那么是讲在全体学生不懂时还是应该讲在部分学生不懂时?是讲在多数学生不懂时还是只要有学生不懂时就讲?是讲在优生不懂时还是讲在差生不懂时?是讲在一有学生发现问题时还是讲在所有学生都发现问题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什么,什么时候讲都是事先设计好的,学生的需要往往被忽视,而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什么时候讲应该以学生的发展需要来确定,而不能根据教师的主观感觉来决定。换一句话说就是,早发现的问题早解决,迟发现的问题迟解决,真正做到愤时启,悱时发。要做到这一点,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不可能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只能是,把大量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交给学习小组去解决,充分利用学生集体的智慧,教师只讲关键点,只讲学习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是谁来讲?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发现问题后谁来解决?当然是教师。但是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这样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由谁来解决就大有研究的价值。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都告诉我们,学生具备收集信息发现问题、整理信息研究问题、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不应当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所以在课堂上发现问题时,教师应该把解决问题的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讨论中提高,在合作中发展。尤其是在讨论课中,教师更应该发挥学生尤其是优秀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让基

础好的学生带着基础差的学生学,使差生的水平得到提高,使优生的能力得到发展。

四是如何讲?传统的方法是,教师一旦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就立即根据自己的判断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种做法往往缺少互动,教师只知道学生中存在什么问题,却不知道学生存在这个问题的原因,因而解决起来往往缺乏针对性。所以要解决学生学习中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应该是引着学生直奔结论而去,而是应该奔着学生产生问题的源头而去,找出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原因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此,教师必须留给学生暴露问题的时间,创设学生暴露问题的条件。那么怎样创设这个条件呢?还是合作!否则一个教师解决不了几十个学生的问题。把学生的问题放到小组中去解决,在小组解决不了时教师再去协助,这样才能确保讲得具体,讲得实在,讲得具有针对性。

最后给谁讲?也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是不是一定要对着所有同学讲?或者个别学生提出的问题要不要讲给所有同学听?这个矛盾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下答案只能是肯定的,这一定会使许多同学的时间浪费在对他们来说无谓的问题上。而如果是小组合作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则可以根据教和学两方面的情况作出具体安排。对多数学生有意义的就对着多数学生讲,对少数学生有意义的问题就对着少数学生讲,其他同学可安排讨论自己的问题或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使得惑者解其惑,需者得其需,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讨论结束时,所有听课老师一致对授课老师上述课堂处理方法表示感谢,因为正是他的这一大胆也是辛苦的重复劳动给了我们许多启迪。它不仅让我们去思考教师应该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通过什么途径把自己的东西教给学生,而且使我们深化了对以生为本的认识,为我们今后进一步探索贯彻新课标的方法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作者单位;江苏省涟水中学)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扩展阅读

国培学习感想—如何上好思想政治课


本月11~18日,在三亚市进修学校进行了国培的关于如何上好课的培训。对于这次的培训可以说感想颇多。现正在头脑中梳理,先有选择地谈几点自己的感想。

我边听课边在想:上好一节思想政治课的确不容易。一堂合格课应该有哪些要求?一堂好课有哪些要求?怎样的课才能算是一堂好课?那么能不能上好呢?相信很多同行老师们也有类试的这些有疑惑。

怎样上好一节思想政治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中与实际的联系

教学中兴趣是的最好老师,比如我在设计《感受青春》中就从的生活实际从小到大的一些成长经历入手,学生能够从自己的身边感受青春的美好。

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结合的课程模块;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事件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二、中把学生放在主角的位置

我认为要把学生放在主角的位置,这需要靠老师设置的悬念、提出的问题来驱动、来实现。比如《感受青春》这一课中设计的问题学生就很多各种各样不同的想法说出来啊。就是要把学生置于观察、思考、议论、表达的境地,就是要让学生始终处于我想说、我有话说的境地。我们要努力打造灵动的课堂。这需要严密的预设,更离不开机智巧妙的生成。总之,要尽量地优化教学手段、教学语言,确保问题的清晰明白,富于思考性,要确保整个教学过程的顺畅和灵动。

三、在课堂中不断创新

政治的课堂要不断创新,增加新的活力,有些课本中与学生联系不紧密的,比较陈旧的情境探究,材料要即使更新和创新。在青春畅想曲中就用了一组词语让学生选择能够与青春相连的词语,并用一句简单的语句来畅想青春。

好课的标志就是能够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衡量一节课的成功与否,是看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而不是看老师有没有教完教学内容或教的认真不认真,看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看是不是以学生为主的课堂,看是不是学生喜欢的课堂,看是不是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看是不是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活动余地,看有没有创新点。创新点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点子,点子是流,创造是源,创造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苏媚

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心得


上思想政治课是教师在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特别是在初中阶段,上思想政治课的教师要教育、启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此,就要求老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教育技巧灵活。思想政治课的改革与素质的实施,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学校德育工作的加强等等,都与教师的才能与素养的提高分不开的。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育技巧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才能和素养,一名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教育技巧,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条件,随机应变地、创造性地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突如其来的教育、教学问题,否则,即使你有高谈阔论的理论也无法成为实际的好教师。

在教学的实践中,广大教师对教育的机能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我们在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时,会发现他们都非常善于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恰如其分地把握教育的时机和分寸,方式方法灵活自如,语言通俗、生动,分析精辟入理,富于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显示出一名政治教师的聪明才智,即高度的教育技巧。但与此同时,一部分教师由于对教育技巧的含义、表现及其培养途径等缺乏了解,在实际工作中只对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比较重视,而对培养自己的教育、教学才能则往往重视不够,认为只要自己有了:“一杯水”,就一定能给学生“一滴水”,殊不知,如果缺乏教育技巧灵活和才能,没有把握学生思想脉搏、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为主体地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则连“半滴水”都得不到。另一部分教师在目前的观念常常把教育的技巧理解为是管理学生,维持秩序的一种应急手段。这些误解,往往影响着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培养自己教育的智慧才能的自觉性,妨碍了他们教学水平的提高。

教育机智,即是教师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独特结合和综合表现。技巧有效地发现和处理各种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具体表现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善于发现问题,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

近年来,“思想政治课”的教材有所变革。如:在初中阶段,原来初二年主要是上“社会发展简史”,而现在是上有关的法律知识,对于这种不同教材,就有不同的要求,要对症下药,才会有的放矢。如果缺乏针对性,就好比射箭没找到靶子,治病没找到病因。只能陷于枯燥无味的空洞说教,有的甚至在朗读教材。如果善于发现问题,并能迅速准确地抓住问题的本质和妥善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非易得之。所以它要求教师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判断力。

二、善于因势利导、创造性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

改进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关键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因势利导、创造性地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理解人生,解决周围各种思想认识问题,从而解开学生思想上的“疙瘩”,因势利导地对其进行教育,更需要教师有高度的教育技巧和智慧。

三、善于随机应变、灵活机智地处置各种突发问题。

对于课堂上突然出现的问题,这是常见的事,不足为奇。但要能及时地作出正确的反应,机智果断地给以恰如其分地处理,不仅可以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表现出教师在巧妙处理问题的聪明才智,还会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政治课教学所独具的魅力,从而增强学生对该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间题设置的几点反思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间题设置的几点反思

作者/周荣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虽然目前对问题情境的涵义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在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升思维品质,促进能力发展的关键途径。

一、从问题的联系发散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营造开放的情境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维活动作用范围的广泛和全面的程度。提升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有利于克服学生思维狭窄,偏于一隅的毛病,开阔其思路,培养其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能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营造开放的问题情境,从问题的联系发散、迁移拓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广阔性品质。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常有教师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走向封闭乃至闭塞。

教学实例:某老师在课堂中设置了“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这一问题。在引导学生讨论后得出标准答案:(1)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2)公平是效率的保证,只有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人们的积极性,提高效率。

在教学案例中,教师仅仅局限于框题的范围来探究问题,这就导致问题情境呈现出负面的封闭特征。从《经济生活》全书来看,该题还应从其他一些角度来论证。如: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有利于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等。该题答案因局限于一隅,缺乏发散和拓展,不但导致了问题论证的疏漏和残缺,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二、从问题的动态生成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创设灵动的情境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涉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思维的深刻性是思维品质诸多特性中最为基础和较为深刻的要素,它表现在人们对事物或现象的洞察力,表现在能透过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

目前中学生呈现思维简单化的趋势。由于缺少自我约束,耗费过多时间,( )关注娱乐媒体和在线虚拟网络游戏,以及过度依赖视频图像信息,对书刊的阅读兴趣降低,导致思维简单化、平面化,思考能力和创新、质疑能力减退。而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也呈现出一种弱智化、傻瓜化倾向,教学中设置的的问题越来越肤浅、直露、呆板。

教学实例:某教师在《经济生活》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的复习教学中耗费了一堂课时间,向学生提问了若干问题,“商品的含义是什么”、“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什么”、“什么是货币”、“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什么”等,学生逐一将书上的表述读来完事。

不是说上述问题不能设置,而是问题的呈现方式过于单一、机械,往往导致教学问答模式化、程式化和课堂的枯燥乏味,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而问题的探究如果仅仅停留于识记层面,则学生的思维提升和能力发展从何谈起?譬如,学生对于商品含义是什么,从表面上看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他们对商品的认识应该说是停留在浅表的静止的记忆层面上,而对于商品在动态过程中的理解则是学生掌握的难点,教师在问题设置中要以此人手,通过点拨、引导、探究,帮助学生澄清和理解其基本脉络和思路。譬如,成为商品的条件其关键和本质是交换,在交换中才需要衡量其“价值”问题,而“交换”是一种特定的生产关系。从时间、空间的变化上来把握,在生产领域中只要其生产的目的是卖(交换),不管是否卖出去,就已置身于交换这种特定的生产关系中,取得商品身份;在流通领域中,卖不出去只是价值没有实现,不影响其商品身份,当然丧失了使用价值另当别论;而到消费领域,则是消费品,一旦再用于交换,就又取得商品形态。只有引导学生在这种动态的过程中对“什么是商品”进行探究,才能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其基本含义。

三、从问题的对立统一中培养学生思维的辩证性——展现矛盾的情境

辩证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式,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和思维方法形成的重要阶段,在大力推进的今天,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同时,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分析方法也是中学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事实上也是目前中、高考考试中考查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多元价值并存,青少年学生辩证思维的发展,不但有利于深化学习活动、促进智力发展,而且对于他们正确认识复杂的社会现象,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问题的设置与探究中注意展现矛盾的情境,运用矛盾分析法,在对立统一中认识事物,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但在许多课堂中,教师往往有意甚或无意地忽视了这一问题,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常常是非此即彼、只及一点,不及其余,课堂教学中呈现出一种片面、孤立地看问题的形而上学思想方法。

四、从问题的质疑问难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构建创新的情境

批判性思维是评价、探索和发展活动中最基本、最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形式,是创新思维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品质,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与核心。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在于培养独立行动和独立思

考的人。”由于受“应试教育”、教材内容的局限等的影响,我们的教育往往过于强调顺从,我们的教学过于推崇标准答案,当学生长期处在这种“唯书”、“唯上”的氛围中,他自由思想的空间还有多大?因而在各种思维品质中,缺乏批判性是许多学生的共同特点。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缺失,导致学生不会独立思考,不会也不敢质疑和追问,只是被动的把获得的知识贮存于大脑,既难于形成自己的思想,更缺乏创新精神。

教学实例:某老师在《文化生活》“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课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谈谈对“文化对人的影响往往是无形的,不是强制的”问题的认识,在讨论的过程中,一学生突然站起来说:“我看过一篇文章,其中谈到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义问题,这不说明文化也带有强制性吗?”遗憾的是,教师对这个问题可能缺乏思考与研究,居然脸有不悦之色,对学生的看法不置可否。

其实教材上讲“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这是从文化的一般性的特点上讲的,并没有否定诸如希特勒的文化纳粹主义、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义、文革中的文化专制主义等文化强制的情况。而案例中的情景不在于教师、学生的观点正确与否的问题,同不能强求学生对问题的回答都正确一样,也不能强求教师的思考都正确,句句是真理。关键是教师的态度和方法,破坏了问题的求异、质疑、创新的情境,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我们的教育教学更重要的是要营造一个可以自由发挥个性的环境和氛围,给学生一个可以质疑、可以“疯狂”思想的空间,在问题的探究中,在“各抒己见”中,引导学生的求异意识,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让他们在问题的争论、质疑、独立思考中,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形成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学习心得体会


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学习心得体会

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政治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仿佛一股春风吹拂全国思政课教师的心田,让人倍受鼓舞,信心倍增,引起广泛热议。有老师惊呼:思政课老师的春天到了。作为一名高中思政课教师,这几天,我反复研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思考我们为什么要上思政课,要上什么样的思政课,要做一个怎样的思政课教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仿佛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明确了思政课的重大战略意义和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我们为什么上思政课

这仅仅是一门普通课程吗?这仅仅是我们谋生的工作吗?这仅仅是学生升学的一个分数吗?一直以来,有人把政治课看作副课,政治课老师是杂课老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明确说: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办好思政课关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他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用户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总书记站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高度谈思政课的重大的意义,让我们每个思政课教师都能感受到党的重托和岗位的光荣。我们每个思政课教师都应用豪迈的气概和振奋的精神来对待我们所从事的工作。

二、我们要上怎样的思政课

(1)我觉得我们的思政课要有魂。思政课的魂是什么?就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我们的教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教学与无痕,润物细无声,做到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将思政课的政治属性建立在具有严密科学逻辑的基础上,为学生筑牢思想的根基,铸魂育人。

(2)我觉得思政课要有趣。思政课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源自于伟大的社会实践。思政课要做到教学生活化,做到小课堂和大社会相结合,把课堂和国家改革开放结合起来,和家乡的巨变结合起来,和身边熟悉的人和事联系起来,让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有家国情怀。要让学生喜欢思政课。思政课也能成为网红课,思政老师也能成为像陈果那样的网红教师。

(3)我觉得思政课要有导。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乎学。现代社会,文化多元、思想活跃,信息畅通。尤其青年学生思维最活跃,但社会阅历又较少,对社会感知最敏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互联网时代,一个热点,一呼百应但缺少理性和冷静。思政课老师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用真理的力量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在学生心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4)我觉得思政课要有形。思政课堂要有生机和活力,要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结合,采取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坚持主体和主导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有机会展示。坚持灌输和启发相结合,因事而化,因势利导,在不断思想启发和释疑解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三、我们要做一个怎样的思政课教师

习近平总书记说:办好思想政治课关键在教师。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思政课教师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要对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思政队伍建设要求,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政治理论功底赢得学生。在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