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六中全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验介绍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想法自然不一样。有时我们需要将自己对观看或阅读过的内容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写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写心得体会可以提高我们对思维的训练。我们写心得体会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学习六中全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验介绍”,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构建社会主义,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重要目标,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大创新。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的必然要求。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扎实基础。
坚持统筹发展。一是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培育和支持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专业技术协会、中介组织和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强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二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优先发展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做好重大疫情疾病的监控和防治,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三是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发展资源节约型产业和循环经济,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建设青山、碧水、蓝天、绿地的美好家园。
保持社会稳定。认真贯彻《信访条例》,建立信访排查调处机制,完善信访事项督办机制,变群众家园上访为干部下访,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建立健全群体性事件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化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严防各类事故,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树立“环境也是生产力”的理念,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抓好市场秩序专项治理,为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法制、信用和人文环境。
维护群众利益。完善和巩固“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积极构建以社会保障、社会、社会救助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安全网”和“保障网”;加大就业和再就业工程的实施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就业服务体系,积极开展“送岗位、送政策、送技能、送服务,落实各项就业优惠政策”的“四送一落实”活动;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扎实开展“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着力解决群众就学难、就医难、就业难、饮水难、搬迁难等问题,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完善社会管理。诚信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是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规范,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因素,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楚雄州以诚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培育公民诚信的道德人格;以企业、政府和个人为重点,以点带面,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把道德建设与社会管理结合起来,加强社会管理的薄弱环节,完善诚信教育与社会管理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机制,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
加强法制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和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楚雄州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通过立法加以规范的事项,及时制定民族地区的地方性法规;按照“职权法定、依法行政、有效监督、高效便民”的要求,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体制;深入开展以教育为核心的全制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广大公民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并建立了各级领导干部法律知识任职资格制度,把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作为干部任职资格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编辑推荐

六中全会心得—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


六中全会心得—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内容显示中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支撑。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必须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念。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充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和谐文化的优秀传统。
社会主义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先进性的文化。这种先进性不仅表现在它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同时也表现在它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只有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具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又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良好的文化条件。没有思想、文化上的和谐,就难以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凝聚起来。因此,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就成为现阶段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念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支撑。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必须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念。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但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关于和谐社会的理想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把握上,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认识,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完成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理论上论证了只有推翻不合理的资本主义制度,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异化劳动”的现象,人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社会的主人、自然的主人,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被马克思称之为“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以及被恩格斯称之为“人类同自然界的和解以及人类基本的和解”,意味着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人类不断追求的理想社会即共产主义的实现。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都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逐步深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理论基础。因此,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首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为和(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谐社会建设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包括的思想建设、道德建设、文化建设以及教育和科技事业发展等,都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应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努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承接的思想道德体系,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社会风尚,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道德支撑;应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科学精神、倡导创新精神、弘扬奉献精神,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精神动力;应大力发展科学和教育事业,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它以为最大多数人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对人的生命存在、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关注,对自由、平等、正义以及幸福的追求,乃至对人类的终极关怀,都应该包含在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人文精神之中。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以人为主体来展开的,又是为实现人的价值服务的。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在全社会宣传和培育人文精神,使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成为全社会的风尚,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促进社会的团结稳定,为和谐社会建设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为此,不仅要重视自然科学的发展,也要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不仅要重视经济发展,也要重视社会的全面进步;不仅要重视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也要重视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和谐文化的优秀传统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充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和谐文化的优秀传统。
具体分析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因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社会主义新的道德规范。一方面,必须承认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由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具有阶级属性;但另一方面,在我国传统道德中,也有许多超越时代和阶级属性而体现人类向往真善美的道德要求和处世准则。比如,“仁义礼智信”中就包含着有利于社会和谐的道德内容。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因素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需要我们批判地加以继承,吸纳到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来。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创造性地把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优秀成分与新的时代要求结合起来,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特征,从而使我国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历史传承性。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重要指导方针。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可以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道德支撑。
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教育的传统,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证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有利于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并进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的稳定和谐与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应当发扬中华民族文化中重视教育的传统,通过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和谐。
系统总结和阐发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发挥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爱无差等”、“非攻”和“兼爱”等思想富含哲理,曾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应当立足时代、立足实践,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推动形成诚信友爱、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
重视发掘和提升民族民俗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使之成为团结全国人民的重要纽带。民族民俗文化中有许多维系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因素,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民间传说,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于奋斗、向往光明的高尚情怀;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等思想理念以及很多乡规民约、民俗民风,蕴含着促进社会和谐的深刻哲理。我们应当充分发掘传统民族民俗文化的价值,把民族民俗文化提升到更高层次,形成雅俗共赏的中华民族和谐文化。
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社会主义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先进性的文化。这种先进性不仅表现在它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同时也表现在它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只有积极地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具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西方文化关于和谐的思想也包含了许多合理的成分。如古希腊哲学家很早就把“和谐”作为哲学的基本范畴;毕达哥拉斯学派有句名言:什么是最美的——和谐;柏拉图提出了“公正即和谐”的命题,提出了“理想国”的构想;亚里士多德认为,中等阶层对国家政权的稳定与社会和谐起着重要作用;等等。德国近代哲学家黑格尔用矛盾、差异、对立、同一等范畴深化了对和谐的认识。空想社会主义关于和谐社会的主张,是西方和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了《全世界和谐》一书,提出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是“和谐制度”。书中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不和谐,指出它必将被“和谐制度”所代替。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的共产主义试验,也以“新和谐”命名。1842年,德国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社会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指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这些思想,对于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我们重视和发掘。同时,我们还应着眼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学习借鉴中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六中全会学习心得--从六中全会看和谐社会建设


六中全会学习心得--从六中全会看和谐社会建设
六中全会学习心得--从六中全会看和谐社会建设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11日下午在北京闭幕。
这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全面部署。为期4天的这次全会,也将因此在中国的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9个方面、6项原则勾勒和谐社会建设“路径图”
民主法制更加完善,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六中全会从9个方面,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成为这次会议引人注目的一大亮点。
社会和谐,是人类共同的美好理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之上下求索,走过了不平凡的奋斗历程。六中全会提出的和谐社会建设目标,既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衔接,又反映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体现了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的科学态度。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6项原则,涵盖了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工作方针、工作动力、工作保证、工作条件、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这9个方面的奋斗目标和6项原则,共同构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路径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
多项措施力促和谐群众利益成为重要着力点
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不同区域发展差距不断拉大、社会事业发展“短腿”现象严重、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针对当前这些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盾和问题,全会提出了一系列富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全会强调的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领导核心、发展道路、实践主体和根本目的。
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会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和部署,始终贯穿着“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这根红线。
就业、教育、医疗等问题,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全会强调,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医疗卫生服务”,让人们看到了更加注重民生的政策取向。
6大制度建设 保障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制度是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
六中全会公报强调,“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健全法律制度,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树立社会主义法制的权威,加速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司法体制机制,继续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发挥司法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作用。
———健全公共财政制度,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领域。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建设核心价值体系 巩固思想道德基础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思想道德建设任务繁重。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先后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不断深入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全会着眼于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和谐,对和谐文化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全会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和谐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全面、具体的部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六中全会在总结近年来思想道德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观点,表明将把和谐文化建设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全会强调,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并对加强社会管理作出了具体部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但社会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不断增强社会减灾能力、促进政府依法行政、在决策中广泛听取公众意见……近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努力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社会管理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求我们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断创新社会管理体制,逐步形成经济社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协调机制。
全会指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突出强调要“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体现了社会管理理念的深刻变化。
全会把“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安全生产”等,列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在利益关系多元化、各种矛盾相交织的关键阶段,社会管理工作重心的重大调整。
激发社会活力 增进团结和睦
充满活力、团结和睦———这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全会公报中的这段话,令人倍感振奋。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元素———
全会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强调要激发社会活力,“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团结和睦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参与、共同建设。
全会强调,要“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对统一战线、香港澳门台湾事务和外交工作提出了指导方针,勾勒了民族大团结、大联合、大发展的蓝图。




六中全会学习体会—构建和谐社会与增强社会活力


六中全会学习体会—构建和谐社会与增强社会活力
六中全会学习体会—构建和谐社会与增强社会活力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社会活力是社会进步、协调、和谐的基础和条件,也是社会进步发展的源泉。社会活力不断增强,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和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
社会活力来自社会成员、社会组织和社会机制的有效作用,社会活力的表现必然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人的发展等各个方面。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增强全社会的活力。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增强全社会的经济活力。一个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必然要有相当富足的物质基础作保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活力的最根本动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在于,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能够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使人民的生活日益改善,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此,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使其永葆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制(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度的自我完善,最重要的就是必须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不断克服和扫除影响、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与障碍,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其次,增强社会活力必须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和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在全社会形成这样一种氛围,即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形成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的社会环境。还要注重激发全体人民包括各个阶级阶层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政策上促进、制度上保证全社会创造活力的充分发挥。因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阶层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两大基本阶级内部出现了分化,社会涌现出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要激发社会活力,就必须把全体人民包括各个阶级阶层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是增强社会活力的决定性的因素。
再次,增强社会活力还要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是一个各方面利益关系均衡发展和协调相处的社会,这是保证社会活力永不衰竭的前提,是保护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持久发挥的必要条件。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利益主体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在新形势下的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利益冲突,出现一些磨擦和不和谐因素,是很正常的。但是,在一个和谐社会里,公平与公正是必不可少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要从根本上消灭矛盾,不允许各种矛盾存在,而是要在公平与公正的原则下,正视矛盾,善于协调和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在追求和谐中分析矛盾、处理矛盾,在协调多方利益、平衡各种利益关系中不断求得新的和谐,从而激发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




从六中全会看和谐社会建设



这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全面部署。为期4天的这次全会,也将因此在中国的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9个方面、6项原则勾勒和谐社会建设“路径图”

民主法制更加完善,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六中全会从9个方面,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成为这次会议引人注目的一大亮点。

社会和谐,是人类共同的美好理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之上下求索,走过了不平凡的奋斗历程。六中全会提出的和谐社会建设目标,既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衔接,又反映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体现了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的科学态度。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6项原则,涵盖了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工作方针、工作动力、工作保证、工作条件、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这9个方面的奋斗目标和6项原则,共同构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路径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

多项措施力促和谐群众利益成为重要着力点

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不同区域发展差距不断拉大、社会事业发展“短腿”现象严重、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针对当前这些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全会提出了一系列富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全会强调的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领导核心、发展道路、实践主体和根本目的。

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会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和部署,始终贯穿着“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这根红线。

就业、教育、医疗等问题,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全会强调,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医疗卫生服务”,让人们看到了更加注重民生的政策取向。

6大制度建设 保障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制度是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

六中全会公报强调,“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健全法律制度,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树立社会主义法制的权威,加速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司法体制机制,继续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发挥司法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作用。

———健全公共财政制度,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领域。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建设核心价值体系 巩固思想道德基础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思想道德建设任务繁重。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先后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不断深入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全会着眼于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和谐,对和谐文化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全会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和谐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全面、具体的部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六中全会在总结近年来思想道德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观点,表明将把和谐文化建设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全会强调,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并对加强社会管理作出了具体部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但社会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不断增强社会减灾能力、促进政府依法行政、在决策中广泛听取公众意见……近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努力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社会管理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求我们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断创新社会管理体制,逐步形成经济社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协调机制。

全会指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突出强调要“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体现了社会管理理念的深刻变化。

全会把“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安全生产”等,列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在利益关系多元化、各种矛盾相交织的关键阶段,社会管理工作重心的重大调整。

激发社会活力 增进团结和睦

充满活力、团结和睦———这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全会公报中的这段话,令人倍感振奋。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元素———

全会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强调要激发社会活力,“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团结和睦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参与、共同建设。

全会强调,要“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对统一战线、香港澳门台湾事务和外交工作提出了指导方针,勾勒了民族大团结、大联合、大发展的蓝图。

相对落后的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验交流



构建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需要把中央的要求部署与本地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河南省驻马店市围绕实现中原崛起的目标,确立了抓发展、抓稳定、抓作风的基本思路,积极探索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途径。
抓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物质基础。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发展保障和谐,和谐促进发展。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驻马店市注重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总抓手,突出重点,强力推进,有效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近年来,通过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引进一批带动作用强、产业关联度高的优质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大幅度增加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与此同时,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的投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通过抓发展,使广大群众得到较多实惠,减少了利益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
抓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社会基础。稳定是发展的前提,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和谐社会建设也就无从谈起。为促进社会稳定,驻马店市开展了建设“平安驻马店”活动。一是化解各种矛盾。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主动下访,专门组建下访工作组,对企业改制、土地征用、城市拆迁等工作中存在的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全面排查和集中调处,使上访人数明显下降。二是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预警机制、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社会治安的防控机制等,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止重大案件的发生。三是拓宽民主渠道。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在出台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和改革措施时充分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做到“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的事大家办”。通过抓稳定,努力营造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安定的社会治安环境、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
抓作风,为构建和谐社会夯实群众基础。党员干部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组织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其作风如何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针对党员干部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驻马店市在作风建设中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坚持执政为民,构建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结合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认真解决党员干部存在的各种作风问题,强化宗旨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二是认真搞好服务,构建和谐的政企关系。按照建设法治型、服务型、廉洁型政府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推行政务公开,解决办事效率低、服务意识弱、服务质量差等问题,积极主动地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三是落实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出发,加大对农民工、下岗失业职工、农村特困户等困难群体的救助力度,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生活保障和农村扶贫开发的支持力度。通过抓作风,积极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