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的体会

对你来说,别人的想法你也不一定会接受。如果我们需要发表自己的见解,见解的来源就是自己的心得体会。很多人都有写心得体会的经历,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那么如何写好我们需要的心得体会呢?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的体会”,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可以说,这就完整地提出了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通过学习,我深刻地感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它的基本内涵是:一是坚持发展;二是全面发展;三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谓坚持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实践科学发展观,既符合“”的要求,也是邮政企业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必须抓住的难得的市场机遇,从而不断地壮大邮政市场,使邮政逐渐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主流市场。
通过这几天的学习,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邮政工作者,对待工作更应当认真、努力,坚决拥护党的政策,正确领会党的新要求和指导原则,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坚守好自己的岗位,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才能更好地为用户服务,为邮政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力量。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编辑推荐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有感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有感内容显示中
党的先进性是历史的具体的。也就是党的先进性与确定和完成党的各个历史时期的任务相联系,当前与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大任务联系在一起。科学发展观继续突出发展这第一要务。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注意了人民掌握政权以后的发展课题,他们指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和斯大林多次指出,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后,要加紧经济建设,否则,“落后要被挨打”。毛泽东同志在建国以后也提出经济工作是一切工作的中心环节。1956年他还说过,经济建设搞不上去,会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当然,由于党对阶级斗争形势判断曾经有失误,我国在发展上也走过一段弯路。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总结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著名判断。江泽民同志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用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的重要论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我们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可以说,科学发展观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凝聚着几代共产党人的心血,又反映了当代最新的发展理念,赋予党的先进性建设以新的时代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强调为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的发展观,它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的基本原理,与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完全一致。
以人为本重要的内涵就是以最广大人民为本。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强调以人民为本的整体利益的同时,以人为本还包涵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关注部分的、局部的、阶层的、特殊人群的人们的利益,即要协调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二是关注每一个公民的个体利益。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很好地阐述了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和新意。在关注公民的个体利益方面,《读本》指出,“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权;就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应该看到,在为人民谋利益的问题上,过去从整体的、长远的、根本的利益方面,讲得多些(这是对的,今后也应继续这么做),而相比之下,从尊重和保护每一个公民的权益方面,从群众直接的、切身的、眼前利益的获得方面,讲得则少了一些。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2004年宪法修正案中增加了“尊重和保护人权”的条款,胡锦涛同志提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和最近强调的“认真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等,都从履行党的宗旨更深层次方面显示了我们对这个问题认识的全面,认识的进步。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即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国外的“五个统筹”。这个基本要求体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发展观方面的丰富和提高。
建国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而由于在指导思想上偏离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度出现“短缺经济”。改革开放的年月,邓小平同志强调“扭住经济建设不放”,有力地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许多关键课题,使我们的经济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当时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与发达国家以及周围的新兴发展的亚洲“四小龙”的国家和地区拉开差距的情况下,我们所说的“发展”,在经济方面聚精会神,投入了极大的精力。不这样做,我们就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更加处于劣势。实践证明,我们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正确的,大力发展我国的经济是有效的。然而,当我们的经济有了比较充分的发展以后,新的情况出现了,“成长的烦恼”出现了,非均衡发展以后的不平衡情况出现了,城乡、地区、人群收入差距扩大了,而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经济有长足的发展,而社会事业的滞后,社会问题的凸现,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经济的大力发展,资源环境的压力明显产生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出现不和谐的情况;我国加入WTO组织后,与世界各国的贸易急剧增长,这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成绩,然而,与一些国家的贸易摩擦增多了,等等,都需要我们对自己的发展观重新审视,重新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就是党与时俱进的思考: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必须坚持,而根本着眼点是用新的发展思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大力发展经济要继续进行,而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有感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有感内容显示中总体布局要有“四位一体”的思想,还要大力发展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人类追求自己的文明发展向纵深推进,然而,我们还得考虑地球的承受力,这里有当代的资源环境的平衡,更有与后代的“代际平衡”,要求我们资源用得更为合理,环境保护得更好。
科学发展观的时代新内涵,体现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方面的一以贯之和与时俱进。
认真实施各项国家战略是党的先进性的体现
由科学发展观统领而制定的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国家了一些重要的战略,主要包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区域发展战略、深化改革战略、构建和谐社会战略、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走和平发展道路战略等,还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战略。这些战略,是科学发展观在发展的方方面面的“转化”,是在规划方面的“落实”。
比如,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是我们对城乡发展总体状况做出科学判断的结果。我国经历过建国以后相当长时期工农产品剪刀差、新时期农耕地转变为工业用地、开发区用地的农村、农业支持城市、工业的过程,现在,我国到了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对农村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非常及时,也深得人心。中共中央国务院已经作出《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对这项战略作了全面的部署。“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步消解,成为我们的努力方向。
又比如,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展,我国的GDp已经达到2.26万亿美元,进入世界的四强,进出口贸易达到1.42万亿美元,已是世界第三位,然而,尽管我国的科学技术有相当程度的发展,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尤其是科技的产业化水平不高,研发投入还处低水平,品牌产品和知识产权在国际的竞争中处弱项,相当多的产业处于生产链的低端部分,走不出“打工经济”状态。当今时代,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智力资源和智慧成果的培育、配置、调控能力,表现为对知识产权的拥有、运用能力,谁在这方面占优谁就会在竞争中主动并取得优势。我们正在实施的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就是为实现现代化、振兴中华进行的重要战略,各行各业应为之作出自己的贡献。
再比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现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由于增长方式的高消耗、高污染,一些地方以牺牲环境增加GDp,能源、水、土地、矿产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是否能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人不是自然界以外的人。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对此,我们要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和环节,都要切实保护和合理运用各种资源,保护我们的环境。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提高环境监管力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增强人们的爱护生态的意识。
如此等等,都需要我们认识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并认真实施这些战略。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85周年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是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也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和衡量标准。”我们应该认真领会胡锦涛同志的这一重要教导,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贯穿各项国家战略的主线,这些重大战略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在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展开,掌握了科学发展观,就掌握了理解和把握这些国家战略的根本。由此,在实施各项国家战略、并结合完成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共和国的强大、人民的幸福作出自己的贡献。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有感

初步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的几点体会


初步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的几点体会
初步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的几点体会
正当全党、全国和全军以饱满的政治热情认真学习、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时候,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十分及时,非常必要,这对把学习研究科学发展观引向深入将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初步学习《读本》,收获很大,感受良多,不仅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具有权威性,而且内容全面系统,表达准确深刻,文字简明流畅,是一本以创新理论武装干部群众的不可多得的好教材。
■《读本》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定位
《读本》在“前言”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理论来源于实践,指导思想是在科学分析判断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认真研究和回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一系列战略决策是一个相互贯通、有机联系的整体,紧密围绕科学发展观这个主题而展开,科学发展观是统领,处于理论指导的地位。正如《读本》所说,实现“十一五”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读本》进而把科学发展观融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阐明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深刻论述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强调: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果。科学发展观所阐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述,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这使人们确立起这样的信念: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读本》系统阐述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
只有准确系统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才能转化为贯彻落实的自觉行动。作为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科学发展观重要辅助材料的《读本》,理所当然的要把系统阐述科学发展观本质内涵列为重点内容,并针对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科学发展观中遇到的热点难点,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上给予回答和阐释。
《读本》首先从总体上对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作出集中概括,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突出了主题,抓住了要害,言简意赅,通俗精当,对人们理解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大有帮助。
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我们要的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深刻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新情况,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新要求,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理念的新贡献,也是为亿万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所作出的新建树。《读本》强调:“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核心。《读本》指出:“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而说明了以人为本,同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以及西方人本主义的联系与区别,强调坚持以人为本,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发展,首先必须始终把经济建设摆到中心位置,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如果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发生动摇或偏移,就谈不上发展,科学发展观也就无法体现和落实。而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切实“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使各方面发展相适应,各个发展环节相协调”。这“五个统筹”是国内外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必然要求,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指导性,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标志。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科学发展观得以顺利贯彻落实。
■《读本》深刻揭示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读本》明确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本着眼点是用新的发展思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奠定坚实基础。”这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所在。
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读本》将这一总体目标,从不同层面上加以展开和论述,提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做好“三农”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使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和要求落实于经济社会建设的丰富实践,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事业。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是经济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读本》强调,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大力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党中央科学总结了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战略思想。《读本》遵循中央“四位一体”的重大决策,在深刻阐述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建设的同时,又对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展开了深入阐释,有力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自觉贯彻和全面落实。



团员《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的学习体会


团员《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的学习体会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可以说,这就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通过学习,我深刻地感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它的基本内涵是:一是坚持发展;二是全面发展;三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谓坚持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实践科学发展观,既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也是邮政企业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必须抓住的难得的市场机遇,从而不断地壮大邮政市场,使邮政逐渐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主流市场。
通过这几天的学习,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邮政工作者,对待工作更应当认真、努力,坚决拥护党的政策,正确领会党的新要求和指导原则,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坚守好自己的岗位,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才能更好地为用户服务,为邮政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力量。



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的体会(市委书记)


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的体会(市委书记)
怎样看待过去的发展,怎样看待快速发展,怎样看待重程序与敢创新,江阴市委书记王伟成谈了他“初步学习后的粗浅体会”
科学发展观是各地正在认真学习、理解、贯彻的重要战略思想。近日,记者遇见江苏江阴市委书记王伟成,他向记者介绍了他的学习体会。他说,结合实际工作,我认为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上,有三个方面的认识问题需要正确把握:一是正确看待过去的发展;二是正确看待快速发展;三是正确看待发展中的创新创造。
虽然王伟成反复强调这不过是他“初步学习后的粗浅体会”,但记者觉得,作为一个经济发达县市的领导,他的个人体会,或许对长三角其他地区的干部也有些启发,不妨予以实录。
怎么看待过去的发展
现在的发展是在以前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上一轮发展的延续和提升,千万不能因为强调科学发展观就把以前正确的发展思路、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也否定掉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全面总结以前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成功的经验要坚持和提升,发展的成果要巩固和扩大,不够协调、不够全面的地方要调整和改进
科学发展观是对以前发展成果和经验的升华而不是否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在新阶段新形势下,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新成果,是对以前发展经验教训的概括和总结。我们要十分珍惜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果和经验,要看到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是第一位的,现在的发展是在以前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上一轮发展的延续和提升。千万不能因为强调科学发展观就把以前正确的发展思路、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也否定掉了。
从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江阴的发展,走的既是一条率先快速发展的道路,也是一条协调发展的道路。全市的综合实力不断变强,城市面貌不断变新,居住环境不断变优,人民生活不断变好。广大人民群众对江阴日新月异的变化欢欣鼓舞,对江阴发展的美好未来充满信心。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工业集约化经营水平不高、人民群众的致富步伐还不快等一些问题,我们的发展还不够协调、不够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全面总结以前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成功的经验要坚持和提升,发展的成果要巩固和扩大,不够协调、不够全面的地方要调整和改进,既定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要坚定不移、坚韧不拔地去实现,这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态度,这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对我们的基本要求。
怎么看待发展的速度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不是不要发展,也不是要慢发展,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千舟竞发,百舸争流,谁发展慢了,谁就会“逆水行舟,小进亦退”,实践证明:快发展很艰难,慢发展比快发展容易,不发展比快发展、慢发展更危险;当然,作为一个地区来说,快速发展一定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服从国家宏观大局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实质不是不要发展,也不是要慢发展,而是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又快又好的发展。邓小平同志讲过,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能快就不要慢。这是总结我国几十年经验提出的一个正确命题。
回顾江阴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走的就是一条快速发展、跨越发展的道路,虽然我们在这条道路上也碰到过困难,遇到过挫折,但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快速发展的奇迹。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无(锡)常(熟)江(阴)”到进入新世纪的“苏南四小龙”、“江阴板块”,这都是江阴快速发展的结果。
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千舟竞发,百舸争流,谁发展慢了,谁就会“逆水行舟,小进亦退”。实践证明:快发展很艰难,慢发展比快发展容易,不发展比快发展、慢发展更危险。我们千万不能因为快发展中出了问题就把发展本身也否定了。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过快会出问题,但是发展太慢,或者停滞不发展了,那么,它出的问题会更大。
当然,对发展的速度问题,也要有一个辩证的、科学的认识态度。用科学发展观来看问题,一个局部地区的发展速度还要服从国家的宏观大局。作为一个地区来说,快速发展一定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服从国家宏观大局。在这一前提下,有质量、效益、水平的快发展;保护环境、放眼长远的快发展;以人为本、人民得益的快发展,这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这样的快速发展不但不会有风险,而且还能把地区的发展融入到中国和世界发展的洪流中去,这也是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深刻内涵。
怎样看待重程序与敢创新
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要发展,就要有创新,不能因为发展要讲规律、讲程序、讲法制,而把发展中的创新创造也否定掉了;必须把创新精神与科学求实态度很好地结合起来,敢于做一些“惯例没有、周边地区没有、领导讲话里暂时还没有”的创造和突破,通过创新创造,实现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要发展,就要有创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不能因为发展要讲规律、讲程序、讲法制,而把发展中的创新创造也否定掉了。
这几年,我们在发展观念上,牢固确立争先(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意识、现代意识、创新意识、拼搏意识、责任意识“五种意识”;在发展战略上,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市、沿江开发、外向带动、城镇化、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在发展思路上,积极推动工业经济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从产品经营向资本经营转变、从内向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转变、从速度型向量质并重型转变“五大转变”。这些都是结合江阴实际的创新创造。没有创新创造,就没有“江阴板块”,就没有“跨江联动开发”,就没有新闻界称誉的“江阴现象”,就没有江阴在区域经济竞争中应有的地位。
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把创新精神与科学求实态度很好地结合起来。现在,发展的“标杆”提升了,发展的竞争更激烈了,发展的难度更大了,很多同志都感到不适应。要克服这种不适应,迈上新的发展平台,就必须始终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坚持用改革来破除体制障碍,用创新来摈弃思维定势,用创造来求解发展难题,敢于做一些“惯例没有、周边地区没有、领导讲话里暂时还没有”的创造和突破,通过创新创造,实现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心得体会


为配合在全党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宣部组织编写了《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以下简称《读本》)。《读本》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准确地阐释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是一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好教材。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读本》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一次是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一次是与中国改革开放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在理论上的一大贡献,就是创造性地提出和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从理论前提、实践基础、时代条件等方面论述了科学发展观产生的必然性,展现了科学发展观在这一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体系。《读本》从科学理论体系的高度,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这个体系的基本形态是:第一,第一要义是发展,其基本点是: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题;在发展中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发展应是又好又快的发展。第二,核心是以人为本,其基本点是:发展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第三,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其基本点是: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各项建设;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第四,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基本点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关系;掌握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第五,要抓好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其基本点是: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上述几点,是当前正在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必须把握的基本原则。

关于《读本》的文风特点。《读本》不仅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完整准确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而且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文风。它运用普通百姓都看得懂的文字来阐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可以说是一部具有大众化特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读物。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心得体会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这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和我国国情出发,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经验得出的重要启示。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适应市场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进一步深化认识取得的重大成果。科学发展观作为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观,它包括了系统而丰富的内容科学的发展观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观,它是人们对发展问题的总体认识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包含了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坚持改革开放,是科学发展观的强大动力;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等。科学发展观要回答的问题有:要不要发展,为谁发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往哪里发展等问题。
(一)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目的,是回答“为谁发展”的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使人民群众成为发展的动力。具体地说,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就是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说过,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我们从事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我们党的立党为公的宗旨和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
(二)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其首要内容和中心内容,是回答“要不要发展”的问题。
离开了发展,就无所谓什么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待发展。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之所以是“硬道理”,就在于它是一种客观规律,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首先,发展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种客观规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尤其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总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人类终究会发展,一切阻挡者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发展才是硬道理”,乃是一种客观规律。正因为如此,发展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人类实践的历史性课题。发展也是现代社会各国称雄竞争的时代性课题。就我国来说,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增强社会主义社会的凝聚力和说服力,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发展;解决国内各种经济社会问题,保持社会政治稳定,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离不开发展;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和平统一祖国,离不开发展;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以及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离不开发展。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国家之所以经得起国际国内各种风浪的考验,各项社会事业之所以取得巨大进步,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之所以不断提高,归根到底是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今后,从长远一点来说,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也都要靠发展。因此说,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精神实质的高度概括。
(三)科学发展观还要回答“发展什么”的问题。
这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既包括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包括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全面发展就是社会各个方面都要发展,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统一。经济发展是指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改善城乡人民的生活条件;社会发展既包括实现政治民主、社会正义、司法公正、市场公平等,又包括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知识文化教育、从事生产活动的能力和本领、思想道德素质修养和人格品质的塑造等。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还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面向21世纪的发展,不是单一目标的发展,而是一个多层次综合目标体系的发展。
(四)科学发展观要回答“怎样发展”的问题。
这就是协调发展,基本内容主要是坚持“五个统筹”协调发展,就是促进有关发展各系统的协调,充分发挥各系统要素的优势和潜力,使每个发展要素满足其他发展要素的要求,完善整体功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就是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出发,以解决“三农”问题为重点,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良性互动;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趋于缩小,人均公共产品的占有趋于合理,享有的公共权益趋于均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要使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和特殊功能充分有效发挥;地区之间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畅通便利;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和享受基本公共产品与服务的差距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地区之间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经济技术合作不断加强;地区之间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实现统筹规划和互动协调。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是把社会全面进步作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和重要条件,着重解决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而形成的主要矛盾,不以牺牲社会发展为代价求得暂时的经济繁荣,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良性互动。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是要使人的生产行为和生活方式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过程,加快技术进步,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就是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趋利避害,坚持开放的发展观,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推进国内发展时考虑国际环境,扩大对外开放时自觉地注重服务于国内发展和改革,实现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协调互动。
(五)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回答“怎样发展才能保持永续性”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此,经济社会发展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和社会承受力;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又不能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要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加强生态建设,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人与自然协调互动,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六)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这也是回答“怎样发展”的问题。
统筹兼顾,就是总揽全局,科学规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随着经济社会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调整的推进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各种矛盾互相交织,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做好统筹兼顾工作。统筹就是兼顾,实质是协调好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各方面各领域各地区的各种重大关系。“统筹”的主体是党和政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不是自发的过程,而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进行的广泛而深入的历史变革。统筹是对指导思想、指导方针和总体工作布置的要求,而不是把什么都“统”起来,不是要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不该干预的事情。统筹兼顾,首先是做好“五个统筹”。统筹兼顾,就是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统筹兼顾,就是要处理好涉及全局的重大关系。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形成统筹兼顾的利益协调机制,引导全体人民逐步走上共同富裕之路。统筹兼顾,要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当前,在政策和资金投入上,要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向再就业工程、西部大开发、加快中部地区发展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倾斜,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事业倾斜,向生态保护倾斜。
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看作是全面的、系统的、协调的、可持续的过程,其内涵十分丰富,体现出鲜明特点:一是更加注重发展的人文本质。强调发展的宗旨和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二是更加注重发展的整体协调。强调各种发展要素的内在联系和有效整合,实现各方面发展的良性互动。三是更加注重发展的持久永续。强调人口增加、生产扩大、消费升级都要适应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当代人发展要泽被子孙,建立长效机制。四是更加注重发展的多样性。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发展特色,不搞单一的发展模式。
二、需要正确把握和对待的几个问题
(一)正确看待发展与增长的关系,正确看待GDp不能把发展与增长混同起来。“发展”包括了“增长”,发展要以增长为基础和必要条件,但“增长”并不能代表“发展”。从最终意义上说,发展不仅包括人民生活的物质和经济方面,还包括就业、教育、文化、卫生、社会公平等更为广泛的方面。有人认为,应当把发展看作包括整个经济和社会体制的重组和重整在内的多维过程,提出发展=经济增长 社会变革的观点。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只有明显的量的增加,而没有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状况、政治经济体制、科技等明显的进步和质量的提高,反而出现了严重的分配不公、社会不平等、政治动荡。所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受到了普遍的批评。
树立科学发展观要求正确看待GDp。GDp是世界通用的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反映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经济总量和经济实力。在正常情况下,GDp的增加意味着经济实力的壮大和社会财富的增加。GDp又是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通过考虑GDp的增速和趋势等因素,决定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因此,GDp具有综合性强和简便易行的优点,对它的重要作用必须加以肯定。但是,以GDp作为重要综合性经济指标有着不可忽视的缺陷,主要是难以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结构,难以反映人们实际享有的社会福利水平,也不能衡量社会分配合理性和社会公正性,不能反映和生态建设等情况。因此,如果单纯用GDp来评估一个地区的发展成果、考核领导班子的政绩,就容易导致一些地方不计代价地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其质量、结构和效益,忽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与上述问题相联系,我们必须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不能忽视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既要反对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理由,忽视和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忽视和否定经济增长作用的倾向;又要反对用经济增长取代其他社会目标发展和实现的倾向。
(二)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

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当务之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没有根本转变。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三高”必然是低效率。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继续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内容。在稳步调整一、二、三产业结构的过程中,要大力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推进企业重组,提高企业规模效益和产品质量。加快企业的改革改造,提高管理水平,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形成有利于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社会环境。二是积极推进科技进步,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本质上要求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使经济快速增长建立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基础上。三是努力节约资源,积极保护环境。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节约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四是要以机制转换为动力,加快体制创新。一方面,要通过改革,使企业成为自主决策、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建立健全约束机制,提高经济自主增长能力;另一方面,要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经济补偿机制,提高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使用价格,全面征收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使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得到最大限度的控制。
(三)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和经济循环模式,努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是指既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以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保护环境的新型生产方法,其实质是一种物耗和能耗量少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将废物减量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中,同时,对人类和环境无害的友好型产品的生产,亦将随着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深入而日益成为产品生产的主导方向。现在,我国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清洁生产,将来还会进一步发展。发展清洁生产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物的全过程中,把传统依赖资源消耗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这是一种在传统工业经济的资本循环、劳动力循环基础上,强调自然资源也应该形成循环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减量化是在生产投入端尽可能少地消耗资源;再使用是指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可循环是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力争排放无害化,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的增长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而传统工业经济则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经济,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必然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我们要把发展循环经济提上日程。为此,一要改进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利用一定的优惠的财政金融政策,支持企业开展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技术改造。通过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逐步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制造工艺、技术和产品。二是尽快研究制定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完善以《节约能源法》为核心的、与配套法规、标准相协调的节能法律法规体系。三是制定并实行强制性能效标准。大力开发利用各种可再生能源。四是加强取水用水的定额管理,抓好废水资源化利用,搞好高耗水工业和水资源紧缺地区的水资源节约和代替工业。
(四)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离不开科学的发展观。科学的发展观引导和支配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体现和保证科学的发展观。在发展观上出现盲区,往往会在政绩观上陷入误区;缺乏正确的政绩观,往往会在实践中偏离科学的发展观。从根本上说,科学发展观是正确的政绩观的基础和前提。在新形势下,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政绩,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绩。适应全面发展的要求,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时,既要大力搞好经济建设,又要积极促进社会进步;既要推动城市建设,又要狠抓农村发展;既要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又要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适应协调发展的要求,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时,既要注重集约型、内涵式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速度和结构的关系,又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协调好改革和发展中的各种利益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时,要立足当前,考虑长远,统筹兼顾。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资源、环境和生态的承受能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的永续发展。总之,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去指导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得更好,这本身就是更大的政绩。这样创造的政绩,才是党和人民需要的政绩,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政绩。
(五)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迫切需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当前,政府在经济和社会管理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越位”、“缺位”现象。各级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五个统筹”的思路,更好地履行职责。一是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增加公共产品,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加强教育、文化、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为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二是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完善人口和就业管理,改进社会管理方式。三是加强宏观调控,改善市场监管。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场作用范围,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加强规划制定、政策协调和信息服务。改进宏观调控方式,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四是加强民主、科学决策和依法行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要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自觉地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