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社主编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

永远没有人可以击退一个坚决强毅的希望。在某些时候我们需要上台演讲前,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写好一份演讲稿。演讲稿又叫演说词,它是在大会上或其他公开场合发表个人的观点、见解和主张的文稿。那么怎样写出能让听众接受的演讲稿呢?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报社主编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看电影

回想起小时候,那个物质匮乏“清一色”的苍白年代,肚腹空空,饥肠漉漉,精神生活也处于单调、的恐慌状态。除了八个“高大全”的样板戏,看电影就是的乐趣了。

电影不多,如数家珍,翻来覆去就是几部《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等而已,其中的几句精彩台词已是耳目能详,倒背如流,信手拈来诸如“高,高,实在是高……”、“张军长,请你看在党国的份上,再拉兄弟一把吧!……”、“哟西,米西米西……”。后来,渐渐能看到一些“同志加兄弟”革命国家苏联、罗马尼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朝鲜、越南等以及少数欧美国家的影片,慢慢看的多了,被人们归纳出这样一句顺口溜:“中国电影新闻简报,阿巴电影莫名其妙,朝鲜电影又哭又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再后来,随着国内政治斗争的白热化,一些极左电影如《红雨》、《春苗》、《决裂》等纷纷出笼,给人们思想带来了极大混乱。

那个时候,看一场电影可真不容易,要排轮子,要掰指头猴年马月等,等到你所在生产队放电影的那一晚,家家就像过年一样。先是广播早早的通知,无异于一泓平静的池水丢下了一块大石头,溅起了经久不息的涟漪,人们奔走相告。广大的贫下中农们提前歇晌收了工,每家每户早于往常升起了炊烟,个别殷实家庭甚至还飘出了久违的丝丝腊猪油香,令人馋涎欲滴。而我们这群孩童,更是前呼后拥,争先恐后栳板凳到生产队的晒坝抢前排位子。在烫起亮泡的晒坝里,一排排竹木凳椅异常整齐,前沿已经搭起了洁白的大银幕,放映员叔叔正在安机器、倒片子、试幻灯,忙个不亦乐乎。

夕阳落坡了,鸟儿归巢了,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来临了。人流愈来愈多,夹杂着泥土、汗味、和田野的气息。蜂拥而至的,有本村的,也有外村的;有熟面孔,也有生人;有我的至亲亲人,也有我的大爷大娘、大伯大嫂、堂叔小姨。放映前,照例是大队干部一番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说教,然后是“抓革命、促生产”、“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等口号,然后是幻灯片、新闻简报。有人趁换片的间隙,藏在暗处趁机卖弄技艺,以手在空屏上变幻出各种动物惟妙惟肖的形态,引起了一阵阵笑声和喝彩。到真正放映正片时,秩序却有点乱,后面挤前面,前面的人稳不住纷纷站了起来,又遮住了后面的视线。而吃亏的就是矮个子和我们这些小娃儿,拼命站在砖头和凳子上还是只能闻人们的臭屁。到了这个节骨眼,不知我的小叔哪来的一股劲,奋不顾身一举把我举到了他的肩头上,嘿!终于看到了:有好人,有坏人,好人英勇无比,坏人狼狈不堪,绝对分得清清楚楚。为了不给大人增添负担,到后来我们几个小娃儿就东钻西拱,突出重围,绕到了银幕后,坐在高高的树叉上看反电影,你别说,照样看得很清楚,津津有味,目不转睛。有几次,因为忘神,我差点从树上掉了下来。

看电影,坐等花开是不行的,要竖立双耳,随时捕捉电影信息,撵起撵起看。只要谁打听到了邻村或邻社今晚上要放电影,哪怕就是翻山越岭几十里也要过足这把“电影瘾”。话又说回来,在当时那个年代,大人小孩谁又没有这个“瘾”呢?所以,往往不等太阳下山,这群男女老幼组成的队伍就浩浩荡荡出发了,一路上有说有笑,所向披靡。记得有一次看完回家,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偏偏老天爷不争气又下起了毛毛细雨,一路上又泞又滑。我们一行人走在田坎上,完全像瞎子摸着石头过河,又像在扭秧歌。就着昏黄的电筒光,一脚高,一脚低,只听见两边的田埂上青蛙扑通、扑通往下跳,说不清我绊倒了好多次,总之是鼻青脸肿,像个泥猴。听见我可怜唏唏的哭出了声,我们队最漂亮的知青大姐红玉把我背在了她的背上,负荷前行。现在想起,我在她背上那股舒服劲就别提了。她的身上散发出一种奇异的香味,说不清是香水味,是野花味,还是她的体香。她的辫子散乱开来,亲到了我的脸上,痒酥酥的。她的身体非常丰满、柔软,尽管我童稚未脱,懵懵懂懂的,但仍感觉到了母性、女性的体贴和可爱。当时,我真想就这样一辈子趴在她的背上,那多温暖,多惬意,又是多么的幸福!(这位知青大姐后来回了城,其命运却延续了“红颜薄命”挣不脱的轨迹。)

八十年代,我读书进了县城。正而八经坐在正规电影院的翻板椅上看电影,又是另一番美好的感觉。人们可以悠然来去,可以吃冰糕、喝汽水、磕瓜子,可以携男女朋友、父母双亲、爱人小孩,享受爱情、亲情。入场前,还可以先在厅前观赏橱窗广告、影评简介、故事梗概。但一张好票依然难求,要托“关系”或排上半天轮子。

九十年代,电影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的录象厅、小电影厅,放映的片子以香港、台湾的武打片、言情片为主,个别地下室在偷偷放映“三级片”或淫秽片,吸引一些少数青年男女、社会混儿和盲流、民工观看,败坏社会风气。而正直的、有一定经济条件的大部分家庭都陆续购置了电视机、录象机、VCD,坐在家里足不出户,就可一家老小共赏影剧,尽享天伦之乐。

当今的电影市场,已进入了群雄争霸、各领风骚、鱼龙混杂的局面,尽管“你方唱罢我登场”,动辄几千万乃至上亿的大片登陆抢滩,但遗憾的是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吸引不了人们的眼球,“神话”不神,黯然失色。多元化的文化消费,已使人们各就各位,尽择其爱,不再凸显电影“一花独放”的昔日风光了。

不管怎么说,电影,一个曾经辉煌的名词,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一张张事过境迁的老照片,闲瑕从脑海中翻出,仍魅力不减,审美无限。它像一首经典的老歌,在时光的唱盘上依呀回旋,绽放出怀念、依恋、浮尘之光……

f132.CoM更多演讲稿编辑推荐

业余作家建国60周年献礼征文


写作从来不是专业作家的专利,相反,某些作家自从“挂牌”、“闭关”之后,笔下的味道就变的不尽人意了,至少是生活的原味淡了,这样的例子倒很多。文学自古以来就是群众文化的一种形式。近读《衡阳日报》回雁副刊(2009年8月9日)上的《“逃兵”扎西》,更增强了我的这一认识。

《“逃兵扎西》是一位转业武警的回忆录,作为业余写手的作者冉效伟先生却将它写出了小说的效果。且由于作者趟过了近二十年的“社会生活”,那段“平凡而火热”的日子遂显得弥足珍贵,成为如今“温润的慰藉”,作者的笔触自然显得格外深情而柔和。

文章起笔开头的两段写景文字,其实是后文回忆录“正传”的巧妙伏笔。“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的胡杨,很容易令人联想起驻疆官兵,乃至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屹立和永远安息了的孔繁森。

从文中了解到:尽管官兵们生存环境异常恶劣,“住土坯房,喝咸味的涝坝水。”但战士们发扬了南泥湾精神,“养有猪、羊,种有蔬菜,生活能自给自足。”美中不足的只是娱乐、精神生活方面,娱乐是看电视,电视只有一个少数民族的地方台,且图像不清,雪花大。因身体单薄临时被安排专门负责放羊的新兵扎西,就这样成了不能适应军旅生活的一个典型人物。独处恰又性格内向的扎西在一次独自“散心”中误离警营,身上没钱,一时回不去,以致警营上下都以为他做了逃兵。事实并非臆想,扎西找到了,原因是“都有责任”。文章巧在大段的闲笔其实非闲:“我”在寻找扎西的路途中,深刻领会到了警营中所没有的,少数民族群众的理解和关怀,而这一切,正好与扎西对这户少数民族家庭的付出分不开。因此,“我”寻找扎西的过程,就是被动寻觅真诚的过程;扎西被找回的过程,那就是理性与深挚的友爱回归的经过。文末“我”的一句朴实的话:“知道了,都知道了;再说,也不能全怪你。”于“不说”中道出了这一切。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集体最需要的是和谐,而和谐最离不开的就是人与人之间超越功利的真诚理解、关怀与互爱。和平年代,互帮共济的微小细节,比赴汤蹈火的豪言壮举更切合实际需要:“我”和“司务长”对扎西背后关切的话语;我们与热情接待的维吾尔大娘的军民一家亲;我们发自内心敬意的“立正、敬礼”以及特地给扎西打工过的“团结饭店”老板的道谢,等等都是。全文浓郁的生活气息与浓浓的人文关怀相互溶合,谱出了一曲官兵互信、军民团结的朴实赞歌。此文写作的时代背景,正是我国群体事件的多发之秋:贵州瓮安、湖北石首、新疆西藏少数民族地区等均相继发生了*,我们的党和政府除了果断处置极少数别有用心趁势作乱的暴徒外,采取的也正是以和为贵的怀柔政策。

阶级斗争岁月,对待顽固不化的敌对势力,“投枪匕首”、“暴风骤雨”是必要的。但当今,对于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自我解剖、和风细雨式的纪实文学更有用武之地。

庆祝建国60周年演讲稿征文


日月盈昃,寒来暑往,斗转星移中祖国母亲已至花甲之年,儿孙满堂,看今日之华夏国运强盛,四海升平,犹如龙盘云海,日升中天,作为80后的一辈,在母亲60华诞之时,不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

记得一次坐二路经过总医院,不经意间看见几个人在广场上放风筝,一阵思乡的情愫打乱了沉睡的思绪,我开始慢慢的觉得,风筝飞的再高,也离不开那根看似无形的线。

我的童年在一个叫做民富村的屯子里度过,日子很苦,回忆却很甜。我的太奶是村子里的寿星老,活到了八十二岁,为此,整个家族都把好的东西留个了她,她总是舍不得,背着爷爷奶奶都给了我们几个重孙子了,那时候要不是爸爸妈妈不让的话,我们可能会天天在太奶身边打转了。八岁时我来到城里,看见这里的小孩都在玩玻璃球,非常嫉妒,我们乡下的球都是用黄泥自己做的,玻璃球在我们眼里,就是珍珠,是只能做梦梦到的东西。那时候不喜欢的事情就是上学了,特别是冬天,积雪如山,冰冻三尺,家长们怕孩子冷,一筐一筐的往学校里送柴禾,小孩子们一个个也都穿的跟皮球似地,我那时最烦恼的一件事就是手总是冻得不好使,以至于围脖围不严,哭出来的泪水很快就冻成冰碴粘在衣服上了。

天地改,乾坤易,抬头望时,银河星宿依然灿烂,而身边的一切,却如行云流水,归海百川,似在一夜之间变得模糊而清晰,生活换了,时代变了。我成家了,住进了楼房,屋里有孩童时代想都不敢想的东西——冰箱、彩电、电脑、洗衣机,虽然我们的孩子还没出世,但我和妻子已经为他准备好了学习用的电子琴。看到门前那个小孩又在家长的陪护下学轮滑,听到隔壁又响起了小提琴声,我想他们不会知道旁边的我对他们有多么的羡慕。班上去年发的白糖还没吃完,今年又发了,我突然记起太奶当初所能享受到的好吃的,也不过是两个鸡蛋和一碗白糖水罢了。

闲下来的时候心绪总是很乱,想象自己是一只风筝,寻找自己在天空中留下的轨迹,我的起点,还有终点,即使飞得的再高、再远,总有一脉放不下的感激,一轴割不断的线。今天的幸福之源,来自祖国的繁荣昌盛,来自学校、单位的培养和培育,更来自上一辈为下一辈打下的地基,我从出生开始就受到我所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们的关爱与关注,线的那一端,正是大音若希、大爱无边的家庭和社会,这种爱横贯古今时空,跨越四方界限,代代相传,亘古不变。

兀术古城刹,圣禅诵经声,来到铁煤,来到自己的第二家园,感受异域的千般韵味,万种风情之后,试着慢慢的融入它。三大煤田八大矿,井塔林立,综机欢唱,开源节流创多元,马达声声,乌金滚滚,正在投产的大强煤矿,更如箭在弦上,蓄势待发。“人企合一,矿区和谐”的发展目标,“平安铁煤、幸福家园”的安全愿景,依托煤、延伸煤、超越煤的发展思路,六万铁煤人在锦衣玉食、自给自足之后,不忘报答祖国,反哺社会,挥师内蒙,进军山西,阔步迈向平安铁煤、富裕铁煤、和谐铁煤、绿色铁煤和长久铁煤的康庄大道。我们公司作为铁煤的一员,以钢筋铁骨,吃苦耐劳而闻名,3.5亿元的工业总产值,2千万的企业利润,2.8万元的人均收入,在全员参与,持续改进;关爱员工,以人为本和顾客认可即是追求的理念指引之下,我们公司正上下一心,众志成城,领军商海,扬帆挺进。

当年天骄竞风流,千载名未朽。我们年轻的一辈,注定是铁煤的生力军,君记扶摇志事否?光景驰西流。苦砺寒窗,必起平生,我为鳌头!听,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的使命在召唤,看,日新月异的创业脚步一往无前,80的我们,还等什么?战鼓隆隆催人进,红旗漫卷彻云霄,铁煤的明天因我们而大放异彩,祖国的明天因我们而绚丽迷人

农村留守人员建国60周年征文


粮食情结

看着外面似火骄阳,连走出门都畏惧起来。可是,老父老母 的电话来了:田里的谷子熟了。

凉风习习的清晨,我和姐姐包车往乡下赶,一路上,金黄的稻穗此起彼伏,在即将到来的热浪里给人们带来一阵阵喜悦,丰收的喜悦 。

工作快20年了,每年春种秋收我都会回到老家和父母一起劳作,乡邻们很多人不理解:有了日晒雨淋不到的工作还回来受这份土罪?其实,原因有二:一是父母劳作惯了,故土难离,不肯随我们进城而要守着几亩薄田春播秋收;二是自己对播种和收获有着难舍的情结,土地养育了我,和土地亲近是我潜意识的渴望。

走进田里,父母已放倒了一大片稻谷,看着那黄灿灿沉甸甸的稻穗,久违的熟悉和亲切一下子涌上心头:原来,我对土地与粮食的感情是如此强烈!所以,在烈日下挥汗如雨我毫无怨言;在土地面前卑躬屈膝的腰酸背痛也能忍受;甚至每日三餐后的剩饭剩菜也不忍弃或储在冰箱带回家让父母喂猪或用塑料袋包好放在垃圾池边供人或乞丐捡拾,在我心里,任何浪费乱弃粮食的行为都是一种不洁和犯罪。“民以食为天”,无食就无人类啊。

在乡里和父母早出晚归劳动三天,凭着人丹和藿香正气水的功效抵挡中暑,终于得将父母的三亩田谷子颗粒归仓。在农村的三天里,我再一次见证了农村三八六零部队的坚守和苍凉,在炎热和干旱中,土地的贫瘠让这些坚守的人们饮水更加困难。在国家的粮食安全战略中,这些十指苍苍、两鬓斑白的老人和妇女们应该受到特别嘉奖:如果没有他们的坚守和对土地的不弃,农村留守人员的粮食谁来提供?他们养活着自己,也就等于替国家养活了她的子民,从某种程度上讲,没有三八六零部队的坚守,也就没有共和国的粮食安全!马克思曾说,资本家主观上是为自己,客观上为社会。他们不也如此吗?他们难道不应该受到尊重和嘉奖吗?

在烈日下劳动三天,感慨良多:现在国家对农村政策很好,但是农村仍然是最苦的,农民仍然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尊重,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实在堪忧!

建国60周年演讲


我们在星光灿烂下倾听时代的钟声,我们在漫漫长夜中等待黎明的曙光,多少次,我们心潮难平,多少次,我们辗转难眠,多少次,我们都是为了这不同寻常的一天——祖国母亲六十年华诞!

仰望长空,历史的星光依然闪烁!我们的中国古老而伟大,我们的中国壮丽而永生!蔡伦纸上书写着她的智慧,指南针上旋转着她的方向,刀光剑影下她一次次回归和平,精神劫难中又一次次积薪自焚,重获新生。为了祖国的成长,无数人前仆后继,呕心沥血,为了祖国的富强又有多少人燃尽了自己的生命和青春!即使在那封建主义的绞杀下,即使在那帝国主义的炮火中,中国人依然用自己的脊梁挺起了中华古老的长城。六十年前的十月一日,我们的祖国振翅一飞,再度冲上云霄,向全世界发出了最为雄健豪壮的声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巨人的呐喊,震荡环宇,让群山响应,大海回波!

从那以后,一代新的天之骄子站立起来,他们用自己的灵魂之火温暖了祖国一度冰冷的身躯,用青春的热血点燃了祖国曾经暗淡的灵魂,用激越的歌声纺织了祖国的一身彩霞。

置身历史,我们溶于其中,分享着那过去的兴奋与悲痛;放眼未来,我们会发现,面前的道路更遥远更艰难。新的学习生活已经开始,西一中又迎来它的又一批骄子,让我们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把科学、理性、民主,进步作为自己的伟大目标,让我们用高尚的m品德,优异的成绩献给祖国。迎接澳门,将中华儿女的豪气与龙的传人的胆魄融于自己青春,献出自己的智慧和爱,让我们在五星红旗下庄严宣誓:我们将努力奋斗,为了美丽的祖国我们将竭尽全力,为了祖国美丽的永生!闪光的足迹

60年,光辉岁月弹指挥间,60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2009年,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她的60岁生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饱经战争沧桑与落后苦难的中国人民终于重新站起来了!中国像一只巨龙一样,以一个大国的身份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

那时的中国,民生凋敝,经济严重落后,国家事业百废待兴,政府和人民面对一个满目疮痍的中国面孔,并没有畏缩,勇往直前,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恢复了国民经济,涌现出一批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

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那时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许多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开始编制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它成为我国工业化的起点。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是极低的。出行用的自行车,人们叫它“洋马”,点火用的火柴,人们叫它“洋火”,钉东西用的钉子,人们叫它“洋钉”。因为那时的中国人没有见过这些新奇的东西,也不会造,都是从西洋传过来的。那个艰苦的年代,我没有经历过,但从我看过的资料片中完全能够体会,当时的中国人民依旧生活在极端贫穷之中。

光阴如水,岁月如梭。时光来到了2009年,我正在电视机前,收看着中国第三个南极科考站落成的新闻。又是一个重大成就,我开始浮想联翩,我想起了祖国成功举办了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想起鸟巢,想起了奥运健儿们的英姿,我想起了祖国接连成功发射了神州五号、六号、七号载人航天飞船,想起太空,想起了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航天领域举足轻重的一员,我想起了改革开放整整三十年里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保持年均10%的增幅,想起中国国力,想起中国已经成为这个世界综合国力第六的国家,想起新中国成立的这一甲子中国的国际地位迅速的、不断地提升,想起新中国历史,想起了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闪光的足迹!

纪念国庆60周年优秀征文


母亲时常说,她这辈子的遗憾,就是没有穿过裙子。因为母亲年轻的时候正是国家解放初期,生活条件比较贫困,能有一身不打补丁的粗布衣服穿就已经很不错了,穿裙子连想都没有想过。后来,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母亲也开始老了,所以也没有穿裙子的奢望了。母亲说,她只好把穿裙子的梦想寄托在女儿身上了。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因为在小学里参加文艺表演,必须要准备一套白衬衫和裙子。小小年纪的我已经知道,因为奶奶常年病魔缠身的缘故,父母的工资还填不饱一家人的肚子,哪有闲钱给我做裙子?我只好主动对母亲说:“算了,节目我不演了,还是让老师换别的同学吧!”母亲说:“那怎么可以?这辈子我没穿过裙子,我不能让女儿也没裙子穿,我想办法吧!”

第二天,当我从睡梦中醒来时,一条黑色的裙子已经放在我的枕头边。原来母亲为了赶制这条裙子,几乎一夜都没有合眼,她将奶奶穿过的一条黑色裤子剪成七八块碎布,然后又用细密的针脚缝在一起。虽然它的颜色有些陈旧,但这毕竟是我的第一条裙子啊!

当我兴高采烈地穿上这条裙子表演节目时,我的同桌北北却用轻蔑的口吻对我说:“难看!真难看!裙子是用补丁做成的吧?”我回到家里大哭了一场,再也没有穿过那条黑色的裙子。

上世纪80年代,人们大约都看过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银幕上的“红裙子”成为当时女孩子心目中的向往。母亲托人从外地给我捎来一件漂亮的裙子,那是一件淡粉色素花连衣裙,束腰处系花、白色的领口。记得在学校里,当同桌的北北在看到我的那一刹,眼睛里居然放射出异样的光彩。因为心里隐约记恨着北北当初对我的伤害,所以对于北北种种示好的表现,我一概不予理睬。

在当年,女孩子们穿着连衣裙骑自行车是大街小巷最常见的情景。可是有一次我骑着自行车穿过马路时,宽大的裙摆不小心缠进了车轮里,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脚脖子也崴了。闻讯赶来的北北二话不说,背起我就往医院里跑,伏在北北的背上,我哭着对北北说:“我要是残疾了你还会对我这么好吗?”北北说:“你要是残疾了,我就每天用轮椅推着你,推你一辈子。”那一刻,我终于破涕为笑,和北北冰释前嫌,重归于好。

转眼之间,建国60周年,改革开放也已经30年了。街头,琳琅满目的各式裙装简直让人眼花缭乱,不同品牌、不同风格的裙装店也争奇斗艳。我的衣橱里也摆放了十几套漂亮的裙子,昔日的北北同学也成为现在的亲密爱人。如今,每每穿一套漂亮的裙子,老公北北就会在旁边赞不绝口。更主要的是,我圆了母亲穿裙子的梦想。或许对于我们这一代而言,裙子的魅力永远是无法替代的,更有别人无法体会的情愫,时时萦绕在心头。

养殖专业户建国60周年献礼征文


又见三哥

一年里正是最酷热的季节。这几天,母亲的血压极高,我担心她中风,顶着发白的毒日头去探望。刚进家门,母亲就告诉我老家三哥来看她了。我不禁皱紧眉头,三哥又来干什么?

三哥是我二伯父的独子,家里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三。伯父伯母在过苦日子时,先后过世。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三哥没念完高中便辍学在家种田。奶奶心疼一双未成年的孙儿孙女,将他们接来一块住在老家那几间破旧不堪、风雨飘摇的土砖屋里。奶奶原本和我那从未娶过亲的大伯守着几分薄田、几棵石榴树,相依为命。因为兄妹俩的到来,日子愈发过得窘困。

我父亲是七兄妹中念书走出穷山沟的,每月少不了给奶奶寄生活费,买些诸如衣物、油、盐之类的生活用品。但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父亲的援助也只是杯水车薪。在我印象里,三哥总是在春暖花开时来我家,穿着一件青布衣衫,剪着短短的平头,朝父母叔啊婶啊,嘴巴沁甜。母亲那时在畜牧场担任副场长,三哥就在场里干些零碎活。挑猪粪、运饲料、砌红砖,三哥样样活都会干。每天他早早出去,放学我才见他湿着青布衣杉回家。晚上,三哥给我折些纸鹤、飞鸟、“油饼”(一种玩耍的游戏)。每每在灯下,我看见他那双长满厚厚茧子的手,片刻就变戏法地折出一大堆喜欢的东西来,心里就无比欢欣喜悦。三哥对我提的要求从不拒绝,场里其他人要他帮忙做的活,他也是乐呵呵地接受。正是这种憨厚与老实,让父亲对他另眼相待。父亲甚至想要在场部里给他物色个姑娘,讨个堂客。母亲笑他是太器重小三了,城里的姑娘哪个愿嫁到那穷山沟里去?父亲只好不再提及此事。

记忆里的三哥就是春天里那开得满树缤纷的桃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他踏着早春的泥土悄悄走来,在绿荫浓密的初夏回老家。临行时,母亲将家里的旧衣物、副食品之类塞满他挑来的箩筐。三哥连连道谢,满心欢喜地回乡下。

时间如漏斗里的沙子,一点一点地筛落。三哥成家了,三嫂是同村的妹子,模样俊秀,勤快能干。家乡人有一门传统手艺,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补鞋。农闲季节,村里的男人进城补鞋维持生计。三哥脑瓜子灵泛,心性又极高,他很不屑于补鞋的针线活,在他眼里,那是堂客们干的活。九十年代初,畜牧场承包给养殖户后,家家户户另起炉灶,三哥每年进城做零工的收入就成了泡影。

秋收过后,地里农活忙完了,天气也慢慢转冷。三哥和老乡各挑一付担子,来我家撂脚。他在离我家不远的巷口摆了鞋摊,收费比城里的鞋匠要低些,生意还算不错。每日里,老远就瞧见他坐在那棵茂密的槭树下,膝盖上搭块黑布,手拿小锤子乒乒乓乓修补鞋子。然而这样的日子并不长,秋风秋雨愁煞人,一阵比一阵来得急促。梧桐树下已无法遮风避雨,三哥的鞋摊收了,他有些落落寡欢。同来的老乡竭力鼓动他做点小生意,三哥原本不是个安分的人,进城补鞋也不是他的初衷。两人便和街上摆棋局的老头套上了近乎,据说赢一盘棋可赚十块钱。三哥乐得眼睛发亮,这可是个好生财之道,每天补20双鞋才20块钱,自然比补鞋来得轻松。经不住怂恿,三哥酣战了一整天,一个多月的辛苦钱全输光。夜里三哥才回家,他的神情极不自然,草草吃过晚饭就上床睡觉了。母亲早就对同来的老乡颇有微词,一个外人在我家蹭住蹭吃,凭的又是哪般?现在又带着三伢子不务正业,家里老小靠谁赚钱?

第二天,三哥和老乡早早出门,说是要与人合伙做点小生意。一连几天,也没见他们人影。父亲心里着急,他对三哥打心眼里疼,简直是恨铁不成钢。第三天,三哥终于露面了。一身的灰尘,脸上青一块紫一块,眼睛里全是血丝。他后面还跟着警察。原来,他又做起了黄梁梦,和老乡去北门口车站玩“三八牌”。不料,这是一伙专门在车多人多的地方据点的骗子。被警察发觉后逮个正着。警察禁不住三哥的苦苦哀求,随他来我家调查情况。父亲脸色铁青,但他还是用了他离休的第一次权力,打电话给他的部下放三哥一马。警察走后,三哥耷拉着脑袋随父亲走进了屋里。我听到父亲义愤填膺地训诫:“小三,你咋就这么糊里糊涂过日子。你想发财,但发财要走正道,农民要有农民的尊严……”屋里是长久的沉默,我听不见三哥有任何辩解。

翌日清晨,天刚亮,三哥收拾好补鞋担子,准备回老家。他苦笑着跟我道别:“妹子,三哥要回去了。可我咋就不明白,乡下人赚点钱怎么就这么难啊!”他长叹一声,清瘦的身影消失在无边无际的秋雨中。

其实三哥心里一直是有梦想的。读书时,他就出类拔萃,如果不是父母早逝,他也许吃上了皇粮。他渴望摆脱山区的贫困,像城里人一样过上有商品房、有医疗保障、有福利待遇的日子。这些,都没有错啊!然而,老家又陆续传来三哥的消息,他违反计划生育,被乡政府罚得四处流浪。后来,他去广东的建筑工地打工,又摔伤了腿。再后来,有人介绍他去一家建材市场守夜,包吃包住,每月一千块钱,他嫌钱少,做了两、三个月就回了老家。三哥像迁徙的候鸟,在繁华的都市,他是一个没有根的农民工,不停地奔波流浪,寻找灵魂的家园。

一晃又过了五六年,祖母和大伯先后过世。三哥依旧在城市里漂泊,也没见他的生活有起色。每回来我家,父母依旧打发他一些钱物回乡。他们早已成习惯三哥要钱的理由,家里的猪又得瘟病了、要买化肥、孩子要读书之类的种种藉口。老想靠别人输血救济过日子,三哥在我心里的形象骤然矮了半截。

三哥似乎并不满足他的生存状态,仍在乡下打打闹闹地打发日子。三嫂在一个贫病交加的日子,匆匆辞世。那段时间,三哥沉缅于麻将,夜夜拖着酒醉醺醺的步子回家。一次酒后,他和邻居为几只鸡起纠纷,结果剁伤了人家一只手。在派出所呆了几天,最后私了此事。听到这些,父亲扼腕长叹,什么时候,这三伢子能走正道啊!

父亲过世时,三哥来送行。他跪在父亲的灵柩前烧纸钱,那是我第一次看见他流泪,头埋得很低,整个身子匍匐在地上:“叔啊,我不成器,年过半百还一无所有,愧对你的扶持……”母亲拉起三哥,郑重地说:“三伢子,这世界上没有趟不过的河,人啊,不能总像浮萍飘啊飘,有定性才有根。”三哥连连点头,眼里全是愧疚的泪水。临走时,母亲从父亲留给我的三万多元遗产里,给了三哥一万元。她说这是最后一次给钱,是发家的。

屈指算来,三哥已有三四年未登门了。他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在我心里放不少,又忘不了。这一次,三哥该不会又来借钱吧?我寻思着。

屋里头熟悉的家乡口音传来:“妹子,你工作咋这么忙咯?”应声走出来的三哥,让我的眼前一亮。白色T恤,灰色的休闲裤,头发染成了褐色。“我是特意来看满婶的,家里种的菜吃不完,让你们尝个新鲜……”三哥拖出两大塑料袋,里面有一袋新鲜的蔬菜。还有一袋,打开一看,竟是一袋翠绿的西瓜!

“今年我种的早春红玉,甜着呢,你尝尝!”三哥切开瓜递给我,果真是甜进心窝里。原来,三哥这几年不仅建了楼房,办起家庭养殖场,养黑山羊、土鸡、土鸭,种西瓜、奈李、葡萄,还雇了当地几个返乡的青年农民工呢。

“妹子,你有空回老家看看!如今电来了,路通了,方便得很。再过段时间,葡萄就熟了。”三哥呵呵笑着,这位与共和国同龄的农民,他走过的人生路刻在他脸上的深深皱纹,艰难曲折。

三哥在里屋忙乎,他正用刚买的电脑和外地饲料加工厂联系业务。我走近一看,他全神贯注坐在电脑前,两只手笨拙地地操作键盘,不时地问我拼音字母。那副不抛弃、不放弃的模样,让我的眼里一下子起了泪雾。

社区庆祝建国60周年征文:祝福送给祖国


祖国,我看在眼里烙在心里锁在梦里的牵挂,与南湖那条灿若红莲的画舫一起成为我人生的源泉。
祖国,从黄河源头走来的智者,继承了黄河水流的桀骜和狂放,用激情点燃一簇洞穿时空的火焰,光芒神圣!曾经打磨石斧石锤的手,从石头上打磨出智慧和力量。
平静的南湖,平砥如镜,悄悄地映照着曾灿烂辉煌却又一度混乱迷茫的祖国。1921年夏日的一天,一艘鲜红的画舫义无返顾地驶了进来。船上那13个热血青年,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酝酿着拯救苦难中华民族的计划,思索着让人民翻身的纲领。最终,他们用《*宣言》打破南湖酣畅的梦,那个做了几千年的封建主义噩梦。南湖水觉醒了,沉积几千年的怒火瞬间喷薄而出,汇成一道响彻云霄的呐喊。喊声迅速席卷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龙的传人们的心被一面鲜红的旗帜紧紧凝聚着,大家心连心,肩并肩,用信念筑就一座钢铁长城。穿越了茫茫的黑暗和硝烟,冲破了重重的障碍和险阻,经历了多少艰难曲折。用鲜血和生命绘出理想的蓝图。于是,那些陈旧的、腐朽的、邪恶的、逆反历史潮流的东西开始瑟瑟颤抖,开始丢盔弃甲。在祖国高昂的雄鸡版图上,同时也多了一幅幅无限壮美无限感人的画面:鲜血泅红了黑暗,枪炮点燃了黎明;赤足翻过了雪山,汗水滋润了的草地,鲜血冲净了的污泥……我们脑海深处也增添了一大群与红色密切相关的思绪:火种、阳光、思想、青春、旗帜、火炬……
南湖岸畔青青绿叶哟,你是否想到了当年那艘平凡的红画舫竟成了牵引中国革命走进光明之旅的航灯?正是沿着这丝星星之光,我们整装出发。
一曲颂歌为何?一片痴情为何?曾经那段被枪林弹雨异国铁蹄蹂躏过的记忆已被历史深深收藏,走过屈辱走过苦难的先辈们,用千年如一的信念凝聚成一面鲜红的旗帜。沸腾的黄河水咆哮着,激情澎湃,浪花翻滚,一阵高过一阵,驮载着祖国走过波折,走过屈辱,走向成熟,走进辉煌。
六十年前北京*城楼上的那声巨响,叩开了新中国的大门,欺压中华民族千余年的三座大山被彻底的*。二十多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马列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了亲密的会晤,签发了改革开放的门票。十多年前南巡路上,祖国多年建设的实际跟马列主义又一次作了深刻的探讨,最终定下了中国特色的理论。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我们有过解放的愉快,开拓的艰辛;有两弹一星成功的自豪,恢复港澳的快慰;有三峡工程的壮观,神舟号飞船升天的壮举;有开发西部的气概,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豪情……冰雪洪荒阻不住我们勇往直前的步伐,地震天灾撼不动我们众志成城的意志。我们沿着几位巨人铺下的路基,驾驶着科学发展的快车,一次又一次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推上新的高潮。当新世纪的春风又一次吹奏文明的序曲,一个个宏伟计划交替闪烁在电脑屏幕上,一扇扇窗口争先恐后向大海开放,一条条高速公路马不停蹄追逐着车轮的速度。

以上精彩《报社主编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内容由我们的范文资讯网演讲稿频道小编整理而成 ,如果以上内容对您还没法解决写作需求,可以继续浏览我们为您准备的“建国70周年心得体会”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