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人庆祝国庆60周年优秀征文

智者创造机会,强者把握机会,弱者等待机会。我们在公共场合演讲的时候,下定决心提前做好演讲稿的准备是很重要的。演讲稿可以避免突然忘词,你知道好的演讲稿是什么样的吗?以下为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海岛人庆祝国庆60周年优秀征文,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帆船现实与梦想

一、

60年前 青岛海滨

只有外国人的帆船俱乐部

那些帆船也是从国外运来的

中国人不得靠前

在离帆船俱乐部

较远的的海域

爷爷在打渔

他那条躲避风浪的旧木船

与外国帆船“不可同日而语”

躲避风浪

也得躲避那些外国帆船

解放以后

五星红旗飘扬

中国人最早的航海俱乐部

也诞生在青岛

外国人无法带走的帆船

我们也不要

二、

1984年7月

中国人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帆船比赛

就是从青岛出发

洛杉矶海域头一次

出现中国国家队帆船

五星红旗飘扬

在奥运会赛场

华侨们流下热泪

2008年8月

奥运会在北京拉开大幕

青岛成了帆船赛场

奥帆赛登陆青岛

北京是全球瞩目的热土

青岛则因为帆船 红了

中国观众把五星红旗画在脸上

五星红旗在观众们的脸上“飘飘”

殷剑没有辜负中国人的“殷切”希望

中国观众脸上画着的

五星红旗

最终 随着殷剑

飞到了颁奖台上

三、

60年过去了

青岛的海域没有变

海域上空飞着的海鸟

还是唱着过去的歌谣

海上的帆船变成另一种样子

就像汽车在不断改版

当年躲避外国帆船的爷爷已经不在了

曾经报名参加帆船队的爸爸过了参赛的年龄

我不会游泳无可奈何放弃帆船

我们家似乎与帆船无缘

这在以帆船叫响的城市

是个相当遗憾的事情

孩子在小木盆里“制造”帆船

孩子说她要造一条世界的帆船

孩子说她要像殷剑阿姨那样

孩子说奥运还会来北京的

孩子说那时她会让

五星红旗

在颁奖台上

她的脸上

F132.cOM更多演讲稿小编推荐

作协庆祝国庆60周年征文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开了车去老家将老父亲接进城住。记得那是个秋天的日子,仲秋临近月将圆,想起老家只有父母两人留守,寂然相处,多有几分牵念。我们四兄妹商定干脆接两位老人来城里享受天伦之乐。整个一大家子能在城里聚首,也是那个时代让人称羡的美事。

父母亲也很释怀,儿女的出息是父母赖以骄傲的本钱,跟着儿女吃碗城里饭,父母脸上有光。虽说儿女不曾在城里混个一官半职、出人头地,总算还能混得过去。尽管故土难离,说走还是走啊!母亲的高兴是我意料之中的,父亲虽是高兴,我却从他的眼神中分辨出几分惆怅。在整理家里的物什时,他就象魂不守舍的摸摸这,搓搓那。最后他咬咬牙,似乎下了个大决心,做了个重大决断,将家中那些不能带走的坛坛罐罐等全都送给了叔伯兄弟邻舍。不过,在他的大方施舍后面,我仿仿佛佛看见他将一件用旧布包了的弯形小物什放进了他的小木箱中。我好奇地注意着父亲的动作,却也不好贸然去凿穿他心底的秘密。我想那物什不用猜,也是件家中的老古董之类。

父亲是在细雨朦胧中,混混沌沌随车驶进儿女们居住的县城。两个来小时的路程(当时的砾石路,坑坑洼洼不好走),却把一脸的风霜挂在了老父亲的脸上。他默默地、木讷地随了我们将那个小木箱搬下车。

小弟是个好奇心很强的人,终于他还是按捺不住,趁着搬箱子进房的机会,有意的将箱盖打开了。破布条缠着的竟是一把亮闪闪的禾镰。老父亲认真了。他说:这是我的老伙计,它可是窑头街上最有名的胡定全铁匠铺打的,钢火淬得好,割禾不费力。我笑了:你也太认真了,城里那有禾割啊!父亲可不理会我们的戏谑,他还是小心翼翼将这把禾镰收进了箱子中。

也真亏了老父亲。在乡中,这禾镰实是种田人的帮手。记得我回乡几年中,生产队开春后,便要派出队里最有能赖、会耍嘴皮和善结交的人前往窑头街守镰。每个炉口,一天也就出十来把镰,周围十村八队的人都来这些铁匠铺守着买镰,十几个铁匠铺,也无法应酬得了众多的抢镰人。尤其是最吃价的胡定全铁匠铺,那可是人们的首选目标,他打的禾镰钢火好,齿口斫得匀,淬火到位,用起来顺手,每天能得到他炉口上一把镰,那算你幸运。看到禾镰镌刻的定全二字,谁得到了都兴高采烈。老家是鄱阳湖西汊的水边村落,周遭村子大多田稠人稀,没有顺心顺意的工具,作田种地还真是大难题。

自从土改开始到如今,乡间的禾镰每年都是抢手货,为得一张好镰,每年都会引起不少口舌和风波。胡定全这个待人厚实打了一辈子铁的老铁匠,总是炉前战事的调停人。当然,他有时也会使出杀手锏,偷偷塞给那败阵的一方一把禾镰,以此息事宁人。父亲对胡定全的禾镰也是情有独钟,他爱护这镰就比爱护我们这些儿女们还用心。那年月,吃菜都见不到个油星子,他却用菜油抹镰口,让它更滑腻,护住钢火不会褪软。

想父亲留下这镰,也就可见其用心良苦了。他是在保留他对那份逝去岁月的记忆,保留着他一个农民的印记啊!

也是在去年,父亲对禾镰的认识似乎又深化了一层。

去年的夏秋之际,我陪着他去老家,顺便他也带上了他那快当成“古董”的禾镰。他对我说:我要将这把禾镰送给老家堂侄,让他们感受这禾镰的宝刀不老、锋利无比。我笑了。

当车行至乡下,出其不意的镜头和场景出现在他的视野中,他目瞪口呆大跌眼镜,老脸开始挂不住了。意料中他的表现让我得意万分。沿途如蝗般的收割机一台台展现在忙碌的稻田中,金黄的稻浪在收割机的巨量吞噬中转眼便成了谷子进袋。世事难料人难料,父亲感慨万千,他手中的禾镰相形见绌,没有了用武之地,父亲明显的感到懊恼和沮丧。

不过,很快他似乎也悟出了什么,走到田塍上,仔细地看着收割机飞快的收割。他看神了,我分明地看得出他的眼里溢出了泪花。他晃着手中那把真正成了古董的禾镰,喃喃自语又像是说给我们听:以前种田人做梦都想着,点灯不用油、种田不用牛、栽割不用手……,世道真的变了………现代化………好啊!

部队庆祝国庆60周年征文


梦的归处

回忆

是一个不醒的梦

在痴迷的心里

流走的是岁月的水

流不走的是思考

眼前

一条条宽敞的路

让我找到了未来的梦

岁月是岁月里的缘

日子是日子里的心

安宁

让这个城市多美好

我庆幸

天空飘过云的每一刻

都有花的绽放

顷刻

成为我的全部

为了留下你的美好

我守望在时间的渡口

久久的等在梦的岸边

把你的美丽一遍又一遍的回想

忽然

春水东流

我看到

在岁月的河流中你洗尽铅华

在奔腾的社会主义道路上你独立鳌头

“建筑之乡”的殊荣

“全国精神文明县”的称号

那少海之滨的秀美

那马踏湖畔的葱翠

一幕幕,一点点

将我溶化



愿做一颗卑微的尘埃

飘进你的怀抱

投入你的温存

把你

当成我梦的归处。

优秀青年庆祝国庆60周年征文


**的**桥有几百年的历史,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夜晚到十六日,**的民众都有“行**”的习俗。那万人空巷的场面至今深深印在我的脑海。

那一年,我刚毕业。满怀豪情,我来到了这座历史名城。在这之前,**给我的印象只有黄飞鸿和陶瓷;到了之后,这座城市跟我想象中的还是有点落差,并没有想象中珠三角城市的那种繁华,反而似乎因为年代久远而有点老态龙钟,缺乏生气。

那时,我一个月的工资只有1500元,住在集体宿舍里,在扣除了吃住之后基本上没有什么钱剩余了,但这些丝毫不影响我的工作热情。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像一针兴奋剂,刺激着我和我的同事们每天不知疲倦地在办公室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有时还要穿梭在**的大街小巷。

元宵节那天晚上,我约了同事们一起去行**,体验一下当地民俗的气氛。

一路上,人群不断地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同济东路。有的是一家大小,扶老携幼,小孩太小了就骑在父亲的肩上;有的是呼朋友,有说有笑;有的是一对情侣,手拉手并肩而行……沿路有很多小摊,卖风车的,卖生菜,卖小吃,卖饮料,可以说是应有尽有。

人越来越多,我们随着人群逐渐靠**桥。快到桥头的时候,人多得你就算不走,也会被人群推着向前。终于挤到桥上,看到了“**”两个大字,又被人群推着从桥上走过。人群里开始有人往河里扔生菜,寄意“生财”。

过了桥,人群开始向各个方向散去。我和同事找了个小摊,买了个风车,也祈求明年顺顺利利。

生活平淡而充实,我们激情不减,日子一天天在忙碌的工作流逝。

工资升了,传呼机换成了移动电话,我也开始骑着佛斯弟牌摩托车在大街小巷里穿梭。

按**的风俗,“行**”要坚持三年,因此第二年的元宵节,我又和同事一起去“行**”。那一年,**市政府斥资修复**桥,因此人数比去年更多,不少道路都临时封闭,现场也有很多警察在维持秩序。我像去年一样,又买了一个风车。

因为工作的需要,我离开了**,未能完成连续三年行**。但是在**行**的情景却一直萦绕在心头。

一转眼,离开**已经好几年了。

又是一年元宵。我在广州刚吃完晚饭,我的同事突然给我电话,问我在哪里。我说我在广州,他说我来接你行**吧。说完就挂电话了。

一个多小时后,我就坐上了同事开的克莱斯勒汽车上。沿着一环路,我们快很就到了那条熟悉而又有点陌生的汾江南路。华灯璀璨,人依然是那样多。

我们停好车后,顺着人群往**桥的方面走。

熟悉的场景,人群,小摊,风车……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喜庆的笑容。但又有点陌生,一栋栋崭新的建筑,一排排璀璨的霓虹,无处不显露出这座城市的活力与繁荣。

挤过了**桥,我们还象以前一样,买了个风车。

上了车,同事说,我带你看看**的夜景吧。

车顺着东平河开着,“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行**的情景么?”同事忽然问起。“当然记得,不过变化太大了”“这两边的楼盘都是离开**这几年建成来的,那一座就是体育馆。一环通车了,地铁也正在建,我们以前经常去的那些旧工厂,现在是**最有活力的创意产业园……”同事滔滔不绝地向我介绍着。

河两岸的楼盘,透出万家灯火。偶尔有烟花升起,照亮了东平河,也映衬得不远处的体育馆格外漂亮……

几年前的一幕仿佛就在昨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又好像过去了许久,只有行**的风俗依旧。

风从车窗外吹进来,刚才买的风车呼呼地转,似乎预示着年年风调雨顺……

老教师庆祝国庆60周年征文


几十年来,**教育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一位老教师,我从自己经理的**教育,亲身感受到党的政策的英明,对教育事业的重视。说心里话,我是1993年走进农村职业教育的。作为**职业教育的一名教育工作者,校舍改造的经历铭心难忘,素质教育的改革历历在目,招生培训的经历不堪回首。但几十年来,职业教育有惨淡经营到学生满园,从简单的民房到楼房林立,从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到学生实习车间,**职业教育的翻天地覆的变化,让我自豪,让我信心百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可以自豪的说,**职业教育,您的明天更美好。

一、我的生活的感受

九三年我走进区第二职业高中。那时的教学条件非常落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是我上课十几年的“三大件”。上课都要在黑板上反反复复写字,不够写了,用黑板擦擦掉再写,一堂课下来,嘴里、头发上、衣服上沾满了一层白白的粉笔灰。很多老师的手指都被粉笔烧出了裂口,那时,哪里能想到10多年后的今天,上课居然用起了电脑等多媒体设备,只需鼠标轻轻一点,资料应有尽有。从粉笔加黑板到幻灯片、录音机,再到实物投影仪、多媒体,今天,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开始走进学校,走进教室。除了工作条件的巨变,我们教师的待遇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记得我刚参加工作时,每月的工资只有79.5元。进入90年代,改革的成果开始在我的工资中显现出来:从100多元到200多元,从200多元到500多元,基本上每一年都会有新的变化。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的工资也水涨船高,第一次突破了800元的底线,让我也成了一个光荣的纳税人。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6年的工资套改,我的工资已经突破了2000元,国家也相应修改了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从800元提高到了1600元。随着工资的增长,购买家用电器不用再勒紧裤腰带了,笔记本电脑成了工作的帮手;电视机换成了二十九英寸的液晶。冰箱、电热水器等也融入了我的日常生活之中,现在我也加入私家车族的行列,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生活质量,也提升了自己的生活品位。可以说,这一切的变化来源改革开放的硕果,也来源于**职业教育发展带给我的生活欣喜和自豪。

二、我眼中的学校

二十年前,学校还是一个职业高中。校舍之简陋,教学设备,教育资金之匮乏,教师学历之低,都是可想而知的。绝大部分的职业高中,都是平房,没有像样实验室,更没有比较标准的操场和实验器材。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几乎为零。从1992的校舍改造开始一直到1999年教育资源整合,学校建了教学楼、办公楼和实验楼,校容校貌比改革开放前发生了巨变,教育教学设施比改革开放以前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师的学历达标率逐年上升,教育教学质量一年一个新台阶。

1996年学校命名为“**市规范化学校”,1999年被市government授予“花园式单位”。2004年学校又多方筹集资金50余万元,装备起多媒体网络教室,多媒体会议室一个,建成校园网,鼠标一点击就可以了解外边精彩的世界。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学校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条件。2007年,基本完成了西校区整体规划,投资380万元、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的学生公寓已实现主体竣工,将于暑假开学后投入使用,能够满足1200人的住宿需要;投资8万元,改造了维尔宿舍,供全部女学生住宿;投资13万元,新建了标准田径场、篮球场、羽毛球场和体操池,完成了运动场地的整体规划和建设;投资3万元,安装路灯、硬化场地,对校园进行了整体绿化,为同学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也为学校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当前,学校努力实施 “技能立校”,进一步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努力建设“名校、名专业、名师、名实训基地”,积极筹建能够对外开放的汽车(包括摩托车、电动车)维修实习工厂,推行半工半读,使同学们在实践操作中受益、提高,真正掌握一技之长,毕业后找到理想的单位。,现开设数控技术、机电、幼师、计算机应用、汽车修理、机械加工及焊接技术、会计电算化、服装设计与制作等十几个专业。建有6000平方米的校内实训基地,设数控模拟室、微机室、电子电工实验室、财会模拟室、服装制作室、钢琴室等各类实训实习室21处。装配了电气焊实习车间、钳工实习车间等,其中汽修实习车间、机械加工实习工厂、铝合金加工实习工厂在满足校内学生实习的同时坚持对社会服务,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学校坚持招生与就业并举,就业与升学并重,真正做到“招生即招工,就学即就业”。学生多证离校,除毕业证外,还在校考取各专业技能证书,增加就业砝码,并与多家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就业)基地30余处,实现学生实习与就业的“零距离”。 对志愿考大学的学生,学校单独组班,加强辅导,保证升学率,几年来,先后有420余名学生进入大学深造。同时,学校加快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开好绿色网吧。深入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大力普及“四操四球一拳一泳”活动,抓好足球队等各类体育训练队建设,办好第三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和各兴趣小组,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

时代在发展,职专在发展。作为**的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随着**教育的发展而成长着。当前,各级government制定大量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自2009年起对中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费,同时开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试点,这是大力办好中等职业教育的重大改革举措。就读我校学生除了能享受到每年1500元的国家助学金外,贫困家庭学生还能领到学校发放的生活补助,并通过勤工俭学、工学交替等形式,有的专业学生做到“零学费”就读,保证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按时完成学业。学校还为中职学生上大学制定了专门的政策,进一步做好高职升学工作,合理调配师资,加强管理,给有意进一步深造的同学创造条件。

长风破浪已有时,直挂云帆济职海。面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好形势,我可以自豪的说,在**广大职教人的努力下,**的职业教育将越来越繁荣美好。

中学生庆祝国庆60周年优秀征文


**市2009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结束,市直学校的阅卷点放在一职中和省泰中的计算机房。

第一天,语文、数学老师去阅卷;第二天,英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政治老师去。

所有科目试卷均先通过高清晰度高速扫描机,以图像方式原原本本扫描到主数据库,分块切割后存储到评卷系统中。

系统自动将试卷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两部分。客观题即选择题部分由计算机自动判分。对就是对,错就是错,非常客观。一台计算机1小时可以评阅3000份试卷。

主观题即非选择题部分则随机生成流水号发送到各评卷教师电脑上,由评卷教师评阅。

我们一般早上八点到达阅卷点。一人一台电脑,屏幕上有阅卷人的姓名。只要键入密码,你负责的一道非选择题就会跳到界面上。

选一下分值,选一下定值累加或自选累加就可以阅卷了。

这时的鼠标就会变成一支红笔的模样,你只要在对的地方左击一下,相应的分值就会出现在你点击的地方。

这时候的你需要睁大双眼,紧盯屏幕,找出正确的点,不停的左击、左击就行。

相应的分数会自动出现在相应的题目下面,一点也不会错。

如果不小心点错,可以撤销,也可以右击一下。右击会去掉已给的分数,在原来的地方出现一个红“X”。

如果是空白试卷,也只要右击一下就过。

如果想起来上一份试卷有地方改错了,可以点击“上一份”,上一份试卷会自动再次出现。

手上的试卷改完了,可以点击“下一份”,下一份试卷会自动跳出来。

如果是作文卷,必须看满4分钟,否则下一篇作文就不会“跳”出来。

一份试卷一般分一评和二评。意思就是:同一份试卷需要至少两个老师阅,得出X1和X2两个分数。这两个分数经比较后,如果差值小于预期控制误差范围,则取其平均值。

如果大于控制范围,则把题目随机发给第三个阅卷老师,得出X3的分数。

这时再将三位老师得出的分数两两进行比较,如果其中最小的一个差值在预期控制误差范围内,则取其平均值。

如果再超过分差,电脑会自动传送给阅卷小组长重阅;如果小组长没有把握,或者出现争议较大的,就可以传送给专家组会审。

同一份试卷分发给哪些老师评阅,老师们相互间不知道。

小组长、专家组随时查看阅卷老师、阅卷小组的打分情况,通过曲线图的比较,作出全局性的平衡、调控,保证整个阅卷点评分总体一致。

最后,将主、客观题得分合成并进行成绩校验。

整个评卷过程评卷教师碰不到一张纸质答卷,只能见到扫描形成的高清晰的、没有任何多余标识的答卷页面图像。

不到两天的时间,市直学校的试卷可以全部阅完,第三天上午,各学校每个同学的各门分数全部出来,分发到各相关人员的邮箱中。

每个同学在班级、学校、市直的排名,选择题、非选择题的得分情况,每一道题的得分情况等等都会显示出来。

每个老师所教科目的均分,在学校、市直的排名,每道题的错误率等等的情况也都一目了然。

江苏省从2006年高考开始采用网上阅卷,**市2009年中考开始采用网上阅卷。

计算机阅卷真好!科学、合理、准确、高效!保证公平、公正!改变了传统的考务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控制了阅卷速度,保证了阅卷质量;降低评分误差,实现了考试的公平;便于统计分析,确保信息的及时反馈!

过去,靠人工阅卷,同一份试卷由不同的阅卷教师评阅,误差在10分以上,语文作文相差20多分是正常现象。教育部有关专家曾对某地英语试卷抽查,发现误差竟达30分!就是同一个阅卷教师评同一份试卷(复评)也达到了26分的误差!

因为工作强度大,“90”秒钟看一篇作文!对竞争激烈的考生来说,有多少公平、公正?

好在改革开放以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网络技术更是日新月异!为网上阅卷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现在的考生赶上了好时代!尊重科学、重视科学的好时代!

现代人庆祝国庆60周年优秀征文


家书300件 透视60年

最近,大哥从重庆捎来一份厚礼,那是我父亲在1962年开始到2001年底去世前给大哥的300份家书复印件,足足600多页。

闲遐时,我认真翻阅了这跨度40年的慈父手迹,简单疏理分类并从中悟出了许多道理,从小家庭的变化中也折射出社会变迁,让我对解放60年的变化有了更好了解。

1962年大哥从溱潼中学以高分录取西安交大,当年正值地方发大水,由于水利设施缺乏,溱潼地区人们生活很困难。我18岁的大哥上大学,大姐16岁上初中,二姐13岁、二哥9岁、我7岁,都刚上小学,我四弟才1岁。这时候大哥给父亲来信要添置一件衬衫,这也作为他当年的奢望。父亲回信给他,尽量帮助解决,但要大哥面对困难,渡过难关。据我了解,就是这件衬衫也是在几个月以后才给大哥买的。想过去、看现在,农村人真正是吃油穿绸、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别说是大学生要买一件衬衫,就连小学生提出来买个什么也都是有求必应,再说当年“十年九涝”水荡子溱潼如今水利设施固若金汤,旱涝保收,人们安居乐业。

1967年我大哥西安交大毕业时,本当可以分配到解放军某研究所,可当时时尚“唯成份论”,父亲搁置近40年的党籍悬案让大哥分配时受到严重影响,他只被分配到四川绵阳东风工具厂那个100多人的小企业当工人技术员。为此,大哥没有少发牢骚,可是父亲忠贞不渝,坚定信念,写信告诫大哥听党的话、跟党走,努力工作。在父亲的勉励下,大哥踏踏实实、勤勤恳恳搞技术研究,设计出辊锻机,在1978年就得到“全国科学大会”奖,父亲尽管自己受过批斗冲击,身处劣境,受到不公正待遇,但他仍是对大哥严格要求,写信督促大哥相信群众相信党,他自己还是积极做好本职工作,同时向组织积极申诉自己的党籍问题。

1983年,父亲还不足60岁时,就被单位限令提前退休,月工资只有26.4元,但他对党对事业仍是积极追求,退休了还在继续干。1987年,在他办理退休后的第5个年头,经扬州市委批准,父亲的党籍悬案有所着落,恢复党籍,党龄从1940年5月起算。在父亲的言传身教影响下,这时候我们姐妹弟兄6人中已有5人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并且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取得了较好成绩。用父亲给大哥信中的话说,我几十年的悬案得到落实,说明了党是英明的,党实事求是的好传统没有改变。1997年经姜堰市委批准,父亲也被改办离休待遇,长时间的几十元月工资变成了一两千,生活条件好了,但父亲仍然写信要求大哥以及我们儿女要艰苦朴素,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他教育我们,人都要有一个好的本质,要做到穷不厌志,富不颠狂,过上了好日子也不能忘记根本。

300封来信的信纸有长有短,有大有小,有的还是当年父亲小诊所的病历纸,但从62年至72年再到82年、92年,直到2001年。信纸质量的变化上都不同程度反映了时代的进步。我也认真反思,当年自己向新闻单位投稿,寄出的信件许许多多,而如今写信已成为现代人“遗忘的角落”,打电话、发信息、电子邮件已基本淘汰了“寄信”那老土方式,这不也正是解放60年的巨大变化吗?

现在不用说是300封家书,就是更多更多,一个“U盘”也可以拷下来,一台电脑可以把它完整地存起来,那多方便啊!即连我手上这厚厚一大叠的父亲手迹,也照样可以把它用现代化手段好好存储。

俗话说,家书一封值千金。我要和大哥商议,把父亲的这些原件书信存储整理,分发给6个兄弟姐妹,让它成为我们家的传家之宝,也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都能从这300封家书上综观到祖国1949年至2009年变化的缩影,从而激励大家永远奋发向上、不断前进。

演讲稿也叫演讲词,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 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希望《海岛人庆祝国庆60周年优秀征文》一文能帮助您解决关于2024“庆祝国庆演讲”相关的问题,再次感谢您的阅读!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