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思想报告:制度的创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

在我们的平时工作生活中,我们往往都需要撰写思想汇报,优秀的思想汇报可以让我们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你知道怎么撰写一篇优秀的思想汇报吗?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十八届三中全会思想报告:制度的创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这篇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思想报告:制度的创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尊敬的党组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蕴含的制度创新思想,表达了我们党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新的重大突破,是深刻理解和贯彻落实《决定》精神的关键所在。

制度创新是我们党遵循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政治自觉

人类历史进程受内在一般规律支配,历史的结局能否和人们的预期高度吻合,主要取决于历史的创造者能否正确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推进制度创新,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规律的深刻认知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解决矛盾的根本途径是通过革命或改革,以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或是在一社会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变革。从制度演进的角度看,即表现为制度创新。对此,*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我们提出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立足制度创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解决好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的问题,体现的正是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参与组建早期欧洲*时,曾对*提出了这样的基本要求:在实践方面,他们应该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先进的和最坚决的部分,推动所有其他部分前进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能够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在当代中国,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奋斗,就必须自觉顺应国际国内形势任务的深刻变化,依靠制度创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新发展,以此接受历史和人民的新考验。

制度创新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经过35年持续不断的改革开放,我国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突破,但面临的困难也更加集中、任务更加繁重,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为此,我们党反复强调必须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强调必须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强调必须在牢固树立制度自信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只有坚持制度创新,才能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激发中国社会的动力活力;只有坚持制度创新,才能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释放持续凝聚共识的改革红利;只有坚持制度创新,才能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改革深水区意味着今后的改革将更多触及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利益矛盾,涉及到一系列复杂而敏感的问题,它使得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也使得协调各方面利益和达成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的难度不断加大。发展中的问题只能用发展的办法来破除,改革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开创发展新局面,实现改革新突破,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握改革开放的规律性,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打赢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

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制度创新尤其关键。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对于推进改革开放曾发挥重要作用,今天仍然没有过时。但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只摸着石头过河已不能适应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还需要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在统筹规划中推进改革。顶层设计关注的是全局性、战略性的事项,着力点在制度上。加强顶层设计,就是要对各方面制度作出统筹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

制度创新是以更大政治智慧和勇气实现改革总目标总任务的战略举措

全面深化改革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而是推进所有领域工作的全方位改革;不是某些政策法规的修修补补,而是革除体制机制障碍的攻坚之战,其目的是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通过既改革不适应实践要求的制度和体制机制,又不断构建新的制度和体制机制,使各方面制度和体制机制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深化改革追求的是各个领域的“制度成长”,其精髓就是制度创新,就是要将我国的综合竞争力从器物层面上升到制度与精神层面,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一步重塑我国的制度比较优势。

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部署,要求通过制度创新建立完善具体制度体系。针对当前面临的问题,着眼国家治理体系的建构,《决定》明确了建立和完善各种具体制度体系的任务,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并且对每一个方面的体制或制度改革,又以若干个更为具体的体制机制改革为细化支撑,全面勾画出未来一个时期改革的内容和路径,形成了相互耦合、系统配套的制度改革大格局。

《决定》提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既是为全面深化改革制定的时间表,也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做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保障规划。按照这一改革构想,到2020年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定型、社会更加充满生机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fWR816.CoM推荐阅读

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思想报告范文:全面深化改革


这篇《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思想报告范文:全面深化改革》,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尊敬的党组织:
全面深化改革,关键要有新的谋划、新的举措。目标明确,才能定位好前进的方向;任务清晰,才能把握好奋斗的路径。
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一次设定历史航标,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一目标深刻反映了改革发展的趋势和要求,综合考虑了国际国内的形势和条件,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关切,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总的方向。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这二者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治理体系搭建好了,治理能力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了,治理体系才能充分发挥效能。全会确立这一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先例可循。马克思、恩格斯未能进行这方面的实践,其他国家也没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从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到创新社会管理制度,在治理社会主义国家的探索历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大成果。当前,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局面,说明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
然而,相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人民群众期待,相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还有许多不足。如何通过方式的转变,谋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如何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现代化进程的连续性?如何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满足人民对公平正义的需求?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为总目标、总抓手,才能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离不开治理现代化。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还是要靠制度,靠我们在国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靠高素质干部队伍。主动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内容,才能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才能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认真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各级领导干部尤须把握好这个总目标,从各个领域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992年,*同志提出,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今天,中国站在改革开放的新起点上,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提出长远目标可谓正当其时。向着这一目标奋力前行,中国改革的航船一定能劈波斩浪,带领13亿人民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航程。

十八届三中全会思想汇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活力是关键


这篇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思想汇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活力是关键,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尊敬的党组织:

12日,备受瞩目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此,采访了*中央党校教授辛鸣,他认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让人振奋的目标,如何能够不打折扣地完成好这一历史任务,货真价实地实现这一总目标?激发活力是关键。

辛鸣说,回首来时路,便知日后行。从小岗村的手印到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温州的小商小贩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公有制一枝独秀到多种经济成分百花齐放,三十多年来的改革,我们做了一件事,激发活力。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改革再出发,我们需要做的还是这件事,激发活力。

辛鸣谈到,有40多万亿元的中国居民储蓄余额做后盾,有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升级需求,中国经济从来不缺强劲动力。但要让这动力活跃起来离不开市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是激发活力的关键一招。从这些年来我们已经熟悉的“基础性作用”到还略感生疏的“决定性作用”,一词之变,所导致的体制机制变革的力度以及政策导向迥然不同,为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进一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个社会的活力,反过来,一个两极分化、阶层隔阂、权利被漠视的社会是不可能有活力的。因此今日中国,需要通过公平正义来激发社会活力。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制度安排,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让全体人民依法平等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比如,随着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更加公平可持续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失地农民”、“外来务工人员”等等这类的称谓将逐渐成为历史的记忆;随着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形成,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将不再仅仅是愿景。

辛鸣最后指出,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可以从许多方面做出概括,充满生机和活力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优势之一。但这些年来这一优势在制度实践中越来越被忽视、被淡化,以至于在一些人观念中我们的制度往往与僵化保守为伍。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同时把我们制度中的活力充分激发出来也是这次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十八届三中全会思想汇报:全面深化改革


这篇《十八届三中全会思想汇报:全面深化改革》,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敬爱的党组织:

全面深化改革,关键要有新的谋划、新的举措。目标明确,才能定位好前进的方向;任务清晰,才能把握好奋斗的路径。

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一次设定历史航标,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一目标深刻反映了改革发展的趋势和要求,综合考虑了国际国内的形势和条件,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关切,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总的方向。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这二者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治理体系搭建好了,治理能力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了,治理体系才能充分发挥效能。全会确立这一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先例可循。马克思、恩格斯未能进行这方面的实践,其他国家也没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从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到创新社会管理制度,在治理社会主义国家的探索历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大成果。当前,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局面,说明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

然而,相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人民群众期待,相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还有许多不足。如何通过方式的转变,谋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如何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现代化进程的连续性?如何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满足人民对公平正义的需求?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为总目标、总抓手,才能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离不开治理现代化。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还是要靠制度,靠我们在国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靠高素质干部队伍。主动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内容,才能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才能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认真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各级领导干部尤须把握好这个总目标,从各个领域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992年,*同志提出,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今天,中国站在改革开放的新起点上,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提出长远目标可谓正当其时。向着这一目标奋力前行,中国改革的航船一定能劈波斩浪,带领13亿人民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航程。

此致

敬礼

汇报人:×××

××××年××月××日

学习三中全会思想报告:全面深化改革


尊敬的党组织:

在万众瞩目与期盼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了。

xx年11月,中国改革开放走过35个非凡岁月,硕果累累。35年后的今天,中国改革再临深度整合、大幅提速的重要节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绘就明确的路线图,为改革航船再出发指明航向。中国的改革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预热近一年的改革方案终于露出眉目。中国*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xx年11月12日落幕,全会听取和讨论了xx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会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吹响号角,在确定总目标的基础上,全会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多位专家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从公报内容看,改革力度达到甚至超过业界的预期,预计随后将要出台的《*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将有更多更详细的表述。

确定改革时间表、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成为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这在10月29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有所透露。

全会称,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专家张永军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往三中全会往往会聚焦在一个点上,比如十一届三中全会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关于农村的改革,而十二届三中全会侧重于工业领域,十四届三中全会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展开。“而此次我们提到的是全面深化改革,没有特别指出哪一个内容,这与我们的发展阶段有关系,过去的任务是建立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基础上,围绕人民群众基本需求得到满足而设定,目前我们的人均收入已经由中下等收入国家逐渐过渡至中上等收入国家。”

他表示,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在不断增长,从过去的生存需求向发展需求过渡,这就体现在生态、文化等方方面面,全面深化改革的提法也与之相匹配。

按照公报内容,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一个全新的提法。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徐湘林曾指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从原来相对封闭单一的社会,向开放多元的社会转型,这是不断进行的过程,而且速度很快,也是带来大量新的社会矛盾的一个很重要的起因。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剑文告诉记者,考虑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必须提高治理能力,这也是发展阶段的新要求。“三中全会公报中提到的关于创新社会治理、建设法制中国等内容都属于国家治理的范畴。”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