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四中全会思想报告: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

平常的学习工作中,我们都需要书写思想汇报,写一份高质量的思想汇报也是对自己的充分肯定。我们在开始写思想汇报时需要注意什么呢?也许"十八届四中全会思想报告: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就是你要找的,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小编思想汇报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思想报告: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请大家参考。
推荐: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 预备党员思想汇报 入党思想汇报 转正思想汇报 党员思想汇报

尊敬的党支部:

*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中央全会。

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出十余年之后,分析称,本次会议或绘制出新路线图,为“法治中国”作顶层设计,以法治为改革护航,而司法改革、反腐“治本”等话题则成为舆论观察此次会议的焦点。

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会期是10月20日至23日。而此前7月29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就已确定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主题将聚焦“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开会时间最晚的一次四中全会,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中央全会。

去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三中全会之后,中央全会首次聚焦法治,引来国内外舆论关注。

从*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至今已17年。17年间,中国在法治国家建设上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当前,中国法制法规体系还存在漏洞缺失,社会法治观念还较淡薄,官员权力滥用、国人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

有分析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而法治体系是最重要的国家治理体系,法治能力是最重要的国家治理能力。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依法治国”需要升级到2.0版。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改革落地见效,亦需要法治护航。

9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披露,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审议通过《*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舆论分析,构建法治中国,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次会议或将给出顶层设计。

针对具体的会议议题,司法体制改革和反腐制度推进,可谓舆论最为关切的两大焦点。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司法改革作了重要部署,此后,新成立的中央深改组,在已经召开的五次会议中,两次会议都审议通过了司法改革的相关文件。其中,在中央深改组第三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和《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

随后,六个省市的司法改革试点迅速启动,围绕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完善司法责任制、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等四项内容,有序开展。

但是,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块“硬骨头”,已进入攻坚阶段的司法改革,司法地方化、司法行政化如何得到有效破除;审判权运行改革如何推进;如何防范冤假错案,让民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一系列改革难题期待更为具体的制度规划。

此外,在以“法治”为主题的中央全会上,执政的中国*如何在依法执政、从严治党方面作出新部署,这是舆论关切的另一焦点。

*十八大以来,以八项规定为起始的整饬作风,以“打虎拍蝇”为主题的反腐风暴高压推进,*从严治党的举措深获民众支持与赞许。

反腐需要标本兼治,如何通过更为完备的制度构筑权力之“笼”,如何通过更为有效的监督体系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规划反腐“治本”之道,成为民众对于这次会议的一大期待。

fWR816.CoM推荐阅读

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思想汇报范文


这篇《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思想汇报范文》,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从来不曾像今天这样,“依法治国”被提到这么高的位置:从1997年,“依法治国”写入党的十五大报告,并被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到两年后,“依法治国”写入宪法;再到今年10月中下旬,“依法治国”将首次作为党的中央全会议题。

弹指一挥间,法治建设走过十七载:执政党选择了依法治国,人民选择了法治中国。

从中央领导同志的一次次重要讲话,到颁布实施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再到一项项重大战略决策及行动,我们无不感受到“依法治国”的声音越来越响亮。

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为我们清晰勾勒出的法治中国蓝图:“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健全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程序”…… 这些总体思路和顶层设计,是建设法治中国的指南,也是法治建设取得成效的保障。这标志着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这一重大转变,是中国*人不懈探索奋斗的结果。

法治,应为良法之治。今天的中国,立法更加民主、科学。一部部法律的制定和完善,紧跟时代发展,回应民生关切,无不体现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正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治,应为公开之治。今天的中国,“努力让人民群众从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成为司法机关孜孜以求的庄严目标。一起起冤假错案的纠正,为推进公正司法、保障人权注入正能量;庭审直播、裁判文书公开……从点滴尝试到渐成常态,司法一次比一次开放,一次比一次透明。

法治,应为公正之治。今天的中国,国家治理的一切活动都将并入法治轨道运行,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成为所有社会成员必备的素质。法治,重在治权、重在治官,为权力划边界,为权力定规则,为权力定制“笼子”;法治的信念潜移默化,法治的力量深入人心,遇到问题先想法,“秋菊打官司”不再是新闻。

法治,应为改革之治。今天的中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司法改革作出的一系列部署,大胆向那些长年备受诟病的司法陋习开刀,一项项司法改革的重大措施于法有据。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改革审委会制度、废止劳动教养制度、涉法涉诉信访终结……正是有了法治的护航,改革才有章法,才能稳步推进。

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强则国家强。“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从“人治”到“法制”,从“法制”到“法治”,这条道路并不平坦,法治的进步需要点滴积累。

当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今天,我们选择了法治,就要坚定地走下去。

我们相信,不管未来有多少荆棘坎坷,任务多么繁重而艰巨,只要紧跟以xxx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携手努力,勇往直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我们的步伐必将稳健有力。

十八届四中全会思想报告范文:依法治国当先治领导的看法


这篇《十八届四中全会思想报告范文:依法治国当先治领导的看法》,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更多相关内容,请查看小编思想汇报频道。

敬爱的党组织:

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明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依法执政,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然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当前还是有一些领导干部知法犯法,突破法律的底线,越过法律的红线,更有甚者以权压法、利用手中的权力干预司法案件的公正审判,牟取个人利益,有的还成为黑恶势力的保护伞,让人触目惊心、扼腕叹息。

从“谁耽误嘉禾发展一阵子,就让他难受一辈子”的雷人口号,到信奉“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的强制、暴力拆迁事件;从“我爸是李刚”的叫嚣,到“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的贪婪;从用“红头文件”否决生效的司法裁定,到“什么法不法,老子就是法”的强硬态度,一些干部的表现,与依法治国的理念大相径庭。同时,“领导的道理就是真理,领导的看法就是宪法,领导的所指就是圣旨”的段子,“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的顺口溜, “在中国,什么法,是领导的看法”的议论,等等,无不反映了民主、法制、自由、平等的缺失,折射出一些领导干部法治意识的淡薄。正如人民日报有篇评论员文章指出,一些领导干部仍然痴迷于人治,在他们看来,法律程序限制太多,许多“急病”等不得慢郎中,不如人治那样灵活应变、及时有效。

相信和奉行“领导的看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家对权力的顶礼膜拜。皇帝独大所造成的“人治”思维在中国人的血液里流淌了几千年,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人的潜意识,“皇上圣明”、“大人明鉴”是我们传统的思维定式。现在尽管进步了、民主了,但是崇拜、崇拜依然在不少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封建人治在人们心中已经根深蒂固。在官场,个别官员花费大量精力去学习领导讲话,贯彻会议精神,可日常工作中却经常置法律于不顾,要么无所作为,要么胡作非为,执政能力严重弱化。在百姓层面,对领导的崇拜要远远超过对法律规范的敬畏,人们期盼出现唐太宗、康熙、包拯那样的政治强人来解决社会问题,而不会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如果走不出“领导的看法”,就会一直沉陷在“人治”困境,就难以找到依法治国的良好环境!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从“人治”走向法治,领导干部是关键。领导干部是法律的实施者,也是权力的执行者,如果他们不懂法,无视法律,甚至违法,其危害程度可想而知。因此,依法治国当自依法治“权”始,必须先彻底根治“领导的看法”。要加快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依靠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在领导干部中培养“研究问题先学法、制定决策遵循法、解决问题依照法”的习惯。要坚持民主集中制,不搞“一言堂”“一人说了算”、不搞“家长制”凌驾于组织和法律之上。只有领导干部模范地遵守法律、严格地执行法律,才能以上率下,才能带动形成人人敬畏法律、人人遵守法律、人人维护法律的良好社会风气。

十八届四中全会思想报告范文


敬爱的党组织: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隆重召开了,此次会议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重要战略部署,中外瞩目。

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世界如此关注中国的改革发展;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世界如此在意中国的未来走向。因为中国的发展总是“出人意料”,总是不断革新着固有的观念,*着西方的判断。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亿万中国人民的生活和命运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经济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政治上,中国发展的理论、制度、道路成为许多国家竞相学习、借鉴的典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政府成为政府自身改革的重要方向;“努力让人民群众从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成为司法机关孜孜以求的庄严目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成为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要求。

今天,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地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地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就必须更好地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就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一年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写进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这是继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后,我们党提出的又一个现代化目标。对现代化认识的再次刷新,反映了我们党在认识上的再次深化——制度是现代化变革的关键性因素,只有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现代化才能平稳持续地向前推进。而法律制度,无疑是最重要的制度;法律体系,无疑是最重要的国家治理体系;法治能力,无疑是最重要的国家治理能力。

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17年、法治国家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今天,我们党对“依法治国”进行再部署,既缘于历史经验,也是现实的迫切需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依法治国保障中国改革行稳致远


本文《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依法治国保障中国改革行稳致远》由小编思想汇报频道整理,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今年被中国各界称为“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元年之称寄托着人们对新一轮改革的期许。秋季召开的*中央全会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这是从顶层设计的层面为改革铺路。只有依法治国才能为国家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让中国社会发展活力长存、动力不竭。

时距1978年中国启动改革开放已有36年,改革进入深水期和攻坚期,一些旧有体制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日渐显现,利益集团形成阻滞社会向上发展的通道,人民对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有深切需求。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运行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部署,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决策,两者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共同勾勒中国未来发展的路径和蓝图,也是对上述问题的回应。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深入,是中国继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法治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也是人民维护合法权益的“重武器”。良法引领社会有序发展,保障人民的各项合法权利,约束公权力的合规履行。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需要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为深化改革提供制度保障,改革促进法治体系的不断完善,两者是破与立的辩证统一的过程。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中国已经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改革开放30多年来,法治始终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保障。而新一轮深化改革的各方面措施,许多都涉及制度体制层面的问题,使得法治被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

深化改革需要法治政府。依法治国要求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它既包括将执政理念转化为法治的思维,也包括施政措施用法治方式加以落实。通过遵循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法律安排,才能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遏制、预防腐败,提高政府服务能力和现代国家治理能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只有以法律的形式厘清市场与政府的边界,明确公权力的界限,让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市场资源才能得到最为合理的配置,企业和民众的热情、活力才能得到程度的激发。

公平正义需要法治保障。改革步入深水期后,涉及方方面面的诉求和表达,甚至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法治的轨道上,改革中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才能得到妥善的安排,利益集团或个人意志才不能干扰或影响改革的推进,人民的合法权益才能得到保障。营造透明公开公平的环境,改革才能顺畅、平稳地推进。

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已经使人们深刻意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法治是社会运行的稳定之基。深化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建设更美好的国家,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只有怀抱改革决心和法治精神,方能为国家发展扫清体制机制和思想障碍,中国才能走得更好、更稳、更远。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