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蒲公英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雏”,积累词语若干个。 2、学习默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默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 2、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准备】 投影、录音、生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理解题意“信”。 1 激趣:你曾经给谁写过信,你曾经收到过谁的信? 2 交流信的内容。(自愿) 我曾经收到过____的信,信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曾经给写过信,信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了解信的作用:信是用来传递信息和情感的一种方式。 二、自读诗歌,整体感知。 1 轻声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 同桌互读课文。 3 说说课文大意: “我”学会了______,想写______信,替______写、替______写、替______写,……也想给______写,通过写信,让大家的心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课文,学习语言。 学习第一节。 1、朗读第一节,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归纳:写信是感情的交流,写信就是用笔和纸,用手写心里想告诉别人的事情和话语。 3 感情朗读。 学习第二至五节。 1 自读思考:这些诗节分别写“我”替谁给谁写信,信的内容是什么?你能把信的内容说具体吗? 2 师生交流,投影显示相应的情境。 (1)教师示范: “我”替雏鸟给妈妈写信,信中说:夕阳西下,天色近黄昏,盼您快回巢。我们肚子饿得咕咕叫,您快把虫儿带回家,快把我们喂个饱。 (交流中教学“雏”字。) (2)学生尝试:(由学生自由选择一个诗节,尝试把信的内容说具体;随机理解诗句中的部分词语。) “我”替花朵给蜜蜂写信,信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替大海给小船写信,信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更多>>>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童年赶海时的乐趣,激发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虾体会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赶海给“我”带来的乐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前欣赏歌曲《故乡啊,大海》、《赶海的小姑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赶海”是什么意思?(人们赶在大海退潮时,在海边捡拾一些海鱼、海虾之类的东西。) 2、课文讲了谁在什么时候去赶海?(“我”童年时,跟舅舅去赶海。) 3、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我”那次赶海的情景的?(第2至5自然段。) 二、讲读第2至5自然段。 过渡:“我”童年赶海时,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在赶海的过程中,“我”的心情怎样呢?我们来细细地阅读课文第2至5自然段。 1、讲读第2自然段。 (1)指名读,想一想,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2)交流。 ①舅舅带我去赶海。 他刚才朗读中突出了一个“闹”,我为什么“闹”?会怎样“闹”? ②到了海边,“我”看到——(生接读)海水“哗哗”往下退,浪花不时回过头来。 你想亲眼看一看这样的情景吗?(点击出示浪花画面) 看到这样的情景,耳听着浪涛拍岸的声音,你想说些什么? 作者看到这样的大海,他又是怎么写的?(点击出示文字)指名读。 ③我兴奋极了,追赶浪花。指导朗读,读出“兴奋极了”。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舅舅带“我”去赶海。一到海边,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很动人的情景,“我”兴奋极了,飞跑着追赶浪花。板书:追浪花。 2、讲读第3自然段。过渡:“我”和舅舅一起来到海边时,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他们有的——(生读),有的——(生读),有的——(生读)……我也立刻加入了他们的队伍。我做了些什么? (1)自由读,思考以上问题。 (2)结合交流,指导朗读。 ①“我”抓海星。(板书:抓海星) 指导朗读。海星好捉吗?你怎么知道不好捉?你读读看?(生读)老师听出来了,你把“摸呀摸呀”读得很慢,很小心。捉到小海星真是一件开心事,老师教你一个好办法,笑着读这个“嘿”字,会读得很好。你试试? ②“我”捉大虾。(板书:捉大虾) “我”又是怎么捉大虾的?读一读,用小括号括出有关句

查看更多>>>

一、教学目标: 1、会认“嫉妒”等13个生字。会写“匠替”等14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石匠抄写”等14个词语。 2、正确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我”和克莱谛争吵前后的表现。理解父亲说的话。 4、逐步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之间发生的问题。 二、课前准备 1、学生收集自己和同学之间发生的一些有趣的小事。 2、预习课文,不理解的词语,知识查字典找资料。 3、生字、新词卡片。 三、课时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童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它如一条小河不停地翻腾着浪花,而每一朵浪花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有时欢唱着优美的歌,有时倾诉着一丝烦恼。在一起共同学习和生活的同学难免有磕磕碰碰,你与同学有争吵吗?请小组内说说,然后找同学在全班讲讲。 而今天我们来看看意大利的学生的——《争吵》(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石匠抄写墨水故意报复缩回诚心诚意承认缘故愤怒独自戒尺不料既然 三、检查预习,质疑解难。 1、结合课件简单介绍意大利。 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 谁与谁争吵? 他们为何争吵? 争吵前后不同的表现是怎样的?…… (对预习认真,能主动、正确地解疑的同学给予表扬。对有一定困难的同学予以帮助。) 四、指导写字,完成作业。 1、认读要写的字。 2、争做写字小老师:哪几个字容易写错,该怎么写,请你想一想,然后提醒大家。 “承”字8画,第2笔为“弯勾”。 “缘”字,注意右边的写法以及笔顺, “愤”字,共有12画,书写时注意间架结构。 5、各自抄写。 a、把书中田字格中的生字用铅笔描红,特别注意写上下结构的字“替、墨、骂、毕”时注意上下部位的位置。 b、抄写在本子中,要求字的笔顺正确,间架结构恰当。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新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进一步巩固生字和词语。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小事? 二、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教师板书课题,课件出示问题: a)课文讲了谁与谁在争吵? b)他们为什么争吵? c)

查看更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会写本课的12个生字; 2、能借助词典理解生词。 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体会语言的美感,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掌握词语。 难点:理解句子含义。 教法与学法 教法:质疑、引导、点拨。 学法: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理解图意。 1、仔细看图,说说图画内容。 2、请学生完整地说说图意。 3、课文是怎么描述的?(板书:1 早晨真好) 二、初读课文。 1、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先读准生字的读音,再轻声朗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分节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 1、教学第一小节。 自由读,说说这一小节告诉我们什么?(早晨真好) 2、学习第二小节。 (1)讨论:从哪里可以看出早晨真好? (2)你喜欢课文中的什么事物,请把喜欢的部分读出来。 (3)谁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指导朗读: 要用轻松愉快的语气来读,体现早晨美丽的景色。 3、自由朗读3、4、5节。 (1)自由读,说说通过朗读知道了什么?(我们高高兴兴上学校) (2)质疑问难: 什么是一同?他们在做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交流) 4、学生练习朗读,读出赞扬的语气。 四、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以后,你有什么感受?我们应该怎样来爱护环境,珍惜大好时光? 五、作业: 1、造句: 快乐: 奔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体会语言的美感,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会仿写句子。 难点:理解课文意义。 教法与学法 教法:质疑、引导、点拨。 学法: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 (捧着鲜艳飘飘奔跑闪耀开始小嘴儿红领巾) 二、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读课后生字,说说自己能记住哪些生字?用什么方法识

查看更多>>>

教材简析:

《乞巧》是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教学理念:

借助古诗这一教学素材,通过“读、写、议、想、说”等灵活多变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古诗境界,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诵读这首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讲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有关乞巧节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

深入情境,富于节奏、有韵律的朗读。

教学难点:

理解乞巧是本诗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乞巧图片、古典音乐。

2、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初读自悟

1、揭示课题;

2、简介作者;

3、学生自读诗句;

4、学习生字“乞”“巧”“宵”“霄”;

5、一边读一边想,也可以小组进行讨论,看看自己能明白古诗的意思吗?弄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学习时再来解决!

三、品读鉴赏

1、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相信你们对这首古诗有个大概的了解,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歌第一和第二行,想一想你能读懂什么?(生自由读诗)(相机理解“七夕”“碧霄”)

2、要理解“牵牛织女渡河桥”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古代四大民间神话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同学们在课前是不是认真地阅读了老师发的故事资料呀!那我考考你们,牛郎织女每年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好的,谁能简单的介绍一下织女?

3、在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人们望着深蓝浩瀚的星空,想到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你觉得牛郎织女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

4、是啊,在这样一个弯弯月儿高高挂在天空的夜晚,天上的牛郎和织女喜相逢,那人间的姑娘少女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

查看更多>>>

一、教学目标: 1、会认“嫉妒”等13个生字。会写“匠替”等14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石匠抄写”等14个词语。 2、正确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我”和克莱谛争吵前后的表现。理解父亲说的话。 4、逐步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之间发生的问题。 二、课前准备 1、学生收集自己和同学之间发生的一些有趣的小事。 2、预习课文,不理解的词语,知识查字典找资料。 3、生字、新词卡片。 三、课时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童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它如一条小河不停地翻腾着浪花,而每一朵浪花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有时欢唱着优美的歌,有时倾诉着一丝烦恼。在一起共同学习和生活的同学难免有磕磕碰碰,你与同学有争吵吗?请小组内说说,然后找同学在全班讲讲。 而今天我们来看看意大利的学生的——《争吵》(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石匠抄写墨水故意报复缩回诚心诚意承认缘故愤怒独自戒尺不料既然 三、检查预习,质疑解难。 1、结合课件简单介绍意大利。 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 谁与谁争吵? 他们为何争吵? 争吵前后不同的表现是怎样的?…… (对预习认真,能主动、正确地解疑的同学给予表扬。对有一定困难的同学予以帮助。) 四、指导写字,完成作业。 1、认读要写的字。 2、争做写字小老师:哪几个字容易写错,该怎么写,请你想一想,然后提醒大家。 “承”字8画,第2笔为“弯勾”。 “缘”字,注意右边的写法以及笔顺, “愤”字,共有12画,书写时注意间架结构。 5、各自抄写。 a、把书中田字格中的生字用铅笔描红,特别注意写上下结构的字“替、墨、骂、毕”时注意上下部位的位置。 b、抄写在本子中,要求字的笔顺正确,间架结构恰当。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新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进一步巩固生字和词语。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小事? 二、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教师板书课题,课件出示问题: a)课文讲了谁与谁在争吵? b)他们为什么争吵? c)

查看更多>>>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有人说:“秋风扫落叶,何等凄凉萧条!”但是,在诗人杜牧眼中,秋天枫叶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山行》。 2、板书:山行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自由朗读 2、请学生读,互相评价 3、齐读 4、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齐读。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读诗句,悟诗情。 5、根据学法,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或课前收集的资料,学习古诗。 6、小组汇报交流。 (1)、简介诗人杜牧; (2)、了解题目意思:山行:在山上行走。 (3)、字词解释: a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b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á,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c坐:因为;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d红于:比……更红。 (4)、学生根据小组讨论说说诗句意思。(大致了解即可) (5)、教师点拨: a、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漂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b、第4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于”不仅点出色彩鲜艳,而且显得更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c、同样写红叶的诗句,古人也留下不少,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比较而言,杜牧的写法好在哪儿?(在深秋时节,诗人惊喜地发现,枫叶流丹,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

查看更多>>>

教学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多媒体课件。 4.收集关于列宁的生平、故事等资料。 教学时间: 2教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以前我们学过一篇列宁的课文,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2.今天我们又要要学习发生在伟大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板书课题)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 “胸(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注意“诚”“病”“蹦”读后鼻音。 3.自学生字词。 4.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 学生畅所欲言。 三、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看课件,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当你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最想说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从哪些句子看出列宁也像你们一样很喜欢灰雀,找出有关句子。 抓住句式“每次……都……”,(可以进行说话练习)“还经常”等词句来理解。 通过上下文理解“仰望”的意思。 4.知道朗读第一段。 5、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重点指导“胸、步、或” 4.学生描红、摹写。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认读词语。 2、看课件,激发兴趣。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

查看更多>>>

《嫦娥》这首古诗情感绵长幽怨,学生在情感上很难跟进,共鸣。因此,本课目标定位为感受而非感悟,力图借助本诗和嫦娥奔月的传说让学生感受到古文化的瑰丽和神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初步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朗读时能自主揣摩,读出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感受祖国优秀的语言文化,从中受到陶冶。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领会诗中抒发的情感。

教学准备:

搜集李商隐的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动画、诗词欣赏。

师:同学们,喜欢音乐动画吗?…现在,让我们来欣赏一组熟悉的旋律。

(播放动画《但愿人长久》)

师:当优美的旋律响起,老师听到不少同学情不自禁跟着轻轻哼唱起来。这么美的词,知道是谁写的吗?…宋代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放音乐,课件出示词

师:让我们轻轻读一读这首词。

师生配乐读苏轼这首词

师:读着这首词,相信你跟老师跟苏轼一样,都被与月亮有关的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所吸引着,是什么故事?(《嫦娥奔月》)

2.了解《嫦娥奔月》故事。

师:谁知道《嫦娥奔月》这个故事?

学生说。

师:哪位同学愿意上来把这个故事讲得更清楚些?

课件出示故事,指名一个学生上台,师生合作把故事说完整。

3.揭题。

师:美丽的神话故事总有着它独特的魅力,所以千年流传,家喻户晓。不仅仅是苏轼,早在他之前,唐朝诗人李商隐也曾借着月亮上的神话作了一首诗《嫦娥》。

二、了解诗作,走进作者。

1.课件出示李商隐图

师:对于李商隐,课前同学们已经查阅了一些资料,谁来说一说?

学生汇报

2.师小结,读诗人简介(课件出示)。

3.师:下面让我们走进这一组诗,感受李商隐幽怨绵长的情怀。

出示悲情诗组,师生配乐吟诵。

三、学习《嫦娥》,感受诗意。

1.通读古诗。反复读,将古诗读清爽、读流利,读出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师:接下来让我们一同学习他的诗《嫦娥》

出示整首诗

(1)师: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诗,把诗句读通。

学生自由读

(2)师:读诗是三分意七分读,从读中可以听出你对诗的理解。刚才,老师从大家读诗的表情看出了你的用心。现在谁愿意来试一试?

(指名读;评读;指名读)

(3)师:老师也想把自己的感受读进

查看更多>>>

《间隔排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材第78~79页“间隔排列”。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一一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揭示课题。 师:出示喜洋洋和灰太狼排列在一起的图片,问学生排列有什么特点?你能猜出灰太狼后面的是谁吗?指名生回答。并揭示课题。像这样一个隔着一个排列,就叫间隔排列。(板书:间隔排列)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间隔排列中的规律。 二、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谈话:小兔们听说我们今天要来找规律,已经在它们的花园里等着我们了,你们看,小兔的花园美不美啊? 1、研究排列特点 仔细看看图上都有什么呀?他们是怎么排的呢? (1)同学们说得很对,我们先来看一看活泼可爱的小兔和蘑菇是怎样排列的? 生1:一个小兔一个蘑菇…… 师: 还有不同说法吗? 生2:它们是一个接一个排的。 师:具体说说它们是怎样一个接一个排的呢?(一只小兔一个蘑菇一只小兔一个蘑菇)也就是小兔和蘑菇是一个隔一个排的。 (2)说木桩和篱笆 师:刚才我们讨论了小兔和蘑菇排列的特点,那么木桩和篱笆是怎样排列的呢? 同桌互相交流一下。谁来说说。 (3)说夹子和手帕 师:夹子和手帕是怎么排列的呢?请谁来说 (4)比较三排物体在排列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结论:每排的两种物体都是一一间隔排列。 如果学生说不出,就问:用今天刚学到的知识,可以怎么说。 2、研究个数规律 下面我们就来重点研究一一间隔排列中 两种物体数量之间 有什么关系? (1)请小朋友们拿出作业纸,数一数每种物体的数量并把表格填写完整。核对数量。 (2)比较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你发现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巡视。 师:谁来说说你们小组的发现。 生:小兔比蘑菇多1,木桩比篱笆多1,夹子比手帕多1。 蘑菇比小兔少1,篱笆

查看更多>>>
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反思 三年级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三年级 三年级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教学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三年级燕子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三年级教学反思上册 三年级小数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三年级体育教学总结 三年级数学教学 三年级植树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教学反思 三年级教学计划 三年级金色教学反思 三年级认识教学反思 三年级教案设计范文 三年级诗三首教学反思 三年级句子 作文三年级 三年级通知 三年级语文教学总结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 小学三年级英语教学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美术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三年级蒲公英教学设计范文

在此,三年级蒲公英教学设计范文栏目为您提供关于2024三年级蒲公英教学设计范文、有关三年级蒲公英教学设计范文、三年级蒲公英教学设计范文大全等。祝您阅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