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的认识教案

活动目标:

1、使幼儿认识米的外形特征,并能用较连贯的语言描述。

2、让幼儿知道米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3、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装有米的无毒不透明塑料瓶每组1个;每组1张16开或8开纸。

活动组织:

1、让幼儿摇动桌上的瓶子,以引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教师用语参考:小朋友,你们轮流摇桌子上的瓶子,听听有没有声音,猜猜里面是什么。一个摇过了要给另一个,不要争。

2、引发幼儿猜想瓶中的东西是什么。

教师用语参考:刚才每个小朋友都摇过了,那你们猜猜瓶子里是什么呢?

3、引导幼观察米,说出米的特征。

教师用语参考:刚才有的小朋友说瓶子里是米,好,现在我们把瓶子盖开开,把瓶子里的东西倒在纸上,[:.]可以用手摸摸,看看是什么东西,它是什么颜色的,什么样子的。小朋友可以一边看一边讲给旁边的小朋友听。谁愿意告诉大家米是什么颜色的,是什么样子的?好,刚才许多小朋友都说了,米是白色的,小小的,一粒粒的,有的长,有点圆,捏在手里硬硬的像个睡着的小娃娃。

4、引导幼儿说出米的好处。

教师用语参考:小朋友知道米有什么用吗?对了,米可以做成饭,可以让小朋友吃饱,长身体,米是粮食。好,大家把米捡到瓶子里去,我们一起把它送到厨房的阿姨把它们做成饭。要小心点,千万别弄到地上,这是农民叔叔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一会吃饭时也要小心,不要洒到地上,要爱惜粮食。

查看更多>>>
篇一:千米的认识 我以为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千米的长度观念比较难建立,除了选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源,教师还应该自主开发一些学生身边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对于千米的感受,应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结合起来。教学“千米”时我让学生们实地走一走,知道从哪里走到哪里(或往返几次)正好走了1千米,使他们初步形成千米的长度观念。学生形成了较清晰的长度单位的观念,对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就容易掌握。 为了能增强学生对1千米有多远的感受,将1千米与学生的经验建立起来,我让学生想象体育课上在操场上跑几圈是1千米。在进行教学,本以为学生对千米没有多少概念,可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却表现出了比学习毫米和分米更容易掌握的感觉。至于一小时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能行多少千米时,我先告诉他们这些常识,所以后面练习中出现的题目,学生很容易就知道多长路程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以及大概多少时间,学生掌握的很好。 教学中,学生最不容易理解的却是从哪到哪大概有1千米,别说学生不知道,作为老师也真的感受不出从学校门口到哪能大概是1千米,所以说,学生对1千米到底有多远,很难估测,再加上今天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去感受这1千米有多长,只是凭空想象而已。 最后的习题中,我设计了一些课外拓展题,我感觉非常好,学生对这样的题目也很喜欢。我另外布置了两项作业:一是放学时请家长带着孩子回家时,感受从学校门口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二是从家门口到学校门口大约有多少千米,使用什么交通工具,需要多长时间。这样让学生有一定的亲身体验,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 篇二: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千米的长度观念比较难建立,除了选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源,教师还应该自主开发一些学生身边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对于千米的感受,应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结合起来。教学“千米”时,一定让学生们实地走一走,知道从哪里走到哪里(或往返几次)正好走了1千米,使他们初步形成千米的长度观念。学生形成了较清晰的长度单位的观念,对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就容易掌握。 为了能增强学生对1千米有多远的感受,将1千米与学生的经验建立起来,所以准备把这节的前20分钟放在操场上 查看更多>>>
篇一:认识千米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学、逛超市、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教材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题。考虑到学生对学校附近比较熟悉,所以我让学生先猜一猜:哪个地方到学校大约是1千米?通过学生的猜测、比较,得到:“从学校到某某屯大约是1千米。”然后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长。通过猜一猜、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1千米有多长。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大约相隔1千米?对于1千米和1米之间的进率,估计学生能说出来,就直接让学生说一说。然后通过讨论、汇报,使学生了解:测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测量,还可以步测、看摩托车上的里程数等等。球场外一圈有约有100米,几圈才是1千米?体育馆的环形跑道长400米,跑几圈是1千米?你是怎么想的?通过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然后是千米和米的相互转化,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使学生明白:计量路程等的长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千米”……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觉得比以往有趣多了。但是,由于学生多,担心学生安全,没有组织学生到校外走1千米的活动,感受1千米的距离。加上学校地势不开阔,只是组织学生到地形较为平坦的篮球场量出100米的距离(大约一圈多),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并让学生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实际走一走,算出所需的时间大约是一分多钟。然后告诉学生10个这样的长度就是1千米,一般步行12-15分左右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并让学生想象一下10个100米有多远,学生对于千米的理解还是不够深刻。 篇二:认识千米教学反思 《认识千米》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千米这一度量单位,建立千米的概念,难点是将千米这一概念与已有 查看更多>>>

教案要写哪些内容呢?不仅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做好充分的教案准备,能很大程度上实现教学目标。教案有利于教师接下来的讲课,范文资讯网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一篇与“二年级认识米和用米量的教学反思”相关的文章,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二年级认识米和用米量的教学反思 篇1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通过合作,学生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1.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2.厘米是个长度单位,它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3.我们还学会了以厘米做单位画线段的方法.)

导入谈话:看来,大家厘米的知识掌握的都不错,老师这有一道小难题.谁愿意到黑板前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a.请你用老师提供的尺子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并把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b.在测量时,你有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3)学生提问题.(如a:这把尺子也太短了,量这么长的黑板太费劲.b:有没有比厘米长一些的单位.)

(5) 师: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的两边相距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补充:米可以用字母“m”来表示.

(6)出示米尺,观察米尺有什么特点.(米尺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的)

(7)让学生拿着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到讲台前来和教师的1米直尺比一比,体验不同的尺子上1米的长度是相同的(在这里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1)实际体验.请同学们互相用自己带来的卷尺量一量,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2)再次体验.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

(3)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1)初步质疑.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的.认识,同学们用两个手指比一下,1厘米有多长呢?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画出1厘米.

(2)教师出示一把木制米尺,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

(3)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卷尺,1米里面是不是也有100厘米呢?

(4)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

查看更多>>>

由于我们工作的严谨,对于各类范文的需求不断增多,好的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范文可以为我们提供各种参考,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认识厘米和米的教学反思汇总8篇,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认识厘米和米的教学反思【篇1】

上课前,我的心里并没有底,尽管这一课已是磨课数遍,但是心中仍有顾忌。因为这是自己第一次到外校接班上数学课,心想:自己的引导是否会到位;是否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我也深知孩子们的应答我根本是无法预料的,但我又特期待与孩子们的表现。

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两次关于长度单位的直接经验,即一年级上册的“比长短”和上一节课的自选单位测量。学生在这样的测量活动经验的积累中,已经对长度概念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并会用“长、短、一样长、短一些、长得多、有几个什么那么长”等等词语来形象描述物体的长度特征。所以本课的教学是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的。关注了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从学生兴趣出发,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先是通过故事《阿福的新衣》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发认知冲突:裁缝师傅用手给阿福量衣服的长度,告诉徒弟身长三拃,徒弟认真地用自己的手量了三拃,做好了衣服。可阿福穿在身上,却太小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进而让学生体会不同的拃做出来的衣服大小不同,让学生理解统一标准的必要性。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揭示1厘米——认识1厘米——制作并认识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量一量(量课前“师傅和徒弟的一拃长”及“数学书的宽约几厘米”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学会测量。通过让学生实际测量师傅和徒弟的一拃各有多长,并通过比较,再次体会建立统一标准的必要性。特别是在教学“制作刻度尺”这一操作活动时,学生们集思广益,开拓思维,力求完美,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数学要来源于生活和现实,应用于生活和现实。我觉得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引导学生亲历数学思维的过程,学生研究的内容是现实的,采用了探究研讨法,充分体现了新理念。教学中还存在着不足,如:没能很好地引导其他同学及时准确的评价,特别是来自于同伴的评价,这样会更有效的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认识厘米和米的教学反思【篇2】

导入时先让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随后通过一个“为什么结果都不一样”的提问很自然地引出测量单位和测量方法。教学认识厘米时,先让学生发挥想象,随后通过实物来感受1厘米的长

查看更多>>>

教学内容:千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3、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活动:①走100米,数数大约有几步。②走200米,看用多长时间。③了解交通工具的一般速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谈话:小朋友们,听说过五指山吗?西游记里如来佛的手掌就叫五指山,在数学王国里,也有一座五指山,住着长度单位五兄弟。 1、复习已学过的四个长度单位。 (学生比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说出表示的符号并板书;说出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2、填入合适的长度单位。 世界上最小的鸟体长约2( );世界上的建筑高约452( ); 世界上最矮的成人高约8( );世界上最薄的笔记本电脑厚约15( )。 师:导入:拇指峰上住着谁呢? 二、认识千米: 1、生活中的千米 (1)板书课题:认识千米(公里 km) 千米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你曾在那里听过或看过“千米”? (2)播放相片:这是付老师在高速公路上拍摄到的一些镜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呢? ①指路标志:(北京距天津?千米) ②虎坊桥距广渠门?千米 (3)千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也可以表示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 ①除了汽车,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可以用千米作单位? ②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千米作单位? (4)小结:学到这儿,你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产生了什么初步印象? 2、、教学1千米与1000米: 师:现在大家一定很想知道1千米到底有多长,一起来看: 播放录象:(走100米的镜头)看,这是我们昨天在操场上活动时拍的录象,我们数了数,走100米大约要200步 板书:走200步的路约是100米 (走200米的镜头)现在走了200米,大约花了3分钟? 板书:走3分钟的路约是200米 (闭上眼睛想一想100米有多长),下面的“小志愿者”们走的路就更长了,我们一边看,一边认真数一数:他们一共走了几个100米? (录象快放部分学生走10个100米的镜头) 师:(2)同学们想一想:把这10个100

查看更多>>>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7—8千米的认识 。 二、学情与教材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学、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考虑到锦江小学校园及学生的特殊情况,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实际长度概念时选用学生熟悉的学校周围的一些环境,这样既能有效化解难点,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到目前为止,你知道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毫米、厘米、分米、米) (二)学习新知 1.认识1千米。 师:如果我们要量从大庆到哈尔滨的距离,用毫米、厘米、分米、米这4个长度单位合不合适? 师:你感觉1千米应该有多长? 2.感受1千米。 师:1000个1米有多长?你来猜测一下。(400米一圈的操场,走两圈半就是1千米) 师:请每个人都在心里默默地想象一下1千米有多长,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师:1千米究竟是不是你想象的那么长,你想不想亲自到室外去验证一下?我们一会儿到外面去验证一下1千米是不是你想象的那样长。 去室外体验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步要匀,路线要直。 (2)数步数时可以用手指帮助计数。 (3)靠路边行走,注意安全。 (4)完成学习汇报单 你们走了多少步?你们感觉走的累不累呀?用多长时间呢?你觉得1千米怎么样?今后,我们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来估测一下,从一点到另一点你走的路大约有多长 回到教室里,说一说走完1千米的感受。 3.估算1千米。 从我们学校门口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 4.单位间的换算 (三)巩固练习 (四)总结阶段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写一篇数学日记———《感受1千米》。 可以从以下

查看更多>>>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单位后进行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1平方千米,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发现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教材利用实物图片,呈现了四川九寨沟、三峡水库、杭州西湖的面积和我国2004年完成的造林面积等一组实际数据的基础上,直接指出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以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为基础,告诉学生其面积就是1平方千米,然后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平方千米、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目标]:1、通过演示和教师与学生的探究,使学生形成1平方千米的表象

2、建立空间观念,知道平方米与公顷以及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

3、能借助计算器,估计或计算相关的土地面积。

4、培养学生积极参加活动的习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1平方千米,利用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提炼新知

师:课前,你们收集了很多有关土地面积的资料,我们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①我国土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

②:北京的面积大约2万平方千米,天津的面积大约1万平方千米。

③:秦始皇陵的占地面积为56万平方千米。

④:俄罗斯是世界上土地面积的国家约为1710万平方千米。

⑤:颐和园占地290公顷,大约3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三。

⑥:香港最小的郊野公园,占地100公顷,那的有多大呢,我真想去看看。

⑦:亚洲是世界上第一大洲,总面积约4400万平方千米。

……

师:你们在收集这些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交流,引出课题:认识平方千米

二、 学习新知,建立表象

(一)猜想1平方千米有多大:

1、说说你心目中的1平方千米有多大?

生:我觉得比1公顷小。

生:我觉得比整个无锡大

(二)认识1平方千米:

1、师: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约从我们学校到新街那样的长度为边长所围成的一个正方形土地。

生:哇,太大了!

师:不计算,你觉得1平方千米和1公顷比,谁大?

生:当然是1平方千米大,因为1平方千米边长是1000米,而1公顷边长是100米。

2、昨天我们大家已经到操场上了解了1公顷的大小,我们知道1公顷是10000平方米,而1平方千米是1000000平方米,那么100个昨天我们看到的1公顷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就是1平方千米。

3、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千

查看更多>>>

课题: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内容: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做一做”和练习一第3—5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3) 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教法:讨论、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 复习引入 (1) 提问: ①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② 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 (2) 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很麻烦、很累) 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 (板书:认识米 用米量) 二、 探究新知 (1) 认识“米”。 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 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3) 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 三、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 铅笔长15米。() ② 课桌高70米。() ③ 一棵树高16厘米。() (2) 完成练习一第3—5题。 四、 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 用米量 1米=100厘米

查看更多>>>

范文资讯网精选专题推荐:“千米认识教学反思”。

教学重点一定要及时突破难点,教案是一个教师的法宝。一篇教案要合理地组织教材。编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事项?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简短”,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简短(篇1)

千米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说,要建立这一观念的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强调新、旧知识的关系,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观念,使课堂教学过度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但是,千米这么抽象的一个长度单位,对于八岁的孩子来说那是很难想像的,单靠学生自己的凭空想像,那是非常难达到该课时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的。这需要很多的实际例子,而且要是跟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比较大的。当然,学生也并非对此一无所知,在平时生活中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表他们的意见,发挥他们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用他们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除此之外,教学千米的认识时,考虑到千米是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就比较困难。因此,我就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实际走一千米的路,这样从实践中感知1千米有多长,就比较容易建立千米的观念。这样有一部分的学生就能跟实际操场的情况联系起来理解和掌握。这对于一部分学生有了很好的帮助,不过在课堂教学时我带学生下操场实际测量和感知的时候,有部分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的学生,对于该课时内容的关注减少了,所以对于这一部分学生来说,达到的效果就并不是那么的理想了。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这一方面的处理还需要更加的谨慎。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简短(篇2)

《认识千米》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千米这一度量单位,建立千米的概念, 难点是将千米这一概念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形成正确的认知观。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课前我布置学生走一走: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00米,走100米要多少时间,大约几步,和爸爸或妈妈一起测一测家到学校的路程有多长。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复习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

查看更多>>>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千米认识教学反思 认识鱼的教案 圆锥的认识教案 吨的认识教案 圆的认识教案 数的认识教案 倒数的认识教案 认识冬天的教案 秒的认识教案 圆柱的认识教案
认识a教案 数学认识位置的教案 苏教版扇形的认识教案 认识冬天的教案中班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人教版认识面积的教案 认识冬天的教案大班 小班认识冬天的教案 扇形的初步认识教案 认识冬天的游戏教案 认识果字的教案 小班认识颜色的教案 认识冬天的教案反思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星空米罗幼儿教案 田径110米跨栏教案 认识9教案 认识春节教案 认识荔枝教案
展开更多
米的认识教案

米的认识教案栏目为大家带来大量米的认识教案、2024米的认识教案、关于米的认识教案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米的认识教案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