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贡句子

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5、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9、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10、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1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15、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

17、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1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19、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20、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21、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2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2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24、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25、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出自《论语子路》

26、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27、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28、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29、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3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31、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3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3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34、子

查看更多>>>

1、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0、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1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12、当仁,不让于师。

1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4、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15、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6、仁者,其言也讱。

17、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查看更多>>>
论语摘录

1、子曰:你无远虑,必有近忧。

2、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成为君子;不懂得礼仪,就不能立身;不懂得辨识语言,就不能认识人。

3、《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整理成书的。流传到汉代,有《鲁论语》《齐论语》《古文论语》三种本子。东汉时期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校了其他本子,并作了注释,流传开来,成为一个公认的本了。之后给《论语》作注的人很多,影响较大的有三国时魏何晏的《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的《论语义疏》,宋朝的邢(上曰下丙)把前人的成果和自我的见解汇集成《论语注疏》,被收入《十三经注疏》里,除此之外,宋朝还有朱熹的《论语集注》。到了清代刘宝楠博采众家之长撰写了《论语正义》。在封建社会,《论语》是文人心目中的金科玉律,因此在注释中难免有一些溢美曲说之辞。

4、樊迟问孔子:请问怎样才能提高道德,消除怨恨,辨别迷惑?孔子说:问得好呵!先劳作后收获,不就是提高道德吗?批判自身的错误,不好去怪罪别人,不就是消除怨恨了吗?由于一时的愤怒,忘掉了自身,甚至还边累了自我的双亲,不就是迷惑吗?

5、知人善任就是智,天下归仁就是仁。

6、敦柔润泽谓之温,行不犯物谓之良,和从不逆谓之恭,去奢从约谓之俭,先人后已谓之让。

7、孔子是殷商后裔宋微子的后代。周灭商之后,分封微子启于宋,孔子的先祖孔父嘉在贵族的纷争中被华督杀害,孔子的曾祖父防叔为了躲避华氏的迫害,才迁居到鲁国。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与颜氏徵在生孔子。孔子出生后,三岁上死了父亲,与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在年轻的时候,孔子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蓄息)等低微的小官,没有受到重视,孔子便开始了授徒讲学。到鲁定公时,孔子做过中都宰司空大司寇(主管司法)。定公十年孔子五十二岁,以大司寇身份代理相事,政治生涯到了巅峰时期,但时刻比较短暂,正因与鲁国的实权派人物季氏政见不一样,孔子离职去周游列国,先后到过齐卫宋陈蔡楚,期望能在别的国家实现自我的政治抱负,但都没有得到重用。晚年回到鲁国专一办教育,整理文献。经孔子整理的文献有《诗经》《尚书》《礼》《乐》,孔子还收集了各国史料,撰写了《春秋》。他的学生也累计到达三千多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这是孔子在历史上最辉煌的贡献。

8、国家政治清明,能够畅所欲言,国家政治黑暗,不允许不一样意见,说话只好退让。

9、子曰:不

查看更多>>>

论语心得 我觉得《论语》在今天最重要的的是给了我们现代人一双眼睛,一双看心灵的眼睛,让我们在这个物化的时代,了解到在我们的内心其实还有一片广阔的天空。我们的快乐其实来自于这片还未开垦的土地。教我们自己为自己营造一片精神的乐土,让我们把目光由只向外看转为向内看,完满自己的内心,做一个心胸开阔,心境敞亮,心态坦然的人。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 孔夫子的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一种饱和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后来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 《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人对自然万物,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学习《论语》,学习任何经典,所有古圣先贤的经验最终只有一个真谛,就是使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缩短历程,使我们尽早建立一个君子仁爱情怀,能够符合社会道义标准,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于社会岗位,都有一种无愧的交待。 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圆润地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来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大概这就是《论语》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 一、天地人之道 二、心灵之道 三、处世之道

四、君子之道

五、交友之道

六、理想之道

七、人生之道

我想我们不应该在怨天尤人了,因为这个社会是要发展的,在发展中与我们个人的利益出现冲突是必然的。在面对这种冲突的时候我们怎样让自己的工作、生活变的快乐?读了这本书我觉得我们既然无法改变自己周围的环境,只能去适应环境,无法阻止社会的发展,只能加快脚步适应社会的发展。把自己周围环境、自己生存的社会给予的压力变成一种生命的张力,做到从心所欲。

查看更多>>>

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己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己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应该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应该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应该要假若发现了自己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必须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应该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论语》,孔子,传颂千秋万代

相关资讯:朝花夕拾读后感鲁迅作品读后感大全最后的四十五分钟_读后感作文读《爱的教育》有感_读后感作文鲁滨逊漂流记 读后感_读后感作文 查看更多>>>

司马牛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亦: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尽管这段话不是出自孔子之口,但也代表了《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的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

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的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遗憾。

一种遗憾其实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来自一个报刊的记载,写的是英国著名网球明星吉姆·吉尔伯特的故事。

这个女孩子小的时候经历过一次意外:

一天,她跟着妈妈去看牙医,这本来十分很小的事情,她 以为一会就可以跟妈妈回家了。但是我们知道,牙病是会引发心脏病的,可能他的妈妈之前没有检查出来存在这种隐忧,结果让小女孩看到的事惊人的一幕:他的妈妈竟然死在了雅克的手术椅上。

这个阴影在他的心中一直存在着。也许他没有想到要看心理一道横,也许他从没有想过应该根治这个伤痛,它能够做的就是回避、回避、永远回避。在牙痛的时候从来不敢去看牙医。

后来他成了著名的球星,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有一天被压痛折磨的实在忍受不了,家人都劝他,就请牙医到家里来吧,咱们不去诊所,这里有你的私人律师,私人医生,还有所有人陪着你,你还有什么可怕的呢?于是请来了牙医

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正当牙医在一旁整理手术器械、准备手术的时候,一回头,吉姆·吉尔伯特已经死去。

当时伦敦的报纸,技术这件事情是用来玩这样一句话评价:吉姆·吉尔伯特是被四十年来的一个念头杀死的。

这就是心理暗示的力量。一个人的遗憾能被放大到多大?它可以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阴影,影响到你的生命质量。

当然很多人不见得会面临上述这种极端的例子,但你们一定听过这样的说法,一个人在愤怒或忧虑时,如果用一个测量仪检测你呼出来的 空气,它是灰色的,其中的二氧化碳会特别多,所以,长期困扰于人生的遗憾中而不能自拔,对一个人的生命质量是会有所损害的。

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

查看更多>>>

中华文化,千年积淀,深深的凝聚在《论语》一书中。

题记

本人才疏学浅,未能参透《论语》一书中深刻的道理,也未能根据书中内容而引经据典地讲出一连串的引人深思的感想。但在此,我只求简略的谈一下我在看完《论语》一书后的感受。

孔子一生富有政治理想,推行礼治德政,其学说核心为仁,因此,仁也是《论语》中的主要内容。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见仁在孔子心中的地位之高。但到底,什么是仁,如何才能做到仁呢?于是,孔子便说刚,毅,木,讷,近仁。孔子认为:刚强不屈,果敢坚毅,质朴老实,言语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具有这四种品德的人仅仅是接近于仁,那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仁呢?或许,连孔子心中也没有明确的答案,也或许,仁在孔子的心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地位之高甚至于没有一人可以达到。因此,只要做到接近于仁便已不错了。

孔子对教育事业的贡献也非常大,他主张有教无类兴办太学,弟子达三千之多。那么,孔子又是怎样理解和对待学呢?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告诉我们学的态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与习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与思之间的相辅相成。

这些语句从古至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伟大的学者为了一个简简单单的学字而不断努力,奋斗,倾尽自己的一生。

君子与小人

在《论语》中,君子与小人可谓是高频率词,而孔子也曾发表过很多关于这两个词的言语。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太多太多的语句告诉我们君子与小人的不同,太多太多的语句警戒激励着我们。可是,如何才可做到君子呢?孔子说:君子不器。于是,我们便开始学习各种文化知识,我们每个人都在争做德智体美劳全优的现代学生;孔子又说:君子成人之美。于是,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帮助着他人,以此来方便他人,快乐自己;孔子还说:君子耻其言而过起行。于是,少说多干成为了我们的口号。

君子于小人绝非几句话就可以辨别清楚的,但若无这几句话,则可真是分不清了。

《论语》

薄书一本,一万余字,细读一遍,一生无害。

查看更多>>>

论语有感(一)

初读论语,有一种高不可及之感。但静下心来,慢慢去品味,你便会发现书中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永远都是最简单的。

论语是一本记录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语录,它运用了最朴实的语言去阐述一个个浅显而又深刻的道理。

在我眼中,孔子是一位温文尔雅的圣人。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善诱的,跟人言榷的口气。从他的言语中,我看到了孔子的态度,一种儒家的态度,一种朴素。温暖的态度。

我们看到的孔子,态度平和但内心却十分庄严。因为其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所以,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究信念的人。他的学生自贡曾经问过孔子,一个国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稳,需要哪几条呢?这就是论语中自贡问政的故事。而孔子的回答很简单,只有三条:足兵,足食,民信之矣。第一,国家机器要强大,必须得有足够的兵力做保障。第二,要有足够的粮食,老百姓能够丰衣足食。第三,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自贡却说,三条太多了,如果必须去掉一条,您说去什么?孔夫子说:去兵。我们就不要这种武力保障了。自贡又问,如果还要去掉一个,您说要去掉哪个?孔夫子非常认真地告诉他,去食,我们宁肯不吃饭了,接这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信念的重要地位。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从古至今谁不死啊?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就现在而言,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信仰。国家的凝聚归根到底是信仰的强大力量。

还有一个故事同样令我记忆犹新。孔夫子最喜欢的一个学生叫颜回,他曾经夸奖过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家里很穷,缺衣少食,住在那非常破陋的小巷里。这么艰苦的环境对于别人来说简直难以忍受,而颜回却能够自得其乐。

玖完这个故事后,我很佩服颜回,不是他能够忍受这么艰苦的生活境遇,而是他的生活态度。在所有人都以这种生活为苦,哀叹抱怨时,颜回却不改变他乐观的态度。

我想也只有那些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与安宁。

相比现在,很多人虽然已丰衣足食,但仍不满。因为他看到的总是比自己更富裕的上一阶层。而论语所阐述的,便是去寻找你内心中的那份恬淡与安宁。

合上论语,孔子的思想却仍

查看更多>>>
篇一:论语 《论语》教学已接近尾声,惭愧的是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对于这个新课程我并没有采用很新的教法,主要采用的还是教师串讲的古文传统教法,所以关于《论语》的文化内涵也主要是以我的评析为主。但今天在上《高山仰止》篇的时候,我尝试了“学生评《论语》"的方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昨天用一课时疏通字词的基础上,我布置了一个回家作业,让学生在《高山仰止》篇中挑选一则自己读来最有感触的章节进行评点,在章节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心得。今天的课一开始,我发现大多数学生的课文上能有思考过的痕迹,我又给了学生三分钟时间进一步整理思路,组织语言。接下来我就把话语权交给了学生,想不到学生的点评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能对一章内容进行多角度评点,又能将多个章节融会贯通,结合起来评点,既能读出《论语》的积极意义,又能读出其中的局限性,思想的光芒实在另我惊喜! 比如第5.22章,学生既能读出编者把这章放在《高山仰止》篇的用意,又能结合对孔子身平的了解,从政治目的方面分析这章。 又如第11.13章,对孔子这句“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学生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有学生认为孔子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这话说得过于直接,欠方法性;而另有学生认为正是这样直接毫无掩饰的话语,可以看出孔子与学生的关系亲密,是师生,更是父子。 再如第19.23章,关于孔子的学说叔孙武叔不能理解的问题,有学生就联系到了现在经典文学无人问津,快餐文学畅销的问题,呼吁同学要静下心来读经典。 当然,有些学生的点评由于对文本理解的偏差,说的是“歪理”,但绝大多数能切中要害,有的甚至不逊于某些大家,而且学生的有些评点是我在备课过程中没有想到的,却也能让我感觉言之成理,让我真切得感觉到了“教学相长”的涵义。 总之,一次简单的尝试,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很多时候我们老说学生不会说,是我们没有放心让学生说。我相信:给他们一个平台,他们的思想将光芒万丈! 篇二:论语教学反思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 查看更多>>>

《论语》阅读心得

1

之前谈到孔子,我的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个一本正经不苟言笑的老先生,而现在我又在孔子的正直中感受到了一点可爱。

一个例子是孔子向子路发誓。《庸也》中,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所者,相当于现在的假如的话,据说是先秦人发誓常用的格式。可见孔子发誓不只慎重,而且懂行,或者说在和学生拉近关系。再如天厌之,相当于现在的天打五雷劈不得好死之类,好多人张口就来,慎重归慎重,又再普遍不过。而一旦连续反复,孔子那发誓赌愿的倔劲也就够吓人,而且唯其越倔则越吓人,越倔则越平易,越吓人则越可爱,越平易则越亲切。

2

在教育原则的问题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它蕴含了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的意义。在孔子之前的时代,平民很难进入官办学校学习。为打破这种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孔子积极推广私学,认为这样可以使任何愿意学习的人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根据《论语述而篇》所记载,为了贯彻有教无类的方针,孔子规定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意思是:无论何人,只要是有心学习者,仅需主动奉送十条干肉,就可以成为其弟子。孔子招收学生不分贵贱、贫富、地域、种族的原则,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大到平民乃至寒门子弟,兼收并蓄,因材施教,充分体现了孔子的教育观与仁思想的融合。

3

在大家手中的这本论语中,解释是君子不能像器物一样,只有一种用途。

这让我想到当今教育领域很热门的一个话题,就是专才和通才的区别。许多双一流大学都在推进通识教育,但并不是每一项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一些学科的课程泛而杂,学生觉得学不到什么东西。

孔子这一句君子不器是不是失去了其合理性了呢。

我认为是没有的。在当代仍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其内涵要稍微变化。这样的通,是触类旁通的通,是要在相近的范畴内的通。我曾经听一位老师说,他认为外院的学生,大一要上高等数学,但是不用上哲学,有点不可思议。对西方文化的学习,离不开对哲学的基本理解。例如政治家,要对历史有所涉猎;历史学家,又要对哲学有所了解。英语专业的同学,可以向语言学发展,也可以向翻译领域发展;翻译专业的同学,可以向文学翻译发展,也可以了解社会科学类的知识。有一个精通的领域作为起点,然后向周围的领域进行发散,我认为这样理解君子不器,符合新时代发展的内涵。

4

《八佾》: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查看更多>>>
论语的句子 论语精彩句子 论语劝酒句子 论语经典句子 论语的好句子 论语朋友的句子 论语中义的句子 论语里的句子 论语礼仪的句子 论语微信句子 论语体的句子
论语学习的句子 论语劝学的句子 论语激励人的句子 论语关于孝顺的句子 论语中学与思的句子 论语心得 论语为人处世的句子 论语中讲信用的句子 关于论语句子20字 关于论语句子30字 孔子论语 论语中守信用的句子 关于诚信的句子论语30字 关于诚信的句子论语20字 论语课前演讲 论语主题演讲 论语阅读感悟 论语读后感 论语八则教案
展开更多
论语子贡句子

论语子贡句子栏目为您带来论语子贡句子简短、描写论语子贡句子、有关论语子贡句子等。希望能帮您解决问题,欢迎进行阅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