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伤寒论心得

每个人的想法和观念都不一样,你觉得是错的事,别人不一定觉得。每个人基于自己的理解,可以将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小学中学阶段有一项重要的写作训练就是写心得体会,每一次心得体会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在写自己的心得体会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以下为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读伤寒论心得,感谢您的参阅。

《伤寒论》,古代汉医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在你度过伤寒论之后,你有些什么不同的想法分享?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读伤寒论心得体会,欢迎查看。

读伤寒论心得篇一

在这春雨纷纷的夜晚,窗外寂静无声,我独自坐在窗边,看着窗外的行人纷纷,不经意看到桌上的《伤寒论》,手不由地打开台灯,细细读起了起来。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翻阅它,但每一次翻阅它,都带给我一种新的感悟体会。它不仅让我惊喜,也让我困惑。但却又让我忍不住去思考、钻研,这一次次的思考、钻研都化作无数的对《伤寒论》以及中医的深情。

说道《伤寒论》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作者??张仲景,张仲景先生在历史上的主要贡献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身居高位却愿意造福百姓,为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所日夜寻求探索,从而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饱受病痛折磨的人民指引了一条出路。而其著作《伤寒论》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留下了几百个经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理,法,方,药的先河。自此以后,中医不再是师徒相传的经验之谈,而是成为了一门拥有理论的学科,使中医的各种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寻,有法可依。由此观之,张仲景之于中医犹如门捷列夫之于化学,称其为医中之圣一点也不为过。

然后在多次阅读《伤寒论》后我却发现想要真正读懂它并不是件易事,不仅需要知识积累更需要一颗探求的心。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经验,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考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最后在知识与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上,就可对《伤寒论》提出质疑,在疑问的过程中不仅是自身领悟的更高层次发展,更是医学造诣的升华。如此这般,方能读领略到古人张仲景先生蕴藏在书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

读伤寒论心得篇二

自仲景之《伤寒论》的出现,后世医家多对此有所发挥,或依原文而解,或有所补益,但于临床较为实用,讲得很是朴实的,我多遵刘渡舟、陈瑞春,二老多以临床为出发点,无累赘之言,指导我们后学有很深的实际意义。笔者近日再读《伤寒论》时,突有所感悟,现笔录于此,分享与同仁。

笔者近日坐门诊,接触的上感病人较多,这个疾病本身不是重病,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普通感冒,如无并发症,一般经5-7d痊愈。但若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可能会引动很多旧病复发,比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加重原有心脏疾病,比如导致心衰、心律失常等等。忽然想起,早在1800多年前的《伤寒论》中,仲景仙师就对此有详细的论述,我们一起来看《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可知,中医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程时间有精确的论述,但此处之病也不是单指感冒而言,学者应灵活看待。

再如《伤寒论》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主之。18条: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这两条论述了太阳中风兼肺失宣降的证治。以方测证,临床应有太阳中风的临床表现,即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象浮缓等证,再兼有喘息等症状的病症,治疗选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加厚朴、杏仁降气平喘,消痰导滞,表里同治,标本兼顾,为解表宣肺,化痰定喘的有效方剂。我理解,此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感冒,引动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而表现的症候,或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临床表现为此证型者,均可用之。如《伤寒论方医案选编》记载治疗外感引动宿喘案例,刘某,男,42岁,素有痰喘之疾,发作较频。春日伤风,时发热,自汗出,微恶寒,头痛,且引动咳喘,发作甚于前,胸闷而胀,气喘倚息,痰白稠量多,咳喘之时则汗出更甚。不思食。舌苔白腻脉浮缓,关滑有力。此风邪伤表引动痰喘复发,外风挟痰浊壅滞胸腕,肺胃气逆不降所致。方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味。处方为:桂枝6 白芍6 炙甘草4.5 生姜2片 厚朴9 杏仁9 麻黄1.5 贝母9 苏子9 炒枳壳9。连用3剂后,表证去,自汗止,痰喘亦平。再看《蒲辅周医案》中,蒲老用本方治疗重症腺病毒肺炎1例,患者为一3个月大的男婴,因发热4天,咳嗽气促抽风2次住院治疗,经用西药以及大剂麻杏石甘汤治疗无效,当时体温在40℃,无汗,面色青黄,咳而喘满,膈动足凉,口周围色青,唇淡,脉浮滑,舌淡、苔灰白,指纹青,直透气关以上。蒲老认为是辛凉苦寒撤热不退,是营卫不调,寒邪闭肺所致,遂用桂枝五分 白芍六分 炙甘草五分 生姜二片 大枣二枚 厚朴五分 杏仁十粒 僵蚕一钱 前胡五分 一剂得微汗,体温渐退,热降喘平,营卫得和,后再以射干麻黄汤加减治疗而愈。细读蒲老这则医案,有如肺炎并发心衰,忽又忆及读毛以林老师的《步入中医之门》讲到刘新祥教授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心衰的案例,并重点地说到汗与不汗的重要性。可知,本方不仅用于治疗外感引动宿喘,还可用于治疗喘息胸满,不能平卧的心衰疾患。

原文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本条论述了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证治。用小青龙汤辛温解表,温化水饮,方中麻黄发汗平喘利水,配桂枝增强通阳宣肺之功,芍药与桂枝相配,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散寒化饮,五味子敛肺止咳,且使干姜、细辛不至升散太过,半夏降逆化饮,炙甘草和中兼调和诸药,诸要合用,共凑辛温解表,温化水饮之功。现代医家对于此方的临床运用较为广泛,其适应范围是:⑴治表有寒邪,内有水饮,发热干呕而有咳喘者。⑵溢饮,心下有水气,咳嗽喘息,遇寒必发,吐痰沫,不能卧,喉中涩。⑶支饮,发热干呕,吐涎沫,咳逆依息不能卧。总之,寒饮咳喘,不论有无表证,均可用之。本方对现代医学的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只要辩证准确,多有很好的疗效。《伤寒论方医案选编》中有案例为证,李某,男,44岁,自幼患过哮喘,天冷遇水劳动则喘更甚。1964年8月12日因重感冒而复发哮喘,咳嗽连声,咽中漉漉,多吐白沫,伏坐不得卧,吐痰不松,食欲减退,大便结,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浮紧。或衰木盛,水寒金冷,津液不得蒸发,则留而为饮,上迫于肺,肺络受阻,气机被遏,遂致咳喘,治宜温中蠲饮,宣肺纳肾。处方为:麻黄4.5 肉桂0.9 沉香1.5 白芍6 细辛2.1 干姜3 五味子3 半夏6 炙甘草6 蒌仁15 莱菔子12 服后喘定咳轻,咯痰大减,亦能卧睡。再以温化饮邪肃降肺气,连服六剂而瘳。刘老常用小青龙汤治疗咳喘,常屡建奇功,并总结出小青龙汤的运用的六个要点,大家可参考《刘渡舟验案精选》。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与小青龙汤皆为表证兼喘的方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为表虚兼喘,临床以有汗而无水饮内停的咳喘病症,而小青龙汤为表实兼喘,为无汗而有水饮内停的咳喘病症。

读伤寒论心得篇三

我个人认为,中医的发展道路是曲折又漫长的,前途却是无知的。回顾中西医发展一路起来的历程,中医在社会中所受到的种种质疑,难免会让人对它心存质疑。虽然我是中医学院的学生,坦白说一开始我对中医也是有偏见的,特别是我们中西医结合专业,先在南方医科大学学习两年西医的我们对中医这种富含哲学而又需要有一定的中国古代知识才能理解的学科,在缺乏这时代知识又一直接受西方原子论教育的我们看来是多么抽象而又模棱两可的东西。记得《中国医学史》的吴老师跟我们说过这么一句话西医让人明明白白地死,中医让人迷迷糊糊地活。或许这就是中医和西医的区别吧。

接受中医教育一年半了,对中医也算是有些许了解,也培养了自己对中医的兴趣和坚定自己学中医的信念,虽然说不是每个中医人都可以成为中医大家,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中医真的可以让人活得更好。还是邓老的一句话说得好中医之所以没效是因为你没学好。

《伤寒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医著之一,著者为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此书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专著,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著。《伤寒论》是通过六经传变、六经辨证来讲述疾病,张景仲真是个伟大的医学家和文学家,他采用了很多种手法:省文法、倒序法。。。。让我们这些没有什么中医文化底蕴的新一代读起来还真的不好理解。但还好,他按六经传变规律来描述这也给我们很清晰的思路去探讨这方书之祖、医方之经了,也不是没有窍门可寻的。再者他的脉法有独到之处:1、各病有主脉;2、一脉主数病;3、一病见数脉;4、脉法颇灵活;5、用脉象解释病机;6、以脉象指导诊断;7、以脉象指导治疗;8、据脉象推测预后;9脉象相同,舍脉从证以认病;10、证候相同,舍证从脉以认病。在治则治法上也是非常具体的:1、治未病;2、注重顾护脾胃;3、注重因势利导的治则;4、强调标本缓急;5、突出同病异治,异病同治;6、指出疾病的治法及治禁。7、注重整体护理。8、也体现了张仲景多一证则加一药,少一证则减一药的思维。这不仅给我们理解《伤寒论》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也丰富和拓展了我们的中医思维和临床思维。

这个学期学了《伤寒论》,四大经典医著之一,大家都很重视,再加上有幸是李赛美教授教的,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就更大了。李赛美教授会给我们放临床主任查房病案分析视频,我挺喜欢这种教学方式的,因为我不仅让我们可以了解临床上是怎样用《伤寒论》去解释和辨证辨病的,同时也培养了我们的临床思维,和加深对条文的理解和运用,也增加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我们的思维,也减轻了以前我们一味上课枯燥无味的只看ppT的现状。减少了我们的视觉疲劳。

课余时间大家都会去看《伤寒论》各家之说,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对所看到的内容感兴趣的总结一下自己的心得,或者觉得别人说得好的、总结得好的地方,就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然后几个同学常常在一起讨论条文说说自己的见解,大家都各抒己见。我觉得这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让我们相互学习,可以了解其他同学的理解和思维切入点,同学也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维,再者大家分享可以做到资源共享,不仅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东西,还能增进我们的友谊,也培养了我们与他人合作和表达自己的能力。

我这个学期看了《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觉得这对我对《伤寒论》的学习和理解是很有帮助的,里面有他用经方治疗的个别案例这更加深我对经方的疗效的认识以及经方运用的临床思维都有所帮助。记得刘教授在讲桂枝去芍药汤为什么要去芍药?讲得挺好的。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芍药味酸,入血分和阴分,对于胸阳之气不利,因此要减去。根据张仲景用药的法度,胸为阳,凡胸阳不利出现胸满,都去芍药;腹为阴,凡脾阴不利出现腹满,都加芍药。所以去芍药者,乃避阴以救阳也。其二,芍药会妨碍桂枝的宣发、腾达、振奋心胸阳气的作用。把芍药减去以后,桂枝汤中剩下的都是辛甘之药。这解释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要去芍药,也更总结了张仲景是怎样运用芍药这一味药的。这也给我们在《金匮要略》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防已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也更容易理解,为什么在这里要加芍药了。

我是个爱想东西的人,脑袋里有时总有些奇异的想法。我有时会着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本这两本都是医圣张仲景的手稿,总想怎样找个切入点把这个两本书联合起来读,或许会更好理解。例如,咽喉溃烂一病。

我个人认为这两首方所治的咽喉溃烂症,苦酒汤侧重于痰,所以用半夏涤痰散结。然而甘草泻心汤是个寒热错杂,偏于热为患。所以用了黄芩三两、黄连一两来苦寒清热燥湿。临床上出现咽喉溃烂症时,这两首方都是可以加减运用的,特别是甘草泻心汤里面的药物寒热各自调整一下,运用范围更广。

张仲景的六经辨证是非常清晰,而且他的经方也是在临床上被验证过,确实是有效的,而且疗效非常好,这无须再去质疑了。但唯一遗憾的是,他并没有给我们留下攻破当今世界的第一杀手肿瘤的证治方药,这也给了我们一块新的领域,毕竟这问题是会层出不穷的,也让我们在学习张仲景的辩证和临床思维后,学会举一反三地开阔我们的思维,不断地丰富我们的经验,用实际去验证经方的效验和攻破这难关的可能,去填充这页空白。我对这方面也很感兴趣,也坚信中医治疗肿瘤是永远比西医更具优势和人性化。《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更坚定了我攻破肿瘤这一难关的信心。虽然我目前还没有这个能力,但自从我踏上医学这条路,认识到肿瘤这个世界难题时,我就下定了决心致力于中医治疗肿瘤这一块,我相信未来中医一定可以攻破肿瘤这一难题,至少可以对人类的健康和减少患者的病痛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是更有优势的。虽然我知道我这么说也是没有什么科学性,但这是人类的美好愿望,只要有信心,坚毅走下去,就像人类登月这一步的跨越一样是有可能的。

读伤寒论心得篇四

在积累了大一,大二的中医基础课后20,大三的我们开始学习经典。经典的学习,提升了我们的深华空间,培养了我们的中医辩证思维。为我们将来从事中医药工作打下了基础。我对自己学习伤寒做个简单的分享。

1.理解原文为重点,多读多背,多用心品读,用心体会。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著,求其本意,旁参诸家,多读多倍,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伤寒论》主要讲诉仲景学术思想,探索期精微大意,因此就应该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文句子的含义,然后将其背诵,记在脑海里,到遇到时便可拿出来用,体现熟能生巧之意,只有熟了以后反复的应用才可体现出其精微之处,然后在不断地使用中得到提升。

2.六经辩证的学习非常具有逻辑性,知识特点具有框架性,对我们学习起来就非常容易。 每一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这样先记住病纲总的特征,再来分析其中的特殊病症,从同到异,相比较的学习,比较容易记住,结合各种致病特点,各脏腑受邪特点和以前的知识联系起来学习,从各经病治疗,治法入手,失治,误治后出现的病症,一一梳理,学习起来比较容易。六经传遍是有规律的,不同的传变情况会有不同的传变情况:在感邪轻,正气强的条件下,如治疗得当,可不传而愈。在感邪重,正气强的条件下,病发于阴而反映强烈,不论病在一经或合病,或并病在三阳,但若治疗不当,消耗了正气,则可传入三阴。由阳经传入三经的,病多属热,在感邪重,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发时直中三阴,但若治疗适当,邪衰正胜也可阴正转阳,在感邪轻,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可发于阳也可发于阴。

3.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学习

六经辨证是要辨别出病、脉、证、治四方面的基本内容,可见通常所说的六经辨证,实际上是对辨识

以上四方面内容的简称。

太阳病为外感病的初期。太阳病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提纲,凡外感疾病。出现此脉证者,即可成为太阳病。太阳病有经证腑证之分。太阳经证因因病者体质及感受邪气不同,分为邪气中风两大类。中风的主要脉症有恶风寒,发热,头项强痛,自汗,鼻鸣,干呕,脉浮缓等,其病机为卫阳浮盛,卫外不固,营阴外泄。伤寒的脉症有恶风寒,发热,头项强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等,其病机为风寒外束,卫阳郁遏,营阴凝滞。太阳腑证有蓄水,蓄血之分。蓄水证是表邪不解,内入太阳之腑,邪与水结,膀胱气化失职,故出现脉浮发热,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少腹满,脉浮数等。蓄血证是表邪不解,循经入里化热,热与血结,血蓄下焦膀胱部位,起临床证候为少腹急结或硬满,其人如狂或发狂,小便自利等。此外,太阳病还有兼证,如太阳中风兼喘,兼汗漏不止,兼身疼痛等;又有因误治失治所导致的变证,如结胸,痞证,脏结,火逆等等。

阳明病是外感病过程中,正邪相争剧烈,邪热极盛的阶段。其证多属内实燥热性质,故阳明病以胃家实为提纲。阳明病依据燥热与肠中糟粕结合与否,而有热证,实证之分。如燥热虽盛,但未与肠中糟粕相结,而充斥内外,弥漫周身,出现身大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洪大,烦渴引饮者,称为阳明热证。若燥热之邪与肠中糟粕相结,燥屎阻滞肠道,腑气不通,出现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腹满硬痛,不大便,脉沉实者,称为阳明实证。另有微热约束脾的传输功能而大便硬结,不更衣十日无所苦者,名为脾约证,亦属阳明实证范畴。阳明病虽以里热燥实为主,但也有由于里虚或中寒所导致的阳明寒症,虚证。此外,阳明篇中还有发黄证,血热证等变证。

少阳病是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病在半表半里的中间阶段。邪入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故以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其主证还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舌苔白,脉弦细等。少阳枢机不利还包括有若干兼证,如兼太阳之表,则出现发

热,微恶寒,肢节疼烦,微呕,心下支结等;兼阳明之里,则可见往来寒热呕不止,心下急,或心下痞硬,郁郁微烦,或潮热,不大便等;若兼气化不利,则可出现往来寒热,心烦,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等;如少阳病误下,病邪弥漫,表里俱病,虚实相兼,则见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等

太阴病是三阴病的初始阶段。病入太阴,以脾阳不运,寒湿阻滞为主,故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食腹自痛为提纲。除太阴本证外,尚有太阴兼表证,见脉浮,四肢疼烦等;有太阴腹痛证,见腹满时痛,或大实痛等;若太阴寒湿在里不解,郁而发黄,亦可形成太阴发黄证。

少阴病是外感并发展过程中的危重阶段。病至少阴,心肾阴阳气血俱虚,故以脉微细,但欲寐为提纲。少阴病有寒化热化两途:寒化证见手足厥冷、身倦而卧、下利清谷、小便不利、脉沉微等;热化证则以心中烦不得卧,咽干咽痛,或下利口渴、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等为主要脉症。此外,少阴病还有兼太阳之表的两感证,热化精伤、邪热并归阳明的急下证,以及热移膀胱、下厥上竭等症。

厥阴病是伤寒六经病症的最后阶段。厥阴为病,肝失条达,木火上炎,脾虚不运,易形成上热下寒的病理变化。厥阴病提纲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即反应了厥阴病寒热错杂的证候特点。然厥阴受邪,阴阳失调,若邪气从阴化寒,则为厥阴寒证;从阳化热,则为厥阴热证。病至厥阴,正邪相争,阴阳消长,加盟手足厥逆与发热交替出现,则为厥热胜负证。若由于阴阳其不想顺接,表现为四肢厥冷者,则称之为厥逆证。邪犯厥阴,肝失疏泄,影响脾胃,升降失调,还可见呕吐、下利等证。

读伤寒论心得篇五

1. 关于其流派。在我看来,伤寒论可以分为两大流派,一派是占据绝对主流的辨证论治学派,主张治病要根据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的理论来辨证型,代表人物有刘渡舟,熊曼琪,梅国强,李克绍等,主流医家几乎都是主张辨证论治一派是人数较少的主张辨六经辩方证药证的方证对应学派,代表人物有日本吉益东洞、尾台榕堂、汤本求真等,中国的有胡希恕、黄煌、刘志杰等。

2. 关于其论证的内容。伤寒是温病、中风、伤寒、中湿等外感疾病的统称,或者说由于起居饮食不甚引起的突发性疾病。例如汗出当风、久坐湿地等等。而在所有外感疾病中伤寒是最严重最普遍的一类疾病,这是伤寒论重点讨论的对象,当然也同时讨论了另外几种突发疾病

。所以伤寒论重点讨论的是外感突发疾病的证状、脉象、传变规律及治愈方法。

3. 对六经的认识及其和脏腑关系的几个简要介绍。中医治病都是从整体出发的,以病者盛衰强弱为依据,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故治宜和解。昔俞根初先生曰:以六经铃百病,为确定之总诀。又曰:百病不外六经,正治不外六法,按经审证,对症立方。

(1) 阳明病与心阳明病。无论寒邪热邪,一律表现为高热,另外有谵言妄语的证状。其实阳明与心有莫大关系。《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二阳就是阳明,说明阳明的病可能发自于心,也可能发自于脾。所以心病可以引起阳明病。而瞻谵言妄语是神志疾病,与外邪攻击心包有关,也正因为心包是禁宫要地,正邪交争最猛烈,所以才会出现高热症状。另外阳明病的脉象是洪脉,这正是心脉。由此推知,阳明经病的主方白虎汤,其实最重要的是解心热。在高烧、神志昏迷的时候,后世很多名医都在白虎汤的基础上加上犀角、羚羊角等味以解心热。(2)阳明病与肠胃。《灵枢经脉》说足阳明胃经主津液所生病。足阳明病引起的一个问题就是津液大亡。因此阳明病的一大特点是大汗出。汗出也是身体正邪交争后把外邪排除体外的过程。但是大汗出后出现的问题就是胃家实排便困难。依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正常的人体防御机制,可以通过高热、汗出的方式战胜外邪病排除,在体表可以排邪,那么机体是否也有可能在肠胃之内,以分泌物的形式将外邪排除,随粪便外出。但是,由于排便困难,外邪无法排除,反而在粪便上滋生,排便困难除了破坏正常代谢外,也使外邪在粪便中滋生。因此排便就成了主要矛盾。三个承气汤就是解决排便问题,大便出来了,外邪也就随之而去了。当然并非所有的阳明病都会伴随便秘,而是肠内有燥矢、有宿食、或肠胃机能有问题才引发便秘。

(3)太阳病与肺。外感症初发,通常表现为太阳病。所谓太阳并非抽象概念,因为太阳病会引起手足太阳经循行部位的不适感受。如头项强痛,腰背痛。例外鼻鸣、鼻塞、流涕等有时也是太阳经的病症,因为足太阳经过睛明穴而络鼻窍。太阳病是表证,病在皮毛。肺主皮毛,所以太阳病与肺部疾病通常同时出现。所以太阳病经常伴随咳嗽、喘息、浊痰的出现。所以在治疗太阳伤寒的方剂中,多有润肺、止咳的药物出现。如杏仁、五味子、生姜等。另外,太阳病为什么现浮脉?浮脉是肺脉,所以是太阳经与肺同病。

4. 对于药物使用的看法。在我看来伤寒论中其主要用药特点是有是证,用是药。最典型的就是《伤寒论》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痞满,默默不欲饮

食,心烦喜呕,或??,小柴胡汤主之。方后7加减: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加瓜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服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又如麻黄汤、麻杏石甘汤、麻杏苡甘汤,三方的共同症均有发热,共同之药都有麻、杏、甘,仅有一味药不同。显然可以看出桂枝为恶寒身痛而设,薏苡仁为风湿身疼而设,石膏为汗出兼喘而设;桂枝通阳、薏仁祛湿、石膏清里热。通过这样的类比,我们就可明确的知道桂枝、薏仁、石膏的药物作用,不用再作其它的分析和药书资料的论证,简捷而正确,直得仲景心法。

5. 心得总结和对未来的展望。我深深感觉医学知识博大精深,疾病千变万化,我的知识实在太贫乏。以后还要在多个方面多下功夫,充实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一定要灵活运用伤寒论,在失败中总结经验。作为新时代的中医学生,我一定要立足于临床,刻苦研读张仲景著作,学以致用,反复实践领悟,提高自身的中医素养,同时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国医大师邓铁涛曾寄语青年中医:21世纪是中医学的世纪,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当铁杆中医,努力提高中医临床疗效,让中医学走出国门,传扬世界,为整个人类的健康贡献力量。我一定要成为其中的一份子,为中国医学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读伤寒论心得篇六

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大三的时候开始学习经典,更是深有体会。而今有机会在毕业前再次选修经典,这对未来工作将会有莫大的帮助。在繁忙的找工作中,我依然会抽空学习经典,以下就我对《伤寒论》的心得体会做个分享。

一、以理解伤寒论原文为重点,多读多背。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旁参诸家。多读多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习《伤寒论》主要是继承仲景的学术思想,探索其精微大义,因此就要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伤寒论》由于成书年代久远,条文失真,文法多样,文字古奥,论理广深,因此,我们要想学好她学透她,依靠后世注家,以注家作为向导,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然而,历代注家很多,且观点不一,如何选择,很是让初学者头痛。有幸在书店买了一本郝万山伤寒论讲稿,里面释义博采众家,实在让我受益匪浅。而胡希恕老师更是为后代工人为伤寒论注解的第一人,胡老师释义让人叹为观止。

至于背诵,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

二、我对六经的认识。

《伤寒论》六经体系是疾病共性规律的概括,以六经生理为基础,阐释其病理变化,不单是外感,实可以统万病。《伤寒论》从内难二经基础上的进一步之经典著作,补内难二经之不及,其首创六经证治。故我对六经之认识有一读之必要,打的中医治病,皆从整体出发,依据病者盛衰强弱、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而治宜和解。

六经的划分具有辨证与论治的双重意义,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示中风或伤寒,以确定解肌或发汗的治法。第二,提示病位的表里,可定表、和、攻救之法,对于部位的归类,可做为论治的根据。第三,提示病情的寒热,决定用药的温凉。第四,提示邪止消长的情况,可知如何祛邪或扶正,在辨证归类时以实证属三阳,虚证属三阴。第五,提示受邪的经脉脏腑可以分经用药,有的放矢。由于六经能提示受邪部位在何经脉脏腑,给立法方药指明方向,故伤寒六经辨证的过程,即是确立治则,治法及选方遣药的过程,所以辨证与论治是两个步骤,合而观之辨证与论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六经传变是有规律的,不同的传变条件,会有不同的传变情况:在感邪轻、正气强的条件下,如治疗得当,可不传而愈。在感邪重、正气强的条件下,病发于阳而反应强烈,且不论病在一经或合病,或并病都在三阳,但若治疗不当,消耗了正气,则可传入三阴。由阳经传入阴经的,病多属热,易于亡阴。在感邪重,正气弱的条件下,病发时直中三阴,但若治疗适当,邪衰正胜也可阴证转阳。在感邪轻,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可发于阳也发于阴。

三、关于伤寒在临床上的运用体会。

作为毕业班学生,已经经历过临床ʵϰ,有幸在实习期间能在一附院见到各老师在临床应用经典。这让我也有些临床上的实践与体会。总结起来,首先应抓住主证,然后辨析病机,最后在了解方义的基础上化裁经方,经过加减。临床如白虎加人参汤合竹叶石膏汤治疗糖尿病。五苓散合真武汤治心衰的水肿,大柴胡汤合半夏泻心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等。

总之,《伤寒论》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

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其中的奥妙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编辑推荐

读实践论心得体会


篇一:实践论心得体会1500字

读《实践论》有感

刘堃按照报社党委创先争优活动小组工作的安排和要求,我认真阅读了毛泽东同志的《实践

论》,深受启发,《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

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在读

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实践论》

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

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

又服务于实践。

首先,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

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

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

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 但是,认识的目的

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

论的 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

又一个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

续。

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

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

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 于是,我们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

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

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

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 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

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

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在学习和工

作中,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

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

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

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

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2011.3.28篇二:实践论心得体会 知行合一 助推现代农业发展——毛泽东同志《实践论》读后感 根据党校课程安排,今天再次学习了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虽然已经不是第一次读,

但仔细读一遍下来,还是深有感触。在这篇充满了文学气息的哲学论文中,毛泽东同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全面阐述了马克思

的“主观认识”—“人类实践”—“客观检验”—“再认知”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朝向真理

的通达之路,可以称得上是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实践论与中国现实国情相结合从而发展具有中

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实践观的理论典范。 我认为这篇文章大体可以分为三部分来阅读:第一部分介绍马克思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它开篇立论的向人们说明,人的认识是由实践

产生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第二部分是文章的精华部分,详细的分析人的认识如何从实践发生,又如何服务于实践。

对于认识的过程,毛泽东同志认为:“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人们通常在实践过程中,开始看到

过程中的各个事物的现象表面,反复多次后,生起了认识过程的第一个突变,产生概念。而

这些经过,即从浅到深的过程,是马克思辩证认识论的伟大贡献。对于认识的深入过程,毛

泽东通过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和对战争的例子,更加透彻的

说明了基于变革现实的实践而产生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的逐渐深化活动。“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重点是

“理性认识依赖于认识的问题”和“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

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我认为他重点提到了认识的能动作用,即“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

跃上”。

第三点,毛泽东说明,认识运动的完成是在实践中得到预想的效果。同时,从长期来看,

认识应该跟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第三部分从时代责任讲起,提出当时的无产次级及其政党的任务—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

造世界,并最后总结全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即认识论的重要思想。在毛泽东看来,认识开始于

实践,认识又有待于深化,从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实现质的飞跃。坚持从实际出

发,是毛泽东极为突出的特点。其实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所阐述的观点和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完全统一的。《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一九三七年,毛泽东结合中国具体的

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毛泽东同志以“实践论”为题阐述认识论

问题,有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特征;二是党内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轻视实践,造成中国

革命的严重损失,用实践的思想教育广大党员和干部,具有现实针对性。虽然距离《实践论》

问世已经过去了75年,但它对认识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上出现的社会性问题

具有及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有必要再读《实践论》一文。这是一篇情理兼备的文章。读完后,我既有文学上的美感,又有哲理上的收获。结合工

作实际,我个人觉得,它给我比较重要的启示是:

1、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的基本原理,这个观点还是应该不仅深

深留在脑里,还应在实践中不断的证实。现实中我们有时会相信道听途说的东西,或相信传

统经验,于是导致墨守成规,不求创新。长滩镇是农业乡镇,工业处在起步之中,工作推进中农业工作是重点,

并不是想当然的工业项目建设,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一是要创新思路,全力推进现代农

业。用经营企业的理念强力推进现代农业,重点实施了国家商品粮基地试验示范、有机质提

升试验示范和安坡生态娃娃鱼特种养殖项目建设。二是要突出特色,着力打造名特优种养殖

业。把主导产业培植作为农业增效的突破口,重点培植四大主导产业:有机稻订单农业、山

林养鸡、娃娃鱼特色养殖、湘莲产业。三是要科学调度,全力抗旱保春播。今年春天长滩镇

降水量偏少,必须要确保人蓄饮水安全、春播生产和农村稳定,为实现全年粮食增产增收奠

定良好基础。

2、理性认识的获得,应该在感性材料上收集、提练,推理。要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上做工夫。长滩镇近几年来将机关干

部周四学习做为首要任务来抓,每周四学习时间由政治理论课、机关干部汇报当前工作、讨

论解决当前乡镇发展的存在的重大问题等内容组成,这个过程就要求机关干部认真梳理工作

中的千头万绪,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同时也是理论认识获得的过程。我认为,这个良好的习

惯应该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

3、实践需要时常总结。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

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

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实践论告诉我们,要常常地在实践中让认识

升华,而通过总结,可以让实践经验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所以,尽量营造成一个实践、认识、

总结、再实践的良性循环。篇三:《实践论》心得体会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论》读书心得毛泽东的《实践论》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当时党内出现了两种妨碍革命发展的思想,

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为了推动革命的发展,毛泽东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

内的这种错误思想,从而著成此书。又因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故

题名《实践论》。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

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

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

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

更为深刻的了解。

根据我个人的看法,这篇文章主要的结构是这样的:

一、介绍马克思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毛泽东在写这篇文章时,他开始向人们说明:人的

认识是由实践产生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里简要介绍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

并简要的介绍了认识论的主要观点。

二、进入文章的精华部分,比较详细的分析人的认识如何从实践发生,又如何服务于实

践。这里,他认为认识应该是这样的,“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 对

于认识的深入过程,毛泽东通过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和对战

争的例子,更加透彻的说明了基于变革现实的实践而产生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的逐渐深

化活动。“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 这

里,毛泽东谈到认识的能动作用,即“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飞跃,更重要

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

三、概括全文,从时代责任讲起,提出当时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任务——正确地认识

世界和改造世界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

感觉它。”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深层次的领悟事情的本质,也就是理论,才能更好的掌控事

物。也就是所谓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离不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

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

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

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

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的认

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战争的认识等,皆是如此。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

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人

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

后成功,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乃成功之母”,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新发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结晶。它科学地解决了

几千年来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知与行的关系问题,用科学的认识论武装了中国共产党,

为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作为新世纪青年的我们,应该继承这种

实事求是的精神,并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1篇四:《实践论》学习心得体会用实践来认识人生,在人生中应用实践——《实践论》学习体会《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实践论》以认识和

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

内容,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毛泽东之所以以“实践论”为题阐述认识论问

题,有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特征;二是党内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轻视实践,造成中国

革命的严重损失,用实践的思想教育广大党员和干部,具有现实针对性。《实践论》对认识当

今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上出现的社会性问题具有及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构建和

谐社会的实践中,有必要再读《实践论》一文。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

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

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

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

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在通读《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一、树立正确的实践观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

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

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正确的实践观。“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中去”,相信这也是对于我们

年轻人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步的一个最好手段。所以,在实践中进步,从现在开始。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人的勇气与信心与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规律性的了解

程度直接相关。这对于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年轻人,我在学习、工作、生活都会面临

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只有通过实践不断加深认识,才能增加对各项实践活动的信心。在进入市社会福利中心工作之前,我对我国的民政事业,尤其是社会福利事业认识不全,

了解不深。通过在一线岗位的实践,使我对民政工作、社会福利工作本身有了新的理解,更

好地指导我的工作思路,增强了我对本职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并深深爱上了这一份重要

而且充满公益意义的工作。

二、掌握正确的实践方法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我认为,掌

握实践的方法,主要从实践的特性入手。 第一,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

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当地,因此要避免“刻舟求剑”似的错误。第二,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

实践,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因此要避免“守株待兔”似的

错误。

第三,实践具有层次性。在某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第四,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

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实践的这四个特性共同作用形成了人类实践的局限性。正因如此,掌握正确的实践方法

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才能预防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正如我在福利院照顾那里的老人,他

们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而不能自理生活,所以在为他们进行穿衣喂食等最基本的服务时,都

要因人而异慎重选择适合他们的方式方法。

三、总结正确的实践经验教训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

下功夫。

在总结的过程中,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

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

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为可贵,从教训中学习进一步使人提升;把定量分析与定性

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

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在经常地总结中 不断地升华自己的认识,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

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

结的良性循环。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我的学习、工作、生

活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还要继续认真学习它,做到知行合一,从而更好

地参与实践,在各项实践活动中收获成功。篇五:《实践论》读书心得 毛泽东《实践论》读书心得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误导了党

和军队的革命决策,严重妨害着革命的发展。突出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中实践的重要意义,

而写出《实践论》。

《实践论》开篇就批判了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

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

赖关系。”这是毛泽东结合中国的客观实际和中国革命的特殊情况而得出的评价。同时,《矛

盾论》又讲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理。”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仍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领导,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全军;另一方

面,中国共产党内的部分先进的思想分子和革命战士根据马克思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运用以及

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说明不能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教条化和经验主义。 在阐述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时,毛泽东首先说明了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者

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毛泽东承认生产活

动活动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同时又提出了“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

还有多种其他的形 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

的人所参加的。”这样的一种观点纠正了一些人狭隘的实践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

也为迷惑中的人们指明了参与社会实践的方向。 有人说毛泽东的《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确

实如此。毛泽东在“哲学就是认识论”(1964年)就说过,“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

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关于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

篇二:《实践论》学习心得体会

用实践来认识人生,在人生中应用实践

——《实践论》学习体会

《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毛泽东之所以以“实践论”为题阐述认识论问题,有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特征;二是党内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轻视实践,造成中国革命的严重损失,用实践的思想教育广大党员和干部,具有现实针对性。《实践论》对认识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上出现的社会性问题具有及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有必要再读《实践论》一文。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在通读《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一、树立正确的实践观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正确的实践观。“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中去”,相信这也是对于我们年轻人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步的一个最好手段。所以,在实践中进步,从现在开始。

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人的勇气与信心与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规律性的了解程度直接相关。这对于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年轻人,我在学习、工作、生活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只有通过实践不断加深认识,才能增加对各项实践活动的信心。

在进入市社会福利中心工作之前,我对我国的民政事业,尤其是社会福利事业认识不全,了解不深。通过在一线岗位的实践,使我对民政工作、社会福利工作本身有了新的理解,更好地指导我的工作思路,增强了我对本职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并深深爱上了这一份重要而且充满公益意义的工作。

二、掌握正确的实践方法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我认为,掌握实践的方法,主要从实践的特性入手。

第一,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当地,因此要避免“刻舟求剑”似的错误。

第二,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

实践,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因此要避免“守株待兔”似的错误。

第三,实践具有层次性。在某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第四,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

实践的这四个特性共同作用形成了人类实践的局限性。正因如此,掌握正确的实践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才能预防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正如我在福利院照顾那里的老人,他们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而不能自理生活,所以在为他们进行穿衣喂食等最基本的服务时,都要因人而异慎重选择适合他们的方式方法。

三、总结正确的实践经验教训

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

在总结的过程中,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为可贵,从教训中学习进一步使人提升;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在经常地总结中

不断地升华自己的认识,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我的学习、工作、生活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还要继续认真学习它,做到知行合一,从而更好地参与实践,在各项实践活动中收获成功。

篇三:《实践论》读书心得

题目:《实践论》读书心得

学校:

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

班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书心得体会

《实践论》读书心得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误导了党和军队的革命决策,严重妨害着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就是为了揭示这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危害,纠正当时党和军队的错误指导思想,突出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中实践的重要意义,而写出《实践论》。

《实践论》开篇就批判了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这是毛泽东结合中国的客观实际和中国革命的特殊情况而得出的评价。同时,《矛盾论》又讲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理。”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仍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领导,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全军;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内的部分先进的思想分子和革命战士根据马克思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运用以及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说明不能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教条化和经验主义。

在阐述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时,毛泽东首先说明了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毛泽东承认生产活动活动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同时又提出了“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这样的一种观点纠正了一些人狭隘的实践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也为迷惑中的人们指明了参与社会实践的方向。

有人说毛泽东的《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确实如此。毛泽东在“哲学就是认识论”(1964年)就说过,“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关于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道理,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没有讲清楚。列宁也没有讲清楚。列宁写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只讲清楚了唯物论,没有完全讲清楚认识论。”在整个《实践论》中,毛泽东都没有脱离认识而独写实践。

认识与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讲知行一致同样需要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而实践在认识的整个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再而, “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 ”,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

“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就认识而言,它是为实践做准备的,它是为实践服务的。实践的成功与否既知行能否一致很重要的就是在于是不是很好的运用了认识的成果。古语云,“吃一鉴,长一智”若长一智的是别人,就有必要听听老人的意见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早在革命时期的毛泽东对于这句话给了一个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

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 邓小平上台后的一系列实践也证明了毛泽东当时的诠释是正确的,知行一致也在此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实践出真知。《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生活也是实践。人们是在学车的一次次跌倒和爬起中体会到如何掌握方向、如何保持平衡、如何将自己推向前方的;人们是在一次次演算、一次次试验后将卫星送上太空,把民族力量推向高峰的。

这部著作是毛泽东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实践论可以给青年尤其是“80后”或成为“泛90”的当代大学生以重要启示和指导。在学习上,要多动脑勤动手,比如我们学英语,因为说得差而不说,总是把话放在心里念,一个个“哑巴英语”我们就不可能说好英语。在与人交往中,要真心诚意,客观的对待他人。以后参加工作,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积极参与。许多事物,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才会知道葡萄不仅有酸的还有甜的,才能经得住实践的考验,做到知行一致,。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以纸上谈兵的方法开展工作,只能造成挥泪的结局。知行一致,需要实践先行。


读何平九论心得体会


我觉得,何平九论里面谈到的领导方式存在的那些问题在我们各级党政机关中相当普遍,可谓切中时弊。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影响到国家政令的畅通,影响到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甚至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具体联系到我们单位和我们自己,作为普通的公务人员,虽然谈不上领导方式问题,但工作作风的转变也是当务之急。何平九论文章中谈到的那些问题,也或轻或重、或多或少地出现在我们的自己的工作中。让我们好好想一想,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是积极主动地去开展工作,还是在被动的应付?在推进和拓展民政事业发展方面,是仅凭自己的经验和印象去处理事务,还是能够深入了解实际情况,仔细考虑和分析各方面优势和问题,认真探讨更深层次的矛盾,自觉地有意识地按客观规律去统筹谋划?我们的工作思路和工作计划是否从实践工作中来、是否从群众的需要中来、是否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看好不看坏、算得不算失、报喜不报忧的情况是否还存在?在处理所有公务的过程中,能否做到彻底抛开个人利益的得失,一心为公?这是问题的存在,不仅仅是个人素质的问题,更多的是我们机关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形成的官僚习气和工作方式所致,当然也有更深层次的行政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原因。

农民们干了一天的农活,会很清楚自己今天锄了多少地,收割了多少庄稼。每年付出多少代价,可能会生产多少粮食,心里也会有一个基本的概算。具体到我们这些机关工作的人,每日里都做了些什么,产生了多少价值,却不一定能说得清楚。虽然无法估计我们的行政管理成本到底有多高,但至少我们心里明白,我们所做的许多工作都是务虚的,是无法用经济价值的方式来考量的。许多人看起来很忙碌,但细细分解一下,除去那些应付性的文山会海、迎来送往,以及一些纯个人行为的无谓的消耗,真正用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推进工作的时间还有多少?难道是因为单位里的人太多,或者业务工作太少,不得不以这样的工作方式来打发那些多余的时间吗?显然并非如此,归根到底还在于我们对待工作的态度,是积极主动,还是被动应付。

去年以来,我市的民政工作进入了快车道,各项活动依次展开,工作节拍迅速加快,每一名干部职工都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责任和压力。一方面积极跑部进厅、争取项目和资金,为我市民政事业的基础建设打开了令人振奋的新局面。另一方面,我们牢牢把握为民解困这个主题,深入全市的村村寨寨,广泛开展访贫问苦解民忧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跑部进厅、加快民政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各项业务工作有序跟进,上下局面迅速打开,我们明显感受到了努力工作所带来的效果和快乐。在深入乡村调研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民生问题的真实存在,也认识到了自己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有效地推动了机关干部作风的改变。展望未来轰轰烈烈的民政事业,分析日新月异的形势发展趋势,结合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我们还能坐得住吗?不说别的,仅看看年初规划的建设项目,就足以让我们心潮澎湃,民政综合服务中心、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儿童福利中心、生态养老城,要建成这些民生项目,仅凭几句口号是无法办成的,需要我们全局干部职工群策群力,以一往无前的精神和气势去完成它。

从今年召开的全市民政工作会议上,我们就已经感受到一种昂扬的气息。会上明确了XX年民政工作的基本思路:以民生调研活动为引领,以民生项目建设为龙头,以加强民政队伍建设为保障,全力打造项目民政、服务民政、创新民政三个民政,促进民政事业的大发展,为实现和谐兴市的目标提供坚强的民生保障。要把知民情、访民苦、解民忧贯穿于我们民政工作始终;要以项目带动民生,把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要建设一流队伍,把民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这样的工作思路和理念,充满了激情,暴发出了力量,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精神,一种活力,一种斗志。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将成为我们做好工作的主要体现。由此可见,工作方式的转变在我们单位、在我们的身边已经切切实实的展开,我们已经站在崭新的历史起点上,十二五的美好蓝图在召唤我们,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在激励我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奋进团体的一部分,决不能无动于衷,否则,就无法跟上整体的步伐,将被众志成城所激发的激情所淹没。

近日,河南省社会救助工作会议在范县召开,王全东局长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充满激情的介绍了我市开展社会救助工作和民生调研活动的具体做法,得到了省厅领导的高度赞扬,并将我市的工作经验在全省进行推广,同时向民政部进行了推荐。这不仅仅是一项荣誉,这将为我市民政事业的进一步辉煌掀开新的序幕。至所以能得到省厅如此重视和关爱,首先得益于我们的努力工作。王局长说得好,我们必须以工作取胜,才能赢得上级领导对我们的支持。没有像样的工作实绩,没有脚踏实地的努力,没有主动积极的进取精神,仅凭几句花言巧语,是不会得到上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认可的。

工作作风的转变就表现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我们的工作态度、我们的工作成果将说明一切。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时间是检验事实的试金石,努力工作的人必将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可。

读《国富论》有感


实话实说,初读《国富论》是由于它的声望,有人说,它是经济学领域的不朽巨著,有人说,它对人类幸福所作出的贡献,超过了所有名垂青史的政治家和立法者作的贡献的总和。带着这些赞誉声,我翻开了这本书。

《国富论》于1776年在英国出版,他的作者是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创建者―亚当·斯密。对经济学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亚当·斯密,一个引领时代经济发展的巨人,他的自由经济思想,一直沿用至今。读好一本书,必须先了解它问世的时代背景。在18世纪的西方,由于世界地理大发现,发现了新大陆,工业革命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新兴资产阶级积极进取,。在这些新背景下,就需要有新的制度来维系。《国富论》由此产生。总的来说,贯穿整本书的思想就是自由主义,围绕自由他谈了自由经济,自由市场,自由贸易。他在《国富论》中建立了以自由竞争为基石的一种新的经济秩序。它解决了财富来源的问题,斯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增加国民财富为主线,以资本主义社会3个阶级的收入理论为核心,总结出国民财富增长的两种途径,一是分工和劳动生产卒的提高,二是增加劳动者数量和资本积累。斯密的《国度论》系统的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范畴,共分为五个篇章,它不仅仅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政治经济学的著作,还在思想学,社会学上发挥重要作用。

有位名人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知识水平,思想道德不近相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方式不一,自然就会有不同的观点。接下来,我就这本书中所涉及的内容谈谈我的观点。首先,我对斯密提出的自然权利与自由思想表示赞同。自然权利是自然秩序赋予我们的权利,而自然自由作为一种经济自由,则是自然权利的一部分,为人们所享有。自然,是《国富论》中倡导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也是它的核心概念。但是,亚当·斯密将自由理解为完全自由,这是不对了,我们都知道,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里的自由也应该理解为相对自由,这也是今天在中国倡导发展的经济理念,当然,这是后话了。其次,与自由秩序一致的理念还有平等观念。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始终把公平,平等,平等对待作为理想。他解释道:“两个性格极不相同的两个人,一个是哲学家,一个是医生,他们的差异,不是起因于天性,而是起因于习惯,风俗与教育。”他关于平等观的思想是超越了几个世纪,与当代所倡导的平等自由相呼应,我想这大概就是伟人的独特之处,他们永远快于时代的步伐,他们永远指引着前进的方向。同时,让我不禁感叹,思想是自由的,只要你敢想,亚当在那个黑暗的,被宗教思想所控制的时代都敢想公平自由,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另外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并没有把追逐个人利欲的行为排除在道德领域之外。他不仅承认出于同情、仁爱动机的行为具有商业价值,而且也认为出于自利动机的行为同样具有道德价值。他重申了资本主义的商业精神能够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而商业的本质中也有道德的基础,会对社会习俗和道德风尚起到促进作用。我认为他的这种思想恰恰与“无奸不商”的说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符合我国的一句俗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由此可见《国富论》不仅仅是一本只供商人获得利息的指南,它还是一本具有思想内涵的书籍,在给予人经济学领域知识的同时,还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

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长处,达到优劣互补的效果,共同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其中市场经济中所涉及的自主经济、竞争经济、效益经济、服务经济、网络经济、开放经济等内容都能在《国富论》中找到源头。由此可见,一本著作的影响之大,影响之广,对今天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诚然,再好的东西也会有局限性,最完美的作品,也会有瑕疵,《国富论》的本质还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但就长远来看,它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人类文明进步发挥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

阅读,使人更愿意花时间去思考,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苇草,人因有思想,会思考而伟大。

窗外下着雨,思维不用撑伞,早已飞到了天际。

读《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心得体会


学习《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心得体会作为一名党龄一年多的大学生党员,我对党在历史上的丰功伟绩和曲折坎坷都未曾切身经历,但却对她过去的历史怀有浓厚的仰慕感与探索欲。本学期选修的这门课程,使我拥有了一个深入了解刘少奇生平与思想的契机。这对于一名党员学生来说不仅仅是单纯的历史人物研究,更多的是对革命前辈、对优秀同志的学习与瞻仰,就如同是在聆听伟人的教导与叮咛。最近阅读过的刘少奇同志著作中,《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这篇文章使我产生的触动最大。我把整篇文章先后通读了两遍,又对其中的共鸣之处反复琢磨、品悟,最终化成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写成本文。由于年龄、阅历、环境等的限制,我的一些认识可能还不够成熟、不够全面,在此恳请老师批评指正。


(一)坚持信仰,奋发向上《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给我最大的震撼,莫过于刘少奇同志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因为这份信仰,他一直坚持着党和无产阶级的坚定立场,坚持着自我进步与修养。文中说:“革命实践的锻炼和修养,无产阶级意识的锻炼和修养,对于每一个党员都是重要的,而在取得政权以后更为重要。”这就把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锻炼和修养摆在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以刘少奇为代表的前辈们胸怀共产主义信仰,并以此为思想上的指引,开辟了空前的伟业。反观我们现在的学生党员,似乎缺少了一份信仰的坚定性。

回想我高三时加入党组织的经历,坦白来说那时心中并没有一份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信仰,也没有完全了解自己作为一名党员的历史使命。当时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多半是因为加入这个组织可以证明自己的先进和优秀,可以与一群志同道合的精英为伍。现在看来,我那时的思考还很不充分,认识还很肤浅。拜读刘少奇同志的这篇文章,为我补上了关于信仰、关于修养的重要一课。

何时才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多时。路漫漫其修远兮,那样一个理想的社会在我们当前看来似乎是遥不可及的。每每思考至此,我便会感到信仰的飘渺。对于我的这一疑问,刘少奇在这篇文章中作出了坚定的解答。他说:“每一个党员都应该愉快而严肃地下定自己的决心,来担负实现共产主义这种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而艰难的任务。我们清楚地看到共产主义事业实现过程中的困难,同时,我们又清楚地了解这种困难是一定能够在于百万群众的革命发动中完全克服的,绝不为困难所吓倒。我们有广大的人民群众作依靠,完全有信心在我们这一代完成共产主义事业中一段大工程,同时也完全相信我们的后代能够完满地完成这个伟大事业的全部工程。”这番话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和启发,我的视野开始扩展,认识到了虽然我所处的时期只是共产主义道路上的很小一段,但却也是承前启后的、必不可少的一段。进而我认识到,我在学习、生活中所做的每一个努力都是在这条道路上前进的一小步。如此一来,便不能因为理想的遥远而消极,也不能因为道路的长远而不思进取。我更加懂得了,即使个人力量是渺小的,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也应该时刻保持着为信仰而努力的奋发向上的姿态,承担起自己的那份责任。


(二)积极修养,脚踏实地作为一名普通学生我常常想,像马克思列宁那样名垂青史的伟大思想家是遥不可及的,他们的学识和境界是我们普通人如何努力都无法达到的,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竭尽全力去学习他们的思想、靠近他们的品格呢?刘少奇的这篇文章也给了我答案。他说:“《孟子》上有这样一句话:‘人皆可以为尧舜’,我看这句话说得不错。每个共产党员,都应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努力锻炼,认真修养,尽可能地逐步地提高自己的思想和品质,不应该望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那样伟大的革命家的思想和品质,认为高不可攀,就自暴自弃,畏葸不前。”这段话对我来说起到了当头一棒的效果。我突然发现,那些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遥不可及、无从学起的想法,都是在为自己的懒惰和安于现状找借口,是在推卸自我修养、追求进步的责任。

刘少奇同志用他的一生经历教给我的便是虚心做伟人的学生,时时处处注意革命实践的锻炼和修养、无产阶级意识的锻炼和修养的一种态度。通过课上老师的讲述和课下阅读《我与少奇》等书刊,我了解到刘少奇始终站在人民群众当中,站在革命的风口浪尖上,随时为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贡献自己。从工人运动领袖到卓越的白区工作者,他不断探索着工人运动、中国革命的道路;建国后,他又着眼于新中国的建设,不断学习、调研,写下了《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等专业性很强的篇章。刘少奇同志在工运、地下工作、经济建设工作等许多领域都是精通的,但他并不是天生的“十项全能”。他所依靠的就是坚定的信仰、投身革命的热情——革命需要什么,就去学习什么。如此脚踏实地积累,最终也便成就了这样一位立下了无数功勋的伟人。

仔细想来,我这样的大多数年轻的党员既没有马克思列宁那样的政治觉悟,又不像刘少奇等革命前辈那样处在一个动荡的充满斗争的社会中,但我们依然可以为自己找到时刻锻炼和修养自己的机会。我们应该更加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党的每一阶段的进展;应该关怀身边的亲人、朋友,怀有惩恶扬善的正义感;应该通过政治经济学等课程的学习深入领会马列主义的真谛;应该努力学好自己的专业,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尽一份力这些都是主动进行自我修养的表现,都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也许,做到这些微小事情的我们仍然离伟人很遥远,但只要这样踏踏实实的做下去,我们已然实现了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


(三)坚定立场,去伪存真生活在这样一个网络时代,每天接触到的大量信息往往令我们眼花缭乱;生活在这样一个言论自由的时代,各式各样的说法又让我们难辨真伪。在这种情况下,唯有坚定立场才能坚守住真理,客观全面的看待各种事物和现象,不至于迷失自我。

刘少奇在文章中这样评价党员群体:“共产党是代表着现今人类社会中最光明的最进步的方面,是人类最高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寄托和发育之所。然而,在我们的组织中还不是尽善尽美的,还不是没有缺点和错误的。在我们的队伍中还不是没有不健全的人以至坏人的,这些不健全的人和坏人,也还是会干出一些乌七八糟的坏事来的。”刘少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如此犀利的分析了当时共产党队伍的情况,这对于处在当时背景下的坚定的共产党员来说非常难得,他的勇敢和实事求是精神令我敬仰。

可以看到,我们今天的党员队伍依然如刘少奇同志所述,依然需要正确的看待和处理。今天的人们大抵已经不会像文革时把毛主席像挂满墙壁,把主席像章别再肉上那般狂热的信奉着党和党的领袖;但另一方面,对党和无产阶级的立场有待进一步坚定。在生活中,我们不时接触到对党的历史问题和时政问题的有失偏颇的谣言或看法,或是来源不明的新闻事件。面对这些,我们年轻人尤其需要时时刻刻坚定自己的立场,客观公正的看待身边的一切现象,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去思考,从而去伪存真,坚持真理不动摇。

以上就是我学习刘少奇同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的心得体会,恳请老师批评指正。

后记:周末与父亲(他63年出生)聊天时向他提到我选修了关于刘少奇的课程,他的第一反应便是“刘少奇是大坏蛋,你学他做什么?”,我又提到阅读的这篇写修养的文章,他道:“刘少奇的修养是黑修养,我们当年都是这么说的。”虽然父亲这番话是玩笑着说的,但我也意识到文革对上一辈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他们依然怀有对毛主席的无限敬仰,依然对某些党员前辈怀有不正确的看法。可见,要想为那些曾被污蔑过的人进行彻底的平反,还需要几代人的不断努力。在这种情况下,我很欣慰自己可以更快一步的了解真相,靠近真理。


人民检察官读检察官论学习心得


《检察官论》是我国台湾地区著名法学家林钰雄教授于1999年完成的一部关于检察制度研究的专著,后于由法律出版社在大陆地区出版发行。林钰雄教授在德国留学多年,师从著名刑事法学大师罗克辛,对刑事诉讼法、刑法和检察学均有深入研究。

 

《检察官论》围绕检察官和检察制度的形成历史、检察官在诉讼法上的合法性义务与客观性义务、检察官介于行政官和司法官的双重定位、检察一体制对检察官和检察权的监督制衡等检察官制度的核心问题都做作出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证,并提出了自己创造性、建设性的意见和观点。而这些问题正是我国当前检察理论研究亟须深入研究的课题,其阅读价值不言而喻。

 

当下关于司法体制改革的各种观点和学说众多,特别是关于检察改革在法学界发生了比较大的争议。学术性的批判本身不是目的,批判的目的是为了寻求和达成共识,并最终解决问题。学术研究中解决争论时,学者往往喜欢“回归原点”来重新审视和讨论。关于检察制度的讨论,不妨也让我们回归原点,以检察制度的创设为坐标原点,澄清检察制度研究的基本立场,而《检察官论》正是一部回答“我是谁、我在哪儿”的书。

 

现代检察制度,乃“革命之子”、“启蒙的遗产”,诞生于法国1789年大革命时期,正式奠立于18“拿破仑治罪法典”。客观的说,检察官制度乃是人类司法史上的一个伟大构想。但自检察官制度创建以来,检察官处于法官与警察两大山谷的“谷间带”,在“两大旗帜鲜明集团的夹杀之下,摸索自我的定位”,此命题暗喻了检察官在国家权力上定位问题的解决方向,而罗克辛更是直言检察机关“是一个尚未完成的机关”。

 

创立检察官制度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主导侦查程序。从检察官形成的历史来看,欧陆刑事诉讼程序引入检察官制度是为了废除当时盛行的纠问制度,确立诉讼上的权力分立原则。破除由纠问法官一手包办刑事追诉与审判工作,由检察官担任控方,“无控方之起诉,即无法官之裁判”,自此,法官被局限于被动消极的角色,但也因此保持了其作为裁判官不可或缺的客观性,以检察官与法官彼此监督节制的方法,保障刑事司法权限行使的客观性与正确性。

 

第二,守护法律。作为大革命时代的产物,检察官是“一剑两刃的客观官署”,不单单要打击犯罪,更要注意搜集有利被告的事证,并切实保障被告诉讼上应有的程序权利。正如德国刑事诉讼法大师史密特所言“检察官乃国家法意志的代表人,而非政府的传声筒”。作为“法治国之栋梁”,检察官制度的创设,“乃催生法治国并克服警察之国明显指针”。作为受到严格法律训练和法律约束的检察官为守护法律,应监督控制警察侦查活动的合法性,“摆脱警察国家的梦魇”,如此一来,“才能在人民眼中获得最好的支持”。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