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旅游发展调研报告精选。

随着我们的知识面不断扩大,我们可能会需要一些学习资料等范文,范文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好的范文是怎么样的?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旅游发展调研报告精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旅游发展调研报告(篇1)

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促进我县旅游产业快速发展,xx 月 xx 日,县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采取实地考察、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方式,对我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山水休闲胜地的目标定位,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全县旅游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

1、旅游基础设施初具规模。目前,我县已建成了 aa 级景区皖东烈士陵园和 aaaa 级景区白鹭岛生态旅游区等 2 个旅游景点,打造了林桥苗木花卉生态园、景华农业生态 园、金斗农业生态园等 3 个农业生态园。通往各主要景区、景点的路网基本建成,景区内的水、电、路、通讯、网络 等基础设施齐全,功能配套,能够基本满足游客对旅游基 础设施的要求,促进了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经济优势的转 化。

2、旅游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目前,我县已入驻了旅 行社 4 家;发展了星级旅游饭店 1 家、星级农家乐 8 家、星级旅游餐馆 3 家、旅游定点餐馆 3 家;培育了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 6 家;兴建了一批旅游娱乐和购物场所,形成了功能较为齐全的旅游服务体系,具备了一定的旅游接待能力。

3、旅游拉动作用逐渐增强。据统计,我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 129.6 万人次,同比增长 32%;实现旅游收入 2.7 亿元,同比增长 33%。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我县餐饮、住宿、商贸、交通、娱乐、通信、种植和养殖业等相关产业的发 展,推动了城乡的统筹发展。

二、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我县旅游业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主要得益于县委、政府采取的多项措施,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组建了来安县旅游业攻坚指挥部,加强对全县旅游业的宏观管理、指导和协调,为培育和发展来安旅游产业提供了组织保障。对投资万元以上的重点旅游项目实行五个一的工作机制;坚持每周一调度、每月一督查的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旅游项目推进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为旅游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是坚持规划先行。结合我县实际,重金聘请专家 高标准编制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推出了十大旅游精品项目,为培育和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科学指导,为五色两 核三带四区旅游发展布局的实施,提供了科学的建设依据。

三是坚持项目推动。通过加大旅游项目的招商和帮办力度,推动和促进了一批重大旅游项目的成功落地和顺利实施,带动全县旅游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据统计,我县规划实施的旅游项目多达 35 个,其中续建项目 12 个,新建项目 23 个。目前,黄大圩湿地公园、龙窝寺森林公园、莲花湖旅游开发等 5 个项目正在筹建当中。

四是坚持品牌带动。根据 xx 独特的资源优势,坚持打造 xx 旅游品牌。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以生态休闲旅游为主题,常年在《xx 日报》、《xx 晚报》和xx 电视台对我县 xxxx 生态旅游度假村进行宣传,使 xxxx 的游客每年都保持递增 16%以上。多次在 xx、xx、xx、xx、xx 等地举办旅游推介会,有效地推动和激活了客源市场,使来安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吸引力进一步增强。今年 x 月成功举办的中国第 x 届 xxxx 生态文化旅游节,充分展现了 xxxx,xx 的新形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

旅游发展调研报告(篇2)

新建区地处赣江之滨、鄱湖之南,是人文荟萃的“千年古邑”,享誉鄱湖的“鱼米之乡”,区域面积2193平方公里,整个地貌是“四水三山两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新时代的大美新建,依托鄱阳湖生态旅游经济圈的区位优势,以建设“文化大区、旅游强区”为目标,精心擦亮“五色”旅游品牌,倾心打造古邑文化名片。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帮助下,新建区坚持走文化旅游与生态相结合的都市休闲之路,明确了“旅游强区、旅游兴区”的发展定位,全面唱响红色教育游、绿色山水游、古色人文游、金色观光游、特色体验游的“五色”旅游品牌。依托雄厚的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新建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制约我区文化旅游大发展的问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整体情况

(一)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新建区旅游资源、人文景观丰富,是公认的南昌市乃至全江西的旅游资源大区。全区拥有世界级文化遗产潜质的旅游景区1处(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国家级重要湿地1处(南矶湿地),国家A级景区8个(其中4A景区1家、3A景区6家,2A景区1家),市级以上乡村旅游点23家。拥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红色经典“小平小道”,游客探秘、休闲、观鸟、摄影、科考的绝佳宝地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南矶湿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山万寿宫庙会”,“中国府第文化博物馆”汪山土库,号称南方“小长城”的溪霞怪石岭生态公园,有“鹭鸟王国”美誉的象山森林公园,拥有大漠雄浑和江南水乡细腻的厚田金色沙漠,正在大手笔的规划建设当中并致力于打造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遗址等。

(二)区位优势明显

一方面,新建区在“撤县设区”之前是全省距省会城市最近的县,区位优势、全省独有、全国也少有。南昌中心城区到新建各景点,基本都在20—50分钟车程以内,是市民周末出游的首选之地,广大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旅行的乐趣。另一方面,新建区交通“大动脉贯通、毛细血管畅通”,境内“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完备,南昌西站、昌北机场直通新建区。完善、便利的交通体系,为我区吸引内外游客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保障。

(三)政策扶持加大,旅游增长快速

近年来,新建区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新建区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旅游强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从项目、土地、资金、人才、环境等方面对推动旅游业大繁荣、大发展予以扶持。20xx年新建区全区接待旅游人次超过1400万人次,同比增长45。2%,旅游综合收入73。8亿元,同比增长45。3%。预计20xx年全区旅游综合接待总人数达2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总收入突破100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备,但旅游服务设施相对薄弱。近年来,我区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向二、三产业积聚),城镇及大部分村落基础设施日趋完备,2017年人均GDP已达9753美元,按照国际上的一般规律,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旅游需求就会出现爆发式增长。但新建区旅游服务设施比较薄弱,客房、餐馆档次不高(全区拥有星级饭店仅1家,五星级饭店0家),娱乐项目单一,城区和主要城镇及景区缺少针对旅游者需求的游客集散中心、旅游酒店等,满足不了旅游接待服务的要求。

2、旅游管理体制分散,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协调机制。一方面,我区既有区文广旅新局,又有区旅投公司,一些区直单位也参与文旅项目,各自为政、各打算盘,没有拧成一股绳,难以形成集合效应。区文广旅新局管行业,日常工作就是忙于落实全区所有的涉旅工作和应付各种各样的上级检查,根本无暇顾及旅游行业发展大计;区旅投公司管全区的旅游项目投资,而且其项目运作方式多采取政府出资+社会化服务外包形式,行业的管理责任不用担,平常的工作动态和投资数据没有及时有效沟通。其他区直单位的如一些田园综合体和文化特色小镇等项目,在建设的过程中只是请我局做做观察员,有甚者根本就不咨询文化和旅游部门意见,等要申报景区景点时才来找专业部门。另一方面,更有一些景区地跨数个行政区域,虽然成立了管理局或旅游开发公司,但受职能限制,协调力度太小。比如有些属于市旅游公司(厚田沙漠),有些属于市文广局(小平小道),有些属于水务部门(梦山水库)。这种管理经营体制上的不顺,使得市场化经营程度深浅不一,造成各景区多从自身利益出发,各行其是,竞相开发。这种做法导致规划难落实、形象难塑造、宣传难统一、管理难到位。

3、旅游发展战略高大上,但有计划实施少,部分项目投资大,但是实际效益不如人意。近几年来,省、市相继提出了旅游强省、旅游强市的发展战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把旅游业作为“一核两重”产业发展布局中现代服务业的一个发展重点,明确提出了“江西风景独好,五彩新建来领跑”的发展定位,全面唱响红色教育游、绿色山水游、古色人文游、金色观光游、特色体验游的“五色”旅游品牌。变山水资源亮点为产业发展热点,变旅游资源大区为旅游产业强区,使新建区成为南昌旅游的目的地、江西旅游的集散地,使旅游业成为该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支柱产业,全面构建大旅游、大品牌、大产业、大发展的生动格局。

虽然我区积极挖掘文化旅游资源,陆续投资改造或建设了一批旅游项目:如投资近5亿元对“小平小道”红色经典景区进行改扩建,投资1亿多元对汪山土库进行修复,投资6000多万元对南矶进行了提升改造,投资300万元编制了南矶湿地景区总体规划,以及投资4亿元的西山特色小镇旅游度假区项目建设等。但是,许多建成运营的景区景点,也往往存在着投资大,建设周期过长,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4、旅游发展模式单一,缺乏进一步开发和创新的能力。目前,我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多依赖政府投资,缺乏多元化投资渠道,致使经营体制不活,难以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旅游发展,激活旅游资源效益。各旅游景区受限于自身资金、渠道和建设能力的限制,在开发和经营的过程中缺乏发掘潜力和创新产品的动力和意识。景区缺乏专业化的管理,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模式在景区中普遍存在。比较典型的有汪山土库、梦山风景区等。

5、整体营销力度不够,系统性较差。好的产品只有通过积极营销才能占有市场。虽然我区积极通过旅游文化节、新闻媒体宣传、推介会、旅游中介等渠道开展官方的推广营销,但是大部分景区并没有主动开展营销活动,未形成系统的营销模式。虽然我区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由原来的1000万增加到现在的3000万,但其中用于旅游宣传的资金仅有100万,这使得我区的营销力度严重不足。营销不系统、力度不够使得中远距离游客对新建的旅游资源知之甚少,严重影响了新建旅游业的发展。

6、旅游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从全区的旅游队伍素质来看,特别是专业管理、策划、营销和导游等人才极度缺乏,业务水平较低,旅游人才队伍亟待引进、培训和提高。

三、加快新建区旅游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我们可以看到,新建区虽然拥有很多优势和机遇,但同时面临诸多不利因素。面对当前旅游发展的形势,如何创新发展模式,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是摆在新建区全区上下面前的一道大课题。在新的发展阶段,应从孤立的景区景点跳出来,以线路为纽带,形成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的综合服务产品,重点从规划、机制、品牌、基础设施等方面下功夫。

1、加大政策扶持,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大发展,基础设施是重要一环。加强旅游交通体系建设。同时,推动通往主要旅游区、旅游度假区、旅游集散地、乡村旅游地的交通体系建设,提高旅游的可进入性和通达性。加强旅游食宿设施建设。针对高标准旅游饭店紧缺的状况,应加快星级宾馆的建设,引进国际旅游连锁酒店品牌。针对自助游、度假休闲游的特点,加强旅游景区的配套建设,推进以旅游咨询中心、旅游厕所、旅游标识、旅游环境整治为主的旅游公益设施建设,增强旅游功能;推进旅游购物街建设,集中展销地方特色旅游商品;创办旅游文化娱乐公司、旅游文化演出公司,推出特色文艺节目,发展晚间娱乐项目。

2、加强协调配合,进一步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加强区文化旅游局与区旅投公司的沟通,明确责任分工,始终保持既分工、又协作的良好关系。加强区文广旅游局与其他区直单位的工作配合,特别是在一些大型田园综合体、文化特色小镇的项目建设上,积极参与文化旅游规划指导,整合各方力量,不断提升项目品质,积极做大做强旅游产业规模。加强区文化旅游局与各乡镇的业务配合,积极参与当地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大力宣传推广我区优秀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3、合理规划布局,积极培育旅游产业增长极。一是要请专业团队编制《新建区全域旅游规划》,在产品体系上实现主题化,除满足“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之外,要在“文、商、养、学、闲、情、奇”旅游要素中有所侧重;在项目开发上,应实现由点到区的转型,把产业布开,向全社会、多领域、综合性的方向迈进,让旅游的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编制《新建区道路交通规划》,通过加强“快进慢游”的旅游交通网络建设,更加方便游客出行,更加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二是单个景区规划的提档升级,要加强顶层设计,优化产业布局,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真正把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和产品优势,推进旅游景区提档升级。

4、创新管理机制,优化配置旅游资源。要创新旅游管理体制和运营体制:一是发挥旅游投资公司作用,改变政府包、政府投、政府办的做法,实现从“政府主导型”向“政府引导调控,市场主导型”的转变。二是整合资源,收购、并购投资乏力、后劲不足、产品不活的旅游企业,积极主动走出去招商推介,引来大旅游财团进驻或是探索一条采取同知名旅游企业合作或委托管理的路径,彻底激发旅游新活力。三是全域旅游需要多部门的综合监管、齐抓共治。四是整合三条精品旅游线路的旅游资源,走产业集团化、经营规模化、管理专业化的发展路子,引导景区景点实施专业化、规模化经营。

5、创新“旅游+”理念,培育旅游新业态。如推进旅游+农业,以溪霞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为契机,促进旅游与农业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我区“田园综合体”建设,形成以一产(即农业)带动三产(旅游业),三产旅游反哺一产农业的良性互动。推进旅游+文化,深度挖掘景区文化内涵,赋予旅游景区景点于文化的灵魂,形成旅游产品,让游客进行浸入式体验,如汪山土库,基于自身深厚的人文内涵,举办踏春学家风旅游文化活动,积极开拓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市场,便是很好的例子。推进旅游+交通,以编制《新建区道路交通规划》、第三届环鄱阳湖国际骑游大赛为契机,促进旅游风景道建设,加强旅游与交通的双赢合作等。推进旅游+民宿,结合各乡镇特色旅游,让古村落重新焕发文化的活力,留得住乡愁,大力发展我区民宿业,积极为农民创收增收。如溪霞镇忘忧村民宿游,让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放松心情,享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如象山镇的“荷花节”,不仅让人可以赏花游船,还可以采摘捕鱼、吃农家饭,有力地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推进旅游+党建,积极发挥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不断拓展景区景点内涵,使游客在游玩中自觉提高爱党护党的思想认识,增加农民收入,如溪霞镇店前村的乡村游+党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6、加大整体宣传,打造新建区旅游品牌。酒香也要会吆喝,着力加强宣传,做好舆论引导,树立新建旅游新形象,这就要求我们主动策划,借力外脑,立足全区旅游资源,主动策划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依托主流媒体进行宣传。如组织全区重点旅游景点赴外省、市进行专题推介,同时在高铁、地铁、机场等地投放我区旅游宣传广告,进一步树立五彩新建旅游新形象。要邀请旅游市场营销专家实地考察旅游线路,策划新建区旅游整体形象,把沿线主要旅游景区景点作为一个整体来制定市场营销策略,大手笔宣传和推广。加强对主要客源地的宣传推广,邀请主要客源地的旅行商和新闻记者来考察,引导他们宣传新建区。创新宣传促销形式,在主要客源地举办新建区旅游交易会,与主要客源地的媒体互换节目和广告,形成旅游宣传联动机制,有效拓展新建区旅游宣传推广的覆盖面。

7、加大培养力度,建设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一方面,加大对旅游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培训教育,不断提高其政策法规水平和专业管理素质,始终保持以时俱进;一方面对现有的旅游从业人员通过委托培训或者去发达地区学习的方式,加强他们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通过社会招聘、跨行业引进等方式,吸引、激励更多优秀人才立志旅游工作,尽快构建一批懂经营、会管理、视野开阔的旅游管理人才队伍。

今后,新建区将进一步挖掘资源,依托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丰富的山水资源优势、深厚的历史人文优势,紧紧围绕“文化大区、旅游强区”的目标,致力变山水资源亮点为产业发展热点,变旅游资源大区为旅游产业强区,使新建区成为南昌旅游的目的地、江西旅游的集散地,使旅游业成为该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支柱产业,全面构建大旅游、大品牌、大产业、大发展的生动格局。

旅游发展调研报告(篇3)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按.........................的要求,为进一步理清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思路,找准发展难题、采取发展措施,以大景区建设为突破口,重点推进....景区和.....景区建设,促进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根据本职工作,结合实际,紧扣调研内容开展了文化旅游调研活动。

一、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现状

由于我县基础设施滞后、旅游业起步晚,目前正处于开发建设阶段,旅游产生的经济效益还不明显。主要表现为:

一是景区规划完善,实施缺乏恒性。扁都口和圣天寺景区虽然制定了发展规划,但是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发展定位没有很好地与实际结合,没有与全局的发展有效对接,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特色不突出,发展措施空泛,建设资金难于筹措,导致规划难于实施。

二是投入不足,发展乏力。由于长期以来文化旅游投资主体单一,多依赖各级财政投入,招商引资力度不大,缺乏政策保障机制,在具体运作中土地、税收、项目审批、融资等方面难以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间资本进入文化旅游产业领域。

三是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由于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还未实现根本性转变。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还不够紧密,缺乏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统一挖掘、整理、研究、开发的专门机构,形成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三张皮”现象。景点开发除靠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外,自身缺乏能力进行景点改造和服务功能的完善,缺乏发展活力和竞争力。

四是文化旅游主导产品不突出。虽然我县在文化旅游产品的打造上,主要打造万亩油菜花田原风光品牌,但文化资源的研究、挖掘和包装与文化旅游业的结合度不够,文化旅游产业缺乏主导产品,整体形象不鲜明,市场影响力不大,产业效能未能发挥。

五是机构不健全,缺乏专业人才。目前我县文化产业从创意、策划,文化产品的生产、包装和营销各个环节都缺乏相应的人才,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要。

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势

一是产业优势。南丰乡以万亩油菜花为主的田园风光独具特色,为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是区位优势。国道227线贯穿南北,交通和区位优势十分突出,容易进入过往游客的视线;

三是干部优势。有两支好的干部队伍,一支是靠得住、2 有本事、能干事的乡村干部队伍,一支是作风硬、吃得苦、能力强的文化旅游干部队伍,为宣传民乐、服务游客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四是群众优势。广大纯朴、勤劳、善良的民乐人民,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三、文化旅游产业的定位

根据民乐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历史文化发展特点,认为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可定位于:

一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集农业产销、农产品加工、农业旅游服务等三种产业于一体,顺应了人们向往自然、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主要发展种植业观光旅游。结合227线公路沿线引导群众发展油菜种植,根据节令适时开展春季赏美景、体验农家风情活动,推动农村旅游经济,带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是发展地方民俗风情体验旅游。民乐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常迎合城市人到农村的体验需求。

1、民俗民风旅游。在.....景区一年一度的新观音庙会,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都会自发聚集到这个地方。老的烧香拜佛,年轻的唱歌嬉戏、自娱自乐。这些民俗民风带有明显地方特色,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对游客具有强烈的吸引 3 力。

2、农村节庆旅游。在....景区进一步挖掘、整合本地农村节庆风俗,以观赏油菜花田原风光为载体,不断丰富群众文艺生活,体现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打造独具魅力的地方文化品牌。

3、农村饮食文化旅游。品尝风味餐饮是旅游不可缺少的内容,具有农家地方特色的食文化应该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农村之“食”关键在于“土”和“特”,......村的青稞面搓鱼子、辣油菜、酸奶子、牦牛肉干等地方风味特色远近闻名,对过往游客具有强烈的诱惑力。

三是发展生态旅游业。以....和......为主的油菜花,打造“生态田原休闲”风姿,使之与绿油油的稻田和金黄黄的油菜相依为伴,真正构成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美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四、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建议:

一要在政策上给与积极扶持。发展农村文化旅游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相互协调、全力投入。首先,要在县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会同县直有关部门,制定出台鼓励农村文化旅游的扶持政策,在资金投入、道路通讯等方面向农村文化旅游项目倾斜。同时,要组织专门人员帮助挖掘有较深文化内涵的旅游文化资源。

二要加大对农村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实施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强化文化旅游功能。

三要注重抓好农村文化旅游品的开发。要筛选出能显示地方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旅游品。要在保留其古色古装的基础上,按照旅游品的要求对一些民间艺术品或古建筑物要进行重新设计、包装。要加强农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包装宣传和市场开发工作,充分激发消费潜力。

四要注重文化旅游队伍的培养。要充分发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心的职能作用,千方百计吸引旅游管理人才,努力造就一支素质高的农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和智力支持。

旅游发展调研报告(篇4)

万里长江一路蜿蜒在入海口两岸筑起了两座美丽的。城市,南边的是上海,北边的叫南通。我们说南通比不上上海的繁荣,上海却是不比起南通的秀丽。

1.调查区旅游环境

南通位于江苏省东部,长江入海口北岸,东濒黄海,面向上海与苏州、无锡、常州,背依广袤的苏北平原、素有“江海门户”之称。现辖四市、二县、三区,辖区总面积8001平方公里,人口785万。

南通江风海韵,风光绮丽。这样一个城市注定着它的旅游资源也蒙上了多样的色彩。约莫数一数,蜿蜒30华里的濠河环抱全城,形同葫芦,宛如珠链,被誉为南通城的“翡翠项链”。市区南郊的狼山风景区是江苏六大自然风景区之一、国家4A级旅游区,区内有千年古刹广教寺、鉴真东渡出海遗址、骆宾王衣冠冢、康熙御书亭、葵竹山房等文物古迹;海安青墩新石器文化遗址;如皋冒辟疆、董小宛故居、水绘园、定慧寺;如东海上迪斯科;通州戏剧古镇石港;海门蛎蚜山;启东圆陀角。人文、休闲、生态皆囊括其中。

南通位于发达的江浙沪旅游区,又可以得到上海等大城市客源市场辐射,因而客源市场腹地广阔。但是由于区域旅游形象尚未完全确立、交通条件尚未完全改善、旅游项目偏少偏小,这一市场效应尚难全部显现。

旅游发展调研报告(篇5)

平遥古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和明清金融都市的地位积淀着浓厚的传统节日文化习俗。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传统的平遥方言、服饰、民俗、节庆等也在旅游业的带动下,进行了系统的抢救、整理与传承、保护,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民俗文化传统得到保护、传承和发扬,有力的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春节、元宵节期间,各种各类多姿多彩的传统民俗文化,吸引来了天南海北的各路游客。

旅游开发使传统民俗文化内涵得到整理挖掘。积极利用文物旧址,开设博物馆、展览馆,增加文化遗产内涵。利用城墙陈列古代兵器展览;利用店铺旧址和遗物开设票号,钱庄、当铺、镖局等博物馆和展览馆;利用县衙旧址设立古代监狱展览馆等等。挖掘整理出城墙古战场文化、双林寺彩塑艺术文化、日升昌票号文化、清虚观道教文化、城隍庙道教文化、地方民俗文化、县衙礼制文化、高跷、秧歌等地方风俗民情文化等等,都使游客在观光旅游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感受和体验。其次是各类传统民俗文化得到传承发扬。近年来,平遥县先后开发并提升了平遥大戏堂《晋商乡音》和云锦成演艺中心《一把酸枣》两大节目,填补了古城旅游文化娱乐项目的空白;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县太爷升堂、状元祭孔、镖局走镖、县太爷迎宾等娱乐表演项目;利用摄影大展这一平台举办“漆文化艺术节”、推出了“平遥中国年”系列活动等文化娱乐项目。

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性,但平遥旅游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游客的大量涌入,商业人口的比例提高,平遥原住居民的大量减少,必然对古城原有的民俗、民风文化等造成严重的冲击。失去原生态文化生生不息传承的土壤,脱离原有的文化环境和文化体系,也造成一定程度文化内涵的缺失。

旅游发展调研报告(篇6)

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刚刚闭幕的县委全会和县人代会提出了“2014年是全县的旅游突破年”,xxxx旅游业的发展再次被提上一个新的高度,这也将是今后全县的一项重点工作。

旅游业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已经和汽车业、石油业并列为世界三大产业。被誉为“永远的朝阳产业”、“永远的环保绿色产业”、“国民经济提升的催化剂”。旅游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创造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据统计,与旅游相关的行业、部门已超过110个,旅游消费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80%,对文化娱乐业的贡献率超过50%,对餐饮业和商品零售业的贡献率超过40%。因此,很多地方将旅游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加大了旅游产品开发的力度,国内旅游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竞争愈来愈激烈。但国内旅游产业整体水平较低,正处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可以说,要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分得“一杯羹”,机遇与挑战并存,前景和难度同在。

一、xxxx旅游业发展的有关情况

有人说:xxxx东北无旅游。虽很笼统,但从全省来看,旅游业已成为全省的支柱性产业。横向比较,昭通市的旅游业发展,与xxxx西黄金旅游地“第一军团”相比,仍属于“欠发达”地区,还属于“藏在深闺无人知”。目前,xxxx县位于全市旅游产业发展的靠后位置,处于“创业”阶段。

(一)xxxx旅游业发展的历史。

xxxx的旅游开发思路提出较早,但起步较晚,至今尚未形成规模。1986年,国家将旅游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就曾有人提出开发xxxx旅游,受认识和经济基础不足的制约,未能引起重视。xxxx年,云天化厂曾计划在峰顶山建职工疗养地,但因故未搭成协议,这算是xxxx发展旅游的起步。1994年、1995年各乡镇纷纷推出自己的旅游项目,县文体部门对xxxx坪森林资源、中岭九老洞溶洞、铜厂三河坝瀑布等旅游资源进行了考察和论证,旅游发展成为当时xxxx的热点话题。到1997年县内个体户首次对峰顶山、二十四岗进行旅游投资,开设餐旅、休闲、娱乐项目,xxxx旅游业开发正式进入实质性阶段。2003年,县委十届二次全会提出建设“绿色经济强县、湖滨生态旅游县、文明幸福小康县”的奋斗目标,首次将旅游发展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同年12月,成立xxxx县旅游局。xxxx年,启动xxxx县旅游规划编制工作。众所周知,受交通不便、移民工作等因素影响,xxxx县旅游业发展进程缓慢。

(二)xxxx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去年县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了“1245”发展思路;刚刚闭幕的县委全会,又将今年确定为“旅游突破年”。围绕旅游发展战略定位,从去年开始,全县旅游业发展全面提速,进入了快车道,如县城绿化亮化、公路沿线房屋量化、面山绿化等项目快速推进,围绕旅游要素培植做了大量的工作。今年,将立足“水上游、城中看、山上玩、乡村吃”的思路,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筹办“两赛一节”(龙舟、垂钓两大赛事和美食节)活动,大力发展水上娱乐项目和乡村旅游。在今年全市旅游工作电视电话会上提出要加快推进金沙江高峡平湖旅游线建设,把水富、xxxx、永善、巧家4个县作为串珠状连接起来,重点打造好水富邵女坪和xxxx新城、湖心岛、金山寺。积极申报金沙江高峡平湖皮划艇、龙舟赛等“水上运动”项目,力争打造成中国水上运动训练基地。

(三)当前xxxx旅游业面临的一些问题。

一是旅游业的发展要素极不完善。集中表现为“游、购、娱、食、住、行”旅游六大要素处于培植阶段、十分薄弱、配套滞后、结构失衡。如交通不便,旅游酒店凤毛磷角,景点还未形成线路,等等。

二是旅游产品的品种结构过于单一。xxxx旅游发展规划曾提出了xxxx十大旅游项目,即:享水上娱乐、探原始森林、赏金江奇石、走石龙老街、望长江东转、登观斗佛山、游马湖遗址、品茶马文化、观xxxx含笑、揽峡谷风光。尽管当前提出了“水上游、城中看、山上玩、乡村吃”的思路,但总体上看,旅游产品仍以观光型为主,结构单一,内容不够丰富和多元。

三是旅游景区、项目对游客缺乏吸引力。目前xxxx的旅游景点,既非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等垄断性的旅游资源,又非我有人无的独具创意的特色旅游项目,走的大众旅游路线,同质化严重,难以提升知名度,很难激发中远程游客专程前来旅游观光的兴趣。

二、xxxx旅游发展面临的机遇

除去政府政策性支持,政府强势主导等因素,但就旅游业发展现状、趋势分析,我们面临着较多的机遇:

(一)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蕴含无限潜力

中国人口基数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转变,更加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而旅游成了满足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潜在的旅游市场巨大。虽然,国内的旅游业蛋糕越做越大,竞争也越来越强,但我国旅游业发展整体水平偏低,旅游如同走马观花,停留在感官体验上,无法给游客带来高品质精神享受,很多游客返程后都感到身心俱惫,该有的身心愉悦、心旷神怡的感觉荡然无存。在看似繁荣、竞争激励的旅游业发展背后,依然有着广阔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为此,国家提出旅游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步伐,云南省提出了旅游“二次创业”,这是全国全省旅游业提质增效、再上新台阶的摸索期、调整期,也是给我县旅游发展留下的较为难得的取得突破、追赶跨越的一段黄金期。

(二)休闲旅游已成为旅游业发展新趋势。

休闲旅游,简而言之,是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不仅是游山玩水,简单地“放松放松”,与传统旅游相比,一动一静,一行一居,一累一闲,对传统的旅游概念从内涵到外延都做了新的延伸,更多的是建立在旅游基础上的行为情趣,以达到丰富人生、实现人生价值的目的,满足实现人类普遍存在的求知、求乐、求健、求美心理。休闲旅游是传统旅游的升级版。xxxx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湖滨新城及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具有发展休闲旅游的潜力和条件。加之,县委政府提出了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湖滨生态园林城,抓住了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当前生态游方心未艾,若能扬长避短、避开竞争激烈的观光旅游市场,将目标定位于休闲旅游,将xxxx打造成为休闲旅游的终点站、目的地,而不是观光旅游的“中转站”,完全可以在休闲旅游上大做文章,并将大有可为。

(三)诸多旅游资源整合和开发带来的效益不可估量。

旅游业发展必然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也是艰难的创业过程。xxxx旅游资源不具有先天优势、也具有垄断性,更不具备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资源,因此,必须要走一条新路,经过科学合理的资源整合和开发,精心的包装以及有效的推广,使其成为标志性产品进入市场并形成品牌。从内生资源来看,有峡谷风光、万里平湖、魅力新城,有原始森林、良好生态;有历史遗址、人文景观等;从地理条件上看,处于川xxxx黔大旅游格局的规划区、两个电站的中心区、蜀南竹海等热点旅游的辐射区。从外地发展经验来看,依靠培植旅游资源,形成的特色旅游地的经验值得借鉴,如蜀南竹海。从发展要素上看,科技的元素投入使用,及文化与科级的对接等模式,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新兴旅游地发展项目的选择之一。

三、关于对xxxx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一)高起点规划

规划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灵魂。旅游业规划是旅游发作宏伟远大的共同理想,继往开来的行动纲领,情景交融的美好蓝图,可以使旅游产业发展方向更明确,必须做好相关旅游规划。

一是要做好旅游市场规划。旅游市场规模总量大,结构多元,随着旅游消费成为日常性消费,个性化愈显突出,旅游产业未来发展走向拥有无数种可能,加之固有的营销手段被推成出新,这就需要静下心来分析市场、研究市场,精准定位。

二是要做好旅游目的地规划。围绕旅游产业要素、旅游公共服务要素覆盖行政区域、资源区域、市场区域的“全域旅游”型目的地进行规划,力求实现相关功能要素的高度统筹提升和各种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整体效应。

三是要做好旅游项目规划。一位知名旅游>策划人说过:“相对于规划而言,>策划之于旅游业的重要意义也毫不逊色。”先期的旅游业竞争还停留在比山川秀美、比水色诱人,比服务管理水平的优劣,到今天旅游业比的是项目规划—看谁能为旅游赋予新的色彩、新的活力。

(二)大手笔投入

旅游业是一项高投入产业。尽管大投入不一定都会有大产出,但大产出却多是以大投入为前提和基础。就xxxx现状,必须把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作为发展旅游业的重点。

一是合理配置旅游要素。要立足实际,突出对旅游交通、旅游购物和旅游娱乐等薄弱环节的支持、扶持力度。一方面,要针对性地制订优惠政策,抛出橄榄枝,引导调控、鼓励支持各类资本、各种人才进行旅游投资兴业,共谋发展;另一方面,要按照“规范”与“发展”并重的思路,扶持壮大一批实力强、管理好的旅游企业,培育、发展一批填补行业真空地带的旅游企业,推动旅游六要素之间以及同要素的不同结构的合理配置,实现整体结构的优化。

二是开发创新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特色鲜明、内容多样、结构合理的旅游产品是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xxxx具有人文、山水和环境资源相得益彰的整体优势,尤其是群山环抱、高峡平湖、魅力新城和谐搭配的美丽景观,必须依托现有资源,立足一盘棋的整体思路,以“大旅游、大产业”来规划布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不同主题、不同思路进行不断整合,推陈出新,深度开发特种和专项旅游产品,“做优旅游特色、做强核心景区、做响旅游品牌”,坚决避免旅游设施低水平、重复建设。

三是整合周边资源发展区域旅游。xxxx在旅游目的地、旅游集散地建设上具有一定的区域空间优势:从交通区位看,xxxx位居云南北方,承东启西、连南接北;从城市区位看,xxxx又是宜宾、昭通等经济区的最佳结合点;从旅游区位看,xxxx又是西部大峡谷、蜀南竹海等风景区的重要辐射区。因此,要着力:开发名景点、打响湖滨游、推出黄金线、联手xxxx川景区、打通旅游要道,主动融入,寻求协作,借助优势,谋求发展,规划设计、开发建设一批与周边著名景区景点风格相异、结构互补的旅游项目,合作开发一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难分”的旅游产品,形成资源互补、东西互动、南北贯通、联动发展、合作共赢的大旅游网络格局。

(三)全方位宣传

清代诗人袁枚说过:“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美景固然要靠其自身的旅游资源和适当的开发,但旅游营销也是不可或缺的。旅游是三分资源七分推介。要运用各种途径和奇招,强势拓展对外宣传,要围绕特色旅游项目和特色旅游商品,主动出击,开展推介,就xxxx而言,可以将美丽的山水、清新的空气作为商品,叫响大卖山水、空气、风景、民俗民风的总体市场攻势。特别注重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培养,把旅行社、导游也可打造成名片。同时改变对外营销由政府“自演自唱”的状况,搭建平台,发动和组织企业参与,形成“政府搭舞台、企业唱主角,政府塑形象、企业推产品”的政企合作宣传营销格局。)

旅游发展调研报告(篇7)

####草原,是一块传统特色突出、民族风情浓郁、生态状况良好的具有代表性的草原,人民以传统畜牧业生产为主。长期以来,由于交通不畅,这里的环境保留了原生态的质朴,生活在这里的人民也表现出观念上的保守,使得这块美丽的草原未能向世人展示其独有的魅力。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为牧民提供了展示其生产生活和当地文化的'新途径。为这里的人民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增加致富渠道提供了可能。

7月11日至13日,在内蒙古党委宣传部和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主办的第六届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上,由前旗旅游局组织的####苏木的两户牧民自己设计、制作的民族服装服饰参加了展示。牧民的孩子也以模特身份登上了赛场。比赛结果,一户牧民获得现代服装组第七名,另外一户获得传统服装组第八名。首次参赛的牧民之子白音获得模特表演三等奖。

参赛的服装承袭了传统风格,加入一定的现代元素,完全由####苏木基层牧民自已设计、自已缝制,在场内外赢得了一致好评。两位牧民还接受了内蒙古电视台等媒体的现场采访。

这次参赛增强了牧民们通过民族服装服饰的生产参与旅游的信心,提高了利用当地资源和技艺发展旅游业,展示新牧民、新形象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我旗旅游产品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群众基础。通过这次参赛,我们也看到了我旗草原旅游的发展方向,受到了重要启示。

一,牧民是草原的主人,是发展草原旅游业的主体力量。

草原是蒙古民族自古以来赖以生存的家园,是北方民族文化繁衍的摇篮。世代生活在####草原的牧民是这片草原的主人,草原因牧民而鲜活生动。在日益崇尚生态文明的今天,草原是###旗展示自身形象的名片,具有十分强烈的感召力,吸引着游人纷至沓来。####草原是###旗发展旅游业的依托,是众多旅游产品产生、发展的背景,是美丽的###旗最重要的底色。因此,调动广大牧民投身草原旅游业的发展,是我旗旅游业发展的前提。

二,草原旅游业要以传统的民俗风情为主,立足当地文化,打造本土特色。

科尔沁草原的蒙古文化源源流长,博大精深,至今仍对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挖掘科尔沁草原民间文化并发扬光大,是宏扬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是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的需要。在这方面,####草原具有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这里,牧民的生活仍然保持了浓郁的传统风格。

如:缝制马肚带、衲靴底、缝制民族服装服饰、编马绊子、组装套马竿等,是地地道道的牧民生活原貌再现。牧民群众利用自家奶食、自家肉食和自家天然草牧场的秀丽风光,使游客流连忘返。因此,我们要因势力导,一定要立足牧区生产生活实际,依托草原传统习俗,打造当地特色旅游品牌。

三,加快观念转变,加强素质提升,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产业转型。

####草原处在大兴安岭向科尔沁草原过渡带上,特殊的地理环境使这里林草丰茂,植物繁多,是得天独厚的天然牧场。同时,####草原位于乌兰浩特这个游客集散城市和阿尔山这个核心景区之间,是兴安盟最重要的旅游交通线上的关键节点。这里山川纵横、河流众多、草原丰美,且有上百种乔灌木杂处其间,地形起伏多变,景观层次感强,是一块不可多得的天然高尔夫球场。

####草原旅游应该科学规划,政策引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及时引导当地牧民转换观念,用市场经济的眼光看待本地资源优势,用科学发展的观点谋求可持续发展,自觉地保护环境,改善生态。使牧民改变过去粗放的经营方式,实现牧民由一产向三产转移,减轻盲目追求种养数量所带来的生态压力,充分发挥草原的生态效益,追求绿色产业迅速扩张,取得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双丰收。

四,打造高品位草原旅游品牌,让千家万户在旅游业中受益。

自2008年开始,我们依据这里的资源禀赋,在####草原规划了度假牧场、心灵牧场、####自驾游营地、科尔沁草原驿站等围绕“科尔沁草原”核心品牌,设计出“一线串珠式”的系列景区景点。经科学规划,意欲使景区最终成为生态观光、民俗体验、文化展示、休闲度假于一体的高品位旅游区。逐步打造连接乌兰浩特这个集散地和阿尔山核心景区之间的aaaa以上草原民俗旅游区,成为充分展示科尔沁民俗、文化特征的特色景区。在品牌支撑下,动员千家万户参与旅游业,让千家万户在旅游业中受益,从而带动####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成为绿色兴安快速崛起的重要推动力。

通过这次参赛,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草原上广大牧民积极投身旅游业的巨大热情和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科学规划指导下的、全民参与的####草原旅游业大发展的局面已经为时不远。同时,旅游业开发要坚持政府主导,民间主体,市场运作原则,切忌不顾规划的一哄而上。在征地、环保等方面,政府及时进入,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条件。避免出现一些违规的、非法的盲目建设,出现先天不足的景点,给今后管理留下隐患。

旅游发展调研报告(篇8)

凤县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为了深入了解我县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现状,根据宝中企发[2009] 77号文件《关于做好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情况调研的通知》安排,我局对凤县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发展情况采取查阅资料、社会调查、分类座谈等方式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研。从调研情况看,我县休闲农业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已成为非公经济中最具活力和亮点的部分。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凤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凤县地处秦岭南麓,历史悠久,古称“凤州”。全县总面积3187平方公里,辖10镇2乡100个行政村,11万人。素有“川陕咽喉,秦陇锁钥”之称,宝成铁路、316国道、212省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发展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凤县通过国家卫生县城、国家生态示范区、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等创建活动,迅速提升了县城品位,并把“旅游兴县”作为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壮大县域经济的战略之一,采取“高目标引领,高强度推进,高效率落实”的“三高”精神,倾力打造“水韵江南、七彩凤县”休闲旅游品牌,旅游农业已成为凤县经济的发展的一张名牌。

休闲农业作为我县旅游发展业的一部分,虽然起步较早,但近年来才得到很快发展,逐步形成了以田野自然风光观赏与参与民俗风情、民俗文化、农家休闲互动,山村农事、特种动物养殖体验为主体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截止2008年底,全县共有休闲农业实体401家,其中林麝特种动物休闲互动养殖92家林麝存栏1700头、农家乐163家、县城家庭宾馆108家、农家宾馆24家、快捷酒店14家、从业人数达1545人,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年经营收入达6000万元,年户均接待748人、户均收入14.96万元;大型休闲农业、休闲旅游企业2户。其中凤县汇丰农业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汇丰果园度假山庄二00七年开工建设,二00九年五月对外开放,资产总额19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1500万元、可同时接待200人就餐、120人住宿,年营业收入60余万元。是以吃、住、玩一条龙服务的休闲度假乐园,也是目前我县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的度假山庄。山庄设有餐饮部、客房部、儿童游乐场、动物观赏园,有果园和葡萄长廊。餐饮部豪华宴会厅同时可接纳200人就餐,客房部有豪华包间、标准间共有60个床位。农场种植的有葡萄、苹果、花椒、梨桃等各种果树700余株,还有供游客使用的停车场、会议厅满足了游客的基本需求。凤县秦海鹿业有限责任公司是凤县第一个以羌文化为主题的景区,集餐饮、休闲、垂钓、住宿、梅花鹿观赏养殖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企业,总投资18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1200万元,2008年营业收入308万元。该企业今年六月被市政府授予“宝鸡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现存栏梅花鹿1100余头,养殖规模在西北五省位列第一、在全国排第六,在县委县政府的扶持下正逐步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就全县休闲农业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城县郊区型。县城城郊的西庄村、任家店村、草店村经济基础好,交通便利,空气洁净,休闲农业发展的条件得天独厚,它们大都利用当地自然环境、现有农业资源和乡村特色、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进行垂钓,开设特色休闲农家乐,让游客在工作之余体味山水之趣、体会生计之源、体验劳作之道、体察民生之实、体现农家之乐,使之成为农村、农民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2008年以来,随着我县“七彩凤县、水韵江南”的旅游业品牌在全省的知

名度越来越高,游客纷纭而至,县城的接待能力有限,这些村在县政府的号召下,大力发展“家庭宾馆”,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2、园林生态农业型。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入,我县农村种养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加工建设初具规模,许多基地同时注重休闲项目配套、观光功能兼容,成为很好的休闲观光场所,提高了综合经济效益。利用开放成熟期的果园、菜园、养殖园、生态园等游客入园观景、赏花、采摘、品尝,从中体验自摘、自食、自取的果农生活和田园风光。

3、景区周边型。我县旅游景点众多,目前,已开发或初步开发可接待游客的景区共有5个。(即嘉陵江源头生态探险区、通天河森林公园生态观光区、紫柏山景区生态探险区、古凤州人文历史景区、灵官峡互动娱乐旅游区五大景区)三年来共完成旅游休闲项目及产业投资3.35亿元,建设了以环县城山体亮化工程、县城“一江两岸”大型水景灯光表演、180米高喷泉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具有震撼力、吸引力的特色旅游项目。这些给有经济意识的外地客商和景区周边的农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他们依托优美的自然景观、奇异的山水、绿色森林、静荡的湖水,开设观光、赏景、登山、森林浴、水上游乐等活动,让游客感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同时,这些农民结合周围的田园观景和民俗文化,兴建一批休闲、娱乐、餐饮设施,家庭宾馆、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从而带动了景区和周边休闲农业的发展。

二、凤县发展休闲农业的主要做法

我县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起步较晚,产业基础和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本着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思路,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原则,积极整合资源,聚集全县之力,强势推进,有效促进了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开发工作的全面落实。主要做法是:

1、规划先行

在旅游开发中坚持科学论证、规划先行。聘请上海同济大学等国内知名旅游规划权威机构为我县量身定做了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及17项旅游专项规划。确定了“全县一体、景区多元”的框架。同时将休闲农业纳入整个规划,有序发展。

2、领导重视

为了加快休闲农业的推进,对规划中以农家乐为主体的农户采取县级领导包抓责任制,全面协调解决农户建设方案和资金等各类问题,有效地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建设速度。

3、在资金上予以扶持

我县在发展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上建立和安排了专项资金,对一些经营特色明显、带动力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足、运作规范的休闲农业企业给予扶持和奖励;对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经有关部门审核后,在资金上给予扶持倾斜,鼓励做大做强。

4、坚持城乡统筹发展

结合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开展“公路绿化、水系绿化、村庄绿化、坡面绿化、城镇绿化”等5项造景绿化工程。实施集中供热、集中供气、垃圾集中处理、污水处理等民生环保项目,为旅游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

三、当前我县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近年来的发展,我县休闲农业虽取得了一定的规模和效益,但总体上还处在单体规模小、经济效益低、无序发展的状态,还处于成长发展的过程之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也面临着许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

1、对休闲农业的认识不高,重视不够。主要是一些农户在发展休闲农业时,顾虑重重,怕得不偿失,没有效益。一些部门对休闲农业的政策支持不到位,宣传引导力度不大。

2、缺乏有效引导和科学的管理社会管理“缺位”。一是当前我县的休闲农业特色不够明确,设计雷同,功能不配套,简单仿效,经营粗放。二是缺乏科学的管理。经营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是一项新的事业,但多数经营者自身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不足,往往凭着自己的经验对项目的建设及经营管理做出决策,明显跟不上市场步伐。同时多数休闲农业企业的从业人员缺少必要的培训,素质和服务水平低,管理水平差。

3、定位不明,品位不高。我县休闲农业发展迅速,但整体建设水平较低,规模较小,设施简陋,内容单调,基本处于低、小、散乱状况,高品位、高档次、多功能、知识型的休闲园区还很少。

4、管理体制不顺资金支持与优惠政策少。主要是没有明确的管理部门,在政府中找不到“婆婆”,社会管理“缺位”。县机构改革后,成立了旅游局、商务局、中小企业促进局,他们都承担着部分管理职能,仅靠一个部门难以牵头组织管理。农民发展旅游农业的资金极其匮乏,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由于相关部门缺乏联动机制和相关项目缺乏整合捆绑机制,真正能够使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经营户得到实实在在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的措施还很少见,专门针对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几乎没有。

四、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统一思想,提高对发展休闲农业重要性的认识。休闲农业已成为发展前景良好的新型产业之一,它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增长点,有利于推动城乡统筹的进程,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可有效地促进农业资源要素的整合,是较理想的农业转型升级目标模式,符合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特别是对于地处山区的凤县来说,发展休闲农业,可以充分利用山区富集的资源优势,取得双重效益。因此,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意义,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形成共识。要把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农业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长远工程抓好抓实。

2、加强引导,促进有序健康发展。休闲农业是个新生事物,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能否突破瓶颈,成为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活跃农村经济的助推剂,关键就是要

做好引导,使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一是规范管理。要加快制定休闲农业的管理机制,规范休闲农业的项目审批(或备案)、可行性论证及日常管理。针对项目开发中服务设施占地、准入资格、经营范围、活动内容、经营单位的服务质量标准、收费标准、星级评定等,制定明确的管理办法。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帮助提高素质和服务水平,组织休闲农业业主到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开拓视野、提升服务手段和服务功能。二是搞好市场引导。加大休闲农业的招商引资力度,以市场为导向,吸引多元投入开发,引导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和县外资本投资休闲农业。特别是引导和鼓励一批已经完成原始积累的农民工,带着资金、经验和信息回乡发展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发展地方经济。

3、突出特色,加大综合开发力度。一是要做浓“特色”。开发休闲农业重点要在特色农业上做文章,离开特色就没有吸引力,没有竞争力。因此,必须改变当前我县休闲农业低、小、散、乱的现象,由政府主导,组织农业、旅游等相关部门,根据各地的农业特色结合地理特点、人文景观、精心设计、谋篇布局、开设项目。充分发挥区域、区位特色,依托资源发展休闲观光企业,并根据消费需求,创新发展、突出个性、形成特色。特别是要增强互动体验活动。同时,要注重对休闲旅游农业产品收费价格的管理,保持其经济实惠的收费特点。否则将会大大降低其吸引力,与竞争力失去客源。二是要建好示范样板,休闲农业建设是一项事关农业长远发展的大事。就当前而言,要抓好精品示范样板,为发展高品位的休闲农业打好基础,做好示范。三是要突出文化特色。开发休闲农业项目必须结合凤县实际,注重文化品位、健康和发扬地方文化特色,挖掘农耕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内涵,加强现代高科技农业知识的运用示范,加强城乡经济文化交流融合,传播农业文明与科学知识,以达到综合开发、做大做强的目的。

4、落实政策、优化服务、提供更加有利的融资环境营造宽松良好的发展氛围。一是要加大政策扶持。政策推动是产业发展的助动器,建议应研究出台对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的倾斜政策和提供信贷支持的优惠政策。如:财政转移支付、税收优惠、财政贴息、小额信贷、低息贷款等政策。二是要进一步优化服务。有关部门要切实为发展休闲农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休闲农业项目审批、办证等过程中提供方便,有关规费收取做到能减则减,能免则免。三是要加强宣传,扩大休闲农业的知名度。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意义、重大作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重视休闲农业的形象策划与包装,打造休闲农业品牌,通过各种促销手段和品牌效益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开创广阔的市场前景,从而促进休闲农业的做大、做精、做强、上规模、上档次,推动休闲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凤县中小企业促进局

2009年8月26日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