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辛亥革命纪念日心得体会

1911年,中国爆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刚好那年以干支计为辛亥年,故名辛亥革命了,10月10日是我们国家辛亥革命的纪念日,对此大家对辛亥革命有哪些心得和感悟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对辛亥革命纪念日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对辛亥革命纪念日心得体会 (一)

盛夏时节,爸妈带我一道游览武汉三镇——听江涛声、登黄鹤楼、看二七遗址、闻琴台知音,名胜古迹,应接不暇,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参观武昌首义纪念馆。

站在首义广场,远远望去一座红色建筑庄严耸立,“武昌首义纪念馆”几个大字镶嵌在门庭上方,首义旗帜在微风中飘荡。走进馆内,一副副照片,一件件实物映入我的眼帘,历史的场景震撼着我的心灵。一边看存列展品,一边听解说员讲解,不懂的地方我时时细声问爸爸妈妈,仿佛首义的枪炮声在我耳边响起,先烈们冲锋陷阵的身影呈现在我眼前。通过参观我了解到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吴兆、,熊秉坤等领导革命军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攻占了武昌城。这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者领导起义以来第一次取得胜利。首义的胜利,如星星之火,呈燎然之势,席卷全国,不到两月,全国十四省宣布独立,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迅速土崩瓦解,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如今先烈离我们而去,只有耸立长江两端的龟蛇历经风霜血雨的洗礼,见证新中国的繁荣富强。但历史是不能忘却的,不能忘却的是无产阶级革命先烈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抛头颅、洒热血、枪林弹雨、前赴后继、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可歌可泣;不能忘却的是辛亥革命的胜利吹响了埋葬封建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号角,拉开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不能忘却的是辛亥革命的胜利唤醒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推动了中国近代革命的发展。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泪”。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生活在明媚阳光下的我们,要牢记历史,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为实现先烈的理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东方巨龙的腾飞而刻苦学习、发奋图强。

关于对辛亥革命纪念日心得体会(二)

电影放映完毕,我随着人流走出了影院。那场电影是为了纪念辛亥百年的《辛亥革命》。

我已出了影院大门,穿过繁华的大街,走上了河堤小道。可我的脑海里还是浮现着电影里的一幕幕场景。

尤其是百年前的那一夜,整整一百年前的“双十日”夜.。就在那晚,随着“砰“的一声枪响,一颗子弹射进了一名清军军官的胸膛。

正是那颗子弹的响,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

“砰“的一声!

这是我用手敲打铁栏杆发出的清脆的响声。就像枪声呼啸,刺破空气的阻力,尖尖的弹头飞驰着,冲向目标。就想百年前的那一晚,枪声呼啸。

呼啸着,清军抬来“马克沁”,机枪横扫,砖瓦飞溅。一个个革命党人在就这“肆无忌惮”的呼啸中,一个个倒下,却又随着一声爆炸,“马克沁”的尖叫停止了。百年前的那一晚,炮声隆隆。

隆隆响声中,一枚枚炮弹冲出炮膛,飞出炮台,射向水面上的清军军舰,“隆隆”声响起又乍停,之后又是寂静后的巨响……此起彼伏声中,清军的军舰带着满身疮疤,逃跑了。而我们炮台上的革命军炮手们,一个个拉开炮膛,“当啷”一声,一枚仍带热气的空弹壳被退了出来,掉落在地。百年前的那一晚,烟雾渺渺。

飘渺烟雾里,令旗挥动;飘渺烟雾里,热血飘扬。随着战局的进行,清军留下了一具具尸体,倒在了冲锋的路上;革命党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阵地上“十八颗星”仍在飘扬。

我轻轻闭上了眼,想着,望着,仿佛已穿越回了那个夜晚,与他们同在,与他们共同经历着——那一夜。

我的瞳孔里反射出的不是城市的红灯绿酒,而是的百年前的烈火燃烧;我的皮肤感到的不是河风习习,而是百年前的残风呼啸;我的鼻子里回环的不是宜人花香,而是百年前的火药弥漫。

而我听到的不是汽车鸣笛声,河水流动声,取而代之的是枪栓拉动声,撞针击发声,子弹脱壳声,子弹出膛声,子弹入体声……伴随着一具尸体的倒下,革命军再次拉动枪栓,子弹壳“当啷”一声,落在脚下。

之后是号角声起,脚步匆忙,十八星旗升上武昌城头,随着风声飘扬。

在此之后的十几天里“武昌保卫战”进行同时,千百里外,十几位纤夫光着脊背,拉着纤绳,把一艘小帆船拖入江中。

帆布上写着——“湖南光复”

之后是陕西,九江,南昌,山西……一艘艘帆船被推下,一个个地区脱离了清政府的统治,转眼间,革命党人占有了大片江山,唐昭仪代表北洋军坐在了谈判桌前。

我们还可以想象宣统帝在隆裕太后的带领下,把纸金凤绑缚着的诏书用细线系着,从天安门城楼上放下,礼部官员跪接诏书,快马通报全国——清朝灭亡!

那使多少人振臂欢呼,也是多少人付出生命换来的结果。虽然它并未改变中国的实质,可那毕竟是一种精神,一种革命精神,万千仁人志士为了他们心中的共和在努力,在奋斗!我们不应该忘记百年前的那一夜。那一夜里,革命精神使我收获了一份责任。

一份继承这种精神,并引导中华民族更加富强的责任。

关于对辛亥革命纪念日心得体会(三)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站在它的面前都是渺小的,我们每个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历史,历史是人民一般回忆的方式,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

辛亥革命是中国旧民主义革命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对帝国主义以及其走狗清朝政府郁积着愤怒和仇恨的大爆发,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丰富多彩,可歌可泣。

为纪念辛亥革命**周年,缅怀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的光辉业绩,弘扬战斗不息的爱国主义热诚,光大自强不息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建设中国特色主义。历史留个了我们太多的回忆,有耻辱也有荣誉,为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光荣,带给我们的遗迹太多了。

一百多年来,国人对于宪政的追求,未尝隐匿,无需害羞,只要阳光照得到,就必定反射再人间,正如孙逸仙尝云:天下大势,浩浩汤汤。又正如毛泽东所言:这不是阴谋,这是阴谋。所以那些遍布于全过各地的中山路,就其寓义来说,其实叫人民路更加贴切,宪政着,人民通向理想祖国之大道也。中华民族错过了很多机会,中华民族还有很多机会。

展望,20**。回首,时间沿着辛亥的印记已滚过一个世纪,可越过一个世纪的追求与目标却从未改变。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手段达到了“国富”使得我国日益从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强大起来。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再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中国人民长期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如果没有辛亥革命,中国将会怎么样?历史无法如果,但未来可以在历史的如果中吸取经验,做出不一样的假设。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延伸阅读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改革,是对辛亥革命最好的纪念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文/曹梓

19xx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士兵程正瀛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帝制,在随后的枪炮大作中逐渐崩溃,中国开启了几千年未有的大变局。

辛亥革命的主导者,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将“民主”与“共和”看成革命的最高政治追求,虽资产阶级的软弱导致这次革命并不彻底,在中国大地上也未能因辛亥革命而建立起真正的,如革命党人所愿望那般的共和政权,但是,自辛亥以来,民主共和已经成为历史不可阻挡之潮流。辛亥革命的最大意义也在于,用革命的强力告诉所有人,封建帝制是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百年来,纪念辛亥革命,总有很多历史的细节和人物被再次解读和反思,这些解读也却能让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历史,此为纪念的目的之一。

当然,纪念不光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历史,纪念还是为了更好地感知当下。“脱离现在和未来的历史,是没有意义的。”

清廷昏聩、帝国入侵,导致百年前的中国政治腐败、民生凋敝。一直以来,都有学者认为,如果不搞革命,而是让清政府实行改革,可能就会建立起一个更加成熟的共和政制。但是历史没有假设,辛亥革命也是历史的必然。纵有保皇党和革命党关于中国未来之论战;纵有洋务派、立宪派的努力革新,但是这一切都不能改变清政府的行将就木,这一切都不能给满族政权带来丝毫回生的迹象,于是,革命成了改变现状的唯一手段。

甚至,革命党的枪炮都并不能轻易实现民族和民主革命的双重任务,袁世凯复辟,军阀混战,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利益瓜分,这些都表明辛亥革命是“半截”革命。妄谈改革,又怎可能。

辛亥革命并不依靠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而是以当时知识分子从欧美学到的社会革命理论作为重要支撑。辩证地看辛亥革命,因为其不彻底,所以其最大意义也在于,从19xx年肇始,民主共和成为国人努力追寻的目标。

时间到了1949年,共产党在中国土地上建立了共和国,这是基于几代“革命党”努力的基础上建起的崭新中国。人们会因为一时的胜利而忘却当初苦苦追求的核心价值,但是,时代不会忘却。民族独立早已实现,富强也不再是世纪梦想。然今天,民主共和仍然是要苦苦追寻的目标。

民主,源于古希腊语,意为人民。民主上升为国家制度,意为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制度。共和,泛指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政治制度,与君主制相对。在中国,民主共和尚远。

此时,改革便被推上历史舞台,从经济体制改革到社会、政治体制改革,革新各个领域不合人民利益的旧制,让经济联姻市场,让公益回归社会,让人民拥有权力。唯有改革才能让中国拥有永久活力。

或许辛亥革命的最大意义并不在于改变了什么,而是在于改变本身:两千年封建帝制并不会因为其长久独裁和暴戾而具有永久存在的道理,再强大的统治也会因为不合历史潮流而变得岌岌可危,并且,这一切都是可变的;革命党人就算再弱小,也可以充当压垮腐败统治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现实赋予了改变本身充分的理由和强大的动力;只要是不合事宜的,只要是违背大多数人意志和权益的,都值得改变,应当改变。

改革和革命的不同在于变的方式,改革和革命的相同在于变的本质。今天,纪念辛亥革命,应该纪念其勇于推翻旧制的精神和勇气,选择改革,将改变和求新继续下去。

纪念辛亥革命心得体会(模板6篇)


生活中难免会有一些想法,我们可以用我们的方式对心态进行记录这样做也是对我们思维方式的一种训练,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应该怎么写吗?或许你需要"纪念辛亥革命心得体会"这样的内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纪念辛亥革命心得体会 篇1

抚今追昔,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社会变革。更加重要的是,辛亥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前提和序曲,中国共产党诞生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必然。辛亥革命加速了共产主义的传播、工人阶级的成长、革命干部的培养,为中国共产党的应运而生提供了客观条件。正因如此,纪念辛亥革命方式,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继承革命先驱志向,广泛凝聚智慧力量,共同推进祖国统一,不断将复兴伟业推向前进。

聆听辛亥回响,铭记“扶大厦将倾”的救国之行。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大门,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劫难,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为了“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无数仁人志士和革命先驱苦苦求索、奔走呐喊,各种救国方案轮番登场。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徐锡麟、秋瑾、“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一座座闪耀的精神坐标、一串串响亮的英雄姓名,为辛亥革命写下救国的注脚。于满目疮痍中救亡图存,于群狼环伺中师学中外,于漫长黑夜中求索光明,中华民族最早的一批先行者们用生命、青春、热血,扛起了时代赋予的使命。辛亥革命先驱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不屈意志;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赤子之心;慷慨赴义、舍生报国的无畏本色;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和铭记。

聆听辛亥回响,砥砺“放眼看世界”的强国之志。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如何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如何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使之臻于繁荣富强的境地?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面临的主要矛盾,更是辛亥革命先驱反复思考的重大命题。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最终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却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辛亥革命作为中国历史的关键“渡口”,为如何“变”才能赶上世界、振兴中华,探索了方向和道路,积累了经验和教训。今天的我们已不用“仰视西方”,而可以“平视世界”。但我们仍要继承辛亥革命先驱放眼世界、迎头赶上的雄心壮志,勇于突破一个又一个“卡脖子”难题,不畏“沟壑纵横”、不惧“激流险滩”,敢于和的比、勇于和的赛、善于向最先进的看齐,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以奋楫扬帆实现走在前列。

纪念辛亥革命心得体会 篇2

经过几天对“辛亥革命”这段历史的了解和对影片内容的琢磨,我虽没有多么伟大,多么深刻的感受,但从中懂得了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主要讲述了二十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晚清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了危亡之际,以孙x为首的革命派,决心通过革命推翻阻碍中国发展的封建王朝清政府,结束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辛亥革命整个过程。影片生动地刻画了孙x、黄兴、徐宗汉、秋瑾、黎元洪、袁世凯等历史人物。

也许是我因为对段历史还不够深刻地理解吧,尽管情节十分令我震撼,可我并没有多大的感悟,但影片中的一句话让我感慨万千——“他是个无私的人!”

“他是个无私的人!”正是因为孙x的无私,他才能引领革命的步伐,才能拥有革命派等人的信服和支持。正是他的无私,感染了同盟会的众人,最终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110年前是这样,如今的社会上不也是一样吗?被大家信服的人,不都是无私的人吗?又有哪个吝啬小气只为自己着想的人真正能成功呢?

往小里说,班级中那些尽职尽责,被老师称赞,让同学信服的班干部们不都是无私的人吗?他们永远在为班级着想,牺牲自己宝贵的学习时间。往大里说,历史上各朝各代有流名千秋的官吏,哪一个不是清官?他们大都一贫如洗,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和财富都奉献给了人民。他们都是无私的人。

也许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让我得出这种结论并不是编导者拍摄影片的本意,但我相信这种感受必会让我个人受益匪浅。

纪念辛亥革命心得体会 篇3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于10月9日上午10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心里感慨万端。

历史深刻启示我们,民族复兴、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

100多年前,中华民族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在新的伟大征程上,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以不畏艰险、攻坚克难的勇气,以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锐气,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风雨无阻向前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纪念辛亥革命心得体会 篇4

10月9日,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里程碑,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漫漫求索,终于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永恒不变的奋斗主题。收获梦想果实,必然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强领导,也离不开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奋勇向前的意志支撑。

以积极应变,主动求变的姿态,唱响时代发展最强音。孙中山在浙江海宁观看钱塘江大潮时感叹: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面对外国列强的凌辱,无数仁人志士揭竿而起,打破思想禁锢,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进步贡献力量,探索出了一条又一条发展道路。面对新时代发出的新考卷,我们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坚持改革开放,敢于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敢啃硬骨头,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奏响时代发展的最美乐章。

以团结统一,矢志奋斗的意志,画出民族复兴同心圆。在大会的讲话中,复兴二字出现了25次。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期望,民族复兴是中华儿女的梦想,更是每个人肩负的光荣使命。我们必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筑起坚不可摧的统一战线,利用好革命战争纪念馆、红色旅游景区等主阵地,借助主流媒体强大的舆论力量,让党的伟大精神润物细无声,让红色基因根植在每个人心中,成长为支撑中华儿女矢志不渝奋斗的坚强支柱,激励全体人民以昂扬的姿态投身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事业中。

以舍我其谁,振兴中华的精神,书写民族进步新史诗。孙中山先生曾发出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的疾呼声,将振兴中华作为自己一生奋斗的旗帜。辛亥革命后,无数仁人志士继续探索着救国救民的道路,他们点燃了马克思主义的火种,将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谱系代代传承,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出无数辉煌。每个人都要心怀国之大者,牢牢树立起舍我其谁勇担当的责任意识,将伟大的革命精神转化为强大的前进动力,在平凡的岗位上脚踏实地、砥砺前行,磨练为国建设硬本领,涵养为民奉献真情怀,共同书写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篇章。

辛亥革命以来,经过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长期艰苦奋斗,我们共同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踏上了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要以革命先辈的伟大精神作为强大的力量之源,勇于承担振兴中国的历史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写下理想的答卷。

纪念辛亥革命心得体会 篇5

梭于镜头之间,愿用拙笔一支,记录豪情满怀的慷慨赴死,记录大义凛然的奋不顾身,记录用生命谱写下的绚烂……当无边的黑暗蚕食着中原大地,当腐败的统治奴役着华夏儿女,当列强的阴谋弥漫在谈笑之间,当疾苦的人民沉睡在麻木之中,有一群人,截然相反,他们高举革命的大旗,手擎希望的火把,投身革命,奋不顾身,以自身绽放绚丽,亦是甘之如饴。

秋瑾:淡然赴死,高洁如白莲

青石板上伴随着铁链划过刺耳的咣当声,一位妇人手铐木枷,脚绑铁链,却毫无惧色,就如同出于淤泥之上的白莲一般,一路平静,一路淡然……"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明明是壮志凌云的话语,明明是慷慨激昂的蔑视,但她,只是平静的叙说,淡然到让人心疼。是啊,即使是沉重的木枷依旧困不住自由的灵魂,哪怕是坚固的脚镣依然锁不住革新的脚步。

心里,许是放不下天真可爱的孩子,心里,许是放不下眷意浓浓的亲情……面对满官的指责,她置个人情思于度外,系国家未来于心中:"我的死是为所有的孩子!"宁静温和而令众人无言以驳。

秋瑾身处麻木的社会,遭众人不解,但她依旧坚持自我,起义失败了,但革命的精神,鼓舞了民族的奋斗不息。青石板上高洁淡雅如白莲一般的人消亡了,但她的倩影,永驻在所有人的心中……林觉民:白衣飘袂,傲然如白梅他,仅仅一袭白衣就足以构成残酷战争中最美的一道风景,脸上革命的骄傲足以让末路之人看不到生还的退路,甚至望而生畏。侠肝义胆,铁骨铮铮,利落的装枪上膛,迅捷的瞄准射击,一举一动,凌厉中饱含诗意,白衣上点点血色漫延而开,踉跄的身影凝聚了毫不屈服的意志……这不是翩翩公子的白衣,这不是文人墨客的白衣,这是独属于林觉民的白衣,白衣之下,隐藏的是坚韧不拔的革命之志;白衣之下,跳动的是义薄云天的赤血丹心;白衣之下,燃烧的是奔流不息的民族血脉。

面冠似玉,肝胆如铁,心地赤诚如朝阳。即使沉尸于水下,嘴角依旧有浅浅的笑意,此情此景,凄美如画,可不难读出其中的深韵。也正是这个人,让我心疼,却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革命,看到了他所作的努力,相信了他所相信的一切。

一个侠骨柔情的男人,用年轻而热血的生命换取了毕生的信仰,却留下了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自古情义难两全!

他们,在那个黑暗的年代,用自己年轻的生命,绽放出革命的芳华……他们用身躯支撑起黎明前的曙光,他们用生命铺筑出推翻清廷的大道,他们用热血唤醒了麻木不仁的人民,他们用信念维护了泱泱大国的不屈。他们的生命之花,开得无比凄美,无比震撼。

我深信,革命的先驱,那年轻的生命,那不屈的灵魂,便是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中最动人的镜头。

纪念辛亥革命心得体会 篇6

辛亥革命以同旧的反动势力的妥协而告终,革命的果实落到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手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没有受到削弱,封建势力依然在中国每一角落盘根错节。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贫穷、落后、分裂、动荡、混乱的苦难深渊。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又是失败的。其主要症结就是没有一个完整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纲领;没有形成一个能够胜利领导这场革命的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领导辛亥革命的这些民族资产阶级严重脱离基层劳苦大众而又怕革命革到自己头上,没有勇气革命到底。

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 110周年,关键是要清醒认识辛亥革命给我们的启示,时刻牢记:让“世人未为我敢为,天下未发我首发”的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永世传承。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是因为辛亥志士永垂不朽。还因为辛亥革命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首义精神。传承首义精神,就是传承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我们要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爱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表现出的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和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的使命感,不仅成为辛亥革命的动力与目标,而且造就了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精神的核心。

我们应不断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弘扬不休的辛亥革命精神。今天,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要积极履行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组织优势和成员联系面广的优势,通过提案、社情民意等形式,扩大成员的政治参与,积极反映人民群众意愿,不断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烈士纪念日心得体会


各位家长同志,同学们:

今天,我们中人民共和国设定一个令国人难忘的日子九月三十日,《烈士纪念日》,我迫不及待的打开电视机,转到中央一台,看到了归家领导人来带纪念碑前深切缅怀为了国家的独立富强,为了人民的幸福而浴血奋战,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们。

看到人名英雄纪念碑,我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黄继光、董存瑞、刘胡兰、杨靖宇等等无数革命烈士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毫不犹豫,挺身而出,把满腔的热血洒遍祖国大地,把宝贵的生命无私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面对长眠于此的烈士们,我们怎能不肃然起敬?他们的辉煌业绩,将彪炳史册,流芳百世!他们的英名将与日月同辉,与江河共存!烈士们!我们敬慕你们!正是因为有你们的崇高品德、无私奉献才有了今天的和平环境,才有了祖国的繁荣昌盛!

历史不会忘记,高矗的胜利丰碑是无数先烈用热血和头颅垒就的;飞夺泸定桥、四渡赤水、爬雪山过草地,无数的先烈还没有看到共和国的胜利就牺牲在战场上;如今的光明和幸福是他们用鲜血换来的。,他们的英魂在我们心中树立起一座永远的丰碑。让我们敬仰!家长朋友们、同学们,我们是时代的幸运儿,我们应该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更应该勇于看扛起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我们要爱自己,更要爱祖国,努力工作,发奋学习,养育好我们的孩子,继承先烈的遗志,努力去做一个优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

家长朋友们,同学们,革命烈士们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昨天永远属于过去,今天就在脚下,让我们铭记革命先烈,发扬他们的奉献精神,去开拓幸福美好的未来。我们在和平年代虽然不需要花很大的代价牺牲自己的利益,但是我们每一个人只要有公德心,学会积德行善,用正义的力量去影响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我想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同事、朋友,我们的家庭凝聚力才会更强大,我们国家的凝聚力才会更加强大,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和谐美好,我们生活的幸福感才会更强。

烈士们,你们安息吧!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