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培智教育中融入职业生涯教育的思考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会运用到各种各样的范文,一篇好的范文能够提供好的参考,你可能正在找一些相关内容的范文,以下为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在培智教育中融入职业生涯教育的思考,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在学科教育中融入职业生涯教育,是在学科教材内容及学科教学活动中以拓展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等的重要举措。在培智数学教育中融入职业生涯教育,不仅是落实特殊教育新课程改革精神,充分体现使学生适应社会的教学原则;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途径。

一、概念的界定

培智数学教育: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数学被命名为生活数学,它可以理解为生活中的数学,也可以理解为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故培智数学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和掌握与生活相关的简单的数的概念、数的运算、时空认识、以及数的运用,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职业生涯教育:职业生涯一词来源于英文career,根据《牛津词典》的解释原有道路之意。关于职业生涯教育的定义,目前学者们普遍认为职业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个体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职业发展的活动,是以引导个体进行并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

二、融入职业生涯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我国目前的培智学校分布广泛,办学规模却比较精小。因此,大部分学校在硬件及师资等方面还不具备专门介入职业生涯教育课的条件,也没有专门开设各种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能力。其次,有就业需求的人逐年增加,但就业人员与就业岗位的差率越来越大。因此,智力障碍学生能够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才会提高就业机率。考虑到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际的职业实践中必然会用到数学知识。通过在培智数学教育中融入职业生涯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适应社会及生存发展奠定基础。

三、融入职业生涯教育的指导思想

1、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

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智力障碍人群的个体发展、社会参与、享有平等权利和尊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社会背景。在培智数学教育中融入职业生涯教育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思想的有力体现。

2、贯彻基础教育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精神

20xx年2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指出:使智力障碍学生具有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和适应生活、社会以及自我服务的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在培智数学教育中融入职业生涯教育可以提高其适应社会和生存的技能,从而培养其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是贯彻基础教育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消化酶。

四、融入职业生涯教育的形式

笔者调查了河北省内培智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包括就业种类及人员比例。见下表:

河北省培智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表

就业种类礼品包装盒丝网花切菜衣服印花售货人员比例33.2%12.3%32.6%9.4%12.5%

通过分析可知,培智学校毕业生就业种类较少,且大都从事简单的手工劳动。通过调查为数学教育中融入什么样的职业教育提供了方向和依据。

1、教材中以专栏镶嵌的形式呈现

结合调查情况,我们初步拟定在培智学校数学教材中将相关的职业教育内容以专栏镶嵌的形式呈现。专题栏目是镶嵌在数学知识逻辑顺序的主线上,由数学知识的学习而导出。职业生涯教育内容与数学知识体系和谐地融为一体,职业生涯教育与数学教学相互促进,既扩大了数学教学目标,增加了学生在校学习的目的性和实用性,又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和心理发展规律,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巧妙地将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结合起来。例如在面与体的认识单元中设置礼品包装盒专栏,在专栏内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礼品包装盒作品,让学生感受礼品包装盒作品的精美,培养其对此职业的兴趣;把面与体的知识融入到礼品包装盒制作中,培养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向学生介绍有关礼品包装盒方面的职业信息,有目的地培养其职业意识,引导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例如在图形分割单元中设置切菜专栏,在专栏内以分解图片向学生展示切菜过程中图形分割的情景,在学习图形分割的过程中对刀刃下的分割有了更深的了解;再配以相关的职业信息内容,有的学生便会对此职业产生兴趣,同时又掌握了一定的职业技能,无疑又为其职业生涯规划增添了新的内容。

2、教学中以实践思维活动的形式展现

在培智数学教学中开展主题性的实践思维活动,使知识在情景中得到迁移和拓展,使学生不仅意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也能初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素养。例如在应用人民币教学中开展售货实践思维活动,模拟售货场景,让学生选择不同职责的角色进行实践思维活动,售货员可以锻炼言语能力,销售、促销的筹划,成本与利润的关系等;消费者在支出方面思考着,如何支出最合理,收入与支出的规划,付钱的方式方法;收银员在实践着人民币的计算和找钱方法。在实践思维活动中学生的职业意识与技能得到了锻炼,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领域得到了拓展,职业生涯规划的视野得到了开拓。

五、评述

职业生涯教育的融入促进培智数学教育的健康发展。培智数学教育中融入职业生涯教育内容,首先有利于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信息,参与社会生活,养成关注社会的习惯,产生对自然与社会的责任感,成为了解社会和关心社会的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学生在了解职业的过程中巩固拓展了数学知识,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培智数学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有机的整合,不仅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让培智数学教育更适合学生的需要、更健康地发展。

职业生涯教育的融入丰富了培智数学课程资源。职业生涯教育中职业兴趣、职业素养涉及到数学知识、生产生活经验、社会需求等各个方面,为培智数学拓宽了课程空间和教学视野,为培智数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开辟了新的领域,使培智数学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更为丰富。

职业生涯教育的融入促进培智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融合,也体现数学学科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职业生涯教育重视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科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其实施必须促使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融合,从而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是学生成为适应生活、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的催化剂。

FwR816.Com编辑精选

职业生涯教育的概念


职业生涯一词来源于英文career,根据《牛津词典》的解释原有道路之意,可以引申为个人一生的道路或进展途径,强调随着时间流逝赋予的责任。职业生涯涵盖了个体一生的发展历程,它指一个人在一生中所从事工作,承担职务的职业经历或相继历程,是伴随个体终身的动态发展过程。职业生涯教育的前身是职业指导,随着时代和理论的发展,职业生涯教育逐渐浮出水面,登上了历史舞台。1971年美国联邦教育署署长马伦(MarLand)博士正式提出了 生涯教育观念,标志着美国现代职业生涯教育运动的开始。

关于职业生涯教育的定义,目前,还没有权威的界定。但学者们普遍认为职业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个体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是以引导个体进行并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可以具体理解为以下几方面:

(1)职业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职业生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活动之前要制订有详细的活动方案或计划。并紧紧围绕最终目的而规划、组织和实施的,同时,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组织应有固定的机构、相应的设施设备、专业的人员、专门的活动或教育场地等。

(2)职业生涯教育是系统性、持续性、动态发展的教育活动。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伴随其职业生涯的始终;从教育者的角度看,职业生涯教育应着眼于受教育者的终身发展,教育活动的规划与实施应连续不断地贯穿于受教育者职业生涯的全过程。而且随着社会、经济、就业环境的变化以及受教育者自身知识、能力、期望水平等的提升,职业生涯教育需要不断调整教育目标、途径、方法等。

(3)职业生涯教育是综合性的教育活动。职业生涯教育是引导学生规划自我的职业生涯并将其规划转化为现实的综合性教育活动。具体包括:职业生涯定向教育;自我职业潜能分析能力培养;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培养;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相关核心素质的培养。


日本职业生涯教育在新世纪的变化


进入新世纪以来,日本在全国开展了职业生涯教育。它与传统意义上的职业教育相联系但又有所区别,它与终身教育的目标相一致但又丰富了其内涵,是通过教育促进人生价值实现,从而为社会提供适应时代要求的优质劳动者而进行新的探索。

在日本,人的一生要作好职业变动不居的思想准备,要做好职业技能不断提高的知识储备,这些内容贯穿于所有学校教育的全程,把学校教育与成人教育有机衔接起来。

职业生涯教育是在各个阶段的学校教育中进行职业生涯观念和职业生涯准备的教育。其要义,根据日本学者的论述可归纳为:职业生涯教育是培养学生动劳观、职业观的教育,是高度重视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创造性,发展人的个性的教育,旨在使学生具有相应的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了解自己,积极主动地选择人生道路的能力,它要求从幼儿至成人的整个教育过程中,都要将传授知识与学生将来的工作和生存方式相结合。

并非某一阶段的教育

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中小学生指导研究中心认为,中小学生的劳动观、职业观应该由四个方面构成:人际关系的形成能力(自己与他人的相互理解、交流能力);信息活用能力(对与人生道路、职业等相关信息的收集、探索能力和职业理解能力);对将来的设计能力(对生活、工作状态的认识、把握能力和对人生道路的设计、实行能力);计划与决定的能力。并强调这不是人生中某一阶段性的教育,而是贯穿于一生的职业教育。

目前,在日本,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大学,都认识到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性,并根据其理念付诸实践。

日本的小学教学大纲,强调通过学校的整体教育活动对小学生进行生活方式的指导,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和职业观,形成充满希望和目标的生活态度、基本的生活习惯、身心健康安全的生活意识。

初中教学大纲强调指导学生适应集体生活,提高学生的判断、选择能力,克服青年期的迷惘不安和苦恼,理解和尊重自己与他人的个性,确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理解学习的意义,以积极态度选择未来。小学和初中的教学大纲对特别活动课、道德课、生活课、家庭课、社会课等的内容都作出了具体规定。

高中阶段要求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转变到自我选择、自我管理、自我负责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在社会上自立的精神、做适应变革的社会合格一员,形成自己的人生观、职业观,培养他们具有职业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按照新启用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基础课程的数量削减两成,扩大了职业课程的选修科目,加强了生物、生命科学、制造业、通用技术类科目,对农业、工业、商业等传统职业课程进行了修改。日本文部科学省从2000年起,用3年时间开展了专业教师培训,还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提供了职业教育课程所必要的设备、实习与实验经费。

从T到大

大学由于和人才市场的联系紧密,对职业生涯教育更为重视。日本厚生劳动省与文部科学省于20xx年4月就全国的大学、短期大学、高等专科学校、专门学校的就职情况进行了联合调查,结果表明,培养专业能力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明显提高,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提高了。以前,T字型人才受社会欢迎(T字的横表示教养,竖表示专业能力),但如今仅具备这两项是不够的,需要的是大字型的人才(大字一撇的下部表示专业,一撇的上部表示创造力,一捺表示外语,一横的左半部表示教养,右半部表示沟通能力),至于IT能力,已是普及的要求。现在日本的大学以培养大字型人才为目标。在研究生院阶段,近几年开设了专门职业学位课程,以大学毕业生和社会人为对象,培养特定的高层次专门职业人才。其课程内容和研究方法与专业团体、行业协会进行沟通,联合进行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教育,称为桥梁课程体系。

贯穿各个教育阶段

实施职业生涯教育之前,日本教育各个阶段的连贯性,只是在学历教育下各个阶段的知识衔接。而现在,各个阶段的教育都和学生的人生出路相联系,以职业生涯准备为线索体现出培养综合素质的递进性。学生在对职业生涯的选择和决定过程中难免会有苦恼和困惑,因而学校又设专门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辅导,对学生进行个别的或是小组的引导帮助,为他们提供信息,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志负责地选择或决定自己未来的人生蓝图。在日本,提倡人们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即在对一个人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把指导这种规划的制定列为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校期间由学校来辅导,进入社会后由社会组织通过再培训来促进。

日本的职业生涯教育是自上而下由政府主导推行的,政府相关部门担负组织、指导、协调的责任,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推动学校与企业等社会组织共同配合实施。比如,由20xx年开始,对于积极进行人才培养的企业的教育训练费用,按一定比例从法人税额中扣除。

在普高引入职业生涯教育,推动德育发展


先看以下一段采访

采访者:你对什么事最感兴趣?

孩子:不清楚。

采访者:你将来打算干什么?

孩子:没想过。先上大学再说。

采访者:上什么大学?

孩子:不知道。

采访者:想学什么专业?

孩子:随便。

采访者:你学习成绩怎么样?

孩子:将就吧。一般般吧。

采访者:学习累不累?

孩子:累。

 这个对话是虚拟的,但类似的场景在生活中比比皆是;这样的孩子,我们经常看见。这样的孩子就像一叶浮萍,在生活的激流中漂浮;他没有方向,所以就没有动力,他甚至没有什么兴趣;因为他不知道他活着是为了什么,将来要干什么,他的未来会是什么样的。学习没有动力,生活极其无趣,只有在偶尔离经叛道时,他才兴高采烈; 20xx 年高考中出现的零分女孩蒋多多事件就是一个典型。考上大学后,学习更没有了具体目标,出现大一综合症等;到了找工作时更是问题多多: 20xx 年,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高健 求职屡遭拒,摆摊欲以陪聊为生、博士生找不着工作坠楼诸如此类,举不胜举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最近所进行的一项针对初三和高三学生的调研显示,高三学生对高考志愿中专业的了解程度为 一小部分 和 全不了解 的比例为 75.2% ;初三学生只有 11.4% 的城市学生和 7.1% 的县镇学生认为自己可以从容就业。

 一个中学毕业生,十年寒窗之后,却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目标及其职业准备的要求茫然不知,如果他有幸就业或升学,其今后的生涯发展势必面临诸多困难与问题。一些教育部门和学校校长,面对高考这个指挥棒,只有强调升学率。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忙于应付各种考试,职业生涯教育也就被冷落到了一边。

 引导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是现代教育的本质特征。 在西方特别是美国、德国等职业系统非常规范和发达的国家,通过职业模拟、实际尝试操作等方式使孩子从小就瞄准了发展的目标。小学、初中学生就已经对自己的未来有了非常清晰的选择,学生在不断的打工、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审视自我、不断地自我定位、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职业规划。

 所幸的是,在我国新的高中课程方案中,增加了一个新的目标:培养学生人生规划能力,这无疑为我们的教育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搞好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将帮助学生往前看、往大看、往上看,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力帮手和催化剂。

职业生涯设计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本人实际,制订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过程,是对个人职业前途的瞻望。其产出是设计出既朝气蓬勃、有所追求、目标明确,又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措施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

  你是什么性格?你性格上的弱点在哪些地方?你未来适合往哪个方向发展?你考虑到你周围的环境吗? 首先,学生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进行全面认识,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避免设计中的盲目性,达到设计高度适宜。其次,根据个人的专业、性格、气质和价值观以及社会的发展趋势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长期目标,第三,再把人生目标和长期目标细化,要对该职业所在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比如人才供给情况、平均工资状况、行业的非正式团体规范等;还要了解职业所需要的特殊能力。根据个人的经历和所处的组织环境制定相应的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第四,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制定行动方案。把目标转化成具体的方案和措施,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这一过程中比较重要的行动方案有职业生涯发展路线的选择、职业的选择,相应的教育和培训计划的制定。第五,参加有益的职业训练。最后是评估与反馈。

 职业生涯教育对学生而言,比较神秘,有强大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有实施的可能性和现实意义,学生在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了解社会的基础上制定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个人发展规划的过程,是学生建立自信心、树立目标和方向、形成动力的过程,是学生依据职业对从业者素质要求调整自我、提高自我、适应职业岗位的过程,有利于形成学生终生学习,自我发展的思想和习惯,更有利于学校德育活动的开展。

 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教育始终有一个解决不了的尴尬:知行脱节。有些专家疾呼:我国德育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就曾撰文说过:例如当孩子开始做好事了,或者开始守纪律了,人们就以为德育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教育已经成功了。事实上,这绝不是德育的最终目的,而只能算是前 50 ℃ 的教育 ; 很明显,我们的德育在后 50 ℃ 上用功不足。

 而职业生涯教育就正是在后 50 ℃ 上用功,可以帮助解决德育的目标和落实知行脱节的问题,目前德育内容和手段的陈旧问题,德育千人一面,缺乏个性化的问题;以及学生自我德育教育难以落实等等问题。

 第一,职业生涯教育有利于强化德育的时代感。尽管我们一直反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但是家长和社会仍然对这一点是由衷赞同的,学生不了解社会,与实际隔绝,学校德育空洞无意义,使德育难以真正贯彻。由于职业生涯设计要求了解职业及其变化趋势,了解就业后晋升、发展的可能性,了解所学专业对应职业群的发展及其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的变化 这些内容都是鲜活的、贴近社会的、符合时代特征,使学校德育更加贴近时代。

 第二,职业生涯教育有利于提高德育的个性化和实效。由于规划是依据每个学生自己的个性特征、客观条件和发展意愿设计的,而且要进行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与个人的现状的比较;教育就比较具体,带有不同学生个性的不同设计方案,就是一个个不同的德育案例。而帮助学生确定职业目标、规划发展阶段就是引导他们从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和未来社会的需要去考虑未来从而自觉地把个人和社会联系在一起的过程。最后,制定、实现措施就是自我约束和自觉性形成的过程。

 第三,职业生涯教育有利于确保学生的自我成长与自我教育。 道德习惯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并逐步走向无律的过程。 由于职业生涯教育尊重主体个性和发展需求,让学生在自我设计中不自觉的意识到个人的职业前途与和谐社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有密切的关系,感到亲切、可信,从而实现自我教育和内化,达到德育的深层次目标。

最后,职业生涯教育有利于发挥 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整体德育影响。过去我国德育存在 5+2=0 的现象,学校在 5 天内所传递给学生的道德观念,在短短的 2 天内就被社会乃至家庭所否决,而职业生涯教育则把 5 和 2 的方向协调一致起来,把学校、家庭的社会的力量都调动起来,就会出现 5+2>7 的德育效应。


日本大学职业生涯教育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为了提高学生对职业的适应能力,日本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职业生涯教育。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大学,都认识到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根据其理念付诸实践,在各阶段进行着职业生涯观念和职业生涯准备的教育。

根据日本《20xx年综合调查研究协会会议报告书》中的论述,日本对职业生涯教育被定义为:是培养学生劳动观和职业观的教育,是高度重视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创造性,发展人的个性的教育,旨在使学生具有相应的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了解自己,积极主动地选择人生道路的能力。它要求从幼儿至成人的整个教育过程中,都要将传授知识与学生将来的工作和生存方式相结合,目的是通过教育促进人生价值实现,为社会提供适应时代要求的优质劳动者。

大学是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部门,承担着职业生涯教育最为重要的责任。在大学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和对职业世界的认知,正确进行职业发展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完成具体的职业计划和准备,使之能够在走出学校之后实现顺利就业,并能够人尽其才。

一、日本大学职业生涯教育产生的社会背景

1.雇佣环境发生变化

日本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在企业实行终生雇佣(指员工认定自己所归属的企业之后,在没有特殊原因的情况下要忠于该企业,即使遇到待遇更优厚的企业也决不跳槽,而雇方也要终生雇佣自己的员工,不能任意将其解雇。)与年功序列制(指员工的工资待遇与在公司所处的地位主要取决于资历,在公司工作的时间越长资格越老,资格越老工资待遇与地位越高。基本不考虑能力因素,一切依年功而定,而且员工一般终生只事一主。),这与我国改革开放之前的用工制度基本相似,并凭借这一企业组织模式坐上了世界经济的第二把交椅。从对大学毕业生的全部录用到退休期间的终身雇佣,职工在企业内部转职或换岗等横向移动决定于企业,个人成功的标准是在企业内部是否得以晋升的纵向移动。在这种单一雇佣模式下,企业一方面保障了被雇佣人的终身受雇,另一方面也决定了被雇佣人的职业生涯。1992年后,日本在泡沫经济破灭的困扰下,终身雇用制度逐渐走向废止,年功序列制也开始转向实力主义,企业对大学生即战力(指不需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就能胜任岗位工作的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毕业生的雇佣环境日趋严峻。

2.大学生就业率低

根据日本文部省《20xx年学校基本情况调查报告书》和《20xx年学校基本情况调查报告书》显示:20xx年大学生的就业率为60.1%,其中没升学也没就业毕业生的比例达到22.5%;20xx年大学毕业生总数为531224人,除去升学、研修、进入专门学校和留学以及临时工作者,就业人数为318977人,就业率为60%,毕业后没有明确去向的学生占到20%。新毕业无业者学生数量的逐年增加,不仅困扰着日本经济的发展,也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

二、日本大学职业生涯教育现状

日本大学职业生涯教育具有以下特点:学校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视为一项涉及全局的不可或缺的综合性教育环节,进行统筹计划与安排,从新生入学开始,贯穿4年求学、求职始终,并建立完善的指导体系和职能部门;所有学生都要接受职业生涯教育,并要求学校所有教师、家庭、企业和社会视之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给予积极配合。

1.职业生涯教育组织机构

职业生涯教育的组织和实施由学校就职委员会负责,就职委员会委员长一般由教学副校长担任。就职委员会下设各系部就职委员会和职业中心(career center):各系部就职委员会负责职业生涯教育科目的教学工作,委员会的常务理事由职业中心的职员兼任;职业中心由职业办公室(career office)和职业教育学习中心(extension center)组成。职业办公室主要负责就业体验活动(internship)、职业介绍、就业指导等项目;职业教育学习中心也叫延长教育中心,主要负责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为取得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开办各种讲座和培训。

立命馆大学是日本最早设立职业中心的私立大学之一,职业中心现有教授(中心主任)1名,副教授、讲师各1名,工作人员11名。职业中心主任为专属教员,可参与各系部有关职业生涯教育科目的教学工作,副教授和讲师主要负责就业体验活动,工作人员则负责其他日常事务。职业中心这种教员和职员一体化的组织形式,目的在于职业生涯教育内容的设置能随社会需要而灵活变更。

2.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

为保证四年后理想就职的实现,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从新生入校开始,分阶段有步骤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1)职业生涯教育科目的提供

开设职业生涯教育科目(career education courses)是日本大学职业生涯教育体系中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最具特色的。开设职业生涯教育科目的目的:①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理解的深化;②为达上述目标,对就业体验实习、实践的重视;③社会观、职业观和劳动观的培育。

课程设置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有关职业本身的基础课,如职业生涯形成论。主要讲授如何运用职业生涯理论和职业理论了解自己,包括价值观、兴趣和已具备的能力(技能)和能力倾向(潜力),并传授增进自我的方法,帮助学生更积极地思考自己。这类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学习职业生涯理论,帮助学生提高关于自我的认知质量和关于职业知识的认知质量。第二类课程是关于特定职业的讲座和报告会,如:会计入门、国际公务现场实践和注册会计师讲座等。通过传授特定职业知识,包括职业信息、就业信息和职业发展信息等,帮助学生如何有效地使用各种信息和更好的思考,目的是加强学生对于特定职业的理解。以上两类是职业生涯教育的基础科目。第三类科目是为了解社会现状,经济发展趋势和组织机构文化而开设的专题讲座和报告会,如:中央省、厅经济与社会发展报告会和都、道、府、县级专题报告会。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社会现状,加深对现实的理解和经济组织的印象,树立用积极的心态融入商业社会的意识。在对自我、工作和社会有了正确的理解之后,再通过各种就业体验活动和就职活动,产生明确的工作意图。

具体开设的科目和数量不同大学有所区别,但考核方式一般都实行学分制。立命馆大学20xx年度职业生涯教育科目共开设19科,各2学分。比如,针对所有系部,一年级学生开设《职业形成论I》,二年级学生开设《职业形成论Ⅱ》,三年级学生开设《职业形成论Ⅲ》;理工学部针对一年级学生开设《技术人员职业形成论I》,二年级学生开设《技术人员职业形成论Ⅱ》,并提供著名企业技术人员连续报告会5场,优秀毕业生报告会6场;经营学部为一年级学生开设《会计入门》;政策科学部为1年级学生开设《人才开发论入门》;针对国际关系学部的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提供日本外务省和财务省在职人员讲座8场,总领事14名、现役外交官8名连续讲座。

2)就业体验活动

1997年9月,日本文部省、通产省和劳动省发布了政策文件《有关推进就业体验制度的基本意见》,认为日本的就业体验是指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和将来职业的考虑进行的一种就业体验活动制度,是所有学生在学期间,在企业等社会组织中进行一定时间的职业劳动生活体验,从而加强职业意识,初步形成职业价值观及获得职业机会的就业体验活动。

在大学生中开展就业体验的目的:①使学生认识学校学习与职业工作的关系,让他们在实践中亲身感受学校所学的知识是如何应用于实际工作之中,了解实际中最重要的知识、技能是什么,从而将自己现在的学习与将来的职业相联系,明确学习目的,激发了学习动机;②使学生在实践中品尝到职业工作的酸甜苦辣,加深自我认识,发现自己的职业适应特性,在与共同劳动的不同年代人的接触和交流中,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学习大量的社会知识;③通过就业体验活动,进一步加强学校与社会、企业的联系,深入了解社会的需要和对大学教育的期待,学校在组织就业体验活动时,也能广泛与各界人士交流,改革学校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培养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④通过就业体验活动,满足企业选拔人才的愿望和需求。在学生就业体验过程中,企业可以直接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观察和考验,从而发现需要的人才。

就业体验活动一般分三个阶段进行:①就业体验前的学习准备。组织者举办就业体验有关知识讲座,介绍企业基本情况,说明就业体验活动的内容和要求,使学生认识活动的意义,明确活动目标,了解就业体验单位情况,作好专业与心理的准备;②就业体验活动阶段。学生到就业体验实习单位,进入职业工作岗位与正式职工一样开展工作,指导教师定期到现场了解情况,协助实习单位做好指导工作;③ 就业体验活动后的学习总结阶段。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学习、讨论活动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明确今后学习的目标。

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零星思考


在我国,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很多学校还只是停留在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上,主要向毕业生提供一些就业信息,教会学生寻找工作的一些应聘技巧,训练必要的职业技能等,而这些并不能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实施。

从广义上理解,职业生涯教育可以说是学校的一切课程和教育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学生的终生发展;狭义地说,应当是指为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进行个体的自我定位、确立职业生涯目标、选择职业生涯角色、寻求最佳职业生涯发展途径的专门性课程与活动。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实现自己的目标,从而促使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期实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提高生活质量。鉴于以上所述,笔者认为,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应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自我认知

了解自己,包括个人的价值观、性格、兴趣、能力、需求、思维方式以及社会中的自我等等,是职业选择或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前提。主观上对自己的认识往往是有偏差的,学校可以引进一些个性测试和职业测评软件,利用校园网络对学生进行个性测量和职业测评,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了解其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性。必要时,还应该有专业老师进行辅导和提出一些发展建议。学生在知道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点后,就会发挥自己的优势,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路线,并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有意识地修正自己的不足,不断地提高职业素养。

二、对职业和社会认知

目前,大学生对职业的认识是相当局限和浮浅的。很多毕业生只了解自己的亲人或熟人所从事的几种职业,最终自己的职业选择就局限在那几种职业里。高校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提供信息支持:职业分类词典、实际岗位描述、职业出版物、职业传记、职业录像带、计算机辅助信息系统等;相关专业能提供的职位有哪些,不同的职业需要哪些知识准备或技能训练,各自有怎样的生活方式等等;与职业认知相关的项目还包括工厂参观、实习项目、暑假工作、研讨和合作教育等方面。

职业的选择不仅仅是简单的 人--职匹配,在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一个人的职业选择还受到很多的环境制约,如社会、地域、学校、家庭以及经济状况等等。高校应该让学生客观地了解当前所处的社会环境、学生自己可利用的资源,帮助他们理性地做出职业决策。

三、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决策能力的培养

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只在大学期间要做的一件事,职业决策也并不是只在大学毕业时才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个体的成长,人在一生中可能要变换很多种职业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职业生涯教育的关键是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决策能力?使其受用一生。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决策能力?首先,学校要通过大量的宣传,提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其次,需要学校能够对不同的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准确的信息;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学校可以通过举办职业生涯规划系列讲座和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增加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决策能力,辅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专业人士进行规划、指导并贯彻实施。它不仅仅是某个职能部门的事,而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事情;它也不仅仅是高校的事,也是整个社会需要关注和协助的事情。大学生处于个体成长的特殊发展阶段,是一生中变化最激烈的时期,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将为大学生的终生幸福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