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概念之我见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范文,一篇好的范文能够提供好的参考,有哪些范文值得参考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职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概念之我见,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职业规划早在 20 世纪初就开始了。那时社会发展比较稳定,个体一生中的职业变化不大,所以职业发展心理学家更多采用 occupation 和 vocation ,中文翻译为职业。相应地,针对此的工作即为职业规划。那时的职业规划,主要任务就是以工作要求为导向的人员匹配过程。它有一个假定的前提,就是工作对人的要求是固定不变的,如果一个人具有这些工作要求的品质,那么工作会最高效,工作着的人也会感觉非常有成效。注意此处用成效两字,说明所有的衡量都是以工作产品为导向的。

从这个角度来定义职业,那就是个人为追求其特殊目的,而从事的活动过程中所承担的所有职位、角色的总称。从这可以看出,职业是工作角色的总和,其目标是为了通过产品生产的实现,更好地满足自己的特定目的。也即,职业更多地是处于对人较低层次需要的满足这个层面上的。

正如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所述,人的需要是从生存、安全、尊重、归属到自我实现的一个逐层满足的过程。就宏观社会而言,社会对生存与安全的追求要求把人当作生产产品的机器,去推动社会物质的充足和丰富。基于这样一种社会发展,人的职业规划,也就成了产品生产导向的安排规划。但是,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全社会物质总量的巨大积累,人们开始关注更广泛领域的人需求满足、开始要考虑更高层次的需要。职业开始不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也是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一个人选择从事哪种职业将直接影响他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从而间接影响他对工作和生活的主观幸福感。也就是说,人们开始关注从职业中寻求尊重、归属甚至自我实现的需要满足。而这,也就是职业开始向生涯 (Career) 的过渡。而且随着职业稳定性的降低,人的高层次需要必须从多个角度来加以满足,必须从人的各个生活角色中得以体现。从而关注于物质产品导向的职业观念,开始让位于以人为导向的生涯观念。

职业突出的是事业或某个具体的行业,而生涯更注重发展性,强调以人的需要为导向的职业变化过程 ( 龙立荣 , 20xx) 。可见人的生涯不仅仅指某个具体的职业或行业,它更是生活的一种新状态描述。Jepsen 和 Gelatt 在 1974 年提职业生涯决策模型时,最早提出职业到生涯的转换。之后,生涯发展的内涵逐步被广泛认可。牛津字典里生涯的本意是:两轮马车,引申为道路,即表示为人的人生发展道路,或发展途径。生涯包括个人一生中所从事的工作,以及其担任的职务、角色,但同时也涉及其它非工作或非职业的活动,亦即个人生活中食衣住行育乐各方面的活动与经验 ( 林幸台, 1987 )。另外还有许多学者对生涯进行界定。其中 Super 的生涯界定更能形象地说明生涯与生活的统一:生涯是生活里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与历程,统合个人一生中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型态;生涯也是人生自青春期以至退休之后,一连串有酬或无酬职位的综合,甚至也包含副业、家庭、和公民的角色等等。后来薛恩 (Schein) 在 1978 年时,更加宽了生涯的广度,说人生的生命历程,是由三个旋律所交织、激荡而成的,这就是:

①工作、职业或事业;②情感、婚姻或家庭;③个人的自我成长和身心发展。也就是说,生涯的成功,必须包括着广泛的满足感。有一项针对哈佛商学院毕业生以及一些成功专业人士和 90 多位高级主管的研究表明,持久的生涯成功包含有四个最基本的构成要求:①意义:感觉自己对所关心的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②快乐: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愉快或满足;③成就:你取得的成绩超过了其他人苦苦追求的类似目标;④传承: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并取得成就以帮助他人获得未来成功的一种方法。而且这四个方面又必须是在自我、家庭、工作和社会各个领域里都有所体现的。总之,生涯规划,应该是对生活满意感的全面规划。曾几何时,生涯规划演进成现代人必修的人生学分之一了。在美国,有一本以生涯规划为主题名为《降落伞的颜色》 (The Color of parachute,1983) 的书,曾是销售史上仅次于圣经的第二畅销书。由此可见,中外人士对于生涯规划的重视可见一斑。无可讳言,我们一生中,最精彩的时间和岁月,都投入在工作上。因此,工作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我们的幸福。所以,关注生涯的发展,其实就是关注人生活的满足与幸福发展。

当然了,上面介绍说明的是国际背景下的理念变革。就我国的实际发展而言,职业规划的兴起也才是近几年的事。而且之所以这个运动被推行,也是因为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开始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进行改革,由原来的国家统包统分改革为国家指导、自主就业的制度,越来越多的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学生开始走向人才市场,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工作岗位。并且与此对应的,全球目前普遍存在着就业紧张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逐年下降。教育部统计, 20xx 年 -20xx 年,毕业生在 6 月份的初次就业率每年以 5 个百分点速度下降。而今后几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将保持大幅度的增长,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根据前几年招生数据推算: 20xx 年为 212 万人,较上年增加了 67 万,增幅达到 46.2% 的高峰。 20xx 年毕业生为 280 万, 20xx 年为 340 万。这是我国职业规划初动的力量来源。

总之,这种职业层面的满足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巨大使命。于是职业规划开始兴起。其初衷也是为了以职为容器,去寻求或塑造可以容于此容器中的人。也就是说,在当前我们的生涯规划还只是社会的一种说辞,其内涵上还是以职业规划为实质的。比如,有许多打着生涯规划的讲演都是请社会上所谓的成功人士来现身说法,分享他们如何在工作上出人头地的经验。

那么,在此提出一个在我国似乎尚属超前的观念是否有意义呢?回答当然是有意义。原因之一、现在广泛存在于学校的就业指导,都是以就业率为导向,努力在把毕业生推到一个个职位的容器中。但是,这种初期的就业之效,往往会因为这个容器并不能带给毕业生以生涯的满足,从而产生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使得企业单位人员流动频繁。更甚之,这种流动往往都是起因于盲目的生涯不满足,而且依然是以生涯不满足为段落。这种盲目性带来的社会与个人的浪费,是难以估量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如果能够让社会大众认识到生涯的内涵,并且从更宏观的生涯角度去衡量职业,可能更有目标性。

比如,毕业生如果认识到,工作并不是全部,生活里还要有情感的满足、婚姻的满足和家庭的建构,同时还要考虑到个人自我成长与身心发展。那么,他们就可能会更慎重地选择自己的职业流动性,以一种平衡和谐的追求去经营自己的职业发展。如果,学校的老师认识到生涯的广泛内涵,他们更可能会早一些从发现学生的追求、发掘学生的潜力等诸多角度,鼓励和帮助学生早早开始探索自己的生涯追求,而不至于到了毕业时都纷纷不知所措地自欺先就业,再择业。

其二、全面的生涯观念的引入,也可以很好地引导社会大众科学地看待自己的职业选择。比如前面举例说明的成功人士的现说法,其实都只是个人成功的可能性而已。而且,这些成功人士的所谓成功,也可能只是限于工作领域。而这都与全面的生涯成功内涵有差距。由此,从生涯的层面看成功人士的榜样作用,是需要听众去鉴别,并有选择地模仿和学习的。

另外,在社会上还有一些生涯规划人士,并没有从广泛的生涯内涵给来访者指导,更多只是落脚在规划层面,使得规划成为一种外在决定的专家建议。当然了,这些建议中包含了丰富的经验总结,也可能会给生涯困惑者带来立竿见影的生涯发展。但是,基于前面的分析,如果生涯被局限在职业指导,那么一些选择方面的冒险之后,消极的后果却可能引发更大的生涯困惑。要认识到,如果一旦投资失败,惨痛的教训只能自己承担。而如果一个人明了生涯的内涵,那么他就会综合全面地考虑自己的选择,最终做出自己可以负得起责任的积极选择。也就是说,从生涯的角度去思考,来决定职业的定位与选择。

既如此,那么需要很好地推广生涯的内涵。新兴热门职业预测表明,在 21 世纪,职业规划师是热门职业。但是,只有社会大众都能够有一个全面的生涯自我认识,职业规划的实效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否则就只能是单方向的职业指导而已。

FwR816.COm小编推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之我见


为什么非要在硕士毕业时才发现职业规划如此重要?

别人家的孩子考研究生,你家的孩子就一定要考研究生?别人家的孩子成了高教的牺牲品,你是不是也想你的孩子成为教育产业化的产品?!本科生难找好工作,研究生就好找了?你们家富裕到根本不用考虑这种投入的资金回笼么?就是你根本不考虑资金回笼,那么你是不是要考虑孩子的青春折旧呢?!

引言

一天,我在北大农园吃饭,跟坐在旁边的与我年岁相仿的人聊天。

你是做什么的?

企业管理人员。

哦,学什么的?

mba

mba哪里毕业的?

美国的

没有成为海带?我开玩笑着说。

还没有。

国内什么大学毕业的?

隔壁清华的。

本来是mba专业的吗?

不是。

怎么学起mba了?

刚上大学那时候傻嘛,以为自己很牛,随着潮流留学美国,读到了博士。其实自己也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但是以为拿到博士能挣大钱,可是经过这么多年,才发现我这样更适合学mba。哎,早知如此,何苦当初啊?他的脸上显出一点无奈。

想把这种感觉和经历告诉这些还很牛气的学生们?我真诚地说。

能挣钱么?

很难挣,不过大学生们很需要这些咨询。

那就算了吧。还是通过你搞职业规划的人说吧?大家不要以为自己大牛人,职业规划确实很重要。唉。

谢谢!

一、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是怎么样的?

好像这么说,有的学生会说:我们学校职业规划课这么热门,怎么能说我们职业规划意识不强呢?

不可否认,因为很多人担心未来的职业去向不好,就想选修职业规划课,职业规划课很热门,这种情况是有的。

但是,当我给某重点高校讲职业规划课时,偌大的教室居然不到10几个人到场,这门课报名的很多,但是为什么听课的那么少?据说,平时就那么少的人,那么是因为老师讲课不好么?还是因为学生太懒了?

一个对自己未来都不负责任的人,凭什么社会要为他们负责?

也许同学们还在想着如何在考上北大清华的研究生吧?他们憋足了一口气就是要考上北大清华?

就是考上北大清华又怎样?《北大阿晓的职业困惑及咨询解答》和《考博与工作---找回自我》这两篇文章已经足够说明一个不重视职业规划的人,无论他/她是哪个学校的,都深受其害。

《考博与工作:找回自我》作者大地苍鹰曾经跟我说过:杜老师,我做了一下调查,北大研究生至少有30%跟我一样根本没有职业规划概念,很多人都说:再说吧,走哪算哪。

北大本科生阿晓曾对我说:杜老师,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告诉大学新生们,职业规划太重要了,否则像我这样,太痛苦了!

研究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比本科生强烈,这个从我咨询的案例来说,找我咨询最多的就是研究生,因为往往到研究生毕业时,他们才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不适合找工作,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想换专业,要求待遇比较高等等。可是青春已经不再,自己的责任又是如此之大,要赶紧买房,要赶紧筹措结婚费用,要把损失的时间夺回来,等等。

但是,尽管他们强烈的职业规划意识,由于他们所受相关的教育过少,往往缺乏对职业规划的正确认知,有一个研究生在听完我的讲座之后,就一定要我给他咨询。他是学it的,结果某次在听了一家寿险公司的讲座后,就全职做起了保险销售。我问他,学it的研究生都快毕业了,你怎么会突然想起做保险的呢?

对做it不感兴趣,保险既可以帮助别人,又可以挣大钱!

可是他做了几个月保险,一个单都没签。看来他要坚韧不拔地把保险做下去了!不撞南墙誓不回头,这是读到研究生阶段学生的一种韧劲在起作用!

无独有偶,另一个研究生临毕业之时,说她对自己的专业不喜欢,该专业让自己发不了,她要把自己糊里糊涂读书的时间抢回来,她要尽快把还在外地的母亲接在北京来,让他们不仅为她这个会学习的女儿(她是某重点大学的保送研究生)感到骄傲,而且要让父母过上好日子,毕竟为了读这个研究生欠父母的太多了,包括经济方面的!

可是当我让她自我介绍一下的时候,她连在qq里都无法介绍自己,而且就是在电话中都不知道怎么说话,这样的人能做销售么?她的理论是:

我哪方面不行,就改哪方面!

这两个研究生适合做销售么?适合做保险推销么?如果适合的话,他们为什么要读这个跟保险金融根本不沾边的研究生?如果他们不适合做销售,那么它们的职业规划是不是在拿自己的青春做代价?代价是不是太大了点?!

中国的研究生太多了,以至于什么行业都需要研究生?!

如果说研究生只是两三年的话,那么就是很多大学很流行的直博生,也就是研究生和博士生连读五六年的学生中,也有更加触目惊心的案例。

一个学生成了某院士的直博生,一开始把他兴奋得睡不着觉。可是后来他才知道在硕士阶段很难见着院士的面。因为这位院士带了数十个硕士生博士生。

见到院士的面时,他主动跟院士打招呼,院士就知道他是自己的学生,其他(包括他的姓名、专业方向等)概不知道,更别说讨论学业问题了。学完六年,拿个博士学位应该不成问题,因为他是院士的学生嘛,有谁敢不让这样的学生毕业?

他的师兄师姐们就是跟他一样,进去读直博时很兴奋,读完一年后就知道怎么回事了,开始郁闷了。学位肯定能拿到,但是六年之后,自己能得到多少回报呢?现在有多少研究生是为了科学而学科学的呢?!

他的大胆就在于他并不想走那些师兄师姐们的老路。在我的咨询下,他勇敢地找到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他想挣更多的钱,再说院士指定的研究方向他也不感兴趣。既然这个专业的博士生不能满足他的核心价值观,那么他还有必要像他的那些师兄师姐们去为了这个众人看中的博士学位而殉道么?最终他申请硕士学位,学校和院士老板居然同意了。

要说这位同学还算是走运的。因为他从直博改成硕士,在他众多院士弟子中是第一例。

还有更惨的。

有个学生,也是直博生,他所在的那个学校极有名。但是硕士念了一年后,他才发现他根本拿不到博士学位。他是工科高校毕业的,动手能力很强,而他现在读的专业要求理论性特强,他对那些理论性的东西根本就不感兴趣。他的痛苦就在于,他想转成硕士生,他拿个硕士生学位还没有问题,可是按学校规定,直博转成硕士不可能!他这六年该怎么过呢?!他要是早点知道该校是以纯理科为主的,要是早点知道并不是每

个人都适合读某个专业的博士,不至于把上这个名校的博士生这么件大喜事变成一个大悲剧了吧?

中国人有家丑不可外扬的好品德,但是当我看到越来越多的悲剧每天在发生,我的心就在颤抖!

为什么说,这些案例最后在我的内心发酵了呢?因为你站在他们的角度来看的话,实在是太痛苦了!

下面摘抄一个快毕业的研究生网友坚持自己的一段话:

通过向您请教,我真的感觉收获颇多,它使我25年来第一次对自己和自己的未来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以前的我只是盲目地活着,从未想过自己的职业、人生,也因此导致今天的迷茫,不过也不是坏事,因为我还可以告诫刚入大学的学弟学妹:只有早点对自己的职业作出规划才不致有浪费青春虚度光阴的悲剧感发生,才不致浪费自身的资源优势!

二、高校职业规划教育怎么做的?

职业规划概念也就是近几年逐渐被国人所认识的。我做职业规划也是很偶然的机会才从事的,刚开始给很多高校学生讲《用自信敲开成功就业的大门》,讲我的从国有企业走向世界五百强(被猎头相中)的工作经历,鼓励同学们找工作并不是那么难找的,演讲打动了很多同学,他们把内心的真实想法告诉了我。逐渐地我转向了职业规划咨询和心理咨询。最长的一次咨询是给一个名校经济博士生咨询,时长达13个小时。应该说我们的高校在职业规划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是感觉浮于表面甚至存在着一些误区:我曾经去某高校讲课,看见橱窗里贴着一个职业规划课的宣传,就是让该校考上北大清华研究生的同学讲如何考上北大清华的。这就是这个高校的职业规划课?!

有天,我问一个清华的硕士生:你曾经做过某某职业规划测试么?他说:做过,但是都忘了,也看不出什么问题。

其实光做测试不给解释,还是不够的,真正的咨询应该是一对一的。

从我接触的专业职业性格测试提供商来看,没有一个是很完备的,他们都宣称自己是结合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的,而且有些高校老师喜欢做秀,明明是别人的产品,因为用了点人民币,就宣称是跟人联合开发的。银子是学校付的,那些老师当然需要给自己脸上贴金子。

社会的浮躁病已经深深地渗入到学校的各个方面。

不管怎么说,有总比没有好。就是这样,还有的高校,连这样的测试软件也没有,学生们的职业规划是放鸭子似的。

某著名民办高校某就业办主任最愿意跟我谈的话题就是:招生。因为招生是家长买单,可以提成,你给学生做职业规划有什么用?那是很慢的活。就好像有人说,我会教你学英语的乐趣,新东方学校教你怎么考高分,哪个有钱赚呢?

三、给教育决策者和家长们不得不说的一些话

做了很多大学生职业咨询的案例后,我有个强烈的想法,就是要通过媒体来郑重地告诉这个社会和所有的大学生朋友,不要再不重视职业规划了。这是那些未做职业规划而付出惨重代价的案例在我心中发酵的结果。拿句学生流行的口头禅来说,郁闷!

高校学生年年扩招,研究生***般地扩招,教育决策者有没有想过一个萝卜一个坑的道理?中国的经济发展能够让学生们的投资有可行的产出么?如果是你的孩子在读完研究生之后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你还会大胆地扩招么?当然决策者的孩子是绝不会有这种尴尬局面的。有个学生工作(做会计)几年后满心欢喜地上了会计研究生,结果硕士毕业论文都发表了,连导师都没有见过几次面,更别说关于业务谈过几次话了,毕业时,她发了上百封简历,居然没有一个单位给她面试机会的!这样的研究生毕业出来能不跟本科生挣饭碗么?这样的研究生郁闷得要死,因为还是不读的好!

从纯粹的经济学角度来说,研究生***似地扩招,确实有很多好处,最大的好处就是国家富裕了,可以让更多人富有了。有个教mba的老师开玩笑说:我是守法的公民,每月光上税就好几千元呢!

任何一个不考虑投入产出的行为都将使人破产的!

在这里,我还想跟已经为教育疲于奔命的家长们说几句。

有个著名高校的学生就跟我讲,他本身对保送本校研究生不感兴趣,因为那个学校那个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的前景堪忧。

那就不用上了吧?

我父母非要让我上研究生!

为什么?

我父母说,连中学比我学习差很多的人都上了著名高校的研究生,怎么着你也不该比人家差阿?再说研究生毕业总比本科生好吧?

难道你不会告诉他们现在的研究生真实状况么?

我都告诉了他们的真实状况了呀!

难道家长们不知道上研究生需要花钱的么?你们家很富裕么?

怎么不知道?他们认为肯定能够把投资收回!

这样的肯定有根据么?!

这样的对话决不只一次。那么我们的家长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上名牌大学?上研究生甚至上博士呢?因为看看现在大学生的家长们的年龄就知道,他们那辈子很多都是想上大学而没有机会上,或者当时能上研究生的都是尖子生,现在社会中坚人士很多就是那时候毕业的。而且学历越高,学校越名牌,好像混得越好。

家长朋友们,你们真的知道现在的研究生是什么状况么?

家长朋友们,你们一定知道大炼钢铁的那个火红年代吧?当时整个社会好象都发了疯似的。别人家的孩子考研究生,你家的孩子就一定要考研究生?别人家的孩子成了高教的牺牲品,你是不是也想你的孩子成为教育产业化的产品?!本科生难找好工作,研究生就好找了?你们家富裕到根本不用考虑这种投入的资金回笼么?就是你根本不考虑资金回笼,那么你是不是要考虑孩子的青春折旧呢?!

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妍如玉,这是古人的名言,但是现代社会的立身之本是什么?终生学习!看看那些真正牛气的跨国公司如ibm理念是什么?终生学习!而不是你一时得到什么硕士博士学历。

既然教育产业化是当权者与所谓的教育专家一拍脑袋搞出来的一项政策,那么你是不是要尊重在第一线的你的孩子的发言权呢?!

时变法亦变。刻舟求剑难道只是说古人的么?

为什么孩子那么大了,他们还不能够自主决策呢?!

写到这里,我想起一个案例。

一个漂亮的女生在听完我的讲座后,一定要找我咨询。

原来,她刚从新加坡回来,花了50万人民币拿到了一个学士学位,现在她的工资才2000元左右,现在她父母还要让她去国外学个mba,问我怎么说服她的父母,才可以不用去国外学那个对她来说没用的mba?因为为了学这个mba, 还要花30万,总共花80万人民币,按照她现在的能力,她猴年马月才可以还上80万?!(虽然父母没有要求她偿还!)

我问她:你这个学士学位一定要在国外读么?

根本没必要!

你在新加坡这几年花了50万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被那些新加坡本地人指斥为:大陆来的鸡。她的脸憋得通红,快要流泪了。

你是这样的人么?

有大陆去的女孩确实有干那事的。可是我怎么可能是呢?我不就是漂亮点么?

把这种感受告诉你的父母吧?

当然我还给她出了很多咨询意见。

结果还是她的父母赢了,她被逼出国读那个mba去了。但是只有我知道从此以后这个女孩背上了更加沉重的思想包袱,她还会快乐么?她能还清父母的那笔80万债务么?!她父母到底是为了孩子好,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点私欲:我的女儿成了海龟了,我这个家族有了海外背景了!圆了我们这辈出不了国的夙愿了!

举这个案例,就是为了说明,我们的家长朋友,以爱的名义做出了让孩子们根本难以接受的决定!

毛泽东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既然你不知道孩子选择的合理性,那为什么要强迫孩子去做一些他/她不愿意做的事情呢?曾经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生还成了宝贝,所谓天之矫子,现在的大学生呢?在我咨询了这么多学生们的案例之后,我有种强烈的感受:

中国大学生这个群体真正地成为了弱势群体!

学生家长们该交的钱都交了,可惜那些教育投资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收回?就像中国的股票市场一样,真正赚钱的都是极少数人,大多数小股东都是血本无归!毫不客气地说,中国的高等教育又是一种证券市场!一个看起来很美丽的赌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知道中国的高教***是不是要毁掉一批人?曾经在八十年代就听说过,有的美国博士毕业时因为专业不符合社会,只能扫垃圾,当时曾感到匪夷所思。是不是我们也要培养出扫垃圾的博士?到那时,中国人民答应么?毕竟中国和美国的文化是不一样的!君不见,有的高校因为扩招,正常课只能在晚间上。这在我们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是难以想象的。也许现在的大学生的住宿条件比我们那个年代好,但是从教育资源的平均分配上来看,现在的大学生所享受的资源实在是很有限的。曾几何时,中国的***已经让中国走向快要崩溃的边缘,那么现在的大学教育***是不是也让中国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实际上在走向倒退呢?!既然客观条件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什么我们的家长朋友们一定要孩子们言听计从你们已经过时的观念呢?!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请尊重孩子们的选择,孩子不仅是你们父母的,更是这个社会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甚至是全人类的!写到这里,我很想引用鲁迅先生那句著名的话:救救孩子吧!

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清醒一点,职业规划决不是可有可无的,从某些方面讲,职业规划甚至比英语四六级更重要。

四、如何做好职业规划

关于职业规划好象有很多内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认识自己。

很多学生认为很了解自己。其实是错的。就好像自己脸上的灰尘自己怎么能看得清?

下面是网友麻雀的一段话,我曾经逼他询问别人对他自己的意见:

非常感谢您让我去问周围的人对我评价,如果不是您逼着我是决不会这么做的,这个举动本身就对我来说就很有意义,让我脸皮厚了一些,发现原来心中想象的很难做的事,真的去做了也就这样。同时,让我看清了我在别人眼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进一步端正了自己的心态。原来虽然自己一向很自卑,但还总觉得别人把自己看的比较高,所以在和别人交往和做事时,总不敢放开手脚,担心损害自己的形象。现在发现其实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个很普通的人,他们也没对我有很高的期望。我感到很轻松,我可以大胆的做我想做的事情,不再害怕做什么会出丑,即使出丑别人也不会在乎你,因为周围的人根本就没有注意到你。

职业性格测试软件还是很管用的,也是帮助人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尽管前面提到的有人通过职业性格测试没有什么大的感觉,那是因为真正的咨询应该是一对一的。可惜僧多粥少,职业指导老师有限。最重要的是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心态,职业规划很重要,千万不可马虎了事,请不要拿自己的青春做赌注!

如果以前所谓成功的人士没有做职业规划照样成功,那是因为大家打拼出来的,现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人才一体化,21世纪是人才世纪,早点做职业规划,早点找到自己的优势,非常重要。为什么要像本篇文章开头引言中所说的那个清华博士那样经过那么多年才找到自己的优势呢?为什么要走了那么多的弯路才知道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呢?

看了此文,如果大家对职业规划真正重视了,那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职业规划与跳槽之我见


为什么跳槽?无外乎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非常不喜欢目前的工作了,感觉缺乏成就感和激情;二是工作多年,工资不见涨;三是觉得在所在的公司没有发展空间了,感觉郁闷。不管是哪一种原因,有很多职场人士跳槽前,都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跳槽很失败,甚至还不如以前了。那么,跳槽前该如何清晰地理出自己的职业规划呢?本文分享以下六点:

1、定点

定点,就是指要确定地点。在跳槽的时候,有很多人很盲目,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到哪里去工作?这种情况,表现出的是浪费时间,浪费金钱,结果还是无所获。曾经有报道,某应届研究生找工作花费万元。这种花费就来自没有定好地点,交通费,住宿费就是其中的一大半。因此,当你找工作或者跳槽的时候,一定要确定好地点,而不要只要有工作就上,这种盲目带来的只是浪费自己的时间和金钱。

2、定向

定向,就是指要给自己明确职业方向,确定职种。有些人在跳槽时,总是没有明确的方向,当问到他们想做什么的时候,总是笼统地回答,想做职业经理人,究竟做什么样的职业经理人呢?市场的、销售的、财务的、人力资源的还是CEO,一点都不清楚,这就是明显缺乏方向的。是一种为跳槽而跳槽,只是感觉目前的工作不想做了,就跳槽吧,究竟适合做什么,不清楚。因此,在跳槽之前,一定要为自己找准方向,才能跳得更准。

3、定位

定位,就是要明确自己所要达到的职位。跳槽没有明晰自己的职位,就不能很好地让自己得到提升和成长,当跳槽到跟自己原来的职位的工作内容没有任何方面的区别,这种跳槽是换汤不换药,没有实质的改变,这种缺乏定位的跳槽没有多大的意义,跳还不如不跳。因此,跳槽必须为自己找准定位,才能跳得更稳。

4、找差距

找差距,就是要找出目前所从事的职位和要谋求的职位之间在知识结构和能力方面的差距,以便自己知道是否能跳得成功。否则,只有跳槽的冲动,没有跳槽的成功。因此,不能找到自身与谋求职位自己的差距,这是跳槽不成功的根本原因。

5、弥补差距

弥补差距,就是指自己目前从事的职位和要谋求的职位之间在知识结构和能力方面的差距要通过自学、培训、向他人学习等多种途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为跳槽做好准备。因此,只有有准备的跳槽,才能更容易成功。

6、找机会

当前面五要都做了充分的准备了,还不意味着想跳槽,就一定会成功,特别是一些中高层职位,还是要等待机会。机会要通过自己主动争取,如通过人脉关系,关注网络招聘信息,关注大型招聘会,与猎头建立良好关系,树立个人口碑等等,都是主动争取机会的有效方法。因此,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但机会还要自己主动去争取,才能更快的获得跳槽成功。

药物专业学生职业规划生涯规划范文


一、自我认知

1.职业能力:逻辑推理的能力相对比较强,而信息分析能力也不错的,比较喜欢对复杂的事务进行思考,将复杂事物简化。

2.个人特质:观察力强,工作自觉、热情,能够吃苦耐劳;主张少说多做;爱学习;喜欢独立工作。

3.职业价值观:基于家庭条件,首先考虑待遇较高的工作,对所选择的职业要有能从中不断学习并获得新知识的机会;当然,如果没有工资收入限制,我会先考虑自己最喜欢的工作,同时考虑这份工作是否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或者自己的理想;最后,也考虑这份工作我是否合适去做,我的能力是否能胜任,等等的一些相关的问题。

4.胜任能力:能力优势,头脑灵活,有较强的上进心,逻辑推理能力比较强,能够客观地分析和处理问题,对自己要求严格;能力劣势,不善于与人交流有时缺乏自信,自制力也比较差,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

自我分析小结:我认为自己明确职业兴趣及方向,有一定的能力优势,但是也有一定的能力劣势,所以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培养自己不够的能力。平时要多对自己的不足进行强化的训练,譬如,要多练练写作,多看一些课外书,拓宽自己的视野等等。

二、职业认知与决策

我国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难、失业率居高不下等等,都使我们的就业环境看起来不容乐观,而现在大学生毕业渐渐增多,而且需求量渐饱和,有些地域还存在性别歧视,女性就业前景不是很好。不过,政府愈来愈重视预防专业,我正在提高自己的专业才能,以在千万应聘者中脱颖而出。

药物制剂学毕业后可从事药物制剂研究、开发、生产及质量管理,能够在制药企业、医院药剂科、研究所及药政管理部门从事药物制剂研究、开发、生产、各类医药经营、生产单位和医疗卫生单位,从事药品制剂、质检、管理、购销、问病给药等工作。由于药物制剂专业以现代制药企业人才的需求为依托,加上其就业面广阔,证明药物制剂专业人才将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

三、职业选择分析

1.我的职业选择:第一,是执业药师;第二,是药物研究人员。

2.我的选择路径: 考多种证----复旦药学研究生-----进理想全球500强

3.与职业选择目标的差距:主要是在专业知识上,还有很大的差距,这需要我有很强的耐心,和对工作的热爱。这也需要我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努力提高。

四、未来三年的行动计划:

1.考研计划:20xx20xx学年这是考研的冲刺时刻,大部分的时间就要放在考研上,争取考上自己理想的专业的研究生。

实习计划:我们学院大四有生产实习,争取在这些实习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要做一个有理论也有时间的大学生

2.长期计划:

1)在努力工作之余,不断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增长各方面见识。

3)坚持锻炼身体。

4)汲取他人各种优点,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不大的予以改正,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

5) 扩大自己的交际圈,享受友谊。

五、职业规划总结

作为一名药学专业的学员,只学习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是不能学以致用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把我们所学的知识带给人们,所以,我即将深入到基层在药品销售岗位接受锻炼。零售药店与医院药房的不同,医院药房的药师只需凭医师处方发药,而零售药店的顾客大多是对药品认识较少的非专业人员,所以,销售人员在对顾客销售药品时,要尽可能的多向顾客说明药品的用途及性能,对每一个顾客负责。实现自己的价值,为人民服务。

大学生职业规划之我见


一、为什么职业规划不好做?

这主要还是跟中国教育的国情和学校的大背景有关。

其实我想,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想过职业规划的问题,尤其是在校的学生(当然,不排除一些对某一行业或者领域有特殊爱好的学生有很早的为自己做打算,但是大部分并不属于那类人)。原因很简单,因为学校过于单一的价值观,比如GpA,德育分什么的,全部都是在为上头的政绩服务。虽然同时也多少锻炼了你的能力,比如社交的能力,但是却不足以让你了解职业究竟是什么。让一个根本没有没有接触过社会甚至职业的人,去谈职业规划,就好像让一个处女或者处男去谈做 爱是什么感觉一样不靠谱。OK,很多人说,可以去找实习。那么大多数实习生做的是什么呢打杂。

姑且我们认为跟行政做的事差不多吧。那么你认为,行政能了解到销售,后勤,技术,他们究竟是做些什么吗。就算有实习,充其量也还是让一个处女或者处男在看过香港三 级(注意,不是日本的爱情动作片)之后让其谈做 爱的感觉。因为你没有看到关键部位,只知道大概是做啥的,甚至有时候只看到姿势还会让你误判。好吧,如果实习的时候,你能具体做一些事情,假如在会计事务所实习吧,假如你的任务是给上头输入数据。那你恭喜你,你又近了一步,你现在是在看日本片了,看了日本片再让你谈规划?我觉得还是很扯淡。(以上比喻性的文字来源于别的文章,觉得形象生动就用上了,呵呵)因为实习是不可能让你去做很核心的事情的,要在一个岗位中上手(注意是上手),至少是需要半年。有的要好几年。而中国自从教育产业化以来,已经没有那么多的资源再去专心培养一个大学生了。之所以很多人觉得教育与职业脱节,主要还是觉得学无所用。我们在学校学到很多东西,但是发现到了社会上根本不适用(做技术的可能除外),做人的很多东西,是在学校根本学不到的。比如我的一些同学已经读研了,可是我还是觉得在为人处世,说话谈吐上,如果他们就这么出去,真心还是很吃亏。学校很少有专门的职业课程,也很少会有人给你系统的讲这些,因为很多东西,既然称之为潜规则,那就不是能拿到台面上来说的。

二、职业规划不好做但为什么还是要做?

我记得以前上职业规划课,老师要我们交职业规划。我后来没交,其实我真的不是不想交,而是我真的不知道写什么。我当时一心考研,我哪有什么职业规划。但是为什么要做职业规划,因为你工作的时候,面试官都会问你,你的职业规划是什么。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率真一点的,可能就直接说没有规划,然后跟他侃中国的现状了。但是注意,我想面试官是没有耐心接受你那么多的信息的,他也不关心你究竟为什么没有或者很难有职业规划,他关心的是你的态度。其实就算你说出对这个公司多么了解,多么想跟公司团队融为一体,他也不会相信,因为大家都是过来人,他知道你是为了钱来的。所以,你必须显示的,不是你多么热情,而是你谦逊的态度。也许你会觉得做职业规划是很假的事,但是你也必须要做。其实你不妨这么想,既然对方对你的职业规划也没太当回事,你又何必跟自己较真呢。你就也不把这个当回事,迎合他一下不就好了?

我在后来工作面试的时候,也被问过规划的问题,我记得有一次是面试一个什么助理,貌似那个助理有点类似行政的工作。是正常人都知道行政是根本没有前途的,只有年轻小姑娘能做。当时面试官问我,你做这个有什么职业规划?我说,做助理的好处是可以跟公司各个层面的人打交道,这样我可以学习很多东西,对我的成长和转型很有帮助。我个人感觉这个回答老板挺满意的,因为他后来要了我。但是也有一次,一个面试官很直接的跟我说,其实我们都知道,行政是没有什么前途的,是能学到很多东西,但其实什么都学不到。因为你学的东西不精,别人的可替代性很强。除非你去一些大公司,比如腾讯,他们有高级行政文员,她们就做的很专。她们如果跳槽,就能找到很好的下家。比如我现在让你行政做会计,你可能也就只能胜任输入数据或者填写发票,但是你如果由行政转专门的会计,你能胜任会计吗?不能。因为会计还有一些别的活,是行政根本无法学到的。

我刚开始愣了一下,我以为他是对我的规划不满意,但到了后来,我发现他不过是撕下面试时彼此虚伪的面具,在跟我诚恳的交谈而已。因为后来,他推荐了我到了公司的另外一个部门。我想,这跟我的态度还是有点关系的吧。虽然后来因为我个人的原因,我没有去那个公司报道,但是,我依然还是很感激他的指点。也正因为如此,我再没试过行政类的工作。呵呵。说这个的例子,就是一个意思,不论你说什么,他是不会当真的,就算当真,他也会觉得你的规划很是幼稚的。这个浅显的道理就像是你去面试一群小学生,他们说自己将来的规划是为国家现代化事业做贡献。你会当真吗?哈哈哈。规划这个问题,大概也就是这样了。记得,你自己不当真,其实别人也不会当真。人生本来就是多变的,你不可能预测几十年以后的事情。没准几年以后出现了一个新产业,立马你就有新的兴趣了。

三、职业规划到底该如何做?

职业规划既然这么不靠谱,那有用吗?当然有用。如果你没有规划,那你找工作怎么找?钱多活少的工作就算存在,也轮不到一般人啊。不说要多长,你哪怕短期要钱,你也得找个来钱快的工作吧。这也是规划。但是正如我说的,一个没有接触过职业的人,你让他聊职业规划,就像那个什么一样(前头说过了,你懂的)。所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答案是,你试了才知道。

其实我个人感觉,真正的职业规划,的确是只有到了社会上才能成型。为什么金融,IT专业那么火,就是因为学生们不知道适合什么,而且学校也没有给他们那样的机会,所以那么只能用钱作为导向了。这也反应了学生们的价值观是普遍缺失的,不论中国还是美国。前头也提到了,其实实习什么的作用对了解职业真的作用不大,但是这是不是意味着这些没有意义呢?也不是。实习就是一个让你尝试的过程,虽然不会很深入,但是你也可以借助自己的平台,去学习学习。

不管做任何事,最重要的是,你能从中学到什么。如果利大于弊,那么我们就认为这件事是值得做的。不要过多的衡量,短期这件事能给你带来什么,虽然这是很现实的问题。比如学生会,很多人觉得是肮脏的组织,但是多少还是能学到一些东西的。比如你总得跟人打打交道吧。哪怕只是一两句沟通,你用心的去做,也是帮助。就算你是纯苦力,你也可以当做锻炼身体了。凡事都要往好的方面看。很多东西你现在看来没有用,那是因为学校没有给你应用的舞台。到了社会上,你的谈吐,你的底蕴,你积累的气质都会成为将来工作中别人给你打分的依据。

当然了,这涉及一个选择的问题,不是说非要进学生会,而是你可选择的最适合你发展的是什么。如果很难知道自己究竟适合做什么,听别人的没有用,我的建议是,不要一条路死磕,比如就认为学生会是肮脏的,坚决不进,而是什么都尝试一下,才能达到自己的理性认识。我们有理由让青春丰富多彩不是么。年轻就是最大的资本。

另外,不要去听信别人的什么,性格决定命运,你这辈子也成不了气候之类的话。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滴。何况在经济学里头,还有个理性人预期,意思是,理性的经济人会根据各种数据纠正以前的错误预期而达到正确的预期,何况人也是会改变的,既然以前某种性格不合适,那么纠正下又有什么难的呢。

大学生职业规划 何时做职业生涯规划合适


每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都要做一个职业生涯规划,这个规划从读书时就已开始设计,当今,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个时髦的话题,许多大学开设了相关的课程或是专题报告与讲座,网络上也大肆炒作,一时间职业生涯规划成了大学毕业生最为关注的热点和最时尚的话题。同学见面,第一句话就是:你做职业生涯规划了吗?如果回答是No,就会引来一片惋惜和督促声。

当然,学生时代的目标规划更接近理想化,此后在各个时期,都在阶段性的做出目标和规划,并且一段比一段更与理想拉开距离,更加接近社会需求和职场实际,因为这时的规划在不断向现实和可行修正。正确分析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及价值,与职场的现状及要求同步与接轨,这一行为,称之为职业生涯规划,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有人将职业生涯比做一次旅行,而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则是旅行中最不可缺少的工具地图,也就是前进的指南,旅途的航标。

职业生涯规划是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按照长期性、挑战性、清晰性、可行性、适时性、适应性、持续性的原则,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那么,什么时间做职业生涯规划最合适?

职业生涯活动将伴随我们的大半生,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能实现完美人生。因此,为了让你的人生更精彩,最合适的规划时间应是高中时代,因为这时人的个性已基本形成,马上面临的高考是决定一生职业的重要因素,高考实际上就是对未来职业的第一次定位,在职业定位之前,进行相关的测评,然后以此为据,作出职业生涯规划,再根据规划选定高考专业,这是最佳方案。这个方案可使人的一生职业生涯顺风顺水,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走到某个驿站,回过头来,就会发现,自己所走的职业轨迹是一条直线。否则高考之后再做,就容易在高考时搭错车、跑错路。因为我们国家在这方面起步略晚,所以许多人到了大学才做。

有关教育专家指出,大学生应该尽早确立职业生涯的概念,进校就想出门事,就业难就早下手,让职业规划从大学入校读大学的第一天就开始,与四年学习生活同步。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以便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到了大学毕业才不会临时抱佛脚,出现就业恐慌。特别是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式,不早下手,就要晚就业。

这种提议的直接原因来自市场即用人单位的压力。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上升,此次调查也反映出,在一些工程类专业岗位上,毕业生甚至面临着下岗职工群的竞争。大学生以往的优势正在缩减。据统计:20xx年全国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率为30%,约34万人待业;20xx年预计37万人待业;20xx年52万人待业;20xx年为69万人;20xx年为79万人,为年年递增趋势。以上是教育部的估算数字,而实际上在20xx年6月底,就已有100万毕业生去向未定。

青年人的就业困境远不止于大学毕业生,有资料显示,随着城市化进程,农村有1.5亿至2亿富余劳动力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其中大多数也是20岁到30岁之间的青年。20xx年5月《中国首次青年就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青年失业率为9%,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6.1%,有人称这种现象为20、30新失业现象。

职业生涯规划越早对今后毕业找工作越主动,谁的规划作的早,谁毕业时就最先拿到第一桶金。大一时就应做好职业规划,最迟大学三年级以前也一定要做完,否则,大四的时候就无法作出下步应聘职位的准备,目前,很多大学生拿着职业顾问为其做的职业生涯规划去应聘,一下就得到招聘单位的认可。更有很多人,大四的时候就已定好下步职位,一毕业,马上就可按照职业生涯规划去发展,则前途无量。

如果不做职业生涯规划就闯入职场,东撞一头,西撞一头,撞赖撞去,等三十来岁的时候,而立之年,难立大业,回头看过,自己的职业生涯轨迹乱七八糟,走的是一条弯来弯去的曲线。有的人甚至走了一个圆圈,饶来饶去又回到20岁时的起步点,而且,再想向前,却步履维艰,无所适从。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有关负责人提醒大一新生,从大一开始就对今后的职业方向有初步定位和规划,这是基本要求。首先要确立自己的职业方向,和现实挂钩,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社会需要什么,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技能、经历等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估,对职业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分析,确立务实、可行的职业方向。同时,要根据自己的爱好、实际能力和社会需求制定有效的实施步骤,比如某个年龄段该做什么、某个时间段自己达到什么目标等,不断总结并完善,对职业生涯中的不和谐之处进行矫正。

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之EAP的概念


本文主要阐述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之EAp。什么是EAp?

EAp是员工帮助计划(Employee Assisstance program, EAp)是由组织(如企业、政府部门、军队等)为其成员设置的一项系统的、长期的援助和福利计划。

通过专业人员对组织成员的诊断、建议,和对组织,成员及其家属的专业指导、培训和咨询,为企业更好的生存发展,是企业的一种投资.旨在帮助解决组织成员及其家属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以维护组织成员的心理健康,提高其工作绩效,并改善组织管理。

当我们向国内企业介绍EAp时,面对的几乎是相同的反应:EAp是什么?它对我的企业有什么好处?的确,对绝大多数的中国企业来说,EAp是一个崭新的概念。

一、从心理培训开始

在中国,EAp的概念和相关活动最早是由跨国公司和心理学专家从西方引入。国内早期与EAp相关的活动,有的是某些企业与医院合作开展。但是由于医院的心理、精神专科医生更关注比较严重的心理、精神疾病,加上他们对企业的具体情况不熟悉,所以提供的帮助和服务不能全面、有效地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

也有一些企业寻找心理学专家进行合作。1997年,韩国三星集团第一次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学专家张西超开展心理培训。之后,张西超等心理学专家在IBM、朗讯、可口可乐、西门子、三星、联想、建设银行、太平洋保险等企业进行了大量的心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交互作用分析、咨询式管理者、压力管理、积极情绪、工作与生活协调、裁员心理调适等有关职业心理健康的各个方面。

心理培训是企业为员工提供心理帮助和精神福利的活动,虽然它与完整的EAp概念尚有区别,但是在与诸多大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心理学专家们有机会深入了解和研究企业的各种心理问题,积累了宝贵、丰富的经验,并对EAp在中国的发展产生了自己的思考,而且其成功实施亦得到了企业认可。

目前在我国,只有一些跨国公司(如摩托罗拉)的分支机构以及很少数的国内知名大企业(如联想)实施了EAp。

二、第一个完整EAp项目

20xx年3月,国内诞生了第一个完整的EAp项目--联想客户服务部的员工帮助计划。

该项目由张西超主持。首先进行了员工心理状况的调查、研究和诊断,对员工心理进行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并提出了相应组织管理建议。随后开展大量宣传活动、咨询式管理者的培训、各种专题小组咨询,引起管理者和员工相当大反响。同时还开通了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师接受了几十人次的个人面对面咨询。该项目有良好的反馈机制,定期将培训、咨询中发现的与组织管理相关的问题反馈给企业,以帮助改进管理。

国外的EAp地应用范围不仅包括各类企业,还包括政府部门和军队。在我国,政府部门和军队也有一些类似项目。2000年,深圳市公安局建立了心理服务中心,为警察提供心理咨询和其它服务。目前,北京市公安局也在易普斯的帮助下积极筹建民警心理服务中心,将在年内完成。解放军某部也建立了心理咨询服务机制(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曾对此进行专门报道)。上述活动虽然在名称上没有直接与EAp联系在一起,但是都是重要的EAp实践。

三、EAp的中国模式

EAp在美国、英国等已有一定发展,但在应用模式上存在不少差别。同样,中国EAp的发展应当符合中国社会和企业的具体情况,走本土化的道路,不能完全采用其他国家的做法。

中国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经济现实。在中国,员工酗酒、吸毒、滥用药物、艾滋病、性骚扰等问题并不特别突出。而我们在诸多企业的调查研究发现,员工个人的压力、情绪以及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对个人和企业都有较大的负面影响,企业如果忽视这些问题,将对其发展不利。因此,对于中国企业来说,EAp需要解决的个人问题主要应是:压力、情绪和心理问题(当然随着EAp的发展,还应该包括越来越多的内容),EAp专家则应当由对中国企业心理问题有潜心研究的心理学专家来担任。而且,压力和情绪管理事实上已成为当今和未来企业管理中最紧迫的课题之一。

在中国,尽管心理问题的存在导致了不良影响,但人们对心理问题的关注以及心理健康意识都还是非常欠缺。因此,中国的EAp不应当也不可能仅仅只是解决具体的、现实的个人问题,还应当帮助员工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帮助企业消除或减少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因此,中国的EAp应当从更全面的角度来设计,包括发现、预防和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主要针对正常的人而不是出问题的人。

基于这样的认识,国内专家提出了EAp的四级服务模式:

调查、研究与建议宣传教育针对性培训心理咨询与治疗

1、企业心理状况的调查研究是EAp有效开展的前提,旨在发现和诊断职业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导致的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减少或消除不良的组织管理因素。

2、宣传教育即应用卡片、海报、网站、讲座等媒介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员工心理健康和自我保健意识,同时也提高对EAp项目本身的关注。

3、针对性培训就是进行咨询式管理者的培训,让管理者学会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巧,在工作中预防和解决员工心理问题的发生;对员工开展压力应对、积极情绪、工作与生活协调、自我成长等专题的培训或小组咨询。

4、心理咨询与治疗则是EAp解决员工心理问题的最后步骤,需建立一个机制,如开通热线电话、建立网上沟通渠道、开辟咨询室等,使得员工能够顺利、及时地获得心理咨询及治疗的帮助和服务。

除了上述内容外,EAp项目还应当有良好的监控和反馈机制,保证EAp的正常、正确运行,并及时报告项目中发现的企业管理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但是,EAp在中国的发展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困难来自于几个方面:一是企业和社会的观念尚不够先进,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足够地认识到心理问题的重要性。二是国内EAp发展时间太短,只有不到十年时间,而完整意义上的EAp刚刚起步,研究和实践的积累不足,人才的储备也很欠缺。目前,虽然社会上有不少压力、心理等方面的培训,但是心理学专业的培训师、咨询师并不多,这必然会影响到培训整体水平。而真正研究过EAp、做过EAp、懂得EAp的人就更少了,所以EAp的中国之路仍是一个艰难过程。

大学生职业规划:何时做职业生涯规划合适


每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都要做一个职业生涯规划,这个规划从读书时就已开始设计,当今,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个时髦的话题,许多大学开设了相关的课程或是专题报告与讲座,网络上也大肆炒作,一时间职业生涯规划成了大学毕业生最为关注的热点和最时尚的话题。同学见面,第一句话就是:你做职业生涯规划了吗?如果回答是No,就会引来一片惋惜和督促声。

当然,学生时代的目标规划更接近理想化,此后在各个时期,都在阶段性的做出目标和规划,并且一段比一段更与理想拉开距离,更加接近社会需求和职场实际,因为这时的规划在不断向现实和可行修正。正确分析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及价值,与职场的现状及要求同步与接轨,这一行为,称之为职业生涯规划,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有人将职业生涯比做一次旅行,而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则是旅行中最不可缺少的工具地图,也就是前进的指南,旅途的航标。

职业生涯规划是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按照长期性、挑战性、清晰性、可行性、适时性、适应性、持续性的原则,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那么,什么时间做职业生涯规划最合适?

职业生涯活动将伴随我们的大半生,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能实现完美人生。因此,为了让你的人生更精彩,最合适的规划时间应是高中时代,因为这时人的个性已基本形成,马上面临的高考是决定一生职业的重要因素,高考实际上就是对未来职业的第一次定位,在职业定位之前,进行相关的测评,然后以此为据,作出职业生涯规划,再根据规划选定高考专业,这是最佳方案。这个方案可使人的一生职业生涯顺风顺水,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走到某个驿站,回过头来,就会发现,自己所走的职业轨迹是一条直线。否则高考之后再做,就容易在高考时搭错车、跑错路。因为我们国家在这方面起步略晚,所以许多人到了大学才做。

有关教育专家指出,大学生应该尽早确立职业生涯的概念,进校就想出门事,就业难就早下手,让职业规划从大学入校读大学的第一天就开始,与四年学习生活同步。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以便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到了大学毕业才不会临时抱佛脚,出现就业恐慌。特别是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式,不早下手,就要晚就业。

这种提议的直接原因来自市场即用人单位的压力。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上升,此次调查也反映出,在一些工程类专业岗位上,毕业生甚至面临着下岗职工群的竞争。大学生以往的优势正在缩减。据统计:20xx年全国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率为30%,约34万人待业;20xx年预计37万人待业;20xx年52万人待业;20xx年为69万人;20xx年为79万人,为年年递增趋势。以上是教育部的估算数字,而实际上在20xx年6月底,就已有100万毕业生去向未定。

青年人的就业困境远不止于大学毕业生,有资料显示,随着城市化进程,农村有1.5亿至2亿富余劳动力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其中大多数也是20岁到30岁之间的青年。20xx年5月《中国首次青年就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青年失业率为9%,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6.1%,有人称这种现象为20、30新失业现象。

职业生涯规划越早对今后毕业找工作越主动,谁的规划作的早,谁毕业时就最先拿到第一桶金。大一时就应做好职业规划,最迟大学三年级以前也一定要做完,否则,大四的时候就无法作出下步应聘职位的准备,目前,很多大学生拿着职业顾问为其做的职业生涯规划去应聘,一下就得到招聘单位的认可。更有很多人,大四的时候就已定好下步职位,一毕业,马上就可按照职业生涯规划去发展,则前途无量。

如果不做职业生涯规划就闯入职场,东撞一头,西撞一头,撞来撞去,等三十来岁的时候,而立之年,难立大业,回头看过,自己的职业生涯轨迹乱七八糟,走的是一条弯来弯去的曲线。有的人甚至走了一个圆圈,饶来饶去又回到20岁时的起步点,而且,再想向前,却步履维艰,无所适从。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有关负责人提醒大一新生,从大一开始就对今后的职业方向有初步定位和规划,这是基本要求。首先要确立自己的职业方向,和现实挂钩,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社会需要什么,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技能、经历等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估,对职业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分析,确立务实、可行的职业方向。同时,要根据自己的爱好、实际能力和社会需求制定有效的实施步骤,比如某个年龄段该做什么、某个时间段自己达到什么目标等,不断总结并完善,对职业生涯中的不和谐之处进行矫正。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