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歌剧观后感范文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范文,独具匠心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范文吧!也许"巴黎圣母院歌剧观后感范文"就是你要找的,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在《巴黎圣母院》中,世界文学大师维克多·雨果用他那引人入胜的生花妙笔讲述了这样一个发生在中世纪黑暗时代的悲剧性故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巴黎圣母院歌剧观后感范文,欢迎阅读。

巴黎圣母院歌剧观后感范文1

歌剧《巴黎圣母院》以其震撼的舞台效果,绚烂多变的灯光和演员的实力演出赢得众多的好评,精彩的舞台剧让我们看得眼花缭乱,同时也被剧情深深地吸引,感同身受,仿佛置身其中,能够感受到演员的歌声里饰演的各个角色独特形象,这样精彩的歌剧自然有值得研究的地方,以下就以里面三个角色,不同的演唱风格,音色,旋律以及表演的角度来浅谈一下。

我想说的第一个角色是——孤儿加西莫多。饰演加西莫多的男演员自带了一把低沉哀切的声音,他扮演的加西莫多实在让我记忆深刻,悲惨的身世早就了加西莫多的形象在歌剧里就是受人怜悯的,他被父母遗弃,从小被主教收养长大,他独眼,容貌丑陋,还驼背,他自卑,长大之后只能在钟楼里谋得一份敲钟的工作,别人都只会嘲笑他,捉弄他,只有爱斯梅达拉愿意靠近他,不怕他的恐怖,歌剧里加西莫多唱的悲伤又苍凉的音乐《愚人教皇》和《danse mon esmeralda》,他卑微地爱着爱斯梅达拉,卑微地等待着爱斯梅达拉的回应,即使爱斯梅达拉不爱他,加西莫多的嗓音很沙哑低落,每唱一句歌词,都带着长长的尾音,旋律缓慢低沉,好像在心底里的不断的呼唤。

第二个角色是流浪的吉普赛女孩爱斯梅达拉,扮演爱斯梅达拉的女演员把这个角色风尘化了,给我的感觉,这个爱斯梅达拉更加是沦落了风尘遭受不幸的女子,和原著中,那个纯真善良,对爱情带着美好憧憬的,会带着小羊在街上跳舞的女孩子不太像,她扮演的是女郎而不是女孩,但是不可以否认的是,她的长相很美丽,她的声音也很美,是女中音,她的表演很风尘,但也是性感中带着一点的诱惑,所以导致了主教对她有所执念,爱斯梅达拉唱的《bohienne》音乐是凄凉,流浪,相对是比较轻快的,她和族人一起流浪到了巴黎,无家可归,所以她歌声里似乎还带着自由的风。

第三个角色是代表着封建势力的主教弗罗洛,他的出现,就立刻可以将空气凝滞了一般,他声音严肃无情,吐出来的一词一句都那么的冰冷,音色低沉,属于男低音,他是收养了加西莫多的人,他的本性可能还是善良的,可是爱斯梅达拉就好像是那个能诱惑人犯罪的苹果,于是他对着爱斯梅达拉只有强烈的占有,这个演员把主教的那种阴沉,冷酷,挣扎的感情都表演得淋漓尽致,他的歌声里的旋律也一样随着他内心的挣扎而高低不平,他应该是里面最黑暗的一个角色,每次他的出场都令人十分压抑。

就算没有看过原著《巴黎圣母院》,光是看这个歌剧就能够知道这肯定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昏暗的灯光,和一直都十分沉重的音乐,以及演员的脸上似乎始终都带着一种阴郁,这样极致的演技却把世界许多的人都打动了。

巴黎圣母院歌剧观后感范文2

当今著名的音乐剧大多是由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演艺公司包装而成的,因此这些剧目也带有了百老汇和西区特有的风格特征和运作方式。而《巴黎圣母院》却是一个例外,它是少数几部闻名世界却没有受到百老汇和西区影响的著名音乐剧。

《巴黎圣母院》诞生于法国巴黎,远离纽约和伦敦,先天就没有受到百老汇和西区的影响。而作品诞生[object Object]后,从包装到制作推销的整个过程,也全部是由法国公司全权包办的,而不像《悲惨世界》和《西贡小姐》那样在法国诞生,却由伦敦西区的公司来包装和运作。因而,《巴黎圣母院》中几乎没有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印记,观看过该剧的人也往往会有与众不同的感受。

舞蹈角色与歌唱角色分离:

《巴黎圣母院》的一大特色是采用了舞蹈和歌唱相分离的形式,也就是跳舞的演员不唱歌,而歌唱的演员不跳舞。这与当今大多数音乐剧处理歌唱和舞蹈的做法不太相符。在音乐剧中,舞蹈和歌唱演员的角色分配会有侧重,但基本上没有绝对分开的情况,歌唱演员也会和舞蹈演员一起舞蹈,而舞蹈演员也会参与歌唱(更多是合唱),从而体现出歌舞一体的样式。而《巴黎圣母院》则是将两者完全的分离,整个剧目的歌曲全部由7位主要演员演唱,他们歌唱的时候不参与任何舞蹈,个个全情投入,就像聚光灯下的超级明星。舞蹈演员则完全不参与歌曲的演唱,在……等几个大场面的段落中,舞蹈几乎就是演出的全部。

将舞蹈与歌唱完全分离,可以让两者更加投入于自己的演出,将各自的表演发挥到极致。而不需要因为歌唱演员的缘故而降低舞蹈的难度,也不需要因为舞蹈演员的缘故而影响声音的质量。当歌唱演员用声音表达情感时,一旁的舞者就全情投入地用肢体表达复杂的感情纠葛。以爱斯米拉达一出场为例,当她演唱起的时候,在她身旁的舞者就跳起狂热欢快的舞蹈,这样的舞蹈比演唱更能表现她内心奔放的思想。而当菲比斯演唱一曲时,在他身旁的四位男性舞者只露着背影跳舞,让人感受到他黑暗的内心和痛苦的抉择。

在《巴黎圣母院》中,歌唱者用具象的歌词来表达情感,舞者用抽象的动作来表达情感,歌者和舞者在同一舞台上同时表达了内在和外在、具象和抽象。

在舞蹈动作上,编舞还给予舞者很大的自由度,有些段落明显带有自由发挥的成份。同时舞者在舞蹈时还运用了栏杆、棍棒等道具,体现出了写实和写意的双重效果。

流行化的演绎:

在演唱方法上,《巴黎圣母院》完全运用了流行唱法,没有融入一点美声唱法。而在演奏乐器上,《巴黎圣母院》也全部采用电声乐器,没有一件管弦乐器。这两者都表明了《巴黎圣母院》追求纯粹流行风格的姿态。而在其他大多数音乐剧中,多多少少都会融入美声唱法,在伴奏乐器上,也大多以管弦乐器为主,或者在其中加入一些摇滚电声乐器,很少见到纯流行乐器伴奏的情况。

独特的演唱安排:

在《巴黎圣母院》中特别偏重独唱,整场50段音乐中,绝大部分都是独唱,你方唱罢我登场,一首接一首,而较少有重唱。合唱只有结尾等少数几个地方才出现过,而且采用的是事先录制好的背景式合唱。由于没有现场演员的参与,因此即便听到合唱,也缺少了合唱的真实感。在大多数音乐剧中,为了更好地表现起伏的剧情和丰富的声音层次,一般会将独唱,重唱和合唱进行合理的安排,不会过份偏重于独唱,也不可能过份偏重于重唱或合唱。《巴黎圣母院》对独唱的偏好,会让人感到声音层次不够丰富,在形式上略显得单调了。

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舞蹈角色和演唱角色的完全分离。 由于舞蹈角色不参与演唱,因此全剧的歌唱段落就全部落在了7位主要角色身上,这7个人在剧中全部聚在一起的时候就已经很少了,要一起重唱和合唱就更难了。好在剧中的每一首歌曲都非常好听,这也多少弥补了歌唱形式上的简单。

与众不同的音乐创作手法:

《巴黎圣母院》中的音乐共有50段。作曲者对于每一首歌曲都是独立成篇的,很少追求歌曲与歌曲之间共同的音乐材料。除了几首是完全反复之外,几乎首首都是全新的创作。因而你在音乐上很难找到歌曲与歌曲之间的联系,在欣赏时会有现场音乐会的感觉。如果在观赏时没有歌词提示,你闭上眼睛很容易感觉这是一张法国流行音乐的精选辑,而不是一部音乐剧。说的专业一点就是,《巴黎圣母院》没有采用大多数音乐剧采用的主题音乐素材变化发展的手法。

《巴黎圣母院》的这一做法与大多数音乐剧的创作手法不同。如今,绝大多数的音乐剧还是采用主题素材变化的手法:作曲者将几个主题音乐素材,在不同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中进行变化,使其贯穿在整个剧目中,让人感觉到有些音乐片段会时时萦绕在耳边。这一手法在音乐剧《悲惨世界》中就非常明显,在《悲》剧中真正全新的音乐只占到了全剧音乐的三分之一,而全剧音乐就是根据这三分之一的音乐素材,将其进行变化和延伸而形成的。当耳边不时地听到自己熟悉的音乐主题,既感到亲切又加深了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印象。

在音乐剧的创作中,对立统一的原则是极为重要的,也就是既要有音乐的不断变化,又要有音乐的统一呼应。如果变化太多,会给人捉摸不定的感觉,如果统一太多,不免会让人有厌烦情绪。《巴黎圣母院》这样的创作手法,给人的感觉是变化有余,而相对缺乏统一。 当然也有这种可能:作曲者对自己的旋律写作非常有信心,可以保证每一首歌曲都优美动听,但如果让他运用主题素材变化的手法,反而影响了他对歌曲的自由创作,写得不自 由也不优美了。

不用伴奏用录音:

《巴黎圣母院》中没有使用现场伴奏,这也是很少见的。在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音乐剧中,基本上都是乐队现场伴奏。《巴黎圣母院》则是播放预先录制好的配乐。这一做法一开始就引起了很多人的争议,因为人们感到录音会显得死板而没有生气,类似于现在明星假唱的感觉。但事实证明,这并不影响实际的效果,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巴黎圣母院》的音乐全部是电声乐器演奏的,对于电声乐器而言,录音与现场演奏的差别并不大。而且在剧中也没有哪个地方需要音乐节奏上的松动,因此完全可以事先录制好,用一样的节奏数以万次的演奏。当然,最重要恐怕还是省钱,本来需要许多人的现场演奏,现在只要一盘录音带就解决了,作为一个长期演出的剧目,这样的方式可以省下一大笔费用。

还有一个特别之处是采用了耳挂式麦克风,演员把麦克风挂在嘴边,暴露在观众面前,这种耳挂式麦克风常常用在劲歌狂舞的歌星身上。在绝大多数的音乐剧中,往往把麦克风藏在头发胡子等看不见的地方,俗称隐藏式麦克风,因为这样可以感觉更象演员,而不是歌星。《巴黎圣母院》的这一做法确实让许多人很吃惊。当演唱者每人一个耳挂式麦克风站在舞台上高声歌唱,配合着舞者的舞蹈和灯光,让人感觉就像是一场歌舞巨星的演唱会,很有视觉上的现场感,但相对而言,就缺少了一些戏剧的感觉。

高空特技尽显魅力:

剧中的高空特技也非常令人惊异。比如卡西莫多对着自己心爱的大钟倾吐内心爱慕之情的时候,三个大钟顿时从天而降,在每一个钟里面都有一个特技演员,他们扮演钟摆奋力地摇摆,撞击着大钟,发出震人心魄的声音。看着特技演员挂在大钟里面,作着各种各样的动作,配合着巨大的钟声,再加上卡西莫多热烈而近乎嘶吼的声音,绝对是一段感人至深的场面。还有爱斯米拉达被吊死的一幕,以及卡西莫多在临终前的四位舞者吊在钢丝上的演出,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这多少归功于高空特技带来的震撼。这些动作的表演者可不是一般人可以胜任的,他们中有许多是从运动员或杂技演员转行过来的,其中就有以舞蹈特技表演而名声大噪的七人团,著名电影导演鲁贝松曾经根据他们7人的高超特技表演拍成了电影《企业战士》,在欧洲青少年中产生了很大反响。

抽象的布景:

《巴黎圣母院》的布景是简单而有冲击力的。剧目一开场,呈现在观众面前是一堵由几十块泡沫拼板拼成的大墙,再加上几根大柱,就组成了巴黎圣母院,在灯光的映衬下,呈现出神秘幽暗的气氛。这样的设计显然只露出了巴黎圣母院一个很小的部分,让人不能马上看明白,却能给人更多的想象。像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大多数音乐剧,在道具上则更多强调仿真,让人一看就明白,与他们相比,《巴黎圣母院》在布景的设计上要显得抽象得多。

在长达3小时的演出里,这堵高大威武的大墙始终屹立在舞台上,由于舞台的高度和宽度完全被大墙占满,已经不便于在纵向的平面上布置太多的布景和道具,因而在整个剧目中,大墙的前面始终保留了一大片空地,以便演唱者和舞蹈者有充足的舞台来表演。这样的设计使得舞台上大多数的时候只有演员,而没有其他的布景和道具,给人以现场音乐会的效果。

与众不同的好剧目:

像这样一部与众不同的剧目,自然比较容易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同绝大多数著名的音乐剧一样,《巴黎圣母院》在诞生后遭受的指责也不少。比如《伦敦快报》评论说:几根丑陋的水泥柱子和一堵墙来代表美丽的巴黎圣母院,实在有失水准。《电讯日报》评论说音乐声音过于喧闹,而演员只注重嗓音而不注重表演,《泰姆士报》评论说歌曲的安排显得杂乱而没有层次等等。当然,赞扬和褒奖的评论要远远比批评的多得多。

《巴黎圣母院》在各个方面都体现了它追新求异的姿态,似乎也在向世人表明,这不是一部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音乐剧,而是一部完全由法国人自己制造的音乐剧。

许多剧评家认为, 《巴黎圣母院》将引领当代音乐剧跨越80年代韦伯式音乐剧的影响,进而迈向表演艺术的新纪元。这个口气似乎太大了,不过,《巴黎圣母院》确实是一部值得观看的好剧目,这话绝对不假,口气也一点不大。

巴黎圣母院歌剧观后感范文3

这个学期很开心能选到“音乐剧名作欣赏”这样一门很有艺术人文素养的通识课。一学期下来,大多数我们欣赏的是当之无愧的音乐剧大师韦伯的作品。但是学期中段的法国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与百老汇、西区的传统音乐剧相比,法国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确实显得有些“另类”。最扎眼的是歌唱演员嘴边挂着的麦克风,如此大型的制作,难道连几个“小蜜蜂”都舍不得买?还有就是不用现场乐队而用事先录制好的伴奏,这样的做法让人觉得也许失去了一些真实临场感。再听听音乐,多为短小的歌谣体,演员每唱完一段,都可以享受一下观众的掌声。不像先前的诸如《约瑟夫和他的神奇彩衣》,贯穿性的主题非常清晰,结构上也有些连续性和发展性的意思。

《巴黎圣母院》在基本音乐结构中纳入了大量其他因素,和人们熟悉的传统音乐剧从各方面都相去甚远。大致可以这样来总结:巨型卡拉OK演唱会+杂技表演。现场播放伴奏声带取代乐队,以简单象征性舞台取代繁琐的布景,舞者与歌者角色完全互相脱离,就连主角使用的耳挂式麦克风都怎么看怎么特立独群。摇滚乐演唱会,摇滚音乐剧,概念剧,哥特式情节剧,悲剧音乐剧——你怎么叫它都行。

“相当好听”是所有人对《巴黎圣母院》的第一印象——作为音乐剧的音乐,我认为它比韦伯的作品更琅琅上口,且具罕见的咄咄逼人的气势。哪怕只是试探性地听其中的一两首作品,基本上也会乖乖地买张票去把它从头到尾老老实实地看完。的确,它就是有这样的魅力,甚至在DVD版本中也能感受到类似于现场的宏大气势。

我在先前已经看过两遍这个版本的《巴黎圣母院》了。第一次是在初中的音乐课上,老师用了近一个月给我们播放观看,那时候更注重于故事情节本身,觉得卡西莫多这样一个外貌丑陋的敲钟人内心有一种很强大的感染力,最后他的一曲《舞吧,我的艾丝美拉达》也唱的让人如此心醉。

第二次是高三时候兴起从网上下载了DVD版本的在家里静静欣赏,由于已经有过一个大致的情节了解,这次更对其中的歌曲印象颇深。从网上了解到演出的总计50多首歌曲完全跳出美声唱法改用通俗唱腔,才发现原来音乐剧也可以像流行摇滚演唱会一样不在“曲高和寡”。《巴黎圣母院》完全运用了流行唱法,没有融入一点美声唱法,也全部采用电声乐器,没有一件管弦乐器。这两者都表明了《巴黎圣母院》追求纯粹流行风格的姿态。而在其他大多数音乐剧中,多多少少都会融入美声唱法,在伴奏乐器上,也大多以管弦乐器为主,或者在其中加入一些摇滚电声乐器,很少见到纯流行乐器伴奏的情况。

剧中最出名的唱段《美人》真的是惊人的好听,特别是情绪随着情节发展到那个时候,三个声线不尽相同的人也唱出了三种不同的心境,彼此交融再一起,带给听众无论听觉还是心灵的强大震撼。我把《美人》看作是一幅画,工整布局营造出的均衡美感足以比拟古典美术作品所能带给人的愉悦。三大男声势均力敌,三足鼎立,支撑起稳定的人声结构,在这个精致的结构当中,每个角色都呈现出了优雅的一面,甚至卡西莫多的粗嘎之下也有一丝浪漫,而腓比斯的华丽虽则轻浮,却不至于涣散。三道声线恰似三道浓重的色彩,卡西莫多是炽热的红,弗娄罗是阴郁的黑,腓比斯则是金光灿灿,交织形成无比饱满的质感,《美人》以其本身的美轮美奂证实了艾丝米拉达传奇般的美。三位主人公的最后一句都是毫无保留的供词:魔王啊,我只求一回,让我的手穿过她的长发;圣母啊,我只求这一次,让我亲手推开她花园的门扉;百合啊,我不是个忠实的男人,我要亲手采撷艾丝米拉达的爱之花……歌声中这三种爱慕逐渐变质,从跪倒在地的卡西莫多到挺拔站立的腓比斯,由最卑微的变成最轻狂的。无论从何种角度,《美人》都是剧中一颗最为完美圆润的珍珠。群众看似凌乱实际错落有致的走位显然经过精心的设计,随着歌曲的进行,舞台的重心从卡西莫多经过弗娄罗过渡至腓比斯,复杂、微妙而沉稳,最后在三位主人公的齐声合唱中,由群众表演缔造出的流动生机渐渐退淡至卡西莫多、弗娄罗与腓比斯的强烈情感背后。当弗娄罗突然单膝下跪,仿佛一道电流,又仿佛平地响起惊雷,所有的旁观者都是一记震颤,似乎是集体发出了一声深深的叹息……

也就是因为初中音乐课的一点印象,记得看过的《巴黎圣母院有》和《猫》都很好看,这次还会选择上这门选修课,而没想到又一次重逢这部伟大的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第三次听,仍然不失第一次的震撼和第二次的感动,还着重观察了舞台的布景。《巴黎圣母院》的布景是简单而有冲击力的。剧目一开场,呈现在观众面前是一堵由几十块泡沫拼板拼成的大墙,再加上几根大柱,就组成了巴黎圣母院,在灯光的映衬下,呈现出神秘幽暗的气氛。这样的设计显然只露出了巴黎圣母院一个很小的部分,让人不能马上看明白,却能给人更多的想象。像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大多数音乐剧,在道具上则更多强调仿真,让人一看就明白,与他们相比,《巴黎圣母院》在布景的设计上要显得抽象得多。在长达三小时的演出里,这堵高大威武的大墙始终屹立在舞台上,由于舞台的高度和宽度完全被大墙占满,已经不便于在纵向的平面上布置太多的布景和道具,因而在整个剧目中,大墙的前面始终保留了一大片空地,以便演唱者和舞蹈者有充足的舞台来表演。这样的设计使得舞台上大多数的时候只有演员,而没有其他的布景和道具,给人以现场音乐会的效果。我还注意到,有时舞台地面上会有类似投影仪制作出的光影效果,就像阳光从大教堂的顶棚玻璃上穿过,洒落在地板上。这种昏暗的阳光的残影,不仅符合大教堂本身昏暗的氛围,更给舞台增添了一股神秘的色彩,使得有限的舞台表现出一种无限的深邃。

三次的观看,给我三次不同的感官和心灵的双重震撼。也许这就是为什么虽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原著被演绎成许多版本,而这部音乐剧却得到人们最高评价的原因了吧。可以说不管你看过了多少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带给你的绝对会让你颠覆你对音乐剧的看法。在《巴黎圣母院》中,歌唱者用具象的歌词来表达情感,舞者用抽象的动作来表达情感,歌者和舞者在同一舞台上同时表达了内在和外在、具象和抽象。在舞蹈动作上,编舞还给予舞者很大的自由度,有些段落明显带有自由发挥的成份。同时舞者在舞蹈时还运用了栏杆、棍棒等道具,体现出了写实和写意的双重效果。

《巴黎圣母院》保留着一些最传统的戏剧元素,却同时拥有着跨越文化领域的巨大潜力。它本身是一个大杂烩,然而,无论是摇滚风格的音乐,杂技表演式的舞蹈,令人眼花缭乱的舞美造型,它们却产生于具有独特个性的意念的统一之中,正是借助这一高度概括性的统一,《巴黎圣母院》才能形成一个合乎逻辑的,有生命力的整体,并最终成为一件艺术珍品。 用电影大师爱森斯坦的话说: “能够把每一部分的表现手段都发挥到最大限度,同时又能够使整体的各个部分取得配合和平衡,而不让任何局部因素脱离开这一总的整体演出,脱离开这一总的结构统一。” 这是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最为难能可贵之处。

像这样一部与众不同的剧目,自然比较容易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同绝大多数著名的音乐剧一样,《巴黎圣母院》在诞生后遭受的指责也不少。比如《伦敦快报》评论说:几根丑陋的水泥柱子和一堵墙来代表美丽的巴黎圣母院,实在有失水准。《电讯日报》评论说音乐声音过于喧闹,而演员只注重嗓音而不注重表演,《泰姆士报》评论说歌曲的安排显得杂乱而没有层次等等。当然,赞扬和褒奖的评论要远远比批评的多得多。

《巴黎圣母院》在各个方面都体现了它追新求异的姿态,似乎也在向世人表明,这不是一部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音乐剧,而是一部完全由法国人自己制造的音乐剧。

俗话说“事不过三”,但是我丝毫不觉得我与《巴黎圣母院》的“邂逅”会仅止于三次。每一次的重温都不断在心中注入新的精华,这就是伟大的作品的共同点。

深深沉浸在这样的一部音乐剧里:没有华丽的舞台,只有灰漆漆的石柱;没有色彩鲜艳的衣服,只有破衣烂衫与黑色教服;没有完美浪漫的爱情,只有现实的残酷。所以才能在这个粗俗的世界触动心底最细腻的感情。

巴黎圣母院歌剧观后感范文4

在音乐欣赏课上,老师给我们看了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我们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被它的音乐与剧情所感动。这部音乐剧被称为当代罕见的旷世巨作,它是根据法国著名文学家维克多·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改编而成。它讲述了道貌岸然内心阴暗的主教孚罗洛、丑陋无比却心地善良的敲钟人伽西莫多、年轻英俊但心灵丑恶的卫队长腓比斯与美丽善良的吉普赛女郎艾丝美拉达之间的故事。

这部音乐剧气势宏大,场面开阔。它的舞蹈可以说是精妙绝伦。演员们跳的是高强度的现代舞,许多动作不经过艰苦训练根本不可能做成。比如《愚人庆典》那一段舞蹈,他们两人一组,分别站在滑栏两侧飞快地转着圈,然后一个人跑过来,滑栏快撞到他时,他侧身一倒,从滑栏底下穿过。可以想象,如果不是训练有素,没把握好时机,头或身子撞在上面,估计能有个二级伤残,被碾到的话,那更非同小可。还有双手倒立行走,两脚腾空甩的动作常人也难以做出。在腓比斯主唱的《心痛欲裂》那一段中,身后的伴舞动作有力、难度极高,原地后空翻的动作,简直能和体操运动员媲美。他们表现出腓比斯内心的极度焦躁和痛苦挣扎。

在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中,演唱的人和跳舞的人是分开的。演唱的人没有过多动作,而跳舞的人则用舞蹈帮助演唱的人表达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烘托气氛。比如上面提到的卫队长腓比斯同时爱上了两个女人时唱着《心痛欲裂》,身后有四位男舞蹈演员疯狂舞蹈,非常贴切地表达了他内心的痛苦挣扎和进退两难的矛盾心情。

至于歌唱演员的演唱,不论是卫队长腓比斯和未婚妻百合互相的对唱,或是腓比斯、孚罗洛与伽西莫多的三人合唱,还是爱斯美拉达与百合的合唱,都相当动听。而伽西莫多更是用他那种低沉、嘶哑、浑厚的独特嗓音唱出了对爱斯梅拉达真挚纯洁的感情,特别是最后一首曲子,感人极了。

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他唱的《钟》。他唱出三只钟敲响时的不同含义,充满了爱怜,最后却孤独而悲哀地说:“这些永远是在为别人而敲”。总之,剧中每个演员唱的每一句歌词都仿佛是从内心发出,格外打动人心。

通过这次音乐课的欣赏活动,使我们从小就知道如何观赏音乐剧,从而提高了我们的音乐欣赏水平,真是太有意义了。

FWr816.Com精心推荐

巴黎圣母院观后感系列(5篇)


怎样才能写出能够得到读者欢迎的作品名观后感呢?观后感需要紧扣感受点,引用原文,简单介绍原文相关内容。范文资讯网小编认为这篇有关“巴黎圣母院观后感”的文章值得推荐给大家,建议大家立即收藏本页,以便日后阅读!

巴黎圣母院观后感 篇1

这本书讲述了两个完全不是一个世界的人神奇故事。

爱斯美拉达是个美丽的流浪艺人。她不仅外表美丽,还有一颗高尚的心灵。当诗人格兰古瓦即将被乞丐王国绞死的关键时刻,她毫不犹豫地以愿意和他结婚的方式救下了诗人;当副主教克洛德利等用种种卑鄙的手段逼迫她时,她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镇定,她还宁死不屈,在绞刑架前显出了她的大义凛然……

卡西莫多是个极其丑陋的聋瞎敲钟人。他遭到了亲人及整个社会的遗弃。但厄运不但没污染他的心,反而使他成为了一个善良的人。他多次救下了爱斯美拉达,还常帮助无家可归的孤儿。命运给了他爱上爱斯美拉达的机会,可上帝却在他生命结束之时跟他开了个莫大的玩笑——在另一个世界与爱斯美拉达相爱。故事是悲惨的,可他们留下的精神却是永恒的!

是啊,一个人不能因为自己先天不足而自暴自弃,更不能过分追求外表美。我们应该学会真诚地善待他人。要懂得珍爱生命,尊重世界上的每一个人。

巴黎圣母院讲述了善良,美丽的爱斯美拉达爱上了外表帅气而内心丑陋的弗比斯,却没有选择外表丑陋而内心善良的卡西莫多。如果让所有的女生在他们两个男生中选择时,我想大多数女生会选择帅气的弗比斯。虽然很多人都说她们自己在选择另一半的时候会更注重内在美,外在美并不重要。但是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不妥,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相信并且渴望那种一见钟情浪漫式的爱情。如果你没有稍微漂亮的外表,只有美好的心灵,怎么会有人去注意你。爱美和追求美是人的本性,所以追求帅哥和美女是不应该受到指责的。只要他们愿意付出自己的真心,深爱着彼此,那也叫爱情,但是我认为,既然是爱情,就应该正确的看待彼此的缺点,包容彼此的缺点。毕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还有,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想爱斯美拉达一样执着一旦爱上一个人就会坚持到底,不管这种爱情有没有结果。其实,有时候执着也并不是一件好事,当你发现对方已经不爱你时,也许放弃也是一种美,这也算给自己一个机会去追求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如果太执着,到最后或许你在失去他的同时,也把自己推如了利益个无尽的痛苦的深渊。

巴黎圣母院观后感 篇2

这本书看完好几天了,有种莫名的感觉就一直堵在心里,很想探讨,很想让它澄清,书里面的经典情节很多很多,我不能一一的重复,就几个点,简单的说几句好了。

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是作者笔下的当时的那些建筑,那些奢华的象征权力的教堂,人们还不知道可以拥有自己的思想,一切都假借神圣的宗教,一切都假借神圣的教堂来展现,展现建筑家的审美观,或者展示自己的能力,我想那时的人们,把人性深深地埋在一件神圣的宗教的外衣下面,典型的人物就是副主教--克洛德。从那许多的错综复杂的毫无章法的建筑群,我们不难看出,当时人们的内心是怎样的压抑,怎样狂躁,教堂的尖顶,正是人们扭曲的灵魂在对着苍天做这无声的哀号!

教堂里面是那么的阴森恐怖,这让人联想当时社会是怎样的肮脏和败坏,真善美的宗教和利用宗教制造血腥事件,形成了强烈的感官刺激。让人的心灵深刻的体会出迷茫,困惑,和不安。社会上空蒙着阴云,那阴云是邪恶的,代表着上帝的伪善、假美和谎言。残酷的事实,是人性的悲哀!

印象深刻的是这样的几个人物,代表美丽善良的姑娘--爱斯梅拉达。迷人的外貌,纯真善良的心灵,从她对待那只山羊,救下那个落魄的诗人,对于伤害过自己的卡齐莫多,送上的水和怜悯,对待爱情的牺牲,天使一样的姑娘,却被所谓的上流社会排斥和嘲讽,被玩弄,被抛弃,被诬陷,被威胁,这次第怎个恨字了得!麻木的如那个弗比斯,最底层的如老鼠洞里的那几个隐修女,疯狂的副主教,还有尽全力反抗的最丑陋的卡齐莫多,副主教和卡齐莫多形成了人性上的鲜明对比,同样爱上了美丽的姑娘,同样的遭到了拒绝,他们的爱都是那么的热烈,那么的诚挚,可是,一个是占有,一个是奉献,已占有为目的的,当目的无法达到的时候,他想到的是毁灭,毁灭别人;以奉献为目的的,当无法奉献的时候,想到的也是毁灭,毁灭自己。

我想这也就是世界名著的真正魅力所在,他让人看到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他深刻的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一些活动,无论放在什么时候,什么社会,人的共性是始终存在的,对美好的向往,对美好的追求,对美好的赞美,人是一个天使和魔鬼的综合体,人和人的经历没有相同的,也就是说,社会本身就不可能让所有人享受到同等的待遇,这种不一样的待遇,让多少人的内心失去了平衡,失去了对美好的追求阿!林林总总的肮脏的巧取豪夺,充斥着我们的眼睛,振荡着我们心灵,我们该怎么办?

我想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

读一读巴黎圣母院,涤一涤自己的心灵!!

《巴黎圣母院》总有这样一段描写,“大脑袋上戴着棕红色的头发,两肩之间拱起一个硕大的驼背,全靠前面的鸡胸维持平衡;大小腿扭曲异常,只有在膝盖能合拢,以至正面看来像两柄以刀把相接的镰刀;宽脚板,一双巨掌。”在我看来,世间最丑的形象莫过于此,这就是主人公卡西莫多。

当我们把这叫作“丑”时,那什么又是“美”呢?似乎“美”与“丑”永远是对立的。但惟独作者雨果认为卡西莫多是美的.,“美”的永远不是他的外貌,而是他的内心。在嘲笑中,他追求自己的爱,与爱斯美拉达一起化为世间的尘埃。来自于洁白,又在洁白中归去,他只为她而活,巴黎圣母院的钟声停息了!

我迷惑了,我怀着一颗崇高的心去看待卡西莫多,不在是嘲笑,满怀的是敬意。但现实生活中呢?我们身边不就有许多现实中的卡西莫多。但我们又做过什么?哪怕是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目光。我们什么都没做,只有冷漠,甚至嘲笑、讥讽。为了一时的快乐,我们伤害了一个幼小的心灵,在嘲笑后,却高傲地离开,只留下伤心的心独自哭泣。

似乎我们所有人都讨厌“丑”,但我们知道什么是丑?什么是美吗?我们伤害的也许是一颗美丽的心,我们冷漠的是一群无助的人。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件事,在一辆公交车上,人们拥拥挤挤。天气酷热难耐,心中如一团火一样堵出胸口。坐在窗边的人们贪婪的呼吸新鲜的空气。这时,人们的目光都转向了坐在窗边的那个女人,只见她嘴唇撅着、鼻孔张着,两颊红一块白一块如小苹果,眼珠射出电光。经过她身边的人不禁回头看她第二眼。这时,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跌跌撞撞地走上了车。他向四周环顾,显然车上只有一个座位了,他只好又跌跌撞撞地走向了那个女人,女人用很凶恶的眼光看了他一眼,既而又将头转向窗外。老人坐了下来,闭上了双眼,显然他已太累了,很快便睡着了。突然,一个转弯,老人无意识地撞上了那个女人。女人很生气,大叫:“滚开,死老头!”老人很无辜的站起来离开。此时,车上再也没有人再看她一眼了„„她的美胜卡西莫多百倍,甚至千倍,但在人们心中,她的美永远比不上卡西莫多的美。心灵的美,对爱矢志不渝。

在我们心中都怀有对美的向往。其实,美很简单,只要保持一颗永远纯洁的心!

因为心中有爱,这个世界才会如此美丽!

巴黎圣母院观后感 篇3

近期我读完了雨果写的浪漫又催人泪下的小说《巴黎圣母院》,小说里面讲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一个其丑无比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一个邪恶的副主教弗罗洛,还有一个表里不一的花花公子弗比斯。爱斯梅拉达是下流社会的宠儿,她长得非常漂亮,人见人爱,而这样的人却在圣母院前靠卖艺生活,因为她出身贫贱,他连自己爱慕的弗比斯都得不到。与爱斯梅拉达形成对比的是卡西莫多,他鼻子四面体,嘴巴马蹄形,左眼小,被眉毛堵塞,右眼被大瘤遮盖着,牙齿残缺不全,乱七八糟;驼背、鸡胸、罗圈腿;他出现,是个驼子;他走路,是个瘸子;他看人,是个独眼龙;跟他讲话,是个聋子。但是他的心灵却是一尘不染,他非常善良,他爱护爱斯梅拉达像爱护稀世珍宝一样,时时保护她,但是他力量有限最终眼睁睁的看着爱斯梅拉达被绞死,他最终也陪着爱斯梅拉达死去。

虽然书中有些地方我不是很懂,但是我还是能明白美与丑的本质区别,有的人外表很美,但是心灵丑陋,有的人外表丑陋,但是心灵却很美,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读了这本书,也让我得到了一次精神洗礼,以后如果我遇到‘卡西莫多’这样的人,我再也不会像以前一样厌恶他们了,因为外表美不能说明什么,关键是不是他是一个心灵善良的人。

巴黎圣母院观后感 篇4

最近看了一本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故事书上说:卡西莫多,一个弃儿,在一个偶然的场合被副主教克劳德收养为养子。长大后,他让自己成为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虽然他长得丑,有多重残疾,但他的心灵却极其高尚纯洁。

埃斯梅拉达,一个流浪街头多年的波西米亚女孩,擅长歌舞,天真烂漫,美丽善良。年轻时的贫穷使甘果瓦偶然遇见了他,并意外地成为她名义上的丈夫。

著名的副主教被埃斯梅拉达吸引,想把她据为己有,威胁甚至迫害她。与此同时,他毫不犹豫地玩弄卑鄙的伎俩来欺骗和利用他的养子卡西莫多和学生甘果瓦。眼看无论如何都无法实现自己的险恶用心,竟然亲自把女孩送上了绞刑架。最后,卡西莫多把副主教从高耸的钟楼上推了下来。

看完《巴黎圣母院》,最重要的是对卡西莫多的同情,他的正直和单纯深深打动了我。他从小因畸形被抛弃,被副组长收养,长大后再也没有离开过教会。他从来没有得到过别人的任何关心,但他的思想和他的外表完全不同。他渴望美丽和爱情。然而,埃斯梅拉达太优秀了。对他来说,埃斯梅拉达是一个女神,她高高在上,永远不会被玷污。他开始自卑,痛苦,他的爱给他带来痛苦。但他们的爱超越了生死,上帝终究给了他们一个爱的世界。

书中最让我感动的一幕,是那个隐藏的修女杜加尔在保护埃斯梅拉达的时候。这是一位母亲在最后一刻为保护女儿所做的。此时她只记得自己是个母亲,把其他身份都抛在脑后,她的任务是独生女。

每读一本书,就接受一次精神洗礼。以后遇到一个“卡西莫多”,我相信我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感到厌恶了,因为一个人的外表说明不了什么,关键是他有没有一颗善良的心。

巴黎圣母院观后感 篇5

今日,我要向大家推荐一本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作品——《巴黎圣母院》。

故事发生在15世纪的巴黎。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作为一个教堂的祭司,认为感情是罪恶的。但当他见到美丽的吉卜赛姑娘爱斯梅拉达之后,却不择手段地想占有她。

可是在罪恶感的压迫下,他的追逐变成了疯狂的迫害。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相貌丑陋、身体残疾,自幼被弗罗洛收养,他也同样爱慕爱斯梅拉达。

可是,这种爱是无私的,高尚的,与弗罗洛构成了鲜明的比较。当罪恶的目的不能实现时,弗罗洛采用嫁祸于爱斯梅拉达的方法,残忍地将她送上了绞刑架。与此同时,原本忠实于弗罗洛的卡西莫多,被主人的残暴无耻所激怒,把弗罗洛从教堂的高楼上推了下去。

这篇小说以下层市民攻打巴黎圣母院为背景,赞美了受压迫者的正直、善良的品性,揭露了当时神职人员虚伪的本来面目,证明了爱、善良、仁慈将胜过僵化的宗教和说教。

从这篇小说中,我看到了世界上的美与丑,也明白了鉴定美与丑的方法不是在于外表,而是在于灵魂。就像卡西莫多一样,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拥有高尚、纯洁、无私的爱,敢于为自我爱的人献身。

然而,与卡西莫多构成鲜明比较的是巴黎圣母院的副教主克洛德·弗罗洛。他在受千万人尊敬的外表下,却长着一颗奇丑无比的心,使他走上了不归之路,由他抚养了二十多年的养子结束了自我的生命。这又怪得了谁呢?而卡西莫多,他依旧在自我心爱的钟旁。

这真的是一本很好的书,期望大家能够喜欢!

最新看《巴黎圣母院》有感1000字


信息爆炸时代,将会对文档的写作有要求,范文是好帮手毋庸置疑,大量范文的示范作用可以激发个人写作兴趣。那么如何写一份范文呢?以下由范文资讯网编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看《巴黎圣母院》有感”,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看《巴黎圣母院》有感(篇1)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别看外表,

姑娘,要看心灵。

英俊青年的心往往是丑恶的,

有许多心不能留住爱情。

姑娘,松柏不美,

没有杨树那般挺拔,

但冬天仍然枝繁叶茂。

唉!说这些又有什么用?

不美的东西就不该存在,

美貌只爱美貌,

阳春不睬寒冬。

美丽至高无上,

美丽无所不能,

美是唯一完整存在的东西。

那是巴黎圣母院的钟塔的屋檐下传来的歌声,凄凉古怪又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无奈和悲哀。对,这就是又驼、又瞎、又跛、又聋的卡西莫多的叹息,这位默默守护在自己心上人门外的敲钟人在好几晚上,倾诉着又像是在给她催眠。

故事发生在欧洲中世纪的巴黎。这是一场正义和邪恶,美丽和丑陋,纯洁和肮脏的较量,是一幅光怪陆离又鲜血淋林的爱情悲剧画卷,又是一部上至法王路易十一下至乞丐贱民的史书。

她,爱斯美拉达,一位能歌善舞的十六岁美女,由于从小被吉普塞人从家中偷走,在流浪艺人中长大,所以不被当时等级森严的上流社会所认同和接受。当她在深夜被人打劫时,被英俊潇洒的皇家卫队队长弗比斯英雄救美,便一见钟情地陷入爱河,而他也被她的美貌所俘虏。她对这场虚幻的爱情的忠贞不渝,最终也使她被伤害得太深太深。她不但有一个完美无缺的躯体,也有一颗高尚纯洁善良的心灵。当诗人格兰古瓦即将被乞丐王国绞死的关键时刻,她毫不犹豫地以愿意和他结婚的方式救下了诗人。当副主教克洛德利用种种卑劣手段想强迫爱斯美拉达接受他的爱情时,爱斯美拉达宁死不从。当克洛德最后一次在绞刑架前让她选择时,尽管这时候她已经知道她所爱的人弗比斯还活着,她也找到了失散十五年的亲生母亲,非常想活下去,但面对克洛德的求爱,她的回答是:“绞刑架让我厌恶的程度还远远不如你呢。”

看《巴黎圣母院》有感(篇2)

《巴黎圣母院》不仅让我的心灵深深地震撼,更让我体悟道了人间种种情。

美丽善良的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说过:“无论别人曾经怎么伤害你,你都会去救他,因为善在人间。”

英俊却蛇蝎心肠的副主教克洛德,看起来外表英俊一副好人的样子,实则却是相反,他对女主人公产生情愫,可后来因为女主人公不爱他,所以想要不惜一切的迫害女主人公。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人性的黑暗。

面目可憎却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齐莫多,为了自己的女神把对自己有养育之恩的副教主克洛德推下了钟楼,挽救了女人公。虽然他知道养育恩人在暗地里是一个坏人,可是他还是心中不忍,若不是为了挽救女主人公的性命,他是绝对不会杀死自己的养育恩人的。我为敲钟人卡西莫多感到悲哀。

正义、善良、勇敢……这部书中都体现出来了,我也从中明白了一个道理:正直善良是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存在的一种美、一种本能。有些人想做心地善良的人,受到别人的喜爱和爱戴。但由于生活和工作上的种种原因,而被迫将自己善良的一面隐藏起来,令自己蒙上凶恶残忍的面具,这是不可取的。

不过在这个社会中,仍然有许多善良的人值得我们学习,成为我们的榜样。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就要培养一颗发自内心的善良的心,学会用善良和真诚对待他人。我们的为人处世都要有一颗金子般的心,这样才能广交朋友。

一些人说,如果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上太老实,那么就一定会受到欺骗,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个老实包含了机智、小心。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这样的良好的品质道德。

使雨果声名远扬的《巴黎圣母院》啊!你让我知道了人间的种种情,也让我知道了人间的种种磨难,可是我又该怎样的回报你呢?亲爱的《巴黎圣母院》。

看《巴黎圣母院》有感(篇3)

巴黎圣母院坐落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西岱岛上,建造时间长达150年,巴黎圣母院作为一座石头建筑,以其结构严谨、雄伟庄严的特点,在世界建筑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地位。被誉为一部由巨大的石头组成的交响乐。各国的诗人、作家都曾歌颂过它。在读了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以后,我对这座宏伟的建筑有了新的认识。

合上厚厚的书本,我的眼前再次浮现出了《巴黎圣母院》中所描绘的故事。那是中世纪的法国,一位叫埃斯梅拉达的吉卜赛姑娘吸引了来往行人的目光,她长得美丽动人,舞姿也非常优美。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罗德?弗罗洛疯狂地爱上了她。于是命令教堂敲钟人,相貌奇丑无比的卡西莫多把埃斯梅拉达抢来。结果法国国王的弓箭队长法比救下了埃斯梅拉达,抓住了卡西莫多。他把敲钟人带到广场上鞭笞,善良的吉卜赛姑娘不计前仇,反而送水给卡西莫多喝。卡西莫多非常感激埃斯梅拉达。天真的埃斯梅拉达对法比一见钟情,两人约会时,弗罗洛悄悄在后面跟着,出于嫉妒,他用刀刺伤了法比,然后逃跑了。埃梅斯拉达却因谋杀罪被判死刑。卡西莫多把埃斯梅拉达从绞刑架下抢了出来,藏在巴黎圣母院内,弗罗洛趁机威胁吉卜赛姑娘,让她满足他的情欲,遭到拒绝后,把她交给了国王的军队,无辜的姑娘被绞死了。卡西莫多在把弗罗洛推下教堂摔死后,自己也拥抱着埃斯梅拉达的尸体死去了。

如果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有哪些,我会选择三个人,概括而言:纯洁、善良、坚贞不屈、极富同情心、舍己救人的爱斯美拉达;阴险、狠毒、虚伪、没有人性的克洛德和善良、高尚、嫉恶如仇的卡西莫多。克洛德身为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有一个不错的外表,虽称不上帅气,但和外表丑陋相比较,确实很容易让人感到由衷的喜爱,但是令我所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内心却是那样的丑恶,为了得到吉普赛女郎的爱慕,竟不惜采用各种各样毒辣的方法。相反,敲钟人卡西莫多虽然外表奇丑无比,但是心地却是那样的善良,为了帮助爱斯美拉达逃脱主角的魔爪,做出过许许多多的努力,虽然并没有成功的帮助爱斯美拉达逃离魔爪,但是他的行为还是给予了我深深的震撼。

善良的爱斯梅拉达,忠诚的卡西莫多,虽然结局并不是很尽人意,但是我相信在天堂中一定会有他们幸福的生活,因为上帝总是青睐于善良的人。在卡西莫多的影响下,我渐渐学会去以善良的心对待他人。

有一次,在街道旁,我看见一个盲人,拉着二胡,声音很凄惨,脚边放着众人施舍的钱。我摸摸口袋,那是准备去买零食的钱,正巧我准备离去的时候,仿佛看到善良的爱斯梅拉达为伽西莫多递上纯洁的水,我不再犹豫,毅然将钱放了进去,我看得出盲人的感激,他连声道谢。我笑了,原来能帮助别人是这样令人愉快。

确切的说,《巴黎圣母院》是一本意味深长的小说,每读一遍就有一遍的味道,读几次就有几次不同的感受。不过,我想说,我感谢《巴黎圣母院》,因为是他教会了我以一颗善良的心去对待他人。作文

看《巴黎圣母院》有感(篇4)

卡西莫多虽然外表十分丑陋,但本性善良,一开始听信副主教的唆使劫持爱思美拉达,但后来被爱唤醒,把他的养父副主教推了下去,救爱思美拉达,并与她静静地死去。当时的社会,注定这个聋子,只会受到讥讽与嘲笑,永远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他的命运与爱思美拉达一样悲惨,一样化为尘埃。社会的黑暗,人性的黑暗,铸造了悲剧。悲,悲封建专制的残暴,悲人性的泯灭,悲命运的不公!悲世俗的无奈,悲死亡的降临。在这个幸福的时代,我们要珍惜。

这篇小说不仅从人道主义揭露了当时黑暗社会的本质,更告诉我们很多深刻的人生道理:首先,一个人的外表并不决定一切。内心才扮演着比外表更重要的角色。人不能过分追逐外表美,心灵的纯洁真诚才是我们一生需要具备的。同样,衡量一个人也要从他的内在品质出发,不能以貌取人。因为丑陋的外表下,可能藏着一颗火热纯真的心灵;英俊漂亮的面容下,也可能深埋了龌龊可耻、卑鄙扭曲的人心。这一点,小说中的人物已活活地做了例证。他们的结果,也是给我们的警示。其次,人活在世界上,要有积极的人生理想、奋斗目标,不能随波逐流、浪荡荒废,在任何时刻,都要有人格尊严,能明确自己的任务。不能因为放纵自己而被污浊了有责任的心灵。最后,我们要学会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亲情、友情、爱情……尊重身边每个人,不要等这些让生命出色的亮点逝去后才后悔不已。这些,故事中的人物都向我们展示了发人深思的反面悲惨后果。

巴黎圣母院给我最深的教育就是,何谓美丑,何谓真正的美。外表美只是一种花哨的东西,唯有内心美,才是真正的美,才是我们要提倡的美,才是我们要追求的美。

读了《巴黎圣母院》,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美与丑,我励志要做一个心灵美的人!

看《巴黎圣母院》有感(篇5)

今天我读了一本名叫《巴黎圣母院》的书,你读了这本书想要说什么!现在先听听我的感受吧!

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作者雨果对那象征着权力与奢华的教堂,让人们都假借着神圣的宗教来展现建筑家的审美观。把人性深深的埋在一件神圣的宗教外衣下面,典型的人物就是副主教——克洛德。

故事就从这个教堂发展下去的:在1482年的“愚人节”,流浪的吉卜萨姑娘爱斯美拉达在巴黎圣母院前的广场上表演唱歌跳舞,副主教克洛德看到她如此美丽的舞姿,于是就疯狂地爱上了她,便指使自己的养子(也就是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 把爱斯美拉达抢来。后来有一天,法国国王的弓箭队长弗波斯将爱斯美拉达救出,并把卡西莫多抓到广场上进行鞭打。善良的爱斯美拉达不记前仇,反而还给卡西莫多送水。卡西莫多虽然长相丑陋,但是为人善良,在感激之余,他也爱上了美丽善良爱斯美拉达。但爱斯美拉达对薄情的弗波斯一见钟情,两人约会时克洛德悄悄跟随,将弗波斯刺伤,并把此事嫁祸给爱斯美拉达,无辜的爱斯美拉达因遭受陷害被国王绞 死了。

在这个故事里我最讨厌克洛德,最喜欢爱斯美拉达和弗波斯。因为爱斯美拉达和弗波斯一样,都很正义、都很善良,没有像克洛德那样邪恶、那样的歹毒。

看《巴黎圣母院》有感(篇6)

很久以前就听说过巴黎圣母院,这所闻名于世的建筑曾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座教堂始建于1163年,于1345年完工,巴黎圣母院在二战中逃过劫难未被炸毁,不想在和平年代却出了岔子,就在20xx年4月15日傍晚这座汇集了许多艺术珍品的建筑突遭大火,火势迅猛似要将教堂吞噬,直到4月16日才把火扑灭,三分之二的屋顶被烧毁但主体结构尚存。人们穷其构思一心想要把巴黎圣母院建设得无与伦比,像认真打造一件艺术品一样修建巴黎圣母院,每个角落都精工细雕不容许有不尽人意之处存在,这所建筑耗时182年才建成,可是烧毁的速度就快多了,箭型塔尖剧烈燃烧忽地折断烧塌了,浓烟滚滚聚成团团乌云涌上天,这哥特式尖顶是木质结构,据说用了将近一个森林的木材来打造,建的时候耗费成本巨大,烧的时候转眼间就没了。世上又有多少东西是毁了容易修好难,比如想方设法拉拢的人际关系只因某件事办得不妥让以前做的都白干了,又比如费尽心思打造的好人设就被区区一个丑闻毁了。很多东西得来大费工夫,却在片刻间就失去了。在救火期间不少巴黎市民跪在圣母院前为圣母院祈祷。这座宗教建筑代表着教徒们的信仰,也曾陪伴他们经过不少日月晨昏。巴黎圣母院历经了八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人们以为这所教堂还会一直陪他们走下去,可是没想到这所建筑会突然失火,不出这场意外,巴黎圣母院也需要被修缮,无论什么都无法抵抗时光的摧残,建筑也不像刚建成那样牢固,开始出现墙面脱落的问题,法国从20xx年年底开始了修缮工程,经调查这次失火不是人为,据人推测是电线短路所致。之所以会有这次事件发生,是因为引起火灾的隐患已经很久了只是没能引起人们注意而已,这充分提示了“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出了个小纰漏就可能引起大祸患,不要对任何细节掉以轻心。而且木质结构极易燃烧,所以有点火苗就烧开了一大片,看来许多地方采取“严禁明火”的禁令并提前装好各种消防设备还是很明智的,杜绝隐患的存在,免得灾情发生没能及时处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对于常经过巴黎圣母院的法国人来说,看着这座伴随着他们成长的建筑已不复昔日的美好着实让他们痛心,如果是名不见经传的建筑被烧了不会引起多大轰动,可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最具代表性的古迹之一,它的失火引起了世界人民的.关注。各国人民对此议论纷纷。有人说他曾游览过巴黎圣母院,对于圣母院着火一事感到很惋惜,还有人想巴黎圣母院没来得及去就已经烧了这有点遗憾,许多事物消亡后比它存在时更能引起人重视,当后悔以前怎么没有珍惜它时已经晚了,原以为你想要的会守在原地一直等你,原以为你需要的会伴你左右不会离去,谁知风波说来就来不打招呼就把那些美好的的事物夺走了。熊熊大火让巴黎圣母院深受重创,据说各界承诺为巴黎圣母院重建捐赠的金额已超过8亿欧元,在修缮工程筹备许久都没能一下筹齐的钱这会解决了,这座教堂群以完整的面貌再次屹立于世人面前又是何时?

看《巴黎圣母院》有感(篇7)

美和丑并不是绝对的,美的或许是真正的丑陋,丑的或许是真正的美丽。

在某篇文章上看到的这句话,是我对《巴黎圣母院》最深的感触。

假若你生来畸形,被父母抛弃,人们唾弃,你会如何?绝望地活着亦或是孤独地死去?

他的选择,和你不一样。

他的心中有着一个至高的信仰。即使他对所有人都怀着滔天恶意和仇恨,他对那个信仰,也永远只有感激和服从。

他的信仰便是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原因很简单,是弗罗洛拾起他,抚养他,将他拉扯长大,还让他当上敲钟人。所以他永忠于他。

乌云密布,昨夜,卡西莫多因为意图绑架一位埃及姑娘被捕绑在耻辱柱上。他的“同伴”成功逃脱。就在刚刚,骑着骡子的教士不顾耻辱柱前的可怜人扬长而去。他只能苦笑,沮丧,忧伤。

内心的信仰啊,没有半分动摇。

乌云更加浓密,鞭挞,谩骂以及砸在他身上的石子几乎使他死去。他口渴地发出痛苦的呼喊,但他的痛苦给人们带来快乐。水?有谁会给一个绑在耻辱柱上的畸形怪物一滴水呢?这种丑陋的怪物就该死啊!一声声凄惨的呼喊声中埃及姑娘爬上梯子,一个水壶被送到嘴边。

某些沉寂的东西突然苏醒,可怜的人生平流下眼泪。爱在心中生根发芽。美丽,纯洁,妩媚,却又柔弱的姑娘。她叫爱斯梅拉达。

卡西莫多深深地感觉到自己有多丑陋,他自卑于自己的容貌,他知道自己配不上她。所以他不敢像姑娘表达爱慕之情,只愿意默默地守护她。

丘比特的箭也会射偏。姑娘爱上了被卡西莫多绑架时救她的英伟挺拔的卫队长弗比斯。

幽寂的夜,姑娘和青年在小阁楼中幽会。却不知在幽暗处有一双教士的眼睛紧盯着他们。就在二人痴迷于对方的魅力之时,教士从幽暗处悄然走出,刺伤了青年强吻了姑娘逃之夭夭。于是,姑娘以巫术谋害国王侍卫的罪名判处绞刑。行刑前一天,爱斯梅拉达跪在圣母院门口忏悔。卡西莫多突然冲出抱起少女进圣母院避难。他将姑娘藏在阁楼里悉心照料。姑娘却每时每刻都在想着弗比斯。

平静的日子总是稀缺。副主教发现埃及姑娘并没有死,他将她骗到刑台前,威胁她爱自己。美丽的姑娘宁死不屈。副主教将姑娘拖到“老鼠洞”前让麻袋女看住她,自己跑去喊卫队。万万没想到爱斯梅拉达竟是麻袋女失踪多年的女儿。母女相认场面分外温馨。这时卫队包围了“老鼠洞”。姑娘上绞架,麻袋女惨死在绞架下。卡西莫多看透了副主教肮脏的灵魂,将他从楼顶上推了下去。原来,弗比斯早已有了未婚妻,他只是贪图爱斯梅拉达的美貌。爱斯梅拉达至死都对弗比斯保持热烈的爱情,丝毫没有怀疑这个纨绔子弟会欺骗和背叛自己……

故事的最后卡西莫多找到爱斯梅拉达的尸体,紧紧地抱住她死去。几年后,人们想把他和他所拥抱的尸体分开,他顿时化成了灰烬……

美和丑并不是绝对的,美的或许是真正的丑陋,丑的或许是真正的美丽。卡西莫多虽丑,但他忠诚,知恩,他对爱斯梅拉达的爱也始终是无私的,纯洁的。弗比斯虽英伟,但他背信弃义,朝秦慕楚,对爱斯梅拉达只是贪图美色,俨然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克洛德虽道貌岸然,却毒似蛇蝎,卑鄙无耻地要爱斯梅拉达服从他的占有欲。

在那个年代,内心美丽的卡西莫多却备受排挤。内心险恶的弗比斯和副主教却受到所有人的追捧。畸形的丑陋也很美丽。心灵的美才是真正的美。我们努力追求的应该是心灵美的极致。

共勉。

看《巴黎圣母院》有感(篇8)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强烈的美丑对比。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来源于现实生活,也经过了极大的夸张和强化,形成了绚丽奇特的画面,形成了鲜明甚至不可思议的善恶美丑对比。埃斯梅拉达,一个放荡不羁的女孩,是巴黎流浪汉的宠儿,靠街头艺人为生。她天真无邪,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因为她不忍心看到一个无辜的人被处死,她接受了诗人甘果瓦作为她名义上的丈夫来拯救他的生命。看到卡西莫多在烈日下被鞭打,只有她会同情那些因为口渴而大声喊叫的敲钟人,并把水送到他们的嘴边。这样一个心地高尚的女孩,被教会和法院污蔑为“女巫”和“杀人犯”,被判处绞刑。作者把这个人物塑造成美与善的化身,使她的内在美与外在美完全统一,从而引起读者对她的无限同情,从而产生对封建教会和王权的强烈怨恨。

至于副主教克劳德和敲钟人卡西莫多,这是两个完全相反的形象。表面上,克劳德过着简朴的生活,但内心渴望幸福,对世俗的享受充满了嫉妒。自私,阴险,卡西莫多,一个驼背、独眼、聋又瘸的怪胎,从小就被世界歧视和欺负。在埃斯梅拉达,他第一次体验到了人们心中的温暖。这个外表粗俗野蛮的怪人,从此把自己所有的生命和热情都寄托在埃斯梅拉达身上,她可以为她和她的幸福牺牲一切。

这种美与丑的极端对比,崇高与邪恶的绝对对立,让小说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可以扫除我们所有的思想和情感。或许这就是言情小说的魅力吧。

在《巴黎圣母院》中,作者以极大的同情描写了巴黎最底层的人,流浪乞讨者。他们行为粗鲁,但他们拥有远胜于所谓受过教育和文明世界的人们的美德。互爱、正直、勇敢和自我否定的美德。小说中,巴黎流浪汉袭击巴黎圣母院解救埃斯梅拉达的场景悲壮而激烈。

慷慨、惊心动魄。

作为浪漫主义文学的里程碑,这部小说最明显的标志之一,是雨果把善恶美丑做了鲜明的对比。

但这种对照却不是按传统的方式不美与善,丑与恶分别集中在两类不同的人物身上,或是根本回避丑怪的一面,而是让他们互相交错:外表美好的,其内心未必善良;外表丑陋的,其内心未必不美,未必不善。

巴黎圣母院,威严赫赫,以其不朽的智慧,在它存在迄今八百多年中,默默注视着滚滚河水、,曾经是多少人间悲剧、人间喜剧的见证!在雨果的这部小说中,它仿佛有了生命的气息,庇护爱斯美腊达,证实克洛德的罪行,悲叹众路好汉尝试打击黑暗统治而英勇献身的壮举,惊赞卡席莫多这“渺不足道的微粒尘芥”把一切首都,愚昧迷信、野蛮统治猖獗的那个社会之中,发挥其横扫一切的威力。《巴黎圣母院》作为一部浪漫主义代表作,正是由于作者力求符合自然原貌,刻画中世纪的法国社会真实生活,以卓越的手法和浪漫的形式,依据动人的情节发展,凝聚、精炼在这部名著中而呈现出它们的生动面貌和丰富蕴涵,赢得了继《艾那尼》之后浪漫主义打破古典主义死板的又一胜利。这是一部愤怒而悲壮的命运交响曲。

看《巴黎圣母院》有感(篇9)

本假期我利用了大量时间来阅读名家名作。

雨果是我非常仰慕的作家,他的巴黎圣母院身深深吸引着我。这部作品具备了浪漫主义的各种要素,结构曲折离奇,情节富有戏剧性,将人生百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文中三位主角形象,性格鲜明。浮罗落残暴,无耻,道貌岸然的主教,及扑塞姑娘爱思梅拉达美丽,善良,热爱舞蹈,加西莫多虽然长相怪异,奇特,但他心地善良,忠于养父,爱慕爱思梅拉达,与她共同长眠与地下,书写里一部血与泪,爱与恨的华美篇章。

文中描写的几个场景令我记忆犹新。

其一:爱思梅拉达轻快的舞步,她在人群中翩翩起舞,随风舞起的舞裙,红润喜悦的脸庞,美妙而又动听的歌声,人群中她是多么闪亮,释放出令人震慑的光芒。

其二;教父唆使加西莫多劫持爱思梅拉达,严肃威武的教父居然派自己的养子去劫持一个惹人怜爱的姑娘,目的是想占有她,神父他不顾自己的身份形象作出如此低级的举动,真令我愕然。

其三;在愚人节的前一天,加西莫多被众人推举为愚人王,人们为他穿上了国王的衣服,抬着他走街穿巷。加西膜多以为人们的笑声是对他的祝福崇拜,殊不知那尽是人们对他的嘲笑,讽刺;两者形成鲜明对比,那尽是些怎样的人民啊,麻木不仁,缺少应有的良知。

其四;士兵冲进教堂抓捕爱思梅拉达,加西莫多把煮沸的水从教堂往下倒,把巨石扔到下面,嘱咐爱思梅拉达不要到教堂门口。不幸,爱被乱箭射中,气绝身亡;加悲痛欲绝,冲进牢房,躺在爱的尸首旁,紧紧握住爱的双手,两人共同长眠与地下,永生永世不分离。一幕幕扣人心弦的画面,一次次发人深省的改变,构成了这部长篇著作。

《巴黎圣母院》是作者呕心沥血完成的,它表现出对真善美的渴望和呼唤,对假丑恶的厌恶,鄙视。美是包括两方面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有的人一味注重外在美而忽略了内在美的提高和完美;有的人天生缺乏外在美,但他拥有过人的内在美,而内在美又是永恒的;还有的人外在美,内在美兼备,当然这种情况自然是最好的。但假如上天让你选择只拥有一种美,那么我希望你毫不犹豫地选择——内在美。

《歌剧魅影》观后感范文


歌剧魅影观后感剧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是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有时在歌剧中也会加入一些舞蹈和乐队。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歌剧魅影》观后感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歌剧魅影》观后感

《歌剧魅影》这部歌剧在没有上“音乐鉴赏”这门课的时候已经听说过了,可是一直没有机会看。当老师提到韦伯的时候,我就更加熟悉了。韦伯是一个音乐剧的大师级人物,他的歌剧《猫》是很负盛名的。尽管我也看了,但是没有看懂,只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在欣赏着大师的作品。有时候我觉得这是不是在附庸风雅。就像大片出来以后,我们争相去看,有如过江之鲫。我们看大片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冲着某一个明星或是导演去的。然而大师的作品是不需要太多的恭维的,只有看过以后才有发言权。

在课堂上老师已经给我们介绍了一部分,我是在课后看的,我这次看的是电影版的,电影版的好处就是让观众能更好的感受到电影中魅影场景的幽深和扣人心弦,而且对于演员有更多的发挥空间,对观众来说也是更加的真实。里面的场景大多是在剧院里面,而且还有一部剧中剧《汉尼拔》。很多的对话都是以歌唱的形式展开的。很多耳熟能详的曲调如,angle、of、music,the、music、of、the、night。曲调优美,轻缓,给人的一种感觉就是在飘,轻松,愉悦的心情涌上心头。但是有一点,我觉得里面人物对话的英语好像不是很好,很蹩脚。不知是导演有意为之还是怎么。

电影一开始就是以黑白式的怀旧画面,那秋风萧瑟的巴黎街道,那破旧的歌剧院,一场拍卖会上的音乐盒,随着音乐盒的音乐想起,拍卖师开启了吊灯上新安装的电灯,一时灯火通明,phantom的主题音乐响起,舞台上的大吊灯也随之升起。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灯火通明的大剧院。

女主角Christine在里面的表演好像是很神奇的,刚开始的时候没有被看重,后来由于临时情况的变动,让她主唱,一夜成名一样,就像西方的丑小鸭一下子变成了把天鹅一样。还有当有人问她,是谁教会她这么美妙的歌喉的时候,她却说不知道,并提起她去世了的父亲曾经提到过一个“音乐天使”(Angel、of、Music)会来保护并指导她。

这个“音乐天使”就是“魅影”。我觉得魅影是一个演出的很好的角色。首先他很好的表现了一个少年时受到了折磨和不公正待遇的心理扭曲。但是他很有才华,不仅是在音乐上的造诣,还有很多的机关的设计,他自己居住地方的设计。他的身上折射出一种逼人的贵族气质。在很多的场合,他显得自己很自大,自负,以为自己就是神,就是主宰。他对女主角Christine的爱也是疯狂的,他为Christine创作优美的音乐、华丽的歌剧、教导她歌唱、训练她的舞姿。帮助她成为一个令整个巴黎倾倒的女神。最后为了占有她而发出疯狂的报复。

对于里面的服装,场景设计,还有很多的道具等等,我觉得是很华丽的。很好的展示了巴黎作为世界的浪漫之都的奢华和典雅。还有Christine来到她父亲的墓前倾诉心声与困扰。魅影出现在十字架旁。深情的演唱,矛盾的心理,灰暗的服饰、苍白的面具,加上幽暗的十字架。让人也为他感到无限悲哀。这些都是道具和场景在渲染着气氛。

看完以后,我觉得对剧情有一点不可思议的感觉。生活中可能没有这样的事情。但是撇开剧情,音乐还是完美的。就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只要觉得好听就可以了。音乐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很中要的作用,对我们的心情陶冶,放松我们紧张的心情。有时候沉浸在空灵的音乐里面,仿佛置身大自然之中,感受着绿的气息,迷失在童话般的梦境里面,妙不可言。音乐在治疗某些疾病都有很好的作用。现在很多的妈妈都用音乐给他们还未出世的宝宝进行胎教,听说用莫扎特17岁以前的作品来胎教还最好呢。

我想起了我们古人说的,“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我们的生活也不可少了音乐!

篇二:《歌剧魅影》观后感

某周六晚,我们观看了电影《歌剧魅影》。本人颇有感触,写下了以下文字。感触有三:

首先,讲扮演者。男、女主角的扮演者各有各的特点。用现代话来说,男的帅,女的靓,特别是带面具的那个男主角。虽说他被摘下面具时的另一半脸是很吓人的,可是带上面具时的模样是帅加酷的。他的脸庞亦是均匀完整的。女主角很有气质,俊秀可爱的脸型,征服了无数男士的心。虽然剧中的她伤心痛苦的戏份多点儿,可仍阻挡不住她自身散发出来的魅力,特别吸引大伙的眼球。

其次是服饰、舞台和灯光效果。剧中各个人物的服饰都很华丽,表现出了西方国家特有的服饰装扮和富有。有句广告词:“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豪华的宫殿,伴有细长小溪的隧洞,广袤的大地等等在剧中均当成了表演者自我展现的舞台。足够广的舞台,任由你发挥,无疑演员们们状态极佳,把角色人物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在什么样的舞台上,灯光肯定缺少不了,灯光产生美感,有灯光和无灯光在同一个场景上表现出来的效果和给人的视觉感受是非常不一样的,而有灯光时也不可乱使用灯光,怎么样的电影,表达怎么样的人物情感,需要搭配怎么样的灯光,给人怎么样的视觉冲击,这就是灯光效应的魅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里就不谈了。

第三,讲讲声音。世界上,最有说服力的就是声音。戏中的声音都很好听,背景音乐也好,角色对白也罢,虽然有时听不明白(英文发声版),但听得出来无论从音质、音色还是音高来讲,表达得都很到为。背景音乐与场景、人物歌唱配合的也非常不错,有高有低,跌宕起伏,有严肃也有轻松,有愤怒也有欢快。真的很喜欢这部电影里的音乐,简直棒极了。

本人暂时讲出这三个主要点,有对也会有错,还望读者见谅!不管怎样,我觉得《歌剧魅影》不愧是一部好歌剧、经典好电影,值得一看,终生难忘啊!

篇三:《歌剧魅影》观后感

我最喜欢的电影是一部既惊悚又浪漫的电影,那就是—“歌剧魅影”。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是我一位最要好的朋友介绍的。电影里讲述一位拥有无与伦比才华的男主角,因为脸上的缺陷,被无情的父亲狠心抛弃,隐身生活在一座金碧辉煌的歌剧院里,男主角会现身教女主角唱歌,男女主角对唱的片段非常悦耳动听,也是我最喜欢的部分,除了浪漫的双人对唱,也有不少恐怖的情节,只要有人做事不顺他的意,那位隐身在歌剧院地下室的“魅影”就会把跟他唱反调的人杀掉。除了性格扭曲的魅影,还有另一位有钱的子爵,他们都深深地为克莉丝汀着迷,为了得到克莉丝汀,两人甚至不惜性命,拿着长剑对决,虽然魅影获得了胜利,但他的善妒,让一连串血腥的悲剧不断发生,让他始终都得不到最爱的克莉丝汀的心。

这部电影,情节紧凑精彩,也令我获益良多,克莉丝汀说了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话:“虽然你的脸扭曲了,但我不觉得你丑,不过你的心让你从里到外都扭曲了。改掉吧!它能让你从里到外散发出真正的美。”最后,魅影放走了克莉丝汀,成全她与她爱的子爵。长相虽然很重要,但拥有一颗美丽的心才是最重要的,若是魅影的父亲拥有一颗善良的心,说不定魅影就不会成为人人惧怕的魅影,而是世人皆崇拜的音乐家吧!

篇四:《歌剧魅影》观后感

也许,他知道,在现实上演的悲喜剧中,他必须死。他带走了克里斯汀,然而,他真的是为了占有她、霸占她吗?未必。因为当克里斯汀不在乎他的容貌,给他深情的一吻时,他颤抖了。我甚至能感觉到那副“怪兽”似的脸上在流泪。这是一种幸福的感觉,一种常人难以体味的幸福。他并不残忍,也不缺同情心,他需要的是他人的尊重,所爱的人对他的尊重。

他可以放弃克里斯汀,让她与拉乌尔远走高飞。但希望看到克里斯汀的坦诚,看到拉乌尔的执着。当拉乌尔宁肯被吊死,也不愿放弃克里斯汀的时候,魅影明白了,这个看似柔弱的男人,拥有更大的勇气。对爱的追求,能给人和脆弱的人带来巨大的勇气。爱的力量能促使我们忘记一切恐惧、去争取。

也许我们可以说,魅影的残忍来自于他童年的不幸经历、来自于他自卑的人格。但我们又怎能评价一个人人格的优劣呢?每个人都是在一次次的伤害中成长。受到别人伤害的时候,往往也会伤害别人。

但我觉得,拉乌尔对克里斯汀的爱,更多的是一种对年少伙伴的梦幻般想象。或者说,歌剧在对他们两人爱情的刻画上多少显得有些单薄。让人感到只是一个灰姑娘遇见王子的梦幻。甚至让人以为,克里斯汀因为拉乌尔贵族的身份和财富才跟他在一起的。

而拉乌尔和克里斯汀后来怎样呢?无从得知。歌剧开始的拍卖会上,为什么只有拉乌尔一个人呢?克里斯汀呢?40年的时间已是沧海变桑田,但这个倾城的美丽女孩,是否已长眠地下了呢?更不知道她是否还记得那个拥有丑陋却极富才华的魅影。

篇五:歌剧魅影观后感

歌剧魅影观后感剧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是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有时在歌剧中也会加入一些舞蹈和乐队。

老师提前告诉了同学们要去看歌剧,同学们都十分期待。因此我对其中几部歌剧进行了了解。

而其中歌剧《魅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魅影》主要讲了:幼年丧父的小克莉丝汀吉理夫人带到歌剧院接受舞蹈训练,成为一名芭蕾舞女。克莉丝汀十分想念他的父亲,处于同情魅影陪克莉丝汀讲话并教她唱歌。几年后,克莉丝汀因美妙的歌喉一夜成名,而魅影却为克莉丝汀把一切阻碍她的人一一除掉的这样一个故事。表演者美妙的歌喉让人如痴如醉,即使没有华丽的服装,宽敞的舞台,依旧让人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另一部中国歌剧《白毛女》也让我记忆犹新。

《白毛女》主要的情节是: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了善良老实的佃户杨白劳,抢走了他的女儿喜儿并奸污了她,最后又逼得她逃进深山。喜儿怀着强烈的复仇意志顽强地活下来了,因缺少阳光与盐,全身毛发变白,被附近村民称为“白毛仙姑”。八路军解放了这里,从深山中搭救出喜儿。《白毛女》通过讲述喜儿不幸的遭遇反映了封建社会普通老百姓受地主欺压的惨状。凄美的音乐配上表演者独特的嗓音让人不由得也同情喜儿的遭遇。而《白毛女》是中国民族歌剧成熟的标志和发展的奠基石,同样也为民族新歌剧的建设开辟了一条富有生命力的道路。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江姐》。江姐这位看似文弱的女性有那样坚强的表现,是由于对旧社会及其代表国**反动派的极度仇恨,也是由于对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的无限向往。江姐路过城门时突然看到丈夫头颅,心如刀绞,为防止旁边的敌人发现,还要表现得镇定自若;在江姐身上,寄托了革命的英雄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两种精神的融合。

最后江姐为共产主义事业付出了29岁的生命。

歌剧是一种艺术,需要有人去欣赏它的独特,听懂它的美妙,读懂它所想要表达的含义。

篇六:《歌剧魅影》观后感

昨天看了2004年电影版的《歌剧魅影》,电影从1919年拍卖歌剧院内的古董起镜,当拍卖到修缮好的歌剧院的大吊灯时,大吊灯被冉冉升起,画面就由黑白变为彩色,时光也被拉回到18xx年,此时的歌剧院内,大家正在排练歌剧。在全剧中,导演多次用这种线索物件颜色从黑白到彩色或者从彩色到黑白的变化的手法让故事往返于回忆和现实之间,表达效果流畅而自然。不同于以往的回忆使用黑白,现实使用彩色,这里恰恰是相反的,从而突出电影的主旋律还是在过往。歌剧院内总是接连地出现怪事,正在排练的女主唱被突然从空中降下来的挂帘砸到,一气之下决定罢唱,于是有人推荐克里斯丁·戴做主唱,开始大家很怀疑她的能力,等她一开嗓的时候,大家都被她的歌声打动了。她演出成功后回到了自己的准备室,“魅影”出现了,那个教她歌唱,给她启示的导师。“魅影”带着面具,他和着歌的语言直抵人心,女主角不由自主地被他牵引着走过长长的隧道,又乘小船划过一条小河,到达了他平时栖居的宫殿。他孔雀型的大床很吸引我,仿佛就是为女主角准备的。他们在他的宫殿里和着歌的交流是那么让人倾慕。此时,女主角青梅竹马的爱人正在她准备室的外面等着她,可是,她却不见了。天亮的时候“魅影”把女主角又送了回去,并且给歌剧院的老板写信要求以后都让克里斯丁演女主唱,但是老板没有同意,于是魅影又开始在歌剧院作怪。故事到高潮的时候是女主角和她青梅竹马的爱人在天台是互诉钟情,被“魅影”听到了,然后两个男人决斗,青梅竹马占了上风,但是他并没有杀了“魅影”,从而留下了后患。于是“魅影”继续捣乱,那个一开始标志性的大吊灯从棚顶掉了下来,“魅影”把克里斯丁引到他的宫殿,克里斯丁的爱人为了寻她也去了宫殿,这次他被“魅影”打败了,让克里斯丁抉择的时候,他还是选择了她的爱人,但是她吻了“魅影”,并把自己的钻石戒指放在了他的手里,于是“魅影”放过了他们。

看到最后,我对克里斯丁的心意有些迷惑,她到底爱着谁呢?或者说她到底更爱谁呢?

我个人觉得,她是喜欢她的青梅竹马劳尔的,她可以为了救他去死或者怎样,除了喜欢也许还有一点点爱吧,否则她也不会有勇气为他死;而对于“魅影”,克里斯丁一定是爱的,因为“魅影”是她灵魂的伴侣,是任何人无法取代的。有的观影者提出疑问,那克里斯丁为什么选择劳尔而并非“魅影”呢?我觉得有两种可能。

第一,是因为克里斯丁是一个世俗的女子,“魅影”长得实在是吓人。

第二,是因为克里斯丁是一个文艺女青年,她觉得,相儒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电影到最后的镜头是在克里斯丁的墓前放在一支玫瑰,玫瑰上绑着丝带,丝带的结处是克里斯丁当年最后送给“魅影”的戒指。我觉得从这一幕出发,导演要表达的是第二点可能,即她和“魅影”要留下最好的印象给彼此,不要因为在一起而破坏了这种美丽的距离。若是两个人日复一日地过着琐碎的生活,也许就成了张爱玲说的红玫瑰和白玫瑰的故事了,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她在追求这种隔阂的美,这种触不到的伤。

而此时的我,更愿意相信是第一种,克里斯丁是个世俗的女子。否则,为何她多次在众人面前摘掉“魅影”为了掩饰自己丑陋的半边脸的面具呢?难道是为了让他能够勇敢地面对生活?我想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在那样的年代里,他这么做是会被当做怪物抓走关起来的。克里斯丁这么做分明就是想让他出丑,想摆脱他对她心灵上的控制。而且,她的未婚夫是一个子爵,是在上流社会里的人物,有权有钱有势有地位,跟着他的未婚夫是会成为受人尊重的夫人的,而跟“魅影”在一起却要过着不见天日躲躲藏藏的生活,即使自己的歌声再美,再打动人,那又有什么用呢?只不过就是个卖唱的罢了。有一点值得欣慰的是她心里确实是有劳尔的,即使劳尔不是她最爱的人,因此这个结局还是可以让人接受的。

就此搁笔吧,想到了苏轼和佛印的故事:“苏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佛印老实,老被苏轼欺负。苏轼有时候占了便宜很高兴,回家就喜欢跟他那个才女妹妹苏小妹说。一天,两人又在一起打坐。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这一次,佛印又吃了哑巴亏。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在我落笔之前,我还坚信着故事要表达的是第二个原因,可是,我动摇了自己……

篇七:《歌剧魅影》观后感

歌剧魅影是一部安德鲁·洛伊·韦伯作曲的百老汇音乐剧。又译做歌声魅影、剧院魅影或歌剧院的幽灵。1986年首演,于1988年获得七项托尼奖,是音乐剧四大名剧之一。《歌剧魅影》的音乐带给了我们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无论是幽灵、克里斯汀还是拉乌尔都带给了我们不同的音乐感受,他们用自己的声音去诠释了对各自的爱。这无疑对观众来说是一种音乐美的享受。

这是个典型而感人的爱情故事,关于一个出没歌剧院里,用一副面具遮掩自己丑陋面孔的神秘幽灵,爱上一个女高音歌唱演员的故事。这里面有错综复杂的人物感情,充满张力的戏剧化冲突,以及19世纪社交界特有的那份自严谨中爆发出来的神秘恐惧和性格压抑。舞台上展现出气势恢宏的大剧院,阴森恐怖的地下世界,敏感多情的贵族青年,楚楚可怜的红伶少女。还有那张脸,那隐藏在木然恐怖的假面背后的自卑嫉恨,狂暴而又脆弱的心灵,几乎所有可以调动观众情绪的要素都浓缩在卡斯顿-勒胡德原著中,并在韦伯的手中为它拂去浮尘,再绽芳华。

我认为全剧最精彩的唱段莫过于第一幕中幽灵和女主角克里斯汀在古老的巴黎歌剧院下面,深不可测的地底两人的深情二重唱“歌声魅影”,演唱多有美声成分,音乐动机在不同的调上一次次再现,把当时那种亦真亦幻般睡半醒的戏剧情境表现得淋漓尽致以及将充满爱与幻想的情感交融表现得及其凄婉、完美而动人;旋律节奏中多采用的附点音型,有一种强烈的推动感和紧张感,制造出全剧中第一个情感高潮,克里斯汀与幽灵声情并茂的歌唱,使观众完全沉浸在这个美妙、真诚而又略带感伤的浪漫爱情故事当中,同时也期待着幽灵、克里斯汀、拉乌尔这两个男人与一个女人的的感情接下来将会如何发展下去。

当拉乌尔对克里斯丁的感情给予肯定时会响起一首Thepointofnoreturn,我看到了克里斯汀对魅影的迷恋和依赖,我几度误认为她是爱魅影的,但事实上只是对魅影的一种深深的依赖罢了。其中还有一段《AllIAskofYou》,是全剧中反复出现的一段旋律,在不同的场次因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唱词。可以说,这是全剧的主题旋律,不同角色、不同唱词的不同演绎,表达了两位男主人公对克里斯汀不同的爱情。

《歌剧魅影》不仅在音乐和艺术方面取得惊人的成果,在情节的内容上更是更了观众很深的震撼!在影片的结尾,影片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克里斯汀墓地旁边小小的角落里,一朵红玫瑰配着幽灵曾经送给她的戒指,静静躺在那里,任凭岁月逝去如潮。这样静寂的结局却让人觉得无言的真情萦绕于心。剧院已破败,青年已成老叟,他得到幽灵的小猴音乐盒,并将其供奉在亡妻墓前,心愿已了般轻叹一口气,这是他的心愿,还是她的遗言?有一点可以肯定,她从未忘记过她的天使,当丈夫看到墓边居然停放着一朵绑着黑丝带的红玫瑰——那是幽灵爱情的信物,只是多套了枚幽灵曾打算送她的结婚钻戒,丈夫并不感到特别吃惊,观众看到了他的成熟和对爱妻真正的理解。时光已老,玫瑰依然红。

总之,这是一部很值得推荐一看的音乐剧影片,感谢老师给我们播放了《歌剧魅影》!

歌剧江姐观后感


篇一:歌剧江姐观后感及潜析

傲雪红梅

——歌剧《江姐》观后感及赏析 《江姐》是根据小说红岩改变的一部在中国舞台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歌剧,该剧反映的是1948年春,解放战争进入最后的阶段,国名当反动派统治下的陪都重庆已经在工农联合武装的冲击下摇摇欲坠,地下党员江姐带着省委的重要指示,奔赴川北革命根据地,途中,她突然接到与自己多年患难的革命伴侣——华蓥山中队政委彭松涛同志牺牲的噩耗,江姐抑止住自己内心的悲痛,毅然决然的走上华蓥山,及时传达了党的指示,并与游击队司令员双枪老太婆一起率领游击队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打击了反动派的嚣张气焰。但是后来,由于叛徒蒲志高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之后被关押在重庆中美联合渣滓洞集中营里,面对沈养斋的威逼利诱和叛徒的出卖,江姐大义凛然,义正词严的痛斥敌人的罪行,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坚贞不屈的革命节操和从崇高精神。而后,重庆解放在即,为了配合我军顺利进军重庆,粉碎敌人在逃跑前策划屠杀被捕共产党人的血腥阴谋,江姐在集中营中组织和领导越狱斗争,但就在这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敌人要害死江姐,为了不暴露计划,保护同志,江姐毅然走向刑场…

歌剧《江姐》相较之于其原型小说红岩,其表象手法更加生动形象,其受众也更加广泛。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要求作者在创造的过程中,要力求保证素材的真实性,典型性和形象性。小说的作者从感受生活,积累素材开始,到进入创作活动,凭借的主要是自己的形象思维,在构思中,活跃在作者头脑中的是具体的人物,具体的场面,在写作过程中,诉诸于作者笔下的是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是能过感动人的生动故事。小说《红岩》作为一部优秀的军事文化小说,无论在语言文字的运用还是人物形象的刻画上,都是无可挑剔的,而歌剧《江姐》在继承这本优秀小说的各种出色的人物形象塑造模式和经典台词的基础上,又融入了歌剧独有的表现形式,二者各取所长,交相辉映,但是与小说不同的是,歌剧在叙事方面存在两种不同的形式,一个是戏剧性文本(即歌剧的音乐总谱和文字\戏剧脚本),一个是演出文本——各个演出都是在一段长度相同的时间内对戏剧文本进行阐释,使其直观化,并赋予其气韵生动的有形生命,这样一来,就将小说的读者去感知故事和故事中的情感变成更加直观的由观众去体验故事和故事中的情感,这样一来,观众从舞台上得来的剧中人物的形象较之于文中得来的更加生动具体,使观众观众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感知仿若身临其境。

歌剧《江姐》全剧以四川民歌的音乐为主要素材,广泛的吸收了川剧,越剧,杭滩,洋琴,等音乐与会和手法进行创作,既有强烈的戏剧性,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美流畅的歌唱性段落,深刻的刻画了英雄人物的音乐形象。因此剧中的许多经典的唱段都给人留下了永难磨灭的艺术烙印。就唱腔方面,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就是《绣红旗》,此段唱腔,以咏叹调的方式,娓娓道来,将江姐心中对革命胜利的无限的憧憬和坚定的信念表现的淋漓尽致,此段咏叹调音乐很好听,结构也比较完整,及其完美的表现出演员的歌唱技巧,每一个音符都轻叩观众的心扉,使观众透过舞台,仿佛也置身于红旗飘扬万众欢腾的胜利时刻。而后的《五洲人民齐欢笑》这一段,依旧是咏叹调,但是这一段的悲情元素比较多,唱腔时缓时快,似声声控诉,把对敌人的痛斥和对美好未来的热切期盼融合在一个载体中,在同一个时间段表达出来,摄人心弦。在对唱方面,选段《青松林内红旗飘》是比较典型的,此段通过江姐与华为按照各自人物的特性的情绪和戏剧情节对唱,之中参杂咏叹的韵味,结合巧妙,旋律欢快。

不仅是在唱腔方面的,歌剧《江姐》的歌词中所蕴含的文学价值也是值得我们重视的,比如被广为传唱的《红梅赞》,它的词中以红梅欲革命烈士,用红梅不畏严寒,傲然盛放的品质来抒发革命战士面对反动分子的打压不屈服,不畏惧的崇高精神。纵观正个剧本的词句,精简干练,朗朗上口,即符合了此歌剧要通俗易懂,面向广大受众,教育后人,缅怀先烈的

要求,又不乏浓郁的文学艺术气息,是不可多得的弘扬革命精神的教材。

歌剧,虽然是通过各种舞台化的场景和表现手法来讲述故事,表达情感的。它所传达给我们的听觉和视觉上的震撼固然值得我们去赞扬,去品味。但是要真正的看懂歌剧,听懂歌剧,我们还需要去深入的挖掘出埋藏的绚丽的舞台背景和动人的旋律之后的歌剧所要表达的精神才行。《江姐》在剧开始不久,就给观众塑造起了江姐的刚铁形象,当她知道丈夫牺牲了,她没有像普通女性一样,面对残酷现实的打击而变得悲恸不已,她拭去泪水若三寒天得红梅般傲然挺立于世间,她深深的知道她不能倒下,因为党交给她得任务还没完成…即使后来被叛徒出卖,被反动分子摧残,她至始至终都以不屈的性格面对生命磨难,通过塑造这样一个光辉伟岸的形象,我们自然可以看到此剧的魂,正是在教育我们:越是在铺满荆棘的路上,就越需要我们去开拓,越是在困难的时候,就越需要我们以坚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

“到明天~到明天全国解放红日高照,请代我把孩子来照料,告诉他,胜利来得不容易,别把这战争的岁月轻忘掉,告诉他,当好革命的接班人,莫辜负人民的期望党的教导…”——这是江姐全剧结尾的一段唱词,是江姐对自己孩子的期望,更是无双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后背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对后人的希冀…有那段用血染红的历史,才有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我们一定要珍惜!

全文完。

篇二:观江姐有感

观《江姐》有感

第一次看歌剧,心中莫名期盼,昨天下午在学校的组织下,到关东大剧院欣赏了歌剧《江姐》,而后有深受感动。

《江姐》是一部极具影响力的歌剧,在这几场剧目中,使我记忆颇深的当属《红梅赞》和《绣红旗》这两首歌了,在观看歌剧中,出现最多的就是“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这声声赞语,将江姐那坚定不移,一心只为革命事业作斗争的精神表达的淋漓尽致,这远远比直接讴歌来得更为真实,更为贴切,更引人入胜!

在那个风刀雪月的时期,江姐,一位普通的共产党,一位不普通的女性谱写了那个时代最唯美的诗歌。

她,是共产党的一位信息员,在她身上有很多至关重要的信息,为了工作,她和彭咏梧假扮夫妻,经过两年,最终在一起,可是好景不长,彭咏梧在组织武装暴动时不幸牺牲,江姐路过城门时突然看到丈夫头颅,一时心如刀绞,为防旁边的敌人发现,还要表现得镇定自若;在江姐身上,寄托了革命的英雄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两种精神的融合。她是一位坚强的战士,也是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最后为了革命事业又舍弃了她难舍的一切。

这是敌军杀鸡儆猴的作风,可是这样的计谋并没有让江姐退缩,组织上见江姐年纪尚轻,且刚失去丈夫,让她休息一段时间,可是江姐丝毫没体现出一丝忧伤,她前去华山和双枪老太婆汇合,一心只为组织,在她脸上没有任何私人情绪,“解放全中国”是她生活的信念,是她生活的全部,因此,她没有理由消沉。

江姐强忍悲痛,毅然接替丈夫的工作。她说:“这条线的关系只有我熟悉,我应该在老彭倒下的地方继续战斗。”在甫志高叛变后,江姐为了保护组织的秘密,放弃了逃脱的机会,被捕入狱,在重庆的渣滓洞,惨遭手指被钉竹签的毒刑拷打,依然坚贞不屈,还领导狱中的战友和敌人做斗争。这样的精神,深深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此时此刻,我已经找不到任何词来形容我的感受,我想这就是莫大的敬畏之情吧!

在江姐在狱中听到战友传来的消息——毛主席将于10月1日当着全国人民的面,解放全中国的消息时,江姐激动地热泪盈眶,可是她也非常清楚,她没有机会看到五星红旗升起的那一刻了。敌人的枪口已将将她瞄准,她没有任何恐惧,只是放不下她那幼小的孩子,把他托付给她的战友,“假如我不幸的话,云儿就送你了,盼望他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只是告诉她的孩子“不要把这战斗轻忘掉!”她带领狱友们为祖国的解放绣一面五星红旗——“线儿长,针儿密,含着热泪绣红旗,绣啊绣红旗。热泪随着针线走,与其说是悲,不如说是喜??”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应当象先烈们那样,保持一种高尚气节,任何时候都应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象烈士们那样淡泊名利,用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事事为群众着想,在灾难面前不妥协,不退缩,只有献身社会,生命才觉得有意义。让我们牢记歌乐山多名英烈,继承先烈遗志,发扬红岩精神,散发出一份光和热,为创造新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江姐,一个难忘的名字,一段熟悉的故事,一部悲壮的史诗。红岩精神是革命烈士对共产主义信念执著追求的高度概括;红岩精神是革命先烈坚持真理,改造社

会的人生伟大实践;红岩精神是革命先辈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红岩精神是改革开放发展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支柱。这种精神最大的特征,就是追求崇高的理想,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江姐等一大批共产党员表现出来的共产党人的伟大人格力量,将对今天的人们起到一种品格的陶冶和激励作用。

江姐,她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看了《江姐》,感觉自己热血沸腾,我们生活在这和平安逸的年代,我们身上没有背负民族使命、我们没有在战斗中奔忙,可是我们却与抗战精神越离越远、我们是新时代的主人,我们更应该保留着一份爱国热情,为自己为祖国奋斗…

篇三:歌剧《江姐》赏析

歌剧《江姐》赏析

摘要:这篇论文由对歌剧《江姐》的研究和赏析出发,分析歌剧表现人物的手法和效果。赏析几个著名唱段的感情表达效果和表现手法,感受其表达的感情。

关键词:江姐 表现手法 革命精神 唱段

一、简介

歌剧《江姐》是中国当代一个值得骄傲的著名歌剧。它由小说《红岩》改编而成,讲述了共产党员江竹筠为革命英勇献身的故事。

《江姐》很好的塑造了一个无产阶级先进人物的英雄形象。其中的很多唱段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尤其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老人们,时常能够哼几句《红梅赞》、《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等唱段。很多网站论坛里也有人们表示对它的强烈喜爱和由此引发的对革命时代精神的怀念。这些都说明了歌剧《江姐》在中国歌剧史中的重要地位、极大的社会影响和十分成功的艺术表现。无论在刻画江姐“刚毅”性格的音乐形象上,还是在塑造细腻女性化音乐形象上都是非常成功的,歌剧《江姐》成功的文学写作,使得歌剧中江姐的音乐形象更加丰满、真实

【1】 可信,歌剧《江姐》是一部传达着爱党爱国精神的一个很好的光辉文艺作品。

二、主要情节及唱段

全国解放前夕,中共地下党员江雪琴(江姐)带着中共四川省委交付的重要任务,离别重庆,奔赴川北,途中惊悉丈夫——华莹山游击队政委彭松涛同志牺牲的噩耗。在与华莹山游击队司令员双枪老太婆取得联系后,抑制巨大的悲痛,机智地参加组织了抢水抢粮“, 截军车”等战斗,使敌人闻风丧胆。由于叛徒甫志高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并押于渣滓洞集中营。面对敌人的种种酷刑,江姐大义凛然,严词痛斥敌人,最后在重庆解放前夕,慷慨高歌,英勇就义,表现了一个共产党的为了革命“赴汤蹈火自情愿,早把生死置等闲”的大无畏气慨。剧中人物形象明性格突出,十分成功地塑造了江姐的英雄形象,是“我国歌剧舞台上最有光彩的人物形象之一”。其中的主要唱段有: 1.拨开云雾见太阳2.巴山蜀水要解放3.红梅赞4.牡丹花搭彩门迎你还乡5.漫山野草斩不尽6.青松林内红旗扬7.革命到底志如钢8.男儿有泪不轻流 9.干革命后继有人10.相对无言难开口11.踏着先烈足迹向前走12.我们人穷志不穷13.共产党里能人多14.眼前形势多险恶15.人世间有几番明月清风16.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17.孩子啊,快接过红旗去打天下18.绣红旗19.五洲人民齐欢笑20.红梅赞剧中的著名唱段《红梅赞》、《革命到底志如钢》、《青松林内红旗扬》、《五洲人民齐欢笑》、《春蚕到死丝不断》、《绣红旗》等,琅琅上口,过耳不忘,至今仍在群众中广为传唱;《江姐》1964年在北京首演后,立即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1978年,

【2】 上海电影制片厂根据舞台演出本拍摄了同名舞台歌剧艺术电影。

四、音乐特征

演员在演唱中,不再是单纯的美声唱法或者民族唱法,而是融入更多气声,使之更加通俗。让江姐这个人物从女人角度出发,更加人性化感人化。其中最长的唱段足足有11分钟,非常考验演员唱功,观众们在幕间为王莉精彩的演绎报以热烈的掌声。全剧除了有比较固定的舞美舞美设计——青石板台阶和绘制的远景外,还利用多媒体投射在舞台前方的半透明纱幕上,营造一个流动的云海、竹

【3】林,全景式地展示华蓥山,将观众引入其中。这使得这部歌剧更有感染力,给

观众心灵的震撼。

歌剧《江姐》还同时表现出了对中国传统戏剧的借鉴和对西方歌剧艺术的学习,它独特的音乐风格、音乐形式都无不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色彩。由于歌剧《江姐》的创作采用了大量的戏曲音乐手法,同时又由于汉语的语言特点,决定了歌剧的演唱上也必然要借鉴戏曲演唱艺术方法。而一种声乐演唱方式自身的不足以及歌剧对塑造人物形象和剧情发展的需要,这使得声乐表演艺术家们把民族唱法与西洋美声唱法相结合,充分吸收其唱法中的优点,使声音在保持原来甜美音色的同时,把声音变得更加有张力,更为宏伟、大气,从而能够更加完美

【4】的刻画人物形象,产生令人震撼的戏剧效果。

五、主要唱段分析

在歌剧创作中,对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音乐表现手段,它有利于人物性格的

【5】刻画、戏剧矛盾冲突的展开和情节的发展。在歌剧《江姐》中,很多场面采用

了对唱的形式。

第二场中,“轻松林内红旗扬”是江姐与华为两人对唱,两人在去往华莹山的途中,触景生情,想到了美好的未来,表现出了一种革命主义的浪漫精神。第五场中,“眼前形式多险恶”是江姐、甫志高与蓝洪顺的三人对唱,他展现了人物各自的心理状态,并且在结尾处,一人一句,相互交错,节奏逐渐加快,最后一个人唱一个字,处理的非常巧妙:蓝 洪 顺:冲!甫志高: 抓!江姐 :走!这个三人对唱的安排,使得人物性格鲜明,氛围紧张,艺术效果特新颖。

伴唱是一种在歌剧的创作中被大量运用的音乐手法,通过伴唱的运用,能够给剧中人物带来一定的想象和回忆,强烈的烘托剧中人物的情感,强有力的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伴唱的应用,没有一定的程式,可以穿插在对唱或咏叹调的中间;可以安排在合唱前后;可以安排在对唱前后;可以安排在咏叹调前后; 还可以安排在静场时(即人物在舞台上没有语言时)。

歌剧《江姐》对于伴唱的运用,是结合了川剧帮腔的音乐表现手法,第二场《革命到底志如刚》是江姐的咏叹调,在前面与中间都安排了伴唱,它引出了咏叹调,起到了烘托戏剧情景的作用。

歌剧中有多个三重唱。在江姐发现甫志高的叛变后,甫志高也撕下面具那一段,江姐,甫志高和门外的同志三人的三重唱巧妙而出色的渲染出了那时候的紧张、危险氛围,并且细致的刻画出了每个人的复杂心理变化与感情的表达。给观众十分直观、震撼的感觉,如同进入了歌剧中那个场景。

六、结语

一部出色的艺术作品不仅体现在它的专业性和流传度上,更体现在剧中的角色塑造是否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否能打动人心,歌剧《江姐》成功地做到了这点,到现在还是频繁地出现在艺术舞台上,从来没有被人遗忘,并且不断改进,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充分证明了歌剧《江姐》的艺术价值,它是一部抒情的

革命赞歌,在饱满的情感上还加入了紧张的戏剧冲突,把江姐的崇高形象竖立在人们的心中。“江姐”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她崇高的革命精神却一直深深的打动着我们,正如歌剧《江姐》的艺术价值一样,对人民生活的音乐审美和文化品

【6】 味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歌剧是一种十分美好,十分和谐的艺术,令人享受。希望中国的歌剧有更独特的特色和鲜明的民族文化气息,走向世界,享誉全球。

七、参考文献

[1] 歌剧《江姐》赏析.*文库.2009

[2] 邱爱金.歌剧《江姐》中江姐的人物形象和音乐表现的分析与研究.2009

[3] 王冲.中国民族歌剧《江姐》经典唱段《五洲人民齐欢笑》音乐作品赏析.音乐美学.2007

[4] 李春伟.论歌剧《江姐》的音乐与表演特征.哈尔滨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2

[5] 张杰.论歌剧《江姐》中江姐的音乐形象塑造及表现.硕士学位论文.2009

[6] 马超伦.《江姐》的音乐风格.黄河之声.2012年第8期


歌剧蝴蝶夫人观后感


篇一:歌剧赏析 蝴蝶夫人论文

蝴蝶夫人 歌剧赏析

通过老师在课上的介绍,我了解到了蝴蝶夫人这部歌剧,得知剧中的女主角在全球进行海选,最后由中国女高音家赢得了炙手可热的角色,顿时对这部光听名字便让人萌生无限遐想的歌剧有了一探究竟的意思。先简单介绍一下这部歌剧的创作背景,《蝴蝶夫人》是美国作家约翰.朗的作品,后由意大利著名歌剧大师普契尼改为歌剧而闻名于世。 简单来说,这部剧以日本为背景,叙述女主人公乔乔桑与美国海军军官平克尔顿结婚后空守闺房,等来的却是背弃,乔乔桑以自杀了解尘缘的故事。

详细描写一下故事情节来说,开场时是一个女子跳著日本舞,四個黑衣人舞起她身上的大紅綢。这便是 蝴蝶夫人——乔乔桑,她原本生活在一个富有的日本家庭,后来家道中落,被迫以做了艺伎。总之她爱上了美国海军上尉平克尔顿,并在日本结为夫妻。蝴蝶决定顺从命运,背叛了原有的天皇崇拜,转而信奉了基督教。这在当时的日本看来是极不可思议的一件事了。

她的叔叔知道了这件事,很严厉地痛斥了他,蝴蝶只能是众叛亲离,与平克尔顿相依为命。但与此同时平克尔顿却不得不离开了日本,回到了美国,并承诺他在筑巢季节就会回来。

可是整整三年了,蝴蝶每天都在等待丈夫的归来,并坚信丈夫必将归来,为此她拒绝了一个又一个求婚者,带着他们的儿子艰苦的生活着。但她等来的却是领事带回来的离婚申请??领事同情蝴蝶的遭遇,劝她接受爱慕者的求婚,再嫁。蝴蝶却依然拒绝了。第二天,平克尔顿带着他的新妻子和领事来了,他们逼蝴蝶把孩子交给自己。最后,悲愤交加下,蝴蝶夫人走到神龛面前取出短剑,自刎而逝。

整部剧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剧作表现出的一国文化气质十分动人,无论是日本黑衣人挑着日本灯笼的夜晚,还是三个艺妓边转扇边跳舞的场景,都让人感受到了未西化时日本的文化气质,当然,管中窥豹来说,这也是中华文化的分支之一;其次是蝴蝶的死,十分悲壮又十分华美,黑衣人拉起她的紅綢,鋪在了地上,犹如凤凰涅槃一样,满身血污却高傲离开。“不能体面地活着,那就体面地死去”这本来就是日本文化物哀美的中心思想,剧中表现的十分到位。

比起蝴蝶,我更想称呼她为乔乔桑,可能与其从小优渥的家庭背景有关,她是个极单纯,极天真,甚至有点傻气的女孩子。是的,有点傻气,她傻傻的相信美国的法律,傻傻的追随丈夫的信仰,傻傻的和别人诉说自己的爱情??“对不起,生为女子”她明明有着柔弱的心,却不得不为了爱一个人低到了尘埃里。正因如此,她的死!“光荣的死去”才是悲剧! 最后不得不提《啊,明朗的一天》这首曲子,它是这部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一首曲子,形象地展现了忠于爱情的蝴蝶夫人幻想在一个晴朗的早晨,平克尔顿乘军舰归来的幸福时刻,而悲惨的结局又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致此,是我的全部拙见,感谢您的阅读。

篇二:歌剧《蝴蝶夫人》的艺术特点

浅析歌剧《蝴蝶夫人》的艺术特点

【摘 要】 文章通过介绍普契尼和他的作品《蝴蝶夫人》,探讨

了《蝴蝶夫人》的艺术特点。指出这是一部真实主义歌剧,带有强

烈的东方色彩,充分表现了人物的内心特点,是声乐与器乐完美结

合的伟大作品。

【关键词】 普契尼;歌剧;蝴蝶夫人;艺术特点

一、普契尼和他的作品《蝴蝶夫人》

普契尼是意大利歌剧作家,是十九世纪末至欧战前真实主义歌剧

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一流派追求题材真实,感情鲜明,戏剧效

果惊人而优于浪漫主义作品。普契尼在音乐中吸收话剧式的对话手

法,注意不以歌唱阻碍剧情的展开,除直接采用各国民歌外,还善

于使用新手法。他共有作品12部,成名作是1893年发表的《曼侬

列斯科》,著名的有《艺术家的生涯》、《托斯卡》、《蝴蝶夫人》、《西

方女郎》等。

普契尼的两幕歌剧《蝴蝶夫人》在1904年2月17日初演于米兰,

剧情取材于美国作家的同名小说,并由美国剧作家贝拉斯科

(1854-1931)改编成剧本。《蝴蝶夫人》的故事构想始于1900年,

当普契尼得知了一个有关异国恋情的凄美故事后,脑海中逐渐诞生

了乔乔桑这个传统日本女性形象,她在异国夫君与日本家庭文化之

间挣扎不已,甚至最后为爱而亡,惹人落泪。歌剧描写的乔乔桑(蝴

蝶姑娘)是一位天真、纯洁、活泼的日本姑娘,她为了爱情而背弃

了宗教信仰,嫁给了美国海军上尉平克尔顿。婚后不久,平克尔顿

返回美国,三年杳无音信。乔乔桑深信他会回来。平克尔顿回国后

另有新娶。当平克尔顿与美国夫人回日本时,悲剧终于发生了,乔

乔桑交出了孩子,吻剑自尽。这是一部抒情性的悲剧,通过一个纯

真、美丽姑娘的悲惨命运,对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资产阶级世界

观进行了批判。但是,这样一部伟大歌剧的首演却是以惨败而告终。

据记载,《蝴蝶夫人》的首演变成了一场观众的闹剧,他们的嘲笑

和嚎叫声常常淹没了音乐,一些人甚至大喝倒彩,并歇斯底里地谩

骂,闹得演出不得不中途停演。对此,普契尼非常伤心和失望,但

他没有失去信心,他坚信蝴蝶夫人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于是继续

对作品进行修改,他认为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有他个人对

戏剧的处理以及手法运用还不够精炼的缘故,也有观众审美的差异

及对新风格不适应的原因。于是普契尼便将《蝴蝶夫人》进行了较

大的删改,并于1904年5月在意大利的布雷西亚再次公演。这次

公演获得了意想不到的空前成功。如今,它已经成为世界歌剧舞台

上久演不衰的名作。

二、《蝴蝶夫人》的艺术特点

1、真实主义歌剧

普契尼是19世纪末真实歌剧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一流派追求

题材真实,感情鲜明,大量运用音乐衬托舞台气氛,注重对环境的

表现和渲染,场景真实感强,戏剧效果惊人而优于浪漫主义作品。

《蝴蝶夫人》的鲜明而富有特色的真实主义风格和艺术成就在歌剧

史上的历史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2、强烈的东方色彩

在公元十六世纪,欧洲的科学文化就随着葡萄牙人的入侵,开始

渗入日本了,日本作为一个亚洲国家,它的音乐表现像它的人民一

样有着谦恭、谨慎的特点,音乐曲调经常采用不同于中国五声音阶

的do、mi、fa、ra、xi五音(它包含了两个小二度半音程),音乐

特点鲜明。普契尼在《蝴蝶夫人》的音乐上直接采用了《江户日本

桥》、《狮子舞》、《樱花》等日本民歌来表明乔乔桑的艺妓身份和天

真心理,具有独特的音乐色彩。他还巧妙地把日本传统旋律同意大

利风格有机地融为一体,而丝毫没有给人以不协调的感觉。在配乐

方面,《蝴蝶夫人》更为典雅、轻盈。歌剧的交响乐前奏中,一段

急速的赋格曲像一幅精美的水彩画,霎时间把观众带入到日本长崎

海湾那令人心旷神怡的世界中。

3、抓住人物的内心特点

《蝴蝶夫人》是一部伟大的抒情悲剧,具有室内抒情风格。它不

追求复杂的剧情和外在的舞台效果而全力去刻画女主人公乔乔桑

的心理活动。例如:乔乔桑的咏叹调《啊,晴朗的一天》是普契尼

歌剧中最受欢迎的歌曲之一,也是歌剧选曲中最常见的女高音曲

目,堪称普契尼最绝妙的灵感闪现。这首曲子,是蝴蝶夫人在第二

幕中所唱的一首咏叹调。平克尔顿回国后,女仆认为他不会回来,

但忠于爱情的蝴蝶夫人却不停地幻想着在一个晴朗的早晨,平克尔

顿乘军舰归来的幸福时刻。她面对着大海,唱出了著名的咏叹调

《啊,晴朗的一天》。普契尼在这里运用了朗诵式的旋律,细致地

刻画了蝴蝶夫人内心深处对幸福的向往。音乐运用较长的宣叙性的

抒情曲调,近似说白,形象生动地揭示了蝴蝶夫人盼望丈夫回来的

迫切心情和坚信平克尔顿会归来幸福重逢,描写得细腻贴切,体现

了普契尼这位歌剧音乐色彩大师的高超创作手法。

4、声乐与器乐完美结合

在第二幕咏叹调《啊,晴朗的一天》中,蝴蝶夫人面对着大海,

从安静的行板开始,用柔美、连贯的声音诉说着,她想象中与平克

尔顿见面时的甜蜜幸福,声音中透着期待、信心与甜美,作品运用

较长的宣叙调把她坚信平克尔顿会归来与她幸福重逢的心情描绘

的细腻贴切,最主要的是作曲家重新发挥了乐队交响性的伴奏功

能,以小提琴表现军舰进港时的炮声,加强了激烈的气氛。整体曲

调处理的非常完美,配合着剧情的发展,时而优美,体现甜美的爱

情幻想,时而激烈悲愤,描绘出主人公内心的纠结。主题的旋律音

乐贯穿着整部作品,管弦乐的演奏和声乐相互呼应,让人久久不能

忘怀,通过音乐非常巧妙地将人物内心世界体现了出来。

三、结语

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将最平凡的生活搬上舞台,体现了社

会原貌,是现实主义精神的体现,真实的题材,鲜明的感情,达到

了惊人的戏剧效果。将普通人的遭遇,特别是具有辛酸经历的主人

公内心活动展现地淋漓尽致。在歌剧的创作中运用不同的音乐技

巧,并采用日本传统音乐与西洋调式结合的特色音调进行创作,让

音乐更加丰富,更有写实主义精神,使音乐承载着戏剧,并在音乐

中展现人物性格,从而推动剧情的发展,将音乐和戏剧完美结合。

普契尼是意大利歌剧最优秀的继承者,是西方乐坛的一代歌剧巨

匠,他的歌剧《蝴蝶夫人》也是他不朽的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9.

[2] 杨名望.世界名曲欣赏.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3.

[3] 钱仁康.欧洲音乐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4] 张承谟.西欧十大名歌剧欣赏.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8.

(上接第158页)

防生比例,促进国防生的教育培养管理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葛昕明.地方高校培育国防生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

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6).

[2] 孙建海.谈心是国防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好方法[j].科教导,

2011.2上.

[3] 宋晓安,赵中华,邹晓燕.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与

篇三:观《蝴蝶夫人》有感

观《蝴蝶夫人》有感

《蝴蝶夫人》的故事早就听说过了,是一部悲剧, 但光凭文字摘要式的叙述远不能体味它的凄美。在悠扬的富有日本民族特色的乐声中,现代感很强的舞台上出现了男主人公平克尔顿和美国领事官夏普莱斯,浑厚的男高音开始了对话,语言幽默风趣又不乏诗意,在悠扬的伴奏中唱出了许多美国人特有的人生观,例如对金钱的崇拜和对激情的向往,对个性解放的倾慕和强烈的现实主义情结,这一切都为后来蝴蝶夫人的悲剧埋下了伏笔。不久,美丽的少女蝴蝶在亲人的陪伴下出现了,她欢乐的唱着动听的歌曲,赞美周遭的一切,感谢上苍让她如此幸福。虽然后来和尚叔父的诅咒让她有些悲伤,但丝毫不能动摇她对平克尔顿的爱情信念,纵使与亲人决裂,她也义无反顾的为了爱情投向深渊。现场的气氛很美,遍布舞台的灯光随着音乐的起伏变换,男女歌唱家的声浪缓缓流出,演绎着缠绵断肠的爱情和撕心裂肺的绝望。

蝴蝶是偏执的,她盲目的相信自己并不十分了解的新的宗教会带给她安慰,相信现实的美国上校是真心爱她而不是出于一时的激情难抑。她用漫长的等待和无尽的泪水编织着一个瑰丽的梦幻,期盼有一天上校会出现在小屋前,穿过花园将她紧紧抱住,永远不再离开……爱幻想的女人是幸福的,因为她们总是能在梦中逾越很多现实中无法逾越的鸿沟。在幻想中,爱情总是最后的胜者,王子总会微笑着将公主揽入怀中,相伴终生,而残酷的现实总让身份地位、金钱、权势将爱情碾得粉碎。爱幻想的女人是注定悲哀的,幻想总有一天会破灭,而期望越高失望就会越大,巨大的落差会粉碎她们原本脆弱的心。蝴蝶为了生活而去做艺妓,是平克尔顿给了她爱情和希望,让她快乐地偏偏起舞,让她成为了最幸福的人,但也是他将她投入深渊。这并不能全怪上校,是巨大的文化差异和盲目的崇拜酿成了最终的悲剧,蝴蝶也难辞其咎。真正的悲剧并非完全是由外界环境造成的,而是主人公自己的性格使然,是他们自愿选择了坠入深渊的结局。

如果用政治的眼光来看待这幕悲剧,会发现主人公之间的纠葛其实是亚洲文化与美国文化的一次碰撞,剧中蝴蝶夫人怒斥提醒她看清现实的仆人,责难日本的神太懒惰,并不能像上帝一样直接回答她的问题。她记起了平克尔顿提到的关于民主的理念,认为美国的法律不会像日本的一样,保护抛弃妻子的丈夫,并用它来证明平是不会抛弃她的,让原本前来告诉她真相的领事无言以对。蝴蝶夫人似乎是个完美的理想主义者,与美利坚倡导的实用主义显得格格不入,对于现实的美国人来说,看清现实与倡导理想同样重要,并且他们总能够游刃其间以获得最大的利益。拿美国否决日本加入常任理事国的例子来看,一向唯美国马首是瞻的日本终于看清现实,决心回归亚洲,不再指望能脱亚入欧,纵使她有很强的经济实力,让美欧垂涎不已,但也只是一厢情愿而已。当美国出现问题时总会想到他国,大谈特谈理想抱负,但当有好处时总是自己先占,变得现实起来。这才是实用主义的本质,为了自己的享受可以随意的践踏他人的权利,却还要装出一副很先进的样子,用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玩弄文字、逻辑把戏。

附:多观赏一些我国的优秀歌剧,以增进对本国文化的了解和认知,看外国的歌剧时,大多话语都听不懂,有时候根本体会不到歌剧中人物想表达什么感情,只能从人物说话的语气中分析人物情绪,从而对歌剧的理解也就不那么透彻了。


歌剧《卡门》观后感作文


歌剧《卡门》观后感篇一:歌剧《卡门》观后感

用音乐诠释人生

——歌剧《卡门》观后感 《歌剧》大致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位漂亮泼辣而性格坚强的吉卜赛姑娘卡门爱上了士兵唐·霍塞并使其陷入情网,唐·霍塞因此舍弃了原来的情人米凯拉并离开军队加入卡门所在的走私贩行列。但这时卡门又爱上了斗牛士艾斯卡米罗,于是霍塞与卡门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最后,倔强的卡门断然拒绝了唐·霍塞的苦苦恳求,因此激怒了唐·霍塞,终于死在唐·霍塞的剑下,故事最终以悲惨结局。

歌剧《卡门》以高超音乐技艺,叙述了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歌剧的序曲为A大调,回旋曲式。整部序曲建立在具有尖锐对比的形象之上,以华丽、紧凑、引人入胜的音乐来表现这部歌剧的主要内容。序曲中集中了歌剧内最主要的一些旋律,而且使用明暗对比的效果将歌剧的内容充分地表现了出来,音乐色调的明亮与叙事内容的阴暗,两者间构成强烈反差,这种奇妙的品格成就了作曲家比才的不朽伟业。歌剧《卡门》的主要特色在于,它不仅保留了原小说的真髓,而且通过音乐的独特力量,从根本上转化和提升了原小说的艺术品质。普罗斯伯·梅里美的《卡门》充其量是一部“著名的”短篇小说,而乔治·比才的《卡门》则具有充分的资格被看作是一部“伟大的”歌剧。自从梅里美的小说《卡门》问世以来, “卡门”这个鲜明的女性人物形象吸引各路英杰,经历了文学、音乐、电影、舞蹈等不同媒介的诠释,但只有在歌剧《卡门》中,“她”才获得了充实饱满和有血有肉的真实再现。这是一个必须依靠音乐的魅力才能获

得全部生命活力的人物形象,她的妖艳、狂放、热情和坚决,她全身的感官性魔力,几乎“本能地”召唤音乐的加入——因为音乐在所有艺术媒介中,是一种最有效的直刺神经的感官武器。以音乐塑造卡门,优势不言而喻。卡门似乎专门为音乐而生,而音乐也在期待着卡门。歌剧《卡门》中,音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剧情的渲染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的音乐配置始终充满半音的诱惑和舞曲的节律,其音乐勾人魂魄的魅力否决了观众对她进行正统道德判断的可能。男主人公唐·霍塞既令人同情又让人唾弃,而《卡门》利用音乐的色调变化充分展示了他的犹豫、无奈、情不自禁、痛不欲生、以及最后的歇斯底里。就连有点让人讨厌的斗牛士,《卡门》也通过一曲雄健豪放的《斗牛士之歌》,使这个没有多少戏剧分量的人物在观众脑海中打下深深印记。

歌剧《卡门》写的是爱情,但是不仅仅是在说爱情,或者说,《卡门》中的爱情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情。它通写爱情,表达出了人生感性生命的不可预测与不可捉摸,也连带着揭示出了人生命运的乖戾、盲目和无情。卡门,一个吉普赛女郎,美貌泼辣,桀骜不驯。她是所有男人的猎物,又是所有男性的陷阱。唐·霍塞,一个普通士兵,循规蹈矩,恪尽职守。但他却不自觉的走入了卡门的圈套,厄运从此缠身,直至走向毁灭。这也就是爱情的本真原型——“讽刺、直白、残酷”。《卡门》揭示出了人生的正面价值(爱情与自由)与负面威胁(堕落与死亡)具有反讽意味的相辅相成。它以逼真的写实展现出人性的辩证悲剧,但绝无半分多余的浪漫氛围。这归功于作曲家能以超

然物外而又体贴入微的心态对待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和每一个情境。为此,比才在这部最后的作品《卡门》中获得了堪与相莫扎特媲美的成就,这大概也就是歌剧《卡门》成为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的主要原因吧。

歌剧《卡门》观后感篇二:歌剧《卡门》的观后感

史梦瑶 我看了一部喜爱已久经典歌剧《卡门》。以前我只是知道这是法国普罗斯贝尔·梅里美写的短篇小说,大致情节了解,但觉得并不独特。看过比才的歌剧《卡门》后,就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歌剧完成于1874年秋,是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也是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四幕歌剧《卡门》主要塑造了一个相貌美丽而性格倔强的吉卜赛姑娘——烟厂女工卡门。卡门使军人班长唐·豪塞堕入情网,并舍弃了他在农村时的情人—— 温柔而善良的米卡埃拉。后来唐·豪塞因为放走了与女工们打架的卡门而被捕入狱,出狱后他又加入了卡门所在的走私贩的行列。卡门后来又爱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在卡门为埃斯卡米里奥斗牛胜利而欢呼时,她却死在了唐·豪塞的剑下。

歌剧觉得精彩的部分当然是它的音乐。最为熟知的便是《斗牛士之歌》,那是埃斯卡米里奥为感谢、崇拜他的人而唱的,那也算是西班牙斗牛的象征曲了。除此之外,卡门的咏叹调《爱情是一只自由的鸟儿》完完全全展现了一个大胆敢爱、豪情奔放的吉普赛女人的特质;唐·豪塞的咏叹调《阿尔卡拉龙骑兵》中大管以中庸的快板奏出洒脱而富活力的主旋律。还有序曲等,音乐贯穿全剧,因为高兴而唱、对话而唱、预示悲惨结局而唱、诉说爱情而唱,便使得《卡门》在情节、艺术手法上有了不同凡响的效果。

特别喜欢我看的这个版本的卡门的扮演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歌剧中的卡门是个非常美的吉普赛人,美到只要让她看一眼你就会深深爱上她。是个奔放、不羁的女人。而扮演者虽说在美貌上差了些,但卡门的大胆,狂野,热情,忘情地舞蹈却表现得淋漓尽致。她本身就是一只跳动的音符,随着音乐为唐·豪塞翩翩起舞。她连回答审讯也用歌曲,甚至只是哼哼旋律而没什么词。就像《爱情是一只自由的鸟儿》中唱的她就是一只叛逆小鸟,没人能捕捉她,驯服她,限制她,即使最终因为自由而死。

作品不仅仅是作品,其实它反映着一个社会的现实问题。当歌剧《卡门》首演于巴黎喜歌剧院时却遭到失败。一位批评界人士认为乐队的演奏“乱七八糟”;而另一位则评价说,乐曲缺少“创新和个性”。但在今天,《卡门》既获得了评论界的美誉,又受到了大众的欢迎,并且成为19世纪能与旷世奇才莫扎特的作品相提并论的几部歌剧之一。这只能说明巴黎上流社会无法容忍这样题材的歌剧而已。

的确,在现在的人们看来,敢爱敢恨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她愿意为了自由而牺牲所有,她敢于做男人才能做的事,她喜欢打情骂俏,自己挑选情人,并且玩弄和欺骗男人,最终又将他们抛弃。她随心所欲,自己制定游戏规则,并且总能赢。风流奢侈、自由奔放、放荡不拘。她不仅让女人们羡慕,更让男人们嫉妒,为爱她而付出一切,为失去她而伤心欲绝。在十九世纪那样一个环境背景下,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是作者通过小说展现一种美好未来的假设呢?反正比才是用音乐、表演,用歌剧完美的体现了,这也是歌剧《卡门》历经百年依旧如此受到欢迎的原因吧。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