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有些事情解决不了不如换个想法,像数学定理一样,它还有逆定理。心得体会就是将自己的感想和思考整理出来的文字。很多人都有写心得体会的经历,写心得体会时需要将所思所得条清缕晰地记录下来,写好一份优质的心得体会要怎么做呢?你也许需要"物理书籍读书心得体会"这样的内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物理学习情感是在学习物理时,对其概念、理论、方法等产生的种种态度和内心体验。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物理书籍读书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物理书籍读书心得体会范文1

《物理学史》由金刚主编,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主要介绍了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物理学发展的梗概,分为古代物理学、经典物理学、近代物理学,对于现代物理学的两个基础领域天体物理和粒子物理也做了概要的介绍。本书较为突出地介绍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取得的成就及其对于世界科学进步的贡献。此外,部分章节后还附有阅读材料,主要介绍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有代表性得人物和重大事件。

几百年前,物理学叫自然科学,被人们看成是哲学的一部分。牛顿的一部经典物理学著作就取名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是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发源地。学习物理学史会告诉我们,许多物理学的新发现与哲学思潮有联系。能量守恒定律与转化定律的发现受康德哲学的影响,反过来又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依据之一。物理学的进展往往给哲学的进展提供新鲜例证,而哲学也常对自然科学指出前进的方向。

物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意味着能够更多的创造出人们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在我看来,要想完整表达物理学史对我们学习的要求,应做到以下几点:

1、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句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带着兴趣去学某样东西的时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物理学史记载人类揭开世界奥秘和令人兴奋的探索历程。不论是否喜欢历史,大多数人都是喜欢听故事的,因为孩子最早的认知就是从故事中体味和形成的。以故事的形式讲历史学生更易接受。

2、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既是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物理学史中描述许多科学家善于从不被注意的一些平常现象中细心地观察与思考的事例。比如伦琴一生在物理学领域中进行过大量实验研究工作,一次实验中,他偶然发现包有黑纸的底片被曝光,但他从没放弃过着一个细小现象。正是他从这种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使他发现X射线从而获得诺贝尔奖。学生在了解物理学史知识的过程中便可认识到注意观察和认真进行实验是学好物理学的关键。因此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有意识的观察,亲自动手实验,逐步培养勤观察、勤思考的习惯,这种能力的培养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受益无穷。

3、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培养质疑精神和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

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首先表现在怀疑和批判的精神。科学史上大量实例表明,不囿于传统理论和观念,还迷信权威和书本,是科学创造的思想前提。众所周知,在爱因斯坦之前,洛伦兹和彭加勒已经走到相对论的大门口,只是由于未能摆脱绝对时空观的束缚,才没有最终迈进相对论的门槛。正是由于爱因斯坦抛开了绝对运动和静止以太的观念,并深刻地审查了同时性概念的物理学根据,才创建了狭义相对论,引起了人类时空观的巨大变革。

4、通过学习物理学史,学习物理大师的科学方法和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

物理学研究中建立了许多理想模型,理想过程、理想实验、运用了观察和实验,类比和联想,猜测和试探分析和综合,佯谬和反证方法,科学假设方法等等,物理学史中有大量的生动事例说明科学大师们熟练而巧妙地运用这些方法取得重要成果的过程。利用这些事例,可以对学生进行具体的科学方法的教育。比如讲自由落体运动时,介绍伽利略用归谬法驳斥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得快。伽利略指出:如果从塔上落下来两个同体积的球,其中之一不另一个重一倍,按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重的不轻的快一倍。如果将两球绑在一起,重量之和大于重球,下落速度应该比重球快。但如果两球是独立的,他们应该比轻球快,比重球慢。一件事情却出现两种结果,证明理论有误。爱因斯坦在创立相对论过程中,设法用真实实验来说明,设想了大量的理想实验,理想模型,成为物理学史中的一朵奇葩。

5、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服务于物理知识的掌握。

任何理论的建立都不是某个人突发奇想而出现的。都有其发生、发展、成熟的过程。有的需要一个人一生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善一套理论。1687年,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这部巨著总结了力学的研究成果,标志了经典力学体系初步建立。这是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综合,是天文学、数学和力学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牛顿创造性研究的结晶。但是这些成就并不能只归功于牛顿一人,因为在牛顿之前就有很多科学家在这方面做过大量有成就的研究,并取得大量成果,这位牛顿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资料方面的基础。牛顿在一封给胡克的信中写道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人们通常认为他指出的巨人是伽利略和开普勒。其实他完成的综合工作是基于从中世纪以来世世代代从事科学研究的前人的累累成果。

6、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培养科学精神。

所有的科学家,都不能脱离他所在社会,他首先是一个社会人,然后他才是一个科学家。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遥想两千三百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提出物理学的概念以来,物理学真是历尽荣辱兴衰,但最终冲破了神学的桎梏。在科学的海边探望的孩子牛顿,奠定了物理学的基础,三百多年来,物理学已发展成为一门以人类进步、社会发展休戚相关的学科。物理学作为一门最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发展动力是深深地植根于人类对真理的非功利追求上,正是这种非功利的追求给人类带来最大的收益。它的发展从来就对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发生巨大影响。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主要动力便是科学精神,现代科学精神的典范和集中的反映就是现代物理学。以现代物理学为代表的科学精神,是人类进步的一面旗帜,它将高高飘扬在未来的岁月中。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习科学家的优良品质,刻苦学习,向科学的高峰勇敢地攀登。

物理书籍读书心得体会范文2

《物理学》是亚里士多德主要著作之一,思想绵密,风格古朴,不逞辞藻。译者为了保存这种特点,采取了直译的原则。于不易明白的地方适当加了一些注释。这样一来,只要细心读去是可以读懂的。

《物理学》是一部二千三百多年前的著作。那个时候古代希腊的哲学虽已经过了二百多年的发展,内容已很丰富,但要写一本像《物理学》这样全面的论着还是有困难的。困难之一在于,那个时候哲学和自然科学(当时是不分的)毕竟还很幼稚,希腊文中还没有足够的现成的哲学术语。因此,亚里士多德不得不在《物理学》中使用了一些不精确的日常生活用语表达复杂的学术概念,例如用是(ő)表示存在、实体,用自己(ủ)表示本质,用因自己(и`ủ)表示因本质,用时间和现在(ũ)分别表示时间的延续段和划分点。甚至用谜语般的手势语言έŵ表示运动变化的内容。此外,亚里士多德采用前人的一些术语,如ίάί(开始、本原)和ί(原因)这些词儿来概括物质、形式、目的和推动力四者,仔细推敲起来也未必妥帖。

当初作者写作的这种困难今天成了译者翻译的困难了。怎么办?对两种情况我作了不同的处理。(一)随着哲学、逻辑学、语言学等有关学科的发展,后世出现了相当的术语的,我们对两者的内涵进行了仔细的比较和推敲,凡能证明是一个东西的,我们便用了后世的术语翻译它们了。属于这一类的,除了上述实体、存在、本质等外,还有如,将и(附随者)译为偶性,ии译为因偶性,等等。(二)当初亚里士多德当作术语,但后来在哲学上没有形成重要概念,因而没有再出现相当的术语,也就是说从术语的队伍里消失了的。对于《物理学》的这些术语我虽然经过努力想尽可能将它们译得像个术语一些,但是其中译者自己就满意的不多。如ύ译为间介,иί译为运动着,ά译为在一起等等,简直不像术语。然而,于无可奈何之余也只好先公之于众,求得大家指教了。

这个中译本系从勒布古典丛书(1929年纽约版)希腊文原文直接译出。勒布古典丛书本附有佛朗西斯科福德(FrancisM.Cornford)的英文译文,本意便于人们对照阅读,然而这位英译者片面追求英文本身的形式完美,因辞害意的地方很多,我不大参考它。在我对初稿进行修改时,郭斌和老师指点参考罗斯(Ross)主编的亚里士多德全集英译本。我找到了它的1930年牛津版。这个本子比较接近原文。希腊文分词和动词不定式用意是比较难把握的,这个英文译本在处理这些难点上对我有不少启发。

在本书翻译过程中郭斌和老师除了不断给予热情鼓励而外,还具体帮助解决了不少希腊文方面的疑难,最后又全篇校读一过,在此对他表示难忘的谢意。全稿译成后,曾请汪子嵩同志根据英译本进行校阅,并此致谢。还要感谢陈兆福同志,他愿意把自己编成的《亚里士多德生平和著作年表》附在这本书后,为它增光。

物理书籍读书心得体会范文3

暑假期间,拜读了著名科学家、物理学奠基人艾爱因斯坦和著名科学家利英费尔德合着的科普名著爱因斯坦的名著周肇威先生的译本:《物理学的进化》,感到收益菲浅,这次仅做一些零散的摘抄以及自己粗浅的感悟,希望能尽量使这些零散的摘抄多少能反映出全书的结构、思路和精神。

这本书主要介绍物理学观念从伽利略、牛顿时代的经典理论发展到现代的场论、相对论和量子论的演变情况。其中选择了几个主要的转折点来阐明经典物理学的命运和现代物理学中建立新观念的动机,从而指引读者怎样去找寻观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的联系。这本书问世后,物理学有了空前的发展。它由爱因斯但和英费尔德合作写成,前者是相对论的建立者,后者最擅长写通俗物理书。他们设想本书的读者是缺乏数学和物理学知识的。因而书中不引用数学公式,文字通俗,举例浅显,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值得我们学习和从事物理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好好读一读。

黑格尔有句名言说,熟悉了一门科学的历史,也就熟悉了这门科学本身。我记住了这句话。感觉这本书有很多值得我们阅读和思考的价值,可分为以下几点:

(一)这是一本有关物理学问题的通俗读物。作者总是从日常生活中最简单、最常见的现象去着手观察、分析问题,最后不可避免地引导到抽象、深刻的物理概念。这种深入浅出的写法,我以为是本书的一大优点。

在前言中,作者写到这本书是你我之间的亲切的交谈。你也许会觉得它讨厌或有趣,枯燥或激动,但是,如果本书能使你多少知道一些人类有发明能力和智力,为了更完善地了解、掌握物理现象的规律所进行的无穷尽的斗争,我们的目的便算达到了。

我们的目的在于用粗线条描绘出人类如何寻找观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的联系。我们试图说明是什么样的一种动力迫使科学建立起符合于客观实在的观念。

关于我们所想象的读者的特征,曾作过很长的讨论,并且处处都在替他着想。我们想象他完全缺乏物理学和数学的实际知识,但是却具有很强的理解能力,足以弥补这些缺憾。我们认为他对物理学和哲学的观念很感兴趣,同时他对努力钻研书中比较乏味和困难的部分很有耐性。他认识到,要理解任何一页,必须细读前面的每一页。他也知道,即使是一本通俗的科学书籍,也不能像读小说一样去读它。

诸如这样的语言很多,让人感到分外的亲切,感到可以读下去,可以读懂物理,这使我想到,我们平时上课时,如果也能考虑到学生的易听性、易懂性,深入潜出,让课堂也变成一本可读性较强的书,是否也会赢得更多的学生呢。

(二)运用比较引人入胜的,精彩的小例子,阐述科学的真谛。书中多处在阐述道理的时候,注重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吸引读者津津有味的读下去,它形象的把发现科学的过程与福尔摩斯探案相对比,非常的生动。

我们设想有一个完美的侦探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所有重要的线索,这样使我们不能不提出自己对事件真相的见解。如果我们仔细研究故事的构思,不等作者在书的结尾作出交代,我们就早已得到完满的解答了。只要不是低劣的侦探故事,这个解答不会使我们落空,不但如此,它会在我们期待它的一刹那就立刻出现。

我们是不是可以把一代继一代地在自然界的书里不断发现秘密的科学家们比作读这样一本侦探小说的人呢?这个比喻是不确切的,并且以后得放弃它,但是,它多少有些比得恰当的地方,它应当加以扩充和修改,使更适合于识破宇宙秘密的科学企图。

从柯南道尔写出动人的故事以来,几乎在所有的侦探小说里都是这样开始的:侦探首先搜集他所需要的、至少也是他的问题的某一方面所需要的一切事件,这些事件往往是很奇怪的、不连贯的,并且是毫不相关的。可是这个大侦探知道这时不需要再继续侦察了,现在只要用纯粹的思维把所有搜集起来的事件连贯起来。于是他拉拉小提琴,或者躺在安乐椅上抽抽烟,突然间,他灵机一动,这个关系找到了。他现在不仅能解释现有的线索,而且他知道还有其他许多事件一定也已经发生。因为现在他已十分准确地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它,如果他愿意的话,他可以出去收集他的理论的进一步的证明。

如果我们再来说一句老生常谈的话,科学家读自然之书必须由他自己来寻找答案,他不能像某些无耐性的读者在读侦探小说时所常做的那样,翻到书末先去看最后的结局。在这里,他既是读者,又是侦探,他得找寻和解释(哪怕是部分地)各个事件之间的联系。即使是为了得到这个问题部分的解决,科学家也必须搜集漫无秩序地出现的事件,并且用创造性的想象力去理解和把它们连贯起来。

凡是读过侦探小说的人都知道,一个错误的线索,往往把情节弄糊涂了,以至迟迟得不到解决。凭直觉的推理方法是不可靠约,它导致了对运动的虚假观念,这个观念竟然保持了很多世纪。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在整个欧洲享有至高无上的威望,可能是使人们长期相信这一个直觉观念的主要原因。

由此也让我想到,如果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也能够善于如此,是不是课堂就能够更生动起来呢。

(三)这本书很注意重大事件中不同观点、不同思想之间的争论,与物理学大厦的建立过程中的矛盾与波折。把读者引到了更加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物理学发展历史,不可能脱离它赖以生存的社会和哺育过它的文化背景。

比如说书中对于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开创了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抽象思维、数学推导和科学实验相结合的历史过程进行的详尽的叙述。它这样评论:伽利略的发现以及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真正的开端等等。这些文字在高中物理教科书的阅读材料中也曾见过,而此处再读,倍感亲切。

(四)在物理学发展史中以及重大发现的描述中,他注重质疑和提出问题的重要性,书中写道: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能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他创立狭义相对论来源于他从牛顿力学和电磁理论之间找到了一些矛盾,然后从这些矛盾中提出疑问,然后再深入下去找到对物质运动的认识的新的大框架,当时有这个想法的时候,他才16岁,到他26岁的时候,经历了10年的思索研究,1905年的时候提出足以影响科学技术发展进程的狭义相对论,而这个伟大的理论却源于他当时对电动力学的绝对静止观点的置疑。类似地,图灵提出人工智能始于他对你无法制造出一台替你思考的机器这一当时的常识的质疑。这也使我想到王淦昌院士,他是提出我国著名的863计划的四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之一,曾于20世纪30年代留学德国。他说:我从年轻时就敢于对前人的工作提出质疑,特别是那些与实验不符的结果,常在我脑中打个问号。1934年他在出席一次国际学术会议时,当时有一个叫波特的人提出他在轰击铍时,发现了伽玛射线,王先生当时就觉得不可能是伽玛射线,因为它没有这么强的能量,没有这么大的穿透力。他跟导师讲,希望重新设计这个实验,证实自己的判断。可惜未得到支持。第二年查得威克发现这个射线是中子,因为中子和质子的质量一样,当时不带电所以就很难被发现。查氏因此而获诺贝尔奖。

中国有句古话: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也。黑格尔也说过一句话:在相同的东西里边,你能够找到不同,这才是你的本事。所以在没有疑问的地方有人提出问题来了,这个就是进步。真理往往诞生在100个问号之后也是这个道理。这更使我想到,在我们的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学会发现和质疑是多么重要的啊。

(五)书中的科学推理与思考精彩无比。有人说科学的全部就是对每天的思考加以提炼。而爱因斯坦的推理就是让我们真正领略到科学的真谛。比如下面的几段文字。

我们可以继续应用直接的推理方法。思想的出发点仍然是伽利略的惯性定律。我们着实还可以应用这个在解决运动的难题中极有价值的线索从而推出许多结论来。

让我们考察在平滑桌子上朝不同方向运动的两个球。为了想象得清楚些,假定这两个方向是相互垂直的。因为没有任何外力,所以球的运动是绝对均匀的。再假定它们的速率也相等,即这两个球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经过相同的距离。但如果说这两个球具有相同的速度是否正确呢?可以答是,也可以答否!假使两辆汽车的速率计上都表示约64公里每小时(40英里每小时),我们通常便说它们的速率或速度相等,而不管它们是朝哪一个方向开行的。但科学必须创造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概念,供它本身使用。科学的概念最初总是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普通概念,但它们经过发展就完全不同。它们已经变换过了,并失去了普通语言中所带有的含糊性质,从而获得了严格的定义,这样它们就能应用于科学的思维。

把概念加以推广是科学上常用的办法。推广的方法不一定只有一种,通常有很多种。但不管是哪一种推广,都必须严格地满足一个要求:假如原来的条件完备时,推广了的概念必须化成原来的概念。

我们可以用目前所讨论的例子很好地来说明这个意义。我们可以首先试着把速度、速度的改变和力等概念推广到沿着曲线运动的情况里去。在科学术语上,当我们讲到曲线的时候,已把直线包括进去了。直线是曲线的一种特殊的、平凡的例子。因此,如果速度、速度的改变和力被引用于曲线运动,那么它们就自发地被引用于直线运动。但是这个结果不应跟以前所得到的结果相互矛盾。如果曲线变成直线,那么所有推广了的概念都必须化成描述直线运动的已熟知的概念。但是要惟一地确定这个推广,这样一个限制是不够的。根据这个限制来推广一个概念,还存在很多种可能性。科学的史实指出,就是最简单的推广也有时成功,有时失败。我们必须首先作一个猜测。在目前这个例子里,很容易猜出正确的推广方法。新的、推广了的概念是非常成功的,它既帮助我们理解抛在空中的石子的运动,还帮助我们理解行星的运动。

曾有人在网上讨论,什么是哲学?其实我也觉得,物理学与哲学是密不可分的。哲学是研究一切存在之间抽象的相互关系的学科。哲学就是在从为什么到是什么的过程中产生的学问。从前是,现在是,未来仍然是。这一段路,还有好长要走。这大约就是海德格尔称自己为途中的思想家的原因。《物理学的进化》全书从头到尾,字里行间,无一处不弥漫着物理哲学情绪。虔诚的读者若跟随作者一道探险,即能被书中浓郁的物理哲学情绪所感染;最后终会被完全浸透,完全征服。这最后一点也是我最喜欢读这本书的原因。

F132.cOm更多精选心得体会阅读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一:《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摘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泰戈尔曾说:“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它定晴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

【关键词】 爱 尊重 暑假,我捧起了《爱心与教育》一书,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真是感动人。泰戈尔曾说:“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它定晴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

《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每个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尤其我在书中读到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李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

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基础教育阶段的处于生命中最主要的集中学习时期,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各方面处于形成阶段,有着多方面的需求和发展,充满生命活力和潜力。这段时期的教育影响远远越过该阶段而扩展到终身。

因此最需要老师对学生的爱,懂得对生命的独特价值,并善于开发其生命潜力。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动人的灵魂,无法引起人的共鸣,不足以震撼人的情感,那就不是成功的教育。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具有爱心和知识,对学生来说,他们喜欢前者。学生们特别渴求和珍惜教师的关爱,师生间的真挚的情感,必定有着神奇的教育效果。爱学生就让我们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吧。

当我们在阅读这本书时,可以慢慢思考些什么,这些思考使我们能够深刻体会一下爱的教育。爱是人类的永恒话题,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而在教育中,爱更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关键,也是教育的基本要求。爱需要教育,教育也需要爱。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教育思想在所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在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爱的教育”。

教师作为师生关系的主导者,需要“有意”地发现、寻找、创设“有情”情境,运用超乎于父母兄弟的爱、富有更多理性的爱,去感染和培养学生的心灵,发展他们的道德情感,形成完美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我们感染、教育学生的情感魅力,是关心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

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爱,这种爱的表达既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真情流露。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教师,更会把我们当作朋友,兄弟,父母。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是无从谈起,感情当然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总之,爱的教育是治疗心灵创伤的良药,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被爱的人才懂得去爱人,爱给人力量,给人温馨,也给人美丽的心灵和情感。让孩子们心中拥有爱,很多问题都可能在爱的暖流里溶解。这就是《爱的教育》给我的启示。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已经完成了对于爱的思考——爱是博大的,无穷的,伟大的力量。是教育中所不能缺少的。

沈阳市第二十八中学

刘媛媛

篇二:《教师的智慧》读书心得体会

《教师的智慧》读书心得体会

《教师的智慧》,这本书已经不知道被我看了几遍了,可是就死被书中的一个个教育案例和故事吸引。书的作者焦晓骏,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员,江苏省教育学会新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苏州工业园区第十中学副校长。曾任中小学英语教研员,多年来专注于英语教学研究及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获“中学英语学科带头人”、“高中英语教学能手”等称号。在各类报刊发表文章100余篇,出版《教师的智慧》、《高中生一定要上的12堂英语写作课》、《网络,让我欢喜让我忧》等著作。看着书上一张小照片和这小段简介,心中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因为书中的一个个平凡的小故事却在他的笔下引出一个个不平凡道理,更彰显着他为人师的智慧。

此书分为“智慧使者、人文校园、冷描热点、岁月页码、修学英国、漫步英伦”六部分,每一部分那一个个生活中的小案例,作者用他的细腻和善于发现积累的一个又一个的案例,并让这些案例在专业理论的指导下更富有意义地发展着。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各种各样的案例总是持续不断地在上演着,每个孩子都用自己与众不同的方式上演着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而这些案例在我们不同的关注中以不同的方式发展着,而我们的细心观察和发现并引导会让孩子有不同程度的进展呢。仔细想想当自己面对学生时的沮丧和抱怨,自己就是缺乏了这样细心的关注。

书中围绕诸如“公开课与日常课”、“师生冲突怎么办”、“优质课到底谁说了算”等一个个教育场景对教师行为、表现、主张、反思与感悟进行忠实记录,可是在字里行间,感受到的是教师智慧的闪现和脉动。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治班的看法——治班若烹小鲜,做菜烧饭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不是什么难事,关键是怎样做出美味来,那真的是一门技术和艺术呢。从中也让我深刻体会到身为一名班主任,我们更应该是个理智、明智、博爱的人。因为当我们怀着快乐博爱的心做出来的饭菜,里面充满了爱的味道,才是最美味的。今后的工作中我会这样做:

做一个理智的教师。我是个情绪化比较严重的人,总是率性而为,而总是控制不住。任“江山易改禀性难移”来安慰自己。其实教师不仅要情感充沛,而且应理智健全。在教育活动中,情绪的躁动、难言的苦恼是难免的,需要用理智去克制,需要用理性去引导。所以自己以后要多读书,多为孩子,同事、家人服务,多思考一下所面对的问题多角度多方法的设计解决预案,解决问题以理服人,才会用理性的光芒去照亮黑暗的心灵。

做一个明智的教师。《教师的智慧》这书的主旨就是要教师做个明智的人。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明智的教师是改革的积极参与者、主动调适者。因为明智的人,善于明理,善于辨析;明智的人,善于把握大势所趋。面对教育方式多样的今天,采取哪种方式来处理师生关系、解决冲突和问题,反映了教师行为的明智程度。所以我要积极参与到现今的教育创新中去,多学习理论知识,多向同事学习治班教学的经验,丰富提高自己。

教师是一个博爱的人。关爱每一个学生是师德的灵魂,宽厚仁爱,有理有节,人性丰满,才是教师的德智情怀。面对学生充满爱与关怀,面对知识,充盈渴望;面对同事多关心。处理好师生、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让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丰满而快乐。

《教师的智慧》一书让我看到教育是一种行动的艺术,身为教师要不断地读书学习,要时常重新认识自己,在工作中不断思考,在思考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求做到最优秀,但求做个学生心中的好老师。

篇三:教师读一本书心得体会大全

教师读一本书心得体会

读一本好书,像是和它交朋友,像是给心灵洗澡,《做最好的老师》书中的每一个字,每

一句话,都震撼着我的心灵,一直让我感动着。我深深爱上这本书,如同爱着我的孩子们,

我要努力,努力,再努力,一步步向李镇西老师走进。 人们给予教师许许多多荣耀的称誉。“教师是红烛。”、“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尤其是中国儒家将尊师敬孔的思想发挥到极致,“天地

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影响浸润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然而今天的教师不再拥有令

人真正崇敬的荣耀和光环。重塑教师形象,还教师与教育最本真的面目,是我们每一个人民

教师神圣的职责和不可推卸的义务。那么站在21世纪的今天,尤其是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今天,

我们理想中的教师应该是怎样的呢?在我们的心中应该建立起什么样的教师形象呢?读了李

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给我了一些启示。 “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长长的句子,

艰辛是定语,耐心是状语,热情是补语;又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根号,一叠叠作业本

为他的青春无数开平方。”其实这些都只说了一半。因为,对于幸福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不

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我则

认为:教育首先是一种服务,教师是一种带有浓厚服务性质的职业。一种为每一个学生健康

成长提供帮助的服务,一种为社会培养健康健全的人类的服务。也惟有如此,作为教师心怀

一种服务思想,才可能从过去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误区中走出来,走进学生,亲近学生,

关心爱护学生,蹲下来悉心聆听他们的心声,熟悉他们的呼吸,也只有这样才能为他们提供

最切合实际的东西,才能为他们铺设好最适合他们的道路,让他们能够在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声中他们张扬个性,茁壮成长。其次,当代的教师还要树立这样的观念:“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一名好教师,一名爱学生的教师,会将学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们,尊

重他们,视他们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教学相长。

再次,作为当代的教师还应该“善思“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思想的芦苇。”笛卡尔说:“我

思故我在。”教 师应该是个思想者。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做个有心人,去认真总结教育的得与失。职业教师选择了我不是因为时代的需求,也不是李老师所遇到的那种原因,而是我自己

的一些原因造成的,不管怎么样,有一句话说得好,选择一行,爱一行,我也是这样,我不

知道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对不对,但是当我面对那帮学生时,我觉得我应该做最好的老师,至少

对得起这帮孩子!我现在一直在努力,尽我心去做我做为一名教师应尽的一切义务和责任。 以

上就是我读完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后的几点不成熟的感想。篇二:中学教师读书

心得体会范文

中学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范文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高。我读了苏霍姆林斯

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受益匪浅,从中选出这几个“建议”谈谈我的想法。

一、教师,珍惜儿童对你的信任“教师面对的是儿童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

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其

实,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融洽的,教师应该学会蹲下来看学生,使他们感觉到你

对他是公平的,信任的。每个孩子都有他的可贵之处,在教师的眼里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在

学生做好的大时候,我们应该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在学生做的不好的时候,我们更要关心和指

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使他们在认识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不要加以指责,在每个人的心

灵深处都有很脆弱的地方,孩子也是一样。其实他们也很痛苦,作为教师就是要时刻给他们

启发和鼓舞,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使他们有自豪感和尊严感。

二、教学相长,取长补短

“如果你发现绝大多数儿童练习本的字迹端正秀丽,错别字很少,那么这就是个明显的

征兆:在这个班级里学生可以学到许多东西” 想一想,我这几个月的教学其实真是这样的,“练习本”就是学生习惯养成的一面镜子,

也反映着一名教师的教学效果。对于新教师而言,学生习惯的养成是今后有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我所缺乏的也就是这

一点,要时刻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得他们在今后的

学习中能更省力更有效。

要对同事们的经验加以研究和观察,并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进修和自我教育。

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学习优秀经验,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的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

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

三、教师的教育素养

“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的事业中的起码常识。只

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可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其实,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我想,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

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想想自己,在这方面做得确实不好,每天不停地忙于备课、上课、

批改,管理班级,总是抱怨没有时间读书,但闲暇时又懒得动,而那些教育书籍却安安静静

地躺在书架上,早已落满了灰尘。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想起找一点书来,看看有没有可以

借鉴的文章,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此时,想一想实在是可悲!可怜!现在觉得自己还年轻,

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还足以能“应付”小孩子,然而面对飞速发展的今天,可以说孩子们的视

野更加开阔了,我们不得不时刻要求自己要走在前面,那么惟有读书才能武装我们的头脑,

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的尴尬境地。而读书的这种意识更应该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

知识的渴望。

年轻的我对于教师这个行业还存在着比较稚嫩的想法,而学习对于我来说是补充自己,

使自己成熟的一个最好的方法,我要不断地学习,积累经验,使自己能成为一名名师。 中学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范文之二读了《一份特别教案》这本书心中有一些体会,深知要当好新时代的教师并不是一件简

单的事情,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对教师

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其实只指出了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

而“为人师表”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 师生关系主导在教师,据有关调查表明,教师的行为和态度是决定师生关系亲疏的决定

因素,70以上的受访问者认为影响师生关系的主导因素在于教师,66的学生认为自己和班主

任的关系还可以,24的学生认为和老师关系比较融洽,因为老师和蔼可亲,或是因为自己学

习好老师喜欢。只有少量学生认为和老师关系不太好,原因是因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好或不

守纪律。过去那种认为师生关系情同父子母女的传统认知受到了挑战。而且,师生关系和学生

接受教育程度有一定的联系。随着学生受教育程度的升高,他们与班主任的关系出现趋于平

淡的趋势,也就是说年级越小、学历较低的学生与班主任的关系越好。而学历较高的大学生,

他们生活学习独立性更强,与教师的接触机会较少,彼此可能缺乏 互相了解的机会,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认为自己与班主任的关系一般。 师爱最为公众期待

教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主动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

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公平合理,不抱偏

见,对自己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树立较高的威信。

教师要重视教育法规的学习,具有依法执教意识,以及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辨识力,要尊

重学生,不得变相体罚。

教师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有

更高的人文目标。如教师的形象,既要“德才兼备”、“严格负责”,又要“幽默风趣”、“热情

活泼”;对教师素质,要注意培养学生喜欢的“幽默”、“热情”、“机智”等特质;对自身形象

的追求,既要“自然”、“文明”,又要有“举止优雅”、“谈吐高雅”等较高素质修养层次的追

求。

教师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

关规定,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教师要具

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一名称职的教师要以对历史、对社会、对家长、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

神,努力做好教书育人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热爱学生的老师最受欢迎学生渴望的不仅仅

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老师的关爱。相互理解和尊重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原因其实是师生之间缺乏正确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造成的。其实教师

都是本着教书育人的态度来要求学生的,他们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子女来看待,基于恨铁不成

钢的想法,教师希望每一位学生提高自身的能力,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达到他们所期望

的目标。教师严格要求学生是为每一个学生着想,教师本身并不能得到任何的回报。学生应

该正确地理解教师的行为,不要产生厌学和反感教师的情绪。绝大部分学生还是很尊重自己

的教师的,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对教师不是很尊重。不尊重教师是一种极不文明的行为,比如

学生见了教师不说话,上课时间吃东西,不服从教师的管教等,这些行为应当坚决的制止。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理解和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因为每一位

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师的理解和尊重。老师对学生的批评,恰当的,就是一种激励;不恰当的,就会成为一种伤害,甚至还会导

致逆反心理产生。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批评时挖苦、损伤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因

此在日常生活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应把握批评的“度”,变“忠言逆耳”为“忠言悦耳”。参

加了多次的教研活动,给我最大的感触是无论是哪个年级的学生,都希望自己能碰到好的老

师。作为学生,都愿意与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当然也愿意接近有道德的教师。作为教师,

也都愿意与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当然也愿意接近有道德的学生。所以,要做一个让教师

和同学都愿意接近的学生,或者要做一个让教师和学生都愿意接近的教师,你本身就应当是

一个有道德的人。

教师要经常自省:

我认为教师这项工作,体现师德的意识是很强的。为人师,不仅要对学生负责,也要对

社会负责、对科学负责。如果马马虎虎教学,也可以应付过去,这只是敷衍塞责履行教学工

作。如果我们养成了自省精神,就可以在一日工作完了之后,自检一下自己是否尽职尽责。

反省自己可以激励自己,这是积极进取的表现。一个人,贵在自知之明,这需要有自省作为

手段。不“省”,自己就不知道自己长在哪里,缺在何处,一个人缺乏自知之明,容易骄傲自

满,时间一长,就会脱离群众,就会退步,就会降低自己威信。当然,只有自己努力才是唯

一的方法。

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意见: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我认为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

的教与学的关系实际上是一对矛盾,处理得好,会教学相长,形成一种师徒般的师生关系,

但处理不好,会产生对立情绪,造成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局面。老师应去研究学生的

心理,研究人的个性,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然后根据不同个性的学生去因材施教,

去处理一些问题,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老师要多了解学生的要求,不管是在思想工作还是

教与学工作中,只要多了解学生的要求,我们的办法才会更多,处理问题会更慎重,师生间

只要形成了一种和谐关系,教学工作、思想工作就会比较顺利。教师必须树立平等对待观:我觉得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闪光点,只是我们老师没有把他发掘出来。 每一位学生都是祖国的花朵。我提倡平等对待,教师应服务于全体,不厚此薄彼,想到

手心手背都是肉,好生差生都是生,努力做到一碗水端平,让所有学生同乘一辆前行的车;

教师应服务于全面,对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质,学习成绩以及身体素质都要悉心关照,服务

周到,促使其全面发展。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智力,潜能开发。 作为教师深感责任重大,对学生严格要求固然是必要的,但不能认为师生间就是一种教

育与被教育的简单关系,因为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会阻碍师生间的平等交流,观点具有“权

威性”,久之则会压抑学生的潜能,不利创新人才的培养。“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学生对

老师的尊敬之言。好的师德师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相

互学习、相互尊重。既然做“父亲”,就要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负责。 中学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范文之三百年孤独是我读过的第一本世界名著,当时我读初一,正是喜欢孤独寂寞用词的小女生,

为了这个名字,我从图书馆借了来,可是第一句: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的枪口中,奥尔良

上校想起了多年前他第一次看到冰的情景(大意如此),一下让我蒙了,我把它放到一边,不

愿再看,直到一个月后,图书馆催我还书了,硬着头皮拿起了书,看了两页。从看到第三页后,我的手再也离不开这本书,我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奉献给这本书,我

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反复看了三遍,从来没有一本书给我这样的经历:我把生命交给一本书了!

那一个月,我无法跟人交流,无法大声说笑,满脑子都是奥尔良家族每一个人的身影,每一

个都那么鲜活,每一个都那么特立独行,但所有的人都那么孤独于世! 每一次合上书,我都怀疑自己是否有勇气再翻开它,因为那种孤独从每一个字里透出来,

压得我喘不过气,但每一次打开它,我又不愿意合上它,仿佛只有这本书才是我的世界,才

是我活下去的理由。

可能我讲了这么多,还算不上谈读后感,差不多快一年了,当年看完此书的感受到今天

还清晰如昨,每一个人问我看它的感受,我只有两个字:我怕。是的,我怕,我怕那种孤独,

我怕自己爱上它而无法自拔,马尔克斯是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它的文字是被上了魔咒的,记

得当时,我一边看书,一边胸中涌上巨篇三:《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书心得体会《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书名是《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什么是幸福?幸福是人生的主题,只

有感到幸福的人其人生才是快乐和阳光的,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毕生所求所愿。世界上每一

个人都想自己有所成就,每天都在寻求幸福的人生,但是,并非人人都能在追求中得到幸福。

原因是对幸福缺乏认识、感悟和理解,还记得小时候的语文课本中就有对幸福的阐述,它非

常生动而具体地告诉人们:幸福是夏日的井水;是雨后的朝阳;是雪中送炭;是为他人忘了

自己;是给别人带来快乐。可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幸福在哪里? 教师职业的劳心劳力、社会地位、劳动报酬确实很难轻言幸福,特别是每天面对一群可

爱的孩子有时也感觉不到幸福,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事实上很多教

师在享受着教育、体验着幸福,他们以多元、多姿、多态的幸福观诠释着什么是教师的幸福,

怎样才能在平凡、清贫、烦琐中不断汲取幸福和快乐的元素。其实对于教师来说,是否能时

时处处感到幸福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不仅仅影响着其人生是否快乐,更影响着学生,只有教

师幸福,学生才会感到幸福,特别是我们这群缺少幸福的孩子。那么教师如何去感受幸福呢?

首先,要懂得享受课堂。课堂是教师生命最重要的舞台,一个懂得享受上课的人,课堂便自

然会成为其享受幸福的重要舞台,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和学生一起痛苦、一起欢

乐,你就会少了许多教学的焦虑和烦恼。 其次,要懂得享受学生。教师职业幸福感最重要的源泉一定是学生的成功和他们对你的

真情回报,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许多不利因素都可以从学生对教师的尊重、理解、感激中

得到弥补。但要让学生感恩你,你就必须学会感恩学生、呵护学生、尊重学生,真正做到这

点并不容易,但如果你只知道权威,那也许你 会离幸福更远。幸福不仅仅来自工作,更来自生活。家人、朋友、闲情、雅趣是幸福生

活不可或缺的。也许手头钱是有点紧,但还得学会舍得用杯水车薪中的一水一木去买些喜欢

的书、买件心仪的衣服,和家人、朋友一起去聚个会、旅趟游。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自

觉高雅的生活情趣很重要。第三,要懂得研究教学。把教学工作看做是一种简单的重复,那必然厌倦,也无言幸福。

应把研究教材、教学当成提高自己素质的必走之路,应把教学作为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

体现。

其实,教师的职业幸福是一种心态和状态,也是信念与追求的体现。教师是精神的“传

道士”,必须拥有好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社会,这与我们的幸福“鱼水情深”。心态决定状态,

有了好心态就有了好心情,心情是可以传递的,教师是爱的事业,有了好心情,就能笑对生

活,就能爱每一个学生,同他们“打成一片”,非常专一的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能通过言

传身教让学生陶醉,接受情感的洗礼、引导和激励。况且,有了好心态,就会少些烦恼多些

快乐,少些狭隘多些豁达,就会视教师为一种艺术,在忙碌之中、创造之中收获更多的幸福,

乐此不疲虽苦犹甜。我认为,当我们教师的劳动被他人、社会认可时,必然会带来无比的快

乐,会被幸福紧紧“包裹”。我想,教师的职业幸福就是来源于平凡、忙碌而又充实的每一天。这也许正是所谓天长

地久的幸福吧!那么,我也会说我爱教师这个职业,我也会为教师这个光荣的职业贡献毕生

的精力。篇四:读一本书心得体会 读《师德规范践行面对面》心得体会 太和县宫集中心学校 刘伟

2013-5-6 读《师德规范践行面对面》心得体会

一、爱岗敬业。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既然我

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

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

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二、加强政治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养。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恪尽职守,遵守社

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

三、爱心是师德素养的重要表现。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

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

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

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

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孜孜不倦,积极进取。有句话说的好,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

就向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以求教好每一位学生。怎

样提高自身素质呢?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孜孜不倦的学习,积极进取,开辟新教

法,并且要做到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精益求精,厚积薄发,时时刻刻准备着用“一眼泉的

水”来供给学生“一碗水”。


物理读书心得体会


物理直觉思维是个体在面对某一物理问题时,以个体已有的整体知识结构为根据,不经过逻辑思维而迅速获得结论的思维。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物理读书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物理读书心得体会范文1

好久没读教育经典。偶然在书架上发现一本尘封已久的书籍,拿来或粗或细的阅读,却也能或多或少的明悟书中的道理,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是一本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书,名叫《物理教育通论》,分为十八个章节阐述了作者在物理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我个人比较关注的是前面部分章节内容。

自古以来,人们在教学实践中都在探讨学习问题。早在纪元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学者如孔子、荀子等就探讨过学与教的规律,形成了一定的学习理论。后来,西方心理学家纷纷以动物或人为对象,探讨学习过程,发现了一些学习的规律与特点,从而各树一帜,自成流派,创立了多种学习理论。书中对学习进行了最一般的定义主体在生活过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获得个体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比较持久变化的过程。上述是一个广义的学习定义,教育情境中的学习与它不完全相同。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它是按照教育目标来改变学生心理和行为的过程。因此,教育情境中的学习可以定义为:凭借经验产生的、按照教育目标要求的比较持久的能力或倾向的变化。其实,通俗来讲,就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技能技巧以及培养正确世界观的过程。

书中还介绍了学习的分类:美国的布鲁姆、奥苏泊尔、苏联的彼得罗夫、我国的潘菽等都对学习进行了各种分类,结合中学物理的学习特点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可把中学物理的学习分为以下几种:1.物理知识的学习:指对物理学系统知识的学习,并了解其实际应用。2.物理技能的学习:主要是物理实验的操作技能。3.能力发展的学习:主要指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4.物理学方法的学习:主要指观察方法、实验方法、理想化方法、物理模型方法、等效方法、类比方法、数学方法、美学方法等。5.科学态度的学习:主要指尊重事实、严肃认真、实事求是、按科学规律办事的态度。另外还有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等方面的学习。

学习理论是物理学的基础。学习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可行的起点,从而发现一般的教学原理。故此,书中接着介绍了古今中西的代表性的学习理论。中国可以说是学习心理学思想的发源地。远在纪元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形成了较系统和完整的理论流派,其代表人物是孔子。孔子在长期的教学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许多学习理论。他认为,学习是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学习的心理条件有:志和信的学习信念、动机;好与乐的学习兴趣、爱好;学贵有恒的学习毅力,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等。总结的学习方法有:以学为主,学、思、习、行相结合;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多闻、多问、多见、多识;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从博返约,一以贯之;告知往来,叩其两端;先做好学习准备。每天检查学习结果等。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发现学习理论,他认为,所谓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发现学习理论结合中学生物理的学习,其学习过程可分为以下五个过程:掌握学习课题,提出假说,推敲假说,验证假说,发现与归纳。

从学习理论来讲,学生的一切学习心理活动都是以感知觉为先导。可以说,感知是一切物理知识的来源,是认识物理世界的开始,是一切学习心理活动的基础。所谓感知,在心理学上是指感觉和知觉而言。感觉是人们对当前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如学生对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中产生的光声、机械运动、温度变化、气体性质等个别属性的反映,就是对这一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的感觉活动。知觉是指人对当前客观事物整体及其相互联系的反映,如雷雨天、观察者通过眼看到闪光、耳朵听到雷声就可形成这是大气中放电现象的概念。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的感知活动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教学中遵循这些规律,有利于提高感知的效果,培养感知能力。首先从被感知的物理现象来说,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学生清晰的感知(强度律)。如演示实验中采用大型演示电流计,某些演示实验采用投影仪投影,讲解重点语句时提高声音等。第二,被感知的对象必须与它的背景有所差异,差异越大,越易感知(差异律)。如采用试管盛水做有关的实验时,试管内的水一般染成红色,以区别试管的玻璃。第三,在静止的背景上恰当地使观察对象呈现着运动的状态,可以增强感知效果(活动律)。第四,两种不同的对象同时或先后出现,可以增强感知效果(对比律)。如颜色对比,形状对比,声音对比等。第五,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或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系统或一个整体,而为学生清晰感知(组合律)。第六,在学生感知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变换物理现象呈现的形式(变化律)。第七,多种感官同时参加的感知活动的效果好(协同律)。那么根据感知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形象与言语结合起来。在学生感知物理现象过程中,引导学生言语参加活动,让学生说出所感知的现象,变化以及作必要的文字记录,都可以达到提高感知的效果。

物理读书心得体会范文2

读了雷洪、王伟庆主编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创新教学设计》一文后,我深受启发,知道了物理教学要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学生的探究活动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化。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学习感受到,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的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但是,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完成探究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教师也要予以指导。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做新课程改革的领跑人呢?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观、教师观提出了挑战,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

一、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角色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

二、终身学习,优化知识结构

物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物理教师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新课程对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不断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师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注重物理的教育功能,主张通过物理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养。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物理教师在人文素养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师要学习人类社会丰富的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新课程对物理教师还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要具有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与教材的整合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等能力。

在新课程内容框架下,绝大多数教师由于知识的综合性与前瞻性不足,难以独自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指导工作,要求教师之间必须建立起协作的工作思想。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取长补短。

在新形势下,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将终身学习内化为自学行为,时刻保持学习、研究、反思、发现、探究、创新及总结的态度,力求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素质的教育工作者

三、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模式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中,智力因素的开发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推进教学进程与实现教学效果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的作用。在授课中重视物理实验和物理知识的讲授,结合介绍物理学家的故事,物理趣闻和物理史料,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体会物理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作用;善于对比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引发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引导学生寻找当前问题与自己已有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强化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最后还应通过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向学生展示知识的来龙去脉,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物理读书心得体会范文3

《物理学史》由金刚主编,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主要介绍了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物理学发展的梗概,分为古代物理学、经典物理学、近代物理学,对于现代物理学的两个基础领域天体物理和粒子物理也做了概要的介绍。本书较为突出地介绍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取得的成就及其对于世界科学进步的贡献。此外,部分章节后还附有阅读材料,主要介绍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有代表性得人物和重大事件。

几百年前,物理学叫自然科学,被人们看成是哲学的一部分。牛顿的一部经典物理学著作就取名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是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发源地。学习物理学史会告诉我们,许多物理学的新发现与哲学思潮有联系。能量守恒定律与转化定律的发现受康德哲学的影响,反过来又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依据之一。物理学的进展往往给哲学的进展提供新鲜例证,而哲学也常对自然科学指出前进的方向。

物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意味着能够更多的创造出人们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在我看来,要想完整表达物理学史对我们学习的要求,应做到以下几点:

1、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句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带着兴趣去学某样东西的时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物理学史记载人类揭开世界奥秘和令人兴奋的探索历程。不论是否喜欢历史,大多数人都是喜欢听故事的,因为孩子最早的认知就是从故事中体味和形成的。以故事的形式讲历史学生更易接受。

2、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既是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物理学史中描述许多科学家善于从不被注意的一些平常现象中细心地观察与思考的事例。比如伦琴一生在物理学领域中进行过大量实验研究工作,一次实验中,他偶然发现包有黑纸的底片被曝光,但他从没放弃过着一个细小现象。正是他从这种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使他发现X射线从而获得诺贝尔奖。学生在了解物理学史知识的过程中便可认识到注意观察和认真进行实验是学好物理学的关键。因此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有意识的观察,亲自动手实验,逐步培养勤观察、勤思考的习惯,这种能力的培养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受益无穷。

3、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培养质疑精神和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

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首先表现在怀疑和批判的精神。科学史上大量实例表明,不囿于传统理论和观念,还迷信权威和书本,是科学创造的思想前提。众所周知,在爱因斯坦之前,洛伦兹和彭加勒已经走到相对论的大门口,只是由于未能摆脱绝对时空观的束缚,才没有最终迈进相对论的门槛。正是由于爱因斯坦抛开了绝对运动和静止以太的观念,并深刻地审查了同时性概念的物理学根据,才创建了狭义相对论,引起了人类时空观的巨大变革。

4、通过学习物理学史,学习物理大师的科学方法和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

物理学研究中建立了许多理想模型,理想过程、理想实验、运用了观察和实验,类比和联想,猜测和试探分析和综合,佯谬和反证方法,科学假设方法等等,物理学史中有大量的生动事例说明科学大师们熟练而巧妙地运用这些方法取得重要成果的过程。利用这些事例,可以对学生进行具体的科学方法的教育。比如讲自由落体运动时,介绍伽利略用归谬法驳斥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得快。伽利略指出:如果从塔上落下来两个同体积的球,其中之一不另一个重一倍,按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重的不轻的快一倍。如果将两球绑在一起,重量之和大于重球,下落速度应该比重球快。但如果两球是独立的,他们应该比轻球快,比重球慢。一件事情却出现两种结果,证明理论有误。爱因斯坦在创立相对论过程中,设法用真实实验来说明,设想了大量的理想实验,理想模型,成为物理学史中的一朵奇葩。

5、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服务于物理知识的掌握。

任何理论的建立都不是某个人突发奇想而出现的。都有其发生、发展、成熟的过程。有的需要一个人一生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善一套理论。1687年,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这部巨著总结了力学的研究成果,标志了经典力学体系初步建立。这是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综合,是天文学、数学和力学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牛顿创造性研究的结晶。但是这些成就并不能只归功于牛顿一人,因为在牛顿之前就有很多科学家在这方面做过大量有成就的研究,并取得大量成果,这位牛顿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资料方面的基础。牛顿在一封给胡克的信中写道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人们通常认为他指出的巨人是伽利略和开普勒。其实他完成的综合工作是基于从中世纪以来世世代代从事科学研究的前人的累累成果。

6、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培养科学精神。

所有的科学家,都不能脱离他所在社会,他首先是一个社会人,然后他才是一个科学家。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遥想两千三百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提出物理学的概念以来,物理学真是历尽荣辱兴衰,但最终冲破了神学的桎梏。在科学的海边探望的孩子牛顿,奠定了物理学的基础,三百多年来,物理学已发展成为一门以人类进步、社会发展休戚相关的学科。物理学作为一门最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发展动力是深深地植根于人类对真理的非功利追求上,正是这种非功利的追求给人类带来最大的收益。它的发展从来就对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发生巨大影响。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主要动力便是科学精神,现代科学精神的典范和集中的反映就是现代物理学。以现代物理学为代表的科学精神,是人类进步的一面旗帜,它将高高飘扬在未来的岁月中。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习科学家的优良品质,刻苦学习,向科学的高峰勇敢地攀登。

1.物理讲座心得体会范文3篇

物理老师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物理学科要求有敏锐的感知及判断能力,深刻剖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的文字阅读及表达能力,大胆创新的实验探究及操作能力等,综合程度高。下面是美文网,为大家准备的物理老师读书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物理老师读书心得体会范文1

今天,有空静下心来细读《中学物理教学参考》第10期。读完之后,发现很多文章都跟课堂教学密切相关,很是受益。

最欣赏戴金平老师的《关注物理概念教学的盲区》,戴老师的研究方法很是独特,但非常具有说服力。他给上完课后的学生进行无记名的调查问卷,从数据中看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一系列的调查数据反思概念教学。第一次看完,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研究方法,也是一种非常需要进行的研究。之所以是一种非常好的研究方法,是因为他关注了课堂,关注了学生,而这正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细想,往常我们觉得课上得好不好,大多都是看老师的。之所以是一种非常需要进行的研究,是因为我们日常给学生上完课后,靠的是作业反馈学生掌握情况的好坏,而很少反馈教师教学的好坏。我们太多时候关注学生学习的好坏,而忽视了教师自己教学的好坏,忽视了教师自身的成长!

张主方老师的《课堂实验探究有效性的思考和实践》写得非常详细,一看就是来自与真实的课堂观察,其中有非常多课堂案例,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好好研读。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发现,张老师的案例来自于平时的积累。可见,一线教师课后做好教学反思,多写写成功的或是失败的案例,那么迟早可以写出一篇有着丰富案例支撑的好文章。

张曦老师的《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学的“3I”原则》颇有新意,内容非常精细,特别欣赏他的观点:物理教学中倡导提高趣味性、拓展信息量和增强影响力。其中,他提到拓展信息量,让我产生了共鸣,因为我最近一直在写一篇关于这方面的文章。可见,好文章可以使自己的想法更成熟。

司德平老师擅长于比较研究,我看过一些他的比较研究的文章。这次他写的是《高中物理人教版课标教材与大纲教材内容的比较研究》。一看到这个题目,我就在想,身处河南的他是从2008年才实施新课程的。而有些省从2006年就实施新课程了,但关于这两套教材的对比研究的文章为什么那么少。可见,好的文章立意到处都是,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的眼光!

虽然我喜欢解题,但我更喜欢课堂和学生。非常喜欢《中学物理教学参考》关注课堂和学生的文章!希望《中学物理教学参考》越办越好!

物理老师读书心得体会范文2

久没读教育经典。偶然在书架上发现一本尘封已久的书籍,拿来或粗或细的阅读,却也能或多或少的明悟书中的道理,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是一本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书,名叫《物理教育通论》,分为十八个章节阐述了作者在物理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我个人比较关注的是前面部分章节内容。自古以来,人们在教学实践中都在探讨学习问题。早在纪元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学者如孔子、荀子等就探讨过学与教的规律,形成了一定的学习理论。后来,西方心理学家纷纷以动物或人为对象,探讨学习过程,发现了一些学习的规律与特点,从而各树一帜,自成流派,创立了多种学习理论。书中对“学习”进行了最一般的定义——主体在生活过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获得个体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比较持久变化的过程。上述是一个广义的学习定义,教育情境中的学习与它不完全相同。

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它是按照教育目标来改变学生心理和行为的过程。因此,教育情境中的学习可以定义为:凭借经验产生的、按照教育目标要求的比较持久的能力或倾向的变化。其实,通俗来讲,就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技能技巧以及培养正确世界观的过程。书中还介绍了学习的分类:美国的布鲁姆、奥苏泊尔、苏联的彼得罗夫、我国的潘菽等都对学习进行了各种分类,结合中学物理的学习特点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可把中学物理的学习分为以下几种:1.物理知识的学习:指对物理学系统知识的学习,并了解其实际应用。2.物理技能的学习:主要是物理实验的操作技能。3.能力发展的学习:主要指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4.物理学方法的学习:主要指观察方法、实验方法、理想化方法、物理模型方法、等效方法、类比方法、数学方法、美学方法等。5.科学态度的学习:主要指尊重事实、严肃认真、实事求是、按科学规律办事的态度。另外还有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等方面的学习。学习理论是物理学的基础。学习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可行的起点,从而发现一般的教学原理。故此,书中接着介绍了古今中西的代表性的学习理论。中国可以说是学习心理学思想的发源地。远在纪元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形成了较系统和完整的理论流派,其代表人物是孔子。孔子在长期的教学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许多学习理论。他认为,学习是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学习的心理条件有:“志”和“信”的学习信念、动机;“好”与“乐”的学习兴趣、爱好;“学贵有恒”的学习毅力,“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等。总结的学习方法有:以学为主,学、思、习、行相结合;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多闻、多问、多见、多识;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从博返约,一以贯之;告知往来,叩其两端;先做好学习准备。

每天检查学习结果等。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发现学习理论,他认为,所谓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发现学习理论结合中学生物理的学习,其学习过程可分为以下五个过程:掌握学习课题,提出假说,推敲假说,验证假说,发现与归纳。从学习理论来讲,学生的一切学习心理活动都是以感知觉为先导。可以说,感知是一切物理知识的来源,是认识物理世界的开始,是一切学习心理活动的基础。所谓感知,在心理学上是指感觉和知觉而言。感觉是人们对当前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如学生对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中产生的光声、机械运动、温度变化、气体性质等个别属性的反映,就是对这一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的感觉活动。知觉是指人对当前客观事物整体及其相互联系的反映,如雷雨天、观察者通过眼看到闪光、耳朵听到雷声就可形成这是大气中放电现象的概念。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的感知活动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教学中遵循这些规律,有利于提高感知的效果,培养感知能力。首先从被感知的物理现象来说,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学生清晰的感知(强度律)。如演示实验中采用大型演示电流计,某些演示实验采用投影仪投影,讲解重点语句时提高声音等。第二,被感知的对象必须与它的背景有所差异,差异越大,越易感知(差异律)。如采用试管盛水做有关的实验时,试管内的水一般染成红色,以区别试管的玻璃。第三,在静止的背景上恰当地使观察对象呈现着运动的状态,可以增强感知效果(活动律)。

第四,两种不同的对象同时或先后出现,可以增强感知效果(对比律)。如颜色对比,形状对比,声音对比等。第五,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或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系统或一个整体,而为学生清晰感知(组合律)。第六,在学生感知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变换物理现象呈现的形式(变化律)。第七,多种感官同时参加的感知活动的效果好(协同律)。那么根据感知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形象与言语结合起来。在学生感知物理现象过程中,引导学生言语参加活动,让学生说出所感知的现象,变化以及作必要的文字记录,都可以达到提高感知的效果。

物理老师读书心得体会范文3

在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那里受阻之后,想找本轻松点的书看看,当当网一搜,科普类的热门书就这本,于是找来一看。

作者神秘,据称现居香港。

全书用80后、非常网络化的语言,描述了量子物理史近100年来的波澜壮阔、刀光剑影,使我这个门外汉读起来竟也津津有味,竟在昨晚欲罢不能,坚持到今天凌晨读完全书。尤其是在读到薛定谔的猫,读到量子自杀的章节时,我竟忍不住笑出声来。也了解了为什么二战德国不能先于盟军制造出原子弹,难道一切都是天意,一切都是天意...

量子物理发展到现在,许多东西竟然都是假说,那个该死的讨厌的电子,究竟是粒子还是波,折腾了物理学家300年,没办法,因为没搞清楚的话,那么你和我是粒子还是波、这个世界是粒子还是波,就不清不楚了。后来的结论竟然是:那个客观存在不知道是啥、不管它是粒子还是波,反正是一团迷雾,当观测者用各种手段去观测时,它就随机地现出原形(塌陷)了,有时表现为粒子,有时表现为波。天啦,这跟幽灵差不多,后来,物理学家确实一路追踪到了幽灵——人类的意识,是人类的意识测量并解读时,影响了客观的东西。人类意识里面都是主观的东西,而且无法获得真实的客观。

当然,这个结论只是暂时的结论,按照波普尔的讲法(书中又出现了他的名字,唉,还是没逃过他),科学就是用来证伪的,所以这个结论也只是用来证伪的。——太唯心了,马克思肯定会说只是科学还没发展到人类搞清本质而已,本质或科学客观是真实存在的,可认知的。

可就是这个唯心的量子论,竟然想进一步发展,以超弦的名义,让不确定性充斥世界,占领引力领域,搞定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统宇宙。爱因斯坦生前就对量子论进行了几番攻击,都被量子论的掌门人玻尔以高明的手段化解,弄得站在经典物理一方的爱因斯坦郁闷地向玻尔发问:你真的认为因果论不存在,老头子(上帝)也掷骰子吗?

是的,现在我们就生活在这个测不准、不确定、随机的世界!

物理是什么,物理就是假想,做实验,符合就成功,不符合再假想,人类社会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发展到今天。一切所谓科学、客观都是用来证伪的!

呵呵,转回来,一定要转回来,否则要神经病了,我认为,不确定性确实难解,满世界的人们错把主观当客观,但我还是装糊涂吧,中庸一点吧,中庸,这是我最后的哲学堡垒了。

教师物理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教师物理读书心得体会范文1

今天,有空静下心来细读《中学物理教学参考》第10期。读完之后,发现很多文章都跟课堂教学密切相关,很是受益。

最欣赏戴金平老师的《关注物理概念教学的盲区》,戴老师的研究方法很是独特,但非常具有说服力。他给上完课后的学生进行无记名的调查问卷,从数据中看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一系列的调查数据反思概念教学。第一次看完,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研究方法,也是一种非常需要进行的研究。之所以是一种非常好的研究方法,是因为他关注了课堂,关注了学生,而这正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细想,往常我们觉得课上得好不好,大多都是看老师的。之所以是一种非常需要进行的研究,是因为我们日常给学生上完课后,靠的是作业反馈学生掌握情况的好坏,而很少反馈教师教学的好坏。我们太多时候关注学生学习的好坏,而忽视了教师自己教学的好坏,忽视了教师自身的成长!

张主方老师的《课堂实验探究有效性的思考和实践》写得非常详细,一看就是来自与真实的课堂观察,其中有非常多课堂案例,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好好研读。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发现,张老师的案例来自于平时的积累。可见,一线教师课后做好教学反思,多写写成功的或是失败的案例,那么迟早可以写出一篇有着丰富案例支撑的好文章。

张曦老师的《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学的“3I”原则》颇有新意,内容非常精细,特别欣赏他的观点:物理教学中倡导提高趣味性、拓展信息量和增强影响力。其中,他提到拓展信息量,让我产生了共鸣,因为我最近一直在写一篇关于这方面的文章。可见,好文章可以使自己的想法更成熟。

司德平老师擅长于比较研究,我看过一些他的比较研究的文章。这次他写的是《高中物理人教版课标教材与大纲教材内容的比较研究》。一看到这个题目,我就在想,身处河南的他是从20xx年才实施新课程的。而有些省从20xx年就实施新课程了,但关于这两套教材的对比研究的文章为什么那么少。可见,好的文章立意到处都是,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的眼光!

虽然我喜欢解题,但我更喜欢课堂和学生。非常喜欢《中学物理教学参考》关注课堂和学生的文章!希望《中学物理教学参考》越办越好!

教师物理读书心得体会范文2

现如今,世界科学技术水平日新月异,高速腾飞。在这样的新形势下能否通过自己的引导和讲解让自己的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成为了各位物理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带着这样的思考,我通读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另外,我还查阅了很多关于物理新课程的资料。现写些自己对课改的看法:

新课程教改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物理课程标准考虑课程目标、内容等问题的出发点与过去相比,不再是以前的物理本身的知识和结构为出发点向学生讲解物理现象和规律。而是以物理的知识内容为素材,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他们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价值观。在内容安排上教材中使用大量图片,形象生动,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科学的内涵。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性格,从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良人才。

注重从生活启迪通向物理知识的大门

教材对知识内容和规律的揭示方式多从社会生活的实例中引入,使得学生们能够充分的体会到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和意义。不仅仅是教材,很多的课后练习的原型也是来源与生活,让他们自己在生活中检验和运用所学知识,从而能够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融会贯通。

更加注重科学探究

新课程标准对所学物理知识和规律,都要求同学们能够通过各种实验来亲身体会。如加速度这一重要的概念,学生都可以通过做打点计时器的实验来感知加速度的含义。同时,还可以通过实验来总结得出一系列关于加速度的公式,以加深对加速度概念的理解。另外,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到户外进行加速度的进一步探究。找几个加速度各不相同的交通工具(摩托车、小汽车、卡车),让学生们自己测量从启动到同一速度多花费时间的长短,把学习的加速度知识用来解释时间不一样的原因,理论运用到实践中。

关心人类科技的发展

神五神六的升空,嫦娥一号中华名族的千年奔月梦等现代科学技术,作为物理学习者必须有所了解。这不仅是我们中华名族的骄傲,更是我没么物理学习人的骄傲。让学生们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能够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荣誉感,还给他们带去无限的兴趣,促使他们去思考去学习。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了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也就培养了他们热爱学习和思考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培养出来国家所需要的科学技术人才,为国家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做贡献,也实现老师教书育人的梦想。

构建了新的评价体系

学校不再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是把学生的各方面现状甚至进步都纳入到个人的评价中去。现在学校记录的不是一串串数字而以,而是实验、制作、活动等全方面的记录。也就是说,现行的新课标更加的注重了学生全面的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再是单一的考试成绩。如此,不仅是学生自己就是老师和家长也会也感觉到新课程教改对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塑造来说是很好的。作为教育工作者,认真贯彻课改精神,给学生带来福音才是至关重要的事。

了解到课改中的这些关键改变,我们教育工作者就必须将政策很好的落实下去。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动手和思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较困难的课程教学中,结合日常生活精心设计各种形式多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觉得学习有趣,有味!另外,现在大多学校都配备有多媒体教学设备,能否很好的运用多媒体工具也成为教学好坏的关键。所以,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本领也要很好的培养,为做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优秀课件打下基础。总之,素质教育牢记于心,便能成为新课程教改下的优秀教师,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成为帮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令人尊敬的人民教师。

教师物理读书心得体会3篇


物理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实验教学又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得到广泛的重视。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教师物理读书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教师物理读书心得体会范文1

今天,有空静下心来细读《中学物理教学参考》第10期。读完之后,发现很多文章都跟课堂教学密切相关,很是受益。

最欣赏戴金平老师的《关注物理概念教学的盲区》,戴老师的研究方法很是独特,但非常具有说服力。他给上完课后的学生进行无记名的调查问卷,从数据中看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一系列的调查数据反思概念教学。第一次看完,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研究方法,也是一种非常需要进行的研究。之所以是一种非常好的研究方法,是因为他关注了课堂,关注了学生,而这正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细想,往常我们觉得课上得好不好,大多都是看老师的。之所以是一种非常需要进行的研究,是因为我们日常给学生上完课后,靠的是作业反馈学生掌握情况的好坏,而很少反馈教师教学的好坏。我们太多时候关注学生学习的好坏,而忽视了教师自己教学的好坏,忽视了教师自身的成长!

张主方老师的《课堂实验探究有效性的思考和实践》写得非常详细,一看就是来自与真实的课堂观察,其中有非常多课堂案例,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好好研读。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发现,张老师的案例来自于平时的积累。可见,一线教师课后做好教学反思,多写写成功的或是失败的案例,那么迟早可以写出一篇有着丰富案例支撑的好文章。

张曦老师的《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学的3I原则》颇有新意,内容非常精细,特别欣赏他的观点:物理教学中倡导提高趣味性、拓展信息量和增强影响力。其中,他提到拓展信息量,让我产生了共鸣,因为我最近一直在写一篇关于这方面的文章。可见,好文章可以使自己的想法更成熟。

司德平老师擅长于比较研究,我看过一些他的比较研究的文章。这次他写的是《高中物理人教版课标教材与大纲教材内容的比较研究》。一看到这个题目,我就在想,身处河南的他是从2008年才实施新课程的。而有些省从2006年就实施新课程了,但关于这两套教材的对比研究的文章为什么那么少。可见,好的文章立意到处都是,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的眼光!

虽然我喜欢解题,但我更喜欢课堂和学生。非常喜欢《中学物理教学参考》关注课堂和学生的文章!希望《中学物理教学参考》越办越好!

教师物理读书心得体会范文2

现如今,世界科学技术水平日新月异,高速腾飞。在这样的新形势下能否通过自己的引导和讲解让自己的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成为了各位物理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带着这样的思考,我通读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另外,我还查阅了很多关于物理新课程的资料。现写些自己对课改的看法:

新课程教改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物理课程标准考虑课程目标、内容等问题的出发点与过去相比,不再是以前的物理本身的知识和结构为出发点向学生讲解物理现象和规律。而是以物理的知识内容为素材,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他们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价值观。在内容安排上教材中使用大量图片,形象生动,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科学的内涵。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性格,从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良人才。

注重从生活启迪通向物理知识的大门

教材对知识内容和规律的揭示方式多从社会生活的实例中引入,使得学生们能够充分的体会到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和意义。不仅仅是教材,很多的课后练习的原型也是来源与生活,让他们自己在生活中检验和运用所学知识,从而能够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融会贯通。

更加注重科学探究

新课程标准对所学物理知识和规律,都要求同学们能够通过各种实验来亲身体会。如加速度这一重要的概念,学生都可以通过做打点计时器的实验来感知加速度的含义。同时,还可以通过实验来总结得出一系列关于加速度的公式,以加深对加速度概念的理解。另外,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到户外进行加速度的进一步探究。找几个加速度各不相同的交通工具(摩托车、小汽车、卡车),让学生们自己测量从启动到同一速度多花费时间的长短,把学习的加速度知识用来解释时间不一样的原因,理论运用到实践中。

关心人类科技的发展

神五神六的升空,嫦娥一号中华名族的千年奔月梦等现代科学技术,作为物理学习者必须有所了解。这不仅是我们中华名族的骄傲,更是我没么物理学习人的骄傲。让学生们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能够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荣誉感,还给他们带去无限的兴趣,促使他们去思考去学习。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了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也就培养了他们热爱学习和思考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培养出来国家所需要的科学技术人才,为国家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做贡献,也实现老师教书育人的梦想。

构建了新的评价体系

学校不再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是把学生的各方面现状甚至进步都纳入到个人的评价中去。现在学校记录的不是一串串数字而以,而是实验、制作、活动等全方面的记录。也就是说,现行的新课标更加的注重了学生全面的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再是单一的考试成绩。如此,不仅是学生自己就是老师和家长也会也感觉到新课程教改对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塑造来说是很好的。作为教育工作者,认真贯彻课改精神,给学生带来福音才是至关重要的事。

了解到课改中的这些关键改变,我们教育工作者就必须将政策很好的落实下去。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动手和思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较困难的课程教学中,结合日常生活精心设计各种形式多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觉得学习有趣,有味!另外,现在大多学校都配备有多媒体教学设备,能否很好的运用多媒体工具也成为教学好坏的关键。所以,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本领也要很好的培养,为做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优秀课件打下基础。总之,素质教育牢记于心,便能成为新课程教改下的优秀教师,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成为帮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令人尊敬的人民教师。

教师物理读书心得体会范文3

物理课程教育的核心是要学生获取物理知识和实际能力,达到相应的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学习是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物理科学的学习就是这样一个能动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描述事物、提出问题、阐明解释,验证这些解释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这些观点,由此学生们构建起过硬的科学知识体系,用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学习怎样清晰的交流并建立起批判的、逻辑的思维技能。

要使学生的物理课程学习达到这一目标即实现课程教学的价值,物理课程评价的过程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物理课程评价的目的与功能

一目的:让学生成为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和学习者,一个训练有素的思考者。

二功能:

⒈诊断性功能

物理课程评价的诊断性功能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具有强烈的指导性作用。

⒉调节性功能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物理课程评价,其反馈信息不断的对施教者起到一个参考系的作用。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物理课程评价,施教者可以在物理课程中对已有的教学方案设计和实施过程不断作出调整,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更接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评价的反馈信息对于学生充分利用课程学习以获取知识和能力具有独特的指导作用。

⒊激励和反思功能

⒋鉴定和选拔功能

选拔不同特长的学生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正体现了教育的平等。社会发展需要多规格、多层次的人才,公平合理的选拔的选拔人才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课程改革要求我们面对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否定学生间客观存在的差异,不同的学习基础、不同的学习能力,不同的学习成效是客观存在的。既然学生的学习存在如此多的差异,那么对每个学生的物理学习给予公正的、实事求是的评判是完全必要的,这将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活动的成绩,找到差距,为继续发展确定努力的方向。

因此,现代物理课程评价目标就是要突破重接受轻发展、重积累轻创造的评价倾向,使物理教学和学习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健康发展。

物理老师读书心得体会3篇


物理学科要求有敏锐的感知及判断能力,深刻剖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的文字阅读及表达能力,大胆创新的实验探究及操作能力等,综合程度高。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物理老师读书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物理老师读书心得体会范文1

今天,有空静下心来细读《中学物理教学参考》第10期。读完之后,发现很多文章都跟课堂教学密切相关,很是受益。

最欣赏戴金平老师的《关注物理概念教学的盲区》,戴老师的研究方法很是独特,但非常具有说服力。他给上完课后的学生进行无记名的调查问卷,从数据中看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一系列的调查数据反思概念教学。第一次看完,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研究方法,也是一种非常需要进行的研究。之所以是一种非常好的研究方法,是因为他关注了课堂,关注了学生,而这正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细想,往常我们觉得课上得好不好,大多都是看老师的。之所以是一种非常需要进行的研究,是因为我们日常给学生上完课后,靠的是作业反馈学生掌握情况的好坏,而很少反馈教师教学的好坏。我们太多时候关注学生学习的好坏,而忽视了教师自己教学的好坏,忽视了教师自身的成长!

张主方老师的《课堂实验探究有效性的思考和实践》写得非常详细,一看就是来自与真实的课堂观察,其中有非常多课堂案例,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好好研读。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发现,张老师的案例来自于平时的积累。可见,一线教师课后做好教学反思,多写写成功的或是失败的案例,那么迟早可以写出一篇有着丰富案例支撑的好文章。

张曦老师的《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学的3I原则》颇有新意,内容非常精细,特别欣赏他的观点:物理教学中倡导提高趣味性、拓展信息量和增强影响力。其中,他提到拓展信息量,让我产生了共鸣,因为我最近一直在写一篇关于这方面的文章。可见,好文章可以使自己的想法更成熟。

司德平老师擅长于比较研究,我看过一些他的比较研究的文章。这次他写的是《高中物理人教版课标教材与大纲教材内容的比较研究》。一看到这个题目,我就在想,身处河南的他是从2008年才实施新课程的。而有些省从2006年就实施新课程了,但关于这两套教材的对比研究的文章为什么那么少。可见,好的文章立意到处都是,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的眼光!

虽然我喜欢解题,但我更喜欢课堂和学生。非常喜欢《中学物理教学参考》关注课堂和学生的文章!希望《中学物理教学参考》越办越好!

物理老师读书心得体会范文2

久没读教育经典。偶然在书架上发现一本尘封已久的书籍,拿来或粗或细的阅读,却也能或多或少的明悟书中的道理,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是一本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书,名叫《物理教育通论》,分为十八个章节阐述了作者在物理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我个人比较关注的是前面部分章节内容。自古以来,人们在教学实践中都在探讨学习问题。早在纪元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学者如孔子、荀子等就探讨过学与教的规律,形成了一定的学习理论。后来,西方心理学家纷纷以动物或人为对象,探讨学习过程,发现了一些学习的规律与特点,从而各树一帜,自成流派,创立了多种学习理论。书中对学习进行了最一般的定义主体在生活过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获得个体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比较持久变化的过程。上述是一个广义的学习定义,教育情境中的学习与它不完全相同。

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它是按照教育目标来改变学生心理和行为的过程。因此,教育情境中的学习可以定义为:凭借经验产生的、按照教育目标要求的比较持久的能力或倾向的变化。其实,通俗来讲,就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技能技巧以及培养正确世界观的过程。书中还介绍了学习的分类:美国的布鲁姆、奥苏泊尔、苏联的彼得罗夫、我国的潘菽等都对学习进行了各种分类,结合中学物理的学习特点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可把中学物理的学习分为以下几种:1.物理知识的学习:指对物理学系统知识的学习,并了解其实际应用。2.物理技能的学习:主要是物理实验的操作技能。3.能力发展的学习:主要指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4.物理学方法的学习:主要指观察方法、实验方法、理想化方法、物理模型方法、等效方法、类比方法、数学方法、美学方法等。5.科学态度的学习:主要指尊重事实、严肃认真、实事求是、按科学规律办事的态度。另外还有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等方面的学习。学习理论是物理学的基础。学习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可行的起点,从而发现一般的教学原理。故此,书中接着介绍了古今中西的代表性的学习理论。中国可以说是学习心理学思想的发源地。远在纪元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形成了较系统和完整的理论流派,其代表人物是孔子。孔子在长期的教学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许多学习理论。他认为,学习是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学习的心理条件有:志和信的学习信念、动机;好与乐的学习兴趣、爱好;学贵有恒的学习毅力,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等。总结的学习方法有:以学为主,学、思、习、行相结合;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多闻、多问、多见、多识;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从博返约,一以贯之;告知往来,叩其两端;先做好学习准备。

每天检查学习结果等。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发现学习理论,他认为,所谓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发现学习理论结合中学生物理的学习,其学习过程可分为以下五个过程:掌握学习课题,提出假说,推敲假说,验证假说,发现与归纳。从学习理论来讲,学生的一切学习心理活动都是以感知觉为先导。可以说,感知是一切物理知识的来源,是认识物理世界的开始,是一切学习心理活动的基础。所谓感知,在心理学上是指感觉和知觉而言。感觉是人们对当前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如学生对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中产生的光声、机械运动、温度变化、气体性质等个别属性的反映,就是对这一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的感觉活动。知觉是指人对当前客观事物整体及其相互联系的反映,如雷雨天、观察者通过眼看到闪光、耳朵听到雷声就可形成这是大气中放电现象的概念。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的感知活动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教学中遵循这些规律,有利于提高感知的效果,培养感知能力。首先从被感知的物理现象来说,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学生清晰的感知(强度律)。如演示实验中采用大型演示电流计,某些演示实验采用投影仪投影,讲解重点语句时提高声音等。第二,被感知的对象必须与它的背景有所差异,差异越大,越易感知(差异律)。如采用试管盛水做有关的实验时,试管内的水一般染成红色,以区别试管的玻璃。第三,在静止的背景上恰当地使观察对象呈现着运动的状态,可以增强感知效果(活动律)。

第四,两种不同的对象同时或先后出现,可以增强感知效果(对比律)。如颜色对比,形状对比,声音对比等。第五,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或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系统或一个整体,而为学生清晰感知(组合律)。第六,在学生感知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变换物理现象呈现的形式(变化律)。第七,多种感官同时参加的感知活动的效果好(协同律)。那么根据感知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形象与言语结合起来。在学生感知物理现象过程中,引导学生言语参加活动,让学生说出所感知的现象,变化以及作必要的文字记录,都可以达到提高感知的效果。

物理老师读书心得体会范文3

在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那里受阻之后,想找本轻松点的书看看,当当网一搜,科普类的热门书就这本,于是找来一看。

作者神秘,据称现居香港。

全书用80后、非常网络化的语言,描述了量子物理史近100年来的波澜壮阔、刀光剑影,使我这个门外汉读起来竟也津津有味,竟在昨晚欲罢不能,坚持到今天凌晨读完全书。尤其是在读到薛定谔的猫,读到量子自杀的章节时,我竟忍不住笑出声来。也了解了为什么二战德国不能先于盟军制造出原子弹,难道一切都是天意,一切都是天意...

量子物理发展到现在,许多东西竟然都是假说,那个该死的讨厌的电子,究竟是粒子还是波,折腾了物理学家300年,没办法,因为没搞清楚的话,那么你和我是粒子还是波、这个世界是粒子还是波,就不清不楚了。后来的结论竟然是:那个客观存在不知道是啥、不管它是粒子还是波,反正是一团迷雾,当观测者用各种手段去观测时,它就随机地现出原形(塌陷)了,有时表现为粒子,有时表现为波。天啦,这跟幽灵差不多,后来,物理学家确实一路追踪到了幽灵人类的意识,是人类的意识测量并解读时,影响了客观的东西。人类意识里面都是主观的东西,而且无法获得真实的客观。

当然,这个结论只是暂时的结论,按照波普尔的讲法(书中又出现了他的名字,唉,还是没逃过他),科学就是用来证伪的,所以这个结论也只是用来证伪的。太TMD唯心了,马克思肯定会说只是科学还没发展到人类搞清本质而已,本质或科学客观是真实存在的,可认知的。

可就是这个唯心的量子论,竟然想进一步发展,以超弦的名义,让不确定性充斥世界,占领引力领域,搞定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统宇宙。爱因斯坦生前就对量子论进行了几番攻击,都被量子论的掌门人玻尔以高明的手段化解,弄得站在经典物理一方的爱因斯坦郁闷地向玻尔发问:你真的认为因果论不存在,老头子(上帝)也掷骰子吗?

是的,现在我们就生活在这个测不准、不确定、随机的世界!

物理是什么,物理就是假想,做实验,符合就成功,不符合再假想,人类社会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发展到今天。一切所谓科学、客观都是用来证伪的!

呵呵,转回来,一定要转回来,否则要神经病了,我认为,不确定性确实难解,满世界的人们错把主观当客观,但我还是装糊涂吧,中庸一点吧,中庸,这是我最后的哲学堡垒了。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