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时间

人的思维和想法,总是随着时间不断的改变。人是复杂的动物,是有感情和有思想的动物。小学中学阶段有一项重要的写作训练就是写心得体会,每一次心得体会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知道怎么写具体的心得体会内容吗?也许下面的“工业革命时间”正合你意!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工业革命时间

学习归纳一:

工业革命时刻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是指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大机器生产,它在生产领域和社会关联上引起了根本性变化,18世纪60年代首先发生在英国,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到19世纪上半期,机器本身也用机器来生产,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之后,法、美等欧美各国也相继进行了工业革命。[由整理]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工业革命是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股神巴菲特名言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徽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标志着的科学技术的到来,这次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上被称为第三次技术革命。

总之,三次科技革命主要标志:搞笑说说

第一次18世纪60年代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第二次19世纪70年代电力的广泛应用

第三次20世纪四五十年代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徽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

学习归纳二:

工业革命时刻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这场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这一次技术革命和与之相关

关的社会关联的变革,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联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构成和壮大起来。

时刻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地域

西欧、北美。

英国工业革命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工业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40年代基本完成。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不是偶然的,这是有深刻政治前提、社会经济前提和科学技术前提的。

兴起原因:

17世纪中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联盟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度,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国家。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加速推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工业革命各种前提条件的迅速构成。

资产阶级透过大规模地对外掠夺以及在国内实行的国债制度和消费税政策,积累了巨额财富,为工业革命带给了所务必的货币资金;大规模的圈地户外,为工业革命带给了超多的自由劳动力和广阔的国内市场。

工场手工业的蓬勃发展,培养了大批富有实践经验的熟练工人,为机器的发明和应用创造了条件;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其成就,个性是牛顿的力学

和数学,为机器的产生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蓬勃发展的工场手工业,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增加了产量,但仍然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于是,一场生产手段的革命呼之欲出。

工业革命首先出现于工场手工业最为发达的棉纺织业。1733年,机械师凯伊发明了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速度,棉纱顿时供不应求。176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大幅度增加了棉纱产量。珍妮纺纱机的出现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引发了发明机器、进行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此后,在棉纺织业中出现了骡机、水利织布机等机器。不久,在采煤、冶金等许多工业部门,也都陆续有了机器生产。

随着机器生产的增多,原有的动力如畜力、水力和风力等已经无法满足需要。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机投入使用,带给了更加便利的动力,得到迅速推广,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时代。

随着工业生产中机器生产逐渐代替手工操作,一种新型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了。

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代替了工厂手,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国家。

工业革命的扩展

欧洲其他国家虽然也有杰出能干的工人,也有具有发明精神的人,但这些国家缺乏发展机器工业所需

要的资金、劳动力和市场,以及保证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治、文化等条件。

在1789年,法国爆发了大革命,废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为资本主义工业化扫除了障碍。拿破仑当政后,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法国的工业革命(18世纪末17世纪初~19世纪中期)创造了条件。此后,德国、美国、日本等国也纷纷加入工业革命的行列,到19世纪末,这些国家先后都完成了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影响

经济领域:生产力极大的提高。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工业结构发生了变化。

政治领域:是东方开始从属于西方。

工业革命前后的一些重要发明时刻发明人发明

1712年英国人汤姆斯?牛考门获得了稍加改善的蒸汽机的专利权

1764年詹姆士?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

1778年约瑟夫?勃拉姆抽水马桶

1796年塞尼菲尔德平版印刷术

1797年亨利?莫兹莱螺丝切削机床

1781年詹姆斯?瓦特改善了牛考门蒸汽机,现代蒸汽机成型

1807年富尔顿蒸汽轮船

1812年特列维雪克科尔尼锅炉

1814年斯蒂芬森蒸汽机车

1815年汉?戴维矿工灯

1844年成廉?费阿柏恩兰开夏锅炉

工业革命对社会的改造作用

工业革命对社会的改造作用,常常超过了政治革命,只是在形式上不似政治革命那样出现强烈的冲击波和引起局势的大动荡。生产力的超乎人们意料的大发展,工厂制代替手工工场的巨变,展现出资本主义社会机制的一种新的而貌,带

动着整个社会快速地演变。几十年下来,就使得以农业与乡村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变成了以工业与城市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大规模地改变着人的生活和国家的经济地理状况。新城市的兴起,旧城市的改观,人口由农村流向城市的大趋势,国家向城市化社会迈进的走向,工业产值远远超过农业产值的现象,如此等等,都使得身处其境的普通人和当政者大为惊讶,有悲有喜,但却只能去适应,决计无法阻拦。

这种全面深刻的社会变化,说到底就是人类社会从农业礼貌转向工业礼貌的表现,后者比前者更加显露出创造与进取的精神,奋力竞争的意识,更具有挑战性。它以不可逆转的气势,改变着人们的传统习俗、价值取向,乃至择业的标准。在这个社会转折的进程中,伴随着严重的剥削与压榨,几家欢乐几家愁的状况甚为鲜明。于是,社会结构、阶级结构都发生了变化,组合成一些新的社会利益群体。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的构成。

工业资产阶级比起工场手工业时期由商人组成的资产阶级,有着更强的进取精神和在自由竞争中求发展的意识。它以使用机器的产业为依托而取得的成就,也远非旧日的资产者所能比拟。工业对农业的改造潜质,吸收自由劳动力的容量,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在

国际市场上的竞争,都使资本主义在世界历史的潮流中扮演了主角,迅速改变着资本主义与前资本主义力量的比较。19世纪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和改革风起云涌,席卷全球,到世纪中叶就初步构成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正是这种历史巨变的体现。封建的和封建以前的社会制度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只能让位给资本主义。

无产阶级即产业工人的队伍,是又一个全新的社会利益群体。它与过去的手工工场工人不一样,没有小块土地,没有传统的生产工具,也不带任何的宗法色彩,是纯然的雇佣劳动者。使用机器生产的劳动条件和由机器联结的集中劳动环境,使他们具有了集中、团结、纪律性强的特点。为时不久,他们就逐渐意识到了自我这个群体是同命运和具有共同愿望与要求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阶级意识,知道自我属于同一个群体。之后经过科学理论的引导,才会体会到阶级觉悟的概念。当然这只是那些先进的工人。工人作为一个社会群体起来斗争,争取自我的利益和社会地位,从而构成为一股历史潮流,为世界历史增添了新的资料。正是这股潮流推动了意识形态领域中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与工人户外的逐步结合,这股潮流也日益壮大起来,成为19世纪并行交错的历史大潮之一。

两大社会阶级的构

成和发展,机器工业对手工业的排挤,使以往的中等阶级发生了分化和改组。所谓中等阶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小资产阶级,包括小企业主、小店东、手工工匠、商贩等等。他们中的少部分,在机器大工业的排挤下遭到破产,超多被迫受雇于工厂,成为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多数人则还继续存在,但是有不少人感到岌岌可危,面临破产的威胁,更多的人虽还没有面临危机,但瞻望前景也颇感担忧。因而也构成为另一个社会利益群体,渴望在社会巨变中求得一席之地,竭力为维护和提高社会地位而斗争。19世纪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流派为数众多,其根源就在于此。其中,无政府主义倾向大抵上反映的是破产者的情绪;而极力宣传保留小私有制的学说,则常是小资产阶级忧心忡忡地体现。小资产阶级热衷于参加民主户外,也是出于争取提高社会地位的愿望。

=============================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刻: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当时,科学技术的突出发展主要表此刻三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第二

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代替蒸汽动力的新能源。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迅速发展起来。人类跨入了电气时代。

19世纪早期,人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根据这一现象,对电作了深入的研究。在进一步完善电学理论的同时,科学家们开始研制发电机。1866年,德国科学家西门子制成一部发电机,之后几经改善,逐渐完善,到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电动机的发明,实现了电能和机械能的互换。随后,电灯、电车、电钻、电焊机等电气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又一重大成就是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诞生,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诞生,90年代柴油机创制成功。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成功地制造了第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得到迅速发展。内燃机的发明,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

早期汽车

20世纪初,以内燃机为动力的飞机飞上蓝天,实现了人类翱翔天空的梦想。随着内燃机的广泛

使用,石油的开采量和提炼技术也大大提高。1870年,全世界只生产了大约80万吨石油,到1900年已猛增到2000万吨。

早期飞机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电讯事业的发展尤为迅速。继有线电报出现之后,电话、无线电报相继问世,为快速地传递信息带给了方便。从此,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

第二次工业革命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科学地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它与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其次,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其他国家工业革命发展相对缓慢;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了一国的范围,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第三,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有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日本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它们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它们既能够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又能够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这些国家

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快。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能够从4个方面来说:

首先,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如电力,煤炭等,这些新能源的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大踏步前进,使大型的工厂能够方便廉价的获得持续有效的动力供应,进而使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并为之后的经济垄断奠定了基础。

其次,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长期困扰人类的动力不足的问题。内燃机的发明又促进了发动机的出现,发动机的发明又解决了交通工具的问题,推动了汽车,远洋轮船,飞机的迅速发展,使人类的足迹遍布了全世界,也让各个地区的文化,贸易交流更加便利。

第三,通讯工具的发明。自从19世纪70年代美国人贝尔发明了电话之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不在局限与应对面的谈话。

最后,化工业的迅猛发展。炸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军工业的进步,并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从煤炭中提取各种化合物,塑料,人造纤维先后被投入实际生活。

上述的四种发明,对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人类开始透过科学研究来获得纯粹的知识,然后又反过来促进理论的应用。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编辑推荐

观电影《辛亥革命》有感:革命的孤独与美


在辛亥革命纪念日的前夜,恰遇放假,所以走进影院看了这部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而拍摄的影片。好久没有进影院了,上一次大概是看《十月围城》吧。

秋瑾、徐锡麟、林觉民、陈天华、邹容,一个个和革命相关的人物逐一出现在影片中,我不自觉想到的是蒋勋先生讲过的“革命孤独”。一般来说,无论是改革还是革命,都意味着这些人在思想上是走在时代的前列的,对错我们姑且暂不讨论。我们看到,历史上很多变法是流血的,比如商鞅变法、百日维新,革命更是如此。所以,当一个人选择革命的时候,他就走了和常人不一样的道路,也就意味着很难得到大众的理解,特别是像秋瑾、林觉民这样家庭环境很不错的,尤为如此。因为大家会觉得说他们为什么要去革命呢?他们本来可以过上很不错的物质生活。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绝对是孤独的。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在其《面包与自由》中写道,他不仅希望面包可以被普通人分享,而且美、诗歌、音乐也可以为所有的俄罗斯人共有。从当时的现实角度看,这样的渴望与梦想也许很难被实现,甚至被人认为是痴人说梦,所有他也是孤独的。

“千金不惜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所以当秋瑾有那么几个知己因为买了一把很好的刀送她而没有钱喝酒时,她就把自己的名贵貂皮大衣拿来换酒和大家一起喝,一个女子,有这种像李白一样的豪情,实在是难得。而林觉民写出那篇让千万人感动的《与妻书》,他也在努力试图让她的妻子明白他为什么作出了革命的选择。

不过,你同时也会发现,他们走向革命,走向死亡的过程中也饱含了一种让人激动的美,一种像壮丽的落日、灿烂的晚霞那样的美!就算是被我们看成汉奸的汪精卫,在刺杀摄政王载沣失败被捕后,在狱中也写出了“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豪情的诗句。所以当秋瑾说,她的选择是要为无数的孩子有一个宁静幸福的世界而努力;当林觉民说,他选择牺牲是希望无数和他一样的家庭的人能够拥有幸福的生活时,我们会感觉那是多么崇高和美的理想。当我们看到《刑场上的婚礼》中,男女主角说,让反动派的枪声作为我们婚礼的礼炮吧!我们不禁为此落泪;当我们看到美国的民族英雄内森黑尔在被敌人问道,这么年轻就死去,难得没有什么遗憾吗?他的回答是,我唯一的遗憾就是我只能为我的祖国牺牲一次时。我们有的只能是仰望。

追求公平、自由是无数仁人志士的理想,从古到今都是如此。然而,人性中贪婪的部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克服的。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当张若虚在江边发出这样的千古之问时,他虽然说“不知江月待何人”,但他也许会有一种感觉和自信,就是这江水、月亮就是在等他来看的。那么,虽然辛亥革命已经有很多人思考和评价过,但也许今天就轮到我来作这么一点点思考和评价了吧!

延安革命旧址参观学习革命精神心得体会


延安革命旧址参观学习革命精神心得体会

2018年8月22日,踏着第一缕阳光,我们一行三十多人,踏上了北上的火车,开启了为期三天的弘扬延安精神,坚定使命担当延安革命旧址参观延安革命精神学习。心中曾无数次的回响: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一口口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读过贺敬之的诗,却不能感受那心中的炽热。延安,一个值得向往的地方,一个值得记忆的地方,一个值得思考的地方。

8月22日下午,由延安干部培训学员联络处处长杨晓红教授带来的专题教学:《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拉开了此次培训的序幕。延安三山鼎峙,二水带围,易守难攻的奇特的地形造就了延安不平凡的命运。整个陕北地区共有445处革命遗址,光延安市区就有168处。所以,延安,注定要成为中国革命的圣地,中国革命人才的圣地,和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圣地。陈毅同志在七大胜利闭幕时曾写了一首诗: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经过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百年屈辱史,1937年来的八年抗战。而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在斗争不不断壮大,已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核心,它必将领导革命取得最后胜利,这也是大势所趋,众望所归。听着杨教授的课,仿佛像电影闪过,一幕幕中国共产党的艰辛,一次次艰巨的战斗,一回回的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浮现在眼前。听完课后,我们得以有机会去观看《延安保育院》。在观看演出之前,干部培训学院枣园分院的张老师就告诉大家,要把纸巾准备好,当时并不以为然。泪点很高的我以为并不会如何,然后开场第一幕,当一位英雄母亲为了掩护其他士兵,英勇牺牲,而怀里还抱着未满周岁的孩子,留给孩子仅仅是一顶自己的沾满英雄血的军帽。此时,全场已经抽泣一片。如果你以为《延安保育院》只是一部催泪剧,那你就错了。《延安保育院》把一段硝云弹雨的战争历史,活化为一部绚丽生动的舞台剧,把一段生离死别的母子情,再现为一个荡气回肠的感人故事。烟弥漫、冲锋陷阵、舐犊之爱、军民鱼水,一幕幕的感人情景,不仅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和视觉冲击力,而且情到之处总是令人潸然泪下。但更多的是整部剧给了一种希望,一种团结的力量,只有团结,百姓帮助军队,军队帮助百姓,大家团结一致,才会有最终的大胜利。虽然战争无情,炮火无情,拆散了一个个温暖幸福的家庭,夺去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但是保育院这个大家庭确实充满着爱,温暖了那个只有一个军帽孩子的心,温暖了附件的老百姓,温暖了整个陕北,温暖了全中国。就是有他们的奉献和爱,让孩子们得以快乐健康的成长,也让国民党斩草除根的奸计没有得逞。捍卫了整个战士兵团,捍卫了民心和根基。

8月23日一大早,我们就出发前往期盼的梁家河,在看完《梁家河》那本书以后,我就一直在想,这到底是怎样一个神奇的地方,让习近平总书记念念不忘。究竟是何等神奇的山沟沟,孕育了新时代的特色社会主义。在驱车前往梁家河的路上,有幸邀请到了延安干部培训学院枣园分院特聘教师,一级播音员姬玉荣老师声情并茂的开授了一堂《一个村庄的记忆》。讲述了从习近平总书记初到梁家河的窘迫,到慢慢适应这便宜虫子多的小山沟沟,到后来战胜一切困难,再到想方设法改善村民的生活现状的蜕变。全程大家沉浸在新闻联播一样的声音中,陶醉在习近平总书记蜕变的故事之中,收货颇丰,经历珍贵。终于,到了梁家河,见到了第一口沼气池,走进了习近平总书记住过的三口窑洞。看到山沟沟里的梁家河竟然也可以庄稼成片,牛羊成群。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岁月里一言一行,真切地诠释了什么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一物不知深以为耻的进取精神、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奋斗意志、要为人民做实事的不变初心。正是这七年艰苦而又生动的时间磨练,使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群众中成长,凝聚了人民群众的力量,铸就了人民领袖的人生格局。从梁家河的一点一滴中,读懂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具有浓厚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全党拥护、人民爱戴、当之无愧的党的核心、军队统帅、人民领袖,是党心军心民心所向,是人民之福,是群众公认、全党认同的,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而中国共产党的基础就是为人民服务,只有深入了人民群众才能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

这三天学习收获颇丰,参观了枣园,杨家坪,学习了延安辉煌十三年的华丽篇章,踏上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蜕变之路,重温历史,检视当下。在观看延安保育院时,当毛主席来慰问大家,提了又学习,又玩耍六个字。当习近平总书记以知青身份来到梁家河时,带了一大箱书,并且通过自己的学习,建起了第一个沼气池,可见学习和教育何等重要。作为教育工作第一线的我们,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一线的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艰苦奋斗,与时俱进,为学生做好领航作用,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继承老一辈革命党员精神,坚持实事求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结合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内容,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以耐心,爱心,细心,责任心,将思政工作落到实处,教书育人,做好工作,带好学生。


辛亥革命的启示


几天来,都在研究清朝的那些事儿,也研究辛亥革命的一些陈芝麻烂事儿。在《名作欣赏》上面读到傅国涌先生的一篇《辛亥百年变局》,我也很有启示。

辛亥革命100周年了,精英们把孙中山推上了前台,我不由得想起xx之初,精英们把孔先生推到了天安门,又设立了一个什么孔子和平奖,居然第一届给了连战,可是连战没有到位领奖,第二届好像听说给了普京,可是没有给成,就给停办了。

辛亥革命,从小学读书的时候都听到老师说,是一次不彻底的革命,考试卷上不知道考了多少遍,可是,今天看来,我们还是没有理解辛亥革命的精髓,孙中山并没有要砸烂旧世界,只是维修一下,装装瓷砖,粉饰一下就可以了,看来精英们把孙中山先生送上前台就是这个意思,而且,傅国涌先生说,我们不应该怀疑慈禧太后的立宪动机,况且立宪诏书已经发下,轰轰烈烈的立宪行动已经开始,这个对我们的思维可以说是颠覆性的,我有一些犹豫,想不明白,这样的说法,到底蕴含着什么样的情感。

可是把孔子送上前台是什么意思?圣人之于中国,历来被翻云覆水,这不,把他弄上前台不到一百天就给撤掉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面子何在,孔老先生的面子何在?连战、普京的面子何在?就为了对付一个异见分子刘晓波?

不过,我很认同这个专家的一个观点,辛亥革命改变了国人的生活状态,对极了,我不禁大叫一声,老婆说我又在发神经了。

一个时代的最重要的东西是生活方式,他比制度更加本质,如果一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而制度没有随之发生变化,那么这个制度一定是千疮百孔的,一个单位,最重要的也是生活方式。具体到学校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教育生活方式,而不是一些刚性的制度,也不是什么制度的执行力问题,我感觉社会上把执行力这个公司之内的词汇用到教育这个象牙塔,这个育人而不是产人的地方,好像是出了问题,先生们,任何一个部门,最重要的都是生活方式,甚至具体到一个家庭都是这样。

甚至具体到一个人也是这样,生活方式绝对不会受制度约束,这个时代对于任何人都没有约束,基本上是想干什么呢就可以干点什么,但是,如果,这个人的生活方式是堕落的,那么他的行为就是低级的,谁也拦他不住。只能等他浪子回头。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