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八年级历册《抗日战争的胜利》说课稿

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的部分工作,而现在又到了写课件的时候了。不过在写时,需要充分展现教学过程的每个知识点。那老师怎样做好优秀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川教版八年级历册《抗日战争的胜利》说课稿,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这篇《川教版八年级历册《抗日战争的胜利》说课稿》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川教版八年级历册《抗日战争的胜利》说课稿
说课的内容是:川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学习主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6课“抗日战争的胜利”。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说这节课。即说教材,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
一、 说教材
(一)、说地位: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落后挨打,积贫积弱的中国多次遭到外来侵略,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的七七事变,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是中国历遭到的一次规模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中华民族被逼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四万万中国同胞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赢得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伟大历史转折。第16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主要讲抗日战争最后阶段的情况。所涉及的一些问题,对以后的国际关系和中日关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极为鲜明地体现出历史课程的人文教育核心。因此,本课内容无论在本学习主题还是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占有重要地位。
(二)、说结构:本课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讲:巩固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主要包括抗日根据地出现严重困难局面的原因、情况和巩固抗日根据地采取的措施。
第二部分是讲:中国*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情况。
第三部分是讲:抗日战争胜利的情况。
第四部分是讲: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第五部分是讲:警钟长鸣和树立正确的观点。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教学要完成历史教学的三大任务:
1、识记和理解:
了解中国*为巩固抗日根据地采取的加强政权建设的政策、全党开展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等措施,知道根据地军民进行的反“扫荡”斗争,记住中国*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地点、会议的主要内容,*七大的最重要的成就,掌握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和历史意义,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2、能力和方法
通过了解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国际背景,引导学生从世界的而不是局部的、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角度观察问题,开阔学生的视野。
通过探究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留下的思考,结合当代日本应当如何反省这场战争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用历史眼光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创造性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讲述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中国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学生对日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懂得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道理,认识世界是一个整体,人类只有相互支援、团结一心,才能战胜共同的敌人,赢得进步。
(四)、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历史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
教学重点是:1、记住本课所涉及的重大事件。2、分析理解抗战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教学难点是:警钟长鸣和树立正确的观点。
二、 说教学方法
1、教法:主要采用的是情境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以这两个方法为主,同时多法并施。
现代教育学认为,情境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借助一定教学手段,模拟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得到历史体验并进行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和技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节课为了实现此教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灵活性、直观性、仿真性、高容量性,恰当选取与设计材料,高效达成本课的教育教学目标。
依据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一节课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就失去了学习的方向,教育教学任务就不能很好完成;没有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就没有教学的必要;那种片面强调教学的某一方面都是不恰当的。本节课为了实现此教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师生共同提出问题,共同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以此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较全面的自学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1、依据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学以致用,这是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在教学中,把六十年前结束的抗日战争和现实中的中日关系,以及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结合起来,使本节课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2、学法指导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知识不能满足于教条式的掌握,而是需要不断深化,使学生走向思维中的“具体”。同样,本课教育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需要师生身心全方位的投入。指导学生要把多媒体教学与课本有机结合起来,要学生了解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要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教会学生分析的方法,如比较、联系等。还要注意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审视历史等。在师生共同感受、解决了这一系列问题之后,本课教育教学三维目标才有了达成的可能。
三、说教学过程
我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六步进行: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是教学情景的设计者。我在进行教学情境设计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本课,我首先请同学们欣赏图片长城和一首抗战歌曲《长城谣》(多媒体播放),把学生带进本课教学情境。然后以对抗战的富有激情语言的概述和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图片导入新课。
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在抗战胜利结束前的1941年至1942年是中国*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最艰难的时期,中国*为巩固抗日根据地,赢得抗战的最后胜利,进行了艰苦的斗争。
一、巩固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
(一)原因?
(二)措施?
通过导入新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多媒体和结合课本整体感知和记住本课所涉及的重大事件:
第16课 抗日战争胜利
一、巩固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
(一)原因
(二)巩固抗日根据地的措施
1、政治:(1)加强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2)中国*在全党开展整风运动。
2、经济:大生产运动。
3、军事:反“扫荡”斗争。
二、中国*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为了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并在抗战胜利后,建设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
2、时间 :1945年春 。
3、地点:延安。
4、内容 (1)*在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2)提出党的任务: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3)确立*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4)选举产生以*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5、意义 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大反攻
1、美国对日本投掷原子弹。
2、苏联对日作战。
3、中国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二)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反法西斯同盟签署投降书。
这一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学生重点掌握和了解的是中国*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对*七大,我通过问题引入:一个会议有哪些主要要素呢? 引导学生从背景、时间、地点、代表、内容、意义六个方面探究。你认为*七大最重要的成就是什么?从而让学生全面掌握*七大。我采取学生分组讨论,各组推选代表发言,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我再进行补充和归纳。
为了突出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我通过四张图片从不同侧面分别展示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反法西斯同盟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接受冈村宁茨签字的投降书。
延安军民庆祝抗日战争胜利。
广州人民欢庆抗日战争胜利。
教师还结合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进行比较分析。
通过这些这些图片和分析,直观地再现了当年抗日战争胜利结束的重大意义。
3、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学习与探究 根据课本上的材料,引导学生讨论:四、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主要从两方面进行总结:
一是国内原因,1、中国各族人民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团结一致、浴血奋战、艰苦奋斗。2、以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能取得胜利的关键。3、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消耗和牵制了日军。4、中国*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是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二是国际原因,5、世界人民的支持,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的配合作战,成为抗日战争胜利的外部条件。
4、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在阅读相关的两段材料的基础上,
中国近代一百多年来,主要侵华战争及其结果
战争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抗日战争
时间 1840-1842 1856-1860 1894-1895 1900-1901 1937—1945
侵略者 英国 英法联军 日本 八国联军 日本
结果 1842年,清政府战败。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1860年,清政府战败,签订了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 清政府战败,1895年,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 清政府战败,与八国等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本战败,中国取胜。
签订条约 《南京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中国丧失了大部分领土,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化的程度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情况比较
一、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
战争爆发时 1942年
中国战场 太平洋战场 东南亚 中国战场(占75%) 太平洋、东南亚战场
35个师团 10个师团 37个师团 45个师团 15个师团
二、 反法西斯战争伤亡损失统计
中国 美国 英国
伤残 死亡(占二战的42%) 经济损失 死亡 死亡
3500万人 2000多万人 5620亿美元 40。5万人 37。5万人
组织学生议议: 五、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并主要从两方面进行总结。
5、拓展提升:警钟长鸣和树立正确的观点
联系现实,讨论: 读和看以下文字材料和图片你有什么感想?
树立正确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升华对本课学习的人文主义目的。
6、巩固全课
通过小结和总结,以及课堂练习和布置作业进行反馈。通过课后反思得到教学的提高。
四、 说板书:
板书设计本着简洁、美观,突出重难点,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作如下的板书设计:
第16课 抗日战争胜利
一、巩固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
(一)原因
(二)巩固抗日根据地的措施
1、政治:(1)加强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2)中国*在全党开展整风运动。
2、经济:大生产运动。
3、军事:反“扫荡”斗争。
二、中国*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大反攻
1、美国对日本投掷原子弹。
2、苏联对日作战。
3、中国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二)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反法西斯同盟签署投降书。
四、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五、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六、警钟长鸣和树立正确观点
我们要以史为鉴,在牢记历史,不忘国耻、国难的同时,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使国家、民族强大起来。

Fwr816.COm小编精选

岳麓版八年级历册教案: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标内容]
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三大战役的进程,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及编制历史图表的能力。
(2)通过讲述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分析归纳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及分析对比历史史实、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4)通过分析概括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原因与作用,使学生初步学会 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来分析看待历史问题。
[重点和难点]
重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
难点:三大战役的有关决策及作战方针。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法与讲授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提问:解放战争开始于哪一年?什么时候我军转入反攻作战?其标志是什么?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争形势又有什么新进展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导入新课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本目设置三个问题,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回答:
(1)解放区为什么要实行改革?
(2)怎样进土地改革的?
(3)土地改革有何意义和作用?
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1、战略决战时机的选择
本目内容让学生看书回答下列问题进行讨论:
(1)到1948年8月止,人民解放战争已进行了哪两个阶段的作战?
(2)1948年9月,*中央决定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主力决战,这一决定是否正确?为什么?
2、辽沈战役
(1)提问: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和力决战的地点为什么首选东北战场?
(2)借助地图讲述辽沈战役经过,穿插提问:辽沈战役应先打锦州还是先打长春?
(3)提问:辽沈战役的意义是什么?
3、淮海战役
(1)提问:淮海战役我军制定了怎样的作战方针?为什么要这样打?
(2)借助地图讲述淮海战役经过。
(3)提问:淮海战役的意义是什么?
4、平津战役
(1)提问:平津战役我军制定了怎样的作战方针?这样打的目的是什么?
(2)借助地图讲述平津战役经过。
(3)提问:平津战役有何意义?
5、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
让学生从书中归纳。
三、渡江战役
本目首先设置一个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以了解渡江战役前夕的形势;得出答案后,再讲渡江战役的经过,最后总结全课。
(1)提问:渡江战役前夕,蒋介石玩弄了一个什么阴谋?蒋介石的这次“求和”与1945年电邀*到重庆谈判,在目的上有什么共同点?
(2)讲述渡江战役经过。
(3)总结人民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讨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小结]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初中八年级历册教案三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小编准备了《初中八年级历册教案三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北伐战争
教学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教学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没有获得成功?(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2、五四运动有什么历史作用?(五四运动为*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它属于*成立的重要原因,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中国*的诞生有什么意义?(*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孙中山为了挽救革命,同*合作,继续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后来终于形成国民国革命的高潮——北伐战争。(布置学生阅读50——54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黄埔军校的建立

1、根据50页“动脑筋”: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他接受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落入北洋军阀手中的教训,希望创造一支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2、革命军与北洋军有哪些区别?(启发学生运用“导入框”和51页小字部分提供的资料,从军队的任务和作用等方面进行思考。)

教师小结、过渡:袁世凯等人利用北洋军队作为自己独裁专制的工具,继续祸国殃民。所以,要想挽救国家危亡,就必须针锋相对,动用枪杆子来解决问题。

北伐胜利进军

1、北伐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北伐战争的对象有哪些人?(指导学生在51页《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中找到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的位置,画圈作标记。)

3、北伐军进攻路线上有哪些重要地名?指导学生在51页《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中找到两种箭头所经过的地名,作出标记:

A.广州→长沙→岳阳→汀泗桥→武昌→贺胜桥→九江、南昌→南京

B.广州→南昌→南京

C.广州→上海

4、北伐战争为什么能够在不到半年内,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有以下四个方面原因:A.作战方针正确;B.国共两党紧密合作;C.[叶挺独立团]*员起了先锋模范作用,广大官兵浴血奋战;D.*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积极支持和紧密配合等。)

5、国民革命最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根据课本回答的基础上,补充介绍党内“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领导权、一再妥协退让、甚至压制工农运动等]:

A.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等人背叛革命;

B.*领导人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造成严重危害。)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1、南京国民政府具有什么性质?(反动的性质,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2、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后,中国大地上同时并存着哪三个对抗的政权?(北京的北洋军阀政府、武汉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

教师指出:后来,武汉和上海的反动势力汇合起来,对幼年时期的*进行疯狂镇压。在强大的敌人面前,许多*人和革命积极分子惨遭屠杀。但是,英勇的*人没有被吓倒,而是从地下爬起来,擦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重新投入战斗。北伐战争的历史昭示我们:国共两党真诚合作时,对于国家、民族和革命事业具有很大的好处;两党的合作被破坏时,对于国家、民族和革命事业都会产生负面作用。

巩固小结

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54页选择题:应选D(张作霖、孙传芳、吴佩孚)。
篇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教学重点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教学难点*领导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的原因(理由)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领导的国民革命为什么会遭到失败?(A.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等人背叛革命;B.*领导人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造成严重危害。。)

2、南京国民政府具有什么性质?(反动的性质,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后来,武汉和上海的反动势力汇合起来,对幼年时期的*继续进行疯狂镇压。在强大的敌人面前,许多*人和革命积极分子惨遭屠杀。但是,英勇的*人没有被吓倒,而是从地下爬起来,檫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重新投入战斗。(布置学生阅读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南昌起义

1、南昌起义的概况怎样?(要求学生说出时间、地点、领导人、结果:

A.时间:1927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就定在8月1日。

B.地点:江西南昌。[要求学生在56页地图上标明位置]

C.领导人:朱德、*、贺龙、陈毅等

D.结果:一度占领南昌,撤出南下途中受挫。)

2、《南昌起义》图中的演讲者是谁?(*)

3、“动脑筋”:南昌起义军占领了南昌,为什么要撤出南下广东?(遭到反动军队包围,不宜与敌人硬拼,计划南下广东,争取外援,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然后北伐。)

4、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有什么重大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

教师小结、过渡:当时,*也接受党中央的指派,回到家乡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

1、*怎样发动秋收起义、进军井冈山?(完成“练一练”:

A.工农革命军三路进攻的出发地:修水、铜鼓、安源。

B.受挫后会合的地点:文家市。

C.改编部队的地点:三湾。

D.最后落脚的地点:井冈山。

2、*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提醒学生进行敌我力量对比分析时,注意观察57页“文献资料红军歌谣”、59页“自由阅读卡红军的军服”:

A.敌强:武器装备齐全,掌握着城市的控制权,但在农村的力量却比较薄弱。

B.我弱:在国民革命和秋收起义中连续受挫,损失很重,但能艰苦奋斗,可以适应农村的生活。)

3、观察彩色图片《井冈山会师》和57页插图《龙江书院——井冈山会师*和朱德相见的地方》,说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分点提问——

A.会师时间:1928年4月

B.改编后的部队名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

C.领导人:朱德、*)

4、根据59页“活动与探究”的内容,小组议论并发言:秋收起义后,工农革命军为什么要去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启发引导,帮助学生理解答题思路。然后,层层引导:

A.双方力量对比情况:敌强我弱,敌人的力量集中在城市,在城市起义不可能全胜。

B.井冈山条件:位于湖南、江西交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附近农产品丰富,有利于部队给养的筹集;离大城市远,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群众基础好,便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巩固小结

按照纲要信号的线索梳理本课知识:

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南昌起义→南下受挫}井冈山会师→星火燎原

秋收起义→敌强我弱
篇三:红军不怕远征难
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分析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到红军取得长征胜利在原因上的反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国民革命失败后,*人为了反抗国民党的屠杀,发动了哪些武装起义(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等。)

2、这些起义的目的有没有完全达到?(没能直接占领大城市,还遭到严重挫折。但是,起义的部队转向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农村,建立了革命武装和革命根据地,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后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从江西、福建交界处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远征二万五千多里到达陕北。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长征。(布置学生集体朗读“导入框长征”一诗,带着问题进入情境,阅读60——64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

1、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星火燎原之势形成后,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在*、朱德、*等人的正确指挥下,红军粉碎了敌人前四次“围剿”。但是,后来党内又错误地排斥了*等人的正确领导,由李德、博古等人实施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被迫实施战略转移。

2、遵义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可按下列提示,分层启发:

A.遵义会议在哪一年召开?(1935年)如何记住这一年?(从1921年党的诞生到1935年,经过了14年,从1935年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也经过了14年。)

B.比较这前14年与后14年党的历史,有什么重要变化?(前14年里,党的主要领导换了几任,先后出现了重大的失误,经受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和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等重大的挫折。后14年,在以*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C.由此可见遵义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这次会议确立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红军和革命,是党的历生死悠关的转折点。)

长征的胜利

1、指导学生完成63页“练一练”(教师在黑板上依据长征路线画示意图,突出瑞金、遵义、吴起镇三个地点,组织学生对照着课本标注出来。)

A.红军经过哪些省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

B.请对号入座地说出黑板上这三点的地名。(瑞金、遵义、吴起镇)

2、“活动与探究1想一想”,(提醒同桌学生要互相配合,一个找课文,一个找图例,共同完成任务,然后在教师主持下进行“接龙”游戏:

A.湘江红军在那里与敌人打过一场硬仗,损失惨重。

B.乌江红军强渡乌江,解放遵义。

C.赤水河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

D.金沙江红军渡过金沙江,从此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E.大渡河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3、“动脑筋”:红军长征途中,除敌人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原;还缺少粮食给养等。)

布置活动,巩固新课

1、根据65——67页活动课三《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选题、选材,组内协作完成一篇导游词,通过网站《史海撷珠》的留言板上传,老师从中选出优秀的文章予以发表。

2、提醒学生预习第14课《难忘九一八》。

岳麓版八年级历册教案:近代科技之星


近代科技之星
[课标内容]
知道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分析中国近代虽然科学技术落后,却出现了詹天佑、侯德榜等杰出的科学家和专家的原因,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找寻资料、讨论和上台讲故事等方式,感知科学技术专家的杰出贡献,体会科学技术对于兴国强国的重要作用,积累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状总的知识,并使学生学会在交流中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杰出的科技专家詹天佑、冯如、李四光、侯德榜为救亡图存、振兴国中华,努力赶超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热血报国的赤子之心,认识到科技成就取得源于不迷信外国和勇于挑战困难,源于在继承前人学识基础上的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的良好品质。
[重点和难点]
重点:詹天佑、李四光、侯德榜三位科学家处于世界前列的科技成就。
难点:詹天佑、李四光、冯如、侯德榜四位科学家和专家取得世界前列的科技成就所具有的精神品质的共性。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詹天佑和京张铁路
二、冯如和飞机制造
三、李四光和地质力学
四、侯德榜和“侯氏制碱法”
[小结]
让学生讨论:四位中国近代科技专家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引导学生形成对他们的共性认识,明白成为一个优秀科技人才所必需的条件,继承和发扬他们立志图强、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以及热爱祖国、努力为国争光的壮举。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岳麓版八年级历册教案: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
[课标内容]
(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的民用工业。
(2)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理解洋务派、近代企业、新式海陆军的内涵,培养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
(2)通过分析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会遇到哪些困难及思考当时中国除向西方学习外还有没有别的强国之路的问题,培养切入历史情景进行合理想象的能力。
(3)通过对洋务运动中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的对比,培养学生比较思维能力。
(4)通过评价洋务运动与李鸿章,培养辩证思维能力与创新思维品质。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办、新式海陆军建立、介绍西学与兴办新式学堂等史实,积累对洋务运动的认识,理解洋务运动为民族自强做了努力并启动了中国近代化。
(2)学会从生产力标准和从人类文明演进高度运用历史标准去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中国由封建王朝发展模式向工业化发展模式的社会转型中,洋务运动作了最初的努力,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由此培养顺应历史潮流、积极追求进步的精神。
(2)学习洋务派敢于改革的勇气、面向世界的开放态度,追求民族自强的爱国主义情感。
(3)洋务运动的失败在于改革未触动封建体制,由此认识到实行体制创新和建立近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
重点:洋务派的出现;近代工业的创办。
难点: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失败?对李鸿章的评价。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洋务派的出现
1、洋务派产生的时间
2、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3、洋务派的主张
4、洋务派与顽固派的区别
二、近代工业的创办
1、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办
2、近代民用工业的创办
3、新式海陆军的建立
4、介绍西学与兴办新式学堂
三、洋务运动的作用
1、洋务运动的失败及其教训
2、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小结]
以师生互动方式进行。
提问1:什么时候,洋务派出现,洋务运动兴起?
提问2:洋务派代表人物有哪些?洋务派的主张是什么?
提问3: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可以分哪两个阶段?各阶段分别提出了什么目标?创办哪些企业?
提问4:洋务派除了兴办近代工业外,还开展了哪些方面的活动?
提问5:洋务运动有哪些进步作用?
[作业]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

岳麓版初中八年级历册教案: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学习目标:
1.了解和掌握公车上书、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以及戊戌变法的内容(重点)等历史基础知识;
2.培养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并能从中找出戊戌变法意义及其失败的原因(难点);
3.认识到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次改良运动。是进步的、爱国的。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综合启发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介绍当时中国社会背景而进行导入,可以使学生在了解了当时社会背景的情况下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便于解决重点和难点。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侵略日益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救亡图存,我国一部分先进的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改革运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戊戌变法。
二、出示自学指导
(一)时间2分钟
要求快速浏览“公车上书”内容
独立思考并回答下面问题
1.公车上书含义
2. 公车上书背景、时间
3.公车上书代表、影响
教师巡视,学生归纳问题答案,师概括点评并共同学习第一部分内容
公车上书
时间1895年春
背景《马关条约》签订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发起人康有为、梁启超
内容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二)出示自学指导
时间2分钟
要求快速浏览课本“百日维新”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川教版八年级历册《抗日战争的胜利》说课稿”一文,希望“川教版八年级历册《抗日战争的胜利》说课稿”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八年级地理说课稿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