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球的反弹高度教学反思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当中的一部分,老师在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不能敷衍了事。只有将教案课件提前准备充分,才能完成前期设计的教学目标。最好教案课件是怎么样的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五年级数学球的反弹高度教学反思”,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球的反弹高度教学反思
带着几个不同的球走进教室,学生感到很新鲜,也很兴奋。因为这样的课很少见到,他们感到不用思考哪些枯燥的数字和概念了。而且可以走出教室去上课了,所以感觉很兴奋。教师按耐住学生的兴奋,给他们说清楚上课的内容,上课的地点。同时给全班学生进行了分组和分工。宣布了几条纪律。来到教室外边,学生开始按照课始的要求自己动手实践,并且做好了相关的记录。大约二十分钟以后回到教室进行汇报交流。从汇报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小组的实验是正确的,汇报实验数据以后,教师让学生思考讨论下面的几个问题。⑴各种球的三次下落高度相同吗?反弹高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相同吗?⑵不同球的每次下落高度相同吗?反弹高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相同吗?由于个别小组的实验数据偏差比较大,所以实验结论的得出比较难。原因可能是那天教室外边的风比较大,或者是球 放的高度不精确,或者是反弹高度抓得不准。不过这样的课虽说有些遗憾,但学生感觉还是觉得蛮开心的。

fwR816.cOM品读分享

小学五年级数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p92~93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面积。
2. 综合运用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把组合图形变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来计算面积。
教具准备:课件、可拼组的几个简单平面图形。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逐一出示学过的平面图形,说出它的名称及面积计算公式。随后将图形张贴在黑板上,组成几幅美丽的图案。

2.观察这些图形,它们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小结:这些图形都是由几个简单的平面图形组成的,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组合图形。(板书:组合图形)
3.说一说生活中那些地方有组合图形?它们都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学生自由说)
4.认识了组合图形,那么大家还想了解有关组合图形的哪些知识呢?(周长、面积……)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板书:面积)

二. 探究新知
1.由图1引出例1.
(课件出示)右图表示的是一间房子侧面墙的形状,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 认真观察图形,先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说说。
(2) 汇报交流。(结合课件演示)
① 把组合图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
算式:5×5+5×2÷2
② 把组合图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算式:(5+5+2)×(5÷2)÷2×2
(3)你认为两种方法哪种比较简便?
师:在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有多种方法,同学们要认真观察、多动脑筋,选择自己喜欢而又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4) 通过学习,你认为可以怎样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学生自由发言,形成初步认识:可以把组合图形分割成几个简单的平面图形,分别求出它们的面积再相加。(板书:分割法)
(5) 任意选择黑板上的一个组合图形说计算方法。
2.出示例2. (课件)做一面这样的中队旗要用多少红布呢?(先不出现数字)


(1)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
①分成两个梯形。
②分成一个正方形和两个三角形。
③用长方形面积减一个三角形面积。
④分成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
……
(3)提供数据,并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4)比较评价。
(5)你对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有了什么新认识?
小结:根据不同的组合图形,除了用分割法求面积外,还可以先把组合图形添补完整,求出总面积再减去添补上的面积,或用割补法求面积。(板书:添补法、割补法)

三.巩固拓展
谈话引出校园建设新规划。
1.前往综合大楼。求下面指示牌的面积。

2.这是准备新建综合大楼的一块空地,你能帮学校算算这块地的面积有多大吗?你能想出几种算法?

3.小小设计师:
学校想在综合大楼前建一个漂亮的多边形大花坛,种上红、黄、蓝、三种颜色的花,请你设计一种方案,用上学过的图形,并求出三种花的种植面积。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最开心的是什么?

小学五年级数学听课记录:方程


小学五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科目:数学
年级:五年级
授课者:张尊敬
课题:方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我们去菜市场买东西用什么称呢?
学生:秤、电子秤
老师:那你见过这样的秤吗?出示天平
二、 介绍天平
它有两个托盘,中间有刻度,两天刻度相等,中间刻度为0.这就是天平。
三、 探究新知,观看课件
(一)等式
1、 在天平的两边放入砝码,左盘:20克和30克,右盘:50克,中间刻度指向0,那么说明天平平衡了。
提问:你能根据此列出一个式子吗?
学生:20+30=50
2、 观看课件,列式子。
30+x=80 x+20=70 2x=100
3、 何为等式?学生一起说:表示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举例:60+x=80 70+20=90 50-20=30
4、 总结:我们刚刚说的都是等式,先找等量关系,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5、 举反例:5x>29 30<70是等式吗?
学生:不是。
6、 齐说两遍等式的概念。
(二)方程
1、 像30+x=80、x+20=70、2x=100这样的式子又叫什么呢?
学生:方程
老师:看来这位学生已经预习了本节内容,值得表扬。
2、 对,就是方程,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反复读。举方程的例子。
3、 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三)板书
20+30=50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30+x=50
x+20=70
2x=10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四、 练习
1、 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为什么?
2、 看图列方程,并说一说表达的意思。
五、 总结:何为等式?方程?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听课意见:
1、从生活中事物导入,来吸引学生们的眼球。
2、在课堂安排上具有逻辑性:等量关系——→等式——→方程
3、在板书上,注重用彩笔区分,清晰的描绘出了概念。
4、在课堂中照顾到了大部分学生,能做到一视同仁。
5、在强调重点时,采用多读、多念的方法,加深学生们的印象。
五年级数学听课记录:在课堂中照顾到了大部分学生,能做到一视同仁。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整数乘法推广到小数》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1.首先出示两组算式

0.7×1.2 1.2×0.7

(0.8×0.5)×0.4 0.8×(0.5×0.4)

(2.4+3.6)×0.5 2.4×0.5+3.6×0.5

让学生先分组计算再观察每组算式有什么特点,实际上这三组算式分别运用的是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但是这三组算式都是小数乘法,也符合吗?通过让学生观察、计算,自己找出每组中两个算式的关系,自己探究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培养了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点拨,决不把规律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计算、观察、发现。

学到了知识,然后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才是数学学习的真谛。既然发现了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再运用这些定律使小数计算变得简便,这一步教学能激起学生运用新知识的欲望。

2.接着出示

0.25×4.78×4 4.8×0.25

0.65×201 1.2×2.5+0.8×2.5

在简算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不足之处:只重视了运算定律,而忽视了口算能力,在练习时,乘法分配律的逆向应用不够灵活.。

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在练习课时要加以改进。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知识。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位置教学设计


第1课时 位置(一)
教学内容 p19例1、做一做、练习五第1—2题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行与列,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从已有经验到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探索过程,体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简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 经历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探索过程,知道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数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与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含各环节中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主题图,播放动画。
怎样才能既准确又简明地表示张亮同学的位置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学习 “确定位置”。(板书:确定位置)
二、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例1的内容。
(1)学生读题,了解已知信息。
教师引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来思考这个问题。
(2)问:已知张亮同学是第二列、第三行的同学,你能指出谁是张亮同学吗?
学生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根据图中张亮所在的列数的行数来确定张亮的位置,教师给予肯定。
2、认识数对,学会用数对确定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1)提出问题(看来用第几列、第几行描述一个人的位置真好,让我们有了一个统一的说法。)
大家觉得用这种方法表示一个人的位置,简炼吗?
师:能不能把这种方法再简化一下?
(2)创造、交流
同学们可了不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创造出了这么多种不同的表示方法。
这一种是哪个小组创造的?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师;不错,既然每个小组都不约而同地保留下了这两个数,说明——?这两个数很重要!
真好!那这里的2和3各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
说得太棒了,数学规则需要统一,想不想知道数学上统一使用的方法,请看先写4,接着打上逗号,然后写3,最后打上括号,因为它们是一个整体。大家知道吗?像这样,用列数和行数组成的一对数,叫做——数对。
书:(2,3)
(4)如果用(2,3)表示张亮同学的位置,你能表示王艳和赵强同学的位置吗?看一看有什么不同?
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用数对表示位置。
3、游戏中概括提升
我发现咱们班同学学得特别快,下面咱们玩个游戏好吗?
(1)师出生对
我说数对,请符合要求的同学快速地站起来。看谁反应最快!
(3,1)(3,2)(3,3)(3,4)(3,5)
奇怪,怎么就正好站起来这么一排呢?
(2)生出生对
如果让你来出数对,你能让一排同学站起来吗?谁来试试?
生:……
师:也不错!有没有谁能说出点不一样的?
生:(1,1)(2,1)(3,1)(4,1)(5,1)(6,1)
师:发现什么了?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
师:也就是说,数对中的第二个数相同,他们就都在同一行。
(3)师再出
不过,老师还有个本领:只说一个数对,就可能让一排同学都站起来,你们信不信?要不咱试试?
示(4,x)可能是哪些同学?
师:你的数对是?奇怪,我上面写(4,1)了吗?那你为什么站起来?
生:(第一个数是4,表示第4列,第二个数是求知数,所以第4列的每一个同学都有可能)能不能确定,到底是谁?如果x等于3呢,表示的一定是谁?其他同学坐下去,看来,要想确定某一个人的位置,只知道列数行不行?还得知道?(用数对表示位置一定要用到两个数)
师:(xx)又可能是哪些同学?(全班同学都站起来了)。
师:全班同学都有可能吗?x、x表示两个相同的数,你的数对是(?,?),符合吗?不符合的同学请坐下。当x=1、2、3、4、5时,看来(xx)能不能表示全班同学?只能表示什么?只能表示列数、行数相同同学的位置。
三、做一做,巩固确定位置的方法。
1、出示情景。组织学生观察情景,思考教师的提问。
2、引导学生利用在例题中学到的确定位置的方法来回答问题。
3、组织学生用一组数字来表示它们的位置。学生思考后可交流讨论,最后全班汇报。
四、反馈练习。
完成教材第19 页的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方程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
2、理解方程概念,感受方程思想。
3、通过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的学习活动过程达到学习水平的提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初建相等关系模型。
1、师出示天平图,
认识吗?
师:天平可以称出物体的质量是多少。
2、(媒体出示三幅图)下面的三幅图中,哪一幅能称出两只苹果的质量?
(左右倾斜各一幅,平衡的一幅。图略)
学生会选择图3,老师顺着学生的思路出示图3天平平衡图
图3为什么能称出两只苹果的质量?
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么?
100+100=200
图1和图2为什么不能称出两只苹果的质量呢?
你也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100+100>100、100+100<500
3、三个式子都是表示物体之间质量的关系,数学上把这样表示两边相等的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你的小脑袋里有等式吗?说一个试试。
除了用加法表示的还有不一样的吗?(师板书学生说的其它的一些式子)
师:没想到,同学们对等式是这么的熟悉。
二、借助基础,拓展等式外延。
1、下面的几幅图中,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哪些可以用等式表示?能表示的试着把它写下来,不能的思考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呢?
(书上四幅图略)
选一个等式说一说它表示什么意思?
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一种是用语言表达,一种是用数学式子表示,你愿意选择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突出简洁、清楚)
2、师:的确,这样的一些数学式子能清楚、简洁地表示出天平左、右两边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
3、比较:现在写的这些等式与刚才我们说的那些等式有什么不同吗?
突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这些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你见过吗?
生:没见过;也可能见过,如:用字母表示数中、求未知数x等。
三、进一步拓宽对等式的理解。
1、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李老师就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生活中同学们常见的一些现象,仔细看一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之间的关系是不是也能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来表示呢?
(师出示四幅生活情境图)
(1)铅笔盒与笔记本共20元。
(2)借出的书与剩下的书共150本。
(3)3瓶相同的色拉油,每瓶x元,共8元。
三、明确特征,归纳概念。
其实呀,数学上给这样一些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起了个很特别的名字叫方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方程的意义。(板书)
揭示数学上我们把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四、深刻领悟,挖掘内涵。
1、黑板上的其它式子为什么不是方程?
2、师:现在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方程了吗?下面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是等式的男生举手,是方程的女生举手)
36-7=29、60+x>70、8+x
6+x=14、7+15=22、5y=40
活动结束了,但思考却刚刚开始,就等式和方程的关系你现在有什么话想说的吗?
(在活动中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五、实践应用,拓展外延。
1、你能看图列出方程吗?
图1:天平(2x=500)
图2:四个物体16.8元
图3: 两杯水共有450毫升
2、从文字表述中找出方程
(1)小明从家到学校有500米,他每分钟走50米,走了x分钟。
(2)张师傅每天做x个零件,用了6天做了780个零件。
(3)王涛放学回家后,去商店买了3本精装笔记本,每本y元。他付给售货员阿姨20元,找回2元。3、李老师头脑中有一幅图,我把它用方程表示了出来,猜一猜,老师头脑中可能会是一幅什么样的图?
出示:5x=200(可提示:如天平图等)
个别交流的基础上同桌互说。
六、全课总结:学习到现在你有哪些收获?
从不能用方程表示到能用方程表示图中的数量关系的一种演变。
图1:买4个小熊猫玩具,每个x元,120元不够
图2:买3个,每个x元,120元还不够
图3:买2个,每个x元,120元正好
延伸:使两只水杯一样多你能有哪些办法?用方程表示,你能吗?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简易方程》


这篇《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简易方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53-54页。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2)会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方程的认识过程,体验观察、比较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促进学生公平公正人格的形成,养成仔细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定义,会根据定义判断是不是方程。

难点; 会根据方程的意义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突破方法:在实践生活中理解方程的意义。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直观演示,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理解思考。

学法:独立思考与小组交流相结合。

五、教学准备

教学ppT

六、教学过程

1、回顾复习:

①小故事:找学生给大家讲一讲曹冲称象的故事,学生会说大象的重量就等于石头的重量,用课件展现学生刚才所讲的故事,让学生集体说出等量关系“大象的重量=石头的重量”

②等式

每组中的两个式子,如果是结果相同的( )就画“√”,不同的画“×”。

a×2和a? ( × )

x+x和2x ( √ )

72×2和72+2 ( × )

2.在下面各题( )的里,填入“<”、“>”或“=”

1.8+5.2(=)7 3×6(> )19

20+20(>)35 37-17(= )20

a+b(=)b+a 80÷20(<)5

(再观察画有横线的算式左右两边的特征)

学生会说出划横线的都是等号左右两边相等,是等式。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等式的概念,课件放映出

定义:数学中用等号来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教师提问学生对等与衡的理解

学生会说 相同;一样:相等、等价 。

2、探究新知

教师:大家说说生活种常见的一些称量工具

学生:杆秤、电子秤、天平。

教师着重介绍天平。

①用课件投影展示,天平秤量有一个空水杯,当天平两边保持平衡时,天平右边托盘中的砝码为100克。让学生回答说出杯子有多重?

学生会说出:杯子的重量=100克

②给杯子中加入水,用课件投影呈现天平倾斜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并说出那边的重量中一些,学生会说出现在水的重量大于100克。引导学生列出100+加入的水(x)>100.

③教师提问当天平的左边比右边重的时候,不改变左边,要怎样使天平再次保持平衡?

学生回答:对天平右边加砝码。

教师:加多重的砝码呢?

学生:加到天平再次平衡的重量就可以

课件投影出示加砝码的过程,加100克重的砝码的时候,发现天平依然左边重,并引导学生列式100+x>200;学生会说还要再加砝码,再加100克,列式得到100+x<300;学生会建议加个150克重的砝码,用多媒体呈现此时天平的状态。天平左右两顿平衡。重量相等。

④得到此时天平上的等量关系:100+x=250

⑤让学生观察上式和我们之前学过的等式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学生会说出,在等式的基础上出现了用字母表示的数。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出方程的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教师强调定义中的关键字,未知数、等式。

⑥这三组式子中哪个是方程?什么是方程?怎样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1)100+200=100+200(2)100+x>200;

(3)100+x=250

学生回答第三个是方程,判断方法,根据定义判断。

⑥思考:方程与等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方程是否一定是等式?等式是否一定是方程?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交流。各小组汇报交流结果,教师总结:

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教师提示学生举反例

学生:

6+x=14(是等式是方程) 50÷2=25(是等式但不是方程)

3、知识应用

课件放映图片,学生根据天平上标注的数字列出方程

(1)x+x =500 或 500=2x

(2)小涛:我能拍球25个 小梅:我能拍球y个 两个人共拍球70个(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25+Y=703)12+x =20或20-12=x或20-x=12

(4)看图列方程一条长166的线段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73,一部分为x,存在的数量关系 166-73=x学生说出其他的列式。

4、小结,让学生交流我们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到了什么。

七、课时作业

练习十一:第二题第三题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小学五年级数学球的反弹高度教学反思”一文,希望“小学五年级数学球的反弹高度教学反思”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小学五年级数学优秀教案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