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工作的一部分,因此我们老师需要认认真真去写。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工作,这样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设计。那好的教案课件怎么写?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第13~18页)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2个例题、一个课堂活动和练习三。它是在学生会计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把不是整十、整百的数看作整十、整百数来算,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以用前面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不是整十、整百数的计算问题,提高对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掌握水平,又可以从中掌握估算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背景材料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只有当学生对学习背景材料感兴趣,他们才会主动地参与学习。这部分内容都很强调估算背景,强调估算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例1是用摘下的1棵梨树的梨的质量估算8棵梨树的梨的质量,这种问题在生活中是常见的。教科书通过这样一个情景图引发学生的估算需求,对话框中的“其实不必要”,既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又揭示了估算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例2是估计十二月份服装的销售量,它的估算需求集中在“很快”两个字上,要达到这一要求,精确计算显然是不行的,而估算恰好能达到这个要求。生活中要求“很快”知道结果的事例有很多,这就说明估算应用的范围很广,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例1是由两个连续的、有联系的问题组合而成的,一个问题是估算8棵树大约能摘多少千克梨,另一个问题是估算8棵树上的梨大约能卖多少钱。这两个问题都带有明确的估算要求,这是因为每棵树上摘的梨只能大致相等,不能完全相等,所以这里精确计算的意义不大,采用估算。由于梨的质量不精确,所以卖的钱也不可能精确,这里只需要用估算的方法知道一个接近精确数的近似数就行了。在估算方法上,教科书要求把91看作90算,这不仅仅是因为学习没学过91×8,要把91×8转化为90×8来做,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为了很快算出接近于精确结果的需要,为了“快”而采取的这个“看作”的措施,是进行估算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好这种估算方法。例1中的两个问题都没有明确提四舍五入法,而是看这个数接近哪个整十、整百数来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四舍五入法,这和二年级(下)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的编排是基本一致的。此外,这两个问题也呈现了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两个方面,第一个问题把91看作90算,用的是“四舍”,而且“四舍”后成为整十数,而第二个问题把197看作200算,用的是“五入”,并且“五入”后成为整百数。但是这两个问题都是把不是整十、整百数的数看作整十、整百数的数后再估算,这也反映了估算的基本策略。

例2也是要用估算解决的问题,但和例1不同的是,题中没有两个因数相乘的数量关系,而是表中多个数的相加关系。正因为题中呈现的是这种特殊的情景,所以这里把“表中的每个数都看作70”的这种思路,不仅仅是为了估算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使表中多个数的相加关系变成求相同加数和的关系,也就是说这道题中的“看作”还有转化数量关系的功能,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功能,才能进行估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例2的编排体现了估算应用的广泛性,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估算。例2选择“70”作为相同加数,是因为“表中的每个数都接近70或等于70”,这里的“接近”,是凭借学生前面掌握的“大一些”、“小一些”等概念判断的,所以这样要和学生的数感结合起来,才能找到表中的一个“接近”的数。在例2中还要关注的是,算式中的70×5与结果350间用的是等于符号而不是约等于符号,这是因为70×5的精确结果就是350,所以它们之间要用“等于”的关系符号。但是由于“70”是一个不精确的数,导致计算的结果也是一个不精确的数,是一个估计结果,它和连加起来的精确结果肯定有出入。所以这道题用的运算方式是精确运算,但从整道题的解题思路和使用的解题方法来看,仍然属于估算。估算形式上的这个变化,在教学中要引起高度重视。

和例1一样,例2下面的“做一做”也是和上面有关的现实情景。这里的“有关”表现为情景上都是同一个服装店,同样是销售服装,同样采用“把表中每个数都看作300”来估算,也就是说,估算的背景和估算的方法是基本相同的。可以通过这样的相同背景和相同方法来巩固前面所学知识。但是和上一题不同的是,这里呈现的是整百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和前面的整十数乘一位数结合到一起,学生就能全面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课堂活动第1题和例题比较接近,但是要涉及两个估算问题,一是通过28×4≈120(人)估算出全班人数,二是通过52×3≈150(人)算出汽车能坐的人数,最后通过两个数据的比较,得出3辆车能坐下所有学生的结论。第2题在估算方法上有所发展,这里主要把平均问题运用到估算里面来,先通过“先对折3次”的方式,把一张报纸的面积平均分成8份,再抽取其中的1份字数来进行估算。这里需要学生明白的是,平均分成8份不是报上的字平均分成了8份,而是报纸的面平均分成8份,每1份上的字是有多有少的,所以在分的时候,报上的字就成了近似数了,即使用497×8,乘出来的也是一个近似数,当然,这里要求学生把497看作500来估算,这样更快捷。

练习三安排了10道习题和1道思考题。其中第1题和第3题要求学生估算,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第2,4小题是对应例1安排的,都是用1个单位量去估算多个单位量。这里要求学生进行估算,是因为除了估算的背景外,作为1个单位的数都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有利于学生进行估算。第5题和第6题是对应例2安排的,为了减少学生思维的难度,教科书在题中明确提出了估算要求,还清楚地呈现出这两道题表中数最接近的数分别是40和500,这样学生解答起来就比较容易了。第7题参照1个月丢弃的废品数估算7个月丢弃的废品数。第8题和第9题分别参照1个房间的人数和1张票的价格估算多个房间的人数和多张票的钱,估算方式和例1相似,但比例1要复杂一些。这种参照1个单位量估算几个单位量的估算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多,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些问题的估算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第7题还渗透了环保教育,第10题渗透了珍惜时间的问题。

2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建议用3课时教学。
2教学两个例题的主题图时,建议用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营造生活情景。例1的对话框要按说话的先后顺序依次出现,即:
爸爸:这棵树摘了91kg梨。
妈妈:这8棵树能摘多少千克梨呢?
小男孩:摘下来称一称,不就知道了。
爷爷:其实不必要,我们可以估算大概的产量。
这样按先后顺序出现对话框,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题中的现实情景。在学生对现实情景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估算而不进行精确的计算,让学生理解估算的意义后,再进行估算方法的探讨。
3在探讨估算方法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用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把现实问题与前面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强调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在新情景中的运用,学生才会把前面所学的知识和新情景结合起来,思考如何把不是整十、整百的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转化成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来做,也就是思考把91看作90是估算的关键环节,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就好办了。
4教学例2时,要突出“很快”两个字的要求,让学生结合题意想一想,把表中一个一个的数加起来能不能实现“很快”的计算要求?使学生得出用加法不能实现这个要求,需要思考别的计算方法的结论,教师再从“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这个角度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把加法转化成乘法来算?怎样实现这个转化?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让学生理解“把表中每个数都看作70来算”的估算方法。
5在例2的教学中,还要通过一系列的追问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种估算方法。比如追问“为什么这些数都接近或等于70”,“为什么70×5与350间要用等号连接”,“是不是只有用约等于号连接的题才是估算的题,是等号连接的题就不是估算的题”,“同样是估算的题,例1和例2相比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这样进行层层追问,体现了教学深度,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高学生对估算的掌握水平。
6教学课堂活动第1题,如果学生直接思考有困难,可以作一些提示降低思考难度,又如“大约有多少学生?”“3辆车大约能坐多少人”,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估算上而不是集中在对问题的分析上。教学第2题时,可以创设情景,让每个小组的学生用1张报纸折一折,再估算报上的字数。这样操作与思考相结合,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估算方法,还可以让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与所学知识的紧密联系,从中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7指导学生练习第1题和第3题时,不但要求学生估算出结果,还要求学生说一说估算方法。练习第2题和第4题时,可以让学生把这些题与例1进行比较,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第5题和第6题除了要对照例2进行练习外,还要学生注意到这些数都比较集中于一个数这个事实,如果表中的数都比较分散,相差也比较大,就很难用估算的方法来进行估算了,通过这样的讨论使学生意识到估算也是有局限性的,并且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采用什么计算方法,从中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第8题在练习时要先向学生解释“双人间”、“三人间”是什么意思,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后再让学生分析解答。第10题要求学生理解1分所读的字与7分所读的字的关系,1分读了这么多个字,不能保证以后每分刚好读这么多个字,因此7分读的字数只能进行估算。如果学生1分读的字不是接近于整百数,如读了357个字,也可以看作400字来估算,只不过结果误差比较大。所以可能出现这个情况,两个学生每分读的字分别是357字和399字,但估算出来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这就要求学生理解哪个数更接近于精确数的问题,可以由此引发学生对估算结果精确度的估计,这些讨论和估计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估算都是有利的。
8思考题和课堂活动第2题相似,估算时,要引导学生先把海鸟图平均分成9份,数出其中的1份海鸟数,再估算出9份海鸟。

fwR816.CoM阅读延伸

小学三年数学三位数乘一位数教案范文


课题 三位数(中间有0)乘一位数的笔算
总第14课时 授课老师
授课内容 教材21页例8、例9。 个人加工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律。
2.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3.结合具体情景,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1.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律。
2.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快速口算:(屏幕闪现后隐藏)
200×2 800×2 6×700 7×800 30×3 10×3 50×0
设疑:50×0=0还是50×0=50?你能给出合理的解释吗?
2.揭示研究问题:有关0的乘法
二、探索新知
1. 探索 理解“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
出示:小猫钓鱼情境图。
师:小黄猫、小红猫、小蓝猫又去河边钓鱼了,可是他们钓得并不认真,一会儿扑蝴蝶,一会儿捉蜻蜓,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今天又有什么收获呢?(出示小猫钓鱼图)
师:3只小猫一共钓了多少条鱼?你怎么看出来的?
师:你能用加法算式表示吗?生说师完成板书:0+0+0=0
你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吗?指名汇报,学生回答师板书:0×3=0
或3×0=0
师:你是怎么知道得数是0的?生答出:因为3个0相加等于0,
所以0×3=0。
4、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0和3相乘等于0,下面我们再来做几道题目,想一想:0×7= 8×0= 0×0=
指名汇报,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7个0相加等于0)
教师:现在你知道50×0=0还是50×0=50?你能给出合理的解释吗?
5、填一填:25×□=0 □×0=0
6、结合□×0=0 总结“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
二、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探索“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笔算方法
1.师:刚才小朋友学到了一个有关0的新的知识点,下面我们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创设生活场景,出示:学校体育馆有4个同样的看台,看!这就是其中的一个,你能看出这个看台有几排座位,每排几个吗?提出问题:这个看台一共有多少座位?学生独立计算,交流反馈。
3.师:一个看台有102个座位,那么4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呢?
先请小朋友估计一下4个看台大约有多少个座位?(学生回答大约有400个或400多个)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生回答。
师:那么他估计得对不对呢?请小朋友一起来算一算。指名一人板演。
师指着十位上的0问:为什么十位上写0?生回答(因为十位上0和4相乘得0)师:看来4个看台有408个座位,刚才小朋友估计得完全正确,你们可真厉害!
三、巩固练习
师:下面老师来考考你们:
1. 做22页的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做在书上(指名4个学生板演。)
反馈:集体校对得数。
为什么后面三道题目积的中间没有“0”呢?
师:全对的举一下手,看来小朋友们个个都很聪明。
引导观察:今天计算的三位数乘一位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揭示课题: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2.“想想做做”第3题
老师以前碰到过一个小朋友叫马小虎他做题可马虎了,让我们一起来帮帮他好吗?(出示题目,看)先找一找他错在哪里,再改正过来,把正确的答案写在旁边。(查找问题所在,并订正,集体校对)小朋友可真细心老师代表马小虎谢谢大家。
3.“想想做做”第5题。
(1)编2个中国结要用多少厘米?(学生独立解答)
(2)要求还剩下多少厘米?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原来有多少?已经用去了多少厘米?
4. “想想做做”第6题。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第5题说说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师:你能估计出3个书架大约有多少本书吗?指名学生回答。
师问:你是怎么估计出来的。学生回答。
四、总结
1.师:同学们,今天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学生回答)师出示标题:对,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2.请小朋友回想一下我们在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五、作业
1.在课堂作业本上完成作业第22页第4题。
2.挑战自我:
A组: B组
390×7 = □ 0 □
3×280 = × 4
840×2 =
□ 6 2 □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页例3,18页例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验算意识、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运用乘法验算除法。

教学难点:

运用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出示口算卡片)

2、笔算。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17页例3.

教师:观察情景说一说从中可以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1)方法分析。

①验算方法探究。

要验证商“128”是否正确,可以列乘法算式128×2或2×128进行验算,如果乘得的积等于256,就说明计算的结果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验算方法:商×除数=被除数

②进行验算。

验算过程:256÷2=128(张)

验算:128×2=256(张)或2×128=256(张)

2、学习教材第18页例4.

(1)出示主题图。

(2)理解题意,完整读题。

(3)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方法。

(4)列式计算。

(5)引导学生尝试估算。

(6)尝试笔算。

(7)揭示计算中遇到的问题。(2个百除以6不够商1个百时,怎么办?)

(8)交流解决办法。

(9)讲述:当百位上的数小于除数时,应将百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合起来,看成几十个十来计算,23个十除以6,商的首位应在十位上。

(10)第二次尝试完成下面的计算

(11)请学生完整叙述计算过程。

(12)估算结果与精确值相对比。

(13)观察例4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发现其规律。

当一位数除三位数,百位上的数小于除数时,这时商的首位就在十位上,所以商是两位数,通过这样的观察,还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商的位数。

下面我们用此方法进行验证。

3、出示题。

新人教版数学第六册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案 新人教版数学第六册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案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先估一估,再计算。

(1)读题,明确题意。

(2)判断各题的商是几位数。

(3)请学生说出判断的结果。

(4)学生独立做一做。

(5)计算各题。

(6)集体订正,验证判断商的位数,估算结果是否接近精确值。

(7)质疑、解疑。

2、

给商是两位数的涂上红色,商是三位数的涂上黄色。

(1)读题,明确题意。

(2)判断商的位数。

(3)动笔涂色。

(4)说明判断理由。

(5)分组各做一题,验证其商的位数,订正其精确值。

(6)明确:做笔算除法时,先观察位上的数字,再用它与除数比大小。

3、 543÷3 62

 372÷6 132

 924÷7 181

(1)看清题目要求。

(2)根据笔算除法的一般方法,独立完成。

(3)结合学生做题中出现的问题,开设病题门诊。

(4)按要求连线。

(5)表扬书写工整、计算全部正确的同学。

(6)请同学总结笔算除法的一般方法。

四、思维训练

结合今天所学内容,写一篇数学日记。

板书设计:

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

先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百位上的数,除得的商写在百位上,

如果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小于除数,就看被除数的前两位,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进一步解决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三位数或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尝试探索并总结解决问题的计算方法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页例3,18页例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验算意识、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运用乘法验算除法。

教学难点:

运用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出示口算卡片)

2、笔算。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17页例3.

教师:观察情景说一说从中可以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1)方法分析。

①验算方法探究。

要验证商“128”是否正确,可以列乘法算式128×2或2×128进行验算,如果乘得的积等于256,就说明计算的结果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验算方法:商×除数=被除数

②进行验算。

验算过程:256÷2=128(张)

验算:128×2=256(张)或2×128=256(张)

2、学习教材第18页例4.

(1)出示主题图。

(2)理解题意,完整读题。

(3)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方法。

(4)列式计算。

(5)引导学生尝试估算。

(6)尝试笔算。

(7)揭示计算中遇到的问题。(2个百除以6不够商1个百时,怎么办?)

(8)交流解决办法。

(9)讲述:当百位上的数小于除数时,应将百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合起来,看成几十个十来计算,23个十除以6,商的首位应在十位上。

(10)第二次尝试完成下面的计算

(11)请学生完整叙述计算过程。

(12)估算结果与精确值相对比。

(13)观察例4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发现其规律。

当一位数除三位数,百位上的数小于除数时,这时商的首位就在十位上,所以商是两位数,通过这样的观察,还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商的位数。

下面我们用此方法进行验证。

3、出示题。

新人教版数学第六册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案 新人教版数学第六册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案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先估一估,再计算。

(1)读题,明确题意。

(2)判断各题的商是几位数。

(3)请学生说出判断的结果。

(4)学生独立做一做。

(5)计算各题。

(6)集体订正,验证判断商的位数,估算结果是否接近精确值。

(7)质疑、解疑。

2、

给商是两位数的涂上红色,商是三位数的涂上黄色。

(1)读题,明确题意。

(2)判断商的位数。

(3)动笔涂色。

(4)说明判断理由。

(5)分组各做一题,验证其商的位数,订正其精确值。

(6)明确:做笔算除法时,先观察位上的数字,再用它与除数比大小。

3、 543÷3 62

 372÷6 132

 924÷7 181

(1)看清题目要求。

(2)根据笔算除法的一般方法,独立完成。

(3)结合学生做题中出现的问题,开设病题门诊。

(4)按要求连线。

(5)表扬书写工整、计算全部正确的同学。

(6)请同学总结笔算除法的一般方法。

四、思维训练

结合今天所学内容,写一篇数学日记。

板书设计:

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

先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百位上的数,除得的商写在百位上,

如果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小于除数,就看被除数的前两位,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进一步解决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三位数或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尝试探索并总结解决问题的计算方法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减


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减(一)
教学内容:p22-23 例1及“做一做”
三维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同时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
2、联系实际,初步渗透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3、让学生在活动中愉快地学习数学。
教学重点、难点:三位数减三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老师想请同学们一起到云南去旅游。(出示例图)
昆明的旅游景点是石林、大理的旅游景点是三塔、丽江的旅游景点是玉龙雪山。
1、 你还观察到什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2、 师:大理到丽江有多远,我们可以通过画线段图来理解。
3、 3、学生估算大理到丽江,汇报估算的方法。
4、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在小组中讨论。
5 1 7 十位退1后能减4吗?怎么办?
— 3 4 8 百位退1给十位,这时十位上是几?
1 6 9 十位上的6是怎样算出来的?
5、“做一做”
6、 学生讨论计算的方法和注意点,教师小结后揭示课题。
二、巩固练习
1、练习六的第1题,把小蜜蜂和相应的花连起来。
2、用数学:第2题。
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道题,订正时说计算过程。
3、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两个问题,集体订正。
三、全课小结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减(二)
教学内容:p24 例2、例3 p25-26 练习六第4-6题。
三维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
2、使学生能结合情境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
3、结合情景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连续退位减算法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算法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今天早上,我拿着一张100元的钱去买早点。一块蛋糕加一袋牛奶共花了6元。可是服务员没有足够的零钱,怎么办呢?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吗?(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师生得出:先去附近把100元换成整十元的,然后付给服务员10元,服务员找回4元,我还剩90+4 =94元。将100-6列成竖式再回顾一下思维过程。
二、新授:
1、教学例2:507-348=
(1)学生尝试计算。
(2)分析: 要从十位上退1,可十位上是0 ,怎么办? 十位退1后剩几?百位上为什么只剩1?
(3)想一想:计算上与517-348有什么不同?
(4)笔算702-564,让学生说说计算的过程。
2、教学例3
(1) 出示例3:500-185=
你会计算吗?你有几种算法?学生自主探索求差的方法,小组交流。
(2)学生展示算法。
500-185=315
① 5 0 0 ②185+15=200 ③185=100+85
— 1 8 5 500-200=300 500-100=400
3 1 5 300+15=315 400-85=315
(3)试一试:800-695=
3、比较两题计算上的相同点,小结并揭示课题。
三、反馈练习
练习六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让学生运用估算大致检验一下答案的正确性。表扬正确率高的同学 。
四、全课小结
教学后记: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75页例3和议一议,第76页上的课堂活动及练习十四第5~10题。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估算。
2.借助已有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3.感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3情境图,并注明“桃园里有桃树64棵,平均每棵收桃48kg。”教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丰收的果园。你能估算一下总共有多少个桃吗?
教师:怎样估算?
学生:把64看作60,把48看作50,因为60×50=3000,所以桃园大约能收桃3000kg。
多媒体课件出示:“桃园里有桃树64棵”变为“桃园里有桃树647棵”。
教师:估算一下桃园大约能收桃多少千克,又该怎样列式?
学生:647×48。
教师:现在又该怎样估算?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板书课题。
[点评:这个环节主要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的复习,唤醒学生对原有相关知识的记忆,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利用原有知识来主动学习新知。教学中采用走进丰收的果园的情境,主要与例3教学保持一致性,这样更能突出教学内容的整体设计。]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3。
教师:请大家讨论一下,你准备如何对647×48进行估算?
学生讨论,教师作必要的指导,然后抽学生问答准备怎样估算。
学生1:可以把647看作600,48看作50来估计。
学生2:也可以把647看作650,48看作50来估计。
教师:这种估算方法和前面学习的估算方法有相同的地方吗?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估算都是把不是整十、整百数看作接近这个数的整十、整百数来算。
教师:同学们估算出这个桃园大约能收桃多少千克了吗?
学生1:647×48≈30000(kg)
学生2:647×48≈32500(kg)。
教师板书学生的方法,引导学生说出写结果时要用“≈”,表示这是一个近似值。
教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来估算,在这些估算方法中,你更喜欢哪种估算方法呢?为什么?
小组交流,展开讨论,反馈交流情况。
学生1:我喜欢第一种估算方法,因为把647看作600,48看作50,600×50等于30000,计算很方便。
学生2:我也喜欢第一种估算方法,因为把647看作600,就把第一个数看小了一点,48看作50,把第二个数看大了一点,这样估算出来的结果与准确值很接近。
学生3:第二种方法是把两个数都看大了一点点,一定会比准确值大,虽然与准确值还是比较接近,但计算不够简便,所以我还是喜欢第一种估算方法。……
[点评:在估算方法的探讨中,尽可能地突出新旧知识的联系,能有效提高学生对估算方法的掌握水平。教师注意倾听并及时记录学生的不同方法,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发表自己个性化的看法,形成思考的习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有序性和口头表达能力。]
2.教学“议一议”。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探讨一个问题,怎样估算45×496?
引导学生提出多种估算方法,如把45看作50,496看作500来估算,或者把45看作40,496看作500来估算。
教师:估算出结果,看相差多少?
学生估算出结果分别是25000和20000,相差5000。
教师:怎么会差异这么大呢?
引导学生得出:由于45看成40和50都相差5。把45看成40来算少算了5个500,就是2500;把45看成50来算多算了5个500,就是2500,所以两种结果相差5000。
教师:我们在进行估算时,有时要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比如下面这个题目,你认为采用哪种估算方法更适合呢?为什么?
多媒体课件出示:动物园每张门票45元,496个小朋友去参观,大约需要准备多少钱?
引导学生讨论出用第一种估算方法较好,因为第一种方法把两个因数都看大了一点,这样估算出来的结果肯定大于45×496的结果,还有多余的一点钱,在参观旅游中可以防止意外发生。
教师:我们在进行估算时,可以灵活地选择估算方法。但在具体实际生活中,要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是从更深的层次来讨论估算的问题,引导学生注意估算的原则,特别要注意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第76页课堂活动1、2题。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5~10题。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75页例3和议一议,第76页上的课堂活动及练习十四第5~10题。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估算。
2.借助已有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3.感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3情境图,并注明“桃园里有桃树64棵,平均每棵收桃48kg。”教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丰收的果园。你能估算一下总共有多少个桃吗?
教师:怎样估算?
学生:把64看作60,把48看作50,因为60×50=3000,所以桃园大约能收桃3000kg。
多媒体课件出示:“桃园里有桃树64棵”变为“桃园里有桃树647棵”。
教师:估算一下桃园大约能收桃多少千克,又该怎样列式?
学生:647×48。
教师:现在又该怎样估算?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板书课题。
[点评:这个环节主要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的复习,唤醒学生对原有相关知识的记忆,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利用原有知识来主动学习新知。教学中采用走进丰收的果园的情境,主要与例3教学保持一致性,这样更能突出教学内容的整体设计。]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3。
教师:请大家讨论一下,你准备如何对647×48进行估算?
学生讨论,教师作必要的指导,然后抽学生问答准备怎样估算。
学生1:可以把647看作600,48看作50来估计。
学生2:也可以把647看作650,48看作50来估计。
教师:这种估算方法和前面学习的估算方法有相同的地方吗?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估算都是把不是整十、整百数看作接近这个数的整十、整百数来算。
教师:同学们估算出这个桃园大约能收桃多少千克了吗?
学生1:647×48≈30000(kg)
学生2:647×48≈32500(kg)。
教师板书学生的方法,引导学生说出写结果时要用“≈”,表示这是一个近似值。
教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来估算,在这些估算方法中,你更喜欢哪种估算方法呢?为什么?
小组交流,展开讨论,反馈交流情况。
学生1:我喜欢第一种估算方法,因为把647看作600,48看作50,600×50等于30000,计算很方便。
学生2:我也喜欢第一种估算方法,因为把647看作600,就把第一个数看小了一点,48看作50,把第二个数看大了一点,这样估算出来的结果与准确值很接近。
学生3:第二种方法是把两个数都看大了一点点,一定会比准确值大,虽然与准确值还是比较接近,但计算不够简便,所以我还是喜欢第一种估算方法。……
[点评:在估算方法的探讨中,尽可能地突出新旧知识的联系,能有效提高学生对估算方法的掌握水平。教师注意倾听并及时记录学生的不同方法,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发表自己个性化的看法,形成思考的习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有序性和口头表达能力。]
2.教学“议一议”。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探讨一个问题,怎样估算45×496?
引导学生提出多种估算方法,如把45看作50,496看作500来估算,或者把45看作40,496看作500来估算。
教师:估算出结果,看相差多少?
学生估算出结果分别是25000和20000,相差5000。
教师:怎么会差异这么大呢?
引导学生得出:由于45看成40和50都相差5。把45看成40来算少算了5个500,就是2500;把45看成50来算多算了5个500,就是2500,所以两种结果相差5000。
教师:我们在进行估算时,有时要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比如下面这个题目,你认为采用哪种估算方法更适合呢?为什么?
多媒体课件出示:动物园每张门票45元,496个小朋友去参观,大约需要准备多少钱?
引导学生讨论出用第一种估算方法较好,因为第一种方法把两个因数都看大了一点,这样估算出来的结果肯定大于45×496的结果,还有多余的一点钱,在参观旅游中可以防止意外发生。
教师:我们在进行估算时,可以灵活地选择估算方法。但在具体实际生活中,要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是从更深的层次来讨论估算的问题,引导学生注意估算的原则,特别要注意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第76页课堂活动1、2题。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5~10题。
(本案例由袁登维提供,由彭承志点评)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75页例3和议一议,第76页上的课堂活动及练习十四第5~10题。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估算。
2.借助已有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3.感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3情境图,并注明“桃园里有桃树64棵,平均每棵收桃48kg。”教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丰收的果园。你能估算一下总共有多少个桃吗?
教师:怎样估算?
学生:把64看作60,把48看作50,因为60×50=3000,所以桃园大约能收桃3000kg。
多媒体课件出示:“桃园里有桃树64棵”变为“桃园里有桃树647棵”。
教师:估算一下桃园大约能收桃多少千克,又该怎样列式?
学生:647×48。
教师:现在又该怎样估算?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板书课题。
[点评:这个环节主要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的复习,唤醒学生对原有相关知识的记忆,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利用原有知识来主动学习新知。教学中采用走进丰收的果园的情境,主要与例3教学保持一致性,这样更能突出教学内容的整体设计。]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3。
教师:请大家讨论一下,你准备如何对647×48进行估算?
学生讨论,教师作必要的指导,然后抽学生问答准备怎样估算。
学生1:可以把647看作600,48看作50来估计。
学生2:也可以把647看作650,48看作50来估计。
教师:这种估算方法和前面学习的估算方法有相同的地方吗?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估算都是把不是整十、整百数看作接近这个数的整十、整百数来算。
教师:同学们估算出这个桃园大约能收桃多少千克了吗?
学生1:647×48≈30000(kg)
学生2:647×48≈32500(kg)。
教师板书学生的方法,引导学生说出写结果时要用“≈”,表示这是一个近似值。
教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来估算,在这些估算方法中,你更喜欢哪种估算方法呢?为什么?
小组交流,展开讨论,反馈交流情况。
学生1:我喜欢第一种估算方法,因为把647看作600,48看作50,600×50等于30000,计算很方便。
学生2:我也喜欢第一种估算方法,因为把647看作600,就把第一个数看小了一点,48看作50,把第二个数看大了一点,这样估算出来的结果与准确值很接近。
学生3:第二种方法是把两个数都看大了一点点,一定会比准确值大,虽然与准确值还是比较接近,但计算不够简便,所以我还是喜欢第一种估算方法。……
[点评:在估算方法的探讨中,尽可能地突出新旧知识的联系,能有效提高学生对估算方法的掌握水平。教师注意倾听并及时记录学生的不同方法,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发表自己个性化的看法,形成思考的习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有序性和口头表达能力。]
2.教学“议一议”。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探讨一个问题,怎样估算45×496?
引导学生提出多种估算方法,如把45看作50,496看作500来估算,或者把45看作40,496看作500来估算。
教师:估算出结果,看相差多少?
学生估算出结果分别是25000和20000,相差5000。
教师:怎么会差异这么大呢?
引导学生得出:由于45看成40和50都相差5。把45看成40来算少算了5个500,就是2500;把45看成50来算多算了5个500,就是2500,所以两种结果相差5000。
教师:我们在进行估算时,有时要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比如下面这个题目,你认为采用哪种估算方法更适合呢?为什么?
多媒体课件出示:动物园每张门票45元,496个小朋友去参观,大约需要准备多少钱?
引导学生讨论出用第一种估算方法较好,因为第一种方法把两个因数都看大了一点,这样估算出来的结果肯定大于45×496的结果,还有多余的一点钱,在参观旅游中可以防止意外发生。
教师:我们在进行估算时,可以灵活地选择估算方法。但在具体实际生活中,要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是从更深的层次来讨论估算的问题,引导学生注意估算的原则,特别要注意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第76页课堂活动1、2题。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5~10题。
(本案例由袁登维提供,由彭承志点评)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估算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估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01页例2,课堂活动以及练习十九第5~8题。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熟练进行相关估算。
2.在尝试练习中掌握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具体的数量关系。
3.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现象,并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对数学的认识。
【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片、视频展示台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回顾知识
1.口算:80÷490÷30800÷20 120÷4540÷903200÷802.
2.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23866721(省略千位、百位后面的尾数)
3.估算:79÷459×42 183÷6310×194.
提问: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该怎样估算?
教师:今天我们继续探讨估算除法。
(板书:估算除法)
[点评: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估算经验,做好知识的孕伏工作;同时为分散本节课的知识难点做好铺垫工作。]
二、独立尝试、合作研究
1.出示例2主题图:从重庆出发,普通客船每时行20km,大约()时可以行207km。口头列式并解答,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要点:将207km看作200km,200÷20=10(时)
2.出示例2第一组信息。提出问题,连贯的说一说条件和问题。
从重庆到三峡大坝全长624km,如果乘坐普通客船每时行23km,去三峡大坝大约需要多少时?
(1)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要点:624里有几个23就要行几时(为小结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作好铺垫)。
(2)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要点:可以把624看成600,把23看成20,再口算。也可以把624看成620,把23看成20,再口算。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并板书。624÷23≈30(时) 624÷23≈31(时) 600÷20=30620÷20=31
3.独立尝试练习,例2第二组信息。
从三峡大坝到重庆全长624km,如果乘坐高速快船每时行52km,回重庆大约需要多少时?
(1)列式并估算。
(2)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若有不会的同学,可以请教同桌、同组同学或老师。
(3)集体交流——分两个方面。
第一,为什么用除法?(624里有几个52就要行几时)
第二,你是怎样估算的?(把624看成600,把52看成50,再口算)624÷52≈12(时) 600÷50=12
[点评:让学生在猜测中学会迁移能力,并在与同学的交流中达成对猜测能力的认同感,在不断地观察和交流中,从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逐步上升为估算知识的理性思考。]
三、小结提升、完成板书
小结:(1)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怎样估算?被除数看作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除数看作整十数,再相除。
 (2)从解决上面的问题中你发现了怎样的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
四、练习巩固、熟练估算
1.第102页课堂活动。
(1)180÷90=2(时)为什么这样列式?路程÷速度=时间。
(2)581÷7=83(千米)又能发现怎样的数量关系?路程÷时间=速度。
(3)762÷75≈10(时)怎样估算的?
2.教科书第103页5~8题。
(本案例由黄世鱼提供)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一文,希望“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