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比大小

教案课件在老师少不了一项工作事项,每位老师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同时要清楚知道一份优秀教案课件,也能快速梳理各个知识点。你认为好的教案课件应该是怎么样的?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比大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比大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7页的内容,第21页第5题、第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培养学生互相谦让、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
4.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建立符号感。
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主题图;图片:9只小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1~5数字卡片;学具盒。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一)认读1~5各数
(二)排序
1.教师报数字请学生拿:2、5、3、1、4。
2.4、2、5、1、3,请学生把以上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同桌互相检查、纠正。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要求:看图听故事。
教师播放配音故事“小猴吃水果”(同时出示主题图):有一天,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花果山上采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坪上吃。可是,在分水果时出现了小小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猴们分水果吗?(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良好品德。)
提问:1.图上有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
2.图上有几只猴子?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
(二)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学习“>”“<”和“=”
1.教学“=”(猴和桃比)。
(1)指导学生操作学具,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教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2)教师说明:当桃和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时,我们就说3只猴和3个桃相等。(板书:“=”),等于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2.教学“>”(猴和香蕉比)。
(1)学生操作学具,得出猴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书3>2)。
(2)请学生观察“>”,教师及时板书简笔画,“一条大鱼和小鱼,大鱼在前读大鱼”,学生学说顺口溜帮助其进行形象记忆。
3.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2。
“一条小鱼和大鱼,小鱼在前读小鱼。”
4.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数间用等于;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5.发散思维。
(1)看看还有谁和谁能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
(2)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猴在分水果时出了什么问题吗?(培养学生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你们说说怎样分才公平?(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后让学生各抒己见。
三、知识运用
(一)教科书第18页“做一做”第1题
教师读题,请学生听清题意。
1.左图: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2.右图:两边各有几只小猴,谁多谁少,几小于几?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注意巡视,及时批改。
3.请学生读一读两道算式。
(二)做教科书第21页练习二第5题
1. 学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图意,松鼠和松果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小于几?
2.花和蜜蜂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大于几?
(三)游戏:看谁找得快
1.教师出示数字2和4,问:中间用什么符号连接?请学生快速在学具盒里找出今天学的符号,举起来,看看谁最快。
2.小组游戏:请学习小组的组长出示两个数字,其他同学找符号。
3.填第22页第6题,相互评价。
四、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fwr816.cOM展读推荐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比大小


这篇《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比大小》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p17-18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比较活动,体验多少的比较方法。

2、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读法和作 用,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建立符号感。

3、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用“〉”、“〈” 表示比较的结果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动物头像学具、﹤、﹥和1—5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发现问题

1、课件演示:动物乐园场景

师:今天,动物乐园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小动物们都到动物乐园帮忙,热闹极了。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动物?它们各有几只?

2、汇报交流。

学生:4只小鹿,5只小白兔,4只小熊,3匹马、3只猴子,2只小鸟。

3、动手操作 。

(1) 师:谁愿意用动物头像来表示你观察到的动物? 请用学具(动物头像)表示出来。

(2) 学生摆完,设疑激趣 :来了这么多的动物,到底哪一种动物比较多,老师很想知道,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来比一比看。

①小组讨论:可以把谁和谁作比较?怎么比?比的结果是什么?

A、独立思考

B、小组交流

C、全班交流

②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 和 同样多; 比 多; 比 少。

(教学设想: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后,让学生自己在心里数一数,在班级汇报时说一说,在自己的桌面上摆一摆,引导孩子动脑、动口、动手全方位地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认识等号。(研究第一种情况)

(1)学生汇报:我把熊和鹿做比较。

师:那么这两种动物,谁多?谁少? 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A:我用数的方法来比较。鹿有4只,熊有4只,所以鹿和熊一样多。

学生B:我用摆的方法进行比较,熊摆了4只,鹿也摆了4只,所以熊和鹿一样多。 ……

(教学设想: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方式。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谁和谁比?谁多?谁少?你怎么知道?”进行讨论,给学生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同时教师以儿童化的语言,以商量的语气、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们共同学习,能激发孩子更高的学习热情,使孩子们敢说、敢想、敢做、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参与课堂学习。)

(2)展示学生各种不同的摆法,比出好的,将学生引导到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课件出示)

(教学设想: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但算法多样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而是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地渗透、培植,只有在学生想法多样化、摆法多样化、说法多样化……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出现算法的多样化。)

(3)、认识 “=”

熊有4只,鹿也有4只,我们就说熊和鹿的只数同样多,4和4同样多,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等号”) 课件 出示 4 = 4 读作:4等于4

等号

(教学设想:现在的孩子,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已经不同程度地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所以在认识同样多和“=”的过程中,应突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只要是学生能说的让他们自己说,能做的让他们自己做,能教的就让他们自己来当小老师,教自己的小伙伴。)

(4)找找动物乐园里还有谁和谁同样多,几等于几?(马和猴子同样多,3=3)

(5)举例:除了3=3,4=4以外,你还能举出别的例子来吗?根据汇报,师板书。(1=1,5=5……)看黑板上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等号两边的数一样)“两边相同用等号”

2、认识“>”、“<”(兔和猴比、猴和鸟比……)

(1)认识“>”。

①汇报。学生A:我是把猴子和兔比,兔子有5只,猴子有3只,所以兔子比猴子多。

学生B:我是摆一摆知道的,兔子摆5只,猴子摆3只,多出了2只,所以兔子比猴子多。(课件出示一一对应的摆法) ……

②引出大于号。

师:5比3多,在5和3的中间要用一个什么符号表示?等号行吗? “我们把这个等号变一变,”课件动画演示等号变大于号:把等号左边的口张大点,右边的口变小点,就成了大于号。(让学生体会到符号之间的联系)

③这个式子5>3怎么读?(5大于3)。用手势帮助我们记住大于号,课件演示:把右手食指和大拇指撑开,形成一个大于号,“大口朝左大于号”。

(2)认识小于号。师:5比3多,用“>”表示,那么3比5少,应用什么符号表示? 课件动画演示:把大于号转个180度就是小于号。

“<”的名字叫什么?(小于号)这个式子怎么读? 3<5(3小于5)。 课件:我们用左手表示小于号,撑开食指和大拇指,“大口朝右小于号”。

三、练习与拓展 。

(1)练习使用“<”“>”

师:其他的动物比较的结果怎样?小朋友们能不能自己完成?请同桌交流:说一说几大于几?几小于几?课件逐一出示

(2)引导发现: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

观察这些算式,用大于号和小于号时你发现了什么?(有的孩子说:口子大的朝大数;有的孩子说:开口朝左的是大于号、开口朝右的是小于号;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编顺口溜:“大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大口朝左大于号,大口朝右小于号,两边相同用等号”。)

(教学设想:记住“>”、“<”对孩子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引导学生如何张开想象的翅膀,用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3)揭题:我们今天认识了“>”、“<”,“=”这三个好朋友。(出示课题)

(4)课件出示书p18“做一做”第1题。

1.左图: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2.右图:两边各有几只猴子,谁多谁少,几小于几?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巡视,再讲评。

(5)游戏:排排队。请5位学生上来当数字娃娃1、2、3、4、5,小朋友们,你们能给它们排排队吗?

① 按大小排队。(学生可以用数字卡片自己摆摆看,再交流)

② 谁?谁最小?你能选出其中两个数比大小吗?(每个学生用 “﹤”“﹥”摆摆看,看谁想的多?再上台汇报。)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刚才我们学习了比大小,下课后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或者回家看一看哪些东西和哪些东西可以比的?谁和谁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几等于几?”

(教学设想:整堂课的教学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一个问题情景,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范文:比大小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p17-18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比较活动,体验多少的比较方法。

2、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读法和作 用,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建立符号感。

3、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用“〉”、“〈” 表示比较的结果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动物头像学具、﹤、﹥和1—5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发现问题

1、课件演示:动物乐园场景

师:今天,动物乐园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小动物们都到动物乐园帮忙,热闹极了。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动物?它们各有几只?

2、汇报交流。

学生:4只小鹿,5只小白兔,4只小熊,3匹马、3只猴子,2只小鸟。

3、动手操作 。

(1) 师:谁愿意用动物头像来表示你观察到的动物? 请用学具(动物头像)表示出来。

(2) 学生摆完,设疑激趣 :来了这么多的动物,到底哪一种动物比较多,老师很想知道,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来比一比看。

①小组讨论:可以把谁和谁作比较?怎么比?比的结果是什么?

A、独立思考

B、小组交流

C、全班交流

②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 和 同样多; 比 多; 比 少。

(教学设想: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后,让学生自己在心里数一数,在班级汇报时说一说,在自己的桌面上摆一摆,引导孩子动脑、动口、动手全方位地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认识等号。(研究第一种情况)

(1)学生汇报:我把熊和鹿做比较。

师:那么这两种动物,谁多?谁少? 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A:我用数的方法来比较。鹿有4只,熊有4只,所以鹿和熊一样多。

学生B:我用摆的方法进行比较,熊摆了4只,鹿也摆了4只,所以熊和鹿一样多。 ……

(教学设想: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方式。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谁和谁比?谁多?谁少?你怎么知道?”进行讨论,给学生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同时教师以儿童化的语言,以商量的语气、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们共同学习,能激发孩子更高的学习热情,使孩子们敢说、敢想、敢做、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参与课堂学习。)

(2)展示学生各种不同的摆法,比出好的,将学生引导到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课件出示)

(教学设想: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但算法多样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而是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地渗透、培植,只有在学生想法多样化、摆法多样化、说法多样化……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出现算法的多样化。)

(3)、认识 “=”

熊有4只,鹿也有4只,我们就说熊和鹿的只数同样多,4和4同样多,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等号”) 课件 出示 4 = 4 读作:4等于4

等号

(教学设想:现在的孩子,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已经不同程度地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所以在认识同样多和“=”的过程中,应突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只要是学生能说的让他们自己说,能做的让他们自己做,能教的就让他们自己来当小老师,教自己的小伙伴。)

(4)找找动物乐园里还有谁和谁同样多,几等于几?(马和猴子同样多,3=3)

(5)举例:除了3=3,4=4以外,你还能举出别的例子来吗?根据汇报,师板书。(1=1,5=5……)看黑板上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等号两边的数一样)“两边相同用等号”

2、认识“>”、“<”(兔和猴比、猴和鸟比……)

(1)认识“>”。

①汇报。学生A:我是把猴子和兔比,兔子有5只,猴子有3只,所以兔子比猴子多。

学生B:我是摆一摆知道的,兔子摆5只,猴子摆3只,多出了2只,所以兔子比猴子多。(课件出示一一对应的摆法) ……

②引出大于号。

师:5比3多,在5和3的中间要用一个什么符号表示?等号行吗? “我们把这个等号变一变,”课件动画演示等号变大于号:把等号左边的口张大点,右边的口变小点,就成了大于号。(让学生体会到符号之间的联系)

③这个式子5>3怎么读?(5大于3)。用手势帮助我们记住大于号,课件演示:把右手食指和大拇指撑开,形成一个大于号,“大口朝左大于号”。

(2)认识小于号。师:5比3多,用“>”表示,那么3比5少,应用什么符号表示? 课件动画演示:把大于号转个180度就是小于号。

“<”的名字叫什么?(小于号)这个式子怎么读? 3<5(3小于5)。 课件:我们用左手表示小于号,撑开食指和大拇指,“大口朝右小于号”。

三、练习与拓展 。

(1)练习使用“<”“>”

师:其他的动物比较的结果怎样?小朋友们能不能自己完成?请同桌交流:说一说几大于几?几小于几?课件逐一出示

(2)引导发现: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

观察这些算式,用大于号和小于号时你发现了什么?(有的孩子说:口子大的朝大数;有的孩子说:开口朝左的是大于号、开口朝右的是小于号;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编顺口溜:“大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大口朝左大于号,大口朝右小于号,两边相同用等号”。)

(教学设想:记住“>”、“<”对孩子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引导学生如何张开想象的翅膀,用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3)揭题:我们今天认识了“>”、“<”,“=”这三个好朋友。(出示课题)

(4)课件出示书p18“做一做”第1题。

1.左图: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2.右图:两边各有几只猴子,谁多谁少,几小于几?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巡视,再讲评。

(5)游戏:排排队。请5位学生上来当数字娃娃1、2、3、4、5,小朋友们,你们能给它们排排队吗?

① 按大小排队。(学生可以用数字卡片自己摆摆看,再交流)

② 谁?谁最小?你能选出其中两个数比大小吗?(每个学生用 “﹤”“﹥”摆摆看,看谁想的多?再上台汇报。)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刚才我们学习了比大小,下课后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或者回家看一看哪些东西和哪些东西可以比的?谁和谁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几等于几?”

(教学设想:整堂课的教学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一个问题情景,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大小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p17-18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比较活动,体验多少的比较方法。

2、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读法和作 用,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建立符号感。

3、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用“〉”、“〈” 表示比较的结果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动物头像学具、﹤、﹥和1—5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发现问题

1、课件演示:动物乐园场景

师:今天,动物乐园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小动物们都到动物乐园帮忙,热闹极了。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动物?它们各有几只?

2、汇报交流。

学生:4只小鹿,5只小白兔,4只小熊,3匹马、3只猴子,2只小鸟。

3、动手操作 。

(1) 师:谁愿意用动物头像来表示你观察到的动物? 请用学具(动物头像)表示出来。

(2) 学生摆完,设疑激趣 :来了这么多的动物,到底哪一种动物比较多,老师很想知道,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来比一比看。

①小组讨论:可以把谁和谁作比较?怎么比?比的结果是什么?

A、独立思考

B、小组交流

C、全班交流

②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 和 同样多; 比 多; 比 少。

(教学设想: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后,让学生自己在心里数一数,在班级汇报时说一说,在自己的桌面上摆一摆,引导孩子动脑、动口、动手全方位地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认识等号。(研究第一种情况)

(1)学生汇报:我把熊和鹿做比较。

师:那么这两种动物,谁多?谁少? 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A:我用数的方法来比较。鹿有4只,熊有4只,所以鹿和熊一样多。

学生B:我用摆的方法进行比较,熊摆了4只,鹿也摆了4只,所以熊和鹿一样多。 ……

(教学设想: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方式。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谁和谁比?谁多?谁少?你怎么知道?”进行讨论,给学生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同时教师以儿童化的语言,以商量的语气、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们共同学习,能激发孩子更高的学习热情,使孩子们敢说、敢想、敢做、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参与课堂学习。)

(2)展示学生各种不同的摆法,比出好的,将学生引导到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课件出示)

(教学设想: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但算法多样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而是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地渗透、培植,只有在学生想法多样化、摆法多样化、说法多样化……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出现算法的多样化。)

(3)、认识 “=”

熊有4只,鹿也有4只,我们就说熊和鹿的只数同样多,4和4同样多,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等号”) 课件 出示 4 = 4 读作:4等于4

等号

(教学设想:现在的孩子,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已经不同程度地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所以在认识同样多和“=”的过程中,应突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只要是学生能说的让他们自己说,能做的让他们自己做,能教的就让他们自己来当小老师,教自己的小伙伴。)

(4)找找动物乐园里还有谁和谁同样多,几等于几?(马和猴子同样多,3=3)

(5)举例:除了3=3,4=4以外,你还能举出别的例子来吗?根据汇报,师板书。(1=1,5=5……)看黑板上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等号两边的数一样)“两边相同用等号”

2、认识“>”、“<”(兔和猴比、猴和鸟比……)

(1)认识“>”。

①汇报。学生A:我是把猴子和兔比,兔子有5只,猴子有3只,所以兔子比猴子多。

学生B:我是摆一摆知道的,兔子摆5只,猴子摆3只,多出了2只,所以兔子比猴子多。(课件出示一一对应的摆法) ……

②引出大于号。

师:5比3多,在5和3的中间要用一个什么符号表示?等号行吗? “我们把这个等号变一变,”课件动画演示等号变大于号:把等号左边的口张大点,右边的口变小点,就成了大于号。(让学生体会到符号之间的联系)

③这个式子5>3怎么读?(5大于3)。用手势帮助我们记住大于号,课件演示:把右手食指和大拇指撑开,形成一个大于号,“大口朝左大于号”。

(2)认识小于号。师:5比3多,用“>”表示,那么3比5少,应用什么符号表示? 课件动画演示:把大于号转个180度就是小于号。

“<”的名字叫什么?(小于号)这个式子怎么读? 3<5(3小于5)。 课件:我们用左手表示小于号,撑开食指和大拇指,“大口朝右小于号”。

三、练习与拓展 。

(1)练习使用“<”“>”

师:其他的动物比较的结果怎样?小朋友们能不能自己完成?请同桌交流:说一说几大于几?几小于几?课件逐一出示

(2)引导发现: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

观察这些算式,用大于号和小于号时你发现了什么?(有的孩子说:口子大的朝大数;有的孩子说:开口朝左的是大于号、开口朝右的是小于号;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编顺口溜:“大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大口朝左大于号,大口朝右小于号,两边相同用等号”。)

(教学设想:记住“>”、“<”对孩子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引导学生如何张开想象的翅膀,用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3)揭题:我们今天认识了“>”、“<”,“=”这三个好朋友。(出示课题)

(4)课件出示书p18“做一做”第1题。

1.左图: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2.右图:两边各有几只猴子,谁多谁少,几小于几?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巡视,再讲评。

(5)游戏:排排队。请5位学生上来当数字娃娃1、2、3、4、5,小朋友们,你们能给它们排排队吗?

① 按大小排队。(学生可以用数字卡片自己摆摆看,再交流)

② 谁?谁最小?你能选出其中两个数比大小吗?(每个学生用 “﹤”“﹥”摆摆看,看谁想的多?再上台汇报。)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刚才我们学习了比大小,下课后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或者回家看一看哪些东西和哪些东西可以比的?谁和谁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几等于几?”

(教学设想:整堂课的教学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一个问题情景,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比大小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整理3种水果学具,探索出由比物体数量的多少到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

2.使学生认识符号“>”、“<”、“=”及其含义,会根据所出示的“>”、“<”、“=”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初步的符号化的思想方法。

3.引导学生从事简单的初步的统计活动,用象形统计图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7~18页的教学内容,“做一做”第1题,练习二的第5、6题。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

1.小猴吃水果的课件。

2.投影仪。

3.4个梨、5个苹果、9朵花的磁性软件。

学具准备:

每人准备:3只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5个苹果、9朵花的图片;“>”、“<”、“=”3张符号卡片和“1”、“1”、“2”、“3”、“4”、“5”、“6”张数字卡片;小棒2根。

教学设计

创设童话情境,引入象形统计图

1.课件展示。

a.3只小猴在美丽的大森林里玩耍的情况。

b.3只小猴共进午餐。草地上凌乱地摆放着3种水果──梨、桃和香蕉。

2.画外音(小猴说):我还没看清楚每种水果各有几人,你怎么就开始吃了?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一共有几种水果?它们各有几个?怎样摆脱一眼看出哪种水果够吃,哪种水果不够吃?

3.学生用学具卡片按自己的想法,摆放小猴和3种水果。

4.展示学生摆放的结果。学生的摆法一般有以下两种。

5.课件展示:主题画中的猴、梨、桃和香蕉,从画面中跳下来,摆成课本第17页的象形图。

6.提问:观察摆放的图,数一数几只猴吃几个桃,几个梨和几根香蕉?

学生回答后,在象形图下面写“3”、“4”、“3”、“2”。

教学比较2、3、4的大小

1.教学“3=3”。

a.画外音(小猴说):我可喜欢吃桃了,可我们每人能吃到一个桃吗?

学生回答后,出示课件。

b.提问:每只猴能吃上一个桃,桃子一个没也多,猴的只数与桃的个数有什么关系?(相同、相等、同样多)

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同样多可以用符号“=”表示,并在上图下面写上“3=3”。进而教读这个式子。

2.教学“3>2”。

方法和教学“3=3”相同。

告诉学生“3比2大”可以用符号“>”表示。学生说一说大于号的形状。可用语言表示,也可用手势表示。

3.教学“3<4”。

方法如前。

让学生说一说小于号“<”的形状是怎样的,与大于号的形状对比来说。

4.区分“>”、“<”和“=”。

a.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认识,记忆“>”、“<”、“=”的方法。学生可能会用“左边大,大于号;左边小,小于号”,“大于号开口在左边、小于号开口在右边”等语言描述。教师都加以肯定。

b.以游戏方式,熟悉、记忆这3种关系符号。

①看谁举得对: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举出相应符号;

②看谁摆得好: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用小棒摆出相应的符号。

小结

1.让小朋友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2.教师加以概括: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关系符号“>”、“<”、“=”来表示。比时仍然可用一个对着一个的方法来比较。

巩固深化

1.基本练习:完成18页“做一做”第1题。

2.补充练习。

a.左边摆2个梨,右边摆1个苹果。填( )>( )

b.左边摆4朵花,右边摆3个梨。填( )>( )

c.左边摆3个苹果,右边摆5朵花。填( )>( )

3.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二的第5题。

4.综合练习:完成练习二的第6题。

5.开放练习:这里有1、1、2、3、4、5、=、>、<一些数字和符号。用这些数字和符号组成各种不同的式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对“比大小”知识做了调整,将认识“>”、“<”和“=”汇总到一节课进行教学,并渗透了简单的统计知识。我在设计时,根据《标准》理念,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教材为资源,以多媒体课件为手段,精心编排。归纳来看,有如下几个特点。专家评析

1.激发兴趣,贯穿始终。

“寓教于乐”始终是小学教学应遵循的教学原则。本课时,教师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课件声、光、色的作用,通过画外音的层层设问,将一个个富有童趣的情景串联起来直至课程结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

吃水果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教材中选用了这个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情景,使教学有了很好的起点。对此,我特别注重并加以发挥。通过小猴的提问,学生产生了帮助小猴的意愿,进而积极思考,寻求答案,既解决了问题,又感受了成功的乐趣。

2.循序渐进,突破难点。

“>”和“<”非常相似,学生往往分辨不清,这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时,我通过四个环节来解决这个问题。

(1)刚开始出现“>”和“<”时,我让课件在此处闪烁三下,提起学生的注意。

(2)全屏幕动态书写“>”和“<”,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3)安排同座同学交流识记“>”和’<”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

(4)专门设计二个游戏:“看谁举得对”、“看谁摆得好”强化了学生记忆。

这四个环节多角度地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交流、游戏中完成了对知识的识记。学生玩得高兴,学得轻松,教学难点也迎刃而解。

3.课堂练习,全面深入。

适当的课堂练习能使知识得到巩固,能力得到提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选取时,我既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又注意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既有检查学生基本知识掌握得如何的基本练习,如第18页“做一做”第1题;也有让全体学生进行适当操作的补充练习;也有对知识进行概括抽象的综合练习,如练习一的第5题和第6题;还有发展学生思维想象的开放式练习,如用“1”、“1”、“2”、“3”、“4”、“5”、“>”、“<”、“=”,来摆不同式子。总之,既注意广度,又深入拓展,力求达到效果。

4.抓住主线,培养能力。

知识、能力并重是现代素质的要求,也是成功学习的内在规律。能够抓住重点、多层次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知识仅仅是教学活动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对学习进行情感、态度、价值和一般能力的培养。

本课在“认识新知,巩固练习”中多次让学生自主探索,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识别“>”和“<”时,鼓励学生自主发现“>”和“<”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培养他们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保护了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在“巩固新知”中,增加了学生摆一摆的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1.以“比多少”为基础引入“比大小”的教学。

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是数概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年级学生学习数概念的难点。游老师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引导学生从已掌握的比较两个物体多少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独立地将摆放凌乱的水果(梨、桃、香蕉)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出谁多谁少来。在此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这样教学,顺应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基本认知程序,不但让学生很快掌握比较两个抽象数大小的方法,而且让学生通过操作学具的活动,体验参与的快乐与成功,把学生真正推到了学习主体的地位上。

2.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掌握关系符号“>”、“<”和“=”。

用特定的符号来刻划客观世界中两个量之间的大小关系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不但要学习运算符号“+”和“-”,还要学习关系符号“>”、“<”和“=”。如何让刚入校门不久的学生掌握这三种符号的含义并正确使用它们呢?游老师设计了一个很好的活动过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三种符号的形状,如有的学生说:“左边大,大于号;左边小,小于号”。有的说:“大于号开口在左边,小于号开口在右边”。学生将“>”、“<”号的形状内化后用语言描绘出来,经历这样的活动过程能加深学生对符号的理解和记忆。

3.营造让学生爱学、乐学的课堂教学环境。

一个生动学习情境的营造,可以引起学生的新鲜感和亲和感,使他们在交流、暗示、移情等心理作用下,注入自己的热情,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游老师比较成功地设置了让学生乐学、爱学的课堂教学环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猴子吃水果的童话故事与比多少的数学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帮助猴子分水果的过程中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同时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符号简洁、明了的应用功能。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用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47页及练习七第13、14题。
设计意图:
本节的“用数学”是让学生能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计算出结果,侧重通过计算得出,而不是去数未知数的数量,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图文应用题。所以,本节课力图基于传统教学手段,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教学理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提供经历用6、7的加减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情境和时空,着力指导学生运用所获知识,看图解决问题,找出求“一共有几个小朋友?”用加法解决,而求“剩下几个向日葵?”用减法解决,让学生初步知道求整体,用加法计算,求部分,用减法计算。以“一同去郊游”为主线,创造性地拆分情景图,努力做到情景图动态化,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引领学生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学会观察图画,理解图画内容,知道图上加括号和问号的用意,能从图中看清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创设亲身经历用6、7的加减法解决问题的时空,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3. 引领学生体验数学的魅力,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5. 渗透环保教育,使学生热爱我们的大自然,热爱我们的生活,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教学关键:
知道图上“大括号”和“?”表示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画面内容表达的意思,根据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当的方法算出要求的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活动式的情景图、小黑板、《一同去郊游》乐曲、录音机、图卡、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题
1、谈话:小朋友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秋季)对了,秋天的天是那么高,那么蓝。学校组织大家到郊外去游玩,你想参加吗?(想)但有个条件,就是必须闯过两个数学大关,你们敢闯关吗?(敢)那就来吧!
2、闯关。
第一关:快速抢答。(卡片出示)
3+4= 1+6= 7-3= 4+2= 1+5=
7-5= 5+2= 6-2= 6-3= 7-1=
第二关:方框再现。(小黑板出示)
3、师:好,大家都闯过了关,我们现在就出发吧!请闭上你的小眼睛,拍起你的小手掌,摇起你的小脑袋,不一会儿,我们就会到达目的地的,走吧!
4、播放《一同去郊游》的歌曲并出示挂图——美丽的郊外秋天景色。
5、师:睁开眼睛,多美的乡村风光,你们看到了什么?(生答略)
6、揭示课题。
师:现在,老师带大家到草地上玩儿,不过要请大家用数学帮助老师解决实际问题,你们能做到吗?(能)(出示课题:用数学)
二、探究新知
(一)引导学生学习加法图文应用题。
(1)师:我们先看一下草坪上的小朋友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数学信息?( 草地上有4个小朋友在捕蝴蝶,又来了2个小朋友。)
(2)师: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3)引出大括号、问号并解决问题。
1、这个问题在图上怎样直观地表示出来呢?我们的数学家找到了一种简洁明了的方法,你们想知道吗?(想)好,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两个新的数学朋友吧!
2、出示、粘贴大括号:我们的这个新朋友叫大括号,它表示把两部分小朋友合在一起。
3、出示、粘贴“?个”:这是我们认识的第二个新朋友,它表示我们提出来的问题。
4、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先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最后,大家把答案写在自己的本子上。(师巡视)
5、生交流,师板书:4+2=6(个)。
(二)引导学生学习减法图文应用题。
(1)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帮老师解决了一个问题,而且认识了两个新朋友。现在,老师带你们去一位叔叔家,他有东西送给大家。快猜猜他会送什么呢?(向日葵)
(2)师:对了,他要送向日葵。为了保护环境,老师先替你们收下,待回校再分,师边说边从图上摘下3个向日葵。
(3)师:此时,你们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快说出来大家一起来分享吧!(地里一共有7个向日葵,老师摘下了3个向日葵,还剩下几个向日葵?)
(4)师:那怎样表示?怎样解决呢?
(5)小组讨论。
(6)汇报交流。师适时粘贴图画,并让学生说清楚采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要这样解决?
(7)小结:比较异同。
提问:这两幅图在表示上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都用到了“大括号”和“问号”;不同的地方:第一幅图的“?”表示把两部分小朋友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求一共有几人。第二幅图的“?”表示两部分中的一部分,求还剩几个。)解法又有什么不同呢?(求整体,用加法计算,求部分,用减法计算。)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们真棒,这么快就帮老师解决了这个问题。下面,叔叔还有东西送给大家,是什么呢?请看这儿。
1、师出示、粘贴石榴、大括号和问号图卡,先让学生看图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2、师出示、粘贴蝴蝶、大括号和问号图卡,先让学生看图自己解决,然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新知,拓展延伸
1、师:你们还想到其它地方玩玩,继续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吗?(想)那还请小朋友闭上小眼睛,拍起小手掌,摇起小脑袋,一同出发吧!
2、播放《一同去郊游》伴奏乐,生课间休息,师出示美丽的大池塘图。
3、让学生打开课本第51页,看图独立完成后,再集体订正。(选一小题让生说说想法。)
4、拓展延伸。让学生寻找周围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困难的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暂时找不到身边数学信息的学生完成练习七第14题。
四、课堂小结
1、师:通过今天的郊游,你学会了什么?(学生随意说,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师讲述:小朋友真聪明,这次郊游大家发现了许多数学信息,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并解决了它们。数学知识很重要,它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我们要善于用好数学知识并用心学好它。现在,我们回家吧!下课。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高矮


高 矮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页的内容、“做一做”及练习一第7、8题
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高、有矮;通过合作交流,学会比较物体高矮的一般方法;知道高和矮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观察、合作交流的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会比几个物体的高矮。
学具准备:积木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知物体有高有矮
1.引导比较
找两个身高相差较大的学生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说有高矮,胖瘦的区别都应予以肯定。
2.是啊,人有高有矮,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高矮的问题。板书:高矮
二、探究方法
1.情境演示:两个身高差不多的同学到前面分开站着,比较高矮。
好像有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呢?
2.布置活动:小组合作探究比高矮的方法。
3.汇报交流。哪个小组来汇报给大家听。
4.总结方法:直接比或作记号比等方法。
三、排队游戏
1.小组内比较说说谁谁最矮。
2.逐渐增加小组人数,说说谁第二高
四、反馈练习
1.第12页第7题
(1)说出动物名
(2)比较高和矮
2.举其他喜爱的动物作比较
五、学生活动
1.摸高活动
说一说怎样做摸得高(可站在地上摸,可跳起来摸)。
2.摆高活动
拿积木或铅笔搭高不倒比较。
3.悄悄话游戏
(1)表演
两生上台,对一生说悄悄话:踮脚尖比高矮
(2)判断思考
谁高,问题出在哪儿?
六、评价总结
比较高矮要注意什么?你学会了些什么?
板书设计: 高 矮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比大小”一文,希望“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比大小”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