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提升领导干部实践科学发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将读过的东西,把最受感触、最重要的部分做为中心来写。相信每一个人在小学和中学都写过不少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在写自己的心得体会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提升领导干部实践科学发”,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努力提升领导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的水平,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出的殷切希望,也是这次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

领导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及时解决,我们无法应对新形势下党所面临的新挑战

当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科学发展观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真理力量,越来越得到全党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但是,我们还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我国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发展的外部条件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国内发展形势仍然面临着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一些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能力素质与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不完全符合,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还不高,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深入;一些基层党组织的管理手段和创新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还不完全适应、不完全符合;一些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保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一些地方的党组织、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今年以来,一些地方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这些事件和后果的严重性、长期性,以及其中的惨痛教训再一次告诫我们,领导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不及时解决,我们就无法应对新形势下党所面临的新挑战,就难以肩负起带领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崇高使命。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一个重大政治任务,就是要有针对性地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

保持思想的坚定性,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

提升领导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能力,一定要保持思想的坚定性,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领导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能力,体现于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体会得愈深刻、愈准确,贯彻落实的行动就愈自觉、愈坚定。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到,科学发展观基于发展历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与时俱进提出的科学理论、战略思想,不仅是指导发展实践的理论指南,也是在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领域提高执政能力的有力武器;不仅是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也是推进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的根本原则;不仅是科学的工作方法,也是最终的检验标准,必须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增强全方位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必须彻底清除粗浅认识发展、盲目追求发展、片面评价发展的思想倾向;必须把促进科学发展作为工作目标,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作为最大追求,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增强措施的实效性,自觉用科学发展的目标统一行动

提升领导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能力,一定要增强措施的实效性,自觉用科学发展的目标统一行动。要把工作的注意力凝聚到科学发展上来,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一是要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思想内容、方法拓展到各级各类领导班子建设之中,用科学发展这一纽带连结各个班子、班子成员,内化为班子成员的共同追求,外化为领导科学发展的自觉行动,使每个班子的每个成员都能一心一意为了发展、千方百计谋求发展、共同努力加快发展;二是要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把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科学发展实践,以出色的工作、显著的成绩为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三是做好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普及工作,让科学发展观这一新理论在全社会入脑入心,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在全社会家喻户晓,使党的主张变成群众的行动,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突出机制的保障性,建立健全保证领导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能力提高的长效机制

提升领导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能力,一定要突出机制的保障性,切实强化制度保证。制度更带有根本性、规范性、强制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各地要联系实际研究治本措施,建立健全保证领导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能力提高的长效机制,包括完善科学决策机制、完善联系群众机制、完善监督考评机制,构建一个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F132.cOm更多精选心得体会阅读

优秀范文: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提升领导干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能力


本页是小编最新发布的《优秀范文: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提升领导干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能力》的详细文章,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到这里。

努力提升学习观的能力,把贯彻落实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这是总书记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出的殷切希望,也是这次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

领导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及时解决,我们无法应对新形势下党所面临的新挑战

当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科学发展观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真理力量,越来越得到全党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但是,我们还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我国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发展的外部条件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国内发展形势仍然面临着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一些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能力素质与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不完全符合,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还不高,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深入;一些基层党组织的管理手段和创新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还不完全适应、不完全符合;一些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保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一些地方的党组织、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今年以来,一些地方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这些事件和后果的严重性、长期性,以及其中的惨痛教训再一次告诫我们,领导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不及时解决,我们就无法应对新形势下党所面临的新挑战,就难以肩负起带领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崇高使命。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一个重大政治任务,就是要有针对性地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

保持思想的坚定性,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

提升领导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能力,一定要保持思想的坚定性,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领导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能力,体现于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体会得愈深刻、愈准确,贯彻落实的行动就愈自觉、愈坚定。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到,科学发展观基于发展历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与时俱进提出的科学理论、战略思想,不仅是指导发展实践的理论指南,也是在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领域提高执政能力的有力武器;不仅是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也是推进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的根本原则;不仅是科学的工作方法,也是最终的检验标准,必须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增强全方位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必须彻底清除粗浅认识发展、盲目追求发展、片面评价发展的思想倾向;必须把促进科学发展作为工作目标,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作为最大追求,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增强措施的实效性,自觉用科学发展的目标统一行动

提升领导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能力,一定要增强措施的实效性,自觉用科学发展的目标统一行动。要把工作的注意力凝聚到科学发展上来,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一是要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思想内容、方法拓展到各级各类领导班子建设之中,用科学发展这一纽带连结各个班子、班子成员,内化为班子成员的共同追求,外化为领导科学发展的自觉行动,使每个班子的每个成员都能一心一意为了发展、千方百计谋求发展、共同努力加快发展;二是要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把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科学发展实践,以出色的工作、显著的成绩为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三是做好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普及工作,让科学发展观这一新理论在全社会入脑入心,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在全社会家喻户晓,使党的主张变成群众的行动,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突出机制的保障性,建立健全保证领导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能力提高的长效机制

提升领导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能力,一定要突出机制的保障性,切实强化制度保证。制度更带有根本性、规范性、强制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各地要联系实际研究治本措施,建立健全保证领导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能力提高的长效机制,包括完善科学决策机制、完善联系群众机制、完善监督考评机制,构建一个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这是篇好内容,讲的是关于科学、发展、发展观、实践、领导干部、学习、机制、能力等方面的内容,觉得好就按(CTRL+D)收藏下。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干部要带头



中央决定从9月份开始,用一年半左右时间,在全党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实践活动以县级以上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全体党员参加。

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的必然选择,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迫切要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领导干部处在重要岗位,作为党的各项事业的实践者、组织者、推动者,负有重大责任,起着关键作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和党的队伍的中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领导干部。为了使学习实践活动能够有序、有力、有效地开展,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当好表率、做好示范、树好榜样,努力做到“四个带头”:

一是带头学习。科学发展观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要学的东西很多,我们既要联系党的理论创新发展脉络进行学习,又要联系纪念改革开放30年进行学习;既要联系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进行学习,还要联系本地区、本单位实际进行学习,在全面掌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理解,加深对新时期新的发展趋势和阶段性特征的认识,要扎扎实实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中央有关文件,学习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论述,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使科学发展观真正成为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信仰、思想方法、工作指针和行为规范,突出抓好县处级以上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这个重点,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在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上下功夫,实现“干部受教育,发展上水平,群众得实惠”。

二是带头宣讲。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宣讲科学发展观,结合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讲理论,讲体会,讲实践,讲经验,讲要求,在宣讲中让大家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宣讲中形成广泛共识,将班子成员和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凝聚到科学发展要求上来,努力改进我们的工作,指导我们的实践。

三是带头调研。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领导干部要带头领题,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征求意见,围绕本地科学发展的全局性重大问题,联系本地本部门改革发展的实际,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求策于基层、问计于群众,在调研中理清思路,在调研中破解难题,在调研中总结经验,在调研中科学决策,为推动科学发展、服务改善民生提供有力支持。领导干部不仅在参加活动期间要深入调查研究,而且要形成制度,长期坚持。要立足新的起点和新的任务,坚持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努力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改革创新中发展理论,真正把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体现在具体工作中,落实到解决实际问题上。

四是带头整改。能否有效搞好整改解决问题,是衡量学习实践是否成功、群众是否满意、是否得到实惠的重要标尺。领导干部要着力转变作风,切实抓好本地、本部门、本单位的作风建设,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发扬求真务实精神,坚持说实话、鼓实劲、办实事、求实效,让科学发展观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行动指南。要抓住本地本部门存在的与科学发展观要求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薄弱环节,认真对照中央提出的“五个着力”的要求查找差距,剖析原因,集中力量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同时,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认真抓好整改。通过领导带头查找和解决问题,进一步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解决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改善民生,让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推进“民生工程”建设、促进富民安民惠民利民的过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

当然,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应该是党员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终身行为。但是,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全面、系统地学习一回、实践一番,不但必要,而且重要。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充分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实践机会,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带着问题学习,联系实际研讨,立足指导实践。要放下架子沉下去,静下心来钻进去,排除干扰,潜心研究,高度自觉地圆满完成好学习实践任务,以科学发展的成效,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来源: 作者:倪洋军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论科学发展观与科学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来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内容是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方法是统筹兼顾,具体办法就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必须遵循的发展规律,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内在要求,对于中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和重要的影响。在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幸福度”、“和谐度”;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执政党是否为国家、民族、民众谋取利益。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形式,在批判历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和发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从而提出的最科学、最革命、最实践的社会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之中最为经典、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社会主义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纪元的到来,为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最为基础的理论源泉,科学的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科学的阐述了无产阶级埋葬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

通过对科学发展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与理解,结合本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对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有如下三点思考:

一、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与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的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要求社会主义经济保持理性增长,既不同意限制财富积累的“零增长”,也反对不顾一切条件的过快、过头、过分增长,提出在相应的发展阶段内,以“财富”增长的方式和经济规模增长的度量,去满足人们自控、自律等理性约束下的基本生存需求,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调控人口增长数量和男女增长比例,全面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维持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提高对各种不可再生资源的深度发现和合理利用的能力,集中智力谋求科技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瓶颈的突破,有效治理经济发展后的废弃物排放,始终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维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在中国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的延续

科学发展观是根据中国国情,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总结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摒弃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存在的过失,吸取了世界各国发展中的有益成果,深刻分析传统发展观的弊端,全面揭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观的内涵,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发展、怎样发展作出新的解答,这并非对马克思主义的背离,而是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80多年来关于发展的思想,是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一脉相承的、全新的理论成果。我们党自改革开放以来,将发展的重心全部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牢牢的把握住发展这第一要义,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新的矛盾不断出现,国家、人民群众利益受到损害的事情屡有发生,煤矿坍塌、食品安全、传染病肆虐、湖河水体污染、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耕地面积大幅减少、贫富分化日趋严重、部分地区干群关系紧张、干部群体享乐主义成风、腐败的范围金额日渐扩大等问题不断暴露出来,怎样发展、如何发展、为什么发展,这一系列的问题向我们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理念发起了挑战,这也就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大时代背景,也就是科学发展观所要面对、解决的问题。只有解决了当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才能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三、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方位论、主体论、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以当前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社会主义方位论来定位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坚持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义,坚持结合中国国情,明确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当前中国的社会生产力还欠发达,虽然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四位,但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社会低收入者的比重还很高,弱势群体呈现逐年增大的趋势,公共卫生、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体系还不完善,初次分配机制还不够不公平,再次分配机制还不够不健全,三次分配机制还不够不科学,矿产资源利用水平还不高,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还未从根本上转变,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依靠“劳动红利”的产业经济模式还占主导,区域经济发展还不平衡,地域经济发展成效还不显著,这些问题坚定了我们对当前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定位不能动摇,坚持用科学发展观这一崭新的理论成果来指导我们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2

科学发展观以“以人为本”的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主体论来定位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以人类利益、人民群众利益、具体“人”的利益为本,把改善民生、尊重民权、为民服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目标和共产党的执政思路、理念,切实作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结合当前中国经济形势,谋求社会稳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体应实施好以下几项内容:

1、坚持教育公益性,加大财政投入,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教育,确保教育公平、公正、实效。

2、实施积极有效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规模,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广开就业门路,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同时以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3、健全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合理调整房价,建立城市住房长效机制,有序开展房地产开发,出台房产开发出地拆迁补偿法律,合理补偿被征用者,做到公开、公正、公平。

4、建设覆盖城乡的居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偏远贫困地区城乡卫生医疗服务事业的财政投入,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快捷、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同时以政府为主导,慈善机构、各大企业赞助、民间募捐为补充,建立定点的免费医疗服务机构,给予那些贫困病患进行救治,真正做到人民群众病有所医。

5、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立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努力实现教育、就业、经营、分配等社会公平目标。以法律为手段,从不同程度、不同方位、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保障人的基本权利和基本需要,确保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以“中国特色、与时俱进、统筹兼顾”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方法论来定位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借鉴前苏联、前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和我国建国29年(1949到1978)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而提出的,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特征赋予了鲜明的中国特色。科学发展观正是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和在新时期下、新形势下的延续。科学社会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正因为如此,科学社会主义和科学发展观是崭新的、有活力的理论体系,是不断修正、完善的理论体系,是不断自我扬弃的理论体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暨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下指导中国经济建设,发展国内经济,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统筹兼顾”。统筹国内经济全面发展,兼顾对外开放;统筹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兼顾城乡经济双向发展;统筹沿海地区经济高质发展,兼顾粗放型经济转型;统筹落后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兼顾资源合理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国有经济健康发展,兼顾国有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统筹私有经济合法发展,兼顾带动更多人走上致富之路;统筹个体经济有序发展,兼顾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竞争机制改革;统筹行业经济协调发展,兼顾创建行业长效、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内在要求的,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是针对当前中国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是满足中国今后长期发展需要的。

领导干部如何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体会


领导干部如何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体会一、领导干部要成为率先形成科学发展理念的典范“发展”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毋庸置疑的,邓小平同志早在1992年南方谈话时就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因此,在当今时代,不论是高级领导,还是负责一个部门的领导,都应该率先形成科学发展的理念。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处理好两种关系:一是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这种关系更多地涉及到主政一方的地方领导,如对待GDp的态度就很能说明问题,大凡地方领导都相当重视GDp,这并没有错。因为经济建设是发展的核心,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经济。但我们必须克服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GDp的重大误解,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简单地理解为“以GDp为中心”,把GDp看成是领导干部工作成绩的唯一指标。这种思想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为了GDp,有的地方毁坏了山林,破坏了植被,造成水土流失;有的地方人为地、无限度地开垦土地,使沙尘肆虐,造成沙进人退;有的地方盲目上马某些重污染项目,造成环境恶化,人畜饮水困难。凡此种种,大自然已经给了我们许多明示和暗示,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其实,科学发展观与GDp的增长不但不矛盾反而有其内在的统一性,即GDp的增长为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前提和基础,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又为GDp的增长提供递进的平台,二者是辩证的统一。处理好二者关系,才能体现发展是第一要义,核心是以人为本。二是处理好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的关系。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由于理解上的偏差,有的人可能会产生这样的认识,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就是平均发展,不必要突出重点,这种理解是相当片面的。领导干部要胸有全局,善于统筹,要坚持“重点论”基础上的“两点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将科学发展的理念贯彻到各方面工作中去。二、领导干部要成为不断学习的典范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首先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领导干部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是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保障,因此,领导干部应该成为不断学习的典范。认真学习十七大报告的精神实质,我们会深切地体会到,领导干部的学习首先是政治理论学习。政治理论学习的目的在于掌握理论武器、坚定信念和培养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有了坚定的信念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才能更好地运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领导干部面对转型期出现的问题,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摈弃教条僵化的思想模式,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灵活地运用理论武器做好群众的思想疏导和引导工作,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化解矛盾,开创工作的新局面。其次是业务知识学习。十七大报告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必须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这就是说,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需要具有高水平业务知识的领导干部。什么是领导?邓小平同志对这一问题给出了答案:“领导就是服务。”要服务好,自身必须具备服务的素质,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针对目前知识更新率加快的现实情况,促使领导者更多地掌握现代知识,用适应时代发展的知识结构和内容充实自己的头脑,以适应领导工作的需要。再次,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要使全社会形成民主法治的氛围,领导干部必须具有民主意识,必须具备法律素养,为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提供法律支撑。三、领导干部要成为识才用才的典范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大量的干部和人才,而他们能够进入干部队伍,除了自身的素质外,还需要有伯乐对他们选拔和任用,伯乐就是已经身在其位的领导干部。邓小平同志强调:“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十七大报告在阐述“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

领导干部如何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体会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时提到,要“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新局面。”人才是什么?人才就是拥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并能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在某一方面做出成绩和较大贡献的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领导干部在选才用人时应按照十七大要求,剔除思想中的一些趋势、趋时的观念,尤其是下述观念:一是刻板僵化的观念,把重用“引进”的人才作为用人的第一要务。二是片面追求高学历、高职称的固有观念,学历职称是对人才学识、能力的一种相对评价和肯定,但对此一味追求便会陷入误区。因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应该由职位来决定,只有做到职位需要与人员素质的最佳匹配,才能体现最经济和创造最佳效益,否则只会造成人才的浪费。三是务虚的数字政绩观念,简单地讲,就是在人才数字上出政绩,大讲特讲本地区本单位工作人员中大学本科的比例是多少,硕士研究生的比例是多少,博士有多少等等。针对以上的现实状况,我们认为,领导干部应该牢固树立“选贤任能”的用人观,树立一视同仁的选才观,不论自己培养还是外部引进,只要能够充分胜任职位的需要,就是人才,就应不惟学历、不惟职称、不惟身份,内外无别,同等重用。四、领导干部要成为改善民生的典范改善民生是我们党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要求而提出的社会建设的重点内容,它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完全一致的。对于领导干部,实现改善民生的重任,首先体现在以人为本基础上的勤政。人民公仆中涌现出许多诸如焦裕禄、牛玉儒、任长霞这样的好干部,心里装着人民,办事想着人民,他们是领导干部实践以人为本的典型代表,这样的领导干部毫无疑问是值得大书特书的。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对以人为本要有正确的理解。第一,以人为本不是要给予人民什么。如果是给予人民什么,那和封建时代的“为民作主”没有什么两样,是对人民的一种蔑视。应该把其理解为平等地、亲和地对待人民并为人民服务,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体现领导干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第二,以人为本不是要从人民群众那里索取什么。在封建时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了民的重要性,但它更多地侧重于“民是国家的财用之源”,更多地想从百姓中索取。当今,人民共和国已走过了50多年的历程,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人民赋予了领导干部不同程度的权力,多数领导干部能够很好地行使这些权力。同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现实中也有许多事情值得反思,回顾最近几年的现实情况,与人民的好公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的领导干部官位高了,思想变了,逐渐疏远了群众。更有甚者腐化堕落、聚敛钱财直至走上不归路。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某些领导干部忘记了是谁赋予了自己权力,自己应该用这些权力来干什么?是向人民索取,还是为人民尽职?如果每一个层级的领导干部在自己所辖范围内解决好了普通民众的民生问题,就为和谐社会的建立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总之,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领导干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领导干部只有不断适应形势的发展,勤政为民,才能提高党和政府有效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实现社会和谐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科学发展观心得: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应务实


当前,全党正逐步开展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特别是第一批试点单位正按步骤全面展开。但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也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那就是雷声过大,脱离实际,高调跟风,范围盲目。

实事求是地讲,科学发展观确实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验的总结,是时代的需求,是使中国发展延着正确健康轨道前行的正确思想。全党学习贯彻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前进的需求。中央做出的决定是正确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问题是在实施过程中有些地方随意改变中央初衷,致使这一学习实践活动来到基层就有些变味。

第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践,是为了进一步用这一思想指导我们的事业。但有些地方则更注重的是形式,是文件材料的雷厉风行,而不是真正从思想深处领会这一思想的丰富内涵,掌握其精神实质。无论是上报的材料还是下发,或交流的材料,实际的东西不是很多。这是这项活动开展过程中应当避免的。

第二,学习应当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使本职工作做得更好。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与实际脱节,学习是学习,工作是工作,不能将学习到的东西内化为工作的动力,不能使其在本单位实际化,结果学习后的后果仍是科学发展观高高在上,与实际无多大关联。最近,在新闻联播节目中,中央也下发通知,要求学习实践活动一定要与工作实际想结合,看来这一现象并非在一个地方出现,已引起党中央的重视。

第三,盲目扩大范围,成为全党,甚至全民学习的内容。科学发展观,是一种指导思想,是一种宏观的指南。中央在文件中也要求在县级以上干部中进行学习。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即使是试点单位也是全员动员,甚至全民参与,这就有点盲目扩大化了。按照中央精神,应当主要是在领导干部中深入学习这一思想,使之成为我们事业领导过程中的重要指导思想。

改革开放后党每一次大的学习活动,都能使我们的事业增添活力和动力。愿这次学习活动在试点过程中能够扬长避短,真正按照中央的精神贯穿始终,并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科学实践是科学发展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是主体与客体,精神与物质的交错点,是客观的物质性、现实性与主观的能动性、创造性相统一的基础。科学发展观只有在科学实践中,才能展示出存在的合理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江苏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试点省份,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这一主题,突出实践特色,着力把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

一、以思想解放引领科学发展,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

哲学革命往往是政治革命的先导,思想解放是引领实践创新的号角。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科学发展观是解放思想的结晶,又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统一思想的基础。江苏是解放思想的沃土,理论创新的摇篮。江苏率先发展的主要经验就是率先解放思想。新的解放思想就是把思想从不符合、不适应、不利于科学发展的认识中解放出来,并确立科学实践的标准,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

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江苏省委确立了“深入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目的就是以解放思想引领实践创新,推动改革开放,促进科学发展,做到敢想、敢干、会干、实干。在讨论过程中,我们坚持学习与解放思想相结合,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努力将学习力转化为指导科学实践的思想力。各单位共组织中心组学习573场,举办各类讲座、报告会312场,学习交流会921次,组织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1500多场。把广大党员干部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科学发展、服务科学发展上来,在解放思想中“真懂、真信、真用”,把科学理论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

“解放思想大讨论”是对党员干部进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教育和思想洗礼,是党员干部重新确立新起点、新目标、新标准的思想实践活动。大家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普遍认为,邓小平理论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客体,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定位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和要求;科学发展观实现了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发展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江苏“两个率先”走在全国前列,需要率先破解科学发展的难题、积累科学发展的经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义不容辞、任重道远。

践行科学发展观必须靠解放思想来推动,解放思想是一个不断的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要把握解放思想阶段性特征。“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本质,是一切思想解放的基础和前提;“与时俱进”是解放思想的途径,是解放思想的过程和保证;“改革创新”是解放思想的目的,是解放思想的支撑和动力。解放思想就是要自觉追求实事求是,要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找到差距和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长效机制,开创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经历了以经济增长就是发展的“传统发展观”、“今天和明天都能发展,今天不能影响明天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以及关注生存权、选择权和共享权的“现代发展观”,清醒认识到在科学发展面前将面临着诸多的矛盾和问题。

二、以调查研究引领实践路径,在调查研究中推动创新。

调查研究是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前提条件,是实现由实践到理论和由理论到实践两次飞跃的重要环节,是将学习力、思想力转化为实践力的重要手段。。“调查”就像“十月怀胎”,它要求坚持群众路线,找典型、找差距和问题;“研究”就是“一朝分娩”,把从群众中带来的问题进行理性分析,由经验上升到规律、由个性抽象出共性,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实践”;用何种办法来解决问题就是“改革创新”。在学习实践过程中,江苏省委坚持调查研究和解放思想相结合,坚持调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调查研究和理清发展思路相结合,在科学实践中不断的寻找工作的切入点,解决困难的突破点。

省委省政府领导按照分工,着重围绕推动科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和体制机制,确定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科学发展评价体系”、“完善干部考核体系”、“改革财税分配体制”、“推进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和“健全民生保障机制等课题,先后召开78次座谈会,初步形成六个指导性的文件。省委书记梁保华负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专题,亲自主持召开9次座谈会,深入基层,直接听取干部群众意见和建议,参加南京大学举办的高层论坛,提出了我省转变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

省直机关把解决问题、创新机制作为专题调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找准问题、明确思路、制定政策”深化细化调研,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操作性、创新性较强的政策性意见。据不完全统计,部委厅局以上领导干部结合本单位实际撰写各类调研课题达600余份。

调查研究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实践活动,是引导主客观统一,理论和实践融合的“桥梁”,是衡量领导干部“行不行”、“能不能”、“管用不管用”的标尺。为了搞好这次调查研究活动,省委强调领导干部要带着对人民的深情厚意和强烈责任感、使命感深入基层,坚决防止搞形式、走过场和惊民扰民,杜绝“先入为主的主观主义”、“走马看花的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自由主义”和“居高临下的官僚主义”的发生。同时,要提升哲学素质,正确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现象与本质、个性与共性、领导与群众的关系,做到下得去又上得来;要坚持客观性、实践性、群众性和科学性原则,牢固树立调查研究是**决策和科学决策的基础,是党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重要渠道的思想意识。实践证明,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研究的方案不能决策。

三、以领导带头引领实践进程,在率先垂范中提升能力。

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决定一切。科学发展观的重点在领导干部。领导干部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组织者、推动者和示范者,领导干部能否真正坚持发展以人为本,是否具有把握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辩证思维能力,直接影响学习实践活动是否能够深入开展,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

学习实践活动搞得好不好,深不深入,有没有效果,领导干部“既是一把钥匙,又是一把锁”。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抓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为这次活动的重点,从省级机关抓起,切实解决领导干部在践行科学发展观中存在的观念和思想问题。省级领导班子做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先行军”,学习在先、调研在先、查找问题在先,为省直机关带好头、树好样。

一是以身作则。通过集中学习交流,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对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的理解,大力倡导“四个清醒、四个不为”的鲜明导向,带头开展解放思想,在开拓眼界中更新观念。二是率先垂范。从2月份开始,由省委书记、省长等7位领导牵头启动调研工作。5月份,省直机关广泛开展以党组(党委)领导干部为主体,紧密结合单位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三是反躬自省。省委常委、党员副省长通过召开领导班子**生活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开诚布公谈问题,找原因、提建议。省直机关党组(党委)认真撰写分析报告,查找分析问题症结,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并接受群众的满意度测评。主要负责同志集中精力亲自抓、负总责,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牢固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克服以gdp增长论英雄;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避免“见物不见人”、“见量不见质”;要坚持统筹发展,避免政出多门,提高行政绩效;要培养“三宽”型干部,树立“三创”精神,坚持摒弃“小富即安、小胜即满、自我陶醉”的小农心理。要提高领导干部解放思想的胸襟,调查研究的态度,改革创新的勇气

江苏省委在抓好处级以上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这个重点的同时,通过领导推动,创新载体,舆论引导,强化自觉性;结合普通党员的工作实际,强化针对性;通过主动查找,群众评议,互帮互查等形式,强化开放性;通过边学边改、边查边改,以争先创优的实际行动,强化实践性。

实践证明,只有领导干部确实践行了科学发展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在发展过程中观念陈旧,定位不清,认识模糊等问题,才能使学习实践活动实实在在取得成效。

四、以群众期盼引领实践内容,在征求意见中倾听民心。

关注民生是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是密切党和群众联系的根本手段,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民群众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体,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基层感受最深,群众看得最准。学习实践活动伊始,省委就鲜明提出,必须要依靠群众,扩大群众参与、走群众路线贯穿始,把学习实践活动作为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的过程,作为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过程,作为理清思路、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理论,对照检查分析问题,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到科学发展观的巨大力量,使学习实践活动在人民的心中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在学习调研阶段,省委把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作为扩大群众参与的重要环节来抓,省级领导干部带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以真心换真情,以真情换真话实说,以求真求实的态度和精神倾听民心民智。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反馈单、个别访谈、网络征集,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等方式开展民意调查,注重“原汁原味”了解民意,强调“原创性”。

省委书记梁保华召开县委书记、**党派负责人、基层干部群众等5个座谈会,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省委和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党员领导干部共召开各类群众座谈会113个,听取了2448名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全省直接参与的干部群众达2.6万余人,省委专门派出由厅级领导干部带队的4个调查组,分赴全省13个省辖市召开基层负责人和省党代表、人大代表、基层群众代表参加的各类征求意见座谈会37个,并把群众提出的3770条建议和意见,分类整理成35类。省委省政府召开党委会,及时将这些意见分解到各部门,认真对照检查,抓紧研究整改。

评判科学发展观是否落到实处,老百姓最有发言权。“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践行科学发展观成功与否要看群众“相信不相信,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这才是学习实践活动的“硬道理”。

五、以解决问题引领实践目标,在解决问题中取得实效。

解决突出问题,健全完善机制,是衡量学习实践活动成效的根本标志。各单位能始终把解决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坚持边学边查边改,对梳理出来的问题抓紧研究解决,暂时不具备条件的积极创造条件改。江苏省委省政府拟出台6个政策性文件,办10件实事,各省直单位在查摆的问题中,已经解决的有632条,正着手解决的670条,已经修订完善和新台出各类政策性文件76个,正抓紧研究制订文件87个。

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方面。修订并抓紧出台《江苏省廉租住房保障办法》、《江苏省低收入家庭资格认定办法》。建构和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2010年全省80%以上的社区实现充分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建立健全“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制度;建立失业保险待遇水平随经济增长而有所提高的动态调整机制;提高医疗保险补助标准,确保保障待遇水平不断提高。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提出了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调整财税分配政策、完善土地使用政策、支持科技自主创新、加快推进产业转移、深化环境资源价格改革、支持引进高层次人才等10项政策。无锡和昆山等地淡化gdp考核,自觉从偏重经济增长向注重社会建设、改善民生转变。

在建立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方面,改变过去重量轻质,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建设的倾向,注重考核发展质量、创新驱动、社会进步、生态建设和民生改善等内容。南京、苏州等地制定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考核评价体系和考评办法。

在干部考核方面,强调服务科学发展,更新考核理念,形成更加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常州市探索建立县处级领导干部职责规范,明确了干部考核评价标准,增强考核工作的针对性。

在财税分配体制方面,发挥财税杠杆作用,引导市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三管齐下”,建立激励、约束、倒逼“三个机制”,推进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和生态补偿机制。

通过学习实践活动,省委省政府形成了6个针对性、创新性和操作性较强的政策性意见,其中《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关于切实加强民生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两个文件即将出台,《关于建立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关于调整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意见》等4个文件正在抓紧完善,将于试点工作结束前出台。

突出实践特色,重在解决问题,要使学习实践活动在更深层次开展须注重五个结合:一是注重解放思想与科学实践的结合。科学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思想的不断解放,才能保证实践的科学性、有效性,要把这种结合贯穿始终;二是注重自我整改与适应群众期盼的结合。科学发展观的最终落脚点是解决现实社会的基本矛盾,实现群众的期盼,解决群众的问题,要把群众期盼作为一面镜子来引导自我整改和完善;三是注重解决突出问题与创新体制机制的结合。这是科学实践和发展的动力和方向,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四是注重学习实践与干部队伍的结合。用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这是科学发展的抓手,学习实践活动要牢牢抓住干部队伍这个重点不放;五是注重学习实践和谋划当前工作的结合,真正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在践行科学发展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五种关系:一是把握目标和过程的关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目标和过程是一致的、和谐的,如果处理不好,目标和过程也会相悖的,科学发展既是目标也是过程;二是把握动机和效果的关系。人类在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过程中,动机和效果一直相伴相生,动机是效果的前提,效果是动机的指向,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动机的正确与否,科学实践既是动机又是效果。三是把握重点和一般关系,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对重点的把握就是对节奏、度和关节点的把握,从一般中寻找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四是把握变和不变的关系。事物总是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认识事物的过程就是在变化中掌握其不变的过程,这是发展的辩证法;五是把握量与质的关系。任何事物的变化都在量与质的不断交换更替中完成的,要在量变过程把握轨迹,在质变过程把握结点。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