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需要科学评价体系

针对同一件事,同一部作品,每一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对接触的事物产生的一些内心的想法和自己的理解谓之“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是我们学习时经常遇到的事情,写心得体会为了更好的记忆,也是为了可以把这些感悟都记录下来。怎样才能将我们需要的心得体会写好呢?小编特别编辑了“科学发展需要科学评价体系”,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十七大报告中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产生背景、精神实质,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集中表述和高度概括,其中每一点都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想内涵,构成了科学发展观最核心、最关键的内容。事物是质与量的统一,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建立科学发展评价体系,以评价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性。

科学发展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第一,可比性。一方面,科学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要考虑时间上的可比性;另一方面,我们要与国际上其他国家比较,指标体系设置要具有空间上的可比性。

第二,全面性。科学发展观强调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因此,科学发展是经济社会的整体进步,既重经济学指标,更重社会学指标。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要遵守全面性原则,要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指标。

第三,系统性。科学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系统,具有多层次、多元化的特征,这些评价指标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有的指标之间有横向联系,反映不同侧面的相互制约关系;有的指标之间有纵向关系,反映不同层次之间的包含关系。同时,同层次指标之间要尽可能界限分明。

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
根据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和上述原则,笔者认为,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五个文明、二个创新、一个和谐”这八个方面: 第一,物质文明子系统。包括经济水平、经济结构、经济效益、收入分配和经济能力等方面。指标有:gdp增长率、人均gdp、农民收入增长率、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农业产值比重、单位gdp物耗率、单位gdp综合能耗、资本产出率、价格指数、全员劳动生产率、外贸依存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农业投资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地区差异系数、国际竞争力。

第二,政治文明子系统。包括法制建设、政府文明行政和管理、国民参政议政、国民对政府的满意等方面。指标有:公务员占人口比率、公务员工资占财政收入比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率、重大事项社会听政率、决策失误率、冤假错案率、国民对政府的满意度等。

第三,精神文明子系统。包括民族凝聚力、社会诚信度、家庭和谐度、国民娱乐休闲时间、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社会稳定等方面。指标有:全社会合约履约率、离婚率、国民休闲娱乐支出增长率、国民休闲娱乐时间比率、犯罪率、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等。 第四,生态文明子系统。包括自然资源利用、环境污染水平、生物多样化、环境保护等方面。指标有:资源节约指数、废物处理率、清洁能源比重、可再生能源比重、污水处理率、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环境污染损失占gdp比重、环保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环境状况指数、环境治理指数等。

第五,社会文明子系统。包括居民居住条件、营养结构、食品安全、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就业等方面。指标有:人均居住面积、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食品中毒事件数、国家法定传染病发病率、婴儿死亡率、每万人敬老院数、农村村及村以下医疗网点数比重、完全全程免疫人数比率、平均每千人拥有医务人员数、就业率、人均预期寿命、幸福指数等。

第六,科学创新子系统。包括科技投入、科技水平和能力、科技发明、科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贡献率。指标有:自主创新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研究与开发(rd)投入占gdp比重、企业科技开发支出占销售额比重、信息化指数、科技人员占人口比重、科技成果转化率、科技进步率、万人专利授权量等。
第七,教育创新子系统。包括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教育普及、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状况、科学文化素质。指标有: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人均受教育年限、接受终身教育人口比重、农村教育投资占教育总投资的比重、义务教育普及率等。
第八,社会和谐子系统。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之间协调状况。指标有:社会资本占总资本的比重、人力资本占总资本的比重、社会资本的产出率、可持续发展指数、和谐社会指数。

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指标体系的核算依据与数据来源至关重要,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能承担其任务吗?我认为有难度。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目标看,现行以市场交易为原则、以经济领域为核算对象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满足不了科学发展的需要,原因是:

第一,忽视了影响人类福利的许多因素,难以全面反映社会福利水平。以生态环境为例,我国的生态环境核算与统计工作比较薄弱。今后,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我国绿色gdp核算制度建设。

第二,忽视了社会资本核算,难以反映社会资本运行状况。社会资本指一系列的规范、网络和组织,人们通过它们才得以接近权力和资源,而决策和政策也要通过它们才能得以形成。社会资本具有人文内涵,体现了经济、社会和价值体系的统一。从战略上看,它体现了国家发展的价值取向。高质量的社会资本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体现了国家的“软实力”。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社会资本密切相关,因此,要研究社会资本核算的理论与方法,建立社会资本核算制度。
第三,缺少隐性经济核算,无法全面反映社会经济运行秩序。
第四,没有国民卫生核算(nationalhealthaccounts),难以反映国民卫生保健状况。

综上,为适应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的需要,我们必须改革与发展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立适应科学发展观需要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延伸阅读

科学发展需要解放思想心得


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由此可见,解放思想是一个长期行为,务必加以重视。

目前,我们正在学习科学发展观,如何把解放思想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起来呢?在此,我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解放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解放思想是一个长期行为,无论在任何时候,只要我们的思想落后了、错误了或思想受到桎梏了就要给予解放。解放思想要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行,这方面我们要学习好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有关科学发展的论述,这些论述都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如邓小平同志讲,“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四项是: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第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4—165页《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我们在解放思想中就必须坚持这四项基本原则,否则我们的解放思想就不是真正解放思想,而是要把人们的思想搞乱,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在实践工作中,我们解放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总的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要继承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具有科学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我们的解放思想真正朝着科学的方向发展。

二、解放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要落到科学发展观上来。如今,中国的经济发展走上了快车道,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下,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我们的思想、观念或认识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才能更好地进一步解放思想呢?我们谈论思想解放,不能随便地进行思想解放,如果思想解放过头了,像过去有的人想搞“资产阶级自由化”或“全盘西化”就不行。我们的思想解放不仅要使新的思想更加适应社会发展,更重要的要使新的思想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

目前,我们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中还存在着较多的落后或陈旧的思想,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即解决思想的动机要有科学发展观的良好动机,解放思想的结果要有科学发展观的正确结果。总之一句话,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其出发点和归宿点要落到科学发展观上来。

三、解放思想的实践活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实践活动中,我们解放思想要有胆量和勇气,往往要对现有的制度、体制或机制进行改革,实施改革往往要涉及到政治稳定、人心向背和个人得失等问题,对于那些没有胆量和勇气的人来说,解放思想也许就是一句空话。

我国正在进行改革开放,如何进行改革开放?从思想上来讲就需要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的实践活动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是我们在学习外国经验和做法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的经验和做法才能学,而不是科学的经验和做法就不能学;二是我们在摸索工作经验和做法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把科学的工作经验和做法上升为理论,把工作做得更科学、更合理或正确。三是我们在工作中要采取一些科学的思维方法去思考问题,对于那些不科学的制度、体制和机制要大胆地改革创新,从而使其我们在社会发展中的领导工作、管理工作和监督工作真正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科学实践是科学发展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是主体与客体,精神与物质的交错点,是客观的物质性、现实性与主观的能动性、创造性相统一的基础。科学发展观只有在科学实践中,才能展示出存在的合理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江苏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试点省份,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这一主题,突出实践特色,着力把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

一、以思想解放引领科学发展,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

哲学革命往往是政治革命的先导,思想解放是引领实践创新的号角。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科学发展观是解放思想的结晶,又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统一思想的基础。江苏是解放思想的沃土,理论创新的摇篮。江苏率先发展的主要经验就是率先解放思想。新的解放思想就是把思想从不符合、不适应、不利于科学发展的认识中解放出来,并确立科学实践的标准,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

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江苏省委确立了“深入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目的就是以解放思想引领实践创新,推动改革开放,促进科学发展,做到敢想、敢干、会干、实干。在讨论过程中,我们坚持学习与解放思想相结合,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努力将学习力转化为指导科学实践的思想力。各单位共组织中心组学习573场,举办各类讲座、报告会312场,学习交流会921次,组织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1500多场。把广大党员干部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科学发展、服务科学发展上来,在解放思想中“真懂、真信、真用”,把科学理论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

“解放思想大讨论”是对党员干部进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教育和思想洗礼,是党员干部重新确立新起点、新目标、新标准的思想实践活动。大家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普遍认为,邓小平理论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客体,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定位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和要求;科学发展观实现了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发展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江苏“两个率先”走在全国前列,需要率先破解科学发展的难题、积累科学发展的经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义不容辞、任重道远。

践行科学发展观必须靠解放思想来推动,解放思想是一个不断的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要把握解放思想阶段性特征。“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本质,是一切思想解放的基础和前提;“与时俱进”是解放思想的途径,是解放思想的过程和保证;“改革创新”是解放思想的目的,是解放思想的支撑和动力。解放思想就是要自觉追求实事求是,要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找到差距和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长效机制,开创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经历了以经济增长就是发展的“传统发展观”、“今天和明天都能发展,今天不能影响明天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以及关注生存权、选择权和共享权的“现代发展观”,清醒认识到在科学发展面前将面临着诸多的矛盾和问题。

二、以调查研究引领实践路径,在调查研究中推动创新。

调查研究是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前提条件,是实现由实践到理论和由理论到实践两次飞跃的重要环节,是将学习力、思想力转化为实践力的重要手段。。“调查”就像“十月怀胎”,它要求坚持群众路线,找典型、找差距和问题;“研究”就是“一朝分娩”,把从群众中带来的问题进行理性分析,由经验上升到规律、由个性抽象出共性,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实践”;用何种办法来解决问题就是“改革创新”。在学习实践过程中,江苏省委坚持调查研究和解放思想相结合,坚持调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调查研究和理清发展思路相结合,在科学实践中不断的寻找工作的切入点,解决困难的突破点。

省委省政府领导按照分工,着重围绕推动科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和体制机制,确定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科学发展评价体系”、“完善干部考核体系”、“改革财税分配体制”、“推进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和“健全民生保障机制等课题,先后召开78次座谈会,初步形成六个指导性的文件。省委书记梁保华负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专题,亲自主持召开9次座谈会,深入基层,直接听取干部群众意见和建议,参加南京大学举办的高层论坛,提出了我省转变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

省直机关把解决问题、创新机制作为专题调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找准问题、明确思路、制定政策”深化细化调研,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操作性、创新性较强的政策性意见。据不完全统计,部委厅局以上领导干部结合本单位实际撰写各类调研课题达600余份。

调查研究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实践活动,是引导主客观统一,理论和实践融合的“桥梁”,是衡量领导干部“行不行”、“能不能”、“管用不管用”的标尺。为了搞好这次调查研究活动,省委强调领导干部要带着对人民的深情厚意和强烈责任感、使命感深入基层,坚决防止搞形式、走过场和惊民扰民,杜绝“先入为主的主观主义”、“走马看花的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自由主义”和“居高临下的官僚主义”的发生。同时,要提升哲学素质,正确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现象与本质、个性与共性、领导与群众的关系,做到下得去又上得来;要坚持客观性、实践性、群众性和科学性原则,牢固树立调查研究是**决策和科学决策的基础,是党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重要渠道的思想意识。实践证明,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研究的方案不能决策。

三、以领导带头引领实践进程,在率先垂范中提升能力。

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决定一切。科学发展观的重点在领导干部。领导干部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组织者、推动者和示范者,领导干部能否真正坚持发展以人为本,是否具有把握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辩证思维能力,直接影响学习实践活动是否能够深入开展,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

学习实践活动搞得好不好,深不深入,有没有效果,领导干部“既是一把钥匙,又是一把锁”。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抓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为这次活动的重点,从省级机关抓起,切实解决领导干部在践行科学发展观中存在的观念和思想问题。省级领导班子做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先行军”,学习在先、调研在先、查找问题在先,为省直机关带好头、树好样。

一是以身作则。通过集中学习交流,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对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的理解,大力倡导“四个清醒、四个不为”的鲜明导向,带头开展解放思想,在开拓眼界中更新观念。二是率先垂范。从2月份开始,由省委书记、省长等7位领导牵头启动调研工作。5月份,省直机关广泛开展以党组(党委)领导干部为主体,紧密结合单位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三是反躬自省。省委常委、党员副省长通过召开领导班子**生活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开诚布公谈问题,找原因、提建议。省直机关党组(党委)认真撰写分析报告,查找分析问题症结,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并接受群众的满意度测评。主要负责同志集中精力亲自抓、负总责,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牢固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克服以gdp增长论英雄;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避免“见物不见人”、“见量不见质”;要坚持统筹发展,避免政出多门,提高行政绩效;要培养“三宽”型干部,树立“三创”精神,坚持摒弃“小富即安、小胜即满、自我陶醉”的小农心理。要提高领导干部解放思想的胸襟,调查研究的态度,改革创新的勇气

江苏省委在抓好处级以上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这个重点的同时,通过领导推动,创新载体,舆论引导,强化自觉性;结合普通党员的工作实际,强化针对性;通过主动查找,群众评议,互帮互查等形式,强化开放性;通过边学边改、边查边改,以争先创优的实际行动,强化实践性。

实践证明,只有领导干部确实践行了科学发展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在发展过程中观念陈旧,定位不清,认识模糊等问题,才能使学习实践活动实实在在取得成效。

四、以群众期盼引领实践内容,在征求意见中倾听民心。

关注民生是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是密切党和群众联系的根本手段,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民群众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体,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基层感受最深,群众看得最准。学习实践活动伊始,省委就鲜明提出,必须要依靠群众,扩大群众参与、走群众路线贯穿始,把学习实践活动作为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的过程,作为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过程,作为理清思路、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理论,对照检查分析问题,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到科学发展观的巨大力量,使学习实践活动在人民的心中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在学习调研阶段,省委把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作为扩大群众参与的重要环节来抓,省级领导干部带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以真心换真情,以真情换真话实说,以求真求实的态度和精神倾听民心民智。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反馈单、个别访谈、网络征集,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等方式开展民意调查,注重“原汁原味”了解民意,强调“原创性”。

省委书记梁保华召开县委书记、**党派负责人、基层干部群众等5个座谈会,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省委和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党员领导干部共召开各类群众座谈会113个,听取了2448名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全省直接参与的干部群众达2.6万余人,省委专门派出由厅级领导干部带队的4个调查组,分赴全省13个省辖市召开基层负责人和省党代表、人大代表、基层群众代表参加的各类征求意见座谈会37个,并把群众提出的3770条建议和意见,分类整理成35类。省委省政府召开党委会,及时将这些意见分解到各部门,认真对照检查,抓紧研究整改。

评判科学发展观是否落到实处,老百姓最有发言权。“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践行科学发展观成功与否要看群众“相信不相信,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这才是学习实践活动的“硬道理”。

五、以解决问题引领实践目标,在解决问题中取得实效。

解决突出问题,健全完善机制,是衡量学习实践活动成效的根本标志。各单位能始终把解决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坚持边学边查边改,对梳理出来的问题抓紧研究解决,暂时不具备条件的积极创造条件改。江苏省委省政府拟出台6个政策性文件,办10件实事,各省直单位在查摆的问题中,已经解决的有632条,正着手解决的670条,已经修订完善和新台出各类政策性文件76个,正抓紧研究制订文件87个。

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方面。修订并抓紧出台《江苏省廉租住房保障办法》、《江苏省低收入家庭资格认定办法》。建构和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2010年全省80%以上的社区实现充分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建立健全“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制度;建立失业保险待遇水平随经济增长而有所提高的动态调整机制;提高医疗保险补助标准,确保保障待遇水平不断提高。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提出了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调整财税分配政策、完善土地使用政策、支持科技自主创新、加快推进产业转移、深化环境资源价格改革、支持引进高层次人才等10项政策。无锡和昆山等地淡化gdp考核,自觉从偏重经济增长向注重社会建设、改善民生转变。

在建立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方面,改变过去重量轻质,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建设的倾向,注重考核发展质量、创新驱动、社会进步、生态建设和民生改善等内容。南京、苏州等地制定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考核评价体系和考评办法。

在干部考核方面,强调服务科学发展,更新考核理念,形成更加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常州市探索建立县处级领导干部职责规范,明确了干部考核评价标准,增强考核工作的针对性。

在财税分配体制方面,发挥财税杠杆作用,引导市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三管齐下”,建立激励、约束、倒逼“三个机制”,推进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和生态补偿机制。

通过学习实践活动,省委省政府形成了6个针对性、创新性和操作性较强的政策性意见,其中《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关于切实加强民生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两个文件即将出台,《关于建立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关于调整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意见》等4个文件正在抓紧完善,将于试点工作结束前出台。

突出实践特色,重在解决问题,要使学习实践活动在更深层次开展须注重五个结合:一是注重解放思想与科学实践的结合。科学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思想的不断解放,才能保证实践的科学性、有效性,要把这种结合贯穿始终;二是注重自我整改与适应群众期盼的结合。科学发展观的最终落脚点是解决现实社会的基本矛盾,实现群众的期盼,解决群众的问题,要把群众期盼作为一面镜子来引导自我整改和完善;三是注重解决突出问题与创新体制机制的结合。这是科学实践和发展的动力和方向,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四是注重学习实践与干部队伍的结合。用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这是科学发展的抓手,学习实践活动要牢牢抓住干部队伍这个重点不放;五是注重学习实践和谋划当前工作的结合,真正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在践行科学发展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五种关系:一是把握目标和过程的关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目标和过程是一致的、和谐的,如果处理不好,目标和过程也会相悖的,科学发展既是目标也是过程;二是把握动机和效果的关系。人类在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过程中,动机和效果一直相伴相生,动机是效果的前提,效果是动机的指向,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动机的正确与否,科学实践既是动机又是效果。三是把握重点和一般关系,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对重点的把握就是对节奏、度和关节点的把握,从一般中寻找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四是把握变和不变的关系。事物总是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认识事物的过程就是在变化中掌握其不变的过程,这是发展的辩证法;五是把握量与质的关系。任何事物的变化都在量与质的不断交换更替中完成的,要在量变过程把握轨迹,在质变过程把握结点。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论科学发展观与科学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来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内容是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方法是统筹兼顾,具体办法就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必须遵循的发展规律,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内在要求,对于中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和重要的影响。在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幸福度”、“和谐度”;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执政党是否为国家、民族、民众谋取利益。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形式,在批判历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和发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从而提出的最科学、最革命、最实践的社会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之中最为经典、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社会主义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纪元的到来,为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最为基础的理论源泉,科学的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科学的阐述了无产阶级埋葬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

通过对科学发展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与理解,结合本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对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有如下三点思考:

一、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与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的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要求社会主义经济保持理性增长,既不同意限制财富积累的“零增长”,也反对不顾一切条件的过快、过头、过分增长,提出在相应的发展阶段内,以“财富”增长的方式和经济规模增长的度量,去满足人们自控、自律等理性约束下的基本生存需求,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调控人口增长数量和男女增长比例,全面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维持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提高对各种不可再生资源的深度发现和合理利用的能力,集中智力谋求科技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瓶颈的突破,有效治理经济发展后的废弃物排放,始终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维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在中国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的延续

科学发展观是根据中国国情,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总结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摒弃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存在的过失,吸取了世界各国发展中的有益成果,深刻分析传统发展观的弊端,全面揭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观的内涵,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发展、怎样发展作出新的解答,这并非对马克思主义的背离,而是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80多年来关于发展的思想,是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一脉相承的、全新的理论成果。我们党自改革开放以来,将发展的重心全部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牢牢的把握住发展这第一要义,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新的矛盾不断出现,国家、人民群众利益受到损害的事情屡有发生,煤矿坍塌、食品安全、传染病肆虐、湖河水体污染、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耕地面积大幅减少、贫富分化日趋严重、部分地区干群关系紧张、干部群体享乐主义成风、腐败的范围金额日渐扩大等问题不断暴露出来,怎样发展、如何发展、为什么发展,这一系列的问题向我们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理念发起了挑战,这也就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大时代背景,也就是科学发展观所要面对、解决的问题。只有解决了当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才能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三、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方位论、主体论、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以当前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社会主义方位论来定位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坚持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义,坚持结合中国国情,明确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当前中国的社会生产力还欠发达,虽然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四位,但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社会低收入者的比重还很高,弱势群体呈现逐年增大的趋势,公共卫生、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体系还不完善,初次分配机制还不够不公平,再次分配机制还不够不健全,三次分配机制还不够不科学,矿产资源利用水平还不高,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还未从根本上转变,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依靠“劳动红利”的产业经济模式还占主导,区域经济发展还不平衡,地域经济发展成效还不显著,这些问题坚定了我们对当前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定位不能动摇,坚持用科学发展观这一崭新的理论成果来指导我们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2

科学发展观以“以人为本”的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主体论来定位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以人类利益、人民群众利益、具体“人”的利益为本,把改善民生、尊重民权、为民服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目标和共产党的执政思路、理念,切实作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结合当前中国经济形势,谋求社会稳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体应实施好以下几项内容:

1、坚持教育公益性,加大财政投入,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教育,确保教育公平、公正、实效。

2、实施积极有效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规模,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广开就业门路,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同时以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3、健全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合理调整房价,建立城市住房长效机制,有序开展房地产开发,出台房产开发出地拆迁补偿法律,合理补偿被征用者,做到公开、公正、公平。

4、建设覆盖城乡的居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偏远贫困地区城乡卫生医疗服务事业的财政投入,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快捷、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同时以政府为主导,慈善机构、各大企业赞助、民间募捐为补充,建立定点的免费医疗服务机构,给予那些贫困病患进行救治,真正做到人民群众病有所医。

5、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立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努力实现教育、就业、经营、分配等社会公平目标。以法律为手段,从不同程度、不同方位、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保障人的基本权利和基本需要,确保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以“中国特色、与时俱进、统筹兼顾”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方法论来定位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借鉴前苏联、前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和我国建国29年(1949到1978)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而提出的,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特征赋予了鲜明的中国特色。科学发展观正是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和在新时期下、新形势下的延续。科学社会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正因为如此,科学社会主义和科学发展观是崭新的、有活力的理论体系,是不断修正、完善的理论体系,是不断自我扬弃的理论体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暨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下指导中国经济建设,发展国内经济,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统筹兼顾”。统筹国内经济全面发展,兼顾对外开放;统筹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兼顾城乡经济双向发展;统筹沿海地区经济高质发展,兼顾粗放型经济转型;统筹落后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兼顾资源合理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国有经济健康发展,兼顾国有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统筹私有经济合法发展,兼顾带动更多人走上致富之路;统筹个体经济有序发展,兼顾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竞争机制改革;统筹行业经济协调发展,兼顾创建行业长效、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内在要求的,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是针对当前中国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是满足中国今后长期发展需要的。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解读科学发展观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解读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就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它是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情况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中国实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来的,切合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一种新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在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因而对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领域和方面发展不够平衡的问题,着眼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思路,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因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因而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逼”出来的,是对中国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向何处去的系统回答。就其实践渊源来说,它是对我们党领导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进程的科学总结;就其思想渊源来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就其科学内涵来说,它是从回答发展问题入手,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就其精神实质来说,它是要实现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既是对现代化建设前途命运的深思熟虑,又能够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活力;就其重大意义来说,它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上,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因而与其一脉相承。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面发展的事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全面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这四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其中,经济是基础,只有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才能为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对于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保证作用,只有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才能为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文化是经济、政治、社会的反映,又对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为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精神支撑;社会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在社会领域的综合体现,只有大力加强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的发展必然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只有协调好各方面关系,才能实现健康发展;否则,只能是畸形的发展。要实现全面发展,就必须立足新的历史起点,处理好由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伴生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因此,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发展的正确道路和政策途径。协调发展,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人类的延续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基本要求,每一代人的发展都应该为下一代人的更好生存和发展留下空间和条件。因此,我们推进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既重视经济增长指标,又重视环境资源指标;必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既积极满足人民群众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又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解读科学发展观第2页

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总之,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抓住了发展的内在规律,体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建设的统一,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体现了过去发展、现在发展和未来发展的统一,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只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践行科学发展观改革完善统计体系方法思考


践行科学发展观改革完善统计体系方法思考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统计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统计队伍从小到大、统计手段从传统到现代、统计方法从全面报表到多种调查方法结合、统计领域从传统的五大物质生产部门扩展到所有各行各业,统计职能从单一的生产数据到信息、监测、监督、咨询等多种职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经济的全球化,随着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在经济、社会、环境、科技、人口、管理各个领域,统计越来越发挥重要的作用。虽然,统计工作在与时俱进,但摆在我们统计人面前仍然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而当前统计工作者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在穷于拓展统计领域、完成各种统计报表、承担各种普查、应付各种需求的时候,却没有时间好好地问问我们自己“统计工作应该如何发展?”。根据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的统一要求,近段时间,我到**、**等地,围绕统计改革发展这一主题,问计基层,通过多层次调研和座谈,自己对统计工作如何科学发展有了一定的思考。
一、统计科学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0xx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式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因为,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用科学发展观理念和要求指导统计工作的发展,是当前统计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目前,统计领域存在许多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内容。基层基础工作薄弱,统计制度不切合实际,统计改革进展缓慢等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层统计工作条件与统计任务严重失调

中国统计机构的设置与政府的管理体制密切相关,从国家、省、市(地、州)、县都设置有专门的统计机构,乡、镇设置统计站配备有专职或兼职的统计人员,一般的统计基层就是指县、乡两级。基层统计工作条件与任务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是:

1.基层统计力量十分薄弱,在繁重的工作任务面前基本上处于一种应付状态

从现有的统计力量分布来看,一个县市区的统计人员的配备大大少于市州,市州又少于省。这从逻辑上是可行的,也是符合现在各级统计业务量的需要的。但是,中国的统计体制只是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其中的一个子体系,统计管理体制必然要从属于整个行政管理体制。从了解的情况看,多数县统计局的在岗人员在12—25人之间,估计全省县级统计人员的平均数在17个左右。从人数上看,统计力量似乎不小。但是,目前的县级统计机构中,领导班子成员一般要占在岗职工的1/3到1/2。一般县级统计机构中领导班子大多数来自于乡镇,对统计业务的学习劲头不高,要求他们钻研统计业务很勉强。所以,很多县市区统计局中,真正能够从事统计业务工作的只有6—7人,有的甚至更少。在繁重的统计任务面前,只能穷于应付。

2.基层统计工作经费严重不足,筹资任务十分艰巨

中国县级统计机构的工作经费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1984年国家统计业务经费上划,中央财政给予拨付,这一块经费名义上是完成国家统计任务,中央财政给予的经费,此项经费的基数1984年确定,后有所象征性增加。二是中央、省、市给予县级统计部门的专项工作经费,有专项工作任务才可能有这项经费,如普查经费等,一般上级给予的经费远远不能满足完成专项工作的要求。三是县级财政给予的人头经费、工作经费、国家任务的县财政专项配套费。人头经费是预算内的,一部分工作经费是预算内,国家任务的县财政专项配套费是不确定的。从统计工作经费的来源来看,国家来的经费只占统计机构经费支出的10%左右,省给县的统计经费很有限,估计只占5%左右,另外85%的工作经费需要依靠县财政。而统计工作任务90%来自于国家统计局。也就是说,统计机构任务十分繁重,而基层统计工作经费是没有完全保障的,能讨多少就是多少。

3.基层统计的工作条件简陋,生活清贫

从计算机设备来看,统计系统中,县一级的设备最差。有些县至今还不能达到人手一机,是几个人共用一台微机。一些县级统计机构办公室还没有全部配备空调设备。

(二)不尊重统计规律,统计调查制度不科学

目前,基层的统计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基层统计人员不堪重负。基层统计人员一直呼唤的减少统计报表、减轻统计任务的呼声一直没有得到响应。《统计法》规定的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抽样调查为主体、辅之以必要的全面报表和科学估算的调查体系始终没有从实质上得到落实。第一次经济普查后,专业的统计报表依然照旧,普查的基础性作用根本没有得到发挥,专业制度的设计没有和普查进行紧密的衔接,把普查的目的仅仅局限于搞清楚普查年份gdp数据。统计部门本身怎样利用普查的成果,没有进行细致的研究和规划,在统计制度的设计上如何做到普查制度

践行科学发展观改革完善统计体系方法思考第2页

和常规制度的衔接,我们没有真正用心去研究去思考,致使许多统计制度的设计缺乏前瞻性、也缺乏协调性。花费国家大量钱财的普查成果往往是束之高阁。统计人对普查的目的没有给予应有的尊重。

(三)思维僵化落后,解放思想不大胆

大而全的思想、非理性意识严重影响着统计的发展和进步。

大而全思想,主要反映在政府统计对统计业务存在一种大包大揽的倾向和趋势。一些原本由部门承担的统计业务逐步收归政府统计负责,政府统计成为跨部门跨行业的庞大业务部门;另一方面,反映社会经济运行情况的宏观数据必须由政府统计部门公布,政府统计部门成为唯一权威的数据发布部门。由此带来两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统计万能思想和数字包揽一切的思维方式,导致政府统计过分追求数据的尽善尽美,影响了统计工作本身的健康发展;二是统计部门独享数据发布权,在部门统计的数据存在问题而政府统计部门又无力核实并纠正的条件下,就会造成不合理数据得以合法化的事实,于政府统计信誉带来不利影响。

一定程度的非理性意识,主要表现在统计内容并不是由法律规定而是主要由政府统计部门本身来决定,并且这种决定有时与实际和需要存在严重脱节。即使在社会经济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前提下,统计什么、怎样统计仍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其根源就在于一种难以抛弃的历史延续的怀旧情结。这种非理性思维导致三种结果,一是禁锢于传统的工作模式,使政府统计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统计对象缺乏一种灵敏反映和把握的功效;二是统计内容与实际需要相脱节,统计的无用、有用的不统,造成统计工作效率下降和费用成本事实上的提高;三是由于调查范围主要由统计部门决定,调查经费缺少足够的法律支持,使得统计调查费用不足甚至根本没有经费。

(四)政府统计部门内部事权划分不合理

表现在地方各级政府统计部门只拥有对上级政府统计部门的业务制度的被动执行权,而没有与当地社会经济运行特殊情况相适应的灵活处置权。目前各级政府统计部门执行的都是自上而下统一设计的报表制度,从指标设置、表种样式到取数的途径方法,都有严格、统一的规定,地方政府统计部门无权进行大的变动。运行结果使人们产生一种统计的不需要、需要的不统计的消极印象。

(五)统计人才培养缺乏前瞻性

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性经济,而这种竞争,说到底就是一种人才的竞争。统计部门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既要拥有统计人才的数量优势,更要拥有能左右竞争局势的人才质量优势。这种优势,表现在统计人员不仅具有脚踏实地、勤奋刻苦、实事求是的勇气,而且具有锐意进取、不断创新、辩明是非的灵气,更要具有统筹规划、探索问题、化解矛盾的才气。但目前政府统计部门的人才队伍建设不容乐观。从人才进入看,呆板的编制管理和相对偏低的报酬待遇,影响到高素质人才的及时补充,使统计人才出现老化趋势。从人才使用过程看,不仅缺少严格的业务技能上的再教育制度,而且千篇一律的业务制度,磨平了统计人员的创新欲望和灵气,使统计工作给人留下机械呆板的印象。从人才退出机制看,目前实行的实际上是一种以自愿为基础的退出机制,这种机制既不与工作者的工作态度相联系,更不与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相挂勾,从而影响到统计人才队伍深度和厚度形成。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改革统计体系和方法

统计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视野、科学的手段来统领和解决统计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方法。针对现行政府统计系统存在的问题,我认为,改革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统计工作原则

这一原则,必须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对统计部门提出的基本需求,必须充分考虑统计工作效率的提升和社会形象不断改善。具体而言,这些原则,必须主要通过以下方面来体现。

一是中立性原则。将政府统计定位于“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地位,做到统计在不受到任何外来因素人为干扰的情况下,以服务社会为最高目标。中立性包含了三个层面的要求,一是对微观数据和个人数据的保密性要求,以保护市场条件下微观行为主体的利益,调动微观单位如实反映其生产经营情况的积极性和社会公众参与政府统计活动的广泛性。二是统计制度方法、数据来源状况、数据质量和评估结果的透明性要求,通过政府统计部门对统计数据的科学诠释,以实现对统计生产全过程的社会监督。三是政府统计部门对信息发布的公开性和公平性要求,即在相同的时点、以相同的指标、向全社会发布相同的数据。

二是专业集中原则。即以业务工作性质为标志,对统计活动在部门之间进行科学划分。专业集中决不意味政府统计一揽天下,而是政府统计在主导社会统计活动前提下对整个统计工作的有序整合。专业集中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层是政府统计部门对全社会统计工作在标准、分类、制度和方法上的宏观指导与管理。第二层是政府统计部门自身对重大的宏观经济总量指标的具体统计。第三层是业务主管部门对以机构本身的调查为基础的或与具体业务活动难以分离的统计指标所进行的集中统计和管理,如劳动部门对劳动力市场的统计,金融部门所进行的金融统计等。

三是区域分权原则。也就是说,在统一分类、统一标准、统一原则的前提下,要重视和发挥各级统计部门的再设计功能,上级政府统计部门在制度设计时要为下级政府统计部门预留空间,给各级以适当的灵活性,下级政府统计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充实统计内容,改进调查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多层次管理的需要。

四是合法化原则。即政府统计的工作范围应该由法律法规来确定;法律保护被调查者的权利不受任何统计调查的干扰;有关调查的费用应当在统计调查之前由有关的法令来确定;被调查者不履行有关回答义务的应有明确的法律处罚条款。换句话说,各项统计活动必须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进行并受法律法规的严格保护。

五是整体协调原则。这是保证政府统计部门内部资源配置科学、机构之间工作和信息沟通顺畅、对外效能发挥最大化的基本前提。遵循整体协调原则,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处理好政府统计部门内部机构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政府统计部门与统计调查的实施者以及与调查者之间的关系,确保任何一项调查任务的出台,都必须考虑调查实施范围内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考虑被调查者的承受能力,以保证各项调查任务的顺利实施。

(二)对统计工作框架进行重新整合

新的统计工作框架,必须保证在既定的管理体制之内,部门的工作权责能够得到合理履行,在管理体制发生变化或即将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部门的工作权责能够完成有效调整。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

一是业务工作的开展必须以资源的充分占有为基础。也就是,任何一项业务工作的开展必须要有与此配套的人员、组织和经费作保障。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指令的效能将逐步弱化,社会活动的动力将更多地来自于对等基础上的一种利益追求。要保证新时期统计任务的完成,必须摈弃既要马儿跑又不让马吃饱的小农意识,改革目前统计业务经费总包干的作法,实行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项目预算管理,谁组织调查,谁筹措经费,消除调查一线单位资源占有不足的担忧,使其能集中精力,优质高效地把调查工作做好。

二是统计信息服务必须以社会需求的充分满足为最高目标。政府统计任务的完成是以统计部门对一定份额社会资源的占有为前提条件的,这种占有决不是某个人或某个机构的恩赐,而是社会根据统计工作的价值标准在全社会范围内对资源进行的一种取舍和分配。从这层意义上讲,统计工作并不是满足统计部门对自我工作成果的欣赏,而必须以社会需求的充分满足为最高目标。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统计,就不是一种有价值的统计,更不是一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统计。

三是政府统计工作的开展必须以健全的法律为手段。这就要求我们以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工作不断发展为目标,对现行的统计法律法规进行一次全面修订和补充。完善后的法规体系,既要对统计部门的机构、人员、经费等管理工作做出明确的界定,又要对业务工作范围、统计调查方法以及统计服务方式等做出具体规定。特别是对调查者和被调查者的权责要进行科学划分,使二者具有一个相对平等的法律地位。要通过统计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使政府统计工作有法可依、违法可究。

(三)对统计制度方法进行全面改革

这种改革,应该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统计分类标准国际化。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对我国统计分类标准进行新的修订,如采用联合国制定的产品分类标准,联合国委托其它国际组织制定的住户消费支出分类标准、政府支出目的分类标准等,以保证我国统计体系的科学性和统计数据的国际可比性。

二是统计指标设计国际化。在统计指标设计方面,国际上较为先进的思路是:力求指标的轻型化设计,以减轻被调查者的成本负担;扩张统计推算的范围和手段,以换取被调查者对统计工作的支持配合程度。但目前我国政府统计在指标设计时,缺少的正是这种从被调查者立场出发的逆向思维。指标求全求细,表式越多越繁,从而加大了调查单位的工作负担,逐渐诱发了社会对统计工作的抵触情绪。

三是统计调查方法国际化。科学的做法应该是,在普查的基础上,实行一种抽样调查和科学推算相结合的方法体系。抽样调查是一种已被理论和实践双重证明的科学方法,但这种方法要得以科学运用,必须要有区域性和专业性的详细结构资料为基础。而这种资料主要由普查工作来提供。但在对待普查工作上,目前政府统计部门陷入了一种误区,即没有把普查真正看成是为抽样调查提供基础服务的重要方式,相反把普查看成是验证全面报表数据准确程度的基本手段,导致普查整体设计不佳,过多过频,项目设定以专业统计为参照,给基层单位带来一种新的事实上的负担。正是因为普查设计指导思想上的偏差,使普查结果不敢用或不能用,更有甚者,不把普查作为探求被研究总体的全面情况和结构情况来对待,而将其视为改善部门工作条件的幌子来利用,破坏了普查工作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因此,现有普查体系必须打破划地为牢的专业利己主义思潮,按照普查程序和对象的相近性进行新的整合,并依据既满足抽样调查需求又避免新的重复和浪费的原则,尽最大可能加大普查的间隔周期。对普查间隔期内数据的获取,原则上采用抽样的方法,或利用普查所得到的若干系数推断而得。

(四)将数据质量作为衡量统计工作价值的最高标准

由于信息服务的最终归宿是进入各个层面的决策过程,并且服务效能要通过信息参与决策过程的具体程度来体现,因此统计信息质量至关重要。可以说,统计部门这道理那道理,搞准数据才是硬道理。虚假的统计数据比没有统计数据的危害更大,统计部门只有把数据搞准,统计工作的价值才能为社会所公认。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科学”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就是“用科学的眼光看发展”。而不是“非科学的”、“不科学的”或者“伪科学的”,更不允许有任何意识成见的。科学发展观是一种观察社会问题的方法,他要求我们在对待国家的发展问题上,来不得半点虚伪和先入为主,更不能戴着意识形态的框框看问题。什么是科学的,什么就是对的。

纵观世界百年史,实际上就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斗争史,两种意识,两种社会发展体制的较量。事实证明,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都在走一种极端,虽然各有千秋,但也各自不同存在一些弊端。人们总是站在其中一种体制的角度来观察社会,来看待国家的发展,人为地将许多措施和做法归纳在其中一种体制中,而不是用实事求事科学的眼光去总结去运用。比如,一谈到计划经济就认为是社会主义制度经济,一谈到巿场经济就认为是资本主义制度经济;一谈到合作化就认为是搞社会主义,一谈到私有化就认为是搞资本主义;如此种种都不是科学地看待问题。应该说:什么有利于国家的发展,什么有利于人民的富强,什么就是对的!

“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决不是一句空话,他既不是西方的资本主义,也不是苏联的社会主义,而是一种针对中国国情的,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实践的一种新型的社会发展经济体制。这种体制需要我们用科学的发展观去完善,去创新。所以说:科学发展观的关健是“科学”。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科学发展要消除思想障碍


9月19日,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在中央党校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中推动我国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迫切需要,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迫切需要。因此,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清除以下思想障碍。

非公平公正的发展观。公平公正是科学发展的思想前提,是社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民权、人权、发展权、分配权得以落实的前提保障。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应不折不扣地将公平公正放在发展首位,各级领导干部应有“将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无私之心。着力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兴办人民群众希望办的实事好事,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过程,成为不断保障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的过程,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非安全健康的发展观。没有安全、健康,任何发展都是空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摆正发展和健康、安全的关系。宁可经济增长速度慢一点、利润少一点,也不能铤而走险,对群众的呼声和疾苦置若罔闻,更不能以损害人民生命健康来换取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应切实加强对食品研发、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监管,大力整顿食品行业市场秩序,坚决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确保食品质量安全,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

非贫富悬殊的发展观。科学的发展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通过税收等调节手段,降低高收入者的收入幅度,提高基层群众的收入水平,进行“科学”的财富分配,促进社会和谐。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