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者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体会

《周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看过了解一样事物之后,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其的看法。写心得体会是我们学习时经常遇到的事情,写心得体会为了更好的记忆,也是为了可以把这些感悟都记录下来。怎么才能写出更好的心得体会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企业管理者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体会》,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企业管理者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体会》是一篇好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这里给大家转摘到小编。


十八届三中全会主题词是改革。一个国家、一个最深层次、最根本的改革一定是人的观念、人的态度与能力的改革。这要求企业家深刻思考在我们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机遇下,能否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发展方式和管理的行为方式。

审时度势,我们发现,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引领下,人力资源管理呈现十大发展新。

方向一:企业家要有新使命、新责任、新领导力。深化改革,除了国家的顶层设计,最终还是落实到企业,只有企业才能实现经济的最终转型。但是,这要看企业如何从过去追求规模、追求吨位到追求规模效应、追求品位;从野蛮生长到文明生长;从过去更强调资源、政府关系向更强调用市场化的手段去追求发展。这需要企业家真正站在面向全球化、面向新的改革,打造新的企业经营运营模式,体现人文关怀的使命感。

方向二:超越绩效,追求幸福。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激发活力,充分调动劳动、知识、管理、技术、资本五个生产要素的活力,进一步激发每个人的价值创造能力。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讲,不仅要追求企业的成功和绩效,更重要的是,要把追求的幸福作为人力资源工作的终极目标,让员工有成就感、有尊严,幸福和快乐地工作。

方向三:改变基于雇主价值立场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过去,人力资源管理更多是为雇主着想,站在老板的立场,而未来将转向基于雇主和员工需求的价值平衡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管理要更多站在员工的角度,既要眼睛向上,也要眼睛向下,要追求两者之间价值的平衡。

方向四:通过机制、制度的创新激发人力资源活力。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可以看到,更多的是在强调机制、制度的创新,通过机制、制度的创新激发人力资源活力,人的价值创造力。我一直有个看法:以人为本不是要去盯住人,而是要盯住人背后的机制制度的创新,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在于你多挖了几个人才,而更在于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制度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从未来发展方向看,以人为本真正的含义是要进一步解放人才、解放生产力,让人才真正成为企业经营的核心要素。

方向五:建立全方位的员工关怀体系。过去,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关注精英,现在,我们不仅要关注精英,也要关注基层员工;不仅要保障员工的基本权利,也要保障员工的基本权益。如新奥集团通过建立基于人力资本的合伙人制度,企业利润的分享体系已涉及基层员工,这意味着我们在理念上有一个大的扭转,即如何从关注精英的发展转向关注全体员工的发展。

方向六:建立公平公正的员工全面认可的激励体系。如何建立公平公正的员工全面认可激励体系,营造和谐劳动关系将是中国企业未来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也就是说,员工为企业所做的一切贡献,都应该通过若干个评价和激励体系给予认可。

方向七:创新人才发展机制,建立创新型导向的人才发展体系。客观上来讲,现在大学生创业的比率太低,大家都还是往机关单位、往国企里去挤。实际上,一个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应该使真正有才华的人去民营企业、去创业。而且,技术工作将与高端人才一样得到高等待遇,不仅有畅通的发展通道,也能得到体面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比如,神华集团也讲到,技术工人也可以做到首席专家、首席技师。

方向八:重视人力资本市场化,关注人力资本市场配置的效率与公平,提高人力资源效能。三中全会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强调用市场化的机制、市场化要素去进行结构调整,人力资源的市场化就是要真正重视人力资本市场化。而人力资本市场化配置最核心的要素,一个是追求效率,一个是追求公平,要在实现市场化配置的过程中,在公平的前提下,提高人力资源效能。

方向九:培养国际化的人才,提高企业跨国经营的能力。随着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力资源面临着如何培养国际化的人才、造就国际化企业,去赢得国际化市场的问题。中国企业需要提高人才跨国经营能力、跨文化的人力资本管理能力。

方向十:继续深化干部制度改革,提高公务员公共服务意识、服务能力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扩展阅读

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解读精神

12日下午,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为期4天的全会听取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2日晚,新华网邀请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宋世明、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做客新华访谈,权威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十八届三中全会有两个独特历史使命】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宋世明说每次三中全会都承担着独特的历史使命,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历史使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独特的历史使命:确定的全面改革,也就是五项改革实际上是为五个建设提供体制支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所以再也不能单打一了,它是五个改革支撑五个建设,并且是一体化。

第二个独特的历史使命:中国的转型期不能无限地拉长。宋世明说今年是2013年,离2020年满打满算七年多,时间不等人,所以中国的转型期不要无限制地拉长,中央进行全面部署、系统推进,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全面改革方案有三个亮点、三个难点】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内容有三个亮点:第一是全面、综合、协调;第二是长期性,比如十年内,或者到2020年的话起码是一个七年内的改革方案;第三就是遇到的问题更加复杂、难度更大,所以必须得要有一些突破点。

三个难点:一是对改革的一些阻力,总书记和总理在很多场合都说了一些利益的藩篱要破除;二是这次也提到一个更高层次的开放,就要和国际的一些体制接轨。比如说我们建立的上海自贸区,到底怎么建立?我们过去的管理都不适应;三是人们对改革的思维方式,人们的思想是不是解放,公报里也提出胆子要大一些,这些方面也要有一个观念意识的跟上,也要对全会的公报、中央的决定要有一个共识。

【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性突破】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认为这次经济体制改革有所突破的,一个是对国有经济提出一个“活力”,这个以前是没有的。第二是这次提出要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创造力我觉得就是从现在国外以及我们国家的情况来看,许多创新是民营经济进行的,包括技术研发,所以要调动这些活力和创造力。另外又提出了一个产权保护制度,混合所有制经济,公报里第一次提出来混合所有制经济,也就是以后国有的里面可能也有民营的股份。

【行政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宋世明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维护法律权威,确保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当中的亮点。

宋世明认为权力的职权法定、行为法定、程序法定、责任法定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政府治理有三个亮点,在做什么上更加清楚,在如何做上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落脚点有新内涵。如果在学术上讲,中国的政府治理是慢慢地在从传统的公共行政迈向公共管理。

【生态保护是政治问题、民生问题、科学问题】

十八届三中提出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有自然资源和产权制度用途管制,划定生态红线,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以及改革生态环境的保护管理体制。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认为这么几个层面,一是把一些资源的产权变得更加清晰,并且保护起来。还有一个就是资源要有偿使用,比如说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等,要有一个补偿机制。生态保护管理体制体现了这么几个意思:首先,在干部考核机制上,不能GDp为重了。其次就是要有严格的法律制度。还有一个就是要调动社会的积极性,老百姓要去监督。最后一个就是税收和市场,税收就是一些排放高的要征税,要征环境税,另外比如可以有一些碳交易等现代市场机制要建立起来。这就是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体系。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宋世明认为我们国家为了更好地进行生态,为了更好地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建立更加完善的大环保体制刻不容缓。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政治问题,是一个民生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

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体会


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体会

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 为全面深化改革履职尽责
——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体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新的重要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同志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次会议的召开,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新形势下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大旗的重要宣示和重要体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必将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干部要原原本本研读全会各项文件,准确把握精神实质,充分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依宪依法从根本上消除人大工作中的“党委化”和“行政化”,切实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到地方人大工作的方方面面,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地方人大工作与时俱进,为推动“一府两院”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履职尽责。

一、全面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消除人大工作“党委化 ”

做好地方人大工作,离不开地方党委的领导。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只有在党委的领导下,才能坚持正确的方向,从而正确地发挥作用、实施权力、履行职责。这是根本原则,不容动摇。但是,当下有不少地方党委多习惯于证明正确、合法和有效,若人大常委会提出不同意见,指出失误、不合法和由此产生的负效应时,往往就会听到,“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支持发展”,“要坚持改革创新,敢于破除束缚发展的条条框框”等。在这样的语境下,地方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就成了与党委决策不一致的意见,就有不积极支持发展之嫌,所以地方人大常委会只能充当“第二政府”,地方人大工作实质的“党委化”。所谓地方人大工作“党委化”,就是地方党委代替人大常委会,采取指挥、命令的方式,地方人大常委会只能被动地服从,无所作为,时时处处、大事小事向党委请示、报告,总想借用党委的权威,直接由党委来做地方人大工作。透过地方人大工作“党委化”的现象,不难发现,地方人大常委会的监督,说到底,是党委在监督;人大常委会发出的加强党对人大工作领导的呼声,实际上是在呼唤党委来做人大工作,对党委而言,是权力向人大常委会的转移,对人大常委会而言,是想借用党委的权力。地方人大工作有没有力度、效果显著不显著,取决于党委的重视程度,即权力的转移程度,因为地方人大常委会在工作上,除了具体的组织工作外,基本上是难于作为的,都是听从顺从党委意见来做的。当下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地方党委书记也染上了薄熙来一样的病菌,只能唱和,不能反对,只能赞美,不能批评,只能“谄媚”,不能监督,虽说是党委领导,但实际是书记一人领导(即“一元化”领导),书记说了算,书记不同意不支持,地方人大工作是很难开展的。因此,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迅速掀起学习贯彻的高潮,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部署上来,站在全局的高度从根本上消除地方人大工作“党委化”现象, 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那么,如何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呢?这不光是人大代表、人大及其常委会面临的,而是全党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如何理解权力的问题,必须弄清楚3个概念,即作为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的人大及其常委会,以及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不能把人大及其常委会这个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代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不能把人大工作代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能挟制度以强化自身的权力,一说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认为属于人大及其常委会,凭这个和党委、各方争权力、争地位。要依宪依法做好地方人大工作,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推进改革的信心和决心,把力量凝聚到全面深化改革上来。要深刻认识,虽然党委与人大常委会在总体目标上是一致的,但是党委与人大常委会在性质、职能和工作方式等方面又都有所不同。党委与人大常委会的这些区别,决定了党委既要对人大工作起领导作用,又不能以党委代替人大常委会或采取指挥、命令的方式,而应通过提出建议,由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然后变成人民的意

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体会第2页

志。如宪法和法律赋予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民政、民族等重大事项。这样,作为地方党委对凡是属于地方性的、要求本地区人民贯彻执行的重大事项,应以建议的方式通过法定程序向地方同级人大常委会提出,由同级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作出相应的决议决定。作为人大常委会对同级党委提交的关于重大事项的建议,在审议过程中可以提出不同意见和修改意见,这既可以使党委的有关建议、人大常委会作出的决定更加完善,避免出现大的失误,又易于使党的政策和主张被人民接受。又如地方各级党委向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推荐领导干部是党的政治领导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宪法规定,各级国家机关的领导人员应由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产生或决定任免。这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有一个如何妥善处理党管干部与人大依法选举、人大常委会任免干部的关系问题。就党委而言,应当慎重考虑向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推荐重要干部人选的提名,推荐出的重要干部人选须经过严格的法律程序。就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而言,则应尊重党委的推荐意见,依照有关规定,按法律程序办事,有条件的要对拟任干部搞好任前考察。

二、全面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消除人大工作“行政化”

所谓人大工作“行政化”,就是指在地方人大工作中背离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以及法定的民主程序和集体行使职权的原则,沿袭行政的手段和方式决定问题、开展工作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直接主抓某项具体经济工作。有的地方人大常委会领导长期具体主抓某一方面的经济工作,担任某项重点工程的总指挥、某项具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等职;不少地方以“经济工作是全党的中心工作”为名,将人大常委会领导与党政领导捆在一起,分片包干,负责指导督促一个系统、一条战线、一个乡镇的全面工作;在社区建设、文明创建、招商引资、税收征管等方面的具体工作中,人大常委会领导也是直接参与,分管一方。二是沿用“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工作方式。常委会会议讨论问题、审议工作、决定事项时不是严格按照议事程序的要求,尊重多数组成人员的意见,而是由常委会负责人拍板定音;一些本该提请常委会会议审议决定的事项则由主任会议所代替;政府、“两院”一些本应提请人大常委会审议决定的事项,采取邀请常委会个别领导参加政府及有关部门会议的方式代替了常委会会议的审议决定。三是事无巨细,有“求”必应。在常委会审议议题的确定以及视察、调查、执法检查内容的选择上,不能充分体现多数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背离“抓大事,议大事”的原则,疏于围绕那些事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问题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在确定审议议题和监督事项时被某些部门的要求所左右,纠缠于具体的事务圈子之中,对一些属于政府、“两院”职权范围内的工作,大包大揽,或对某项具体的行政工作直接发号施令,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具体要求,充当了“第二政府”的角色,或未经一定程序而直接插手诉讼程序中的具体个案,使地方人大常委会严肃的监督活动演变成了为部门工作和部门利益代言的场所。人大工作“行政化”,无疑对人大工作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首先,它混淆了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与执行机关的职权区别和职责分工。其次,影响了人大常委会整体功能的发挥。再次,干扰了政府、“两院”依法履行各自的职责。第四,湮灭了权力主体,挫伤了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积极性。因此,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增强做好地方人大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消除人大工作中的“行政化”。人大工作中的“行政化”本质就是背离了权力主体,抛开了人大工作的基础。要从根本上消除人大工作中的“行政化”,必须改变地方人大常委会长期以来习惯了的“我命题,你作答”的思维定势,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尤其要努力改变过去那种自上而下“闭门造车”确定常委会工作要点的作法,在确立常委会工作重点时做到法定议题、代表意志与党委的中心工作并重,注重从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中寻找和确定常委会的工作重点。同时,要把提高代表素质,培养代表政治热情,增强代表依法履职能力作为常委会的重要工作抓紧抓好,不断创新代表工作方法,畅通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两条渠道,以保证人大代表名至实归,能够真正担负起管理国家事务的责任。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要增强作为意识对于地方人大工作的发展十分重要。但这种作为不能违背宪法和法律的授权,对于职责范围的事必须抓好,而对于职权范围以外的事要少管,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失职,不越权。新的形势对人大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必须站在更高的起点,从更高层次把工作重心放在讨论决定好本行政区域内经济建设的重大问题,保证改革发展规划和措施的严肃性和连贯性;围绕经济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监督工作,提高监督实效,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上来。要始终坚持“人大常委会不直接处理问题”的工作原则,摆正决定权、监督权和行政权、处置权之间的关系,不要包办代替“一府两院”的工作职能。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证地方人大常委会职权的正确、有效行使,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和地方人大工作的发展。

三、全面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人大工作统一到法律和制度程序上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个好制度,但缺乏好好利用、缺乏好好干。因此,当前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和人大干部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努力“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更好地坚持和运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好好干。要把人大工作真正建立在党的领导下,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运行科学的、有机的、衔接的、贯通的制度、机制、程序,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都按这个来办事。这就是地方人大工作统一到法律,统一到制度程序上,把各个方面都妥善安排好。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的重要职能,依法行使监督权是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责。监督是督促改进,也是支持笃行。因此,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要求,把思想和行动真正统一到法律和制度程序上,突出体现人大工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作用,牢固树立以公平正义为价值追求的法治理念,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新要求,紧密联系地方人大工作实际,突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总结地方人大工作经验,为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作出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处理好加强地方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和支持“一府两院”工作的关系,更是落实好地方人大常委会监督职责的首要前提。人大常委会和“一府两院”都是在党的领导下目标一致地开展工作,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要把实施监督和支持“一府两院”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参加业务会议、工作协调会、相互交换信息等积极方式,共同研究解决双方工作中需要彼此支持与配合的问题。要实行科学监督,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监督法,紧紧围绕事关发展民生大局和群众关心的问题,精选工作议题,改进监督方式,依法行使监督权,确保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首先,树立监督工作新理念。要把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对“一府两院”工作的评价作为对人大工作的评价,用支持的思维思考监督,从支持的角度部署监督,以支持为目的开展监督。其次,不断增强监督责任。要牢固树立进取创新意识,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敢于担当、敢于较真、敢于碰硬、敢于直面矛盾、敢于说真话,为落实党委决策部署,督促“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发挥好作用。再次,努力提高监督质量。在行使监督职权过程中,一定要突出监督工作的重心,努力做到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开展监督,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开展监督,围绕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开展监督,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监督,不断增强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好、维护好、实现好,全力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同时,不仅要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的重要方面,综合运用听取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专题询问、工作视察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增强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支持、帮助、促进“一府两院”把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而且还要组织发动各级人大代表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积极献计出力,团结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共识、汇集力量,参与改革事业,为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体会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体会

按照院党委的安排布署,地路处党总支认真组织学习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通过学习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决定》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划时代的指导意义。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必须快速适应新的市场形势,时刻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从而在竞争中占得先机,实现化挑战为机遇。领会、贯彻全会精神应坚持立足我院科技企业的实质,只有不断提升我们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我们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才能在改革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坚定的决心而不懈怠,始终保证正确的方向而不“脱轨”,始终保持不断创新而不停滞,始终保证改革的鲜活生命力。
改革的号角再次吹响,院领导班子以深谋远虑的前瞻性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引导全院干部职工认识到我们面对的机遇和挑战,坚定转型发展的方向,坚定转型发展的信心。以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勇于迎接挑战,更加奋发有为,真正把学习贯彻《决定》精神作为推动企业转型发展的不竭动力。 “调结构、促转型”是我院发展中的一次主动求变和深刻改革,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高度契合,是结合我院自身实际和发展需求的指导思路,必将对我院今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调结构、促转型”的企业发展战略是我院从市场低迷、竞争加剧、国铁任务萎缩等一系列艰难环境中走出来的制胜法宝,是我院今后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正确方向,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深化能力转型之路。
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走转型发展之路,必须结合我处自身实际。首先要转变职工思想观念,剔除“等靠要”思想,立足自身,积极进取。能力转型首重观念转型。要使员工充分认识到能力转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增强员工转型的信心和决心,正本清源,从思想源头入手,使员工由被动执行转型转变为主动要求转型、积极寻求转型。二是以经营工作为龙头,奋力开拓市场新领域,逐渐摆脱依靠大国铁项目的被动局面。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和员工的经营积极性,开拓视野,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力争在地铁勘察设计、岩土设计施工、地灾治理等方面寻求新的突破。三是提高生产效率,在管理创新上下工夫。认真践行“三技治企”理念,以创新促管理,向管理要效率,不断提升生产效率,不断提高我们的竞争力。四是注重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把技术进步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企业的发展需要人才支撑,而能力转型的根本在于培养员工成才,从而增强我院的核心竞争力。始终不渝贯彻落实院“1263”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复合型、专家型人才的培养。在人才培养上努力创新,积极推行由处、所两级导师指导的“双导师”制度。
肩负亿万人民的殷切期待,中国改革再次出发远行,心有梦想的改革者将与之同行。深刻而丰富的全会内涵,对于处在能力转型关键阶段的我院,具有春风化雨般的指导意义。我们当乘着改革的东风,时刻保持“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时刻保持“问题倒逼,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坚定不移地执行院“调机构、促转型”的战略方针,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为实现“中国梦”、“一院梦”而努力奋斗。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