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自控能力经验心得

我们不用去强求别人的想法跟我们一样,心得体会就是将自己的感想和思考整理出来的文字。无论在生活还是社会里,要用到心得体会的情况还是蛮多的,写心得体会可以提高我们对思维的训练。心得体会书要如何规范的书写呢?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培养学生自控能力经验心得”,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培养学生自控能力经验心得

说说家访那些事
由于我所带的学生是九年级,一年要能让所有学生学有所获的。放寒假时,我将每一科目的作业任务统计后,然后将学习任务与要求划分到假期中的每一天,给每一个学生制定了一个作息时间表,既可以劳逸结合又可防止学生盲目学习完不成任务。在寒假期间,我对部分学生进行了家访,主要了解了他们在假期当中的生活与学习情况,真是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大部分家长反映自家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极差,年前几乎都疯玩疯闹,年后又忙着走亲访友,假期已经过半,这些同学只完成了大约30%的假期作业,更别说看书或者进行适当的自我学习了;同时,这些处在叛逆期的孩子们根本不理会家长的督促,不在乎自己所处的特殊时期,依旧我行我素;更有甚者,作业表干脆没给家长看。针对这些情况,作为班主任的我知道中学生的自控能力发展有一个过程,初中生自控能力较差,行为举止较难控制,那如何改变这一状况,让学生能慢慢做到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促进呢?

要想做到这一步,教师和家长都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要有信心和耐心。培养学生自我控制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它关系着学生能否成才。由于学生的社会阅历浅薄,考虑问题不全面,看问题只停留在表面,没有看到实质性的东西。看问题、办事情经常处于自相矛盾状态,人云亦云,出尔反尔。例如:我班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爱说话,被老师抓住后叫到办公室问话,责令他承认错误,并改正缺点和不足,学生很快承认错误并马上表态改正,但事隔几日,这位学生又如往常一样。还有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犯错认错很快,态度较好,下课后却把教师的教育置之脑后。在家如同在校,要培养这些学生的自我控制力,教师和家长要有恒心和耐心,要作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在付出心血去教育他们、感化他们时,要不厌其烦地、秩序渐进地进行诱导。同时,要重视量的积累,对他们好的表现哪怕是微小的表现,要进行必要的肯定。俗话说“人非草木,熟能无情”。人并非铁石心肠,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要对孩子多倾注情感教育,不断在孩子们心灵上进行感情扶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对促进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完善他们的道德品质,增强他们的自我控制力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再如:因为在小组合作学习与管理中,鲁同学和谭同学一组的,谭同学是组长,安排值日分工时,叫鲁同学扫地多了一点,她就怀恨在心, 进行了报复。趁谭不注意将墨水故意弄到谭净白的书包上。看来当鲁遇到挫折的时候,意志软弱,不能正确地认识和接受挫折,便一步步地颓废下去。 这其中根源是鲁同学是一个孤儿,内心深处非常自卑,最怕别人说她是孤儿,最怕别人歧视她,就像一只刺猬,总是把自己 封闭得严严实实地,只要有丝毫“风吹草动”,就会在行为 中带有攻击性和敌意性,也就是报复性。如果这个学生不加引导,将会严重影响这个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决定对这个孩子进行家访,了解其在家的表现,深入剖析她的性格特点,与鲁树榕同学的姑妈联手,一起来帮助她。当我们到鲁同学的家时,她又是端茶,又是搬椅子,表 现出了平时少有的兴奋,从她欢快的眼神中,我们看到了一种久违的温暖! 通过家访,我与她的姑妈深入沟通,互通信息, 进一步了解了孩子的行为动机,针对孩子存在的问题,

共同制定了一个教育方案: 1、老师与姑妈分别与鲁同学谈心,让她认识到当遇到挫折时不应该采取过击行为,去进行报复。如果是自己 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请老师和家长帮忙。 2、针对鲁同学的实际情况,让她去帮助一个学习成绩不如她的同学,让她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提高自信心, 并能从中体会到付出劳动的快感。 3、经常性地安排鲁同学帮助老师和同学干一些事情,并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使其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同学的喜爱。 4、在她的值日小组内取消固定小组长,由几个同学轮流担任小组长。这样让她通过担任小组长,理解小组长的工作,认识到值日生要团结一致,才能把卫生搞好。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鲁同学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每逢值日这一天,她都来得很早,不用组长安排,就能主动 打扫卫生,还经常多干,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斤斤计较,一组的同学都不再告她的状,开始喜欢她。看到这种情况,我趁热打铁, 找她谈心, 使她认识到了割破同学的书包是不对的。 我告诉她,老师不想命令你怎样去做,但是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把和谭同学的事处理好。第二天,她就找到谭同学赔礼道歉, 两个小女孩解除了心里的疙瘩, 成为了好朋友。 这件事很让我欣慰,我看到了一个小女孩的成长,看到了家访及家校沟通的积极作用,也使我认识到帮孩子树立自信、提高孩子受挫折能力的重要性。只要我们教师有促够的耐心,我们的孩子一定能面对挫折,把挫折变成自己飞翔的翅膀,真正从挫折中自信地成长起来。

培养学生自我控制力、受挫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教师、家长、包括学生本身只有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不断地实践和总结经验,方能够达到目的。

总之,只要教师和家长不把这些自我控制能力、受挫力较差的孩子当成包袱扔掉,只要长期坚持“攻心”为上的策略,工作做到了点子上,就一定能够达到“金诚所至,金石为开”的良好效果。

F132.cOm更多精选心得体会阅读

如何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先学后讲”的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是在学生知识建构的基础之上,这就需要从小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具有更大的难度。在这里,我以低年级为例,和大家交流我们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预习能力的。

首先要“确立预习任务,指导学生预习方法”—— 我们依据第一学段的课程标准要求,确立了预习的主要任务是:⑴借助拼音将课文读通顺,圈出文中的生字,并划出词语。⑵拼读圈画出的生字,读准字音,看清笔顺,想想记忆字形的方法。⑶读通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4)思考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把这个预习任务打成小纸条,每生一份,要求孩子们贴到语文书的第一页,在预习是按照要求一步一步预习。要想帮助孩子们理清预习的步骤和达到的要求,我们还要上2~5节课内预习指导课。比如:预习要求中的“想想记忆字形的方法”,首先,就要带领同学们整理我们学过了哪些记忆字形的方法。有加一加、减一减、换部件、比一比、组词法、猜等,再来观察不同的字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识记,有的孩子在预习时就记下了好几种识字方法和大家交流。然后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根据预习提示进行预习,在自主预习十课左右后,学生就可以脱离预习提示进行预习了。

然后,提高预习效率,测评学生预习效果。从上学期开始,我们根据每课的学习内容,设计了相对应的学习指南,分为基础展示(字词)、能力拓展(阅读)、积累运用(综合实践)三个板块,用基础展示部分的习题测评方式学生自己检测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再依据能力拓展部分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来进行思考。大大提高了预习的效率,而且也使一直困扰大家的预习检查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教会学生看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预习的最高境界是学生自己会读书、会学习。所以,从本学期开始,我们脱离预习指南,引导学生学会看书,从二年级开始,语文书上的主题人物在每一课都会提出问题,有的是对字义的理解,有的是对课文内容提出的思考问题,有的是鼓励学生查找资料等。从二年级下册的第8课开始,加入了4课“读读想想”5课“读读说说”的栏目,就是要让孩子们带着问题来读书。在预习时,抓住课文中的课后习题和文中蘑菇云提出的问题来帮助自己预习,已经成为孩子们的预习习惯。

郭沫若说:“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看到预习成为孩子们最爱完成的一项作业,看到预习后的孩子们兴奋地参与到课堂上,看到每个人都有积极表达的欲望,我们知道,这都是因为对学生的内心需求的一种尊重,尊重学生们自主创造、自我发展的心灵需要,尊重他们的意愿和选择,才会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生活中的精彩和快乐。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摘要]

自主学习通常是指主动、自觉、独立的学习,它与被动、机械、接受式的学习相对。培养学生的灾餮靶枰岣呓淌Φ淖灾餍匝安呗越萄б馐叮銮垦难白晕倚芨校忧磕勘晟柚门嘌厥友现安呗缘慕萄В⑻逑盅灾餮暗目翁霉芾淼燃父龇矫妗?/Agt;关键词:自主学习认知策略自我效能感
自主学习通常是指主动、自觉、独立的学习,它与被动、机械、接受式的学习相对。它具有能动性、独立性、有效性、过程性等特征,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内部因素有自我效能感、归因、目标设置、认知策略获取、元认知发展水平、意志控制水平及性别角色,外部因素有学校教育中的教学模式、教材的内容和组织、教育技术、课堂管理方式、同辈群体,还有家庭因素和文化因素。自主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成绩,而且是个体终身学习和毕生发展的基础。因此,它历来是教育和心理学家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教育的许多分支学科都把自主学习作为自己的研究主题。与许多教育和心理学的研究主题一样,对自主学习的研究可谓有一个悠久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说它是一个“悠久的过去”,是因为在两千多年前,中外教育家就开始探讨自主学习这一话题,并阐述了一些关于自主学习的思想。说它有一个“短暂的历史”,是因为对自主学习的系统研究只有不到一百年的时间。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目标,关于自主学习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空前繁荣,各种各样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在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明确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作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任务;各级各类学校已经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做了大量尝试,取得了一些明显的进步,同时也提出了许多需要解答的问题。这一方面要求我国自主学习研究者积极吸收外国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要求他们为教育实践提供更多的服务。在教学中如何培养自主学习呢?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㈠提高教师的自主性学习策略的教学意识
当代信息加工心理学按照知识表征方式和作用不同,将知识分为三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良好的认知结构中应包括这三类知识。其中策略性知识是构成一个人学习能力的关键。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习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一个没有足够的策略性知识是不可能学会学习,有所创新的,正如刘电芝教授所言:“对个体而言,要成为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首先得是一个会学习且高效运用学习策略的人,一个能生成自己策略的人。”所以“学生在校学习,知识的掌握是手段,而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策略进而生成自己的学习策略才是目的。”因此,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应当切实增强策略教学意识,转变重知识传授,轻策略指训练的思想,改变只重视陈述性知识,忽视程序性知识尤其是策略性知识教学或者把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作为陈述性知识为主的课的现象,给学习策略教学应有的存在和发展空间,要有意识地把学习策略的学习培养作为衡量教师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学习策略作为教学目标不仅能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具有指导意义的学习策略,更主要的是把一般的具有指意义的学习策略转化为各科的具体的学习策略。

㈡增强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由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一个概念。根据班杜拉的界定,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种或某类任务,是个体的能力自信心在某些活动中的具体体现。自我效能感是与具体任务联系在一起的,它并不是一种概括性的个性特征。自我效能感是影响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动机性因素,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其自主学习倾向更强;低自我效能感的学生,自主学习的倾向较弱。这提示我们,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想学”、“相信自己能学”,增强他们的自效能感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
那么如何增强自我效能感呢?
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成功机会。一般说来,当学生成功地完成了一些自认为有一定困难的学习任务后,对学习会变得更加自信,即其自我效能感会增强。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成功,我就要对某些学生尤其是差生降低成功的评判标准,在其取得了相对较小的成功也及时给予鼓励;还要尽可能地发掘学生的长处,给学生充分展现自己长处的机会;另外为学生设置合适的学习目标,或者把长期的、困难的目标分解成具体的、近期的、简单的目标,使学生看到从事复杂学习任务过程中自己的每一步进展,更多地体验到学习的进步和成功,认识到自己有可以挖掘的潜力。
⒉为学生树立合适的学习榜样。榜样的行为表现是个体评价自身效能的一种参照。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作为榜样为个体提供自我效能评价的信息。一般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第2页

说来,为学生树立的榜样最好是与之在各方面的情况类似。也就是说与相似的他人作比较得出的结论,最容易影响自我效能判断。观察到与自己能力相似的同伴成功地完成某些学习任务,会使观察者相信自己也有能力的完成这些任务。
⒊言语说服。学生经常从老师和父母那里得到一些说服性的信息,比如,“你完全有能力做好这件事”,“如果你不能取得学习成功,还有谁会成功呢?”这种积极的说服反馈在某些时候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⒋对学生的学习进步给予适当的归因反馈。对学生的学习进步作努力方面的归因,可以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进步,进而也会增强其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㈢加强目标设置能力的培养
目标设置既是自主学习的一个过程成分,又是影响个体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内部因素。个体能否为自己设置合适的学习目标,对其自主学习会产生重要影响。在目标的内容方面,与那些模糊而有挑战性的目标,模糊且没有挑战性的目标或者没有目标的情境相比,具体的且有一定难度的目标最能引发取得高成就。在目标的强度方面得到最为广泛的研究是目标承诺,即个体受目标吸引的程度、认为目标的重要程度、决定达到这一目标的程度、面临困难时的坚持程度。其中激励在目标承诺方面能够产生一定的强化作用,但也所起的作用是复杂的,要根据不同的情形进行激励。对目标选择产生最直接影响的,是由合法、合理的权威人物(比如教师)指定目标,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有效的设置学习目标。那么怎么样设置合适目标呢?我们认为要指导学生设置近期的、具体的学习目标,设置高水平的但可以实现的学习目标,教会学生把复杂的学习目标分解成具体的、简单的学习目标,给学生指定学习目标时,陈述完成目标的意义,给学生自选学习目标的空间。

㈣重视学生认知学习策略的教学
研究表明,从小学到大学,有许多学生一直使用效果较差的认知学习策略,拥有的有效学习策略相对不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很少教授有效的学习策略,更多地是把获得学习策略这一任务留给学习自己来完成,这往往导致学生获得有效学习策略的速度较慢,甚至对最佳学习方法产生误解。我们不能期望自主学习策略会通过课程学习在学生头脑中自动生成。处于各种水平的学习,从学习无能者到研究生,在学习和应用认知学习策略时都需要系统的帮助。因此,要想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加强认知学习策略的教学。
学生不能使用有效的认知策略的原因主要有对有效的学习策略不理解或产生误解;学生所持有的学习观使他们低估或错误地解释学习任务;缺乏与认知策略相应的知识基础;所接受的学习任务不利于运用复杂的认知策略;学习目标与有效的学习不一致;认为认知学习策略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掌握和发挥其作用;对自己的学业学习具有低自我效能感等。
那么如何实施对学生认知学习策略的教学呢?我们认为在认知学习策略教学过程中要做到:1、激发学生学习认知策略的内在动机。学生要想学习并掌握某些认知策略,必须认识到认知策略能够帮助自己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成绩。这样,就有可能受到激励,产生学习认知策略的动机。2、按照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规律教学。在教授认知策略时,不论采取什么形式,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所学习的认知策略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和使用条件,有哪此操作程序。我们可以直接讲解,也可以应用示范的方法。3、在具体情境中教授认知策略。当认知策略在学科领域的情境中、在实际的学习任务中进行教授时,学生能更好地获得这些策略。4、每次只教少量的策略。如果每次教授的认知策略过多,学生往往会局限于肤浅的理解,难以做到充分的练习,也就很难做到真正熟练地掌握这些策略。5、指导学生监控认知策略的使用。在认知策略的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醒学习认知策适用的条件,教会他们利用该策略使学习取得哪些进展,逐步把这种外部指导内化成学生学习自己的监控和调节过程。6、让学生与同伴一起练习认知策略的运用。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示范、模仿认知策略的运用,比较各自所运用的策略的优劣,可以获得教师没有讲解过的认知策略。7、长期系统地教学。很少有学习任务只需一个认知或元认知策略就可以完成,策略教学不可能立竿见影,它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㈤建立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是指在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一切处理方式;包括创设和维持课堂秩序、设计有效的教学、建立学生团体、应对个体学生的需要、建立课堂纪律和处理学生的不良行为等。课堂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管理就应该以满足学生的自主要求为切入口,以和谐的师生、同伴关系为基础,以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律为征,以积极的师生对话为主要手段。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我们教师可以采用如下一些课堂管理策略。
1、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权力和自由
当教师学会与学生分享课堂控制、尊重学生,并且把学生看作自我指导的学习者的时候,教师就能成功地培养出更加负责、自治和独立的学生。所以我们在学习内容、教学程序、学习评价、纪律等多个方面给予学生选择的机会。听取学生的反馈,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来改善自己的教学与管理。与学生一起制订课堂规范。在课堂上采用以学生为主导的学习活动。在课堂上时而采用教师讲解、合作学习、独立做作业、集体讨论、表演等学习方式,能够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更好地激励学生学习。
2、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
有利于学习自主学习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最为关键的特征是积极的师生关系。当学生感到与教师之间关系相融、和谐,具有情绪的安全感时,他们就有更强的自我效能感,就更有可能冒着风险去追求自己的学习目标,而这种承担风险的精神是自主学习所需要的。
3、建立以自我管理为特征的课堂准则
自我管理是一种帮助儿童有效地跟踪和改变自己课堂行为的方法。它包括自我评估、自我记录、自我评价、自我监控和自我指导等。这也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一方面。所以教师要做到:在支持学生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观点、需要和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能力,使他们主动思考、管理学习过程;把他们当作课堂教学的伙伴,尊重、鼓励和支持学生。
4、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激励和相互激励
外部的奖励和惩罚首先要经过认知的评估和调节才能改变个体的思维和行为,在课堂上单凭安排奖励或惩罚,并非一定会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相互激励和自我激励与他人激励相比,至少具有同等的效果。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自主学习,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进行相互激励和自我激励。如对于为学校、班级争得名誉的同学,要求全班同学向他祝贺,感谢他为学校、班级作出的贡献;同时要求他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鼓励同学们一同努力。对于学习取得明显进步的同学,要求同学们向他祝贺,同时要求他介绍自己取得进步的经过。对于课堂上回答问题突出的同学,要求同学们对他的回答作出积极评判。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功时,以合作小组为奖励单位,而不是分别奖励个人,让小组成员在分享合作成果时相互激励。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几点体会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几点体会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重大发明发现都始于质疑。因为质疑的过程很可能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因此质疑是一种能力。质疑是科研工作者走向成功的第一块敲门砖。如果没有这块敲门砖,即便有再多的知识,也是没有用的。中国的应试教育严重地压制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这是中国60年来不能培养出世界顶尖人才的重要原因之一。

既然质疑是一种能力,那么这种能力就是可以培养的。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谈一下培养质疑能力的几点体会。

一.质疑教材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曾说过: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对于课堂教学来说,不唯书,就是要勇于质疑教材。

现在我们黑龙江省用的是湘版高中地理教材。这套书质量不是太好,问题不少。例如,在讲天体的概念时,书上认为各种具体的天体类型构成了天体,这当然是不对的。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质疑发现这一不当之处。在教材使用意见反馈座谈会上,我提出了多条修改建议,其中关于天体概念的修改建议在修订时被采用。

二.质疑老师

老师不可能什么都会,特别是现场回答同学们提问时,回答极有可能出现错误。因此我鼓励学生对我的课堂言论进行大胆质疑。例如有一次讲到全球变暖时,有一位同学问我:有人说全球变暖将使欧洲变冷,这可能么?我当即回答:当然不可能。有好几个同学当场质疑我的说法,在事实面前,我认为他们的说法是对的:全球变暖使高纬度升温更明显,这样北大西洋暖流会减弱,向欧洲输送的热量会减少,所以会变冷。我真诚地感谢同学们通过质疑为我纠正了错误,这件事印证了“教学相长”这个道理。

三.质疑习题

现在同学们用的教辅资料,大多数抄来抄去,在抄的过程中极有可能出错。我鼓励同学们要善于质疑习题及答案。例如,有一道关于冰岛的习题,图中明明显示冰岛在北温带,但答案却说在北寒带。同学们对此提出质疑,我肯定了他们的说法。

因此,质疑可以培养自信、认真、善思等优秀品质。这些品质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