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未成年犯管教所心得体会

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想法,每一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看过了解一样事物之后,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其的看法。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心得体会吧,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心得体会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急你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参观未成年犯管教所心得体会”,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参观未成年犯管教所心得体会

奉献社会 与爱同行

孩提时代学校组织看了一部电影《少年犯》,虽然对电影的具体记忆已经消退,但“少年犯”三个字却牢牢地烙印在心灵深处。*年3月20日,我跟随班主任从晓君老师、张红玲老师,参加了第7期处级公务员任职培训班组织的集体活动,调研了*未成年犯管教所。这次活动再一次撩拨起童年的心弦,深深触动了已长大成人、为人母、为人师的我。

罪之源:少管所的警察在我说完那些女少年犯很可怜后,补了一句话,“看完卷宗后,你会觉得很可恨”。少年犯曾经的天真、心中的友爱是怎样一点点抹去?他们为什么会变得那样自私、冷酷、残忍?他们如何从自由的世界一步步走入封闭的高墙?追问罪之源的目的是避免让更多的孩子落入人生的“沼泽地”。少教所的徐政委介绍了未成年犯罪的几个多:有家庭缺陷的多,很多孩子单亲或没有父母,健全得大都由爷爷奶奶带大;农村孩子多及农民工二代三代多;文化程度低得多,很多处于文盲与半文盲状态……可见,这是一群大都处于社会边缘被忽视的孩子。他们渴盼父母厚重的亲情,但父母远在异乡打工苦钱;他们需要老师的谆谆教诲,但很多老师功于考试排名,对他们反感加厌恶;他们无比崇尚丰裕的物质生活,但日子却在现实的贫寒中度过。厌学、贪欲、躁动、叛逆、仇恨、暴力与缺乏自律、没有法律意识的结合,导致了小小的年龄闯了大大的祸,犯了重重的罪。

囚之苦:高高的围墙、森严的大门、超高压的电网把这里与外面的世界彻底隔离。少管所旁那郁郁葱葱的树木、小桥流水的景致,那飘动的油菜花,斗艳的红梅花,和他们隔得那么近,但又离得那么远。光光的头、整齐的衣、稚嫩的脸,匆匆一见,不忍再看。豆蔻的年华、美妙的青春本应自由地飞扬,但却被囚禁在那狭小的空间。这是一种何等的残酷。短短一个月的坐月子的“囚禁”让我深深体会到了自由的弥足珍贵。正所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自由权的丧失是他们为自己的犯罪付出的最大的代价,这是一种苦涩不堪的味道。鸟儿失去了飞翔的翅膀就不能飞翔,人失去了自由就失去了人生的意义。有生以来第一次参观了关押犯人的神秘地方,近距离地看了那一张张统一表情的脸,我深深感慨自由之于人之重要。从这个角度来说,应让领导干部经常有组织地参观,警钟长鸣,可以起到一定警示的作用。

教之义:少年犯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处于人生的转型时期,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们还处于心智不太成熟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对他们要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不抛弃、不放弃,摔了一跤、扶他一把,可能会改变他们的一生。少管所承载的功能、内蕴的意义重大。*未成年犯管教所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非常好。少管所认真贯彻执行“安全为铁、教育为本”的理念,实行科学、文明的教育管理,依靠社会力量、集聚各种资源,对少年犯进行基础知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像父母对待孩子,像老师对待学生,像医生对待病人”,掷地有声,落实有效。让他们在阅览室与飘逸的书香结缘,让他们在运动场把团结拼搏的精神挥洒,让他们在插花、理发、缝纫中学习一技之长,让他们在文艺精品的赏析中丰厚心灵……徐政委指出,在少管所严格落实九年制义务教育,十四至十六岁的少年犯全天上课,十六至十八岁的少年犯半天上课。应当讲,少管所进行的这种“补课式”教育对少年犯意义很大。

爱之魂:“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关注青少年的现在就是关注祖国的未来。如何预防和防止更多的青少年“步入高墙”,如何让经改造的青少年“枯枝发新芽”,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力量互相配合,共同营造一个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优良环境,共同营造一个让曾陷迷途的青少年重返社会的优良环境。我想,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有一点是不可缺失的,即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爱”。家庭应给予孩子最温暖的爱,这爱是预防犯罪和防止再次犯罪的第一道屏障。父母尽可能和孩子生活在一起,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气氛,重视孩子的思想品德修养,摒弃专横、粗暴的教育方法,承担起为人父母的教养责任。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与预防犯罪的重要环节。教师在传播文化,讲授知识的教学中,更要重视德育工作,把培养学生做人放在第一位,改变“以分论人”的不良倾向,平等地关爱每个孩子。社会应努力消除精神“污染源”,让孩子在健康、文明的社会环境中成长。对重返社会的失足青年不应歧视,更不应设置就业障碍,而应跟踪帮教、拓宽一些就业渠道,让他们有尊严、有希望地生活。

最后,就用*少管所综合教育中心屏风上那刚劲有力的八个字作为结束语,“奉献社会,与爱同行”。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编辑推荐

学习《预防未成年犯罪法》心得体会


学习《预防未成年犯罪法》

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群体,特殊之处在于他们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他们从心理上正处于从无知到有知、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转变时期,心理上比较脆弱,更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和外界的侵犯,而我们的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不仅关系到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每一所学校,而且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明天。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全面文明素养的人。让未成年人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让未成年人懂得尊重和善待生命,懂得遵守规则和秩序,懂得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这是我们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我认真的学习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后感触颇深:

未成年人犯罪者可以说是社会大环境的“牺牲品”,是社会的消极方面在孩子们身上的体现。说是“牺牲品”,就是指未成年人犯罪的根在社会,毁在孩子。这也是让家长、让社会、各级党政痛心、焦虑的关键所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主客观因素往往交错在一起,互相影响,要有效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关键做好以下几点:

一、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律观念。我们每位教师都要认真的上好法制课。做到有计划、有课时、有教材,并密切联系学生思想实际,使学法、用法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实践中,一是注意根据我们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水平由浅入深地分阶段、分层次施教。小学阶段侧重法律常识的启蒙教育,使其初步了解一些与日常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法律常识,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品德行为;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增强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二是要把法制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要指导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意识地渗透法律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法制教育。在小学,结合思想品德课、社会课和语文等学科教学,渗透《义务教育法》、《国旗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知识;在中学,结合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学,渗透《》、《》、《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等知识。

二、有效利用形式,提高法制教育效果。一是我们要利用举办主题班队会、模拟法庭、开展社会调查、知识竞赛、社会实践等法制教育的形式,通过宣讲法律,进行典型案例审理等,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教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育效果。二是开展社区教育活动。要依靠居委会、村委会协助学校和家长做好所在区域学生假期的学习生活及教育活动,并协助家长做好监护工作,共同做好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特别是做好对“行为偏常”学生的帮教工作,努力切断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源头,确保学生不出问题。

三、重视家庭教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还要重视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青少年违法犯罪,绝大多数都同他们的家庭教育不良有密切关系。家长要端正言行,克服不良习惯,给孩子树立榜样。父母应当努力做好“三大主体角色”,即成为合格父母、合格教师和合格主人。

总之,我们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谆谆教导,或以同龄人的事例现身说法,在细致的心理交流活动中,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力度,树立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从小预防未成年人走上犯罪的道路。

未成年人保护法心得体会


未成年包括幼儿小朋友,小学生和中学生,他们是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作为家长和老师要保护,教育他们,下面是整理的关于未成年人保护法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

未成年人保护法心得体会范文

最近,在学习完了《教师法》之后,我又认真学习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此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未成年人处于身心发育的特殊阶段,决定了其始终处于一种被抚养、被监护、被教育、被保护的地位。在生活中,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常常受到监护人、教师及其他成年人的侵犯,严重伤害了未成年人的人格和自尊心。如:在一些学校里,侵犯学生权利、伤害学生自尊心的现象时有发生,或多或少存在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如有时罚站,有时一个学生违纪全班同学挨批,优待尖子生,有时对后进生态度粗劣等.这些做法不仅违背了有关法律的规定,严重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教师要全面准确地理解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杜绝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

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然而,社会各方面的保护和帮助还要通过未成年人的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教师和社会不可能时时刻刻呵护着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只有自己长本事,才能有效防范来自社会生活中的侵权侵害,应该让他们懂得,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自我保护最有效的措施是求助法律。依法维权不仅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而且是维护法律的尊严。所以,在加强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保护的同时,增强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则十分必要。

学校是对青少年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园地,但是,学校还必须更注重向青少年进行道德素质教育,既做学问也教做人,两者不可偏废。棍棒教育与言教身教的关系。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是中国传统的教子经典。现在有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家长若用棒教,大打出手,是侵犯人权,子女可以将你告上法庭。棒教行不通,还是言教身教靠得住。言教就是像对待朋友一样,平等对待子女,通过交流思想,讲明道理,以理服人,不要居高临下,施以压服。身教比言教更显效果。如果做家长的成天围着麻将转,而要求子女安心写作业;夫妻若成天为鸡毛蒜皮吵嘴打仗,能让子女不受干扰吗?家长如虐待父母,对父母不孝,却要子女敬重自己,只能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凡此种种不良的身教,都将影响子女的道德素质培养。教师也是一样,教师若平时口出脏话,或衣衫不整、随意打骂学生,对学生的一生都影响重大,不但对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影响,更侵犯了学生的权利。

作为教师每一天都面对的是未成年人,因此解读《未成年人保护法》,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应该放在首位!对这部法律,我觉得还应该多读、多想才能认识得更深刻,才能更好的指导我的教学和工作。

未成年人保护法心得体会范文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不仅关系到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每一所学校,而且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明天。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全面文明素养的人。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让孩子懂得尊重和善待生命,懂得遵守规则和秩序,懂得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这是家庭、学校、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对待学生要以诚相见,以情换心,不过分攻击弱点。以诚相见,以情换心,真心实意地教育,帮助他们,才能真正扣动学生的心弦。同时,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切忌攻击学生的弱点,甚至把学生的弱点作为镇住他的法宝。当我们在处理有缺点的学生时,有时应躬身自问:使用的方法是否妥当?他们承受得了吗?有时还应根据学生的情绪作必要的说服解释,使之心悦诚服。用爱消除师生之间的情感障碍,用信任填补师生的心理鸿沟,用期待激出学生的智慧和潜力,培养学生自信心,使他们迈好人生中关键的一步。他们心灵深处美的东西是通过曲折的甚至是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只有尊重,关心才能慢慢扭正其歪曲的心理,进而使其扬长避短,立志成才。

面对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未成人保护工作的对象和依托发生了重要变化,未成年人保护事业尚缺乏高效、畅通的反映渠道和及时有效的解决途径。一方面,在未成年人群体中,出现了脱离稳定社会组织、游离于社会边缘的群体。即使是正常接受学校教育的未成年人,由于休息日、节假日的增多,也有更多的时间脱离学校的管理;另一方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失去了单位这一传统的依托,必须寻找新的组织形式。社区虽然日益成为代表和维护未成年人权益的重要场所,但我国社区发展相对滞后,还不能有效承担从政府、企业中剥离出来的社会职能。

学校是对青少年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园地,也就是常言的智育教育。但是,学校还必须更注重向青少年进行道德素质教育,既做学问也教做人,两者不可偏废。棍棒教育与言教身教的关系。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是中国传统的教子经典。现在有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家长若用棒教,大打出手,是侵犯人权,子女可以将你告上法庭。棒教行不通,还是言教身教靠得住。言教就是像对待朋友一样,平等对待子女,通过交流思想,讲明道理,以理服人,不要居高临下,施以压服。身教比言教更显效果。如果做家长的成天围着麻将转,而要求子女安心写作业;夫妻若成天为鸡毛蒜皮吵嘴打仗,能让子女不受干扰吗?家长如虐待父母,对父母不孝,却要子女敬重自己,只能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凡此种种不良的身教,都将影响子女的道德素质培养。教师也是一样,教师若平时口出脏话,或衣衫不整、随意打骂学生,对学生的一生都影响重大,不但对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影响,更侵犯了学生的权利。

总之,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要教育好孩子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爱之深,求之切,要求严格又要循循善诱。要使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教育,就应尊重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保持一种安定平静的。

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心得体会范文

我们幼儿园的工作性质面对的是天真无邪的孩子,他们的心灵像白纸一样纯洁无暇,我们教师精心的呵护着他们,尊重理解平等的对待每个孩子,保护幼小的心灵,工作中的每一天,作为教师的我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把自己的爱献给我的孩子们,我们加强各方面的学习,使自己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升华,使自己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尤其学习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我触动更大,深深的体会到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我国第一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专门法律,它具体规定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指导思想、保护内容、保护工作的原则,对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予以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方法与内容,以及各种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行为的法律责任,是一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利的基本法。它的颁布和实施,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视和关怀,为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优化少年儿童成长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幼儿园为孩子们创造了学习发展的良好环境,即培养孩子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我们全身心的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受到任何伤害,如今颁布了《未成年人保护法》,更进一步强化我们的责任和保护孩子的意识,我们每位教师时时刻刻严格约束自己,为身边的人做出表率。并引导家长和社会界的各个人士,共同维护孩子们受保护的权利。如今面对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未成人保护工作的对象和依托发生了重要变化,未成年人保护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和重视,多种渠道加深人们对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意识,保护他们使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目的。社会各方面的保护和帮助还要通过多方面的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家长和社会要时时刻刻呵护着未成年人保护他们心灵不受到伤害,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是维护法律的尊严,因此加强各个家庭、幼儿园、学校以及社会保护的同时,还要增强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依法维护自身权益也是十分必要。

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我理解了,我们对孩子实施良好教育的同时让每个孩子们获得发展,教师就必须把教育建立在爱和理解尊重的基础上。

作为教师,知法是重要的权利义务,学法是重要的必修课程,守法是重要的师德内容,用法是重要的基本功架,护法是重要的基本职责。通过对法的学习,进一步的提高了教师们的认识,有利地指导了我们每位教师们工作,就像一面镜子时时的检验自己的言行,使自己的各个方面做得更好

我都认真学习其中的基本内容,不断增强自己的教育法制观念,在教育引导中,自觉地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正确的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孩子们的合法权益,不断增强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各方面能力和水平。

孩子们是国家的未来祖国的希望,我们对他们的合法权给予特殊呵护,也是一项具有挑站性的工作,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到其中,我们每一个人一起完成,共同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让孩子们活泼健康快乐的成长,成为一代强人,将来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心得体会


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对中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必须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采取多种形式,分层实施才能提高教育效果,增强学生自我约束能力。

(一)区分层次,继续上好法制课。要做到有计划、有课时、有教师、有教材,并密切联系学生思想实际,使学法、用法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实践中,一是注意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水平由浅入深地分阶段、分层次施教。小学阶段侧重法律常识的启蒙教育,使其初步了解一些与日常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法律常识,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品德行为;初中阶段重点学习与日常行为有关的重要法律法规,提高学生遵纪守法意识;高中阶段主要学习法律基本理论和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宪法权威的意识和依法享有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的观念。同时,要按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法律常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增强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二是要把法制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要指导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意识地渗透法律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法制教育。在小学,结合思想品德课、社会课和语文等学科教学,渗透《义务教育法》、《国旗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知识;在中学,结合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学,渗透《宪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等知识。

(二)形式多样,提高法制教育效果。一是举办主题班队会、模拟法庭、开展社会调查、知识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是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重要形式。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形式,通过宣讲法律故事,进行典型案例审理等,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教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育效果。二是开展社区教育活动。要依靠居委会、村委会协助学校和家长做好所在区域学生假期的学习生活及教育活动,并协助家长做好监护工作,共同做好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特别是做好对“行为偏常”学生的帮教工作,努力切断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源头,确保学生不出问题。

(三)突出重点,提高法制教育针对性。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除进行必要的法律知识教育,培养学生法制观念外,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对少数有不良行为以及有不良行为倾向的“问题学生”实施重点帮扶,预防和减少犯罪。一是要求各中学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发动教师对全体学生家庭情况进行调查,对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的学生的校内外表现重点掌握,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及时与家长联系,互通信息,同时,学校领导、老师结对帮扶,防患于未然。二是做好后进学生的转化工作,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重要一环。学习后进的学生,往往思想品行、道德观念、行为习惯也是后进的,我们要求学校加强领导,成立转化后进生工作指导小组,排出转化后进生工作计划,排出后进生名单,分析后进生现状、原因、家庭情况、在校外交往人员,填写后进生情况登记表,确定负责帮教的教师。

总之,国民素质的提高,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民主与法制的推进,都寄希望于广大青少年。我们要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力度,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未成年人保护法》心得体会


 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人说教师是园丁,有人说教师是红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教师是一个不同于其他工作的工作,她神圣、伟大、高尚,世界一切赞美的词语都可以用在她身上。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学习的是《守则》《规范》;当我成为教师的时候,学习的是《教师法》。我国于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今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2次会议修订新的教师法。教师作为一支具有高素质的社会队伍,学好、用好法律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是我们教师必修的一门功课。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不仅更新了自己对法律的认识,更是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法律地位,以前的我认为教师就是为社会为学生服务的,吃点亏是可以吞下去,那现在我不会再怎么认为了,因为,每个人都享有一定的权利,“平等”的不应是嘴上说说而已,落实到实处才拥有意义,否则有法也等于无法了。同时我也认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前线的教师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教师法》不仅帮助教师得到她们的所得,也让教师有了行为上的准则,只有学习好它才能保证教师享有自己的权利。
另外,教师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应履行一定的义务。近日,我又学习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后,让我更明确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该履行的义务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工作中,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讽刺,挖苦,不威胁、责难家长。时刻以教师的道德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不穿奇装异服,处处“身正为范”。对于后进生,不拔苗助长,不讽刺挖苦,要耐心教育。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我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有句话说的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教书和学习的生活,使我感悟到:教师的人生,还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用爱心去浇灌、呵护。用《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护法》来规范和鞭策自己,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这样才得以使我们的事业走向辉煌,使我们的教育对象健康成长。

未成年社区服刑教育原创心得


未成年社区服刑教育原创心得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三十三条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实施监督管理的方式方法进行了明确规定。今年颁布实施的新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六条同时也规定: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对犯罪的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重视,也对做好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矫治和教育监管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我区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现状来看,目前共有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11名,全部为男性。从其犯罪的类型来看,主要集中在寻衅滋事、盗窃、抢劫、故意伤害及信用卡诈骗等几种智能化程度相对较低的犯罪。从犯罪的共性来看具有随意性大、偶发性强、纠和性高等特点。违法犯罪的原因多受不良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违法犯罪的主体多为失管学生、失教子女及失控少年。所以加强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管理,使其悔过自新,重新做人,是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评估矫正质量和社会效果的主要依据,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就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矫正工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加以推进。

一、实行区别矫正,成立专门的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监管帮教工作组织。

这是开展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矫正工作的基本保障。既要建立具有内在职能要求、共同配合、密切联系的综合协调帮扶组织,同时也要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建立起符合未成年人成长特点、会做未成年工作的帮扶小组。以便为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提供特色服务和全新关怀。帮助解决未成年人社区服刑人员在就业、就学以及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结合xxxx区区情,可以建立“5+X”矫正管理帮扶模式。“5”,即5种力量,一是专门的社区矫正执法和专职工作者队伍;二是公检法等相关社区矫正工作组成员单位;三是关工委、共青团、妇联及其他热心社区矫正事业的部门;四是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家长、亲友等;五是仙林大学城大学生志愿者队伍。“X”,即:建立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教育培训、社区服务、劳动技能培训、临时就业过渡等各类平台。其中,教育培训平台可设在社区市民学校、大学校园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定期为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举办法制道德、专业知识培训或讲座。社区服务平台可设在敬老院、医院,让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为老人清扫房间、读书读报等,用劳动洗涮罪恶,用知识净化心灵。劳动技能培训平台可以依托工作组各成员单位下设的具备培训资质的机构组织开展,也可以联合社会办学机构共同开展。

二、强化审前调查职能,建立未成年人社区服刑人员社会状况调查制度。

开展审前调查是法律赋予司法行政部门一项工作职能。主要指在人民法院判决前,委托户籍地或实际居住地的司法行政矫正机构对被告人或拟假释罪犯个人情况、一贯表现和社会背景等进行专门调查,并提出是否对被告人或拟假释罪犯适用非监禁刑的建议和意见,供人民法院在量刑参考的一项制度。做好未成年人审前调查既为人民法院采取灵活的刑罚措施提供依据,也为下一步多角度、全方位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未成年人审前调查可以立足其违法犯罪的主客观因素以及影响其不良性格和行为形成的人和事件来进行。调查的内容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开展。一是个人基本情况调查。包括年龄、教育状况、成长经历以及在校学习还是辍学等情况。二是犯罪事实调查。主要是犯罪的动机、目的、手段以及犯罪的起因、与被害人的关系等等。三是犯罪前后的具体表现。包括一贯表现、有无犯罪前科、其他不良行为以及悔罪、认罪态度等。四是家庭机构调查。包括家庭成员的构成,监护人的职业、收入、健康状况,父母的性格和和睦情况。有无虐待、体罚等不当行为等等。五是学习情况和学校环境调查。包括学习成绩、学习态度、有无逃学、退学情况,是否受到处罚,学校的管理秩序外部环境等。六是行为人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智力能力以及交友情况。重点关注是否有吸毒、赌博、酗酒、网瘾、夜不归宿等不良表现以及是否与不良人员交往等等。七是居住环境和邻里关系。包括小区的治安管理秩序好坏、邻居之间是否和睦以及家庭的迁移情况等方面。全面掌握案情,摸清未成年人社区服刑人员犯罪的思想根源,找到“感化点”,为有针对性地对其开展监管教育奠定基础。

三、对症下药,建立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矫正“营养套餐”。

教育改造社区服刑人员,应贯彻因人施教、分类管理、以理服人的原则。围绕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身心特点和实际状况,建立适合健康发展的“营养套餐”。根据不同时段、不同类别、不同级别,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方法和矫正模式,使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具体包括:

个案矫正:全面掌握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朋友关系等,并分析其不良行为的成因,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案矫正计划、明确矫治目标。法制教育:为避免产生逆反心理,管理教育应侧重于教育感化,采取组织学习先进人物、阅读法律书籍、邀请回头浪子现身说法等生动活泼的形式,以引发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兴趣,使其自觉接受改造。团体活动:通过情景感染,使其受到美的熏陶、思想的影响和情绪的调动,强化激励,使其建立自信心、增强自尊感。典型示范,使其产生赞赏、仿效情感和行为动机等。社区服务: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主要来自闲散未成年人,其违法犯罪的诱因多为好逸恶劳的思想。因此,借鉴国外的做法,对少年犯采取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方针,按规定完成8小时的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以培养其正确的劳动态度,用以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

四、化解心理阴影,开展“一对一”的心理矫治活动。

心理矫治是旧的心理模式不断消除,新的心理定势逐步形成的过程,是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实施矫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世界观尚未定型、人生观显著错位、价值观严重扭曲,误入歧途,走向犯罪。为使他们重树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充分发挥我区的心理矫治力量和现有的心理矫治平台,组织心理咨询工作人员与未成年人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对接,为每名未成年人社区服刑人员配备心理咨询师,建立心理咨询健康档案,可以通过心理测评,对症下药。同时,提供心理咨询,针对他们情绪不稳定,自尊心强,害怕被歧视等特点,本着平等、尊重的态度,进行耐心帮教。对他们的优点、进步及时表扬、鼓励;对缺点和错误要善意提醒,有效制止,并帮助他们控制情绪,调整心态,建立守法的心理结构,从而树立信心,回归正途。

五、注重保密、推行“周末矫正”和“交叉矫正”工作制度。

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在就学或就业时,从内心深处多不愿意让周围同学、同事知道其服刑人员的身份。因此,从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长出发,各级矫正组织在开展监管教育活动时既要注意保密范围、讲究工作方法,又要防止服刑人员因读书、就业发生脱管、漏管现象。实践中,可推行“周末矫正”和“交叉矫正”工作模式。“周末矫正”就是充分考虑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正常的工作和学习时间,将《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所规定的入矫宣告、法制教育、社区服务、教育帮扶、活动情况汇报等执法活动全部放在周末或法定假期时间进行,确保未成年人社区服刑人员的正常工作和学习不受影响。“交叉矫正”即不在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社会和工作的地方公开身份,把矫正活动的开展与其所在的社区或学校分离。其方法:可以选择适当的时间、地点,并可在青年志愿者的引导下,以“志愿者”的身份进行,以防止来自社会的歧视。与此同时,控制社区服务强度,选择有教育意义的项目,如卫生创建、交通秩序维护、帮助孤残儿童及照顾孤寡老人等。

六、突出帮扶,实现回归社会“软着陆”。

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相对成年人而言,更加需要来自社会的关爱和帮扶,也是开展社区矫正职责所在。因此,应发挥社区矫正工作组成员单位、社会团体及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实施“帮扶工程”,力求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回归社会实现“软着陆”。一帮学,对因犯罪受到刑罚处罚的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在就学遇到困难时,督促其法定监护人,并帮助协调有关学校,使其继续接受教育,完成学业。二帮困,帮困重帮“志”,使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树立远大志向。与此同时,对其中特困人员要多方努力,争取民政部门落实社会救济等政策,做到应济尽济。三帮教,帮教重帮“法”,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跟踪教育转化,谈人生,话未来,教育他们遵纪守法走正道。四帮就业,联合人社部门对有就业愿望的社区服刑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其顺利就业创造条件。此外,发动特殊人群管理教育服务工作协会企业会员开展结对帮带,进行技术指导,帮助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以及就业等。五帮家,利用街道网格化管理的平台,将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监管教育纳入网格化管理内容,定人定期家访,帮助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重新融入家庭生活,使其不受兄弟姐妹歧视、不被父母嫌弃,能够安身暖心、安居乐业。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