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学习体会

每个人的经历与看法都不相同,面对同一作品,想法当然千差万别,人是复杂的动物,是有感情和有思想的动物。写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心得体会内容吗?以下为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学习体会,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学习体会

从《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中学习党的群众工作方法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书籍的出版和热销,让我们的深入的了解到了习近平在梁家河的成长历程。他从一个外来知情,不断融入到当地的生产、生活中去,逐渐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获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最终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并当选为梁家河村的书记。学习党的领袖的成长历史,学习习近平在梁家河期间的群众工作方法,对新时期我们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深入学习习近平在梁家河时期的工作方法:

一、一切为了群众,坚持为群众办实事。习近平带领乡亲们打淤地坝、深水井,大办沼气池,兴办代销点、铁业社,办磨坊等都是习近平深入了解群众需求所作出的正确决策。这些事有大有小,但是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事的办成解决了当地群众的燃眉之急,赢得了当地群众的称赞。一切为了群众是我们工作的前提,只有为群众办实事,我们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否则我们所作所为就会违背工作实际,甚至会被群众所憎恶。

二、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调动群众。习近平在工作期间,再苦再累的活、没人愿意干的活他都争着干、抢着干,打深水井、清理沼渣沼液、修梯田……他深知我们党一路走来,离不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动作用,没入党前他积极参加村里日常工作,入党后他更是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群众们被他所打动,大家都愿意跟着他干,许多困难的事情也就很快的迎刃而解了。党的先进性是我们党永葆生机的力量源泉。作为共产党员我们要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担当,切实做好表率,只有这样群众才能愿意跟着你走,把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三、保持清正廉洁的本色,拥有一颗公心。习近平在梁家河、赵家河工作期间,受到了广大村民的一致好评。大家遇到难处理的事都愿意找习近平帮忙,解决邻里纠纷、分粮分地、做干部思想工作,他都做的井井有条。大家都评价说“他公平公正,没有私心”。习近平的公平公正,赢得了群众干部的信赖,这也就是大家遇事就找他的原因。我们的党员干部,只有保持一颗公心,才能把事情做得公正合理,才能让老百姓心服口服,才会信任你,愿意把重要的事托付给你去解决,干群关系才会更和谐融洽。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是广大党员干部践行党的群众教育路线的教科书,是我们群众工作方法的科学指南,我们应该在学习和工作中去领悟和践行。

F132.cOm更多精选心得体会阅读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读完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掩卷沉思,他在梁家河村以玉米面团为主食、冬天赤脚打井、两手血泡抬夯筑坝、维修沼气池喷满一身粪液的一幕幕总是浮现在眼前;他在劳作之余秉烛夜读、与群众朝夕相处亲如一家、离开时全村人自发送他一程又一程的场景在脑海里挥之不去。古圣先贤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他以实际行动做了最好的诠释。

自己是80后,赶上了改革开放好时代,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段特殊历史知之不多。反复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不仅对当时国家经济、政治、社会生活有所了解,而且对习近平总书记在那激情燃烧岁月的不平凡年代里,甘于吃苦、勇于克难、工于学习、乐于干事、立于自强的历练精神,感触颇多,启迪很大,受益匪浅。

一是学习他甘于吃苦的品质,要永葆艰苦奋斗的精神。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他还未成年,就离开首都到陕北贫穷的小山沟插队,环境条件的改变,给生活与工作带来的艰辛和劳苦是他难以想象的。但他很快适应了,一待就是七年,最后还爱上了这山沟沟,立志要改变他的面貌。这没有一种不怕艰难困苦的精神是做不到的,没有一个自强不息的品格是坚持不到七年的。我们现在的环境和条件同那个年代比,优越性不知要高出多少倍。学习他,就是要懂得珍惜,吃苦耐劳的品格不能变,艰苦奋斗的精神永不丢。

二是学习他勇于克难的精神,要在艰难险阻面前永不言败。一个没有干过农活的城市娃到了农村,除了打坝,还要开荒、挑粪、收麦、放羊,一年到头,几乎每天劳作不止。即使是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孩子,提起这每一样农活也都感到棘手和头痛。而他样样学会了,并且做的很好,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做过的人才有体会。就自己从事的工作,要做到让领导放心、群众满意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学习他,就是要在各种困难面前永不低头,朝着既定工作目标疾蹄奋进,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三是学习他工于学习的精神,要牢固确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从北京出发到梁家河,他带的的大木头箱子装的全是书,帮他搬东西的农民觉得特别重又不便问,熟悉了以后才知道,他来时带的最多的是各类书籍。插队期间,白天它向农民学习劳动技能,晚上他在窑洞学习文化知识,正是那时的坚持不懈和日积月累,为他以后从政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现时,我们正迎来了知识爆炸、科技创新、社会变革的大潮,如果我们不抓紧学习,就会被社会发展的潮流所淘汰。因此,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须依靠学习走向未来”的教导,注重学习,更新知识,为适应形势发展、做好自己承担的工作不断加油充电。

四是学习他乐于干事的工作作风,要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做好服务。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他为村里修河坝、造良田,做了不少实事。特别是1974年,他从《人民日报》了解到四川建沼气的经验,主动向县里提出在梁家河进行试验。同年7月,他带领社员打出全省第一口沼气。这一经验在延川县推广,他因此被评为延安地区先进知青。我作为一名人民警察,学习他,就是要以公仆胸怀做一个人民满意的公安警察,在为群众办好事、解难事上做贴心人;在保一方平安、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工作中当好守护神。

五是学习他自强自立的精神,要契而不舍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在梁家河七年,正是他的父亲被关押期间,他入团、入党、当选村支书以及上大学,由于“家庭”原因过程曲折,也有过烦恼和孤独,但他没有消沉退宿,而是以一种契而不舍的精神一步步走向成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习他,就是要以他为榜样,在各种艰难困苦面前,迎接挑战、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在人生旅途不惜汗水、勤奋努力,绽放出属于自己的一抹光彩。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心得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心得

不负青春好年华

最近,我认真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该书通过“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三个部分,生动再现了青少年时期的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插队的特殊经历和成长历程,这段“普通农民身份”的历练为他今后走上各个领导岗位打下扎实基础,也让我们从中获得情感共鸣、汲取精神力量、激发前行动力。

无产阶级革命家恽代英说过“青年最要紧的精神,是要与命运奋斗”,著名作家冰心说过“青春活泼的心,决不作悲哀的留滞”。习近平插队的那一年还不满16岁,这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最为重要的时期,作为“老三届”中年龄最小的知青,在全国插队知青中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他不悲观、也不迷茫,迅速调整心态、克服各种不适应,七年里一直坚持劳动,与村民打成一片,想方设法为老百姓做实事办好事,工作能力与水平不断提高。我认为,习近平是把农村当做课堂,把实践、把农民当做最好的老师,在困境打磨中实现了精神升华。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群众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往往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他们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好经验、好办法不仅接地气而且有效管用,并且这种智慧是文件上读不到、会场中听不到、办公室里想不到的。生活虽然贫困,但奋斗、创业,使年轻的习近平懂得了劳动的艰辛、生活的不易,体会到老百姓的勤劳智慧和善良纯朴,这奠定了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坚实基础。这样的习近平敢于实践、敢想敢干,了解群众最需要什么,也能把想法变成现实,基于此,习近平对贫困群众的天然感情也更好理解和更加动人了。

人生可以设计吗?看完这本书后,我觉得习近平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上山下乡为知识青年设计提供了一条特殊的道路,谁不愿意读书,要去种田呢?谁不愿呆在城市,要去农村呢?未到插队年龄的习近平却主动报名执意要去插队,令老师吃惊同学不解。在陕北艰苦的生活环境下,是积极作为还是消沉应付?习近平在短暂的迷茫后迅速转变,将学习作为最大爱好,甚至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当他22岁离开黄土地时,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并且充满自信。其实,人生的发展是由一次次选择组成的,有人说人生就是选择的总和,这大概说出了人生的本质。在面临选择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知道我们需要什么,哪些才是对自己最重要的,哪些才是最适合自己的。社会大舞台上,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和生存方式的编导兼演员,只有学会正确地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演绎出精彩的人生喜剧。

书中描述的这样的习近平,其实就是当今时代青年的榜样、党员的榜样。他时刻提醒我,第一,在面对困境时,不必悲观绝望。要以积极的心态勇敢地去面对它,就一定能找到突破困境的方法,成为更好的自己。第二,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上,带着深厚感情做工作,才能得到群众发自内心的拥护和支持。对群众的感情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可以量化、可以体现的,量化在每件点滴小事中、体现在每项具体工作上,时刻把群众挂在心上最高位置,把群众的利益当作第一考虑,把群众的需要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的满意当作第一标准,才能走进群众心里。如果满脑子都是功利思想,是不会有什么真情的,这样群众不仅不会买账,反而会失去信任。第三,要做加强学习的表率。学习是习近平总书记长期身体力行、大力提倡、反复阐述的一个重大问题,在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尖锐的背景下,作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一名党员干部,首先要端正学习态度,切实增强学习的紧迫感,把加强学习作为政治任务和重要责任,真正养成孜孜以求、勤奋好学的良好习惯,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认真钻研、深入思考,形成热爱学习、崇尚知识的良好风气,才能有能力胜任本职工作,应对当下诸多挑战。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领会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近日,系列采访实录《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已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引起社会强烈反响。通过29位受访者讲述自己当年亲身经历的往事,用真实的历史细节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陕北黄土高原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们知道,知青岁月,那是段激情燃烧又五味陈杂的青春岁月,有苦、有泪、有辛酸、有彷徨、也有人生的历练与厚重。青春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

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青年干部,我们尽管未曾经历过那段特殊的时期,相反的,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有幸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展示平台和成长空间,但也面临着基层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的乱象,经受工作、婚姻、生活等现实问题的考验。这就要求青年干部要从实际出发,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要立足岗位、主动作为,要积极实践、接受磨砺,要敢于吃苦、勇挑重担。

首先要讲正气,做立场坚定的明白人。作为基层青年干部,要落实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积极响应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带头反对不正之风、勇于与突出问题斗争、敢于向潜规则说不,自觉营造并维护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

其次要接地气,做脚踏实地的暖心人作为基层青年干部,工作在基层,基础在基层,最天然优势就是贴近群众。通过脚步丈量民情,切身感受人民群众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多群众考虑,带着对老百姓浓厚的感情投入工作,做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

还要有朝气,做想事干事的带头人。作为基层青年干部,要保持昂扬向上的朝气、锐气。遇到困难和问题不气馁,不回避,积极想办法、谋出路,保持向上进取的精神风貌,在工作中敢于自我挑战,敢于尝试,破旧立新、推陈出新。

美国总统杜鲁门有一句著名的座右铭:责任到此,请勿推辞!青年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让我们以青春的名义,弘扬主人翁的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一名优秀的基层青年干部。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正式出版,吸引众多读者争相购买。书里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扎根农村、扎根农民,展现了一代领导人在农村艰苦历练,坚韧成长的奋斗历程。通过书中的精彩刻画,让人不知不觉受到教育,受到感染。青春因为汗水而精彩,因为坚持而无悔。我们许多年轻人更应该对照自身,发现自己的问题,展现新时代青年风貌,无愧美好年华。

活着就是做有意义的事,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着。这是士兵突击中呆兵许三多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然而,他却在军营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历史。而如今许多年轻人把心思都花在游戏攻略,玩耍聚会上面,很少去思考年轻人做哪些事情更有意义。很多人觉得青春就应该理所当然的流逝,最好的年华就应该做我最想做的事。有太多的年轻人心态和思想的成熟速度远远比不上身体的发育。

在今年征兵体检中,各市体检淘汰率创史上新高。淘汰率爆表引起人们的重视。而经过一番查找,不良的生活习惯,沉溺游戏,缺乏锻炼等原因即为最直接的病根。这种不流血,甚至不流汗的青春就是某些年轻人真实的写照。试问,没有强健的体魄如何保证未来的工作,如何挑起生活的重担。

这一代年轻人,生活的顺风顺水,物质资源极大丰富。然而缺乏苦难的经历,缺乏对社会深刻思考。但是同时,却又处于伟大历史性变革的时代,国家和人民的给年轻人以足够的激励与鞭策。不需扬鞭自奋蹄,年轻人更要不断反省自身,强化锻炼,接过前人的接力棒,向习近平总书记一样,奋斗出属于自己的青春故事,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接班人。

青年是树立远大目标和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最好的时期。时代在呼唤,我辈没有理由不向前。做有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强健身体素质的青年人。风劲帆满,远航正当时!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学习《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读《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采取了访谈的形式,读起来性和代入感都很强。让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习习近平同志在艰苦的环境下、在前途未卜的命运中,始终没有放弃对自己的要求。知青描述,他们从首都北京的高干家庭,一下子落入黄土高坡的泥泞生活,生活环境的落差自不用说,我认为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失落和迷茫。习习近平和一些知青被划入“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父辈收到迫害,这让他们的青年时代蒙上了浓重的阴影。习习近平本人也向当年的知青小伙伴多次表示,“走不了我就在这儿待着吧,我本来就是个农民!”可见他当时确实对自己的前途做了最现实的打算。在这种环境下,他仍然为自己设立了奋斗的目标,坚持劳动、坚持学习、坚持自我磨炼,通过自强不息,不但融入了那片黄土地,更是成为村里的带头人、村民们信赖的“好后生”,没有让自己埋没在悲观和观望中度日,当机会出现在他的面前时,他已经做好了准备。

二是党组织的培养、前辈的鼓励、老乡的关怀,这些外部环境的宽容和善意对青年习习近平的成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习习近平同志曾说,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是陕北老乡收留了他,养育了他,教育了他。这些话是发自肺腑的。当年的习习近平正是在一次次为党组织工作的过程中磨练了能力,展示了才华,提升了自信,不但收获了老乡们的交口称赞,还得到了冯家坪公社书记赵廷璧的欣赏和鼓励,从此彻底从几年来的忧虑和苦闷中解脱出来,决心在这片黄土地上,像自己的父兄辈那样好好大干一场。相对于他主观的努力、上进、善良、平和,客观环境的促进因素也很重要。可见,给青年人提供一个相对宽松、宽容、信任的环境,多一些鼓励和欣赏,不要一味打压和批评教育,才更能激发青年人的主观能动性。

三是保持学习的习惯。习习近平同志在插队的七年岁月中,求知若渴地学习从北京家中带去的书籍,知青之间还会交换书籍阅读,并结合某一知识点进行延伸阅读、互相研讨辩论。插队七年的生活很贫瘠,精神却丰富且安宁。回过头来看,年轻时期的阅读、年轻时期的苦学所能学到的知识和信息,很多已经变化了,或者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但养成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打磨的思维能力,则可以伴随一生,对人生的各个阶段发挥重要作用。这对我们生活在知识碎片化、信息爆炸化时代,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保持学习的习惯,不断汲取新的精神养分,用以提升视野、指导实践,对我们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上就是我读这本书的一些体会,我相信随着工作生活的不断前进,对于书中讲述的内涵会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共鸣,我也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党群工作部:刘芳)

从《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里品读“青春”

《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由29名受访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习近平总书记7年插队在陕北黄土高原一个偏僻贫穷小山村落户的7年青春时光,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从书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经受青年时代曲折经历和艰苦磨炼的考验,正是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仰和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迈情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当代青年,要从总书记的知青岁月里找寻奋斗的目标,弘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立足实际,克服困难,努力奋进,方能成长成才,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努力。

青春当以“奉献为荣”。“习近平还是那个为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打拼的‘好后生’”。最美的青春在一线,最美的青春是奉献,习近平总书记把七年的打拼岁月奉献给了黄土地、奉献给了那里的老百姓,这是青春里关于理想信念和事业追求的最美的奉献。这种奉献足以启示我们当代的青年人,作为安检人,我们要把奉献当作自己的人生的追求,把人生追求融入到空防安全的事业中去,把“小我”凝聚成“大我”,把工作中发生的每一件极小的隐患消除在地面,人人都争当空防安全的守护者,共同为空防事业的不断进步,而不懈努力奋斗,要坚定信念,爱岗敬业,以无怨无悔的奉献书写人生的价值,这样我们的青春,无上光荣。

青春当以“沉淀为主”。“习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再艰苦的生活环境都没有动摇习近平总书记追求思想进步的决心。他在梁家河的打磨锤炼中通过学习和思考,积蓄成长力量,也正是梁家河的经历为他的基层经验打下了厚实的基础,他了解民情、体察民情,从不曾忘记那片土地教会他的民生之义。青年人才要到基层学会与群众说白话、打交道、讲感情,真正了解社会民生的真实状况,了解基层民众的疾苦,从而培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提高处置复杂问题的能力。只有到艰苦环境中去打磨,才能在实践锻炼中沉淀自我、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增长才干,为走好人生道路沉淀和积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用七年时间,扎根中国的最基层,贴近中国的最底层,与普通农民朝夕相处,在服务群众中了解了农民、了解了中国、了解中国共产党,他的奋斗历程是我们青年人勤奋学习、敏于求知的生动案例,是我们当代青年勇担历史使命,关心人民、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的生动表达,是我们当代青年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用青春梦托起“中国梦”的光辉典范。我们广大青年一定要努力学习习习近平总书记的优秀事迹,学习他坚定理想、热爱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脚踏实地,再接再厉,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东区安检部:杨西萍)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