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教育理论学术研讨会》培训心得

有些事情解决不了不如换个想法,像数学定理一样,它还有逆定理。阅读或观看过程中的感悟把它记下来就成了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是我们学习时经常遇到的事情,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心得体会应该怎么制定才会更好呢?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自我教育理论学术研讨会》培训心得,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自我教育理论学术研讨会》心得

4月3日,我和王老师一起去北京顺义一中参加了全国《自我教育理论学术研讨会》,与会人员都是自我教育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参加自我教育实验的各实验学校的领导,我有幸能参加这次研讨会,心情非常的激动。

4月3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李晓文教授为我们做了专题讲座,她在阐述学生主体发展与有效教育的理论时,我认识到了学生的主体发展是要以内在动力为基础的,也就是学生的探究需要,自主需要,自尊需要。通俗的说,学生要发展是要符合他的主观意愿,不愿意被别人控制的。而我们很多老师往往违背这一规律,经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而强化过当就会降低内在动机。

下午我们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老师们把自己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来请专家们解答疑难。各学校通过专家的指点也能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其中一位教授的讲话让我为之震撼。他说:“自我教育是跨学科的命题,是夸人和动物的命题。不要局限于某一家理论。要从学校实际出发,不是单一能从角度能解决的。解决现实问题要用多种理论多种学科来解决,检验任何科研都要从实际出发,讲实效”。他总结了检验一种理论是否可行的六字诀“实用、好用、够用”。对于这位教授的观点我很受教,我们研究任何一种理论都要从实际出发,最后要回到实际,只有适用于实际情况的理论才是真理论,一切不实用的都不叫真理论,算是谬论吧。

参加完这次活动,我对我的教学工作也做了深刻的反思,我对自我教育论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在教学中往往也犯违背自我教育理论的错误,我们的教育是教育未来人的教育,中国的教育问题要用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来解决,这是我的中国教育梦,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中国教育梦。

F132.cOm更多精选心得体会阅读

教学思想研讨会学习心得


9月下旬,我们淮南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参加了于永正先生从教50年的庆祝大会。两天的研讨上他与他的弟子吉春亚、刘杰、张祖庆等新生代名师共同执教,贾志敏老师也亲临现场做课,演绎了精彩的课堂,诠释了幸福的含义,让我收获颇多,感慨连连。

一、回味课堂,领悟真谛

于老师在会上这样说:语文倡“简”,语文的教学目标,简言之:学语言,用语言,浓缩成三个短语:读好书、写好字、作好文。

他为我们明确了语文的目标:一、教识字写字;二、教学生读书;三、教学生说话;四、教学生写作。

于老在《祖父的园子》一课中践行了这种理念。他的课上也许没有华丽的词汇,没有激情的洋溢,却给人一种长久的回味,淳朴简约,清新天然。

学生在课堂静下心来读书,思维在文字中穿行,写字在黑板上操练,语言在表达中发展。整堂课于老师引领孩子们读书,那么的不厌其烦:示范、指导、指读、再示范、再指读……朗朗读书声,贯穿始终。他告诉孩子:读书就像说话一样自然,要把心情读到表情上。在于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孩子们自己把课文读通、读懂、读得越来越好了!老师没有任何讲解,可从孩子们那投入的表情中,就能清楚地看到:书是孩子们自己读出来的。这不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根本吗?这不也正是高效课堂的真谛吗?

于老师还安排了写的练习:

“现在有个很重要的任务要交给大家。这篇文章很有趣吧?到现在为止,中国还没有写童真童趣超过萧红的。这事情写得很有趣,你觉得哪里最有趣。”

“嗯,首先事情要有趣。事情有趣从什么地方体事出来的?哪里最让你发笑?”

从而引出对话描写的情趣性——

“我们要写童年的趣事,首先要把事情选好。在写的过程中,千万别忘记写人物的对话。请你快速回忆一下,从你记事起,你身上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

……

结合短文进行写的练习,而且写生活中的童年故事。

语文不就是应该这样教吗?--------读好书、写好字、作好文。朴实简约生动。

二、感悟精神,感动心灵

研讨会不仅为我们呈现了精彩的课堂教学,还带给了我们许多的感动。

会上我们有幸聆听了于老师的学生们对丰富多彩的小学生活的幸福的回味,言辞间充满着热切的感激,对于从教50年的于老师而言,那一刻一定充溢着桃李满天下的幸福回味;对于我而言,那一刻,老师两个字眼忽然变得神圣。想想自己曾经的叹息甚至抱怨,忽然变得轻了起来,取而代之的是油然而生的一种敬畏,敬畏学生,敬畏课堂。

难忘两位德高望重的名师的握手。

研讨会上贾志敏老师也来了,并上了一节课。课后,两位小学语文界的巨星,在台上握手、相拥,交流。这一瞬间,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

贾志敏老师依然精神矍铄,嗓音依然浑厚而又富有磁性,依然保持那严谨高雅的教学风格,谁能想到,他已经动过两次手术。第二次手术,仅仅才两个月,可是他又活跃在了课堂上,为小学语文教学“阶段性的迷失”奔走呼告,寻找语文真正的“家”!

于老师因贾老师的到来更是感动。

结束前他和于永正老师的手紧紧相握,开朗的笑声,彼此深情的祝福,幽默风趣的语言使会场的温度急剧升高,掌声不断,让人不禁赞叹:这就是大师的风格精神啊。

高考研讨会学习心得


xx月30日,春寒料峭,受学校委托,我随教研室刘主任与其他8位老师一起参加了xxxx市教研中心组织的高考研讨会,此行收获颇多。两天来,我聆听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xxxx给我们做的报告《xxxx年语文高考复习方略》,xxxx市教研中心中学语文教研员xxxx就xxxx高三年级语文学科第二次模拟考试分析评价及复习建议就高考试题所涉及到的考点一一和与会者进行了交流,下面我向大家作一简单汇报。

1.充分用好此次诊断性测试资源,针对问题,调整复课节奏计划,强化训练,切实提高复习训练的效能。

2.必须进一步全面扎实地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重视基础,重视积累,以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高考改革是稳中求变,变的是试题类型和试卷结构,不变的是对语文能力的要求。所以要重视基础,全面复习,以应高考形式之万变。

3.在多数学校课堂上和复习资料里,语文的备考复习,仍然限于知识点的逐一梳理、落实,仍然不能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根本提升,把鲜活的语文能力,僵化为一个个知识点,是一种思维的懒惰。高考复习的全过程都要着眼于能力的形成、整合与提高。要处理好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要切实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这一核心能力,小编 全面的范文写作小编站 重点训练思维能力,提高语感。

4.复习课要力求上出艺术性,同时要研究并落实复习阶段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重视过程,讲求方法,提高效能,努力使学生主动参与复习的全过程,使他们在梳理总结、比较鉴别、探究评价的过程中真正提高语文能力。

5.语文复习和训练要密切结合现实生活。要努力发掘鲜活的生活素材,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练读练写练语言运用,进行生动有效的语文训练。要大力开拓学生视野,增加信息量,活跃思维,调整心态,始终保持思想的鲜活、灵动,提高复习效益。

6.注重复习的科学性。复习要有科学可行的计划,试题的选用、投放要优质适量。考试信息自然要留心,但切不可孜孜于来自旁门小道的所谓信息、动态,最可靠的信息还是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课改理念及近几年的高考试卷。

7.审题能力的训练亟待重视、提高。题干是命题者与考生的对话,考生能迅速准确地接受命题者指令,是有效答题的关键。第9题、第19题、第21题都出现较突出的审题不清的问题,希望继续抓好审题训练,避免无谓的失分。

这次xxxx中学语文学科由一模的低xxxx地区2分,上升为超过xxxx地区8.3分,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与xxxx一中存在很大差距,我们要认真进行分析研究,制定科学计划,确保三模有明显提高。

物理中考研讨会的心得


小编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物理中考研讨会的心得》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2009年3月,我非常荣幸代表湖口县上片五所中学的,参加了在南昌市举行的2009年江西省物理研讨会。大会为时一天半,前后共有9位领导和老师发言,分别是江西省教研室谭少虞主任、江西省物理研究员王金瑞老师、景德镇五中的罗英老师、南昌外国语学校的黄荣胜老师、永丰县恩江中学的金芳老师、婺源中学的李明老师、抚州市临川区六中唐文传老师、宜春第三中学谢宜南老师、新余市第三中学罗辉老师。

九位领导和老师的发言各有侧重点,也分别畅谈了自己从事教育事业多年的心得和体会,尽显个人教育教学素养。笔者觉得2008年的中考分析精准,2009年中考趋势分析详尽,让听者受益匪浅,不虚此行。

为了更深刻的领悟、传达大会精神,返校后重新学习会议资料,就自己的所听所见,薄感如下:

一.了解中考的命题过程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事半功倍,“磨刀的功夫”是不能少的。就谢宜南老师的介绍,中考命题的全过程如下:

1、认真学习国家教育部颁布的《物理课程标准》和2008年中考考试说明。

2、命题组全体成员讨论各级主题下的考试内容,制定了双向细目表。

3、根据双向细目表所设定的结果性目标考试知识点和体验性目标考试内涵,进行人员分工,分头命制3倍实际试题的题量供备选。

4、全体人员进行试题筛选,确定基本入选试题,编制出“雏形”试卷。

5、将制成的“雏形”试卷与双向细目表进行对照,调整知识分布。

6、预估和调整试卷的难度系数,使之符合考试说明对试卷难度系数的要求。

7、审题人员对试题进行审题,提出审题意见,命题人员进行修改。

8、在确定试卷以后开始进行试卷中试题的制图工作。

9、反复审读无误后,交付印刷厂排版,印刷。

从这里,不难得出结论,中考复习中《物理课程标准》和2009年中考考试说明的学习势在必行。

二.2008年中考,试后感觉良好,但分数不高的原因。

去年,我校物理老师陪同学生参加考试。考后,很多学生喜形于色,但老师们则是心底一沉,果不出所料,成绩出来后大大低于学生的预计值。就这个情况,景德镇五中的罗英老师进行了仔细的分析:

1.2008年试卷的结构、抽样试卷数据分析

题号 一 二 三 四 全卷难度系数

题型 填空题 选择题 简答或计算 实验或探究

试题个数 10 8 5 5 0.64

满分值 20 24 26 30

难度系数 0.75 0.65 0.54 0.61

试卷难度控制良好,其中选择题难度控制最接近全卷难度值,填空题偏容易,而简答或计算题偏难。试题对三维目标的考查比例合理,是一份难易适中、令人满意的试卷。

2.学生答题过程中失分的主要问题:

1、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2、表述不清,词难达意。

3、答题不规范。

4、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较差。

5、解题思路混乱。

这些,何尝不是我们在中考物理复习中要极力解决的问题。

三.对于即将的2009年中考,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到问题。

就几位老师的经验介绍,有以下几点特别值得大家借鉴:

1.仔细研究学习《物理课程标准》和2009年中考考试说明

2.合理安排复习时间,详细制定复习计划。

第一轮:单元复习阶段,紧扣“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第二轮:专题板块复习阶段,针对重点、难点、薄弱环节

第三轮:综合能力的强化训练,加强模拟、提高能力

第四轮:回归课本、通读教材

3.不要盲目使用资料。

大部分复习资料,题型过于陈旧,缺乏创新理念,把物理引入了死胡同,所以任何资料中使用时都要分析、选择,以避免浪费精力和时间。

4.切忌大量重复劳动。

应当允许学生对已经熟悉思路的题一带而过,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有疑问的问题上。同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多分析比较,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5.每课都有一个明确的侧重点。

上复习课一定要避免,为讲题而讲题,为讲概念而讲概念。针对练习的讲解,可以有目的渗透一种解题的方法,例如:如何寻找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怎样寻找题眼,排除法的运用……。

6.分析2009年的物理竞赛初赛、复赛试题

在中考出题的过程中,物理竞赛初赛、复赛试题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7.重视近三年中考试卷里学生易失分的题。

不是说考过就不考,学生易失分的题,在2009年中考依旧有可能出现。

8.学生容易出现的普遍问题要重视。

公式不写、公式错写、公式中的物理量混乱,不写代入过程、代入过程不带单位、错代物理量,计算结果单位不写、单位错误、计算错误等。

9.关注科技以及一些与环境能源等相关的热点问题。

当今中考命题都讲求一个情境,死板板的条条框框不复考查,考题都会融入到生活实践当中,因此学生平时关注了社会生活,中考也不至于出现“真空脱氧”的现象。

10.关注自己、周围、以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关注自己:例如体重、身高、密度、体积、正常步行速度、正常体温、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力、压强等;关注周围:例如课桌多高、一层楼多高、一只鸡蛋质量多大、家用电器功率多大、小轿车速度多少、保温瓶容积多大、电冰箱的工作原理、指甲刀及自行车、白炽灯泡上所涉及到的物理知识等;关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如露水、霜的形成、为什么冬天水管容易破裂等;关注科学、技术、社会:例如温室效应、城市热岛效应、光污染、人工降雨、航空航天、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

11.防止身心过度疲劳,不要忽视心理调适。

适度的紧张是必要的,但过度只会适得其反。在复习阶段,把握节奏,松驰有度,愉悦心态,切忌浮躁!

四.加强全省物理老师的交流,“一桶水”变成“常流水”。

景德镇五中的罗英老师说:“在教师这一行业,过去有一个至理名言“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这一观念已显陈旧,缺少补给的水没有鲜活的生命力,“一桶水”远不如“常流水”,知识需要常刷新。面对我们比较生疏的东西,要勇于学习,善于学习,敢于学习,唯有如此方能不误人子弟。”

为了大家更好的交流和学习,现在/以上就是我南昌之行的一些收获,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摩研讨会培训心得


x月x日我有幸被学校安排参加了xx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文化研究观摩研讨会。本次会议主要是向全体教师展示高新区在构建课堂文化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及观摩了三节渗透了课堂文化理念的教学课。

我听了三节课分别是

第一节x老师的《厘米的认识》。田老师先通过故事《阿福的新衣》引入,通过学生对“拃”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对单位厘米的需要,进而引出课题。本课亮点:

(1)让学生经历一个思考过程:一根小棒的长度-----数根小棒连起来测长度--------将数根小棒下方标上数字(即得到尺子。

(2)认识尺子,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特别是不从0刻度开始测量时的注意事项。

第二节x老师的《认识平均数》。于老师先通过两名选手以前比赛成绩,让学生决定应该派谁上场。有同学说比总分,但两人场次有不同,进而提出用平均数来衡量。介绍了两种思路:移多补少及先总后分。

第三节x老师的《方程的意义》。本课亮点:通过天平让学生得到不同的数学表达式,进而让学生小组交流,得到不同的分类:即是否为等式或是否含有未知数,从而得到方程的定义。

另外大会还安排了高新区各学校交流构建课堂文化报告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会上提出了一些我们平时头疼的事情,比如学生老插话怎么办;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不举手怎么办;计算老马虎怎么办;学生不能完整表达怎么办等等。另一个体会是高新区在研究上,收获甚微,甚至是将简单事情复杂化。

听了报告会,我感慨万千:一些现象完全是小学阶段孩子应有的行为,老师硬是将他们教育的达到我们认为对的要求。是否违背了孩子的发展规律,是否束缚了孩子的思维。我们应该尊重个体差异,承认学习方面孩子有好有坏,发展孩子各方面的特长,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去管某一部分孩子,而是都要管,只是不要把眼光局限在分数上。

到底应该有怎样的教育理念,应该教育出怎样的孩子,怎样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我很迷茫,希望在以后教育的路上找到合理的答案。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