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贾志敏老师执教《我的发现》有感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想法自然不一样。体会心得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写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写心得体会可以提高我们对思维的训练。写好一份优质的心得体会要怎么做呢?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听贾志敏老师执教《我的发现》有感,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听贾志敏老师执教《我的发现》有感

在一个月前的真语文活动广东茂名站暨语文版教材会上,真语文大师贾志敏执教的《我的发现》一课受到与会老师的一致好评。会后,不少老师来稿、来电,畅谈对贾老师课堂的"发现",并希望能与广大语文同人一起分享真语文的魅力。本期特刊发广东茂名新世纪学校廖雁和广东茂名愉园中学小学部李艳两位老师的文章《我们的发现》《不只是发现》,与您共享贾老师带给她们的思考和"发现"……

我们的发现

廖雁

2015年9月16日,对我而言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一位77岁、身患绝症的老人——贾志敏老师不远千里亲临我们茂名高州讲学。他在台上站立了两个小时,用课堂教学诠释了真语文的教学理念,让我们如沐春风,如逢甘霖。

在我的记忆中,这是第三次现场聆听贾老师的课,虽然每次都有不一样的触动,但前两次却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动、震撼。也许是因为他对真语文课堂的执念与痴情,也许是因为他对小学语文杏坛的热爱与不舍,也许是他对青年教师如祖孙般的亲切与耐心,也许是因为他课堂上喷发出的青春与热情,也许是他带给我们的真语文理念的冲击与洗礼……太多太多,让我们浸润在他睿智的柔波里,久久难以自拔。

回味贾老师教学《我的发现》课堂,从孩子们灵动的双眸中,从老师们钦佩的眼神里,我们有了很多发现——

语文课可以教得这么简单。教学内容明明白白,教学过程清清楚楚,教学方法简简单单。且看贾老师的教学流程:引题、解题、读书—朗读指导—概括内容—内化迁移。没有烦琐的内容分析,没有满堂的提问,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贾老师巧妙地抛出三个问题:1.课文里的"我"发现了什么?2.你发现课文里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3.在生活中,你有什么发现?在贾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进行了大量、有效的说话训练,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也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浮出水面。正所谓"水到渠成""大道至简".

语文课可以教得这么朴实。贾老师的课堂上没有声、光、电,没有任何表演道具,也没有一句煽情的话语,他只用一支粉笔、一张嘴向我们朴实、生动地阐述了真语文的内涵,实实在在的积累,实实在在的能力训练,实实在在的学习活动,达到实实在在的学习效果。老师真教,学生真学、真提高。洗掉铅华,本真更美。

语文课可以教得这么扎实。我们知道,听、说、读、写是的根,但不妨扪心自问:我们能做到贾老师这样耐心与执着吗?我们能做到时时刻刻都关注每一位学生吗?课堂上的每一分钟,贾老师几乎都在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单看朗读这一环,他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轮流朗读全文,从字到词到句到段再到篇章,每时每刻都在提醒并纠正学生拖腔拖调、拿腔拿调的朗读习惯,直至学生有明显转变方才罢休。最令人感动的是这一幕:

(一个学生在朗读时遇到了困难,一句话读了5遍依然没有读好。)

生:最不可捉摸的——要数大——队辅导——员了。(读得磕磕绊绊。)

师:可惜,这句话你读得不太好。我们请这一位同学读给你听听。听清楚了,人家是怎么读的。

(邻座学生朗读,读得清晰、流畅,生继续朗读,依然没有读好。)

师:(热情鼓励)有进步,不要放弃。我等你读第六次,这次一定能读好,最不可捉摸的要数大队辅导员了……

生:最不可捉摸的要数——大(队)辅导员了。(读得还是不够理想。)

师:不急,我等你读第七次。看清楚字、句,再读。

生:最不可捉摸的要数大队辅导(员)了。(也许是紧张缘故,读漏了一个字。)

师:(老师满腔热情地鼓励)我们等你读第八次。没关系,再来一次!

生:最不可捉摸的要数大队辅导员……

师:有点像了,再读一次!大家期待着你获得成功。

生:最不可捉摸的要数大队辅导员了。(终于能连贯地读完这一句话了。)

师:好,她第十次朗读终于成功了!我们把掌声送给她。最后,我们请这一位认真的同学为我们表演一次:"最不可捉摸的……

生:"最不可捉摸的要数大队辅导员了。"(读得流畅,有感情)

为了帮助、鼓励这位学生读通、读好一句话,贾老师不厌其烦地教她读了十遍!这是公开课上少见的。原来,有一种教育叫等待,有一种教学叫实在。

语文课可以教得这么灵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学生没有参与互动的欲望,何故?是因为缺少了声、光、电的刺激,还是没有"高大上"的表演?贾老师告诉我们六字真经:低要求,高标准。

低要求——课堂上我们对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都应该是低起点的,最接近学生思维发展区域的,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且看贾老师课堂上提出的两个问题:课文里的"我"发现了什么?你发现课文里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多么简单而又巧妙的问题,他引导学生从一个发现谈到几个发现,从一个特点谈到几个特点,循序渐进,孩子们在他的鼓励中跃跃欲试,课堂一下子生机盎然。

高标准——对学生每一项能力的达成,毫不含糊,一点儿也不马虎。如朗读要像说话一样自然;说话要完整清楚、流畅明白……没有任何一个环节流于形式走过场,都是高标准地落到了实处!

正因为这"六字真经",孩子们在课堂上享受着老师的善意批评,享受着老师的幽默直率,眸子变得更加灵动。

我们发现,原来这才是"真语文"课堂——简单、朴实、扎实、灵动,不装、不演、不做作,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真读、真说、真写、真对话……使语文回归本真状态。

我们发现,贾老师是一本厚厚的书,里面装着睿智、幽默、灵动、本真、丰实……我们要细细咀嚼、不断回味,直至消化吸收。

祝愿贾老师安康!小学语文归真之旅,还需要他保驾护航。

(作者系广东茂名新世纪学校教师)

不只是发现

李艳

南方小城的初秋仍是夏天的模样,热情而躁动。

9月17日,高州师范学院体育馆,涌动的不只是人潮,还有对真语文满怀期待的人心。在此之前的许多年,身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们一直在各种语文教学流派中游离——之所以说"游离",是因为我们常常只在远观或近望,再或者模仿,却很少也很难让某一种流派成为自己教学中的灵魂。真语文,简简单单的三个字,没有诗情画意,没有玄妙高深,而大道,往往至简。

上午,好友廖雁老师的讲课顺利完成,我俩逮着一个机会,和贾志敏老师进行了短暂的交流。我问道:"不仅仅是公开课,就是在平时的常态课中,如何能让学生投入到课堂中,有着浓浓的参与欲望?"贾老师说:"我给你六个字:低要求,高标准。"整个中午的休息时间,我一直在琢磨这六个字,直到下午听了贾老师的课《我的发现》,才豁然开朗。

《我的发现》是即将选入语文S版三年级教材的一篇文章。开课伊始,贾老师以繁体"发"字激趣,同时训练学生的组词基本功,新课就在温故与知新中拉开序幕,孩子们也在轻松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接下来是字词学习,首先读准字音,接着理解词义——贾老师扎扎实实地完成了这个常规环节。

读课文环节往往是老师们在公开课时最纠结的,齐读往往效果不好,时间也不好掌控;轮读,孩子们的错误和朗读陋习最容易暴露无遗,倘若一一纠正,必然耗时极多,倘若选择性地纠正,又担心给听课者落下一个"指导不到位"的差评。最后,我们往往喜欢让孩子们自由读文,既免除了"效果不好"的尴尬,又容易控制时间,授课老师在巡听的时候也能够有所侧重地选择两三个同学在个别读的环节里体现"教师指导"的作用,因此,"自由读文"常常成为公开课中一举三得的"常规节目".一如此前我了解过的一样,贾老师毫无悬念地选择了轮读。"目中无人,目中有人"——眼中没有成百上千的观课者,唯有课堂上这48位三年级学生——贾老师用课堂为自己这一观点做了最好的诠释。

在轮读这一环节,贾老师真实而亲切地点评每一个朗读的孩子,这让我深深感动——真实,是让孩子真真切切地了解自己的朗读水平和存在的问题;亲切,是让暂时不够棒的孩子拥有想要进步的动力。反观我们对孩子的评价,往往在虚而无用与真而犀利之间拉扯,公开课上更是三分赞扬七分鼓励,唯独缺少了亲切的真实。

这个轮读的环节持续了约15分钟时间,而给观课者留下极深印象的,应该是那位读了10遍的小女孩。正如贾老师在《语文课要让孩子能说会道》一文里所说:"其中有个小女孩读了10遍,总是读不好‘最不可捉摸的要数大队辅导员了’。她读不好,没关系,反复读,一遍、两遍、三遍,让同学教她,她自己再反复读,肯定她的优点,等肯定好,她再读,又不行,没关系,等到她第10遍读对了,她就会进步。这就是为学生上课。"

是的,贾老师再次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们:课,是为学生上的,而"低要求,高标准"这六个字,就是为学生而上的课里所要践行的——所谓低要求,就是人人都能做得到;所谓高标准,就是尽可能引导学生做得好。在设计一堂课之前,首先要考虑的,并且要深思熟虑的,是学生的最低起点在哪里,以此来定位教学的起点。接着要考虑的,应该是学生通过学习所需达成的目标。

正因为贾老师目中无观者,唯有孩子,这样的课堂就真的成了学生的课堂,孩子们参与的欲望非常强烈,在朗读与说话方面有了明显进步。

写到这里,我又忆起贾老师和我们交流时一直强调的几句话:"扎扎实实地教,要让学生有进步,不要随便就过去了,一定要让学生在你的指导下有进步。()你教了,可是学生没有学到,没有进步,那就是不到位。"是的,所谓"指导到位",衡量的唯一标准,应该是看学生是否进步了——除去精致的过渡语,除去精心的评价语,扎扎实实地教,让学生有进步,就是"指导到位"的精髓。

在这堂课里,孩子们通过贾老师的引导,发现了文本的内容,发现了自己在朗读和说话方面的进步;而我,作为一名观课的小学语文老师,在听课中去发现"真语文"的内涵: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课是为学生而上,通过"低要求"定位教学起点,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引导学生走向"高标准"的桥梁。我的收获并不只是这些发现,这节课还引发了我的许多思考:从"低要求"到"高标准",这一座座的桥梁该如何搭建?在语文课上,如何让老师所教内化成学生所得,从而达到"能说会道"的目标?关于教材,又该如何去用……我深感真语文的实践之路任重而道远,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愿追寻语文教学本真的步伐,继续真语文教学的求索之路。

谢谢您,我深深敬重的贾老师!

(作者系广东茂名愉园中学小学部教师)

原文链接——我的发现

我的发现

小时候,只有爷爷欣赏我,说:"这孩子好动,聪慧,留心周围事物,能以足音辨人,长大了准有出息!"爷爷说的没错。老师到我们教室上课,都要经过长长的走廊。我按脚步声的轻重缓急,还真能猜测出走来的是哪一个老师。八九不离十,准着呢!

徐老师的步伐(fá)轻快,鞋跟没落地,脚尖已经提起来了,就像蜻蜓(qīnɡtínɡ)点水那样。她的脚步声从那一头一直传到这一头。在她出现之前,我们还可以说许多闲话,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李校长的脚步很轻,简直听不到一点声息,就像猫儿在走路。等我们发觉有点动静,他已经站在教室门口了,让大家措手不及。

教体育的何老师脚步很重。初听他的脚步声,还以为是个结结实实的胖墩。直等他走到教室门口才发现,他又矮(ǎi)又瘦(shòu)。其实,他只能这样,因为他是学体操的。

教音乐的高老师脚步声有点儿古怪,总是一声响一声轻的,似乎她的腿脚有疾。其实,是她的鞋掌钉在作祟。一边的鞋掌钉磨损了,她就换掉一边的,留着另一边的。于是,她的鞋掌总是一只新一只旧的,脚步声也就一声响一声轻了。

最不可捉摸的要数大队辅(fǔ)导员了。有时候她从那头奔到这头;有时候她从这头踱(duó)到那头;有时候她在踱步中加速;有时候她在奔跑中骤停,就像在草地上撒(sā)欢儿的羊羔(ɡāo)。

其实,我关注起老师的脚步声,是因为我经常忘记做好课前准备,想不起下一节上的是什么课。后来,我把这个发现告诉大家,那些守纪的同学似乎没有多大兴趣,而像我这样的调皮孩子则深信不疑。因为,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点时间做好课前准备,还可以看看课外书,聊聊有趣事……

(选自语文出版社修订版语文教材)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延伸阅读

阳光和雨露——听司马志宏老师演讲有感




今天是司马志宏老师讲座的日子,说真的,内心非常地期待。

以前在学校司马老师也曾经演讲过,风趣幽默的语言和没有隔阂的交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这次我拉着妈妈一起去听他的演讲,我相信妈妈一定会喜欢。

司马老师主要讲了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态度,还有我们与父母之间的相处。非常贴合我们的生活,使我们在听演讲的过程中不会感到一点无聊,生怕会漏掉莫个精彩语句。演说,给我们的印象大多都是照纸读,台下的听众寥寥无几,昏昏欲睡,口水流多长,而台上的演讲着依然旁若无人地“唱”着“催眠曲”。可是司马老师的演讲总使我们受益匪浅,回味无穷,真切感到时间的飞速。

老师在说到学习方法的时候讲到了随时随地学习法时,提了几个问题,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网通、中国电信、中国银行等的英语怎么说,而当时我们都傻了眼。老师在上一次学校的演讲中提到了这种随时随地学习法,并且让我们回家试试背目录的方法,当老师问我们有多少人实施的时候,我们都把头低的低低地,生怕老师看见自己的脸。这时司马老师就说:“很多同学说听了司马老师的演说被带动了,也很心动激动,但回家就是不想行动。”我感到了丝丝心虚,因为司马老师说的跟我们的情况太符合了,我也想过要行动,可是拖啊拖,就一直成了嘴上功夫。不过我还有机会去听司马老师的演讲我就一定不会辜负,一定会把心动激动转换为行动,付诸于努力。

我想司马老师之所以受我们这些学生的喜爱,就是因为他风趣幽默丝丝入扣,贴近我们心理我们生活的特殊演讲风格,总能给我们莫大的鼓励与信心,就像阳光和雨露渗进我们的心里。

看施俊美老师执教《去超市购物》有感


追求多元策略,提高课堂实效
——看施俊美老师执教《去超市购物》有感
堡镇第二小学 王 静
多元化作业是指:以教材内容为核心,拓展教学外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遵循多种原则,以多种载体、多种类型、多种评价为内容的作业。要想提高品社课的实效性,努力改变以往那种说一套做一套的“两张皮”现象,就必须布置多元化作业,构建知行统一的作业体系,将作业变成连接课程与生活的链接点,使课程不断地动态地向生活延伸,从而引导学生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
施俊梅老师在上《去超市购物》这课时,就特别注重作业设计的多元化。课前先布置学生双休日跟爸爸妈妈去超市购物,上课一开始她便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超市购物时的情景和体验,然后,通过亮亮到超市购买所需物品,交流讨论应该怎样文明购物,明白消费。课后,让我们的学生再一次去体验购物,他们就会有更新的收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成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施老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需要,设置情景,布置多元化作业,拓展了学生学习、思维的空间,并将课外的学习资源带进课堂学习,再将课堂学习所得带向课外、带向社会、带向家庭,付诸实践。使课堂真正“活”起来了,“动”起来了。

听台湾苏兰老师的课有感(心得)


为期三天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各位骨干教师、专家,在会上把各自对语文的理解,教学语文的精彩片段展现出来了。在这三天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来自台湾的苏兰老师的课。
苏兰老师课前一段精彩的演讲,对我触动很大。他指出要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得学会做人,作一名高素质的人。这种高素质,不仅体现在很深的文化底蕴上,还体现在对道德规范的自觉严格遵守上。她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台湾、在国外,与会者必须关掉手机,或改呼叫为振动,否则,与会时刺耳的手机铃声会使每一位与会者对之厌烦,人们责备的目光会使不小心犯错误的人无地自容。一个简单的例子,使我思考了良久,是啊,民族素质的提高,是不是可以简单的概括的说成是一种"自觉"的素质呢?苏兰老师讲这一番话的目的又何在呢?是不是想唤起每一位语文老师的责任感?
苏兰老师平均每年出国三次,从她的言语中,人们可以看出,体会到,她对语文有着深厚的感情。她对语文的理解的高度是全民族的,国际的。她说,在十几年前,她出国访问,当地人见到她,以为她是日本人,用日语和她打招呼;七、八年前人家用英语和她打招呼;最近出国人家用很蹩脚的上海话和她打招呼:你是上海人吗?里面虽然含着调侃的成分,但不难看出,苏兰老师对语文的深厚感情。她指出,08年后,国际将走入中国,中国将融入国际,到那时的海关、机场语言将不是英语,取而代之是华语。苏兰老师讲这段话的目的,我认为是要唤起广大与会教师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苏兰老师给大家展示的这节课的题目是《从倾听观察到表达》,课文是她自己编写的,题材选自台湾作家几米的作品。课前苏兰老师把这课的相关资料满满的挂了两个多黑板(从中可以看出她的工作强度和敬业精神)。黑板上有宣传几米的作品《微笑的鱼》动画广告,她课前发到学生手里是犹如书签一样的宣传《微笑的鱼》材料。
这节课。我认为值得学习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一、 时时刻刻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导入环节是这样的:请同学们看看手中的小卡片和黑板上的哪一个一样?学生指出后,接着问这两者有什么异同?在这一环节中,苏兰老师交给了同学观察的方法,并适时点拨:很简单的一个问题,同学们的着眼点不同,有的从大小上比较,有的从色彩上比较,有的从内容上比较。着眼点不同,孩子的发展方向就不同,从大小上比较的,这个孩子的空间概念较强,从色彩上比较的,这个孩子的美术天赋就强以些,从内容上比较的,这个孩子的逻辑思维就强一些,这些,作为教师,就应当适时记在心里,列出小档案,在平时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认真观察,做到因材施教,同时告诉孩子们,以后拿到或看到这样的广告,第一要看广告宣传的主旨是什么,这些内容与你本人有没有关系,然后思考是否从事,在看看什么时间举行,地点是哪,看看你有没有条件从事决定。一个小小的广告,苏兰老师也不忽视,教会了学生怎样观察思考。
二、 真正做到了赏识学生
课前,苏老师提到,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要有五识,即:知识、赏识、见识、常识、胆识。而大陆老师缺乏的是"赏识",虽然在各种研讨会中"赏识"提得多,但真正做到的少。赏识不能之局限于单调的语音,教师的身体语言也很重要。在苏老师的整堂课中,她的一个手势,一颦,一笑都浸透着对学生的无限关爱,无限鼓励。给我也印象最深的是在导入环节中,最后苏老师问:"谁还没有得到我的小卡片?"在这里她没有直接问,谁还没有回答问题。这句话从学生心里角度入手,让学生有一种非常轻松的感觉。几名同学纷纷站起后,苏老师问:"想得到吗?那你想想,他们还有哪些异同?你可以从大小,颜色入手。"在此,她做到了,不同程度的学生,问题难度不一样,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享受成功。
三、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愉快的思考
苏老师的课堂结构非常紧密,节奏很快,从中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前下了很大功夫,无论是倾听,观察,还是表达,孩子们都在愉快的思考,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知道怎样思考。如在看动画片时,看到飘扬的窗帘,老师提示学生,在影视节目中,这是什么的表现形式?看到模糊的街景和题目联系起来想这应该是什么效果。在本节课中,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流于形式。
四、对教材的理解有深度和广度
苏兰老师的课,教材是自己编写的,她对教材的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已经达到了一种境界,在整堂课中,真正体现了语文的熏陶感然作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接触语文教材,构建文化意义的过程,在此,苏老师提供给学生的材料不仅有文字的,语音的,还有影视的,音乐的。这种在课堂上让学生接触,建构,对学生经神领域的影响往往是终身的。从苏老师提供教材上,体现了她对人的终身发展,对民族未来高度负责的精神。
苏老师的课,唤起了我对的责任感、紧迫感。我觉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很重要,需要学习,提高的方面很多。
首先,语文教师要有较深的文学素养。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用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把时代和民族倡导尊崇的主流价值观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再者,语文教师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发挥语文课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独特功能,使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语文底蕴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
最后,要在生活中,工作中做到语言规范,培养自己在各种场合的机智语言的能力,这样,在教学活动中才能机智的应对各种突发场面,不至于死背教案,让教案,学生牵着鼻子走.

我的发现教学反思


篇一:我的发现

今天下午的课上的很艰难,嗓子都喊哑了,可是学生就是养不成听讲动脑的习惯,课堂常规不健全。

上“我的发现”时,我让学生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他们发现了什么?然后又找两组同学分角色对话,然后讨论交流他们发现了什么。可是当我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举手的人却寥寥无几。我想这个问题很好答呀,怎么没人举手呢?就让他们再自由读对话,继续思考。可是读完后仍那几个人举手。我有点火了,让全班同学站起来读,谁读出答案了谁就坐下。有的同学站起来了偷偷地笑,我看了直气得口鼻生烟。心里想莫不是这个问题提得不好或是难了?学生为什么总是不举手回答呢?问题应该不难呀,只把他们的话读出来也行呀!现在想来,是不是可以这样问:他们是怎样学这一单元的呢?这也不好。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试应该是出在没有在导入时进行预热吧。上课的时候直接说今天上“我的发现”,然后是读文,而没有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这可能有很大的关系。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是僵化的,是被动的,当然就没有多少人答问题了,更何况学生本身就没有养成上课听讲动脑想问题的习惯。

启示:1、不管什么内容都要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为重要。2、要想办法养成学生动脑听讲习惯。3、建立课堂常规。

篇二:我的发现教学反思

这是引导学生发现汉字规律和识字方法的练习。下题的“我会认”中的六个字也是从此题中产生的。识字是一年级的难点也是重点。而“我的发现”属归类识字的范畴,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发现:1 、带“月”旁的字和身体有关,带“足”旁的字和脚有关,带“目”旁的字和眼有关,带提手旁的字和手有关。2 、形声字。3 、由此展开类似的新的发现。

有了对教学目标的认识,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思路。1 、让学生认识这四个偏旁,然后看带月字旁的字,自己先读一读,看有没有不认识的字。2 、学生说不认识的字,全班交流识记“膀腰”两个字。3 、全班齐读后,教师读字,学生相机指出身体部位。4 、让学生再读这几个字,看看发现了什么?有一部分学生举手说出了“带月字旁的字和身体有关”,我相机板书。5 、想想还发现了什么?又有部分学生举手:形声字。进一步举例学习:膀,膀字中的旁的韵母和膀的韵母相同:形一半,声一半。6 、拓展:想想我们的身体还有哪些带月字旁的字?学生举手交流,说出了:脑 腿 胳 膊 脏 肾等。

带足字旁的字,采用办扶办放的教学方法;带目字旁的字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提手旁的字采用自学的办法。整体学完出示儿歌:

拍拍手啊跺跺脚,

揉揉肚子掐掐腰。

摸摸肩膀摇摇头,

抬起腿跳一跳,

运动运动身体好!

拓展:我写一个字让学生大声念一个:林 森 树 杨 柳 桃 ,学生读完我趁机问:这几个字的偏旁都是谁?这些字和什么有关?学生脱口而出:和树木有关!“谁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学生举出了和口有关的字:吐嘴 吹 吃 喝 唱 叫 喊等。

这样的教学设计,动用了学生的多项功能,眼耳鼻舌手,从看到读,再到做动作、思考,不仅让学生产生学语文的兴趣,更对识字有了新的认识和方法。学完后,我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了随机的提问,知识点掌握的非常到位,学生由此认识了许多原来不认识的生字。有的学生课下告诉我: 李老师,今天的认字真有趣;李老师,学习认字的方法真好玩!刚才上课的时候我举手了,你没叫我,我还知道和身体有关的字是肠 ……

听党课有感


老师首先谈到为什么要入党,其中有两问题要明确:一是对党的认识问题,二是对入党动机的问题。
听课后我感觉到入党是一件多么神圣的事情啊!许多人都曾有这样的感慨。可是,为什么觉得入党是神圣的?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七月成立至今,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步和发展做了三件大事:第一件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结束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第二件是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第三件是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件大事现在继续在做。在这88年中有艰辛坎坷,有血雨腥风,有挫折困惑,有胜利喜悦,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着共产主义理想,发扬着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实践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逐步确立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思想为指导思想。从建党初期的10多人发展壮大到现在的7000多万名党员,成为世界第一大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并坚定不移的向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所以从根本上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所以中国共产党不愧是一个伟大、光荣和正确的政党党,不愧为一个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光明的前途政党,不愧为一个能使广大人民群众信服的政党,不愧为一个能够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伟大复兴的政党,更不愧为一个能使当代青年追随的政党。
那么我们入党是为了什么呢?
工资比别人多吗?升职比别人快吗?工作比别人少干吗?或者说是可以拿来炫耀?当然都不是。
在我们中间存在着这样的两种不正确的认识:一是为了光荣入党。共产党员的称号的确是光荣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共产党员称号之所以光荣,就在于他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能够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也就是说,共产党员的光荣与责任、与奉献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一个人要求入党,只是为了荣耀,为了脸面好看,而不准备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艰苦的工作,那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是不相称的。二是为了捞取好处而入党。这样的动机与党的根本宗旨是背道而驰的。入党以后还可能担任党和政府的领导职务,得到提拔、重用,手中拥有一定的权力。但是,这种提拔、重用,只意味着党员要担负起更重大的责任,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而决不意味着党员一旦拥有了权力就可以捞取私利。任何以权谋私的行为,都是党和人民所不允许的。三是为了随大溜而入党。这些人没有认真思考到底为什么要入党。这是一种带有盲目性的入党动机。应当肯定,提出入党申请,是一种要求进步的表现。但是,一个人特别是青年人要求入党,应该有坚实的思想基础,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懂得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心为实现共产主义而贡献自己的一切。如果没有这样的思想基础,只是为了入党而入党,那是不具备入党条件的。
对于要求入党的青年来说,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就是要树立正确的目标即共产主义的理想,要坚定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意志,愿意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生。这是唯一正确的入党动机。
青年朋友要提高对党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就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主动投身于社会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培养自律意识,提高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自觉性。着重强化四种意识:

一、强化政治意识。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并以这些理论指导自己认识客观世界、认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自觉地批判、抵制其他错误理论认识,真正做到从思想上入党。周恩来同志曾说过,“活到老,学到老,思想改造到老”,正是共产党员不断追求进步的写照。
二、强化先进意识。积极参加当前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主动同周围的党员交流,虚心向他们学习,在工作和实践中,磨练自己的意志,锤炼自己的才干和情操,使心灵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净化,在思想上日趋接近党员标准,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三、强化责任意识。要时刻想到自己的责任,时刻用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要加强党性修养,做好本职工作。经常反省检查自己,为入党后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奠定基础。
四、强化奉献意识。入党不是为享乐而来,要有甘于奉献的精神,乐于奉献的勇气。以为单位、为集体、为人民群众奉献青春和热情为已任,积极参加支部组织的各项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高自己。
课后,沈老师与我们交谈说青年学生,真诚希望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早上加入到党组织中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