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想法,人是复杂的,尤其是思维,心得也在一直变换。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心得体会吧,写一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一篇好的心得体会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最后一课教学反思",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最后一课(一)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着名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这篇文章都被选入初中课文。从教近10年,这篇课文教了五六遍,但是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遗憾,如何在一堂课的时间里把这篇文章完整的呈现给学生,我翻遍了教材和各种参考资料,到最后还是一头雾水,该把什么传授给学生:生字、人物、环境、情节等,似乎哪一样都不能少。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来审视和思考这篇课文:第一,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第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三,教参仅仅是个参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点。

我把课文翻来覆去的读了好多遍,祖国、语言、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这几个词语在我的脑中越来越清晰,最后变成了这几个问题:

1、你觉的什么是祖国?你知道哪些轰轰烈烈的爱国行为?除了这些轰轰烈烈的爱国行动之外,你认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具体的行为也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2、听完课文录音后,完成以下句式:我听到……,我感受到……,我想到……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眼中的小弗朗士,你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吗?你认为自己能从他的经历中学到什么(吸取到什么教训)?

4、在最后一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小弗朗士对侵略者、学习和老师等的态度有什么变化?是什么使他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5、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小弗朗士这样一个贪玩的孩子来表现文章的主题?

6、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说说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7、拓展阅读老舍和郑振铎的《最后一课》,比较三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感受不同民族不同性格的人在同样灾难前表现出来的共同爱国情结,认识到珍惜时间,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8、课外作业是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从上课到下课的内容。

9、本课延伸出来的综合实践活动:你怎么看待现在铺天盖地的日本动漫?你觉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请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和社会调查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共是七个问题,外加两个作业,我安排了7个课时来完成,第8题的写作放到课后,写完后用半节课时间讲评,第九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查找资料放在双修日进行,周一回来进行小组辩论,时间富裕了,学生的思考也充足了。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二)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着名短篇小说,主题表现深刻,艺术手法生动,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的所见所感所闻为线索,刻画了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对统治者的愤慨和对祖国的热爱,集中反映了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情节,我让学生收集了普法战争的资料,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这一课我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梳理小说结构,第二课时品味小说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会小说深层内涵。

初次默读,我不做任何要求,只让学生将作品认真仔细阅读一遍,学生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结合自己的兴趣进行自由度极大的阅读,这种阅读方式不会给学生造成思想压力,使学生直接被作品所吸引,如果老师布置了很多任务,学生就会丧失学习的兴趣。

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由发言,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根据小说故事情节分析小弗郎士形象;领会理解课文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等教学目标。在分析小弗朗士的过程中,主要分析心理描写,分析老师,主要分析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由于这部分内容容量很大,我分组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评价。并在互动中强化目标。

可是,遗憾依然存在,这一次备教材备得较充分,但没真正备好学生,课堂气氛没有原来想象的那么热烈。而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觉得对于课堂容量大的课,应该充分预习,教师要加强预习指导,学案发放也应更提前一些。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当中还须对学生加强多方面的训练。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三)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着名短篇小说,主题表现深刻,艺术手法生动,我很喜欢。这是我第一次教这篇美文,特别是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感触特别深刻。在教的过程中我总是考虑太多问题:害怕学生这个不懂,那个不会,所以凡是教参上提到的都予以重视,都想教给学生,造成满堂灌,吃力不讨好。再就是拘泥于教参,被教参缚住了手脚,自己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进行教学设计和创新了。所以我要好好的反思一下:

考虑到教参仅仅是个参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点。在以后教学中我想做个大胆的处理:

第一,去除旁杂,突出重点:这是学生上中学以来第一次接触到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所以我决定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整节课仅围绕着小弗朗士作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第二,深入共感,激发共鸣:初一学生与小弗郎士年龄相仿,班上不少同学就像最后一课之前的小弗郎士一样:天真幼稚不懂事,学习不认真自觉,甚至有厌学情绪,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最后一课》的故事情节,或许你与文中的小弗郎士一样,也有过厌学的时候。讨厌学校,讨厌课本,害怕被老师提问,现在老师问你:假如有一天,外敌入侵,家园沦丧,不再允许你学祖国的语言,也不再允许你说母语,那么,你将如何面对?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延伸阅读

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篇一:第一课时

(一)注重多学科的交融,激发学习兴趣

“不仅只是单学科的教学,更是多学科的融合。”孩子对于艺术的

感受力就比较强烈、比较敏感。所以,我以音乐导入,配以“欢庆”的图画,以此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中融情入画,融乐入文,在朗读感悟中配动作,使语文不单单是语文,更是人文、文化。我们的语文课堂其实是融音乐、美术、历史等诸多方面的综合体,孩子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文化,使他们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在我教学“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时,当学生看到课件播放的累累硕果的画面,都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好想吃啊!”“真美!”“真想尝一个!”……更如,让学生表达“献上”、“举起”、“飞着”、“奏起”等动作词时,学生的热情更是高涨。在这种多形式的教学中非常积极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激发了孩子的各项潜能,让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互动,交叉相融,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活泼,学得有效。

(二)感悟文本深层,提高阅读能力

这首言简意赅,它所描写的是表现国庆的热烈场面。学生读起本文来

朗朗上口,很容易由读成诵。然而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忽略文本内在的意义,文本的这种极具隐蔽性的生命意义,只有用感性的方式才能显现出来,而且也只有当阅读主体对文本的这种生命意义有所觉悟、有所触动时,文本的生命意义才会真正生存。案例中读悟课文前四句诗句的教学,我让学生自读自悟,接着让学生在跃跃欲试中配上动作自由读,这就使学生带着对阅读的理解,以个性化的方式走进文本,还原语言的形象,感受语言的情感。在阅读中我通过让学生充分想象来深刻感悟语言,如“田野献上金黄果实,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时,让生仅凭想象或一些课外知识说说你眼前仿佛出现什么,看到什么?做到“眼前有景,心中有物”,这样读起来才会读中有感;而且学生在读中边读边质疑,解惑再读,这样反反复复,学生自然而然对文本就加深了印象,使他们在“读”这一感性的学习方式中,在表达阅读感受中,理解教材、感悟教材内在的蕴意。

(三)捕捉课堂生成,珍视独特感受

着名的儿童家卢梭曾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

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生活经验有着很大的差别,将其带入阅读活动时,他们的心智活动也是各不相同,在课堂中由此产生的独特的感受既无法预设也很难预知,全凭学生的自然生成。本堂课中,学生就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文本,在分析前四句诗时,我就质疑“四句你们读懂了吗?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自主解决问题,当时学生提了许多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为什么说果实是金黄的?”“旗帜是什么?”“枫林跟旗帜有什么关系?”“鸽子有很多种的,为什么要说是洁白,而不说灰色呢?”“大海会唱歌吗?”……孩子们思维的闸门一但被打开,语言思维就如泉水喷涌而出;这也是课堂教学的生成例子。看着孩子们精彩的表现,此时,我只充当质疑中的一个引导者,儿童表达独特见解的谛听者。如果当时我怕“乱”、怕“错”,怕学生“节外生枝”而制止他们跳跃的思维,那必将抹杀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我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自主地读、说,让学生自已诠释问题,将课堂真正还给他们。当然,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孩子们急于表现,急于交流,而随机生成的问题有许多也是我们备课时无法预知的。本堂课我惭愧的是,我把孩子们估计得太低,孩子们的学生真的不是单纯的接受知识的过程,他们是创造者;在学生课堂质疑的一个环节中,正当我为学生的精彩问题与回答而满意时,打算继续下个环节时,一双小手举了起来,问道:“蓝天上的鸽子为什么是洁白的,而不是其它颜色的呢?”当时,我因为学生的质疑诠释已用去了半节课的时间,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我就只是敷衍一下。后来,课后想想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如果当时我能抓住这个课堂生成点,由它点出祖国和平祥和的景象,洁白的鸽子代表着纯结,美好的生活,那必将成为本课的亮点之一。而我却放弃了这一契机。所以,我真切的感受到面对孩子们的想法和体验,你只有真正的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独特的阅读感受”,你才能真正做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

(四)强化语言积累,凸出课堂语文味

语文教学不是不要知识的教学,对于处于低年段的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更应重点应用语言教学,重在言语能力的培养。但实验新课程以来,从形式上看,课程改革后的书谈化了语文训练这一方面,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科学的训练也是一线老师一直探讨的问题。本课中我也在不断的探索中,在理解课文时,我就充分的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在开头导入,让生观看了录像理解了欢庆一词的意义后,让生学以致用,除了说“欢庆国庆”之外,还能说欢庆什么?有了前面成功引入的基础,“欢庆××”这样的说话训练就自然水到渠成;另外,我还做课堂词语的搭配练习,在让学生把打乱的词语拼成完整的句子时,学生就从中发现了怎样搭配词语,组织语言文字的合理性,都大胆畅谈自已是如何把这些打乱的词语找到自已的“家”:有学生说“我觉得旗帜就只能举起,就像我们升国旗一样慢慢往上升。”“鸽子它有翅膀,所以得用飞着!”“田野要跟金黄的果实对,因为只有田野里才有各式各样的果实。”……学生用稚嫩的想法说着自已的发现,让我设计这一环节得到了意想之外的效果,适时的强化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语文课就应当如此,发展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凸显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总之,在课堂中,抓住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给他们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空间,给他们创造一片展现想象的天地,使他们得到学习的快乐,在快乐中学习!

篇二: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今天执教的课文是五年级第十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桥》,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上的第一课时。

这是一篇条理清晰的文章,同时又是一篇感悟较深的文章。第一课时我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体会洪水的肆虐,情况的危急与人们的慌乱、木桥的无奈,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从两条线入手,大雨和洪水的凶猛,人们的反应,再到引导学生说出人们心中的桥此时此刻是座生命桥。至此,课文也达到高潮。然而我在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思考。

一开始,我用学生身边的生活例子导入,让学生交流世界有名桥的名称,了解用途,再提升桥的意义。然而,原本想让学生说的桥的种类和用途学生也说不清楚,更加没有办法提升桥的意义。我犯了主观错误,农村的孩子对一些桥只有简单的了解,课前搜集的资料不充分,因而,在教学后,我带领孩子们上网搜集各种桥的资料及图片,清楚明了,再让学生提出问题,相互讨论解决,学生对比之后对课文中的木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感悟。

但是,在对句段的分析时,我又犯了指向性不明确的过失。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试着让学生找出大雨和洪水的句子,然后,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说一说自己的体会。我想让学生通过找出洪水和大雨的句子,自主阅读,感悟,体会洪水的肆虐和汹涌。学生学生纷纷举了手。谈了自己的体会。而这时,第一个学生说到了第一句,读到了雨水的大,此时,应该是马上将这句话吃透,而我却问了句,谁还有想说的,学生说到了其他地方。同样的过失出现在“人们疯了似的往南跑”。其实,在解读文本的时候,总是会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而学生在回答时就需要老师及时准确的引导,引导语必须简洁准确,指向明确,如果不明确,就会犯走回头路的错误。

篇三: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秋姑娘的信》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的课文,是一篇图文并茂、文质兼美、充满童趣和蕴含自然常识的课文。讲的是秋姑娘给大雁、青蛙、松鼠和山村孩子写信,展现了一幅秋叶飘落、大雁南飞、青蛙冬眠、松鼠储食、小树穿“冬衣”的秋景图。同时使人感到秋姑娘对大雁、青蛙、松鼠、小树的关怀和体贴,由此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友谊的情感。

根据课标要求,将本课时的目标定为: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大概了解课文内容,认识秋天的一些特征。学会“好”“友”“心”三个生字,认识两个新笔画“ㄑ”“卧勾”。体会秋姑娘对朋友的关怀与体贴,懂得朋友之间要互相关心的道理。将本课时教学重难点定为:学会“好”“友”“心”三个生字,认识两个新笔画“ㄑ”“卧勾”。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方面做得比较好: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部分,一开课,我就一边展示课件一边描述:秋天到了,秋姑娘把枫叶的脸都吹红了,美吗?请闭上眼睛把美美的枫叶再展现一遍吧!(再课件展示光秃秃的树干),睁开眼睛,你发现了什么? 咦,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儿去了?有意识地造成悬念,激起遐想,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下进行阅读。

2、能凸显我们低年段的教研主题,在识字教学中渗透字理教学。如在教学“好”“友”字时,告诉学生:“好”,会意字。古时候人以有女儿又有儿子为“好”。现在认为,不管是女孩还是男孩,只要听话、懂事,都是好孩子。引申为美好。友,会意字。表示两手相交,上面一只手,下面一只手,两只手相握,表示友好。并以简笔画画出两只手相握的样子以表示友好。

3、教学主线明确、清晰。先由“咦,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儿去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接着以“秋姑娘摘下片片枫叶给谁写了信?”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概了解秋姑娘是给“大雁、青蛙、松鼠、山村孩子”写信;再以“秋姑娘用什么来写信的呢?”引出“片片枫叶”,理解“片片枫叶”是很多枫叶,说明秋姑娘写的信很多,因为好朋友多;最后引出“好朋友”,学习“好”“友”,并由“好朋友”引出话题:你有好朋友吗?你认为好朋友之间应该怎样?

4、注重人文教育。在学习“好朋友”一词时,学习了“好”“友”之后,并由“好朋友”引出话题:你有好朋友吗?你认为好朋友之间应该怎样?(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你得过别人的关心和帮助吗?他是怎样关心你的?或你关心过你的朋友吗?你是怎么关心你的朋友的?让学生懂得朋友之间要互相关心的道理。

5、能较好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在引导学生理解“一片枫叶”与“片片枫叶”的时候,借助多媒体图片,学生很快地就能直观地认识、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6、在识字教学中,引导学生大胆尝试探究,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如在学习“好”字时,让学生尝试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

这节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

1、字理识字教学未能很好地体现。如在教学“友”字时,我只告诉学生“友,会意字。表示两手相交,上面一只手,下面一只手,两只手相握,表示友好。”并以简笔画画出两只手相握的样子以表示友好。如能在简笔画旁边再板出“友”字,让学生有一个掺照,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友”字,识记“友”字。

2、由于时间的把握不好,本来第一课时设计的教学内容:学习第二自然段未能完成,“心”字的字理教学不得体现。我在设计教学“心”字时,先告诉学生:心,象形字。左边的点表示左心房的心盖,卧勾就是心房,中间的这一点就是通向心脏的血管,右边的这点就是右心房的心盖。再以简笔画画出。如果在第二课时教学这个字时,也要在简笔画旁边书写一个“心”字,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心”字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认识“心”字,识记“心”字。

3、在学习“好朋友”一词时,学习了“好”“友”之后,并由“好朋友”引出话题:你有好朋友吗?你认为好朋友之间应该怎样?(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你得过谁的关心了吗?他是怎样关心你的?或你关心过你的朋友吗?你是怎么关心你的朋友的?让学生懂得朋友之间要互相关心的道理。这是我本来的教学设计,但由于授课过程中的疏忽,把问题问成了“你帮助过别人吗?”造成学生的回答偏离了文本,偏离了“朋友”这个主题,也偏离教学目标。

4、在初读生字卡的时候,我是让学生开火车读,在读的过程中造成学生读困难。在这个教学环节如能先指名学生领读,由会读的带动不会读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开火车读,就可以大大的降低难度,

5、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我为了反馈我给学生提出的要求:(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圈出生字。我就直接分自然段、分小组朗读,再加上我的初读要求过多,忘记了我的学生只是一年级的孩子,这样给孩子增加了阅读的难度。

6、由于我本人缺少自信、缺少激情,使得整个课堂缺少活力、缺少低年级课堂应该有的那份朝气。

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我要努力地把存在的问题克服,把老师们的意见与建议融入我的课堂,尽自己的能力让我的课堂教学更上一个层次。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


篇一:最后一头战象

《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课文记叙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们的“百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严地把自己掩埋的。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读完全文,令人回味,发人深省,动物都能有此高尚的情怀,我们人类是否应该从中感悟些什么,学习些什么?

这篇文章比较长,对于我们班的学生而言,边读边思的习惯已经养成。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先从整体入手,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再找突破口研读课文,体会感情”。在整体感知课文后,我先让学生谈谈对嘎羧的印象,然后抓住嘎羧在打洛江畔凭吊的那动人的一幕,进行透彻的研读,避免逐段讲解的繁琐,以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教学中,我抓住文中的这几个语句分别让学生体会嘎羧的怀旧、英勇、善良和忠诚。例如: “……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的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型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火红的朝阳,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这些句子,然后小组交流,说说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通过交流,很自然的感悟到了嘎羧不仅是一头怀旧的大象,而且还是一位让人敬仰的英雄。然后,我又通过多媒体展示画面、出示有关战象的资料,使学生深深的感受到了课文的悲壮与感人。整堂课下来,学生积极参与,充满激情,一点也不显沉闷。

反思本课的教学,形式虽然有点单调: 抓重点语句──谈感悟──有感情地朗读──资料展示、感情升华。但我觉得,像这样比较长的文章,如何抓“突破口”来进行长文短教是我们高年级语文老师需要深思的一个问题。阅读教学不需要面面俱到,重点抓住一处,继而辐射全文,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补文中的空白。这样既能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激发情感,又能使学生的语文训练得以有效的落实。

篇二: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

《最后一头战象》这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作者以时间为序,扣住“英雄垂暮”、“披挂象鞍”、“重返战场”、“庄严归去”四个感人的片段,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记述了嘎羧生命历程中最后的辉煌和尊严。

一、读课题,定基调

讲课伊始,我只板书“战象”二字,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回答什么是战象。从课文中哪可以看出这是最后一头战象。在让学生齐读课题《最后一头战象》后,我定基调:课题读起来有一种沉重的感觉,为什么呢?再读又有一种英武的感觉,为什么呢?就是这样一头大象,在它生命的最后历程中,做了那几件不同寻常的事呢?从而以时间为序理清了课文脉络。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并为下面语段的品读铺垫了一个悲壮的基调。

二、走进嘎羧的内心,实现与文本对话

在点拨疑惑的过程中,如何让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走进文中的作者、波农丁。实现与文本的对话。这成为了我备课时的一个难点和重点。我想只有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体会,作者的细节描写等等,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才能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于是在教学“披挂象鞍”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们抓住了“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久别重逢的老朋友”这些词句,体会嘎羧内心对曾经辉煌地留恋和回忆。同时,也把抓事件——品细节——悟感情这一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读中悟情,收获感动

在学习本文中,我采用了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抓重点语段细读,男女生赛读,选择令自己感动的语段邀请同伴自由读等多种形式,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描写的细腻,透过这些文字。还体会到了嘎羧的善良,忠诚情怀,思想得到了净化,人性得到了提升,动物尚且如此,何况我们人呢?

四、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崔峦老师有一句顺口溜说的是:“读思议练重实践,人文熏陶含其中”,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这篇文章还有很多的空白点需要学生去思考, 如: “ 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型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火红的朝阳,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 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这些句子,就这个句子我安排了三次说话训练: 1 、 “ 在嘎羧久久凝望中,它仿佛看到了什么? ” 学生通过交流,猜想嘎羧是在重温二十六年前那场激烈的战斗,怀念在这里牺牲的那些战友们,回想自己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英勇豪迈。于是我马上顺势引导: “ 嘎羧不仅仅是一头大象,更是一位让人敬仰的英雄。 ”2 、嘎羧走到一块龟型礁石上亲了又亲,这块亲了又亲的礁石也许是是什么?学生通过想象,交流道:“也许是嘎羧曾经奋力杀敌的一处战场;也许是曾洒满鲜血的伤心之地。” 3 、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这吼声中尼认为它也许在干什么?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也许是嘎羧在深情呼唤他的战友;也许它在告诉战友他要去陪伴它们了;也许是对曾经的敌人发出仇恨的声音。而且提得很有价值,值得思考。比如: “ 嘎羧要离开寨子了,为什么人们送给它的食物它不吃,却只喝了一点水? ” 这些口语表达的设计,即让学生走进了嘎羧的内心,体会到他当时的情感,同时落实了“读思议练重实践”这一句话。

篇三: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

《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关于动物的小说,情感比较深沉,内涵比较丰富、篇幅较长(全文接近 2000 字)。这篇课文以时间为序,扣住“英雄垂暮”、“披挂象鞍”、“重返战场”、“庄严归去”四个感人的片段,用独特的语言和视角讲述了战象生命历程中最后的辉煌和尊严。

因此,根据我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我是这样定下自己的教学目标的: 1 指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2 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重点抓住描写战象动作、神态的词语和有感情的朗读来品读课文中的重点段落。 3 引导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体会嘎羧丰富的情感,并从中领会人与动物的关系。

在教学中我设计先从整体入手,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学生谈谈对嘎羧的印象,然后抓住重点语句研读,避免逐段讲解的繁琐,以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

如何进行长文短教的教学?是否应重点抓住一处(如嘎羧在打洛江畔凭吊的那动人的一幕)进行透彻的研读,继而辐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样的一幕?从而体会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际它为何这样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

总觉得应该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补文中的空白。课后习题中有一道题,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学生不但提了,而且提得很有价值,值得思考。比如:“为什么人们知道嘎羧要离开了,要给它围上白色的纱巾,四腿绑上黑色的布块?”“为什么嘎羧死去的时候,它的一只眼睛睁得老大,还凝望着天空?”等等。这些问题,引发了学生的积极讨论。大家开动脑筋,大胆举手,各显神通。学生活了,课堂自然也就活了。

最后的时刻教学反思


最后的时刻(一)

本文讲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涌现出的杰出女英雄江姐牺牲前的悲壮情景,塑造了一个无比坚贞,视死如归的女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由于学生对于的背景不太清楚,把握人物的形象便难以把握了。因此我课前让同学搜集解放战争资料及长篇小说《红岩》梗概,光积累了资料还远不够,如何巧妙地把学生带到当时的环境中才是最重要的,怎样切入呢?我抓住了江姐那句名言:“ 严刑拷打算不了什么,竹签子是竹子做的,而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的。” 一上来便把学生带到那充满血腥的场景中,学生从心里已经有一个模糊的坚贞不屈的共产党员的形象。教室气氛格外凝重。我相机给学生们讲了江姐所处的那个特殊时代及涌现出的英雄人物,进而再引导学生研习课文。“ 最后的时刻” 本义是什么?课文中又指什么呢?学生需要读课文解决。那么作者为什么又用“ 最后的时刻” 命题呢?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学生讨论解决后,我趁机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这“ 最后的时刻” 在课文具体指哪个时间段?作者写了江姐在这段时间内做的那些事情?体现了江姐的哪些精神品质?我首先让学生画出描写江姐神情、行动和语言的句子,反复读一读,想一想,在这“最后的时刻”,江姐心里会想些什么?接下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勾画与批注交流,然后抓住自己最受感动的语段品读。学生们理清了这些问题,课文脉络变清晰了,人物形象就树立起来了。

从学生谈收获中可看出,学生这节课深受教育,他们对解放战争有了初步了解,心中树立起了英雄的共产党人的丰碑。那么自然与作者的情感达到了共鸣,可谓是受益匪浅。授 课结束,我非常欣慰,自我感觉这节课达到了我预期的目的,属于比较成功的一节课。其实,我觉得,不需要新鲜花样,只要多投入点时间,多思索思索,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学生便会顺藤摸瓜,很容易便从心中树立起了共产党员人的丰碑,可谓是受益匪浅!

最后的时刻教学反思(二)

本文是一篇传统、经典的短篇小说,主题鲜明突出,意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今天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重新再接触这篇课文,最初决定要上这一课的时候,仍然很茫然,过去失败的经验使我有点惧怕这篇课文,我喜欢这篇文章,但我怕自己又把它上坏了。小弗朗士的爱国情感是被逐步唤醒的,而学生的感受也应该是这样的,怎样让学生对课文的感情象小弗朗士一样逐步理解,加深,及至产生共鸣呢?我反思了过去教学环节和:

时间不够是客观原因,以前为了赶教学进度,每篇课文的课时都抠的死死的,就怕课时拖的太多了,整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完不成,或者上新课时间过多了,留下来复习的时间不够,有了这些顾虑自然就不敢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太多的时间考虑;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自己的教材处理不够大胆,我害怕学生这个不懂,那个不会,所以凡是教参上提到的我都予以重视,都想教给学生,就是这个自认为聪明但恰恰是最愚蠢的想法让我的课堂成了满堂灌。面面俱到其实就是面面不到啊,我怎么就意识不到这点呢?再就是过度的依懒拘泥于教参,被教参缚住了手脚,自己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进行教学设计和创新了。

理清楚了这些原因之后,我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来审视和思考这篇课文:第一,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第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三,教参仅仅是个参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点。

最后的时刻教学反思(三)

说实话,接到这节课的任务,我自己身上的压力很大,但也下决心要把课备好上好。于是,我结合课文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由于本篇课文是小说《红岩》的节选,文中的历史背景学生并不熟悉。因此,我搜集了小说中的不少的相关材料。比如,小说描写的时代背景、描写赞美主人公江姐的、歌曲《红梅赞》、渣滓洞的情况、甚至是江竹筠烈士的托孤遗书等等。借鉴了不少名师的课堂教学的流程,对于课堂的形式也做了美好的设想:先初步感知江姐的品质,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再从课文中去寻找相关的语句品读感悟,进而升华主题。

自认为准备充分,拓展丰富,形式也够新颖,颇有些得意。但教研员老师的一席话使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设计。教研员老师提醒我:“这节课是要教给学生的,你考虑过学生么?你是准备教《红岩》,还是准备教《最后的时刻》。”的确,我的设计,我的方法都是为了完成我的教学设计的,更多想到的都是我自己。有多少关注到了学生,这是我不曾认真想过的。于是,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我对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了如下调整:

一、顺应学生的阅读习惯

学生读文章,最先引起他注意的就是课文的题目,会对课题有初步的猜想,然后读文,再从文章中去验证。本节课,我设计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引导学生去理解课题的含义。

首先引导孩子回忆自己第一次接触课文时对题目的初步的理解,再读文章,验证自己的猜想,并找到相关的证据,从而理解题目的含义。

二、顺应孩子的阅读兴趣

孩子们读一篇课文,最吸引他们的,不会是主人公的品质,不会是因为江姐的高大的英雄形象,课文最能吸引孩子的应该是江姐对与死亡并不惧怕,出乎他们的预料。

于是,在设计中我引导孩子们从生活体验出发,谈一谈自己对于死亡的感受,接触到的人们的表现。再与江姐的行为进行对比,受到震撼,从而体会到了江姐面对死亡的时候,从容镇定,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

总之,这节课从备课到上课,对我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都是一次有益的提升,对于自己的教学是很好的促进。但是由于我个人的教学水平的原因,教学中也暴露了很多问题。比如,自己对于学生的情感的激发不够,没有让学生真正的走入文本,影响了最终的教学效果;自己的临场经验不够,缺少处理突发情况的手段。这些还需要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去积累完善。

能走上这个讲台,是各位老师对我的厚爱,我也希望我的这节课对各位老师有一定的帮助,哪怕只是一句、一点。即使是一无是处,您在上课时也会想到我这节课,少走一些弯路。恳请给位老师对我的教学提出宝贵的意见。

最后的玉米教学反思


最后的玉米(一)

这篇课文讲述了在收获季节里,一个长得很棒的玉米,满怀希望地等待老婆婆来收获,可是换来的是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在眼看着同伴们一个个被摘走心灰意冷时,听到了老婆婆对自己的夸奖,才终于明白了自己是获得最高荣誉——被留作明年做种子的最棒的玉米。很有幸,这篇课文经过了专家的指导与帮助,教学过程设计以玉米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即从自信——不灰心——心灰意冷——感激。

本着关注学生体验的宗旨,我也一直在想如何能在教学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玉米情感的变化。专家指导我要抓住“心灰意冷”这个关键词,带领学生联系上下文充分体验和感受玉米心理变化的过程。课前我收集了玉米变化前后的图片,本来还想把实物带到课堂,可惜没有时间去准备了。课堂上,学生看到了玉米的图片都十分兴奋,很快便能够根据上下文找出反映玉米心灰意冷的句子。学生能够从“孤零零”“无奈”等关键词语、玉米的外形变化、玉米的抱怨等方面去体会,但是在朗读上还是有所欠缺,可能是我个人的情绪还不够调动孩子们,看来以后还要多增强自己讲课时表情语气等方面呀。

教学过程还安排了一个可以作为亮点的环节——在学完了玉米是如何心灰意冷后,让学生再来说说心灰意冷的意思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心灰意冷的时候,教师相机做正面指导。可是一开始学生都羞于开口,感到有点冷场了,我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再来谈。经过引导,一个语言能力较好的学生开口了之后,其他孩子纷纷开始谈自己的体验,气氛一下子又活跃了。

另外,在最后我让学生回答“你认为这个玉米是最棒的吗”这个问题,注意了训练学生用“因为……所以……”这个句式。但是学生都是说的玉米如何如何的棒,由于经验不足,我还不能巧妙的把学生引导回答玉米也有不棒的时候,以后要多向专家老师们学习经验才行。在最后课文讲完的时候,时间不够,若是能再回归玉米的心情变化这根主线再把文章串一下就更好了。

最后的玉米教学反思(二)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维生素。

《最后的玉米》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童话,全文采用拟人的手法讲述了一个收获的季节里,一个长得很棒的玉米,满怀希望地等待老婆婆来收获,可是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在眼看着同伴们一个个被老婆婆摘走,自己心灰意冷时,听到了老婆婆的夸奖,才终于明白了自己获得了最高荣誉——被留作明年做种子。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相信自己,对前途充满希望。

本课需要正音的生字:“棒”是后鼻音,“荣”是翘舌和后鼻音。“淋”是前鼻音。本课课文我抓住那个长得胖胖的玉米外表和心情的变化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先划出有关的句子,理出文章的基本脉络,玉米先是从非常自信——并不灰心——心灰意冷——抱怨——感激,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提问,在不同心情变化的时候他分别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引发学生思考玉米情感变化的原因,以此来把握文章的整体。本文重点讨论的是:这个玉米为什么会心灰意冷?从浅层的原因到挖掘深层的原因来领悟文章的内涵:丧失信心出于误会,源于信心不够,对自己不相信:我是最棒的。所以才心灰意冷。

《最后的玉米》是一篇文词精美、意蕴深远的文章。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玉米“自信—灰心—抱怨—感激”的心路历程,在读文过程中品位文章的精美文词,在学文后有所启示,就是这节课的目标所在。通过提炼重点词句来帮助体会玉米的心情变化;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评读,让学生在自主品读的过程中收获感悟;通过给他们创造一个想象、互动的平台,让他们入情入境的体会玉米的自信和感激;最后,联系生活实际畅谈感受,让学生们在理解品位了文章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启示:任何时候都要自信,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新的语文教学应用全人类文化的神韵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引领他们登堂入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神奇美丽,充分享受徜徉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新的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的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最后的玉米教学反思(三)

《最后的玉米》是一篇童话故事,全文采用拟人的手法讲述了在收获季节里,一个长得很棒的玉米,满怀希望地等待老婆婆来收获,可是换来的是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在眼看着同伴们一个个被摘走心灰意冷时,听到了老婆婆对自己的夸奖,才终于明白了自己是获得最高荣誉——被留作明年做种子的最棒的玉米。教学中,重在让学生汲取的是:在任何时候都要对自己有信心。在教学前,我充分研究教材,理清文章的脉络,制定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教学以玉米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即从自信——不灰心——心灰意冷——感激。本课的阅读教学时主要在以下几方面有所收获:

一、抓关键词提出问题,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让学生初步具有提问的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产生疑问,大胆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进入新课学习时,抓住关键词:心灰意冷。让学生根据词义来提出问题,联系上下文,通过反复朗读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几个问题涵盖本课重点学习内容,在学习中充分体验和感受这个很棒的玉米心灰意冷的心理变化过程。另外,我们的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往往借用参考书,并没有真正理解,这节课中我注意让学生联系课文上下文、借助课件理解词语。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使教学锦上添花。

低年级学生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而且注意力不太持久,因此课堂上,我利用课件、玉米表情图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形象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感知课文内容。利用教师自身语言的描述,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为学生入情入境有感情地朗读做好铺垫。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今天的教育力求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帮助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条件,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有效地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怀着愉快的心情经历学习的全过程,感受学习的全过程。当然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在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点还做得不够,所以学生的朗读还不到位;另外教师的过渡语言还可以再精炼些。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