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瀑布的葬礼教学反思

每朵花都没有一样的时候,人也是一样。心得体会就是将自己的感想和思考整理出来的文字。在学习中,我们每一个人应该都尝试过写心得体会吧,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心得体会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大瀑布的葬礼教学反思,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篇一:大瀑布的葬礼

《大瀑布的葬礼》一课讲述的是巴西总统亲自为一条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而如今即将消失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主持葬礼的,涉及到保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这一世界性的问题,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环境问题的深深忧虑。

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采取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进行学习。教学过程中,我以抢答题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文兴趣,让学生从整体感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从瀑布的今昔对比中,通过昔日瀑布咆哮而下的视频和如今瀑布图片资料的对比。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落差,使其同作者同惋惜,让学生感受生态破坏的危害。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从而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最后让学生交流体会,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把对学生的环保教育推向高潮力

总之,本次教学的设计理念是通过教学争达到20加20的教学效果。当然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各位领导和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篇二:大瀑布的葬礼教学反思

《大瀑布的葬礼》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14课课文。讲述的是巴西总统亲自为一条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而如今即将消失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主持葬礼的故事,涉及到保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这一世界性的问题,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环境问题的深深忧虑。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找出迫使塞特凯达斯大瀑布这一世界雄奇景观逐渐消失的各种原因。教学难点是体会巴西总统亲自主持瀑布葬礼的深远意义。

一、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

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是什么样的瀑布,学生汇报(世界最大、雄伟壮观、令人陶醉、令人骄傲、即将消失、令人心痛失望、生命垂危、发人深省)描写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昔日的雄风,场面雄奇壮观。充满了自豪的场面描写,不仅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而且带给人极大的愉悦感。有的小组采用朗读的方法学习,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采用观看雄伟宏大的瀑布画面将学生带入意境,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再采用学生自读添空,教师引读的方法练习朗读的同时指导背诵积累词汇,进行语言积累。学生汇报即将消失、令人心痛失望、生命垂危的瀑布。采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入情入境配乐达到与作者情感的共鸣(惋惜、失望、悲壮)。

二、层层深入解决教学重点

学生分析迫使塞特凯达斯大瀑布这一世界雄奇景观逐渐消失的各种原因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今昔瀑布的对比学生自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什么原因断送了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生命”请学生默读第六自然段,默读的方法更便于学生思考。学生得出有三个原因:

1、20世纪80年代,巴西为了发电,在瀑布上游建起了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是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水源大减。

2、周围许多工厂用水毫无节制。

3、沿河两岸的森林被乱砍滥伐,水土流失,使大瀑布的水量逐渐减少。

学生先默读有关的语段,学生很容易找到书中的原因。导致大瀑布逐渐消失的根本原因是人们缺乏的责任心,不注意保护生态平衡,不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

三、采用课外延伸的方法突破教学难点

1、人类对地球的破坏还远不止一个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你还知道哪些?学生列举了许多环境被破坏的事例。学生观看破坏环境的直观的录象。

2、写话:看了这些心里有很多话想说是吗?写下来。

篇三:大瀑布的葬礼教学反思

《大瀑布的葬礼》一课讲述的是巴西 总统亲自为一条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而如今即将消失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主持葬礼的故事,涉及到保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这一世界性的问题,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环境问题的深深忧虑。本课的重点是能找出塞特凯达斯大瀑布这一世界雄奇景观逐渐消失的各种原因,教学难点是体会巴西总统亲自主持瀑布葬礼的深远意义。

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大瀑布的昔日和今天的不同面貌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通过字词学习,昔日的瀑布与今日的瀑布分别通过哪些词语来描写,有感情的朗读词语,并体会其中的变化。这一环节发现学生能够很快的接受瀑布昔日与往日的不同。再次通过反复的朗读感受瀑布的变化,采用观看雄伟宏大的瀑布与逐渐枯竭的瀑布画面将学生带入意境,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学生入情入境达到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学生能够从大瀑布的雄伟壮观和逐渐枯竭的对比中,容易感受到保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的地球的紧迫性。我觉得在这一环节我是成功引导学生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

再让学生分析迫使塞特凯达斯大瀑布这一世界雄奇景观逐渐消失的各种原因,学生默读第七自然段,很容易找到书中的原因。随即引导学生更全面的辨证的看待问题,把问题引向深入。导致大瀑布逐渐消失的根本原因是人们缺乏环境保护的责任心,不注意保护生态平衡,不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

到这里我才提出这是个葬礼,由巴西的总统举办的葬礼,让学生思考这个葬礼的目的是什么,埋葬的是什么,唤醒的又是什么。学生很快就能够回答出来。不过这篇文章本就是一篇略读课文,在上的过程中我还是觉得自己说的太多,而学生说的太少了,尤其是在讲葬礼埋葬的是什么,唤醒的是什么这一环节时,我有点心急,学生还没有说出来,我就已经迫不及待的说出来了。

我在教学过程中也觉得顺手,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是有一个环节我觉得还是可以改进,我把对葬礼的质疑放在最后面,这里我其实可以把对葬礼的质疑放在开头,让学生带着对葬礼的质疑学习课文,质疑效果也许会更好,总的来说,这篇课文在上的过程中感觉还是不错的,学生理解也透彻。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小编推荐

紫藤萝瀑布教学反思


紫藤萝瀑布(一)

我主要根据新基础教育理论中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最好场所。”这一点来设计本课。

本课用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以自读自学为主,先读课文初步感知,然后读宗璞的《哭小弟》,了解背景,为深入学习课文,准确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做好铺垫,再反复读课文,自己解决简单问题,提出疑难问题。第二课时,基本由学生提出问题,小组讨论,老师把学生的答案写在黑板上,选出同学们最认可的答案作为最后答案。这样,很快就解决了这些问题:从哪几方面描写紫藤萝花?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描写顺序怎样?哪些写景的语句精妙?在随后的质疑问难过程中,有的同学认为,面对小弟的绝症而有“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有些不合情理,这时我设计了一个发挥学生想象力的题目: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你会怎样?有个女生说:“我会非常沉痛。”另一女生说:“赏花时可能轻松,过后又会非常难过。”这时有个同学说:“你们的境界太低了。”于是有了一番“高谈阔论”,是关于生和死的,于是有了一番热烈的讨论。至此,学生明确了作者表达的感情是含蓄的,并不是感情不深不真。在自然明确了主旨“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之后,又有一番对\'无止境\'的质疑。为了化解难度,我引入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生命是短暂的,又是永恒的。有个同学想起了他的哥哥的一篇作文《假如我还有十天生命》,也有的同学自然地想到了保尔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有的发言很有创意。

对这篇课文深层次的理解,主要是靠了学生的智慧,但是如果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为学生的智慧和潜力的发挥创造条件,不为不同的学生进行选择提供可能”的话,那课堂上的“个人智慧”和“集体智慧”就无从体现了。我总是先给学生一些时间看书预习、独立思考,再激发他们相互纠正、相互讨论、相互评价,他们就会有话可说,并且从中学到一些自己没思考的东西,他们互相学习到的东西比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东西要来得深刻。还能改变学生期待老师最后给个正确答案的传统思维,形成这样的意识:哦,这些答案都是我们想出来的,并不难呀!

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作年龄虽小但同样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时刻关注这一点,做好反思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做下去。

紫藤萝瀑布教学反思(二)

《紫藤萝瀑布》是作者宗璞在经过紫藤萝花之前的一段情感的历程,我们可以把这个情感归为两类,一是对花的情感,花是本文主要主要描写对象,用的是工笔。二是写人,而写人的情感是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中,主题句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是写花和写人的汇聚处,作者认为,对于个体的人和话来说,他们的生命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苦难,有些苦难像她的弟弟那样,是没办法挺过去的,但对于历史来说,它都穿行在险滩平原之间,它总是向前进的,个人要获得生活的意义,就要把个人的生命意义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联系起来,虽然说个人生命生命陨落,但因为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应有的一笔,后人的美好的生活里有他留下的痕迹,个人的生命就因此有了意义。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之所以获得高度的张力和作者对紫藤萝以及她的赏花的心情和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描述是有很大关系的,这就是说,前边的叙事和描写的充分的抒情和议论的基础。

备课时我想到这基础问题我又想到一个“基础”问题,学生能理解这一篇文章吗?他们理解这一篇文章有基础吗?根据以前教学,我感觉到学生理解这一篇散文有困难,这些阅读困难来自学生缺乏宗璞那样的经历的共鸣点。我认为学生缺乏的共鸣点有。

一、紫藤萝是什么样的植物?大家觉得这个问题可能很好笑,我不这样想,因为我也不知道紫藤萝是一种怎么样的植物,我这儿没有紫藤萝,后来我问学生,全班没有一个人认识紫藤萝,前边的插图其实离“瀑布”太远了,还好,我上网去查阅,看了许多有关紫藤萝的图片,是一大片一大片,近似于课文中说的“瀑布”的紫藤萝,我还下载了许多图片,可惜的是,上课的时候没到多媒体教室里去,就没用上,不过,我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想象看“层层叠叠”的三角梅花墙,三角梅我们这儿很多,学生用三角梅的层层叠叠的其实来想象有穗子垂下的紫藤萝,果然理解“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的紫藤萝变得相当容易。

二、宗璞的弟弟是什么样的人,他和宗璞之间的事是什么?本文比较含蓄,学生阅读时是不太可能很敏锐地发现“生死谜,手足情”的本文的背景。因此,我花了许多时间讲宗璞弟弟和宗璞的关系,对于现在不少独生子女来说,“手足情”的理解不是那么容易,而且这个年龄的学生更难理解了。

三、文革和改革开放。这也是妨碍学生理解宗璞感情的一大问题。因此我从“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说起,讲了许多文革和这相关的,学生听了大为惊讶,他们完全无法理解那个疯狂年代疯狂的事,他们认为文革那个年代,生活应该和现在是差不多的,甚至还不知道文革是什么年代。

缺乏了这些理解共鸣点,朗读能让学生理解本文主题吗?如果能理解的话,我认为也可能远离了宗璞的原意甚远,不过,你问学生理解了吗?我相信,学生会高声回答:“理解了!”只是此理解和彼理解是有很大的差距,这差距不是用“个性化阅读”的解释所能解释的。

我们能假装学生已经理解了以上几点共鸣点来“硬教”下去,虽然“硬教下去”可能会让课程完结用时少,可真正的效益未必是大于这样提供背景迂回的教。

紫藤萝瀑布教学反思(三)

我主要根据新基础教育理论中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最好场所。”这一点来设计本课。

本课用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以自读自学为主,先读课文初步感知,然后读宗璞的《哭小弟》,了解背景,为深入学习课文,准确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做好铺垫,再反复读课文,自己解决简单问题,提出疑难问题。第二课时,基本由学生提出问题,小组讨论,老师把学生的答案写在黑板上,选出同学们最认可的答案作为最后答案。这样,很快就解决了这些问题:从哪几方面描写紫藤萝花?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描写顺序怎样?哪些写景的语句精妙?在随后的质疑问难过程中,有的同学认为,面对小弟的绝症而有“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有些不合情理,这时我设计了一个发挥学生想象力的题目: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你会怎样?有个女生说:“我会非常沉痛。”另一女生说:“赏花时可能轻松,过后又会非常难过。”这时有个同学说:“你们的境界太低了。”于是有了一番“高谈阔论”,是关于生和死的,于是有了一番热烈的讨论。至此,学生明确了作者表达的感情是含蓄的,并不是感情不深不真。在自然明确了主旨“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之后,又有一番对\'无止境\'的质疑。为了化解难度,我引入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生命是短暂的,又是永恒的。有个同学想起了他的哥哥的一篇作文《假如我还有十天生命》,也有的同学自然地想到了保尔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有的发言很有创意。

谁的本领大教学反思


篇一:谁的本领大

本课是一篇童话,讲的是风和太阳开始都认为自己的本领最大,通过两次比本领后是双方都悟出了道理,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本领,一定要全面地、正确地认识自己和看待别人。

故事情节对比分明,语言富有鲜明的个性,风说:“ 那还不容易!这有什么难的!” ,太阳说:“你还敢同我比本领吗?看我的吧!”这样的语言活脱脱地表现了他们自以为是、骄傲自大、轻视别人的神态,很有个性特点。

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这些关键的语句,指导学生朗读,用恰如其分,贴合语言环境的语调表现出太阳和风的心里变化。导读第一次比赛,我这样引导:风和太阳为什么要比赛?第一次他们比什么?假如你是太阳,你会什么样的口气说话?风是什么口气回答的?想想风在说“ 那还不容易“ 时会有什么动作,表情怎么样?孩子的表象又是怎样?太阳看到风失败后,心里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怎么说的?然后引导学生表演读,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分角色读来深入感悟文本,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达到内化、积累。

因为有了学习的基础,用同样的朗读指导方法组织学生学习第二次比赛的段落,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进步,在绘声绘色的表情朗读中,学生把太阳和风的心理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篇二:谁的本领大教学反思

教学之前,我怎么也没想到,一篇小小的童话故事能引发孩子们这么多的想法和创意。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苏教版语文低年级课本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他们阅读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从而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平时的教学生活使我深深感悟到,让孩子们在阅读中自己 去积极探究生活,去发现各种新鲜的事物,他们会学得更开心,更容易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一个发现,一朵火花,一个角色,无一不能体现孩子们的创造性。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没有把课文蕴涵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本领,要正确地认识自己,看待他人”这个 道理简单地灌输给孩子们,而是围绕“ 太阳和风都有自己的本领,到底谁的本领大呢?” 组织他们发挥想象,展开讨论,自编自演。因为要演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出现有争议性问题也很正常,在这个时候,教师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没有简单的否定孩子们,而是称赞他们说的都有道理,鼓励他们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孩子们的想法得到肯定,他们的积极性自然大大提高。

在想象和讨论过程中,我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尊重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的感悟和体验,鼓励他们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外显交流,让孩子们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过程中, 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不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获得思想的启迪,不断提高认识水平。

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这就是我们——作为教师所要去做的。

篇三:谁的本领大教学反思

《谁的本领大》这篇童话通过风和太阳两次比本领的经过,告诉我们各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本领,我们一定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和看待别人。

全文共有八个自然段。这篇课文情节紧凑,富有性变化。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活泼,颇有个性,适合训练学生分角色朗读。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主要以学生朗读为主,指导学生读出各种各样的语气,学生在课堂上也表现得比较活跃。作为一个低年级的老师,课堂上要求能和孩子们融为一体,但又不能缺失教师的高度,驾驭课堂更要达到收放自如。课堂上,我努力与孩子们一起融入课堂,融入课文所讲的童话之中,同时又带领孩子们从通话中领悟人生的道理。 在教学的最后,当我问道孩子们,学了这篇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时,孩子们给出的答案与我预想的有偏差。课文的主旨在于领悟本领这个词,要让孩子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领。而我在课堂中的问题指向却偏向本领的大小,因此孩子们自然就给出了我预想不到的答案。 照应新课标提出的自主学习,结合本篇课文两部分相似的特点,我在课堂上采用了自主学习这个概念,称其为概念,是因为我又这个打算,但并没有在我的课堂上得到很好的落实,在学生的一阵讨论过后,还是由我来带领孩子们学习。并没有真正地放手辱骂和孩子们自学。应该在提出问题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 此外让我深有感悟的就是锻炼孩子们的说话训练,首先要说完整,其次要说生动。课堂上许多孩子回答问题时都是简要地说出几个字,学生完整说话的习惯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在今后我将时刻将此铭记于心。

卡通大亮相教学反思


篇一:卡通大亮相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课型。本课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让学生学会认识、欣赏、设计卡通形象,提高造型表现能力。卡通文化中蕴涵着的丰富的美术语言才是学生真正要学习的知识。通过教学,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了解卡通,学习设计卡通形象并运用于生活之中。因此我把这次教学活动定位在真实、鲜活、快乐的游戏化的课堂教学,并置于用卡通美化自己的服装的条件之中,让学生从中学会运用艺术语言表现生活中的色彩、放大生活中的趣味、品尝生活中的快乐、创造生活中的美丽。

1.游戏导入 创设情境。

在新课伊始,我通过游戏抢答的形式把动画片中的各种卡通形象展示给学生欣赏,极大激发了学生对卡通的兴趣。这样,1分钟左右的情境体验,带领着学生自然地进入了第二个教学环节。

2.联系生活 认识卡通。

我紧接着上一环节的卡通明星来启发学生这些明星都是来源于生活中的不同家族。学生从中自己找到了不同的类别:有人物、动物、植物、生活用品、其他等等。至此,短短3分钟的环节里,学生就轻松完成了知识目标中认识卡通的目标,深切体会了卡通与生活的联系,也为他们之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3.尝试作业 探究方法。

这个教学环节是置于一个 “我是魔法师”的游戏情境中进行的,游戏旨在让学生在尝试作业后引导启发学生自主发现卡通创作的三个方法,再通过反思、学习和反馈、巩固的过程,理解与掌握卡通形象的设计方法。

分四个层次展开:

(1)提出游戏规则。

游戏形式为2分钟内,请各小组的同学把本组抽到的实物照片变为可爱的卡通形象。

(2)尝试训练。

音乐声中比赛开始。2分钟的比赛很快结束,我请每个小组评选出一张作业张贴在黑板上与原来的实物图片进行对比。教学过程就进入到第三个层次。

(3)探究方法。

在这个环节中,我不断的启发提问“同学们看,哪幅画最生动形象?你们能猜出这位魔法师用了什么魔法吗?”“他变的这棵小树和原来的有什么不一样了?”等等,让学生对比实物图片和自己的作品,让学生从中发现并了解卡通设计的三个基本方法是夸张、拟人、简化。

(4)学习反馈。

接下来,我让意犹未尽的学生继续分析课件中的卡通形象,教学活动的任务设置是“找一找,它们是用什么方法设计出来的?”进一步加深对刚才所学知识的理解,也了解卡通形象的设计方法是可以综合运用的。至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上述三个设计方法。

4、演示拓展 发散思维

结合所学方法,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师生合作构画卡通形象,师在黑板上完成一个有特色的全新卡通明星形象“蟹画家”的设计。启发学生还能创作螃蟹家族里的其他明星。展示预设的卡通形象作品,启发学生同一种事物是可以变化出各种不同的形象的。在提出上色和全部完成后的要求。

紧接着,师用创作出来的卡通形象“螃蟹大画家”来装饰美化自己的服装,让学生明白卡通还能运用到生活中。接下来师示范一段模特走秀表演,将整堂课推向了高潮。这个环节,启发学生学习用独特的视角和综合的方法来创作卡通形象,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完成了对设计方法的透彻理解,基本达成了本课的知识目标,并为能力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学生作业 创造表现。

教师正式提出作业要求,活动设置如下:请学生运用三个小魔法,为自己的服装设计一个新颖、独特的卡通形象,然后再上台来展示,比比谁是卡通小明星。同时出示pK展板,营造竞赛氛围,激励学生。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加强个别问题的解决。

6、评价展示 小结归纳

这个教学环节是通过 “卡通明星大pk”的模特表演展示来进行的。教师让完成作品的学生上台跟着音乐节奏进行模特表演来展示自己作品,下面的学生一边欣赏一边拍手。

接下来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等多元化方式来评价学生作品。让学生学会展示、欣赏、竞争、评价等,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创新的乐趣。

最后学老师再进行小结:“今天,大家通过运用夸张、拟人、简化的三个魔法创作出了这么多精彩的卡通形象,把我们自己的服装打扮得这么可爱,你们都是今天的卡通小明星!希望以后你们学习更多的美术知识,把我们的生活装扮得更加美丽。”

总之,本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这一学习理念,学生始终处于认知主体的地位,自主尝试,探索方法,发现规律。让学生大胆设计,在生活中体验、在实践中发现,最终通过美术创造来提升生活的境界。

本课在现场教学中如果在对时间的把握上更准确些就更好了。

篇二:卡通大亮相教学反思

在《卡通大亮相》的课堂教学当中,我首先注重学生的参与,让他们能够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力,提出自己的观点,设计出自己心目中的卡通形象,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陶冶了自己的情操,提高了审美能力。

同时我还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通过讨论--欣赏--讨论,培养了学生的一种探求精神。注重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我还注重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比如在了解卡通画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之后,学生就会发现,在实际生活当中我们处处到能见到卡通作品,也能尝试应用学到的这些知识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于是这些知识就不再是枯燥地凌驾于人的情感之上了,就会生动地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体现出了教材的一种人文主义精神。

总之,以这样的方式上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回答问题,通过我的“启发”﹑“引导”,学生能够比较深入的挖掘实际生活当中一些和卡通有关的问题,并能够找到运作卡通画的表现语言表达生活的方式以及卡通与情感、生活之间的联系。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学效果很好,实现了教学要求,达到了教学目的。

因此,在使用教材的时候,我们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把课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该更进一步地拓展课本内容,把这些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篇三:卡通大亮相教学反思

在三年级的美术课评价中,孩子们的评价词汇还是比较单一:我见很漂亮;很美;很好看;颜色很鲜艳……实际上他们是缺乏一些书面的、专业的词汇,比如:色彩搭配、外形设计、构图饱满、注意观察、有创意、效果突出、很特别、吸引、与众不同……等等。

在上《卡通大亮相》一课中,一个女同学的评价就引起了我的注意,与众多的同学相比,她的评价非常到位和特别,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评价课本里一个同学的作品时,她说:“我觉得这个同学设计的男孩子卡通形象很特别,我很喜欢。他设计这个男孩子的头部画得比身子大,就显得很可爱。他的涂色也非常均匀,说明她经常练习画画。但是我有一个小小的建议,如果她能给这个卡通形象勾个其它颜色的边,比如说粉蓝色或者是大胆的粉紫色,另外再加上一些小背景的话,感觉就更加突出了。”

听着她稚嫩却中肯的评价,全班同学不由自主的报以热烈的掌声。我对这个同学的发言给予及时的表扬,还重点重复几个评价词汇:特别、均匀、感觉、突出等,让全班同学向她学习,敢于说出自己心里最真实的感受。

果然,在接下来的互评活动中,同学们都尽量挖出脑袋里能记得住和用得上的词汇,虽然有的还很稚嫩,话语不够完整,但我知道他们在这节美术课里不仅学会了设计卡通形象,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还学会了更多、更丰富的美术评价性语言。因为下课后,我还看到他们在饶有兴趣的进行小组之间、同桌之间的评价,比比看谁说得更好。

通过这些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小浪花”,让我对三年级的孩子们刮目相看,我相信,他们会有更多的惊喜在等待着我。而对于一个美术教师来说,则更需要加强自身的语言组织能力,课堂调控能力,善于扑捉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们喜欢上美术课,进而喜欢美术,最终的目标是让他们喜欢艺术。

经济大危机教学反思


篇一:经济大危机

本课我的方法是层层分析:

1、繁荣背后的危机——分析出经济大危机的原因(结合动脑筋:)

2、经济危机的具体表现,即特点。(结合课本中的图片和表格强化记忆并分析,从而得出危机的影响)

3、面对危机,各国政府的应对措施各不相同。以美国为例——罗斯福新政。

4、强调新政的目的、中心措施和作用。

新授课时,对这样的教学思路还比较满意,因为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学生 理解,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设问、提问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真正让学生参与进来,并认真地阅读课本。但总体上嫌单调一些,形式单一。

在课堂的实施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确给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很多发展空间。但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这无疑“雪上加霜”,即使是老师细致的讲解都未必使他们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更不用说自主学习了,这使得整个班级学习两极分化严重。怎样才能两头兼顾:即发展了好学生,又使后进生有所进步,需要进一步探索。

篇二:经济大危机教学反思

《经济大危机》一课的教学设计,我设计了三个版块:第一版块:“山雨欲来,危机四伏”,主要内容包括:1924至1929年短暂的繁荣及繁荣的原因;经济危机的爆发、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第二版块:“中流砥柱,力揽狂澜”,主要内容包括:罗斯福的个人生平及主要事迹、精神品格、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第三版块:“发展复兴,影响深远”,内容包括: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和历史启示。在确定第三版块的标题时,总觉得不够完美,不断地思考调整,从“革新复兴,荣耀千秋”到“变革复兴,跨步发展”至“变革复兴,稳步发展”,以及最终定稿“发展复兴,影响深远”。标题的确定一改再改,特别感谢语文老师文瑞芳她在我请教了标题设定后,第二天还匆匆的对我说“迈步”不如“跨步”好。最终是范老师一语中的说罗斯福的影响注重的是使美国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这一模式先河,用“发展复兴,影响深远”。最后修改完以至于分发给听课老师们提前印制的教学设计上与课件上的标题不一致,这虽然是细节问题,但细节往往决定成功的关键。

新课导入采用的是时事漫画图片,从当今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物价高、房价高、贫富差距增大等,作为切入点导入经济大危机。而结尾首位呼应结合导入时的漫画图片,以史为鉴,谈古论今,“面对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借鉴罗斯福新政的哪些做法去解决问题?”事实上问题设计有意汲取美国的治国经验来为我所用。隐患如果不排除就会演变为危机,明确指出中国的改革面临的形式复杂多变,非综合改革不足以解决当前中国的问题。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中充分体现了国家和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干预和引导,在新政中逐步建立和完善的美国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对美国当今社会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也有人质疑这个问题是否太大,连国家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能提出什么合理化建议和措施。我们要树立的不是要让他说多少,而是那种让他们能够勇敢去表达自己见解和看法的勇气。作为青年一代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来问题的解决者,学习历史要注重历史和现实的有机结合,培养他们的认知问题的能力,充分地相信学生无限创造力。

罗斯福单独作为一个版块“中流砥柱,力揽狂澜”,突出历史杰出人物的重要作用。历史首先是人的历史,具有人性的历史,活生生的人物活动组成个性而生动的历史细节,让学生通过细节去了解发现人物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品质。“我们唯一恐惧的是恐惧本身”,这一句简单的语言,把静态的历史人物转化动态的活生生的细节。面对危机来临的时候,首先应当树立的是面对危机的勇气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需要的是信心,只有有了信心才能够解决困难和危机,情感渗透更加地自然,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对于今后的人生树立积极、进取、向上的生活态度。

授课的过程还是教师讲的太多,虽然设计了中考链接环节,但是由于时间的把握不足,教学环节先慢后急,没有展开让学生演练,初三的备考课应当注重的中考实战性。教师没有根据课堂临场的情况,及时变换节奏,临场的应变能力,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关注评价学生表现的能力都很不足,专业知识的有待提高,这些都是以后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十分注意和提高的地方。

感谢那些予以无私帮助我的同科组的老师们,是他们不断地鼓励和提点让我在迷途中寻找到方向。吴老师的严谨治学、姚老师的诙谐幽默、范老师的循循善诱、卓老师的和蔼可亲、张老师的迷人微笑、李老师的婀娜动人、汤老师的激情鼓励以及其他所有老师的无限关心,身处于这样一个充满特色的科组,我能从中感悟到很多,学习到很多。身为“对手”的黎老师,她也不断地给我鼓励和帮助,指导学生活动的耐心和细心也是我所缺乏的。12班的孩子们应当也是我必须感谢的,他们的积极配合和努力才能成就我的“成长和飞跃”。对于只在课前一天让他们准备学生活动的12班的孩子们,他们在课堂上出色表现可以说是非常优秀的,但是我却没有只言片语的肯定与鼓励,这是我今后在教学中必须改进的地方。要懂得去表扬学生,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并且及时的反馈,并用肯定、欣赏、赞许的话语去鼓励学生,成长是在鼓励中才会更加的有动力和前进。

通过这次凤凰杯教学比赛,凤凰涅盘之后,我这只稚气的燕子变成更加地成熟,也深深地感受到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真正做到一个“有特色”的教师,这才能不辜负大家和学校的期望。

篇三:经济大危机教学反思

过渡新课:讲授经济大危机时,结合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的影响——不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不能长期维持下去。再结合列宁和福煦话,它只是短暂的和平,因此也带来了短暂的繁荣、稳定。

层层分析: 1 、繁荣背后的危机——分析出经济大危机的原因(结合动脑筋:由于有些知识点比较抽象,因此在学生直观分析的基础上,要由老师概括)

2 、经济危机的具体表现,即特点。(结合课本中的图片和表格强化记忆并分析,从而得出危机的影响)

3 、面对危机,各国政府的应对措施各不相同。以美国为例——罗斯福新政。

4 、强调新政的目的、中心措施和作用。

新授课时,对这样的教学思路还比较满意,因为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设问、提问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真正让学生参与进来,并认真地阅读课本。但总体上嫌单调一些,形式单一。

今天刚在网上看到一位同仁的授课思路,大大启发了我。他将“学案”转化成“病历”的形式,将“大萧条”“罗斯福新政”转化为两份病历,将“经济危机的原因、表现、特点、影响”转化成“病历”中相应的项目“病因分析、临床表现、发病特点、并发症”,将“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特点、影响”转化成“病历”中相应的项目“近期治疗史、处方、新药特点、复诊记录”。这样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了大的框架,学生同样很好驾驭,又增强了学习兴趣,值得学习。

对教学反思的“反思”


对的“反思”
——20年的一点遗憾

在20余年的语文教学中,应该说有辉煌,也有遗憾。遗憾之一就是教学反思缺乏恒久性和系统性,没有坚持写教学随笔。对20余年教学反思和教学笔记情况反思如下:

反思之一:有断断续续的反思,但是缺乏恒久性和系统性。

应该说,自己还算是个善于反思的人。10多届送高三的时段里,自己有时会在课后、考试后和高考结束后,对语文教学状况和管理状况做一番总结,分析得失,总结经验教训,运用到新一届学生身上,使教育教学在总结中慢慢提高,逐渐形成了自己比较独特的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的特色,取得了一点成绩。现在,班级管理新方法——星级化管理,就是我对深感困惑的班级管理工作做了比较全面的反思,借鉴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出的,收到了明显的实践效应;语文教学新方式——五步三段式语文教学法,就是在不停地对语文教学成败得失的反思中,在困惑中思考,在精彩中提炼,在德州市教研室李玉忠、张敬军等同志的帮助下,逐渐形成的一套语文自主学习模式,应该说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语文素养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应该说,这得益于教学反思。反思,提炼了昨日的精华;反思,催开了今日的精彩;反思,埋下了明日希望的种子。

但是,我个人觉得自己的反思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些反思多数停留在头脑中,形成文字的不多,没有经常写教学笔记,没有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没有使写教育随笔成为一种教育生命的常态,而是在一种反思的不确定中工作生活了若干年。因此,教育教学虽时有进步,但进步幅度不是很大,成型的东西出来的还是太少,想法有千万,付诸实践的做法却寥寥无几。如能时时反思,就能时时进步,那进步就可能不是用年计算,而是用天计算了。倘能如此,那进步会有多大?

反思之二:教育教学中的点滴细节记录不够,研究不够。

20余年的教育教学中,无论在课堂还是在课外,自己也好,学生也好,所听的同事的课也好,都有着一些精彩的发言、生动的动作和良好的做法。这些曾经充满生机的枝枝叶叶,有很多令人难忘的精彩。比如学生排演《雷雨》《窦娥冤》等课本剧时有着天才的表演,但是录像资料和文字记录没有留下,对排演课本剧的深入总结和进一步升华明显做得不够;比如学生学了《雨中登泰山》《陈情表》等散文后有了入情入境的,一个15年前曾经听过我讲课的学生说,我讲的《雨中登泰山》那淋漓的雨意至今还在心中流淌;比如学生自主组织的各类主题班会都有着杰出的表现,我去年带过的09届学生所组织的班会课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学生的发言异常活跃,我当时就有“简直太精彩了”的激动,但是激动过后也就算了,没有很好地记录和总结;比如学生学习了《鸿门宴》后对各类人物有了独特见解,写出了精彩的文章,但是那些文章被自己丢开了没有保存,没有研究;比如自己设计了各类课前活动,曾经开展得轰轰烈烈,但是反思总结不够,难免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不能进一步提高;比如自己设计的自主学习流程,曾经在德州市产生过比较大的反响,为此德州市教育局还在平原一中开过高效课堂观摩现场会,但是精细化的反思研究还是不够,不能在纵深研究中走得更远;比如自己曾经精彩的讲解,如痴如醉,感染了很多学生,但是那些话语,那些设计只是在脑子里过了一下,没有留下深深的印记;比如自己总结的层级训练式语文体系,想法很好,但是实践不够,反思总结不够,至今成型的东西还是太少;比如自己2000年就已经开展的语文活动课,曾经引起本校教改的高潮,但是自己疏于整理总结,没有及时发表,尽管课改进行得比新课改还早,但是没有产生大范围的轰动效应。。。。。。这些教育海洋的一朵朵雪浪花,如稍纵即逝的天边彩霞,只留下了淡淡的美丽。因为自己没有及时记下或者录下这些原生态的美丽,所以他们只能成为自己教育生命中曾经的永恒,曾经的美丽,如昙花一现,过眼烟云,倏忽而逝,只在记忆里留下了飘渺的印痕。这些教育生命里的精彩,是异常美丽的,也是令人无比遗憾的。

我想:不止是我,很多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都曾经有过教育的灿烂,可惜的是,因为缺乏进行教学反思和写教育笔记的习惯,因而很多美丽成了天上飘渺的浮云,很多精彩的细节记不清楚了,而这些细节恰恰是最可宝贵的第一手教育教学的资料,遗落了之后,就好像散失了一颗颗璀璨的珍珠,埋在土壤里沙尘中,终不见天日了,这岂非教育者的遗憾?

谨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能够以平凡的记忆力向漫长而无情的时光挑战,还是勤快些吧,从现在做起还不是太晚。

反思之三:教师的差别本来不是太大,所差的是教学反思。

应该说,能考上师范院校最后顺利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基础、智力等方面差别不会太大,那为什么有些人慢慢成为名师,而有些人“泯然众人矣”?我想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教学环境、机遇和自身素质等都制约着一个教师的成长,但毋庸置疑的是,那些进步较大成名成家的人,往往是善于学习、善于思考总结的教育有心人。教育人生的境界也许就是如此吧!

在当前急功近利的浮躁文化面前,大多数教师只是把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已,很少有人把它作为神圣的事业去用心去做,因此满足于得过且过,完成任务就行,很少有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反思的。而那些成名成家的人,除了自身有比较好的素质外,坚持学习,深入反思,当是成长的重要原因。

反思其实就是实事求是,从纷纭的教育现象中总结规律,摸索教训,从而改进我们的教育生态。很多有价值的结论和经验是需要反复思索反复验证的,唯有将自己的执教生涯总结系统起来,才能深刻地洞穿表象,从而发现其中深蕴的教育规律。上一节课很简单,短短四十五分钟,如果认为上完课就是课堂的

结束,那是普通教师的做法。要想脱颖而出成为优秀的语文教师,就必须进行教学反思。只要能做到每节课后都能反思,不断总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日积月累,扬长避短,就可以逐渐成长为优秀的语文教师,从而使得教育生命之树枝繁叶茂,蔚为壮观。

我们如果能做教育的有心人,如果有进行教学反思和写教育笔记的习惯,时时总结,刻刻研究,那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论是有所成就者还是初出茅庐者,将都会在慢慢的反思和打磨中使得语文课堂更加美丽,使得自己的教育教学技巧越来越高超,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这样认为:对教育失误的反思,能使教师把失误变成财富;对教育实验的反思,能使教师实事求是,反败为胜、旌旗飘扬;对教育行为的反思,能使教师走进学生心灵,因材施教、以情感人;对教育现象的反思,能使教师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博采众长;对教育理论的反思,能使教师辨析是非、坚持真理、创新发展。

回首过往的路是为了走得更直更远。我反思,我收获,我总结,我成功。愿每个教育工作者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成长。

《祖国统一大业》教学反思


《祖国统一大业》

作者 关公中学 卞军芳

每一次公开课都是一种能力的提升。每一次都让我获益匪浅。感谢西部沙龙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所谓师者,授业解惑,但于我而言,教师更需学而引,引而进,进而更学。

本次公开课,我所授的是华东师大版第十三课《祖国统一大业》。根据课标要求,要求学生基本了解或掌握"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通过对"港澳顺利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学习,培养学生自学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因此,在本课的整体设计上,我以情感的培养为主题,努力渲染课堂氛围,以家国情怀课题,以爱国主义结束,充分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爱国情愫。使学生明白个人命运和国家荣辱息息相关的道理。培养学生为祖国统一大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的民族意识。

总体来讲,我认为本节课做到了以下几点:

1、引入部分,以闻一多的《七子之歌》这首诗导入。请学生聆听歌曲,教师提取关键词句,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期盼祖国早日统一的情怀。由此引入课题——《祖国统一大业》。

2、在新课讲授环节,通过学生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集体交流的探索学习形式,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真正成为知识的获得者。例如在探究"一国两制"的内涵时,让学生结合材料以及课本内容,小组合作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既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又能让学生对其内涵有更深的理解。

3、这节课的目标是明确祖国统一、激发学生的历史情节。如何将学生引入这一情节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的历史核心素养成为关键。在这一点上,我利用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做为情感引导。同时播放感人歌曲,用视觉和听觉双重刺激,使学生很快进入状态,此时再引导学生把学习历史和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从而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充分解读课本,让学生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梳理课本内容,做到贴合课本知识,突出教材的作用培养学生通过教材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通过这节课也直接暴露出了自己在教学中一些问题:

1、史实资料准备的不够全面,教师引导过于简单,课堂仅局限于课本教学,如果可以引用更多课本外的图片和资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讲授台湾回归问题时,如果能结合时事,将一些社会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与课本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会更易理解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也会更加兴致盎然。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庞杂,时间紧张。在教学过程中,我的语速过快,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尤其是本课内容涉及时政、历史以及政治学科的内容较多,概念易识记但理解较难。因而导致本堂课前松后紧,学生掌握了重点知识,但没能把握住难点。另外对于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在课堂上进行的不够充分和透彻,仍有待通过课下进行补充。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