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搏·奉献·顽强——观《辛亥革命》有感

对你来说,别人的想法你也不一定会接受。基于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我们一般通过心得体会的方式把它呈现出来。无论在生活还是社会里,要用到心得体会的情况还是蛮多的,写一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怎样才能将我们需要的心得体会写好呢?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拼搏·奉献·顽强——观《辛亥革命》有感”,欢迎你的品鉴!

作者:高二理张小群

生命,就是一间面积有限的屋子,但你推开哪扇窗,看到什么样的风景,活出什么样的境界都可以自己掌握。
——题记

一声声枪炮,子弹如雨滴纷洒,一枚枚炸弹,随风伴尘漫天飞窜。那不是雨滴,也不是轻风,那是结束他们年轻生命的“刽子手”,然而,他们义无反顾,拿着枪械勇往直前,抱着炸弹与敌同尽。漫天的硝烟,纷乱的战火,数不尽的残骸,充斥着每个人的心尖。

这是影片《辛亥革命》中的一个镜头,我深深地为这壮烈的一幕所感动。英勇无畏的革命军,铮铮铁骨的血性男儿,他们毅然决然的选择革命,选择拼搏,选择斗争。生命不再是贪生怕死,生命也不再是安于现状。他们让我知道,生命应勇于拼搏,敢于斗争。

阴郁的天,风呼呼地吹,似是带着某种强烈的控诉。秋瑾发丝凌乱,双手被缚,被士兵挟持着向刑台走去。她面不改色,从容淡定,看不出是那即将临死之人。临刑前,执行官威逼她说:“这个世界将会有两个孩子失去母亲。”然而,她不卑不亢地回答:“我的死,将会让更多的孩子拥有母亲。”刽子手斩刀一挥,血洒刑场,秋瑾倒了。

巾帼不让须眉,秋瑾死了,她的死是为了革命的进程,是为了万千华夏儿女的幸福,更是为了祖国母亲的美好未来。生命不再是懦弱胆小,生命也不再是自私自利。她让我明白,生命应乐于奉献,胸怀天下。

浓黑的炮灰,遍地的残骸,深灰色的天空愈加阴霾。黄兴被敌人逼入死穴——一间小屋。门外是数十清军和几架大炮。已负重伤的黄兴此时犹如瓮中之鳖。然而,他没有妥协,更没有害怕,拖着伤残的脚,举起枪,向敌人射击。一阵炮响,小屋倒了。黄兴呢?他是不是亦如这小屋?不,他没有倒下。他顽强地活了下来,即使自断一掌,即使遍体鳞伤。

“傲气面对万重浪,热血像那红日光”,黄兴用自己的壮举诠释了男儿当自强。生命不再是渺小脆弱,生命不再是轻言放弃。他让我知道生命应顽强进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辛亥革命》渐渐拉上了帷幕,一张张青春年少的面孔,一副副威武挺拔的身躯浮现脑海,久久不能散去。他们的生命年轻而又坚强,他们的生命不因年华短促而减少精彩,他们的生命不因岁月流转而失去光泽,他们永垂不朽!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编辑推荐

信任信念信仰之观《辛亥革命》有感


《信任信念信仰之观《辛亥革命》有感》是一篇好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这里给大家转摘到小编。

信念 信仰 之观《辛亥革命》有感

观看主旋律影片,很多人都是抱着“数星星”的态度去的。我不敢说自己没有这样的心态,但至少我在影片中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每个人对于革命的那种坚定的信念以及各自的信仰抛头颅洒热血的无畏精神。

纵观革命历史,为了战争,为了正义,为了胜利,被逼死,被迫害死,为了守口如瓶被就地杀害的英雄人物有千千万,还有那数不清的无名烈士。一次辛亥革命就能如此震撼我,更别说那8年多的抗日战争了。

有时候我经常在想,那时候的他们胸腔内到底活跃着怎样的一颗跳动的心,何以让他们如此激情澎湃,斗志昂扬,无惧无畏。那鞭子底下抽的,枪口对准的,刀子劈下去的可是活生生的肉体啊!他们面对这疼痛,这死亡为何能如此淡然?他们都风华正茂啊!

是信任,信念,还是信仰?我相信这是对孙中山的信任,对黄兴的信任,更是对奋战在沙场上的无数名革命人的信任;是坚定的信念让他们守口如瓶,选择坚持革命,选择放弃生命来捍卫自己的信仰。

无论是当初即将要做父亲的林觉民,还是义气凛然的秋瑾,还是那长眠于黄花岗的烈士们,包括那使节之女唐曼柔都选择坚持自己的信仰,尽管他们知道前方的路到处是枪眼,是炮弹,但是他们依然义无反顾。

我相信他们曾经一定也挣扎过,畏惧过,但是最终他们选择了前进,选择了牺牲,选择无愧于心。这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对于生在这样一个和平年代的来说,做这样的选择更是无法想象的。如果此时我们身陷战乱之中,是选择保命逃避﹑舍家弃国,还是挺身而出保家卫国?如果此刻枪口对准着我们,是将组织的机密合盘托出,还是紧闭双唇誓死不言?我不知道,也不敢说。

当今社会是安定的﹑和谐的,但有时候也是让人心寒的。温州动车事件,政府让人心寒;广州小悦悦事件,路人让人心寒。是国家不够强大,政府太腐败,还是很多人内心的本质已经开始被腐蚀?个人的利益真的已经超过了内心的良知了吗?1xx年前的他们为了国为了家可以战死在杀场,而现在呢?是可以为了尽早通车而无视鲜活的生命,还是可以眼看着车轮一次次轧过一个小生命而无动于衷?

《辛亥革命》中,一位华侨卖了祖屋,集资给孙中山用于革命,他说:“家都没有了,还要什么祖屋!”那么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如果联最基本的尊重生命﹑保护生命都做不到,那还如何发展经济,创建和谐,将如何得到人民的信任?如果作为这个社会的一份子,眼中只有自己的利益,那还如何保卫国家,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有一个安稳的立足之地?

或许我们已经做不到像1xx年前的他们那样大义凛然,无私奉献。但我们依然需要人与人之间的那份信任,依然需要为了目标勇往直前的那份坚定的信念,依然需要一个民族的伟大信仰。现在的我们已不必为了革命而牺牲自己,也不必为了革命而受皮肉之苦,我们需要做的只是找回最初的那份斗志,那份勇敢。

观《辛亥革命》有感:滋养灵魂的雨露


作者:高二理 金丽萍

听,枪炮声轰轰地响;看,志士们英勇无畏地前行;痛,生命悲惨地陨落……我的眼睛温润了,喜怒哀乐亦随《辛亥革命》的剧情一起起伏。?

孙逸仙意识到国家危在旦夕、任人宰割、早已困苦不堪的现状,召集了众多海外爱国华侨,发出了“华侨乃革命之母“的呼吁,牵动了一颗颗爱国之士的心,使华侨们纷纷拿出自己的积蓄为革命投资。他总是奔波在外。起义失败了,他并未退缩;起义胜利了,他激动万分。黄克强穿梭于枪炮之间,但他并未放弃生存的信念。在敌人几度轰炸下,他凭着顽强的意志活了下来。他们拥有的坚定不移的恒心和顽强不屈的精神,让我为之喜悦。

清王朝无法认清社会现实,一次又一次被帝国列强欺辱,最后被迫割让一块块领土。皇帝幼小,太后掌权却不曾考虑国家安危,只想着如何享受荣华富贵。百姓承受着土地被割让的痛楚,而太后高居皇宫却无动于衷。我愤怒于清王朝的统治,愤怒于封建专制制度,愤怒于统治者的腐败无能。

七十二名于广州起义壮烈牺牲的战士,有的拿着炮弹冲进敌阵与之同归于尽,有的被抓进牢中却不与腐朽官员同流合污,有的宁死不屈、甘愿跳水自尽。“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样的自相残杀铸就了悲惨的结局,让更多的百姓饱尝了丧亲之痛。如果没有勇敢的革命者,是否还会有今天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新中国?

在革命时期,众多的仁人志士积极投身革命。他们有的才华横溢,有的家庭优越,有的有妻儿老小……是啊,正是这各式各样的人组成的革命团体,为我们革命的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即使他们来自不同背景的家庭,但是他们的心中拥有一个共同的信念——中华崛起。他们成功了,他们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新民主主义国家。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岁月的劲风带走了志士的身影。但他们的事迹将永远流传,撩拨我们的心弦;他们的精神将永远长存,成为慈养我们灵魂的雨露。

辛亥革命的启示


几天来,都在研究清朝的那些事儿,也研究辛亥革命的一些陈芝麻烂事儿。在《名作欣赏》上面读到傅国涌先生的一篇《辛亥百年变局》,我也很有启示。

辛亥革命100周年了,精英们把孙中山推上了前台,我不由得想起xx之初,精英们把孔先生推到了天安门,又设立了一个什么孔子和平奖,居然第一届给了连战,可是连战没有到位领奖,第二届好像听说给了普京,可是没有给成,就给停办了。

辛亥革命,从小学读书的时候都听到老师说,是一次不彻底的革命,考试卷上不知道考了多少遍,可是,今天看来,我们还是没有理解辛亥革命的精髓,孙中山并没有要砸烂旧世界,只是维修一下,装装瓷砖,粉饰一下就可以了,看来精英们把孙中山先生送上前台就是这个意思,而且,傅国涌先生说,我们不应该怀疑慈禧太后的立宪动机,况且立宪诏书已经发下,轰轰烈烈的立宪行动已经开始,这个对我们的思维可以说是颠覆性的,我有一些犹豫,想不明白,这样的说法,到底蕴含着什么样的情感。

可是把孔子送上前台是什么意思?圣人之于中国,历来被翻云覆水,这不,把他弄上前台不到一百天就给撤掉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面子何在,孔老先生的面子何在?连战、普京的面子何在?就为了对付一个异见分子刘晓波?

不过,我很认同这个专家的一个观点,辛亥革命改变了国人的生活状态,对极了,我不禁大叫一声,老婆说我又在发神经了。

一个时代的最重要的东西是生活方式,他比制度更加本质,如果一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而制度没有随之发生变化,那么这个制度一定是千疮百孔的,一个单位,最重要的也是生活方式。具体到学校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教育生活方式,而不是一些刚性的制度,也不是什么制度的执行力问题,我感觉社会上把执行力这个公司之内的词汇用到教育这个象牙塔,这个育人而不是产人的地方,好像是出了问题,先生们,任何一个部门,最重要的都是生活方式,甚至具体到一个家庭都是这样。

甚至具体到一个人也是这样,生活方式绝对不会受制度约束,这个时代对于任何人都没有约束,基本上是想干什么呢就可以干点什么,但是,如果,这个人的生活方式是堕落的,那么他的行为就是低级的,谁也拦他不住。只能等他浪子回头。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