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读后感200字

  最近一周读《庄子》一书,第四章第一节《庄周梦蝶》,庄周骑马一直向南,来到了梦国南部,这里贴近云梦泽,庄周在和楚人的共同生活中,对虚境自然的道有了新领悟。这一天他来到了云梦泽边,看着碧绿的湖水,庄周能看到自己的倒影在湖水中,鱼从自己的倒影中划过,他看到自己的眼睛,湖水如此清澈,他能从自己倒影的眼睛中再看到自己。庄周若有所悟。缓缓闭上眼睛,体会阳光照在自己身上的感觉,他似乎能听到水下小草的呼吸。他将自己的呼吸紧紧闭住,捕捉自己身边动物、植物呼吸的节奏,并配合这个节奏呼气、吸气,就在这样的一吞一吐之后,他突然进入了万念不生的虚境状态。这时一只蝴蝶飞来,在他身边翩翩起舞,他伸出手指,蝴蝶停在了他的指间,庄周已经做到把自己和自然融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庄周一头倒在地上,气息在自己体内缓缓流动的温煦感觉,让他非常放松,心灵跟着蝴蝶一起飞舞。过了一阵,他感到蝴蝶飞得累了,停在一朵花上小憩,蝴蝶做了一个梦,这个梦境庄周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周,躺在湖边做着蝴蝶的梦……庄周睁开眼来,蝴蝶的小憩也已经结束,振翅飞去。庄周沉醉在这种玄妙的境界中。庄子语: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究竟是梦中的庄周变成了花间的蝴蝶,还是花间的蝴蝶变成了梦中的庄周呢?   《庄周梦蝶》的故事,有着深刻意蕴,浪漫的情怀,还有开阔的审美想象空间,因而备受后世文人的喜爱。

庄子的文章绮丽瑰美,读来如历幻境,这样的幻境穿插在他做为一个平凡世人的生命中,并使之脱颖而出,成为一代哲学宗师。在战国时期,战火纷飞的土地和汲汲于功力的人群中,他想要寻找一条能够发挥人的自然之性的道路。这既是他坎坷一生的起始,也是他流传万世的缘由。我在想,人生的路上顺境少,逆境多,坎坷的时候要学习庄周,排除杂念,对外界听而不闻,做到心怀虚境。声音只能达到耳朵,而不能达到心里。心境和环境都是美好的,开心地过好属于自己的生活。

查看更多>>>

《庄子》1200字读后感

《庄子》是庄周所著的道家经典。它向人们阐释了无为而治的逍遥境界道。其中的深刻哲理,特别是两则故事轮扁斫轮与佝偻者承蜩给了我很大启发。 轮扁斫轮讲述的是,有一次齐桓公在读书时,做车轮的轮扁问他读的是什么。齐桓公回答是记载圣人之言的书。他又问圣人何在。齐桓公解释圣人已死。轮扁就说:那书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罢了。就像做车轮,砍木材太快太慢都会失败,而其中的规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不能明确告诉我儿子,他也不能理解。古人和他们不能言传的东西都死去了,这些书不过是糟粕罢了。 轮扁的话虽然太过绝对,但却道出我们大多数人学习时的弊病。我们学习的过程常有这样的情况,只是机械地背诵,记忆和模仿从课本和老师所学,而不能领会其深意,盲目而抓不住根本的东西。比如写作,我们平时跟随老师学到许多描写方法、表现手法,写作时尽可能多地使用,殊不知写作的第一要义是表达观点,抒发感情,其余都是衍生。于是产生一篇矫揉造作的假大空的文章。若专注于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那么即使没有华丽的辞藻,也会令读者叹服。韩愈的《师说》即是很好的例子。 又如数学,我们的知识只是简单罗列,它们带来的只有它们本身,没有更多。我们学数学的方式是记公式做题记题型。诚然这是正确的,但遇到没见过的题型时,成功的几率就不高了。就我的经验,学会一个题型后,要问一个为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我在哪一步出问题了?由此,你寻找方法将越来越有针对性。渐渐地,当大多数人还在运用题型解题时,你已能够运用知识解题型了。 我总结了一下,对于文科类型,一个模块学过后,要将视角重新放在整部分知识,找到各小部分的联系,包括它们共同指向什么。这样你将有更深刻的认识。对于理科类型,要让每个题真正发挥作用,不仅要提高解题能力,更要注意破解题型的能力。最终回归到知识本身。方法在上面都提到了。 佝偻者承蜩则记述了一天,孔子看到一个驼背老人,捕蝉如同拾取一般熟练,便问缘由。老人回答说:技艺练到五六个月时,在竿上累两个小丸,可以持竿而不使坠地,这时捕蝉失误率锱铢;累三丸不坠时,失误率只有十分之一;累五丸而不坠时,再捕蝉就像拾取一般了。 这个故事说的就是熟能生巧。这是我们都深信不疑的真理,但平时却常常忽略它。我反思,在文科需要背诵的,我经常不重视,背一遍甚至看一遍就过去;而理科需要大量练习,我却常借口没时间而偷懒。当然,不练习就会生疏,知识不扎实。

查看更多>>>

庄子名周,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著有《庄子》一书,又名《南华经》,为道家的经典。 在阅读《庄子》这本书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它的浪漫主义色彩,其文想象力丰富,文风汪洋恣肆。作者运用了形象生动的寓言故事,层出不穷的奇妙比喻,丰富奇特的想象,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其文《逍遥游》表现尤为突出,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句中体现了作者那种超然的想象力。也许作者也想成为鲲鹏可以遨游于天际,无拘无束超然物外,拥有绝对自由,不受现实的羁绊。 《庄子》一文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是一部非常好的文学作品,文学价值非常高。后人在思想、文学风格、文章体制,写作技巧都受到了《庄子》的影响。如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等都受其影响,可见影响之大。 探其思想观点多以老子为依附但有所发展,主张无为无用顺其自然,反对人为:又从其相对主义出发,否定客观事物差别。对儒学多有诋毁,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作出激烈的抨击,却又采取逃避现实,逍遥自得的态度。看其根源是由当时的社会背景所决定。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各国阶级矛盾尖锐,互相兼并也更加激烈,思想家都在尽力解决当前的问题。而庄子无力改变这种现象虽然进行了激烈的抨击但也只能逃避现实。 《 庄子》一书从文学角度来看不失为一部经典,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微薄感受,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查看更多>>>

篇一:《庄子》读后感

庄子不是一部书,而是一个世界。是的。当看完庄子那些看似荒唐怪异的故事,反复揣摩这其间颠扑不灭的真理,才会发现原来你仅仅只是打开一扇大门,这扇大门通往本真朴质的天之道。人间数千年的悲哀,就在于世人只在世俗中寻求人生真谛,却没有超越世俗到旷野幽邃的宇宙中去寻求大道。庄子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已经跳出三界,站在云端鸟瞰人间沧桑。“独与天地一精一神往来而不傲倪万物。”

庄子就是这样的一性一格达人,他认为天下沉浊,不能讲严正的话,满书缪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他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始无终者为友。庄子一直在讥讽万代颠倒的世界,嘲笑那些为功名利禄蝇营狗苟之徒,讽刺那些为眼前蝇头小利毁坏天人和谐的小人。那些谋取权力之人以心灵的残缺和人格的扭曲来换取世俗所谓的福气,而庄子却宁愿做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的老龟,也不愿做供在高堂的占卜龟壳。庄子的飘逸和洒脱,正是他卓尔不群、高傲不羁的一性一格魅力托起的自一由天空。在《庄子》天下篇中,阐述了最高的学问是探讨宇宙和人生本原的学问。

打开庄子的世界,有限的内篇无不昭昭弘道,万物依天道而行。何谓万道之本源?唯道。何为万物之源泉?唯道。人生本原又何在?庄子微笑轻轻点拨——人最大的智慧是意识到自己的渺小,人生不过蚁一穴一一梦。柏拉图说,人的灵魂来自一个完美的家园,那里没有我们这个世界的污秽丑陋,只有纯净和美丽。灵魂来到这个世界漂泊很久,寄居在一个躯壳里,忘记了自己从哪里来,也忘记了家乡的一切。每当他看到、听到感受到这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就会不由自主的感动,会觉得非常舒畅亲切。他知道那些美好的东西,来自他的故园,于是他的一生都极力的追寻那种回忆的感觉,不断朝自己的故乡跋涉。依真一性一生存是庄学的核心。可我们都在人为的魔圈中生存,一切都是人为,我们早已迷失本一性一。

我们要做的就是寻找美好的本一性一世界。乘着庄子自然的箫声寻找那失落的世界吧,人的生命历程就是灵魂踏上寻找美丽故乡的归途。

篇二:庄子读后感

最初知道庄子,是从父亲嘴里那个《庄周梦蝶》的故事开始的。从此,那只舞动着绚丽的羽翅、翩翩起舞的蝴蝶便在我的小脑袋里不停地飞呀飞,让儿时的梦中有了一次次醉心的微笑。

如今的我,最喜欢在深夜,燃一盏孤灯,品一杯香茗,握一卷《庄子》,反复揣摩“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

查看更多>>>

庄子秋水读后感(一)

【秋水】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至于北海望洋向若叹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尚书】曰:满招损,谦得益人们无论身处何种状态,面对人或事,都应该本着谦逊的态度。狂妄自大,骄傲自满,是人一性一劣根的体现,不宜提倡。

文章开始,河伯骄傲自满的情绪达到了极至。一个尽字充分体现了此时的河伯片面的、绝对的、主观的看问题、看这繁复的大千世界!孰不知,此时的河伯只是身处无数江河之一的黄河河伯在有限的空间里,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使河伯过于自负,这是一种见识的浅陋。

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无论观察人或物都要用全面的、客观的,发展的观点。只站在个人主观的、狭隘的立场上看问题,就会犯河伯那样的错误。我们更不能骄傲自满。为自己取得点滴成绩而得意忘形。要跳出自身主观的狭隘圈子,开阔视野。骄傲的人是难以有所作为的。

河伯至北海,面对无垠的大海,在现实面前惭愧自责。这种勇于纠正自己错误,谦虚的态度是可贵的。今天更应提倡。画家齐白石,当看到明代徐渭的画作时,佩服得五体投地,遂刻了一方印章甘为青藤门下走狗其虔诚、谦虚的态度令人敬仰。通过他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前无古人的一代国画宗师。如果河伯没有改变骄傲的心态,那么,他将永远看不到大海,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将是更加悲哀的!

宇宙之大,人是渺小的,人生是有限的。但是,人类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一性一,既人类应该如何认识外部事物的认知行为是无限的。这也是庄子【秋水】留给后人的中心课题。我们应该怀着膜拜的心,谦虚的向大自然求教,去探讨发现真理。

我们只有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态度,人生之旅才能受益无穷,才能实现人生的理想。虚心学习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巩固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果。才能建设好真正的和谐社会。

庄子秋水读后感(二)

秋水读后感庄子是道家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文章写得出色,善于用寓言来说明一个道理,【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所着,我读了【庄子外篇】中的【秋水】,深有感触。

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秋雨应时而来,百川流入黄河,黄河主流加宽,两岸和河中沙洲之间,辨不清对岸是牛是马,于是河伯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之壮美尽在于此了。河伯顺流东行,到达北海,向东望去,看不见水的尽头。于是河伯改变了沾沾自喜的面容,对海神感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过上百种道理,便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的话,说的正是

查看更多>>>

在初一以来,我们接触了大量的文言文。在我眼中,文言文是一种让我想哭天喊地的文种它需要我们背诵理解几百几千年以前的文字。但才学的《庄子两篇》却让我有种想读下去的欲望。於是我买了《庄子浅说》。我不知道这算不算名著,但这本书让我进一步瞭解了庄子这个人。

整本书都是作者的解说与《庄子》中的文章相结合的,所以不会有什么看不懂的,反而让我对庄子能有更深的认识。陈鼓应的这本书虽然薄薄的,但却胜过那些厚的能砸死人的所谓解说。

在一个混乱的社会里,庄子为人们设计了自处之道。在他所建构的价值世界里,没有任何的勾心斗角,我们可以自得地享受美好的世界。

孔子的学说让我们在太平盛世中悠然自得,但庄子却教我们如何在乱世中生存不求名利,只求心中的自得。

这本书分为生活篇生死篇思想篇三部分。从生活篇中,我瞭解到了庄子的生活十分艰苦,但他却怡然自得。我很好奇他是如何生活下去的,很快,陈鼓应给了我答案庄子把物质生活的需求降到最低的程度,而致力於提升精神生活。

在生活态度上,庄子是顺其自然的。他不会算计別人,而是以一种淡然的心态来看待事物,正如《惠子相梁》中庄子的所为。所以理所当然的,老庄也不沉迷於官名仕途,《逍遥游》也是一种写照。

老庄对生死也有自己的看法。庄周的蝴蝶梦也表达了庄子对死的看法。对于他来说,死,无所畏惧。因为死只是你从大地上来,又回到土里的一种形式。对于死,庄子培养的是一种洒脱的态度。庄子说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由此可知庄子的生死观念并不是消极或出世的,而是一种超然的洒脱。

读了《庄子浅说》,我对庄子有了更深刻的瞭解。我知道我的认识不过是一些小皮毛,不过,即使如此,我对老庄的敬意也只增不减。

千年之后,我再度捧起《庄子》,细细品读,仿佛庄子就站在我身旁,淡然,洒脱。

查看更多>>>

《秋水》是《庄子》中篇幅较长的一篇,全文从河伯与海神若之间的对话开始,以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上的故事结尾,中间又杂以孔子和公孙龙的故事,貌似没有支点的和主题,延续了庄子一贯的风格。但是,看完全文后却不会产生错乱的感觉,因为庄子在其中埋藏了一条隐秘而连绵的线索那就是庄子希望告诉我们的处世态度。

近来,学业开始繁忙起来,难免由心底升起些许急躁,其实静下心来,回头看看却只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免有些沮丧,于此就倍添了对于庄周的羡慕。在他看来,世间万物或大或小,都因为命运的限制而不能看清自己,就像河伯一样。人属毫末,只需安于自然天道就好。譬如海神说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又说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尔将可与语大理矣。有时人生的迷雾只缘身在此山中,参悟了大道,就不再迷惘了,孔子在匡的游历正是这样一个例子。

最后,庄子与惠施的故事放在这里也就不显得突兀了。对于庄周来说,河流比之沧海、人比之万物、天下比之天地,都是毫末,对于天下的争夺和名望的博取更是嗤之以鼻,因为他们是在以有限的智慧去追求对他们本身来说过于大的东西。如此,我也了解了我的繁忙与疲敝,只是我追求的窥度了而已,要适度,要控制膨胀的欲望才行啊。

但是,我还是不得不说,庄子所说容易让人想起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看来也只能是浅尝辄止了

查看更多>>>

《庄子心得》是于丹对庄子的思想以通俗的文字传达给读者的一本书。在没看这本书之前,我对庄子的印象就是逍遥游,并顾名思义地认为他持的是一种无所谓的生活态度,以致他觉得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最好的一种生活状态。其实,在我看完这本书之后,才真正理解庄子心中的逍遥游是什么。 确实,逍遥游是庄子眼中最高的人生境界,他并不仅仅是说追求生活上的逍遥,更是追求心态上的逍遥,从外物中去获得心灵上的自由舒畅,正所谓乘物以遨游。 我喜欢庄子说的一句话外化而内不化,讲的是人不应受外物一切不好的影响而动摇了内心的真实想法。外界的言语,社会的潮流,多多少少会左右着我们的思想,当我们看到别人有一部苹果手机,或者是说看到周围人都热衷于玩切水果游戏,我们是不是有必要去跟风呢?也许你之前生性节俭,或者不爱玩游戏,那么是不是去改变你的习惯呢?其实不然,一旦人容易被外界所影响,那就会迷失了自我,没有了个性,更重要的是,你丢的可能是你最初的梦想。所以,庄子让我懂得了顺应与坚持的道理,顺应当下,不去抱怨,不去盲目追随,遵循自己的本性,坚持自己的原则,人才能活得自在,活得不勉强。 关于生死,庄子的观点给我莫大的释怀,在庄子看来,生与死是一种物质形态的转变而已,人只不过是一团气,死了回到大自然之中,回到他最初到来的地方去。正是这种看似合理的解释,庄子面对妻子的去世才能显得那么坦然淡定,才会击鼓而歌。对待生死,很多人都无法正确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害怕死的到来,不管是自己还是亲人。也许,庄子的生死观是让自己消除恐惧最好的解释,我们不必为死而过度悲戚。 是的,庄子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别有的人生观,让我从心底有种坦然的感觉。我想,逍遥游的精辟之处就在这里吧!

查看更多>>>

  《庄子?秋水篇》以河神和海神这样一个神话故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的认识和作为会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因而很有限。这给了我们一个极大的启示意义,一个人在任何时候任何阶段都不可以不学习,或有学而自满的心态。我们应深知学无止境切勿自满。   人生有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知识要学习,因而我们要学无止境。当我们还是小孩的时候,我们第一要学会走路说话,再就是学会建立对社会的信任感;当我们读小学时,我们要学习语言汉字及其拼音,学习数学加减法。当我们上初中时,我们要开始接触和学习英语,开始接触数学几何、物理知识等等;当我们读高中时,我们要学习更深入的各类科目的课程,以至于能让我达到拔高的境界;到了大学,面向我们的是各类专业性学科,我们要开始深入学习这些以后职业生涯高级工具;当我们工作了,要学习各种职场的行为和方法技巧等。人生也就是因为这样一步步的学习和拓宽,才有了进步和发展,也只有了进步和发展才会使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   时代在进步发展,知识也在不断的更新,我们也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才会跟上时代步伐,不被社会所抛弃,因而不能固步自封要学无止境。马克思说:“事物总处在变化发展中。”如遗传变异,或水生发展到陆生等等。在这个过程中,适应环境的就生存下来,不适应环境的就被自然淘汰。人生活在社会中也是这样,一出生,慢慢学会走路、说话,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接触到各种事物,要不断学习很多的东西,如处理日常事物、人际关系等等。有的人善于了解、学习,于是在各种环境中都能应付自如,游刃有余。有的人却固步自封,懒于了解、学习,结果遇事时不知所措,被时代、社会所抛弃。

这样的例子可谓屡见不鲜,数不胜数。孔子集群贤之大成,振玉声金,却仍不断地学习,其“三人行,必有我师”就是他行动的一个写照!若非如此,孔子能从百家中脱颖而出成为儒家的创始人吗?跨栏飞人刘翔,虽有飞人之称,但仍毫不怠懈训练,为了向更高的目标挺进 查看更多>>>

有些人身游四方,但是他的心灵未必行之千里;有些人即使身有所役,心却也可以无所束缚。而庄子正是这样一个可以游心的人。

说他游心、无所束,其实是觉得他是一个内心很少受牵绊的人,不被他人的言行所左右,也不受周围的环境所动摇,己喜己悲似乎都不被外界干扰。也许潇洒二字就是为庄子造的吧。

中国历史上,被说是洒脱的人不少,但是他们的洒脱和庄子的似乎不是一个境界。譬如李白,也许李白不是洒脱而是豪迈,他可以看空所有的贬谪和坎坷,但是这些看空终归都是有前提的,都是在自己的仕途中有所阻挠时恢复信心和元气的药剂,假使他一帆风顺,也许就不会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安能使我摧眉折腰事权贵这样的豪言壮语了吧再说其他很多人,兴许多少都是如此,都是在追求名利的道路上折损受伤以后才看开这些东西,但骨子里可能还是希望得到这些东西的,所谓的看开也很有可能是得不到的自我安慰的理由。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也许看开利容易些,但是名,至少在中国的传统思想里,看开名就谈何容易了:赢得生前身后名说出多少代仁人志士的心声啊,著书立言,不都是为了一个名么?

然而,庄子却不是这样,他真的是看破了名和利。对于利,自好理解,在《山木》中他就有回答过,认为人生的困顿不是贫穷,贫穷也不会是人困顿的根源。那么再看名,《秋水》里有一个故事就说明了庄子的态度:他把名,把梁国的相位比作是腐烂的老鼠!

其实,看清了名和利是看清了自己人生所追求的东西,就是看清了自己的真心,不会再为他人的标准而累,不会再为了别人的价值标杆而奔波拼命,也不会为了其他人的眼光而去为难自己去弃自己的真心于不顾。我们可能已经有书读,有书读的已经毕业,毕业了的有了工作,有了工作的有了房子我们不断被别人羡慕着,可是又不断羡慕着别人,总觉得自己离幸福很远,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完成,又总觉得完成了才会更幸福,但是事实呢?等到那些事情完成了,我们真的幸福么?这个大概只有自己知道吧。

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会很努力地去追求一些东西,但是这些所追求的东西是不是出于本心,大概连自己都不会知道,但是确实有很多人,在达到自己的目标的时候反而并不是那么快乐,反而还有点失落,或者没有自己所想象的那么快乐。很多时候,我们就像是去旅行的人,走的太远反而不记得自己为什么而出发,走得太多反而关心一路上的交通、住宿等一些东西多于关心自己的目的地。

为什么要追求自己的真心?其实已经说得很明白了

查看更多>>>
庄子读后感 庄子读后感范文 庄子品读后感 庄子送葬读后感 庄子读后感900字 庄子读后感1000字 庄子读后感300字 《庄子》读后感3000字 《庄子》读后感1500字 庄子读后感500字 庄子读后感600字
庄子的草帽读后感 庄子读后感400字 庄子读后感700字 庄子读后感800字 庄子思想读后感 庄子扇坟读后感 庄子读后感范文900字 庄子秋水读后感8000字 庄子读后感范文1000字 庄子读后感范文800字 庄子读后感范文1500字 庄子读后感范文500字 庄子读后感范文700字 庄子送葬读后感800字 庄子哲学读后感2000字 庄子读后感范文600字 庄子列御寇射箭读后感 盗亦有道庄子读后感 庄子永恒的乡愁读后感
展开更多
庄子读后感200字

当我们阅读书籍的时候往往能够从中获益,庄子读后感200字栏目为您提供小学生庄子读后感200字、初中生庄子读后感200字、高中生庄子读后感200字等,感谢您的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