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读后感1000字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这是《红楼梦》中的一句谚语。秦二世而亡,阿房宫早已被项羽一把火化为冷烟寒灰,但在往事越千年后,人们并没有忘记它,可见秦始皇之皇泽是长久的。

当然,这里加了引号的皇泽,只具讽刺意义。秦始皇修建阿房宫,从反面给后人留下多少思考,多少教训!清初诗人阎尔梅(1603-1661)曾漂泊西北天地间,考察秦王朝的种种遗迹。他在《题阿房宫故址》诗中写道:渭水云何像汉津?浪言营室拟星辰。员峤妄遗童男女,方士虚称善鬼神。博浪不能搜大盗,深宫徒自饰真人。南山未表辒辌臭,真得长沙着《过秦》。(《白耳山人诗集》卷六)虽然诗中用典,但翻翻《史记》或任何一种中国通史,我们就能够知道,秦始皇妄图长生不死,活到万岁千秋,享尽人间富贵。相传其所建阿房宫,东西宽五百步,南北长五十丈,宫中可立五丈夫高的大旗,能容纳一万余人。迷信方士,求不死之药,但在死神面前,毕竟感到茫然,于是以建造长眠之所骊山墓。光这两项工程,就动用了不下70万的役夫和刑徒,而当时全国人口也不过二千万左右。这种倒行逆施,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秦王朝土崩瓦解。西汉文学家贾谊(前201-前169)曾作《过秦论》三篇,总结秦王朝灭亡的教训指出其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这自然是不错的,但结论仍嫌笼统,以阿房宫立论,把秦朝来亡的教训,用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尖锐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从而鸣起历史警钟的,是唐代文学家杜牧(803-852)。公元825年,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恕人怨,杜牧拍案而起,作《阿房宫赋》讽时济世。由于他是在触及现实政治敏感神经的高度上,去探索历史经验的,结论也就特别发人深思:呜呼!------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就是说,灭亡秦朝的,是秦朝自身,秦朝人来不及给自己唱挽歌,而后人给他唱挽歌,却又不吸取历史教训,遂使更后的人又为后人唱挽歌了。

这个结论多么深刻。秦始皇死后辒辌臭载尸之车,令人掩鼻,秦二世被迫自杀,真乃死于非命,就此而论,秦皇父子,均属不幸。但是哀其不幸,怒其腐败!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统一的中央王朝,秦王朝只有十五年的寿命,可谓短祚。何以故?腐败的规模固然空前,速度也令人瞠目。阿房宫堪称是秦王朝的窗口,读一读《阿房宫赋》的描述,我们就不难想见,秦朝是如何将民脂民膏、百姓血肉任意榨取、吞噬,而挥霍于遮天蔽日的宫阙之中的

查看更多>>>

三尺讲台,一支粉笔,几十年光阴,优秀的教师要学会为之后的教学内容编写教案。写教案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写出教案中的细节呢?下面是范文资讯网为你精心整理的“阿房宫赋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阿房宫赋教案 篇1

自读要求

1.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2.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学习重点

文章一、二节

自读程序

1.读注释,了解文章写作背景。

2.熟读教材,依据课下注释,梳通文意。

3.再读教材,总体把握文章内容,根据赋的特点,找出“体物”与“写志”部分。

第一步总体把握:全文分为两部分,即“体物”部分,包括1、2两段;与“写志”部分包括3、4两段。

第二步反复研读“体物”部分,即1、2段,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要求熟读成诵。

第三步细致研读“写志”部分即3、4两段,弄清彼此之间及与前一部分相辅相成的关系。

4.品读比较。对文体特征、表现手法、思想内容进行拓展,并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一步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用意。

第二步感悟文章的艺术概括力。

自读点拨:

一、解题(教材补充注释1内容):

阿房宫,秦始皇所建造的宫苑,故址在今西安市阿房村。《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全部工程秦灭亡时犹未完成。阿房者,一说:“此以其形名宫也,言其四阿旁广也。”(《史记·秦始皇本纪》索隐)为了建筑阿房宫,秦发“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工程浩大,耗费民力财力极多,加剧了当时的社会危机,促使农民起义的爆发。秦亡后,此宫为项羽所焚,现尚存夯台基。

这个历史教训,就是杜牧在赋中所表现的讽喻意义。

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它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起来,《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到汉代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赋者,铺者;铺采 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它铺陈文采,描写事物,以抒写情志,重视辞藻和押韵,以铺陈、对比、对偶、夸张等传统技法为主,文章显得整齐和谐,清新流畅而又具有磅

查看更多>>>

教学目的 1.领会本文骈散兼行,音韵流畅的艺术风格。 2.理解本文详略适宜的写作特点。 3.体会本篇的铺排手法和代古讽今的作用,以及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 4.理解并归纳“一、爱、取、族、焉、而、天”等词语的用法。 5.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明确运用想象,夸张等多种手法具体描写阿房宫这一艺术形象,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加强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2.理解文章内容并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秦代时,秦始皇嫌都城咸阳人多,原来的宫廷狭小,就在谓南营造新宫,面积庞大,隔离天日,到秦之都没有完工。直到项羽带兵攻入咸阳,一把火将它烧毁,据说大火足足烧了三个月不灭。这座庞大的宫殿建筑群现在只剩下夯工和台基,它就是阿房宫。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牧的《阿房宫赋》。 二、解题 1.文体 “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中间的一种体裁。《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体物写志,是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铺的手法。 赋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时注重铺陈和夸张;结尾多发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多个阶段。本文属于文赋。 2.背景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此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风雨飘摇。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杜牧此文意在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总结秦王朝骄奢遥逸终政亡国的历史教训,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唐朝统治者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 三、整体把握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熟悉课文。 3.学生对照书下注释疏通例文,划出疑难。 四、指导学生自读1、2段 (一)第1段: 1.第一层:“六五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写了阿房宫的背景。 重点词: 兀:形——动,被砍光。 一:名——动,统一。 学生背诵。 2.第二层:覆压三百余里。 写阿房宫的面积。 学生背诵。 3.第三层: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写规模气势。 重点词;北构而西折:北、西 名——状 直走咸阳:趋向。 学生背诵。 4.第四层;五步一楼……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写阿房宫的楼阁廊檐。 重点词: 钩心斗争:古今异义。

查看更多>>>

  《赤壁赋》读后感1000字   赤壁巍峨,何其雄伟也!江水浩浩,奔流无尽也!念吾尝诵苏子之文于昔之二载,其气魄之浑,胸襟之博,数励吾于孤寂之际,困逆之中.泛舟楫于湖光山色之中,颇羡古仁人潇洒凛凛之气.何也?盖怜东坡之"山水清风"之道也.今余复追"赤壁"之梦,亦不免为之所感,叹其乾坤之势也.   夫吾辈于生之莫足数十载耳.然余尝无一日未曾尽"声色犬吠"之娱也.十年苦读,劳之戚戚,穷吾力于专注,屏余情于万物.何也?岂非求生之极所也?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然则何故吾非取其极邪?或曰:"吾生之道,莫过于穷吾力以求达人之上乘也.辛勤努力,未有一日曾堕待也".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岂不知人生之乐道并非极声色之绝也.清风明月,以其不变之道而观之,则世间各物岂非吾之所属而为之所享乎?位高权重,视听娱乐,正如人衣着华贵.仅供他人观之耳.然其奔波艰苦,可曾一日得其山水之乐欤?侣鱼虾而有麋鹿,以天地,清风,明月,草木为伴.其真下于极吾穷乏者乎?矧遥观光阴之逝,快也.吾生之乐,短也.与其倾一生以达极乐,莫不如弃斗争拼杀之念以享受独身耳!此乃吾观赤壁之赋以悟吾生之道也.   嗟夫,天地生命之乐,在乎于吾理悟生活之道也.其所实意,却在诸君之心哉.倾注吾生之力,以求足吾之生之道.如此,可以无悔矣.弗然,则只增笑耳!

  翻译:   赤壁山的巍峨,是那么雄伟壮丽的!其水面上的浩荡江水,奔流滚滚没有尽头!想到我曾经在两年之前朗诵过苏轼的文章,他的气魄的雄浑,胸襟的广博,多次在我处于孤独寂寞或者困难逆境之中激励我奋进.我划着小船欣赏在湖面美丽的景色之中,十分羡慕古代仁义的人们潇洒和威风的气概,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喜爱苏东坡"山水清风"的道理啊.现在我又再次寻追"赤壁"的梦境,还是免不了被它所感动,赞叹它具有乾坤的气势啊!   其实我们的生命不过几十年罢了.但是我没有一天不是穷尽在生活的"多彩"之中.多年的刻苦 查看更多>>>

赤壁赋读后感(一)

苏子前【赤壁赋】依在下看来,说明了两点:一是对稀缺一性一资源,或竞争一性一资源,或有物权的资源,其一,不能去争,因为或力有不逮,争之枉然,或得罪于人,引祸上身;其二,不应去争,或得不偿失,或得而复失,或得之又如何?!峻是公共资源,或非稀缺一性一、竞争一性一资源,或尚未明确物权的资源,应该多而且不灭(或曰永恒),如山水与明月,你可以尽情地多看几眼,多呼吸几口,或者说只要你愿意,简直可以岔着搞,这是不会有什么非异的,也不会招致怨恨的。不过值得说明的是,山水如今已成稀缺一性一、竞争一性一和有物权的资源了,欣赏是要付费的,而且所费不低;但在宋时,大抵是free的,可以尽情享用。以此看来,我们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完全是什么宣传的全面提高啊。以上两点,很有些于世无争、与人方便,居高临下、超然物外的意思,很高、很雅、很潇洒!

苏子之【赤壁赋】,无论是从文学艺术上,还是从哲学思想上,那都冇得说,前人的分析与夸赞已汗牛充栋了,我也没必要狗尾续貂了,但现实生活里,是欣赏者众,笃行者无(而不是少),即使是佛道,乃至作赋者本人,概莫能外。难道是作为最高级、最智慧动物的人,愚钝而不开化吗?非也。问题的关键恰恰是,除了最高级、最智慧限定语之外,人就一动物(这简直俗不可耐,但也是没办法的事)。是动物就要生存,而生存是要资源的,这些资源除了免费、开放一性一质的非稀缺一性一、竞争一性一资源之外,绝大部分都是要钱、甚至要命的稀缺一性一、竞争一性一资源啊!明月毕竟只可怡情,而不能饱肚矣。这决定了人往往是被型的,而非自我的。更何况,人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活得好一点!筐不是还要争一柱香吗?所以,即使象苏子这样美轮美奂之赋,大概也无法智人于既昏、救民于水火啊!

赤壁赋读后感(二)

赤壁者,昔孙刘计施祝融败强曹之所也。其确然所在,古来众说不一。东坡居士二游之文词,光绝千古,然或曰是处也,非真赤壁。呜呼!然则真也假也,又何妨焉?得享妙文佳句,即实所咏者乃庭中石山,又何憾乎?人有穷推苦测者,乃舍本逐末,惑矣。又有自命不凡者,以己之慧目鉴人之得失,嗤笑不已,殊不知有识之士反讥之矣,夫复何言?

少时吟诵东坡之前赤壁赋,如杭一苇于流水之上,随波转折,任意西东,进退无不宛转如意,疑乃御风。文章佳妙,字字如珠如玑,如檀如麝,见之忘俗,读之解忧,清音不绝,齿颊余香。沐江上之清风,玩山间之明月,乐趣无

查看更多>>>

洛神赋读后感(一)

君王不得为天下,半为当时赋洛神。

这是晚唐诗人李商隐写的关于曹植的诗。他是说曹子建终生不得志,不能为国一展雄才,多半是因他当年写了【洛神赋】表达了他对嫂子,甄妃,甄皇后的极为热烈的柏拉图式的一爱一情。

一精一晋山水派大诗人谢灵运曾说:天下诗才有一石,曹子建一人占八斗,我谢某人占一斗半,剩那半斗留给别人吧!我看这基本上是胡说八道。除了自吹之外,也过分的吹捧了曹植。乃父曹一操一,乃兄曹丕都是诗歌大家,曹一操一在诗歌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并不比曹植差什么。更不要说还有建安七子,竹林七贤了。不知什么原因曹丕明知其弟恋嫂,偏把甄妃用过的玉镂金带枕赐给了曹植。此时甄后早已残死。你去想吧,你不是情种吗?想到死,怕是也想不出什么明堂!这好像是一种一精一神折磨。吃饭时曹丕让甄氏所生的明帝曹睿陪同皇叔,曹植一见明帝,不但睹物思人,而且见侄子思嫂子,为什么曹植又叫陈思王呢?妙在那个思字。于是他写成【感甄赋】,明帝觉得太不雅观,才改成【洛神赋】,很快地出现了大批抄本,一时洛一陽一纸贵。

问题在于这篇名作,很难读懂,千百年来后人没能完全彻底读懂。读【洛神赋】就像走进漫无边际的迷雾之中。是讴歌洛神,还是怀恋嫂嫂?是耶?非也?文辞流光溢彩,曹子建把洛神描绘成天地之间就这一女人合乎黄金分割原理。洛神也对他秋波频频,难割难舍,最终还是飘然而去。留给这位风一流王一爷的只是无限的哀伤,日坐愁城。

本来乃父魏王曹一操一,见他才思敏捷,抱负不凡,有意立他为世子,但他却放一浪一形骸,骄恣不法,擅开司马门,这使乃父大为失望。

看不到曹植有什么政治才能,有什么军事斗争高招,因为命运对他似乎有点不公平,使他这个天皇贵胄不能立足于庙堂,才使他的诗才发挥到了极致。此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他的最主要的贡献是【五言诗】。

梅兰芳博士也曾演出过【洛神】,当年曾迷倒无数观众。【洛神】这出京剧留给我的印象是如诗如画,如梦如雾,如仙如幻,人美,景美,情更美!好在这出京剧还有音配像可看,弥补了一份遗憾。

洛神赋读后感(二)

这是曹植为一代皇后甄氏写的一首赋,他几乎把所有美好的词都用在了甄氏身上,可谓有感而发,因曹植深深地一爱一着甄氏,但是,甄氏是曹植的哥哥曹丕的老婆,即曹植的亲嫂子。在历史上这种事情并不少见,然而,当时曹丕的政治势力要比曹植的大得多,岂能让他夺一爱一,曹植因一爱一甄氏差点引来杀身之祸。不仅曹植暗恋甄氏

查看更多>>>

后赤壁赋读后感范文一

元旦假期,和女儿一起读了《后赤壁赋》。女儿已学了《前赤壁赋》,似乎学得不错,那就不妨将《后赤壁赋》也学了。我拿出我读中学时父亲为我买的那本《古文观止译注》(阴法鲁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版)。我们将《后赤壁赋》朗读了许多遍,我再讲解了文意,女儿学得挺认真,我很高兴。

《后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被贬谪黄州时所作的一篇散文,是《前赤壁赋》的续篇。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写的是孟冬江岸上的活动,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大不相同了。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后赋则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都给人以壮阔而自然的美的享受。

《后赤壁赋》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写黄泥坂夜游,写初冬月夜之景与踏月之乐,为游赤壁作铺垫。第二层次描写复游赤壁的景色和过程,发出了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慨叹,抒发自己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种种郁闷之意,影射了当时政治环境的险恶。第三层次写了游后入睡梦见曾化为孤鹤的道士。神秘梦幻表露了作者内心的苦闷。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非但无济于事,反而给他心灵深处的创伤又添上新的痛楚。南柯一梦后又回到了令人压抑的现实,前途、理想、抱负又在哪里呢?

《后赤壁赋》读后感范文二

苏轼应是北宋最为文采斐然的文豪,一位具有颇多艺术成就的艺术家。他虽然具有极高的文学天赋和艺术天赋,但较少政治天赋,因而在当时北宋政政坛踉踉跄跄,举步维艰。

他少承父训,饱读儒学,想以此济天下,度苍生,年仅二十岁中进士,后官至礼部尚书。但他缺少敏锐的政治触觉和为官之术,所以除少数几个志同的挚友外,并不受当时官场的欢迎。

苏轼思想上受老庄影响较大,安于传统,排斥新政,这首先让王安石老大不愿,但王宰相毕竟是一位很有胸襟的政治家,也比较赏识苏轼之才,对其并未如何。然苏轼自己感到政治理想难以实现,便主动请求外调,先后任密州、徐州、湖州太守。但王安石为了新法的推行,用了一批表示支持新法的所谓新锐勇进之人,实际上这些人并非真为推行新法富民强国,而是借此政见分歧排除异己,巩固政坛地位。苏轼的几句牢骚惹恼了他们,此辈便狂吠着要置苏轼于死地。此中以御史中丞李定尤甚,数苏轼四大罪状,要求皇上大明诛赏,以示天下,其实李定的慷慨陈词,只不过是把苏轼作为逆

查看更多>>>

前赤壁赋读后感(一)

苏东坡为宋朝豪放派词风的一代大师,其作品风格豪迈、视野广阔、个一性一鲜明、意趣横生,其赋一如其词,力改堆陈铺就之风,直抒胸臆、娓娓道来,看似随手拈来,实则深思熟虑。其中【前赤壁赋】在托物咏志、借景抒情方面堪称一绝。其中一段,反复诵读,颇感包含一着某种真理,初具辩证唯物主义的雏形。内容如下,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呼?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呼!唯江上之清风与山中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

作者有感于天地之美、山川之丽,对自然及事物发展变化的内部规律亦感悟颇深,设使当时,苏东坡顺其感悟,发展开来,说不定就此能挖掘出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缆线,逐渐延伸、发展、导引出一个系统的光明工程。当时,作者并未意识到他的这种朴素的、朦胧的唯物史观,就象当年曹雪芹原创【红楼梦】时,并未意识到他的作品对封建制度有所抨击和鞭笞一样,否则,我们这些后人一提哲学的源头不该是西方的先哲先贤,岂不哀哉。

联想到我们自身,经过临床的历练,潜移默化中也曾略有得失、略有收获、略有感悟,有了感想,不能及时捕捉灵感的蛛丝马迹,那么,感悟和收获如一缕青烟,随风而逝,你永远站在你自己原来的位置上徘徊,留下的是一片唏嘘、一些感慨、一声叹息。如,早在10年前,笔者就写过一篇题为【解磷定胃内给药辅助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疗效的观察】发表于【护理学杂志】上,限于当时条件,未作进一步的探讨。2003年,省护理专家来我院考察工作,偶然看到这篇文章,建议设立科研课题,进行网上检索时,被告知此科研由他人于2002年在河北省鉴定。

与其明日无悔,不如今日无憾,每一个收获都是一条绵延的蛛丝,你可能以此为契机,细细编织你的理想和希望,也可能以此为诱饵,使数不清的污垢和尘埃封存着你的灵魂,由此,印证了哲人们的箴言:真理和谬误,只差一步。

前赤壁赋读后感(二)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通过苏子和客人的对话,表达了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通过学习【前赤壁赋】,我觉得人不管在怎样的环境里,都应该乐观的面对人生、充份地享受生活。像苏轼那样,既不用羡慕长江没有穷尽,也不用哀叹人生的短促。因为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人人都会经历的,所以我们就不用哀叹这短促的人生

查看更多>>>

苏轼《前赤壁赋》读后感

在苏轼的作品中,经常能看到他使用水月的意象,比如他的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会挽雕弓如满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缺月挂疏桐寂寞沙洲冷;他的诗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再比如这篇古文中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可见,苏轼在诗词文中,有不少将情感寄寓水月之上,恰好这些又都是广为流传的名句,然而,我觉得只有在《前赤壁赋》中,他才将他的水月人生完美地展现给了我们。

在秋高气爽的傍晚,苏轼和朋友泛舟游于赤壁矶下,有温柔的小风伴着他们小酌,有明月在宽阔的天水之间陪伴,他们的心情可想而知,是喜悦欢乐的,是超脱于人世间,清清爽爽的,但是友人呜咽的箫声让他由乐转悲,原来是借赤壁矶的赤壁之名,感慨英雄不再,人生短暂,身遭放逐的悲凉。有人说这友人是杨世昌,也有人说是作者故意假借一个人说出自己心情的另一面,其实是苏轼双重人格的展现。这些观点并非没有道理,但是我想重点不在这里,而在他字里行间所表达出的情感。

此时正是宋神宗元丰五年,他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还未从几个月的牢狱阴影中走出来。一颗受过伤的心怎样愈合,尤其是经历大的挫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有的人干脆认命,庸庸碌碌了此残生;有的人就此沉沦,一蹶不振;苏轼选择的是自然疗法,将自己放置自然环境中,安置好白天的差事,夜晚独荡小舟,让清风明月与江水抚平心灵的伤痛,暂时逃离世间的伤害,还好有包容万物的月光与永不停滞的江水,让这颗心被天地容纳、涤净、丰富,然后再放归世间忍受苦难。因为世间有美好的事物,才让人觉得可以忍受。

但是身处如此宁静、辽阔、爽朗的明月夜,飘荡在小舟中,看到明月圆缺有时,想到自己悲苦的经历,却也如此相似,明月还是那轮关照古今的明月,有多少有雄心抱负之人对它倾吐哀愁,历史的江水滔滔不绝,唐人张若虚问道: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鉴古知今,就是曹操这位乱世枭雄,即使人们对他褒贬不一,也随风而逝,功名与过失一样消失殆尽,于他而言,无影无踪,反观自身,虽年富力壮,被放逐于江湖之中,人生如沧海一粟,如蜉蝣一瞬间,把大把的生命留在这漂泊之中。其实他的内心是很悲痛的,却又无可奈何。终有一日,他换了一种思维,瞬间明白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的道理,开始向自然学习自适

查看更多>>>

《漫游水晶宫》这本书让我有了一个长大以后当一个海洋生物学家,穿着漂亮的潜水衣去探索大海的秘密的愿望。我要让鲨鱼变得温柔、让珊瑚铺在海底、让海水为人类造福、让海底世界成为我们人类的乐园

tags:《漫游水晶宫》读后感

查看更多>>>
阿房宫赋教案 苏州赋读后感 洛神赋读后感1000字 照金赋读后感 赤壁赋读后感 后赤壁赋读后感1000字 写《子虚上林赋》读后感 秋色赋读后感550字 秋声赋读后感200字 茶花赋读后感200字 茶花赋读后感2500字
赤壁赋前后读后感1000字 洛神赋读后感1500字 秋声赋读后感了500字 左思三都赋读后感 布达拉宫读后感1000字 赋得永久的悔读后感110字 布达拉宫读后感 司马相如长门赋读后感 凡尔赛宫课文读后感 扮鬼脸宫部美幸读后感 青鸟中夜宫的读后感50字 布达拉宫读后感900字 布达拉宫读后感800字 布达拉宫读后感600字 布达拉宫读后感700字 布达拉宫读后感500字 布达拉宫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1000字 1000米读后感
展开更多
阿房宫赋读后感1000字

当我们阅读书籍的时候往往能够从中获益,阿房宫赋读后感1000字栏目为您提供小学生阿房宫赋读后感1000字、初中生阿房宫赋读后感1000字、高中生阿房宫赋读后感1000字等,感谢您的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