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选择一个小组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的情景作为教学素材,分两个层次安排教学内容。第一层次先放手让学生从多种角度用数据描述各组套中的情况,在尝试中促使学生产生求平均数的心理需求。第二层次则倡导让学生自主探索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然后安排交流。在第二层次里有两个重点:一是通过条形统计图中涂色方块的移多补少,直观地揭示平均数的意义。二是揭示“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想想做做”中既安排了巩固求平均数计算方法的练习,也安排了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的练习。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教学准备:光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玩过套圈的游戏吗?(boys and qirls, have you ever play games like this ,look…)
2、谈话:看,三年级第一小组的同学进行了男、女生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下面的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光盘出示)
3、从图中你知道了些什么?(what do you know in the picture?)和同桌说一说,指名回答,相机板书:(tell your partner) who want to say? Tell us please .男生:6+9+7+6=28(个)女生:10+4+7+5+4=30(个)
4、提问: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
男生套中28个,女生套中30个。是不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女生中有人最多套中10个。是不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Are you agree? Is it fair?
指名回答,追问:那怎样比才公平呢?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提问:怎样才能说明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please share your method with your partner,ok?)(要分别求出男生、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
2、提问: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
小组再讨论,(first, you can discu in your group; then you can share your method with your partner.)交流:please tell us your method.
(1)移多补少法。提问:怎么移?移动以后的每人7个表示什么意思?谁能给这个方法起个名字?
(2)先求和,再求平均数法。(板书:28/4=7(个))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除以4?
3、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是不是每人都套中7个?
4、提问:观察平均数“7”和每个男生套中的个数,你发现了什么?(平均数比每人套中的个数中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
5、那你能根据这个规律来猜猜看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指名回答。 Can you gue?
谁猜得最准确呢?你是怎么知道的?把你的方法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Who is right? How do you know?板书:30/5=6
追问:为什么除以5?
6、提问:现在你知道男生套得准,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了吗?
7、小结:刚才我们学会了用移多补少法和先求和、再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平均数,准确地知道了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时,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选择最恰当的方法。
三、练习巩固,学以致用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三筒铅笔。谈话:你能知道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几枝铅笔吗?先分别数数。
提问:怎样求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同桌讨论,指名回答。
谈话:这两种方法都能得出平均数,你喜欢用哪一种,就用哪一种。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校对讨论:平均数“18”和每根丝带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3、做“想想做做”第3题。光盘出示题目。
在小组内讨论。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1)仔细观察统计图,互相说说你知道些什么。(2)指名回答问题(1)。
(3)把第(2)个问题解答在练习本上。(4)提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板书:平均数
你对平均数有什么看法?
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2、(手指一组同学)提问:要想知道这一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怎么办?指名回答。
请同学们课后去量一量自己的身高,在小组里交流并求出你们小组成员的平均身高。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思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
3、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秒表、绳子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我听体育老师贾老师说咱们班的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的6名同学的“跳绳”成绩挺不错的'!我很想知道两个小组,哪个更好些?有什么办法?
生:比赛,在规定1分钟内看哪个小组跳的总数多,就是胜利者。
师:哦,好建议。不过,一节课只有40分钟,谁来出个好主意,在短时间内得出结果?
生:6人一起跳,分组数数。
师:哦,好主意!那就按你的方法比赛吧!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引出“平均数”,体验“平均数”产生价值。
6名学生开始比赛,其余学生认真地数着。生汇报,师板书如下:
第一组:82、86、81第二组:78、83、82
师:请同学们以最快的口算算出结果,并汇报补充板书如下:
第一组:82+86+81=249第二组:78+83+82=243
师:(热情洋溢)通过比总数,第一组以248大于243获胜了,恭喜你们(师与他们一一握手表示祝贺,这时发现第二组同学鸦雀无声,面无表情)
师:我加入第二组,让老师也来跳一跳,你们帮我数着。(学生欢呼)
师跳了83下,改板书如下:第二组:78+83+82+(83)=326,现在第二组获胜了吧,你们高兴吗?
生:(议论纷纷,有几个喊叫)不公平的,第二组4个人,当然获胜了。
师(面带疑惑)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时,用比总数办法来决定胜负是不公平的。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比较这两组总体跳绳水平的高低了吗?
(全班寂然无声,学生思索着,半晌,有学生举手了)
生:我在电视上看到过这种类似的情况,比较平均数就可以了。
(这时有很多学生表示赞同,并投去了赞赏的目光)
师:(赞赏)哦,你知道的知识真多,老师佩服你!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师:怎样计算每个组跳绳的平均数呢?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了方法,师要求任选一组说想法)
生1:我用算术法求第一组的平均数,我是这样算的:(82+86+81)/3=83
生2:我从86里拿出3个,给82加1也变成83,给81加2也变成83,每人都是83,那平均数就是83
师:谁听明白了吗?(再指5名学生说)
师:(看着生2)你能给你的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
(由于平时有渗透过这种方法,生2很自然地说出是“移多补少”)
师板书:算术法移多补少法
师小结:刚才生1和生2分别用算术法和移多补少法求出了第一组的平均数是83,那有谁求出第二组的平均数了?
(生摇头,大胆学生说:除不尽的)
师:(乘机)那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生:用我们学过的“估算”
师:好,那你们试试吧!(指1名板演)
板书:(78+83+82+83)/4~81
师:从两组平均数83和81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第一组平均数大,所以还是第一组总体水平好一些。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师:第一组的83表示什么?你怎么理解“83”这个数?
(引导学生明白:“83”是个“虚数”,第一组的83不表示每人真跳了83下,有可能小于83,有可能大于83,还有可能等于83。)
师:通过刚刚的情景,当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时,是谁帮助了咱们?(平均数),那你想对“平均数”说什么心里话?
生(自由发言)生1:平均数,你真厉害,使不公平的事变公平了。
生2:平均数,因为有了你,世界上才会太平
......
4、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师:在平时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
生举例:统计考试成绩需要平均数;平均每月用电量;节目比赛打分用到平均数......
(三)、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1、多媒体呈现:下面是某县1999—xxxx年家庭电脑拥有量的统计图。
图略:1999年350台,2000年600台,xxxx年1000台,xxxx年1600台,xxxx年2500台
(1)求出这五年来,平均每年拥有电脑多少台?
(出现算术法和移多补少法两种方法)
(2)估计一下,到2004年这个县的家庭电脑拥有量是多少?为什么?
(3)从图上你还知道些什么?
2、多媒体呈现一幅统计图,内容为:小刚家每个季度用水分别是16吨、24吨、36吨、27吨
师:请你帮他算一算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应该选择哪个算式?
(1)(16+24+36+27)/4
(2)(16+24+36+27)/12
(3)(16+24+36+27)/365
a、生举手表决
b、师生小结:计算平均数时,得从问题出发去选择正确的总数和总份数后,再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四)、总结评价,提高认识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你觉得这些知识对你以后生活或学习有什么影响或作用?
板书设计
求平均数(算术法移多补少法)
第一组:(82+86+81)/3=83第二组:(78+83+82+83)/4~81
当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时,我们就得看“平均数”。
“平均数”是个“虚数”(大于平均数;小于平均数;等于平均数)“平均数”可用来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能根据简单的数据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体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平均数。
情感态度:向学生渗透统计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进而培养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明确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教法学法
操作法、观察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游戏导入:同学们看过最强大脑吗?今天这节课,老师想在我们选出属于我们班的最强大脑,你们想挑战吗?
出示游戏规则:课件出示数字,学生进行活动,保留游戏结果,待最后揭晓答案。
设计意图:给学生留有神秘猜想的空间,使学生有浓厚的接受新知的兴趣。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一)认识平均数
淘气记住几个数字?
1、引导思考: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是怎么得来的?
2、学生合作交流,反馈
A、移多补少
B、总数÷个数=平均数
3、引出: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6”是匀出来的。
(二)生活中的平均数。
1、学生举例说
2、计算平均数,思考极端数对平均数的影响。
小红语文99分,数学100分,英语95分,平均分多少分?再加一门科学46分,均分会有什么变化?
思考:平均分在什么范围内?大约是多少?并计算平均分。
同桌合作交流,全班汇报。
小结:极端数据会影响平均数的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不过的考试分数例子,来内化极端数字对平均数的影响。这样理解起来更容易。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根据平均数知识,解释现象。
每小组选做一题,小组合作交流思想,全班汇报。
1、评委打分;
2、争做小法官
3、猜年龄
师:揭晓答案:38岁、9岁、8岁、11岁、8岁、12岁、8岁、9岁、8岁、9岁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的体现,但每一个数字都会影响平均数。
4、计算自己记数水平,评选本班最强大脑。
(四)课堂小结
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
板书设计
平均数
移多补少
总数÷个数=平均数
《平均数》 教案这篇文章共2848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使学生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同学们,喜欢玩套圈游戏吗?前几天我校三(1)班举行了套圈比赛,想不想去看看?
2、 (课件)师说:现在是第一小组的男女生进行比赛,每个人套15个圈。第一场单人赛开始了,男生一号队员进场(音乐,情境。)他套中几个?(7)再来看女生1号队员,(音乐。)套中几个?(4)这场比赛几个男生?几个女生?谁套得准一些?男同学为我们男生鼓鼓掌。再来看第二场双人赛,(比赛的音乐)四人同时走出来,同时套,这次比赛,几个男生?几个女生?谁套得准一些?为什么?(7+2=98+5=13)女同学为我们女生鼓鼓掌。第三场团体比赛开始了,哇,来了这么多同学,男生有几个人?女生有几个人?谁获胜?谁先说就先鼓掌。鼓掌完了问:你们男生有没有意见?有意见。(如果学生说因为,老师赶紧引过来你直接告诉大家你有没有意见?你认为哪个队获胜?)看来这场比赛情况比较复杂,怎样可以知道哪个队获胜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三次比赛的数据不能一样。)(套圈图淡去,统计图渐出。)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90~91页的例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2、感知平均数的范围。
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
2、学生:收集自己的身高
教学过程:
一、预学—谈话导入
师: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了以后,要想比较蓝鑫小组和长敏小组哪个小组的成绩好一些,怎么比较呢?
生(预测):比较总分,看看哪个小组的总分高。
生(预测):这样不公平,我们小组三个人,他们小组四个人。
生(预测):应该比较平均成绩。
师:对,应该比较他们两个小组的平均成绩。在我们数学的统计中,平均成绩也有一个名字,它叫做平均数。
每年的四月七日是世界卫生日,环境卫生对我们的身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学校的环保小队利用周末的时间去收集了很多的废旧塑料瓶。出示课件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平均数教案
课件出示自学小贴士,学生独立完成
1、自己想办法找出这几位同学收集的废旧饮料瓶的平均数,你有几种方法来解决。
2、这个平均数表示什么?它是不是实际每个人收集废旧饮料瓶的数量?
3、平均数与这组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独立完成后组内做好分工,在组内交流,看谁说得好,看谁听得认真!
二、互学—小组交流,展示点拨
小组交流
师:已经计算出来的同学,小组可以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你的方法,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做的又对又快!
生(预测):可以通过画图表来解决,每个人先都画出11个,然后将剩下的8个平均分下去,每人就是13个了;
生(预测):把他们每个瓶子用一个圆圈表示,再进行移动,使每个人的瓶子一样多为止,这样把小红的一个移给小兰,小明移两个给小亮,这样每个人就一样多了;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