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

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集锦。

你是不是在找与教案有关的资料呢?堂堂正正一生为师,兢兢业业投身教育,教案可以把学生从广泛的教材中解放出来。教案放在讲台之上,偶尔翻阅一下,可以提示教师循序教学,防止上课时手忙脚乱,经过仔细研究范文资讯网小编特别推荐了题为“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的文章,欢迎本文为大家提供参考!

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篇1)

今天上午第三节我讲了《窗前一株紫丁香》这一课。这是磨课的第一个环节,也算是初试牛刀了。

上课伊始,我以“孩子们你们都见过哪些花?”的问题导入,这一设计联系生活实际,孩子们回答的积极性很高,然后我总结了他们回答的内容并引入“丁香花”,接着在我对丁香花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后引出“紫丁香”,继而板书课题《窗前一株紫丁香》,再请孩子们齐读课题。在评课中听课老师给出“如果出示紫丁香的挂图或者图片效果更佳”的评语。其实我原本想上午上班后打一张紫丁香图片的,可是偏偏不凑巧学校竟然停电了,所以计划泡汤。不过这也表明我事先准备不足,今后一定要吸取教训,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接着我用小黑板出示生字词,复习,用开火车的形式让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机会,评课老师对此也作出“读的形式多且能够照顾到全体学生。”的肯定评语。当然,除了开火车读,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还采用了学生自读、同桌互读并相互纠正、点名指读、生自愿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以及教师范读等读书形式,使孩子们充分认识并熟悉课文。

在文本研读环节,我用问题激发孩子们的思维碰撞,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让他们在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遗憾的是这些都只是我原本的设计,然而实施起

来却是相当的困难。究其缘由,那就是孩子们还没有适应我的这种教学模式。事实上我也是他们的新老师,我知道好多方面还得慢慢磨合。对此我做好了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毕竟习惯都是慢慢养成的。在这节课中我也尝试了让学生自己提问题,但是好多孩子提的问题偏离了文章的主题。当我充满激情的讲解时,看着台下孩子们的反应平平,顿时我也失了劲头。新学期,新班级,的确需要我下功夫好好整治啊。

在结课环节,评课老师给出“如果问学生为什么爱自己的老师,让孩子们自己感受因为老师也爱学生,能指出这种爱是相互的,升华一下会更好。”的评语。我觉得这一点很值得我借鉴。

对于板书方面,评课老师认为我设计的板书比较形象,如果能用彩色粉笔修饰一下会更出彩。至于授课时间我把握的还是不错的,不过我个人认为如果能预留学生练习的时间会更好些。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再接再厉,争取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台阶。

那几个朗读基础好的学生。

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篇2)

教材分析

《一株紫丁香》是一首儿童诗,讲的是小朋友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表达了小朋友赞美老师、热爱老师的一片真情。这首诗充满童真、童心、童味,想象丰富、美好,是教育学生尊师、敬师、爱师的好教材。

设计理念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领悟诗歌的魅力,可以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在读中理解诗歌蕴含的情感,在读中领悟诗歌蕴含的思想,在读中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因此,本设计重视调动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和积极性,重视读的层次性和鉴赏性,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课文的诵读领悟,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激发尊师爱师的感情。

3、在欣赏诗歌中,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在读诗中鉴赏,在鉴赏中读诗。

教学难点

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

课前准备

《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乐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人,启动情感

1、教师模仿儿童语气导入:

静静的深夜,群星在闪耀,老师的房间彻夜明亮。每当我轻轻走过您的窗前,明亮的灯光照耀我心房。

(教师模仿儿童语气导入,以学习伙伴的形式出现,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尽快地进入学习情境。)

2、看着辛勤工作的老师,有一群可爱的孩子为老师栽下了一株紫丁香。让我们一块儿欣赏诗歌《一株紫丁香》。

二、诗文鉴赏,读中悟情

1、教师再次模仿儿童语气:踮起脚尖儿,走进安静的小院,让我们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在老师窗前栽紫丁香为的是什么呢?请大家自由轻声读课文,画出相应的句子,并分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采用充满童真、童心、童味的文中诗句引导学生学习,为学生鉴赏诗文奠定了情感基础,为朗读诗文提供了一个范例。)

2、组内交流,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合作完成口头填空:

“我们栽下一株紫丁香,为的是让绿色的枝叶夜夜;让沙沙的绿叶儿声帮您;让满树盛开的小花感谢您;让花香飘进您的梦里。”

(这一环节的朗读重在引导学生大致读懂文本、了解文本,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差异,掌握的程度有深浅,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恰当地运用了选择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策略,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让每一位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进行训练,体现了学生不同的革新能力。)

3、这些都是孩子们美好的心愿,他们多想把这些心愿送给老师啊!请用你的朗读表达出他们的心愿。

4、小组互表心愿,互相评议,比比谁读得好,选出朗读能手。

(此次赛读没有固定的评判标准,为的是让学生把“心愿”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出来,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张扬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朗读的要求有所提高,赛读的形式调动着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这样的安排,自由度大,能兼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自主性,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5、全班交流,各组推选一名学生,选择其中一小节读给大家听。互评互议,以读代评,读评结合,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教师随机点拨、指导:

⑴第一节:

请学生做踮起脚尖的动作,用轻轻的语气读,体会不打扰老师工作,给老师送一份惊喜的情感。

⑵第二节:

读出亲切的语气、美好的祝愿。

⑶第三节:

抓住“沙沙”“唱歌”“消除”等词语,读出轻柔、亲切的语气。

⑷第四节:

抓住“盛开”“感谢”“挂牵”等词语,读出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⑸引导学生理解“挂牵”:

教师先叙说老师平时挂牵学生或家长挂牵孩子的事例,再让学生举例说,从而理解“挂牵”的意思,体悟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关爱。

⑹小结:

老师的一点一滴洒向学生都是爱,滋润着同学们的心田。你能用朗读表达出对老师的感激和赞美吗?

(利用互评互读的形式使学生读出对老师的尊敬、感激之情,实现读中赏文、品文读诗的整合和读后评价的激励,把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语感。)

⑺第五节:

教师导语引导读文:辛勤的园丁培养新一代。今夜灯光仍在亮,呕心沥血的您在改作业,高大的身影印在您窗前。此时此刻,你想对老师说些什么?用怎样的语气去劝老师休息?

(充满深情、如诗般的导语,启发了学生的想象,拨动了学生的心弦,进一步为学生鉴赏文本服务。)

6、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配上动作朗读全诗。

(此环节是对学生鉴赏诗歌的检测。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自由选择倾诉的对象,用语言和动作抒发对老师的爱戴和赞美之情。)

7、配乐《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指名上讲台朗读全诗。

8、师生一起总结:

窗前的紫丁香消除了老师的寂寞和疲倦,捎去了同学们对老师的感谢和关怀,寄托了同学们对老师的关心、热爱和尊敬。

三、自主作业,拓展感悟

让学生从以下几项作业中,有选择地完成自己感兴趣的两项作业:

1、课内作业(必做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外作业(选做题):

⑴读有关赞美老师、热爱老师的诗歌。

⑵写一段赞美老师、感谢老师的话。

⑶把本首诗编成歌曲唱一唱。

(设计有弹性的作业,按剩余时间的多少选择合适的环节教学,让各个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充分体现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调控水平。)

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篇3)

很早就听同事上过《一株紫丁香》这篇课文,一直记忆犹新。这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优美的小诗,字里行间吐露出孩子们对老师的浓浓问候与感激,让人过目不忘。

课前,我对着自己不到两岁的小女儿读了很多遍,越读越能感觉它的美。“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悄悄地潜入老师的小院,为老师栽种丁香花”的动人形象,活脱脱跃然纸上。“踮起脚尖儿”“夜夜和你作伴”“帮你消除一天的疲劳”“满树盛开的花儿,是我们的笑脸”“休息吧”“让花香飘进你的梦里”字字句句无不表达了孩子们对老师浓浓的爱,深深的情,让人不禁觉得心里是那么的暖,那么的甜!

要想打动学生,首先得打动自己。在我饱含深情的朗读中进入了本课的学习,孩子们被深深地感染。在朗读教学指导中我紧紧扣住打动了我的这些字词让孩子们反复品读,并围绕字词让学生想象情境,如:什么是“踮起脚尖儿”?孩子们为什么要踮起脚尖儿?孩子们纷纷发言:“老师正在批改作业,他们怕打扰了老师!”“孩子们想给老师惊喜,不想被老师发现。”“院子里太安静了,已经很晚了,他们怕惊动了老师。”……孩子们在自己的理解中很自然地改用很轻缓的语气朗读第一小节,情感蕴涵其中。又如:有学生问道“什么是挂牵?”我首先回答“你呀,经常上课因为玩橡皮耽误了听课,让老师怎么能不挂牵?”顺势再问孩子们“老师还会挂牵你们什么呢?”孩子们面面相觑,互相笑笑,不少孩子不好意思的举起了手,“我下课总爱追跑打闹,还受了不少伤,李老师总是挂牵着我提醒着我。”“现在正流行红眼病,我们总不记得及时洗手,老师时刻挂牵着我们,一下课就催我们去洗手。”“我写作业总是三心二意、拖拖拉拉,不能按时完成,老师总是挂牵我,一到写作业就会站在我的旁边提醒我。”“上回我生病了,请了一个星期的假,老师很挂牵我给我打了好几个电话。”…… 想说的孩子越来越多,通过这样真实的生活情境再现,孩子们的情感一下子受到了触动,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读起来自然声情并茂。再如:在理解“让花香飘进老师的梦里”时,我启发学生想象,老师又香又甜的梦里会梦到什么?让学生体会到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表达了师生之间的互爱之情。

一堂课下来,我觉得非常的轻松,不需要过多的指导,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感悟已深深体会到了浓厚的师生情,真正做到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这堂课,也让我再一次有了深刻的感悟:只有自己吃透教材,才能发现文本中别人不能发现的东西。只有自己读好,才能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给学生以示范。以情激情,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悟及体验传导给学生。只有把学生带入教材所描写的情景时,才可能激起学生对文本的情感,学生的朗读才能有声有色。

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篇4)

【案例】

我在上《一株紫丁香》这篇课文,让学生自读完课文后,我出示黑板上的一些生字词想检查学生们自读的情况,突然,有个学生轻声地说:“老师,你有个字写错了。”

我问:“是哪个字呀?”

“‘信’这个字。”

我回头审视了一下黑板上的字,觉得并没有错,就继续问:“错在哪里呀?”他鼓起勇气站起来说:“右半边的‘言’第一横应该最长,可是你没有体现出来。”

我仔细看了一下书上的字,说:“你观察得真细致,确实师老师写错了。谢谢你能告诉老师”说着,我拿起黑板擦,擦去原先的那个字,又重新写了一个标准的。改过后的那个字那样地神气、好看。我再看看那个学生,只见他脸上漾起灿烂的笑容。

【反思】

一、为什么要“在乎学生?”

课堂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如何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一方面要靠教师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要让学生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站在比学生高的角度,居高临下,扮演着不可挑战的知识权威的角色。这种情况的存在,造成了不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产生了压力。学生仍旧在回答自己不愿意回答的问题,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作业,问题是属于教师的,学生是为回答教师的问题而存在的,重视最终获得的知识,轻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等等。这些都反映出我们的课堂教学还缺乏民主,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教学方法上:

教师仍然按照自己的教学习惯,教学程式,思维方式教学,不管教学的对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教师的目标也很明确,就是把自己的思维方式强加于学生,意图在教学的流水线上生产出符合考试规格的“产品”。

2、教师角色上: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比他们有更多的知识。因此,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就成了权威,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也把自己当作至高无上的权威,那么这样会更加拉大师生之间的距离,大大挫伤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

3、教学侧重上:

传统教学中,学生成为教师的附属,教学由此变成了一种单纯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它所注重的是知识,而不是人的发展,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将注意力放在知识上,教师为知识而教,学生为知识而学。这样,最主要的人的发展却被忽视了。而人是有差异的,如果不注意这些,对所有的学生实行“一刀切”,显然是不科学的。

综上所述,缺乏民主的课堂就缺乏生机,就对学生的发展不利。因而,和谐的课堂氛围要做到教学民主,就必须在乎学生。

二、如何“在乎学生”

1、正视自己:

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不能够把自己当作知识的化身。教师拥有的知识确实是比学生多,但我们不能以绝对权威自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作为一个参与者与学生共同研讨问题,让学生觉得老师就是他们中的一员,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珍视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会有利于他们的发展,当学生禁锢自己的时候,可能问题就出在教师身上,这时,我们应该反思自身的想法,而不是苛求学生,当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的时候,老师切不能加以制止,要珍惜学生,对他们这种敢于表现自我,积极思考的行为要加以认可,鼓励。从而使他们敢说,乐说。

3、珍惜时机:

任何教学活动不可能完全按照某个人的想法进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经常会有各种情况产生,面对这些临时出现的情况,教师要把握时机,加以引导,切不可置之不理,横不能粗暴对待。

教学活动中,学生经常出错,而老师也会出错,每一个错往往都蕴藏着一个很好的教学时机,如果我们对学生的错横加指责,对自己的错含糊其辞,那么不光会错失教学时机,而且会拉大师生的心理距离。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板书时就更仔细了,学生也更挑剔了。我想:师生之间的这种共同努力,不能不说是一种教学相长。这完全是因为在乎了学生。如果你也能在乎学生,在乎他们的喜怒哀乐,在乎他们的言行举止,在乎他们的情感态度,像他们在乎老师一样在乎他们,那么我想老师们不再是孤独的演奏者,一定能使课堂响起动听的交响乐。

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篇5)

《一株紫丁香》这篇课文是一首活泼、清新的小诗,诗中一株紫丁香是孩子们的一片心意,是对老师的问候与感激。这株紫丁香不仅仅仅仅是孩子们送给老师的一份珍重的礼物,表达了孩子们对老师的热爱和尊敬,更是一首师生情谊的颂歌,整首小诗恬静、深情,读起来琅琅上口,回味悠长。

整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我用深情的语言描绘秋天景色引出本首小诗,并和学生一齐写课题,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带领他们再次走入课文。在学生解决了生字和正确朗读的基础上,提出两个大问题:孩子们是怎样在老师窗前栽下紫丁香的?孩子们为什么要把这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把课文串起来进行朗读指导,并在朗读中抓住“踮起”“挂牵”等关键词进行明白感悟,读悟结合,然后再回归全文,配乐朗读,拓展延伸中,我还安排了学生交流赞美老师诗句,最后以指导书写“牵、困”两个生字结束教学。

上完课后,我觉得自己的教学流程比较清楚,生字教学、说话、朗读、拓展等环节也都具备,学生上课也很用心投入,课堂气氛较好,因此不禁沾沾自喜。但是经过自己的一番反思,我觉得这堂课的最大失败就是朗读指导不够自然不够深入,有些浮躁、表演的意味。而《一株紫丁香》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是意境优美感人,如果阅读中只停留在表面、夸张的朗读上,那教学真可谓苍白无力。其实,如何让学生进入学习,透过朗读把自己对课文的明白表现出来,构成个性化的朗读,如何在朗读中作到润物细无声的指导。一向是困扰着我的问题。下方就从以下几方面作简单分析:

一、对教材的把握不够深入。

在备课时,我反复研读文本,力求找到一个切入点来指导学生学习,根据教参指示,我设计了“孩子们是怎样在老师窗前栽下紫丁香的?”“孩子们为什么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的窗前?”两个问题,想以这两个问题来整合课文来带动学生阅读。实践下来,这种把文中大意抽象概括出来的问题法,比之前让学生在深情的朗读中,自己感悟要突兀得多。且课文语言易懂,学生能够明白,又何必绕弯子呢?虽然我的设计是精细的所提出的问题也是围绕这篇课文的,但是花了这么多精力寻找的切入点,在实际的课堂中,在学生的朗读中,究竟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学生从中究竟得到了什么?我想,没有这两个问题学生也一样会读得很好。正因我的经验不够,对教材的把握不够准确,因此课堂上我带学生绕了个大弯子。放下了一种智慧,选取了一种才能,放下和选取什么,有时候直接体现出效率。此时我深刻体会到了语文教学务必要讲究实效性。

二、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够了解。

在我们班,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自觉性差距较大,好的学生不用老师点拨,自己就能明白课文,并把它读好。而有的学生则是“举步维艰”处处受阻。这次上课时,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我将2-5小节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朗读汇报时,我也只是做了鼓励性评价,和适当的煽情。许多孩子抑扬顿挫的语气,充满深情地朗读,让课堂增色不少,但这些所谓的“感情朗读”都无疑是个别的好学生给每段诗句贴上的情感标签,而忽略了大部分学生对语言内在含义以及表达方式的体察和训练。如诗句最后一段:“夜深了,星星困得眨眼,老师休息吧,……”当我引导学生观察老师在认真备课的插图时,几个学生竟“哇塞”地叫了起来。本来想用图片引导学生尽快进入课文情境中,岂知学生没能对图片有足够的明白到产生共鸣,故朗读的效果,并不理想。另外很多学生对于“踮起”、“安静”、“夜深了”。这些词语的体会并未深入,只是停留在浅浅的朗读层面。其间,我范读和细致引导显得尤其重要,而我却省去了,导致很多的学生未能真正走入文本。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如沐春风,以读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有意识地为学生打开一扇深入阅读的窗口,从扇扇窗口窥视、捕捉到文字里蕴藏的真情实感,获得阅读的愉悦,从而使

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燃起深读文本的欲望和冲动。这节课我对学生认知水平不够明白,低估了或高估他们的朗读潜质,因此朗读才显得流于形式。我想以后备课的时候我还得再多备备学生。

三、对教学的设计不够创新。

由于第一次接触诗歌的教学,我备课时就顺着原来的教学模式进行设计,一路走过来,虽然各个环节、各个流程清楚整齐,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评课时当李老师提出诗歌的教学就应与其它体裁的'课文教学有所区别,应体现出诗歌独特的意境美和整体感时,我便豁然开朗:我怎样没想到把它设计得诗情画意点,而只把它当成课文来上呢?的确,我们如果能时时有一种创新的意识来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的话,那我们的课堂才会永远充满生命的活力。坚信有了创新的意识,我今后务必会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逐渐构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这也是我一向发奋的目标。

备好一节课需要短期与长期的准备,需要教师对文本、对学生要有深度的钻研、创新的理念,还需要储备更多的相关知识和语言准备,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在课堂里游刃有余,挥洒自如,才能更好地实现课堂的精彩生成。

Fwr816.coM精心推荐

[荐]丁香教学反思精选


有没有撰写教案的高效方法和技巧呢?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身为教师,应该把教案和教学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案有助于教师对班级的实际情况对教案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调整,范文资讯网小编特意为你呈上“丁香教学反思”,希望本页面内容能帮助到您!

丁香教学反思(篇1)

很早就听同事上过《一株紫丁香》这篇课文,一直记忆犹新。这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优美的小诗,字里行间吐露出孩子们对老师的浓浓问候与感激,让人过目不忘。

课前,我对着自己不到两岁的小女儿读了很多遍,越读越能感觉它的美。“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悄悄地潜入老师的小院,为老师栽种丁香花”的动人形象,活脱脱跃然纸上。“踮起脚尖儿”“夜夜和你作伴”“帮你消除一天的疲劳”“满树盛开的花儿,是我们的笑脸”“休息吧”“让花香飘进你的梦里”字字句句无不表达了孩子们对老师浓浓的爱,深深的情,让人不禁觉得心里是那么的暖,那么的甜!

要想打动学生,首先得打动自己。在我饱含深情的朗读中进入了本课的学习,孩子们被深深地感染。在朗读教学指导中我紧紧扣住打动了我的这些字词让孩子们反复品读,并围绕字词让学生想象情境,如:什么是“踮起脚尖儿”?孩子们为什么要踮起脚尖儿?孩子们纷纷发言:“老师正在批改作业,他们怕打扰了老师!”“孩子们想给老师惊喜,不想被老师发现。”“院子里太安静了,已经很晚了,他们怕惊动了老师。”……孩子们在自己的理解中很自然地改用很轻缓的语气朗读第一小节,情感蕴涵其中。又如:有学生问道“什么是挂牵?”我首先回答“你呀,经常上课因为玩橡皮耽误了听课,让老师怎么能不挂牵?”顺势再问孩子们“老师还会挂牵你们什么呢?”孩子们面面相觑,互相笑笑,不少孩子不好意思的举起了手,“我下课总爱追跑打闹,还受了不少伤,李老师总是挂牵着我提醒着我。”“现在正流行红眼病,我们总不记得及时洗手,老师时刻挂牵着我们,一下课就催我们去洗手。”“我写作业总是三心二意、拖拖拉拉,不能按时完成,老师总是挂牵我,一到写作业就会站在我的旁边提醒我。”“上回我生病了,请了一个星期的假,老师很挂牵我给我打了好几个电话。”…… 想说的孩子越来越多,通过这样真实的生活情境再现,孩子们的情感一下子受到了触动,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读起来自然声情并茂。再如:在理解“让花香飘进老师的梦里”时,我启发学生想象,老师又香又甜的梦里会梦到什么?让学生体会到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表达了师生之间的互爱之情。

一堂课下来,我觉得非常的轻松,不需要过多的指导,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感悟已深深体会到了浓厚的师生情,真正做到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这堂课,也让我再一次有了深刻的感悟:只有自己吃透教材,才能发现文本中别人不能发现的东西。只有自己读好,才能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给学生以示范。以情激情,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悟及体验传导给学生。只有把学生带入教材所描写的情景时,才可能激起学生对文本的情感,学生的朗读才能有声有色。

丁香教学反思(篇2)

《丁香结》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宗璞,写的是作者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作者以丁香结象征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我们既有赏花的情调,又有解结的心志。生命给你芬芳的丁香的同时,也给你幽怨的"丁香结"。这就是生活的常态,也是本文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一、重视导入部分的设计。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至关重要,因此我在设计本课的导入环节的时候,从课后的阅读链接入手,通过引导学生吟诵阅读链接中的诗句,引导学生来了解,在古人诗歌的意象中,丁香代表解不开的愁怨,由此引出问题为什么丁香会有这种意象,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丁香被称为丁香结的原因,由此引入课文。

二、以读带讲,边读边悟。

以问题作为牵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自主探究,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精读课文时,通过提出问题“作者眼中的丁香是什么样的?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丁香的?”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浏览等方法,抓住关键词句,总结出作者是通过颜色、形状、香味三方面来描写丁香的,并通过朗读来体会丁香花开的茂密、芬芳,读出作者对丁香的喜爱。

三、联系生活,深入感悟

课文最难理解的就是作者最后的人生感悟,在学生学习这一部分时,通过对比作者眼中的丁香和古代诗人眼中的丁香,让学生明白,丁香原本只是一种植物,之所以会有解不开的愁怨这种意象,是因为看待丁香的人本身就具有愁苦之感,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并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在课文学习中,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衔接不够自然,在学生学习完作者眼中的丁香后,由丁香过渡到丁香结以此来引发作者思考的部分过渡语比较生硬,无法引导学生自然地思考。

2、本课应该引导学生学习在对植物进行描写时,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描写,并写出自己的感情,这个环节由于时间有限,所以布置成了作业,没有及时的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并点评。

3、在课堂教学时,评价语不够丰富,没有针对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从指导者的角度出发,更加注重教学语言和教学设计的流畅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认真学习课堂评价语言,争取恰如其分,及时到位地评价学生。

丁香教学反思(篇3)

《一株紫丁香》这篇课文是一首活泼、清新的小诗,诗中一株紫丁香是孩子们的一片心意,是对老师的问候与感激。这株紫丁香不仅仅是孩子们送给老师的一份珍贵的礼物,表达了孩子们对老师的热爱和尊敬,更是一首师生情谊的颂歌,整首小诗恬静、深情,读起来琅琅上口,回味悠长。

这次我执教的是第二课时教学,整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我用深情的语言描绘秋天景色引出本首小诗,并和学生一起写课题,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带领他们再次走入课文。在学生解决了生字和正确朗读的基础上,提出两个大问题:孩子们是怎样在老师窗前栽下紫丁香的?孩子们为什么要把这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把课文串起来进行朗读指导,并在朗读中抓住“踮起”“ 挂牵”等关键词进行理解感悟,读悟结合,然后再回归全文,配乐朗读,拓展延伸中,我还安排了学生交流赞美老师诗句,最后以指导书写“牵、困”两个生字结束教学。

上完课后,我觉得自己的教学流程比较清楚,生字教学、说话、朗读、拓展等环节也都具备,学生上课也很积极投入,课堂气氛较好,所以不禁沾沾自喜。但是经过自己的一番反思,我觉得这堂课的最大失败就是朗读指导不够自然不够深入,有些浮躁、表演的意味。而《一株紫丁香》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是意境优美感人,如果阅读中只停留在表面、夸张的朗读上,那教学真可谓苍白无力。其实,如何让学生进入学习,通过朗读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表现出来,形成个性化的朗读,如何在朗读中作到润物细无声的指导。一直是困扰着我的问题。下面就从以下几方面作简单分析:

一、对教材的把握不够深入。

在备课时,我反复研读文本,力求找到一个切入点来指导学生学习,根据教参指示,我设计了“孩子们是怎样在老师窗前栽下紫丁香的?”“孩子们为什么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的窗前?”两个问题,想以这两个问题来整合课文来带动学生阅读。实践下来,这种把文中大意抽象概括出来的问题法,比之前让学生在深情的朗读中,自己感悟要突兀得多。且课文语言易懂,学生能够理解,又何必绕弯子呢?虽然我的设计是精细的所提出的问题也是围绕这篇课文的,但是花了这么多精力寻找的切入点,在实际的课堂中,在学生的朗读中,究竟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学生从中究竟得到了什么?我想,没有这两个问题学生也一样会读得很好。因为我的经验不够,对教材的把握不够准确,所以课堂上我带学生绕了个大弯子。放弃了一种智慧,选择了一种才能,放弃和选择什么,有时候直接体现出效率。此时我深刻体会到了语文教学一定要讲究实效性。

二、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够了解。

在我们班,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自觉性差距较大,好的学生不用老师点拨,自己就能理解课文,并把它读好。而有的学生则是“举步维艰”处处受阻。这次上课时,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我将2-5小节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朗读汇报时,我也只是做了鼓励性评价,和适当的煽情。许多孩子抑扬顿挫的语气,充满深情地朗读,让课堂增色不少,但这些所谓的“感情朗读”都无疑是个别的好学生给每段诗句贴上的情感标签,而忽略了大部分学生对语言内在含义以及表达方式的体察和训练。如诗句最后一段:“夜深了,星星困得眨眼,老师休息吧,……”当我引导学生观察老师在认真备课的插图时,几个学生竟 “哇塞”地叫了起来。本来想用图片引导学生尽快进入课文情境中,岂知学生没能对图片有足够的理解到产生共鸣,故朗读的效果,并不理想。另外很多学生对于“踮起”、“安静”、“夜深了”…..这些词语的体会并未深入,只是停留在浅浅的朗读层面。其间,我范读和细致引导显得尤其重要,而我却省去了,导致很多的学生未能真正走入文本。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如沐春风,以读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有意识地为学生打开一扇深入阅读的窗口,从扇扇窗口窥视、捕捉到文字里蕴藏的真情实感,获得阅读的愉悦,从而使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燃起深读文本的欲望和冲动。这节课我对学生认知水平不够理解,低估了或高估他们的朗读能力,所以朗读才显得流于形式。我想以后备课的时候我还得再多备备学生。

三、对教学的设计不够创新。

由于第一次接触诗歌的教学,我备课时就顺着原来的教学模式进行设计,一路走过来,虽然各个环节、各个流程清楚整齐,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评课时当李老师提出诗歌的教学应该与其它体裁的课文教学有所区别,应体现出诗歌独特的.意境美和整体感时,我便豁然开朗:我怎么没想到把它设计得诗情画意点,而只把它当成课文来上呢?的确,我们如果能时时有一种创新的意识来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的话,那我们的课堂才会永远充满生命的活力。相信有了创新的意识,我今后一定会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这也是我一直努力的目标。

备好一节课需要短期与长期的准备,需要教师对文本、对学生要有深度的钻研、创新的理念,还需要储备更多的相关知识和语言准备,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在课堂里游刃有余,挥洒自如,才能更好地实现课堂的精彩生成。

丁香教学反思(篇4)

《一株紫丁香》这篇课文是一首活泼清新的小诗。一株紫丁香,是孩子们的一片心意,是对老师的问候与感激,这株紫丁香,不仅是孩子们送给老师的一份珍贵的礼物,更是一首师生情谊的颂歌。这首小诗恬静、深情,读起来琅琅上口,回味悠长。 回顾这一节课,我觉得我的教学设计流程比较清楚,生字教学、说话、朗读、练习等环节也都具备,有些值得回味的地方。

一、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预习,是低年级学生应该养成的一种学习习惯,预习的充分与否直接可以看出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预习,我在教学中安排了检查预习情况这一环节。从检查的情况来看,学生预习得还挺不错。就是“踮”和“脚尖儿”的儿化音学生没有读准,因为是新出现的。

二、以读为主线,引领学生感受诗意之美,情意之浓

以读悟情。课文中的学生为什么要在老师的窗前栽一株紫丁香呢?我让学生在课文中去找答案。首先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接着带着情感去品读诗歌。然后我先找语感感情的学生读,同学们体会。学生很快就体会到了作者要在老师窗前栽紫丁香的原因:是为了消除老师的疲倦,为了感谢老师,为了让老师做个好梦。学生用精辟的语言告诉了老师,我感到欣慰。于是让学生带着这种情感品读课文。从读中感受学生是尊敬老师热爱老师的就达到读书的境界了。我在指导读第一节时,让孩子们先表演“踮起脚尖儿”,孩子们的“蹑手蹑脚”,透露出他们对诗句的理解,他们体会出了应该悄悄地小声地读,以免惊动了老师,来表达对老师深情的爱。表演之后的朗读更是有声有色。在指导朗读第二节时,让学生从心底亲切地呼唤“老师,老师,”抓住“夜夜”这个词表达学生对老师深深的爱,学生朗读得那么深情,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

以说表情。当学生的情感到达高潮时我问你们想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对老师的热爱。有的说:“我要画一幅美丽的图画送给老师。”还有的说:“我写句祝福语送给老师。” 课堂上学生读说写的训练得到了落实,情感得到升华。

三、重视识字、写字的指导

在生字教学中,我利用词语出示,开展自读,指名读,然后剩下单独识的字,展开小组读,开火车读,齐读等方式,巩固生字的准确认读;同时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识记,学生方法多多,识记得兴致高涨;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生字也得到了再次的复现与巩固,学生学得不亦乐乎。最后,让学生将生字放回到课文中再次朗读。整个生字教学过程,节奏紧凑,而且学生的热情始终处于高涨状态。在这节课上,我安排学生学习写“伸、休、甜、歌”这四个字,指导时,不是老师把要求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伸”和“休”的两竖有什么不同;左边一竖和右边的一竖有什么特点;“甜”和“歌”写的时候容易写错的地方是是什么;每个字的关键笔画是什么。这样细致的写字指导,会使学生写字时有了目标和标准,写出的字会漂亮得多。

四、把做作业的时间放进课堂

读写、动静的和谐搭配是语文课堂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我们往往讲得太多,把学生的作业时间挤到了课外,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遗憾的是,虽然有了这样的意识,但我上这节课还是犯了同样的错误,在读的环节中,安排了太多的时间,结果写字指导结束,没有留给学生太多的时间去写好这四个字。

丁香教学反思(篇5)

《丁香结》是六年级上册第一组的一篇记叙文,作者宗璞。课文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从古人的“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得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显露了作者对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洒脱。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自己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重视导入部分的设计。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倒入至关重要,而且在设计导入环节的时候我始终遵循了“切口愈小,效果愈好。”的原则。我在设计本课的导入环节的时候,从植物的象征意义入手,来设计。导入语这样来说:许多花草树木在文学作品中都被赋予了某种品格,比如“梅花,以它的高洁、坚强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菊花被周敦颐比作花中的隐士;牡丹,象征着荣华富贵;松柏象征着坚贞不屈。那么丁香结又象征着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找一找吧。这段话把学生们的注意力全部集中起来,而且提出的问题又是学生们认真读课文就能够感悟的到的,所以就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们会极力高度集中的,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去。

二、以读带讲,边读边悟。

语文,本身姓“语”。因此读是必不可少的。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学生们读课文的环节是必备的,也是必须的。这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语感,感悟学习的方法,有利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我在要求学生读课文的时候,从来都是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读,疒不是漫无目的的,放羊式的让学生去为读课文而读课文。比如:

①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这是第一步。

②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后三个自然的写的是什么?这样就暗示孩子们给课文分段。

③课文分别写了哪里的丁香花?突出的是作者(赏)花。

④后三个自然的突出的是作者(悟)花。这样的设计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⑤品读课文的后三个自然段,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是在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们边读边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朗读指导。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要求,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才能够达到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要求。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在重点句短的朗读时从来不会忽视朗读指导这一环节。

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之后,我发现本节课还有以下不足之处:我在处理一些教学环节的时候,有些地方处理的不细致。课堂上的教学语言没有抑扬顿挫的变化。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之处。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三个方面:

1.自由朗读课文,面向全体,还学生读书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书过程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第二步学习生字词,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能正确书写字词;第三步是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有了这三步,基本就扫清了文字障碍,为学生学习文本,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本的内容;分段并概括段意,促使学生理清了课文的层次。通过这几个环节,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3.以问题作为牵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自主探究,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其中,本环节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有更加清晰的认识,然后再着重引导学生抓关键的句段揣摩体会句子的含义,以期达到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教学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2.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我不能及时地找出更为合适的评价用语。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从指导者的角度出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认真学习课堂评价语言,争取恰如其分,及时到位地评价学生。

丁香教学反思(篇6)

《一株紫丁香》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优美的诗歌。孩子们为老师种下一株紫丁香,是孩子们的一片心意,是对老师的问候与感激,那叶绿和花香,代表了孩子们对老师真诚的爱。当你正伏案备课的时候,可曾想到:几个小伙伴踮起脚尖走到老师窗前,种下了一株紫丁香。芳香四溢的淡紫色小花布满全树,那就是一张张学生的笑脸在向你致意。一阵微风吹来,伴随着浓浓的花香,同学们真诚的爱送进了你的心田。

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感悟,课文语言虽浅显易懂,然而意境却是优美感人,只有引导学生完全进入课文的意境当中,且个性化地指导朗读,很好的关注学生朗读的情况,才能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刚开始学生的情感始终激发不起,于是老师的深情朗读带动了学生的激情,因此在朗读教学这一环节中,整个课堂氛围很好,学生十分投入。如:读第一小节时,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浓绿”的小院是什么样的?“我们”到小院栽紫丁香的时候是怎么做的?读出小朋友“踮起脚尖”的情态,感受他们悄悄地向老师表达自己的心意的。读第三、第四小节,我采用了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边读边展开想象“绿叶在风里沙沙地响”是怎样的动听,假如那是小朋友的歌会唱些什么?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文章的能力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因此,课堂上规范学生的语言,丰富学生说话的内容。如:教学第五小节时,我让学生看图想象说话:夜深了,连星星都困得眨眼,老师还在怎样的工作?想一想,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劝老师休息?又如:同学们读到“让花香飘进你的梦里,那梦呀准时又香又甜。”时,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梦到了什么吗?”“老师梦到许杨上课注意听讲了。”“老师梦到殷思源帮助别人了。”“老师梦到李永振写的字漂亮了。”于是我说:“老师的心思都被你们看出来了,真了不起。你们能让老师美梦成真吗?”通过这一提问,同学们,特别是被提到的同学,我想一定深有感触。

学校听课,从我开始。正好上到《一株紫丁香》,就决定讲这一课了。

讲课前,还是仔细备了课。上课前嘱咐学生,课堂上要积极举手,大声朗读。

我讲这一课的目标就是:认会生字;把课文读熟就行,不必进行细致的讲解分析。然后指导写字。

上课了,我首先出示课本中的图画,让孩子看看:图上有谁?在干什么?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这一点,学生说的较好,能用完整的话表达图意。我接着增加难度,提示:如果能加上时间就更好了。接着又有孩子完整的表达了出来。接着,我又联系生活,问:“如果是你看到老师还在看作业,你会怎么做?”本想引导学生能为老师做点什么,比如:给老师沏杯茶、给老师捶捶背等。可是学生没有却没有说出来,有个学生竟说:“我帮老师批改作业。”此处我没有引导好,我应该再提示:老师批改作业这么辛苦,你能为老师做点什么呢?而在检查认字的环节我让学生自己读读本课的生字,没成想他们都齐刷刷的读下来了,我以为本课生字少,可能就都预习记住了,就没有再重点强调。可是,在后面的读课文时,出现了问题:“踮”是三声,总是读错,以至于我纠正了好几遍,效果都不好。由此看来,不能被学生的表象迷惑,生字词要掌握扎实,一个都不能放过。自己最不满意的就是指导读好课文的处理,我指导的很浅,就是停留在让学生读正确读熟的目标上。“踮起脚尖”我没有抓住“踮”字,让学生体会体会,并且指导朗读。归根结底,这都是因为我把目标定得太简单。指导写了“除”“院”两个字,可是,因为我的疏忽大意,竟然写错字的双耳旁。这是教学以来第一次出现这样的错误,想想真是对不起学生,觉得自己不可原谅。正确的应该是:横撇弯钩一笔写成,我却写成了两笔。回想,自己一直是这样写的,一直是错误的。明明去年教过的,却没有真正的记住。这是最不应该的错误。以后备课时要更加仔细才好。

丁香教学反思(篇7)

这篇课文是一首活泼清新的小诗,读后大家一定觉得心里很甜很甜。这样的诗情画意,在滋润着我们的心。这炽热的童心,将激励着我们把这绿叶和花香的情意,化成无尽的关爱送给天真可爱的孩子们。这株紫丁香,不仅是孩子们送给老师的一份珍贵的礼物,更是一首值得老师久久吟诵的师生情意的颂歌。

文章以儿童的口吻,浅显的文字,表达了浓浓的师生情。文章虽然是从儿童的角度写,但教师的形象也跃然纸上:为工作而疲倦,时时把学生挂牵,夜深了,还在写教案。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本课中学生对老师的爱,老师对学生的爱这样互融的情感,不知我们班的孩子们能否体会呢?

接下来,我引导孩子细读课文。并且拓展到平时的生活中,让学生理解在生活中也应该时时带着这种感恩的心去对待每一个关心和爱护自己的人。

本节课的成功在于我并没有违背孩子的情感发展曲线,当孩子没有象预设时同时体会师生互融的情感时,我不急于一时,等到学完课文后,再次感受,学生回答得很棒。欣赏这句话"鸟儿已经飞过,天空了无痕迹。"虽然不能如此高明,但希望能与他贴近。《一株紫丁香》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是意境优美感人,如果阅读中只停留在表面、夸张的朗读上,那教学真可谓苍白无力。下面就从以下几方面作简单分析:

一、对教材的把握不够深入。

二、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够了解。 班里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自觉性差距较大,好的学生不用老师点拨,自己就能理解课文,并把它读好。而有的学生则是“举步维艰”处处受阻。这次上课时,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我将2-5小节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朗读汇报时,我也只是做了鼓励性评价,和适当的煽情。

这节课我对学生认知水平不够理解,低估了或高估他们的朗读能力,所以朗读才显得流于形式。我想以后备课的时候我还得再多备备学生。

三、对教学的设计不够创新。 由于第一次接触诗歌的教学,我备课时就顺着原来的教学模式进行设计,一路走过来,虽然各个环节、各个流程清楚整齐,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备好一节课需要短期与长期的准备,需要对文本、对学生要有深度的钻研、创新的理念,还需要储备更多的相关知识和语言准备,只有这样才可能在课堂里游刃有余,挥洒自如,才能更好地实现课堂的精彩生成。这些是我在以后教学中应注意的。

丁香教学反思(篇8)

《一株紫丁香》主要表现了师生情,学生爱戴老师,老师同样时刻挂牵着孩子。本次教学我采用了现在比较流行的随文识字的方式。在教学中还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 随文识字,可以随机写一写

随文识字重在识字,在教学时,我在教题目的时候让学生跟着我进行了一次书空,除了书空也可以及时让学生拿出习字册写一写,这样对所要识的字印象会更深刻。

二、 梳理课文,为时过早

诗的第一小节告诉我们学生悄悄地种了一株紫丁香,我教完这一小节随即就问学生“这株紫丁香能为老师做什么?”,并让学生自读课文找一找,这对低年级的孩子而言似乎难了点,到了这里,上课的气氛也有些冷场,板书这时也像个标签一样,没有了应有的意义。对这部分,可以先带着孩子把课文梳理一遍后,在来总结紫丁香能为老师做的事,这时学生应该都能答出来。

三、 朗读需加强

在课堂上,朗读的时间用了很多,但我感觉效果还是没有出来,有的地方应该慢点,学生读起来还是快,虽然有的地方学生处理的很好,但当学生不能将感情读出来时,老师可以范读,我在上课的时候似乎把这个方法忘了,只在上课一开始范读。

虽然课已经上完,却值得我再回味,把课堂发生的问题一一在日后的教学中解决。

丁香教学反思(篇9)

《一株紫丁香》这篇课文是一首活泼清新的小诗,一株紫丁香,是孩子们的一片心意,是对老师的问候与感激,这株紫丁香,不仅是孩子们送给老师的一份珍贵的礼物,更让身为人师的我也回忆起了我的老师。

在这节课的安排上:我首先播放了《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让学生意识到今天学的课文也是和老师有关的,并把学生带入了情境。接着猜紫丁香的特征,激发学生兴趣,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紫丁香的美。初读课文,在学生解决了生字、朗读正确的基础上,用一个大问题“为什么小朋友要把这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把课文串起来,进行2、3、4自然段的教学。理解这三段的文字,相机用“小朋友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希望——”练习说话,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这三段的朗读指导。

回顾这一节课,我觉得我的教学设计虽然没有全按原备教案走,但我觉得自己在上课前临时迸发的小环节保证了这堂课的顺利进行。特别是我把语文和音乐结合,在导入语中插入《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同时也把我的情绪调动了起来,怀着对自己老师无比崇敬和想念的心情来讲课,特别有激情。在教学2、3、4自然段时,我运用了图片、音乐等直观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还让学生和课文中的小朋友互换身份,在现实生活中感受老师对小朋友的爱,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这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征,又能调动学生认知的积极性,触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发展能力。另外我在练习说话这个环节中,让学生依照“小朋友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希望——”练习说话,这个方式我安排的用意是规范学生的语言,丰富学生说话、写话的句式,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文章的能力。

但是整节课仍有不少遗憾的、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第2、3、4自然段上完时,我的过渡语言是“这株能给老师带来快乐的紫丁香是什么时候来到老师窗前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容易地就能在课文中找到,并不值得花“下节课”大半的时间去讨论,我想,如果把这句话改成“小朋友们送给老师的仅仅是一株紫丁香吗?”可能会更好,这样就可以预示下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感知小朋友对老师的爱。

丁香教学反思(篇10)

1、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基础,首要的是学生要具备与所学新知有关的知识基础,其次是学生要有原有知识与新知进行沟通、联系的思想基础。由于教学前对学生的这两个基础不是很有把握,所以在课前谈话中有意识的设置了数学语言、名称与特定数学符号的对应关系。回顾整节课,发现我当初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这个班的学生很好的具备了这两个基础。课堂上学生因为有了这两个扎实的基础储备,所以自己创造了比的意义、比值的概念、比号等比中各部分的名称,概括了求比值的方法。

2、课堂因为开放,才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才促使了学习资源的生成、才有了学生创造的欲望与创造成果的展示。但是,这无形中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抓住了学生转瞬即逝的创造点,合理重组学习资源,那么教学会更精彩,课堂更富活力。孩子的创造欲望决定了整堂课的生命。尽管在课堂中好几个地方我都能做到不遗漏学生的一个个闪现灵性的创造点,但由于自己在某些环节的预设上发生方向偏差,主要原因还是对学生缺乏了解、课件的制作缺少互动。如:在让学生猜测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按自己的预设学生肯定会先想到比号,而事实是有学生先想到的却是比值,而且理由说的也清清楚楚,有根有据,如果课件是互动的话,那就很容易解决了这个问题。

3、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检验环节中,前几个题目从学生的反馈效果看,还是相当理想的,不仅进一步理解了比的意义,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说、做都相当精彩。后面由于时间的原因,练习中对图形的练习结果处理显得不够完整。

丁香教学反思700字系列


在知识的舞台上,最渊博的教师也是最谦虚的学生。每个老师都需要在上课前写好教案。写教案不能墨守成规,要能继往开来。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准备自己的教案呢?下面是范文资讯网编辑精心为你整理的“丁香教学反思”,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丁香教学反思(篇1)

上课前,我就担心,这篇小诗这么有诗意,恐怕学生很难理解,也很难融入诗的感情。但结果出乎意料,孩子们上课听得很认真。

上课一开始,让学生观察书中图片,向孩子们介绍了丁香花的一些特征,学完字词之后,就刚才观察到的书中图片,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看的图中内容,帮助孩子们理解小诗。上第三小节时,我提问:老师在什么时候会疲倦?孩子们都纷纷想到了老师的辛劳,最后,我小结,只要小朋友们上课专心,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老师就不觉得疲倦了。孩子们似乎听懂了,上课都格外地专心。学习第五小节时,我提问:老师做了一个什么样的又香又甜的梦?孩子们都纷纷猜想,一位学生说:“老师一定梦到了我们长大以后的样子。”还有一位学生说:“老师梦到了我们班成了文明班级。”……孩子们的想象是丰富的,又是纯真的。由此看来,如果我能营造出更有想象力氛围,我想孩子们也许能读得更专注,更真诚。但是,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要注意:

一是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重视学生的自主能力。我觉得以后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你喜欢哪一段,就站起来表演朗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欣赏,提醒学生读的时候要有快慢、有轻重、有节奏,像音乐那种朗读。

二是老师的范读和引领作用不可少。老师率先范读时,好像听音乐一样,请学生欣赏。然后请学生当我的小老师,说说老师是怎么读的?哪里读得好?为什么要这样读?让学生感到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乐趣,一种荣誉,在老师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接受语知和语感。

根据新课程理念,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紧扣“开心”一词,让学生说说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同学们玩得很开心,再通过想象训练用“有的……有的……有的……”练习说话,来唤起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当学生通过有关的语句感受到了同学们的欢快心情时,我引导学生转变角色,以小主人公的身份走入课文,融入课文,鼓励他们学着文中的孩子向着蓝天亮开嗓子,有的孩子喊:“这真是一个美丽的丰收季节。”有的孩子喊:“我们多么开心呀!我爱这美丽的秋天。”学生完全被感染了,“开心”在课堂上空飘荡着。这时,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着课文,在读体会、感悟,表达这种心情。

三是结合学生实际,用学生手中的笔绘画。学完这课刚好赶上教师节,结合课文的学习,鼓励学生用笔画出自己要表达的感谢老师的恩情。学生交上来的作品,每一笔都透出学生对老师的爱意。甚至有些孩子把老师与自己的母亲作对比,认为老师比妈妈美丽。可见课文的学习给学生的引领起着重要的点拨作用。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也从学生身上感悟到,尊重学生的自主,学生也会加倍回馈给老师。

丁香教学反思(篇2)

《一株紫丁香》是一首活泼清新的儿童诗,诗中以儿童的口吻,以一株紫丁香为寄托,从一个侧面塑造了老师勤奋工作、心牵学生的美好形象,表达了少年儿童尊师爱师的真挚感情。这株紫丁香,不仅是孩子们对老师的问候,更是一首师生情谊的礼物。诗文富有童趣,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意境优美,是值得反复吟诵的好教材。因此,在教学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以读为主线,让学生体会诗意之美

在教学过程中,我花了大量时间在朗读课文上。朗读方法多样化,老师范读,全班齐读,小组读,男女分开读,抽生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意之美,情意之浓。在朗读时,我找到诗歌的关键词,从而加以引导学生的朗读,他们很容易就把握了句子的语气。比如,第一小节的关键词是“踮起脚尖儿”,我问孩子们:为什么要踮起脚尖儿?结合生活实际,孩子们知道不想打扰他人时,会踮起脚尖走路,这样学生就明白了此处应该读轻一点。然后回到课文中去,他们就会知道是学生怕惊动了老师,悄悄地走进校园,害怕打扰老师消息,并在老师不知道的情况下给老师栽紫丁香。第二小节的“老师,老师”,让孩子们体会平时自己唤老师的语气,感受这里孩子们对老师的亲切;同样的,第五小节中的“休息吧、准是”的急切、真诚,都是体会关键词语所找到的感情。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了朗读能力,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在教学课文时,我采用分节教学。

教学时,我通过提问题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了第一节时,我提出以下两个问题:(1)紫丁香是谁中的?(2)为什么要在老师窗前种下紫丁香?并以第二个问题贯穿全文,在问题的引领下学习文章内容。

学生读了第一节很快就知道紫丁香是学生送给老师的。这一节重点在朗读,在朗读中就体会了为什么会踮起脚尖儿。

学习第二节时,我紧紧抓住“夜夜”一词,学生知道夜夜就是每晚的意思,从而使他们明白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深厚情谊。

学习在第三小节时,我提问:老师在什么时候会疲倦?孩子们纷纷想到了老师每天教他们知识,还为他们批改作业很辛苦。然后我结合实际,告诉小朋友们只要他们上课专心,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老师就不觉得疲倦了,孩子们笑了。

学习第四节时,重点讲解“花儿”,把花儿比作笑脸,体会学生对老师的爱。

学习第五小节时,我问学生,星星都困得眨眼了,你们认为老师辛苦吗?学生都回答:“辛苦”从而引出第五小节。通过交流,学生会体会老师的辛苦。然后拓展又香又甜的梦是什么梦呢?学生展开想象。

最后再回到开始的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送给老师一株紫丁香,学生通过朗读,理解很容易就知道这是因为学生对老师的爱,为了感谢老师对他们的教育,学生栽下一株紫丁香,希望可以让紫丁香陪伴老师,消除老师的疲倦。这样的教学很轻松,学生学起来也容易。

三.重视学生识字,写字的指导

对于低年级孩子,生字教学最主要是培养他们识字,写字的良好习惯。在教学生字时,我会把生字插入在朗读教学中,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巩固学习。每教一个生字,我会让学生自由组词,说话,从而拓展了学生的知识。然后书空,巩固写法,最后同桌互相检查学习。这样有同桌的帮助,学生很容易掌握。

在写字时,我重在强调写字的姿势,让学生一笔一画工整的书写,老师只在一旁巡视,如有不足之处就给予一些指导。这样的教学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回顾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认为学生的朗读能力有所提高了。但也有很多不足,比如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课上花了很多时间去强调。还有我的教学经验的不足,有些用词过于成熟。通过这堂课,我知道了自己改进的方向,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综合各方面因素,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

丁香教学反思(篇3)

《窗前一株紫丁香》是一首充满款款情意的儿童诗歌。诗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学生对老师深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表现出少年儿童纯洁而美好的心灵。 诗歌语言精炼,富有节奏感、音乐美,琅琅上口,悦耳动听。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较好地体现了低年级的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具体表现在:重视朗读,以读为本。首先,我播放《每当我走在老师窗前》这首歌曲,听后让学生谈感受,有许多学生能体会到老师的辛苦,从而激发他们对老师的爱,带着对老师的尊敬和爱使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然后,并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诗歌,让学生乐于读,善于读。接着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如:自由读、小组读、挑战性地读,比赛读。从中适时地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声调、轻重、停顿等。让学生美读成诵,深入感悟,从中体会师生间的深厚情意。

最后,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一想:花香飘进教师的梦里,老师会梦见什么呢?学生的想象丰富而合理,有的说老师梦见了学生送自己漂亮的画,有的说梦见了学生为老师唱歌跳舞、按摩......由此可见学生已经很好地理解了诗歌内容。美种不足的是有少部分同学没被激起朗读的欲望。

丁香教学反思(篇4)

窗前一株紫丁香课文是一首诗歌。这课我的教学设计能较好地体现了低年段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第一是重视朗读,以读为本。

教学中,我多处设计了自由读、个别读、齐读、赛读、诵读等学习环节,我还作了范读,为提高学生朗读水平,适时组织评价,让学生体会到如何读得正确、读出感情。

第二是重视学生提问题,学生读了课题后,让学生针对课题提问;学生自读课文后,让他们提出不懂的问题,引发学生 的探究心理。改变了以往教学不顾学生实际大量提问的做法。第三是正确引导学生体会词、句的意思。如“疲倦”和“牵挂”,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

“花香飘进 老师的梦里”,启发学生想像,让学生体会到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表达了同学们对老师的爱。第四是组织学生合作学习重点内容3、4、5小节。紫丁香是怎样和老师做伴的`呢?教师要求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在小组中互相读读,讨论讨论,让学生互相启发,共同学习,从而体会到学生对老师的热爱。

丁香教学反思(篇5)

一、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明白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使学生获取探究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我调整了自己的主角和行为,变知识的阐述者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从学生的学习角度上去设计教学,引导学生透过自己的探索去获取知识,使学生最终透过自己的朗读、思考和感悟,了解和认识了“紫丁香”。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个个是成功者,人人都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二、精心设计“台阶”,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实施自主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自主学习从务必好处上说,就是指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经过用心主动的认知活动及合作学习,获得主动发展的过程。小学生受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制约,他们的自主学习需要教师铺设务必的“台阶”,在教师的辅助下完成学习目标。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为帮忙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创设了“台阶”,营造了氛围,透过教师的有效指点,学生完全自主地进行了学习,课堂上也因此充满了活力与生机。学生的发言很踊跃。

三、集思广益,取长补短。

在教案ABC中,都各自存在着他的优点和缺点。我吸取了教案A的第二点,教案B的1,2两点,再综合三则教案,自备了教案D,操作时,比较容易操作,课堂反映良好。

丁香教学反思(篇6)

《丁香结》是一篇很优美的散文,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1、自由朗读课文,面向全体,还学生读书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书过程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第二步学习生字词,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能正确书写字词;第三步是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有了这三步,基本就扫清了文字障碍,为学生学习文本,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把握文本的内容;分段并概括段意,促使学生理清了课文的层次。通过这几个环节,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

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教学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2、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我不能及时地找出更为合适的评价用语。

丁香教学反思(篇7)

《一株紫丁香》是一首诗歌。为了让孩子完全吸收这片课文的精华,第二课时的教学我抓住这样几个环节教学。

第一是大声朗读,以读为本。教学中,我多处设计了不同形式朗读方式,而且教师还作了范读。为提高朗读水平,我让学生自读自评,让学生意识到到如何读得正确、读出感情。

第二是让学生自己对课文中的句子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带着问题读课文,这样学生才会有意识的动脑筋。低年级的孩子必须要给他们任务学习,不然很容易导致孩子走神、发呆。

第三是让学生从“花香飘进老师的梦里”这句话启发学生想像,让学生体会到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爱。这样孩子会带着感情读课文,那么语调中就带着敬爱、感激、热爱来读课文。

第四是最后以小组的学生轮流读、竞赛读、自由读。最后在老师的板书下自己先背五分钟然后同桌检查。

如果我是一株小草作文精选6篇


作文,是一种蕴含丰富情感的文字,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写作文时缺少词汇量是很难接着继续进行下去的,怎么样才能写出来好作文呢?

如果我是一株小草作文(篇1)

如果我是一株小草,我会让大家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让大地变成绿色,让大家拥有一个美丽的家园,让世界变得更多姿多彩﹑更美﹑更自然。

如果我是一株小草,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不让自己的家园有沙尘暴﹑扬沙等恶劣天气。只要多种一些花草树木,我们就会生活在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里。

如果我是一株小草,每当春夏秋冬每个季节来临时,我一定会以最快的速度通知大家,为大家做出无私的奉献。春天,有微风的拂拭,有阳光的照耀,有雨露的呵护,小草绿了,大地焕然一新;夏天,蝴蝶与我嬉戏玩耍,蜜蜂围着我团团转,我与身旁的小草说悄悄话,整个森林就是我们的乐园;秋天,蒲公英到处飘啊飘,它们翩翩起舞。准备冬眠的动物们也忙着吃,小草们也换上了金黄色的服装。人们也忙着收割呢;冬天,北风呼呼地吹着,寒风刺骨,小草也埋在地底下,不出来,正在呼呼大睡呢!

如果我是一株小草,我会扎根大地,染绿大地。人们常说:团结就是力量。我会和其它的小草手拉手﹑心连心,共同成为地球的保护膜。那时,我们一定会笑的更甜!

如果我是一株小草作文(篇2)

人们常说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叶的事业是谦逊的,而我也有许许多多的感望,我总盼望着自己能成为一株小草,为人们奉献我的一切,让我的一生都变得十分充实。

如果我是一株小草,我不愿呆在芳香扑鼻的花园,不愿与那些雍容富贵的花儿争相媲美,不愿接受园艺工人的精心照料,不愿让所有的镁光灯都集聚在我的身上,我愿呆在荒芜的山坡上,蔓延着无边的绿,让地球每一个荒芜的角落都充满绿的希望,让人们看到我就得到身心的愉悦,让地球披上美丽的绿衣裳。

如果我是一株小草,我愿化作爱的天使,为那些因病魔缠身的人们带去一抹抹绿意,让他们看到生命的曙光。我是春的使者,我是绿的精灵,让绿走进他们的心灵,让春天永驻人间。

如果我是一株小草,当狂风暴雨来临时,我愿意去抵抗,当黄沙漫天飞舞,席地卷来时,我愿意形成一个绿色的大屏障,去与沙漠作斗争,让沙漠变成一片片绿洲,再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

如果我是一株小草,暖暖的春天,我默默地铺满山坡、小径,为春天描上醉人的绿意,炎热的夏日,我在辣辣的阳光下挺立,为人们带去丝丝凉意,萧条的秋日,我们与菊花做伴,让秋天也充满着欢乐,寒冷的冬日,我们在地里蕴藏能量,为明年春天做准备。

如果我是一株小草,我将用我的一生去为人类做贡献,如果……

如果我是一株小草作文(篇3)

泰戈尔说:做不了太阳就做星辰,来点缀夜空;做不了大树就做小草,来装点绿色。然而,我,就是那株为大地装点绿色的小草

我没有坚韧的傲骨,不能在暴风中屹立不倒。我随风摇晃,见雨垂头。但是我从不趁波逐浪,我一直坚持着自己的原则为大地装点绿色。我不像大树,拥有挺秀的树干,能在风雨中耸然挺立。但我拥有坚实的根,风无法把我拔起,雨无法把我冲走。就像在茫茫宇宙中,地球只是一粒灰尘一样,在广阔地球中,我只是一点绿色。但我不自卑,由于我坚信自己的存在拥有意义。

我不像长青的松树,不随季节的变换而生长、凋零。我的绿色在秋冬失去了毫光。但我并不愿自暴自弃野火烧不尽,东风吹又生。这就是我的生命坚韧、自强。季节无法转换我的目标,它只会让我更坚定!

花朵能披发发迷人的芬芳,而我却只能默默无闻。我羡慕花姐姐的独特气质,我羡慕花姐姐的色泽夺目,但我不沮丧。自古以来,没有绿叶的衬托,哪来红花诱人?同样的,没有小草的映衬,哪来群花美艳?假如没有我的绿色,再惊艳的色彩也只能平平无奇。我坚信,是我让花朵美艳;是我让花朵施展无穷潜力;是我让大地拥有清淡的绿色我自信,那微小的长处拥有耀眼的毫光。

或许会有人鄙夷我,以为我胸无大志,身份低微;轻视我的存在,无情地辚轹我的生命。但是,我不会气愤,由于愤怒会让快乐溜走。我胸无大志,却一直坚守为大地装点绿色的信念;我身份低微,却衬托了花朵的高贵与锦绣;甚少人会留意到我的存在,我却坚强地活着,努力地创造每一个属于我的奇迹;无情的朋友总爱辚轹我,而我,从不抛却风雨过后是绚丽的彩虹!

我只是地球上的一粒渺小的尘埃,但我愿用我的一生去诠释我的生命,去创造每一个微小的奇迹。

我只是一株小草,但我愿意竭尽一生,为大地装点绿色!

如果我是一株小草作文(篇4)

在春天,每一个物体都在复苏之中;小树在慢慢的的生长,逐渐变成一棵大树。小小的燕子,慢慢得从南方飞来。但是,从来没有人们去关注他们。在墙角中刚刚发芽的小苗……

小草,虽然没有花儿惹人爱。没有花儿鲜艳。没有花儿显眼。但如果没有小草在大自然中增添一些绿色,这个春天也不会绚丽。

小草,虽然没有花儿惹人爱。没有花儿鲜艳。没有花儿显眼。但如果没有小草在大自然中增添一些绿色,这个春天也不会绚丽。

如果我是一株小草,会在大自然中默默的生长;不会去在意人们的眼光,而是为了给的自然多一份美丽。

如火我是一株小草,我不会在显眼的地方生长,而是在大树于红花之间去生长、发芽。给红花、大树之间做一份点缀,使这个世界变得,变得更加美丽,更加灿烂。

如果我是一株小草,会长在公园里。在花坛里,每天都会有成百上千的人来这里,或来这里踏青;或来这里赏花。当他们照相时我会偷偷地看着镜头,那样我将会同人们的微笑一起被永久保存。如果我是一株小草,会地底下静静地等待,等泥土有一点点湿润,有一点点温暖,它们就会探出头来,迎接春天,触摸阳光,感受重生的快乐!如果做一株小小的草,那是多么的美好啊!在这仅有的一季里,就会痛快的生长,而我们只能生长一次,所以,让我们去微笑的面对生活,去微笑的面对世界!

如果我是一株小草作文(篇5)

一株小草,你会奇怪小草有什么好?你怎么想当小草呀?你错了,小草处处都好,小草愿意无私奉献,这就是我想当一株小草的原因。

小草和我如果有一天可以换,我愿意去做一株默默无闻的小草,去铺绿祖国的土地。如果我是一株小草,我将在春天衬出花朵的鲜艳,在夏天为人们铺好垫子,在秋天供人们焚烧,在冬天悄悄地入睡。如果我是一株小草,我将长在学校的操场上,不让孩子们摔到硬邦邦的土地上,让他们即使摔倒也不疼。如果我是一株小草,我会长在公园的湖畔上,让游客们不必逛公园还拿垫子,只要坐在我身上就行了。如果我是一株小草,我要长在肥沃的土地上,去让牛和羊吃掉,不让它们饿肚子。

如果我是一株小草,我愿长在一望无际的大沙漠上,那里虽然是个寸草不生的地方,但是我相信,凭着我的信心,我一定会带着众多的小草将沙漠改为一片绿洲,让沙漠也可以不再寂寞,可以让游客们去看着属于我们的绿色世界。如果我是一株小草,我想长在大山峡谷上,去高喊:“祖国,我的母亲,谢谢您把我抚育,谢谢您给我的一切。”如果我是一株小草,一定会把祖国打扮得更加生机勃勃,更加美好,更加繁荣、昌盛。

如果我是一株小草,我会将一切奉献给人们,奉献给祖国母亲。

如果我是一株小草作文(篇6)

小草无论什么地方都会有,如果我是一株小草,我将使全世界变得更加美丽。

小草虽然不像大树那样高大挺拔,也不像鲜花那样娇嫩,更不像老虎那样有力气。但是,小草每天都默默无闻地为大自然收拾着残渣碎屑,比所有的人付出的还要多。它们将这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牡丹,让给了桃花,让给了所有稍纵即逝的奇花异草,而将这摧肝裂胆的风沙留给了自己。

如果我是一株小草,我会给大自然变换一下色彩,我会把绿色的大树变成黄色的大树,把难看的东西变成好看的东西,把玩具狗变成真的狗,把小的书包变成大的书包,还有很多呢!

如果我是一株小草,我会帮那些植树栽花的人,让他们干活不会那样的累,只要他们种一株草,就能长出十株草,而且还能说话,还能为植树栽花的人干活,还能让那些砍树的人受到处罚,让他们也开始植树栽花,爱护花草树木。

如果我是一株小草,我会奋不顾身地保护全世界所有的人,帮那些柔弱的奇花异草抵挡风沙,让它们不再受到伤害。

啊!虽然我是一株小草,但是我能为大自然作出贡献,我会为此感到特别地骄傲和自豪!

端午教学反思集锦


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案是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要重视学生的背景,把握地域特点,做到因材施教。编辑筛选出这篇精品“端午教学反思”给读者提供了深度思考,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端午教学反思(篇1)

八年级语文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本着这一原则,我在设计《端午的鸭蛋》这课时,也是以此为出发点的,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指导,并抓住几个主要问题,适时、适度地巧设妙问,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情感的把握更准确,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进行较好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

用了两个课时完成了《端午的鸭蛋》的教学,通过教学,完成了预期的目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基本线索,结构,同时,也让学生理解了作者通过写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和端午的鸭蛋,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在进行语言的特点分析时,由于按照教学设计不能达成教学目标,课堂上临时进行了改变,让同学们自己去感受语言的特点,同学们能从中感受语言的通俗美,语言的幽默感!

通过教学实践,让我进一步认识到,在课堂环境设置中,在教学中,有许多规则是不能违背的,一旦违背,所造成的影响之大,不能估量。

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也表现出许多让我感觉特别的'地方,由于对同学们作了具体的要求,所提出的问题较为具体,大家在思考问题时,还算灵活,回答也还如意,往往能让我感觉高兴。如在思考通过作者写的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时,大家的回答非常准确,使我感觉特受用。这并不是因为大家回答正确的缘故,而是大家能回答问题了,敢于回答问题了,影响同学们学习的因素很多,主要还是因为同学在知识积累较少,学会去识记的地方不多的缘故罢。当我们思考文章的前后与标题的关系时,大家对于散文的特点忘记得一干二净,居然在回答问题时,一点也不知道,这让我又感觉到吃惊,因为这一知识点我在之前才讲过没有几天。

在今后的教学中,一要注意引导同学们注意知识与技能的积累,活学活用知识与技能,二要让同学注意到,在学习某种文学体裁时,分析与理解与体裁是密不可分的,不能将文章分析与文章体裁分开,虽然教科书要求淡化文体知识,然分析文章与体裁的关系却不能分开;三要让同学注意到分析文章必须与社会背景相联系。

端午教学反思(篇2)

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这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1)多层次的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2)要求学生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学生对寒山霜叶的理解,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述自己对诗文意思的理解,使自己沉醉于深秋的美丽景色之中,虽已百花凋零,然而霜叶红于二月花。

端午教学反思(篇3)

《端午的鸭蛋》是我先后修改了两次最后一次较为满意的一堂课。至少自己觉得,把握课堂,驾驭课堂方面开始有点得心应手,比较自如了。整个教学过程中,有预设环节的按部就班,也有课堂生成的自然引导,借机发挥。学生的气氛较为活跃,融入课堂,融入文本应该还有点效果,这是我由衷高兴并乐于见到的一种现象。整堂课下来,,自我感觉思路比较清晰,文本扣住和围绕的比较紧。片段赏析和语言鉴赏方面比较顺利。但还是出现了几处败笔:

①对于二、三段家乡鸭蛋的赏析中,有两处语句“不过高邮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其实,这两句话的风格是一样的,都表现了作者汪曾祺幽默的语言特点以及渗透着对家乡鸭蛋的热爱自豪之情。但我在课前备课和语言揣摩中多给它加上了一个词“夸张”,自己也在多次的朗读品味时,越读越觉得它有夸张的味道,就一相情愿的渗透在了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其实后来想这两句话应该没有“夸张”,而更多的是“比较”。这样的语言表达明明有浓浓的比较意味,我竟然把这一点给忽略掉了。范了严重的教学知识上的纰漏。所以,有待改进。

但我又觉得,要说没有夸张也不尽然。因为作者在讲述这两句话的时候明显口气是很大的,这种大的口气本身就是一种夸张和幽默的语言味道。这里的“夸张”仅仅是一种朗读味道,而不是作修辞手法来解释的。作此理解不知道行不行呢?

②第一段端午的风俗描写营造了一种“闲适自由”的气氛,而最后一段用“囊萤映雪”的联想作结也是营造“随意闲适”的感觉,我原本以用“首尾照应”来概括。实际上,这两处闲适的评价角度是完全不同的。第一段属于语言描述中渗透出来的气氛的闲适,而最后一段则是作者手法、笔法上的随意作结。按这个思路来推测,首尾就不可能照应了,所以,在细微的地方也应该注意。说“随意闲适”是对的,但“首尾照应”反而画蛇添足了。

端午教学反思(篇4)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主要功能是为刚踏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打开一个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第三单元向学生展示的是祖国各地的“民俗风情”画。在继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后,紧接着就是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节选《端午日》。《新课标》中有关课程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所以,《端午日》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组织学生找关键句、解读关键词语,使学生能说出湘西端午节各习俗的特征以及过节时人们的心愿。

2.能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真切体会到过端午节的快乐,并产生热爱祖国精神文化遗产的感情。

文章篇幅不长,才700多字。全文从叙事详略的角度来看,文章第一节的“赛龙舟”是详写,第二节的“捉鸭子”是略写。所以,第一节是教学的重点。

七年级的学生品读文学作品还处在起步阶段,所以,培养学生领会作品内涵、用恰当的语言说出自己的体验以及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等这些能力既是教学活动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重点难点的主要活动策略有:模拟旅游,欣赏录像,口头小作文训练等。

【教学情境设计】:

老师把学习《端午日》比拟成带学生出去旅游。

【设计理由】:

七年级学生活泼纯真,容易对新事物产生兴趣。《端午日》的内容所反映出来的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都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很遥远。所以,采用模拟旅游的新形式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镜头回放】:

师:同学们,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去旅游。(话还没有说完,学生就纷纷“竖”起了耳朵。)

师:(微笑)到湖南那神秘的湘西去旅游,咱们还要在那里过节呢!

生:(恍然大悟)噢!(兴趣开始增浓,有部分同学已经在悄悄地翻动语文书。)

师:我们的导游是著名的乡土作家沈从文先生(板书作者)。各位游客,让我们翻开语文书,湘西一日游启程啦!(师生翻开书本,进入状态。)

【实践思絮】:

这一“小招”还真管用,短小精悍、生动趣味的导入很快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学习领域内的一些日常活动或实践。这些接近生活真实的任务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所以生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源头活水啊。

二、重点板块一――“走进湘西人家”

【教学情境设计】:

老师组织学生阅读第一节前8行,用“走进湘西人家,我看见,我猜想。”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收获。

【设计理由】:

这里一改寻常的“整体感知”阅读法,改成“移步换景”阅读法,阅读量小,只有8行文字,老师的教学要求指向明确,“走进湘西人家”这个短语明确引导学生在相关的范围内阅读和感悟。学生容易把握。

【课堂镜头回放】:

师:大家阅读文章的前三行,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你的阅读成果:“走进湘西人家,我看见,我猜想那是因为。”前一条横线上摘录课文中有关语句,后一条横线表达你大胆而合理的猜想。

生1:走进湘西人家,我看见妇女、孩子都穿着新衣,我猜想他们因为过端午节,所以心情很愉悦。

生2:走进湘西人家,我看见妇女、孩子的额头上都画着“王”字,我猜想湘西人渴望避邪、过平安幸福的生活。

师:(赏识地)你是个善于旅游者的人,你的猜想表达出了湘西人的心声。

生3:我看见他们吃午饭特别早,11点就吃饭了,我猜想那是因为他们急着要去看赛龙舟。

生3:(期待了好久才获得发言机会,很高兴地)老师,我看见他们莫不锁门全家出城,各个码头都是人,我还看见城中的军官都到税关前来看热闹了,我猜想那龙舟赛一定非常吸引人。

师:(兴奋起来了,提高了音量问全体同学)各位小游客,刚才这位旅游小先锋的发现不知你们发现没有?

师:那么,我们这些游客赶快跟着湘西人,也到河街找个立脚的地方,一起去看赛龙舟,好不好?

【实践思絮】:

在这个教学板块里,学生的学习兴趣步步提高。老师亲切地称呼学生为“小游客”,把阅读文本的活动生动地比作“走进湘西人家”,而且还给了学生一个思维的平台。这样的阅读分析,化难为易;老师的一句句赞美温暖着学生的心灵,激励着学生主动地去发现,一个个号召,使学生的若干分队会师于龙舟赛的盛会上。这一切都体现了老师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学”。老师的教学语言色彩丰富,且主要是“暖色调”。常州市岳亚军名师工作室的领衔人岳亚军老师有这样的见解:一个只会冒烟而不会燃烧的教师难以成为真正的优秀教师,要让优秀成为教育者的习惯。有的老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只做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这只能算是“冒烟”行为;这里老师提的每一个问题,说的每一句话,无不在激励、启发学生,老师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行为使学生的智慧之火形成了燎原之势。这样的教学行为就是会“燃烧”的行为。所以,要抓课堂的高效教学,教师首先要做一个有感染力的会燃烧的教师。

三、重点板块二――“来到湘西河街”

【教学情境设计】:

情境1:老师组织学生阅读第一节余下来的文字,用“来到湘西河街,我看到(听到、了解到),那情景真是。”的句式来表达自己在龙舟赛场面中的所见所闻。

情境2:在分析赛龙舟时龙舟的模样、桨手的动作、观众的呐喊时,播放录像《龙舟竞渡》,并组织学生朗读。

【设计理由】:

龙舟竞赛是全文的高潮,作者主要从视觉、听觉来写场面的热闹。所以,老师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要抓住这两方面的精彩镜头来感受。情境1的设计平台与第一板块有相同之处,但又有变化,这个平台起到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的作用。

这一部分,文本语言非常生动,特别是龙舟赛时的动作以及作者丰富的联想,录像《龙舟竞渡》能给学生视听方面带来全方位的真实体验,鲜明、生动的形象可以使学生形成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课堂镜头回放】:

师:请同学们阅读第一节余下来的文字,然后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你在龙舟赛上的所见所闻所感:我看到(听到、了解到)了,那情景真是!前一条横线上摘录课文中有关语句,后一条横线上用形容词或修饰性短语来表达你的感受。(学生饶有兴趣阅读了起来,几分钟后,教室里举起了数只手。)

生1:我看到了那龙舟形体狭长两头高翘,船身画着朱红色长线,那情景真是乡土风味浓厚!

生2:我看到了龙舟上的人分工不同,有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还有12到18个桨手,那情景真是阵容不凡!

生3:我看到了缠裹着红布包头的手拿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敲锣的很单纯的敲打,桨手手持短桨应着锣声节拍用力划船,那情景真是场面恢宏、令人振奋!

师:(高兴地表扬)你的回答形象地让同学们看到了划龙舟的情景,大家都有点跃跃欲试了!

生4:(早就举手了,终于得到发言机会,激动地)我说的也是这里,那情景真是团结协作!

生5:我听到了鼓声如雷,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那情景真是扣人心弦!(又有几位学生也谈了对这部分的认识,如那情景真是“热闹非凡”、“非常精彩”、“激动人心”等等。)

师:现在,我分明感觉到大家内心的激动与喜悦了。大家想不想看看赛龙舟的录像?

师:好,我希望大家一边看录像,一边想想文中的哪些语言可以用来描绘录像画面。(播放剪辑的录像,学生看得津津乐道。然后老师让学生用曲线画出文中的相关语句。)

师:下面我再播放录像,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刚才画下来的句子。(赛龙舟的录像又开始播放,这时候,教室里的朗读声也随着龙舟赛的逐渐激烈而愈加响亮、有力。)

师:朗读完了,可是我好像还沉浸在激烈的竞赛中。龙舟划到终点时,游客们,你们还看到、听到了什么?

生1:(“嗖”的举起了好多手)我看到胜利的人去领奖,奖品有红布、小银牌,不是重奖,但大家都觉得很光荣。

生2:我听到鞭炮声四起,那是军人们为胜利者进行庆祝,那情景真让人高兴和光荣。

生3:我看到胜利者有限的奖品被大家分享着,这情景真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师:(激动的声音高了起来)你看问题真深刻!你的理解揭示了湘西民风的纯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实践思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在本板块学习中,简单的句式催开了学生思维之花,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他们想表达、乐意表达甚至善于表达,直至把课文解读得丰富而深刻。生动的录像成为学生理解文本最形象的手段,他们敢于朗读、甚至忘情地朗读,直至读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所以,高效的课堂其标志不是老师讲了多少精彩的问题,而是学生发现和解决了多少精彩的问题。

三、重点板块三――“跳入湘西小河”

【教学情境设计】:

文章的第二节不过100多字,只是简单地提了一下“军民捉鸭子”的风俗。可是爱与动物嬉戏的学生却对简单的文字充满渴望。所以老师先让学生朗读一遍后,就组织学生身临其境地想像:“兵士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放入河中,水面上各处是鸭子,此时此刻,作为游客的我也情不自禁地跳入湘西小河……”要求学生现场来一段口头表达。

【设计理由】:

新课程的理念是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范例,教师是用教材来指导学生学习,教学的长远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该板块基于“旅游”这个大载体,创新地让学生修改大作家的文章,这就是“用教材”的教学行为。这样的学习活动,既满足了学生顽皮可爱的心理,又让学生尝到了创造文艺作品的快乐,尤其让学生再一次地体会到了湘西端午节特殊的民俗风情之美。

【课堂镜头回放】:

师:精彩的龙舟赛结束了,但我们的旅游活动还没有结束,下面还有让我们这些游客有奖参与的活动呢。请大家朗读一下第二节。

师:各位游客,现在水面上各处是鸭子,此时此刻,作为游客的你也情不自禁地跳入湘西小河,请你想像随后的情形。要求口头作答。(片刻之后,顽皮的男生争先恐后地举手了。)

生1:我衣服都没脱,情不自禁地跳入河中,向一只鸭子扑上去。那大鸭子吓得“嘎嘎”直叫。我再一扑,就抓住了。哈哈,我成了鸭子的主人!(全班大笑。)

生2:我先潜水,靠近一只鸭子了,我猛地冒出水面抓住鸭子。鸭子张开翅膀扑打着水面挣扎,水花溅得我眼睛都睁不开。可是到手的鸭子哪能让它飞了呢?我一手死死地抓住它的脚,另一只手按住它的翅膀,它终于成了我俘虏了。(全班的气氛达到了高潮,有很多学生举着手,向老师喊“老师,我!”“老师,我!”,老师又让几个学生表达了自己的想像。)

【实践思絮】:

全国特级教师于漪在《谈谈课堂设计》中说:教师要给学生留余地,尤其要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发挥聪明才智。“捉鸭子”这一部分,文章进行了略写,老师让学生来详写,给了学生创造的机会。所以教室的学习氛围才会浓厚到一个高点。学生的创造力也令当时在场的听课老师惊讶了,他们感慨地说:真是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啊。

【教学情境设计】:

老师组织学生品味端午节成为韩国文化遗产的遗憾,从而来启发学生要热爱祖国的精神文化遗产。

【设计理由】:

本单元的文章都是民俗风情类的,单元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热爱祖国各地的民俗风情。文以载道,课当然也应载道。所以课堂结尾来一点“道”的点化很有必要。

【课堂镜头回放】:

师:各位小游客,咱们的湘西一日游就要结束了,在我们踏上归途的时候,有两个一直在我脑海里的问题我想与大家交流。第一个,咱们家乡过端午节的味有这样浓吗?

师:(故意不接话题)端午节这个风俗起源于哪个个国家?

生:(响亮地)中国!因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的屈原!

师:说得对。20xx年,韩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端午节为他们的文化遗产,结果一举获得成功。从这一年起,世界上的人们知道,端午节是韩国的文化遗产。

生:(教室里异常平静,一会儿议论多起来,激动、愤愤不平的感情充满了课堂。)凭什么我们就不能继承?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遗产!

师:你们的想法我能理解。季羡林先生曾经说,正是因为有了沈从文这样的乡土作家,湘西那一片有点儿神秘的土地,其独特的民俗风情,才大白于天下。端午节的事情已经成事实了,我们确实很遗憾。不过遗憾也给我们带来了教训:伟大的乡土作家实在太少了,我们应当好好地过节。所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需要同学们的努力。未来的一天,在中国的文化史册上或许会增添一部作品――《江苏常州金坛尧塘的花木节》,这作者或许是你,或许是他,或许是今天在座的每一位!

【实践思絮】:

这两年,关注和研究课堂结尾的专家越来越多。从小处着眼,良好的课堂结尾能激发学生学习下一堂课的兴趣;从学生终身发展来看,良好的课堂结尾会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播下一颗希望的种子。这一堂课的结尾,在学生的脑海里牢牢地播下了两颗宝贵的种子。

端午教学反思(篇5)

知识与能力: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

以赏析及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民族深厚文化的热爱,从而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的情感,激发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mei2) 苋菜(xian4) 籍贯(ji2) 硝药(xiao1)

腌腊(yan1) 络子(lao4) 大襟(jin1) 车胤(yin4)

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二、导人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

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学生复述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

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文章第2、3自然段。

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

第二自然段开头,作者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接着用“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短语,说明家乡咸鸭蛋的出名。

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这里用多重转折方法说明家乡双黄蛋的“奇”。

第二自然段最后作者采用多层转折、层层铺垫的手法,说明家乡鸭蛋的“好”。

第三自然段具体点明高邮咸蛋的口味特点,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表现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

五、小结

文章介绍高邮鸭蛋,写得有声有色,跌宕起伏,对家乡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教学反思案例教学反思范文集锦


教师是像春蚕,吐着智慧的细丝,编织着知识,教案的编写是一名教师必备的技能。教案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如何编写一份教育载体的教案?范文资讯网推荐的这篇《教学反思案例教学反思范文》文章读完后会让你收获满满,敬请您收藏本网页网址以免遗忘!

教学反思案例教学反思范文 篇1

案例:

在《纸浮雕》一课巡回辅导过程中,我发现有位同学趴在桌上睡觉。我走过去,轻轻推醒他后我问他:“你为什么不做作业?” “不会。”他看也不看我,回答道。 “那你会什么?”

“什么也不会,美、术、课。”他摇了摇头,“跟我就没缘!”我递给他一张纸:“你会撕纸不?” “那谁不会?”他朝我翻了一眼。 “你随便撕给老师看看。”

他抓起纸,三下两下撕起来,然后又把纸从桌上抛到地下。我说:“你随便拾一张你撕的纸块给老师,老师有用。”他想也不想,弯腰抓起一块丢在桌上。

我把纸块在桌上摊平,问他:“你看这纸块像什么,能看出来吗?”好一会儿,他说话了:“像什么……像……像叶子吧。” “好,太好了。你很有艺术细胞嘛,怎么能说和美术无缘呢?”同学们都围了上来。我向前面的同学要了块蓝色卡片纸,递给他,“把你撕的纸块贴在这张蓝色卡之上。”他很快完成。

“你能把叶子长在大树上吗?”

“能。”这次他答得很干脆,随后,他找出笔,认真的画上了树枝,一张完整的画完成了。

我把这幅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看,大家都赞叹不已:有意思,太有意思了。

在课后总结时,我展示了该生的“长江图”。该生涨红了脸不抬头,但能看出他很自豪。从此,那个充满厌倦情绪的男孩没有了,一个认真作画的学生出现了,我感到很欣慰。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重要的在于你是否能发现他,作为老师,一定要呵护每个学生的心灵,付出耐心与关心,在教学过程中讲究方式方法,才能有所收获。

教学反思案例教学反思范文 篇2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专心听讲积极思考。

下面是我对新课程改革下对于英语教学过程当中的的几点反思:

一.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我们常说:“亲其师而信其道”要让学生愿学,首先就要师生情感交融。教师通过自己的一举一动去感染学生,把亲切、信任、尊重、友好的情感传递给学生。要想让学生乐学最重要的是需要教师想方设法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从教师的激励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体验到胜利的果实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英语教学要尊重个体差异性,不能对学生制定统一的标准

英语学习的评价也应该是多元的和多样性,并且是多层次的评价方式。这也是课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实行分层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分层评价有利有弊。首先,分层评价为学生提供一个“最近发展区”。使他们通过自身努力能达到易见的效果,较好地保护“弱势群体”的自尊心。同时,也能促其不断向高层次挺进,使他们也能享受一段对于他们而言良好的教育;使那些能力强的学生享有进入更高级教育的机会。但是,也会给少数惰性较大的学生找到利已的借口。

三.定期开展英语活动

通过开展英语朗诵比赛、单词比赛、诗歌剧表演赛、课本剧表演赛、手抄报比赛、演讲比赛,在学校大范围内创设一种英语学习的氛围,丰富学生的语言生活,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加强学习的自主性和目的性,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四. 点石成金,自主学习

众所周知,点石成金的智者与农夫故事。聪明的农夫要的是“点金术”,为的是日后家里或别人需要时能点出金子来。其实,学生上学,不仅仅是为了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和掌握“点金术”。也就是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它不是哪位教师用一两节课就能教给学生的,而是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师不应该是不厌其烦地机械地带学生读单词,而应是教给他们学生单词的策略,指导学生构建自己的学习策略,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此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是教练员、资源提供者、激励者和观众,把课堂还给学生。因为“外语是学生学会的,而不是教师教会的。”④只有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多进行听说读书的训练,才有可能学会英语。

以上几点就是我在这段英语教学工作中的几点体会,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不仅可以建立起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英语教学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学习者,更重要的是老师的教学设计,所以我们老师要重视精心设计好每一单元、每一堂课,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教学反思案例教学反思范文 篇3

《坐井观天》是一则有趣的寓言故事,它以浅显,简单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课文主要通过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来争论天到底有多大的问题。如何在一节课中,让学生自主,愉悦地读懂故事、明白道理,很好的品味语言呢?以下是我的几点反思。

(一)关于本文解析,我主要从重点词语入手。

在把握教材时我将无边无际、大话、笑三个词作为文章理解的关键。通过这三个词来了解课文,穿针引线。首先,在引导学生了解无边无际时,我设计了动画,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什么是无边无际?通过让学生欣赏(无边无际)的沙漠、(无边无际)的海洋、(无边无际)的草原、(无边无际)的天空,等等,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营造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无边无际的内涵。教师再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出小鸟赞叹天很大的语气。实现对第一次对话的理解。

小鸟和青蛙的第二次对话中,我主要抓大话,这个关键词语。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大话这个词,来把握青蛙认为小鸟说大话时的心情。顺带指出说大话是指:说夸张,不切实际的话。但是在具体教学时,我又在思考:怎样让学生了解说大话的具体含义,以及它与说谎话的区别。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惑着我。最后我想:如果举个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是否效果更好呢?所以在教学中,我举了两个实例让学生来感受什么是说大话。这两个例子,一个是:我能一口气吞下一头牛,我能用手推动火车。学生从老师的语气和自己的经历中了解,这些就是夸张,不切实际的,就是说大话。我发现学生在学的时候,兴趣很浓,并且能够很好的理解这个词以及青蛙当时的心情了。

通过第三个关键词笑,引出文章的第三次对话。笑在文章中一共出现两次,这两次的笑是有区别的。文中两个笑。青蛙为什么笑,小鸟为什么笑?一个笑字溢出了青蛙的自高自大,听不进小鸟的劝告,自以为是。另一个小折射出了小鸟的虔诚,真诚相劝。通过对笑的揣摩,学生知道了:不学不问,不听劝告,还自以为是导致青蛙错误的原因。这在为学生最终了解文章寓言作铺垫。

(二)关于寓意达成的反思

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否真正实现,关键在于寓意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还是老师给学生的。语文教学的作用不仅仅在于简单的知识传授,还在于他的教学育人作用。所以在课文教学的最后环节,需要适当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意识到:不要作井底之蛙,要勇于接受新事物,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让学生自愿选择作在外面飞翔的小鸟。怎样达到这个效果呢?所以我设计了一个环节,用多媒体课件,配上动听的音乐,展示小鸟见过的缤纷世界:飞过广阔的海洋,飞过无边的沙漠,飞过茂密的森林,飞过灿烂的田野,飞过清澈的小溪,也没有看到天的边,而这时的青蛙仍然坐在井底,一抬头只能看到巴掌大的天,此时小鸟的广博见识和井底之蛙的孤陋寡闻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顺理成章的感受到:外面的世界缤纷多彩,而青蛙的生活是多么的枯燥乏味。这样潜移默化让学生在学中有所收获。

可以这样说本课的教学突破点是重点词汇,而最终目的是理解寓意。我从无边无际,大话,笑,着手进入对文本的分析。进入文本后,我的教学重点是从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中,分析二者的特点,实现本文寓意的理解。在课文中我着重让小鸟和青蛙,从语言,生活习性等各方面进行了对比。主要抓以下几个方面。

1、抓青蛙说的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这句话。

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天天一抬头让学生理解青蛙的自负,和小鸟的谦虚。得出结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青蛙的视线,他的目光狭小,所见有限,导致它把天有多大都弄错了。

2、抓青蛙的神态和表情。

文中两个笑。一个笑字溢出了青蛙的自高自大,自以为是。另一个小折射出了小鸟的虔诚,真诚相劝。通过分析青蛙的表情让学生自己明辨是非。

3、通过对小鸟和青蛙正确错误原因的分析,学生自己悟出了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理解了坐井观天这则寓言,让学生各抒己见,用学到的道理指导今后的学习生活。

4、角色体验,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反思案例教学反思范文 篇4

教学背景

这是初三总复习节段的复习课,在这之前已经复习了变量、函数的定义、表示法及图象。

教学案例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一次函数的基础知识及简单应用没有涉及实际应用。为了节约学生的时间,打造高效课堂,我开门见山,直接向学生展示教学目标。然后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复习目标进行联想回顾,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在图象及其性质环节中,老师让学生自己说出一次函数图象的形状、位置及增减性,不完整的可让其他学生补充纠正。这样,使无味的复习课变得活跃一些,增强学习气氛。

然后我组织学生以比赛的形式做一些针对性的练习。为了巩固知识点,学生解决每一个问题时都要求其说出所运用的知识点。随后用大屏幕展示出标准答案。

基础训练一:

1、指出下列函数中的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①y = x +1;②y = - x/5;

③y = 3/x ;④y = 4x ⑤y =x(3x+1)-3x ⑥y=3(x-2);⑦y=x/5-1/2。

2、下列给出的两个变量中,成正比例函数关系的是:A、少年儿童的身高和年龄;B、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与宽; C、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D、匀速运动中速度固定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

3、对于函数y =(m+1)x + 2- n,当m、n满足什么条件时为正比例函数?当m、n满足什么条件时为一次函数?

4、k,b的符号与直线y=kx+b(k0) 的位置关系:

k的符号决定了直线y=kx+b(k0) b的符号决定了直线y=kx+b与y轴的交点 。当k0时,直线 当k0时,直线 。

当b0时,直线交于y轴的 当b0时,直线交于y轴的 。

为此直线y=kx+b(k0) 的位置有4种情况,分别是:

当k0, b0时,直线经过 当k0, b0时,直线经过

当k0,b0时,直线经过 当k0,b0时,直线经过 。

基础训练二:

1. 写出一个图象经过点(1,- 3)的函数解析式为 。

2.直线y = - 2X - 2 不经过第 象限,y随x的增大而 。

3.如果P(2,k)在直线y=2x+2上,那么点P到x轴的距离是 。

4.已知正比例函数 y =(3k-1)x,若y随x的增大而增大,则k的取值范围是 。

5、过点(0,2)且与直线y=3x平行的直线是 。

6、若正比例函数y =(1-2m)x 的图像过点A(x1,y1)和点B(x2,y2)当x1

7、若函数y = ax+b的图像过一、二、三象限,则ab 0。

8、若y-2与x-2成正比例,当x=-2时,y=4,则x= 时,y = -4。

9、直线y=- 5x+b与直线y=x-3都交y轴上同一点,则b的值为 。

10、将直线y = -2x-2向上平移2个单位得到直线

将它向左平移2个单位得到直线 。

综合训练:

已知圆O的半径为1,过点A(2,0)的直线切圆O于点B,交y轴于点C。(1)求线段AB的长。(2)求直线AC的解析式。

教学反思

从本节课的设计上看,我自认为知识全面,讲解透彻,条理清晰,系统性强,讲练结合,训练到位,一节课下来后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不会有什么漏洞。因为复习课的课堂容量比较大,需要展示给学生的知识点比较多,训练题也比较多,所以我选择在多媒体上课。应该说在设计之初,我是在两种方案中选出的一种为学生节省时间的复习方法,课前的工作全由教师完成,教师认真备课,查阅资料,搜集有针对性的训练题,学生只要课堂上能按照教师的思路去做就很高效了。可在课的进行中我没有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没有发挥出学习的主动性。课堂训练以竞赛的形式进行,似乎有一定的刺激性,但缺少后续的刺激活动,学生没有保持住持久的紧张状态。

在初三总复习时,我理解学生的忙,所以能包办的我就一律代做,以为这就是帮学生减轻负担,学生自己去做的事是少了,可是需要学生被动记忆的知识多;教师把一节设计的井井有条,想要学生在这一节课里收获更多,但被动的学生并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到学生中去,降低了课堂效率,又把好多任务压到课下,最后教师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的想法还是落空了。

通过这节复习课的教学让我从另一个角度体会到了减轻学生负担的深刻含义,不单指减少学生课后学习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效率,我的这节课失败之处就是过分的注重了前者,而忽略了实效性。那么在今后的复习课教学中我要多思多想、多问多听(问问老师、听听学生的想法),力求在真 正减轻学生负担的基础上打造高效课堂。

教学反思案例教学反思范文 篇5

《好学的爸爸》是一篇第一人称写人的文章,讲的是爸爸勤奋好学学习电脑,并成了电脑高手。这篇文章浅显易懂,富有童趣。在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和识字、写字上。紧扣教学重点,我借助图片和实物,形象地表现了爸爸操作电脑时与自己女儿对话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热爱科学。

1、学好文中的多音字

揭示课题时,我先让学生理解“好学”一词,“好”在这里读hao,我提示学生注意“好学”就是很爱学习的意思,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他们给“好”组了好多词,如:爱好、好奇、叶公好龙等。通过学习,孩子们都理解了“好”读第四声时,是表示喜欢的意思。接着,再通过和“好”hao比较,让孩子们理解了好读第三声时是表示和“坏”相对的意思。

2、利用丰富的课件和实物理解课文中的专用名词

课文中出现了很多专用名词,如:电脑、键盘、鼠标等,对于农村学生,特别是外来学生来说,是很陌生的,因此,我借助实物向孩子们一一展示,让孩子们知道这些名词各指什么,有什么用途,这些东西该怎么操作,通过形象直观的展示,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巧妙引导迁移

“充电”是本文要重点理解的词语,教学时,我做出疑惑不解的样子,问学生老师不太懂,你们能帮帮我吗?学生非常兴奋,他们有的说:“有时候爸爸的手机没电了,放在插座上充好电就又能用了”;有的说:“我的电动赛车用的也是充电电池”;有的说:“我妈妈的电动车每天都要充电”……许多学生都充满了兴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于是我就请大家认真读读第二自然段,找找在这篇文章里“充电”是什么意思,许多孩子边读边想,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原来充电就是“再学习”的意思。通过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引导迁移,将学生的课内外知识结合了起来,又展开了师生互动,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充电”的比喻意义,还使他们进一步领悟了文章的中心,即爸爸勤奋好学的精神。

4、以问促读,以读促悟,理解课文内容

首先让学生从课题入手发问:“爸爸的好学表现在什么地方?最后取得了怎样的成果?”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再读课文,师生边读边议,抓住“一……就……”体会爸爸学习的迫切心情,抓住“我”的话,体会体会小朋友的天真好奇。抓住“光”、“远远不够”和话中的省略号,让学生体会出电脑用途的广泛和爸爸知识的丰富。抓住“敲”、“点得飞快”、“一会儿”等词体会爸爸动作的熟练和电脑水平的高超。最后让学生说说爸爸为什么成了电脑高手,通过读议结合,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了一个深刻的理解

教学反思案例教学反思范文 篇6

《老王》教学案例及反思

上好一堂课,有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前提。而要有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这对老师来说是颇费思量的。本文想借人教课版《语文》八年级(上)第二单元中的《老王》的设计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败谈一点浅薄的想法

《老王》是一篇以作者内心反思写成的回忆人的散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阅历和体验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在初读文章时只感受作者是一个善良的人,老王是一个善良不幸的人,但并不明白作者在文章最后为什么还要对老王产生愧疚。

针对这样一种情况,我打算从学生最初的感受入手,去体察老王生活的艰难与人性的善良,着重品味文章中“老王生前去送香油和鸡蛋”这部分,理解作者的愧疚之情。让学生体会到对不幸之人需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关爱。

教学设计一

以走近老王——品味老王——关注老王——怀念老王为线索,把课文的重心放在对老王人物的鉴赏上,分别由以下几个环节:

1、走近老王:自由阅读课文。说说老王在你的心目中是一个怎么样的印象,请用老王是一个____________人,表现在_________这样的句式表达。

(这是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学生很容易找到相关的事件,能说出关于老王生活的苦和为人的善的特点。)

2品味老王: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段?在这个片段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

(抓住老王送鸡蛋香油的事情进一步品味老王丑陋的外表下那颗善良的心,与他最后悲惨的死形成的强烈反差而去打动学生的心)

3、怀念老王:善良老实的具有金子般心灵的老王就这么去了,在他生前经常关注他的杨绛有什么样的感受?当他面对着老王的遗像时会说什么?假如你在场,你会说些什么?

(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愧疚之情,学生答案很精彩,但由于前面只是提及作者对老王的帮助,没有去体会作者的帮助中蕴含对老王的情怀,因此学生谈及愧疚的情感的较少)

4、关注“老王”:社会上还有好多像老王这样的不幸的人,我们应如何对待他们呢?

以课堂观看教学设计,听课老师反映:教材的处理太平面,没有进入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基于这个建议,设计了第二个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二:

1、朗读、感知:A、感知老王的形象(苦、善的把握);

B、作者对老王有哪些帮助?

过渡:老王是善良的,不幸的,作者是善良的,而极力地帮助老王,但文章最后为什么还要产生愧疚之情呢?让学生分析作者对老王的帮助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讨论结果:老王的苦让作者觉得他是需要帮助的人,同情的对象。老王的善让作者认为值得去帮助。而且帮助的基本是物质上。

过渡:其实作者对老王的这些帮帮不管是出于怎么样的情感,但都还没有愧疚之情,直到老王临死来送香油和鸡蛋。

2、研读讨论:老王送香油和鸡蛋这一片断

A、作者给了钱意味着什么,他为什么要惭愧呢?

B、假如你是不幸的老王,你当时会向作者说什么?

讨论结果:老王临死前还拿鸡蛋香油送给我,我却拿钱去感谢。错在老王不是为了要钱,而作者拿了钱感谢。作者没有询问原因,以自已的意思去揣测老王的来意。作者以为给钱,自己受礼就心安理得,无意间却伤害了老王。

主题归结:作者愧疚的原因是没有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同情中只是有点可怜。

过渡:在品味中我们感受到一个不幸者的善良与纯朴,作为幸运者的作者因没有理解不幸者的用意,拿钱去侮辱它,这让作者深深地自责自已,并向我们读者提出思考。

3、课外思索: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该做些什么呢?

两个教学设计,对课文两种不同的诠释,但两堂课的教学效果都不是很满意,这给了我很多的认识与思考,也许在这两个设计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1、解读文本主题的偏差。

文本丰富的主题意向往往向读者提供了理解和想象的空间。《老王》这篇文章虽然在主题的理解上不会产生很多分歧,但如何把文章的人文内涵挖掘出来,侧重点却很多。在设计第一教案时,笔者以为只要把老王这个人物读透,读深,学生理所当然地就会去关爱那些不幸的`人。殊不知课堂上,问学生如果你看到了那些不幸的人会怎么做?学生都说会关心这些人,会给他更多的关爱,但既而当我问拿些钱、物之类的东西给乞丐,你觉得是关爱了吗?学生无言语。我意识到了学生学了这篇文章,只是意识到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的不幸的人,而没有意识到关爱他人需要有一颗善良的心,需要有一种内在的平等观念和责任感。产生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因为教师自己在与文本对话时只关注了文本本身的意义,而没有仔细地去考虑“除了这点,我还得让学生自己有什么样的认识。”没有着眼于作者的真正地的意图。

第二个教学设计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明白了对不幸者既应该给予物质上的帮助,更多该给予精神上的关爱,从这点上学生的认识比第一堂课更进了一层。然而因强调了作者的帮助只是物质上的帮助,尤其是品读“送香油和鸡蛋”的环节时,把作者的给钱分析成了“侮辱了老王”,从而使学生对老王有了深切的同情而对作者产生了轻视。这在本文的价值取向上又是一个错误。因为作者杨绛是那么的善良,她的善良本该是让人肃然起敬和沉思的,但在教师的引导中反而把作者倒打一耙,这样的引导又是有失偏颇。

2、在主题带动下语言品味的不足。

文本内容当然要探究,但内容是借助语言来表达的,因而,在探讨思想内容的同时,必须咀嚼语言,推敲语言,品位语言。当我上完这两堂课来看我的两个教学设计时,发现我只注重了文章思想内容的把握,只想着把文章思想挖深挖透,在琐碎的提问中竟没有让学生好好的从语言中体会,怪不得学生对作者反思中的自责,善良中的人道,关爱中的遗憾都无法真正的体悟。没有朗读,不对文字仔细咀嚼,怎么能知其中原委呢?

尤其是第二个教学设计中,学生其实无法从文章的语言中感受到“作者是出于一种怎么样的情感去帮助老王”和“给钱意味着什么?”因为文章的语言是平淡、从容,典雅,是“微笑中含着眼泪”写下的,为了主题的分析而硬邦邦地从平实的语言中去发现作者情感的锋芒,这其实是破坏了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的和谐统一。

基于以上这样的思考,于是形成了第三个教学设计。

以上的教学设计是对《老王》这篇课文一层进一层的揣摩玩味而提炼出来的。这或多或少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要完成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个结合:课文思想内容和课文语言的结合

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已成为语文老师的共识。即课文的内容和课文的语言不是两块皮,而是一个整体,只有把两者很好的结合,才能借助精妙的语言来感悟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情感。落实到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想每个教师应该清晰的认识到,既要有对文本的深入认识,又需要设置与之相照应的语言教学环节,任何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如果离开语言的支托,那文本内容的精髓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反之则一样。《老王》的第三个教学设计就因为在文本内涵的挖掘上很好地借助语言的品味来实现,学生的内心对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尊重、什么是平等都有了自己的体验。

二、两头并进:理解突出个性,语言品得实在

1、个性的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理解的个性化

有了自己的心得与感悟,有了整体的考虑,但如果没有恰巧的新颖的教学角度切入,这也不能体现教学的个性。《老王》的第三个设计就是抓住文章最后一句中的“愧怍”而展开的。如今年的优质课评比中,在对《济南的冬天》的文本理解上,着眼于济南的“慈善”“温情”的特点展开辩论。这其实就是在教学整体风格中的“设巧”环节。教学的内容的个性理解就有了个性的切入。

2、有效的品读,课文语言品得实在

我以为在品味语言教学这一环节中,必须在“情”“质”的带动下品,去感受、体验语言表情达意的表现力和生命力。如上次在萧山的优质课的评比中,有一老师在《济南的冬天》的语言品味中做得很出色。她把所有的有儿化音的句子找出来,引导这是北方的语言的特点,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儿化音。学生读了之后马上就感觉有了儿化很软,感觉上很亲切,很温暖,这是老舍对济南有感情,去掉就会觉得冷冰冰。这种语言教学的设计才是有效的,实在的。学生明白了爱济南可以爱济南的山山水水,也可爱它特有的方言并运用它。所以品语言,要让学生在品中体会作者不用那个词而偏要用这个词的原因与情感。如果这样去考虑品味语言的教学设计,那肯定能让学生在语言的品味中品出味道。

总之,在教学设计中无论以文本内容为切入,还是以文本语言的推敲为切入,均要牢牢地把握内容与形式如漆似胶,互为依存的这条线。这样无论侧重哪点,都会让你的教学设计略胜一筹。值得注意的是:以为教师只要在教学设计时挖深挖透,语言品足品够,过于追求自己教得深刻、教得顺畅、教得轻松,即为“教”而设计的教学设计是行不通的。只有在关注文本的同时,关注内容,关注语言,教出自己的个性,不忘给学生上实实在在的语文课,这样,任何的教学设计都是一个好设计。

教学反思案例教学反思范文 篇7

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往往能及早的发现一些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累计经验。

课文《假如》是一首充满童趣、情趣、理趣的诗歌,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像力、创造力, 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显示了儿童博大而纯真的心!全诗用并列结构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会关爱环境,关爱动物,关爱他人。最后一小节以 “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结尾,耐人寻味,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很大的思考空间与说话、写话练习的平台,加上全诗语言简炼,大量运用短语的形式,处处都是充满美好幻想的语言,为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一位外国作家说过:“每个儿童都是一名诗人。”对这句话我深有同感,儿童极具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他们的心灵里,有着赤子般的真情,有着天马行空般的奇思妙想,有着成人遥不可及的奇幻。他们在诗歌创作方面具备天资。所以在学习这篇诗歌的时候,我抓住课后那个带给人无限遐想空间的省略号,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想画什么?”没想到此时的课堂沸腾了,小手举得像一片树林,学生们的回答非常精彩: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想在蓝蓝的天空中,再画一个地球,让越来越多的人住到另一个地球上;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想给没钱上学的小朋友画一座美丽的学校,让他们不用花钱就能快乐地上学;我想画一个绿色的家园,没有污染,让我们生活在蓝天白云下,呼吸新鲜空气;我想为盲人画一双明亮的眼睛,让他们都能看到美丽的世界;我想为庄稼画一只吃害虫的神鸟,保护庄稼;我想为没有水的地方画上一条河流,让人们都能喝到甜甜的水;我想为每个人都画上一双翅膀,让人们都能在蓝天上自由自在的飞翔;我想画一艘宇宙飞船,让我们到太空去探索宇宙的奥秘;我会给我们的学校画许多绿绿的树,五颜六色的花,使我们的校园像花园一样美;我要给孤单的小朋友画个小伙伴,让他们快快乐乐的生活 ……

孩子们的脑子里充满了无穷的想象力,孩子们的心灵里有着炽热的真情,孩子们的心里装着无数美好的愿望,孩子们的心最纯最美!

美好的种子已在学生心中播下,不久一定有收获的,我心里想。

《假如》这一课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的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纯真无暇的心,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很近,所以最容易引起同学们的共识,特别是课后的省略号更给大家提供了无限遐想的空间,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假如我也有这样的一枝神笔,我会……

儿童充满了想象力、创造力,他们希望认识社会、改造自然。在儿童的心灵里,有着赤子般的真情,有着火山喷发般的力量。虽然他们往往只能“假如”,但是这些“假如”都是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在开课之前,我们一起听了神笔马良的故事,我就问:你如果有这样一支神奇的神笔你会做什么?他们都说了一些自己的需求。在上完课后,我提了同一个问题,并大胆的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写出自己的想法、看法,让学生仿照课文的结构,发挥想象,编写一段诗歌,当了一回小诗人。这时孩子们的答案就不一样了,说明他们有了感触,都想给别人带去帮助。

长期这样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就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只要老师在教学中,巧用课文的内容,把握好的时机,提供好的方法,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教学反思案例教学反思范文 篇8

《荷花》是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人教版也选录了该文)。有一种感情叫爱情。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我在引导学生理解时预设了这几个问题:为什么说这是一大幅活的画?谁是画家?为什么说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通过回顾前文内容、讨论交流,学生不但体会到了作者想像的精妙,而且领悟到了作者对荷花、对大自然的由衷赞美和热爱之情。

一、出现“意外”似乎令人疑虑

根据预设的教学流程,我正准备引导学生学习下文,小明忽然举手发言:“老师,作者由美丽的荷花想到了画。我也有自己的想法……”“说吧,想到什么了?”“我想到了诗,想到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想得不错!”我称赞了一句,准备转入下文的学习,这时又举起了几只小手,有的还一边摆动着手一边急切地说:“我也想到了诗……”我疑虑了,照这样下去,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岂不难以完成了?如果是在上公开课,这种“教学意外”不但会占用不少时间,有时甚至会让老师无法应对,非常尴尬。

二、接纳“意外”其实让人欣喜

然而,我又想到,“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该“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学生如此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自主精神怎能视而不见呢?给时间让他们自由言说吧。于是孩子们争先恐后发言了,小丽说:“老师,我想到了‘出淤泥而不染’。”小刚说:“我想到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平说:“我想到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孩子们各抒己见,众说纷纭。其他学生有的说课后要去收集写荷花的诗歌,有的说要用彩笔画荷花,还有的说要查找其他作家写荷花的美文……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说得多好啊!实在令人欣喜。

三、反思“意外”得到几点启发 课后,我反思了本节课的教学,得到了几点启发。

其一,如果说作者看到荷花感到的是“画意”,而学生们感悟到的既有“画意”,又有“诗情”。这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传递给我们的不正是诗情画意吗?学生的联想仿佛偏离了教师的预设。简直成了自由发言。其实,这自由发言正是学生独特感受的流露;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是来自“童心世界”的值得百般珍视的课程资源……如果说这是一个“教学意外”,那也称得上是个“喜出望外”,因为,这是学生“潜心会文本”的直接体现。

其二,语文教学的“预设”是必须的,但要有弹性和留白;“生成”则更为重要,它是语文课程的活力所在。教师应该接纳和珍视教学中的“意外”,并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拓深、拓宽语文课程的内涵和外延。这样教学就不会局限在“认知维度”一隅了。在课堂教学中,把“教学意外”建构生成为“高效的教学环节”,语文教学就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出望外的意境。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