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事读后感

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读书是我们的兴趣喜好,读好书则是我们做人的行动指南。我们平时也需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书籍,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作品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最好我们可以用读后感文章的方式,将阅读中的体验记录成文。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灵魂的事读后感”,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灵魂的事读后感(一)

【灵魂的事】是史铁生关于生命、一爱一情和信仰的沉思的散文集。我总觉得一本好书,从来就是一个世界。一本好书,一部电一影,一种信仰,乃至一个宗教,当推崇者足够多,当共鸣足够浓烈的时候,就可以形成一个无形的平行世界的。表现在话的投机,阶层,圈子感,共同语言一直特别喜欢杜甫的文章憎命达这句话。因为真正有思想有哲理的东西十之八-九来自于生活,而于生活,更多的是来自与困顿,潦倒,多难的人生经历。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一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有人说用身一体的残缺来领悟生命太过残忍,而同时身受者肯定不再达观不再明媚,但史铁生不一样,他虽然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当不少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一起了我们对自身境遇的警醒和关怀。我恨自己没有更早的看到这本书。我恨自己居然看到这本书时,他却永远离开了我们。

谁说我没有死过,在我出生之前,太一陽一,已经无数次起落,悠久的时光被悠久的虚无吞并,又以我生日的名义卷土重来义。

灵魂的事读后感(二)

关于史铁生,对他的初步印象来自于学生时代的语文课本,仅有的感一性一认识就是一把轮椅和破败的地坛,再看看书名【灵魂的事】,心想:一位年轻时就腿部残疾的人,是如何用残缺的身躯书写灵魂深处的故事的?带着这样的阅读期待,慢慢地品读【灵魂的事】,也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从消极到豁达,从纠结到释然,从绝望到内心重燃希望。他对不幸的正视,对生死的超脱,再到思想的丰满,深深地唤一起我们对自身境遇的思考。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了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正视不幸

作者常常叩问自己: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在哪里?于是,他在【好运设计】一文中一厢情愿、天马行空地对出生、外貌、读书、恋一爱一、立业等做了一系列的好运设计,但设计着设计着,便自我否定了:他觉得这样顺利美满的人生也似乎淡而无味,人生在世,未尝到痛苦的滋味,又怎知幸福的可贵呢?

苦尽甜来,对,这才是最为关键的好运道。这句话点出了好运的真正含义,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看看身边的同事、亲人和朋友,有哪一位的人生是顺风顺水、一陽一光明媚的?有一回记者问到史铁生的职业,他说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并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正如我们观看的周星驰电一影【唐伯虎点秋香】中的一个片段:唐寅和一个穷书生为了争取唯一一个进入相府做长工的名额,俩人真是使尽浑身解数比谁更不幸啊!虽然在影片中,这个情节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比较喜剧地表达了唐伯虎为抱得美人归而付出的艰辛,但是,也从侧面反映了这个社会的真实写照:这世上没有最不幸,只有更不幸。反观自己的人生,曾经因为付出努力未得到回报而耿耿于怀,曾经因为被人误解而一时钻牛角尖久久不能释然,曾经因为生活的不如意而长吁短叹现在想想,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觉得当时的自己实在幼稚可笑。想到这,便会突然释怀,觉得一切身外之物皆过眼烟云,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身一体,用健康的身一体去享受天伦之乐和工作带给我们的快乐。这样的人生,也许平淡,但很快乐。呵呵,这也许是我的初老症状之一吧!看来我是提前进入知天命阶段了!

看破生死

史铁生曾多少次想要寻死,在多少次的心灵抗争中,他终于明白: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生是不可能绕过死的,转世来生还不是要重负这样的逍遥和逍遥的被取消,这样的长寿和长寿的终于要完结吗?那才真可谓是轮回之苦哇!

不过,死终究是令人恐惧的,不恐惧的人甚少,凡是能够豁达的人必是大家。既然死是终究不可逆的,生才显得重要。他在地坛里的各个角落坐着,去和自己烦躁不安的灵魂作对,抗争,在那里他长时间的思考,因为他的身一体也不允许他有别的消遣,他排解了死的压力,他发现了写作也许是宿命,直到成就了今天的成就。

孔子说,不知生,安知死?史铁生说,不知死,安知生?史铁生是在长年累月脑子里由死这个字填满的情况下勉强的开始对生的思考的,当他随后走进宗教走进哲学的时候,死已经不成为困扰人的一个问题,生才是问题是否生,如何生?他认为是过程!驹,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一精一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

所以,若要知生必先知死。想起一个同学这么说的,上了大学什么都没学到也学到了生命。这话是基于学校里接二连三的跳楼事件,基于同学的病患做出的感慨,事实正是,人只有在面对死的时候才想起来思考生的意义和价值,因为看到了生命轻飘飘的说消失就消失的时候,才加倍意识到珍惜生的可贵。

我思故我在

有许多人也喜欢剖析灵魂议论生死,却远不及史铁生这般深刻,显然,肉一体的某种残缺才让一精一神时刻都在丰富,当对生的前景越来越悲观的时候,停驻下来进行的思考才更接近灵魂,更接近生命的意义。史铁生认为:世世代代的生命,哪一个不是我呢?哪一个不是以我而在呢?哪一个不是以我而问呢?哪一个不是以我而思呢?的确!哪一个不是以我而问?哪一个不是以我而思,从而建立起意义呢?肉一身终是要毁坏的,而这样的灵魂一直都在人间飘荡,秦时明月汉时关,这样的消息自古而今,既不消逝,也不衰减,思想和一精一神会代代流传下去!

有人说,中国是失去信仰的民族,不再相信因果报应,只信仰金钱和权力,因此,近几年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商家昧着良心做黑心棉、毒胶囊、问题一奶一粉等。记得在【读者】上看到一句话:当金钱站起来说话时,所有的真理都沉默了。孔孟思想源远流长,唐诗宋词流传至今,雷锋一精一神代代相传可见,思想是永恒的!但愿我们这群无钱无权的老师们还能坚守内心的底线,努力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教会学生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未来接班人。

灵魂的事读后感(三)

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观后感,听后感,没有读后感了。这也代表我的生活啊:很久没有好好读过一本书。一本好书,从来就是一个世界。一本好书,一部电一影,一种信仰,乃至一个宗教,当推崇者足够多,当共鸣足够浓烈的时候,就可以形成一个无形的平行世界的。表现在话的投机,酒逢知己千杯少,圈子感,共同语言一直特别喜欢杜甫的文章憎命达这句话。因为真正有思想有哲理的东西十之八九来自于生活,而于生活,更多的是来自与困顿,潦倒,多难的人生经历。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一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当不少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一起了我们对自身境遇的警醒和关怀。我恨自己没有更早的看到这本书。我恨自己居然看到这本书时,他却永远离开了我们。

谁说我没有死过,在我出生之前,太一陽一,已经无数次起落,悠久的时光被悠久的虚无吞并,又以我生日的名义,卷土重来。

史铁生散文思想意境的深邃与语言表达的明朗、他肌体的疾病与灵魂的崇高,使我为之敬佩。在【灵魂的事】里,史铁生回答了一些关于灵魂的事生、死、一爱一、一性一、记忆、信仰、写作、故乡那是一个经历了一次次死亡的人在面对生命时最真实的话。在【轻轻地来与轻轻地走】中,史铁生说,他听多了死神的声音,但依旧坚毅地活着,为了一心向往的自一由的夜行,去到一切心魂的由衷的所在。一个身一体的残者却是生命的强者。他在轮椅上呆了30多年,30多年,半辈子最曼一妙最潇洒的年华在冰冷的轮椅上桎梏,他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因为心中怀有光明,所以也予人以光明。他心中的光明就是对于生活中一切美好事物的感知与感恩。在【好运设计】中,作家写道:不妨在背运之时,遥想一下自己的好运。所谓好运,其实是一种强烈的幸福感。喜剧中的他,悲剧中的他,一爱一情中的他,重病中的他因为作家灵魂的厚度,作品的语言便拥有了力度。史铁生对幸福的感受与体验,怎么不给我们以感染、启迪与震撼!

驹生命的乐观与喜悦,是智者的境界。人永远不可能圆满,但人可以追求思想上的圆满。所以史铁生在书的后记里说:人的残缺证明了神的完美。午后,如果一陽一光静寂,你是否能听出,往日已归去哪里?在光的前端,或思之极处,在时间被忽略的存在之中,生死同一。

有些书,有些文字,当你观看的时候,无论你身处闹市,还是嚣乡,你周围会突然的变得刹那平静而安然的。你的肉一身与灵魂、你所有的情绪将在这些清澈透明的文字面前无处遁形,你对你自己的存在与处境再也无法视而不见,你因此陡然变得清醒,你的肉一身与你的灵魂相视而立,旁若无人,你的肉一身热一爱一你的灵魂,你的灵魂订制你的肉一身,四周空旷,内心孤独,生命宁静致远。史铁生的文字恰好有这种力度与厚度,【灵魂的事】,向我们昭示生命的秘密,书中每一段文字似乎都散发着他的一精一神体温,乐观又温情。我喜欢玉,因为玉暖身。而史铁生的文字就是这样的一块玉。

雨果曾说,人在面对自己的灵魂时,会黯然神伤。我想,当史铁生面对一次次的死亡威胁时,也会脆弱也会忧伤,不过,这种忧伤也许是因为,我真的又活过来,妻子在一边泪水涟涟。众生孱弱的身一体,也许要经过苦难才有可能最终拥有自一由的灵魂。史铁生对生命的思考,超越个体肉一身的苦痛,超越个体经验的局限,一下子就抵达一精一神的普遍处境:一精一神苦难,乃至,生存缝隙中的少许一精一神慰藉。在这个疾病丛生的生存年代里,也许,与灵魂靠得最近的人,才会与神、与信仰距离最近。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个很有名的人曾为文学是该给人心以安慰还是给人心以打击争论不休。我想,这其实是真正的文学将要长期面对的问题,尽管我们正渐渐将它们忘却。

在【灵魂的事】中,史铁生为自己设计了好运。所谓好运,其实是一种强烈的幸福感。喜剧中的他,悲剧中的他,一爱一情中的他,重病中的他,悲喜交织的他,书写出灵魂的重量与厚度,营造出幸福的心灵感受,给人心以慰藉与震撼。

正是有这一乐观的倚仗,史铁生才有不知死,安知生之叹。每个人生而有缺陷有遗憾,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一个人从出生那一刻起,世界给予他的个一性一都是残缺不堪的,但由于医学、法律、道德伦理、文化风俗等因素的介入与干预,健康与疾病被严格区分,不同的身一体被区分被隔离被放逐,瘟疫般的神经质到处生长,处于强势的人们总在设法不断为自己的同类设置屏障,不断制造愚人船。在史铁生的思考视线里,人永远不可能圆满,哲学和宗教永远不可能结束。因为,如果人类完满了,人类也就结束了。所以,上帝不可能只单单给你一爱一,你得同时接受苦难,连一爱一本身也是求助,一爱一是软弱,它常常陷入艰难窘境。同样的,也不可能让你长生不老,永远不走向死亡。

这才是人类惟一的救助。我一向认为,优秀的作家,不该只在黑暗的极端徒步中不断涉险,还该看重黑暗中沿途的救赎,一种更深远的悲悯、同情与宽厚。正如罗曼罗兰说的对一爱一情的渴求,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劳苦大众最慈悲的怜悯是人生最重要的三件事。这不是什么光明的尾巴,也不是追索意义的终极意义,而是文学应该有勇气赋予人一性一尊严,并尊重一爱一的尊严与权利。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一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是消费主义盛行年代里,少有的文学清醒者。他那些源于苦难体验的清澈文字,那些充满一爱一的关怀的文字,将照亮并拯救我们日益一陰一郁沉一沦的心灵。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渔夫和他的灵魂》读后感


这是一篇短篇小说,故事讲了一个年轻渔夫在一次出海捕鱼中捕到了一条美人鱼,美人鱼苦苦哀求渔夫放了她,并答应当他来捕鱼时愿意唱歌来把鱼引过来帮助渔夫捕鱼。(星辰ww)美人鱼的歌声实在是太动听了,吸引了太多的鱼过来,成功的帮助了渔夫大丰收。长此以往,渔夫也被美人鱼的歌声吸引了,慢慢的爱上了美人鱼,决定要和美人鱼一起生活在大海中。美人鱼告诉他,她们是没有灵魂的,他只有把灵魂剥离,就能和她一起生活在一起。于是,渔夫就去找了牧师,找了商人,他们都嘲笑他,灵魂是最重要的东西,又怎么可能随随便便说剥离就剥离呢。最后他找了女巫,在女巫的帮助下,成功的剥离了灵魂,从此shenti生活在海中,灵魂游历在世间。每年灵魂都会来找自己shenti,向他叙诉一年的游历,并希望回到shenti中去。结局以被诅咒结尾。

故事中的渔夫对爱情的执着,专一,愿意付出生命的代价,然而最终因为自己的灵魂死于大海中。爱上了不该爱的,结局都会是悲剧收场。灵魂是shenti的部分,没有灵魂的shenti那有多么的可怕,没有shenti的灵魂那有多么的冰冷。

星光下的灵魂读后感


星光下的灵魂读后感(一)

有读过一些毕淑敏的着作,也一直满喜欢她的。而这次她的新书【星光下的灵魂(长江文艺出版社20xx年11月),让我感受到了她关怀的一精一力已触及到了人的灵魂深处,把人世间的各种世俗烦乐,世间的奇闻异事也看的很通透。

很喜欢书的封面,好像是西藏的阿里天空的颜色,看似宁静却复杂多变,而书的风格也神秘而柔和。上网查了一下,原来这本【星光下的灵魂】,集合了毕淑敏近些年来未出版的所有散文。书中,毕淑敏以11次的灵魂拷问、44篇的心灵美文、30个问答的形式,探讨了她内心深处对自一由、苦难、幸福、坚守的领悟。让人感触深刻的是序言记录的那一段西藏阿里的旧事。她仰望360度的天空,并心生感叹,也正好点题。而在她的叙事中,不经意间,你就会发现,那躲闪不及的灵魂撞击,从而找到灵魂的归宿。

这些耐人寻味的故事往往都是周边人的映射,也照射一出我们人类内心的真实案例。毕淑敏指出,现在人的在激烈的竞争中,往往找不到灵魂的归属,虽然就像大房子,但灵魂的居所却住着疲惫的心灵。

她认为中国人现在最大的心里危机是分裂。中国是全世界最需要心理医生的地方。

她直言说,中国人说的,想的,做的,都不一样,在人的面前和背地里也不一样,到处弥漫着喧嚣的氛围。长期后就形成了分裂。而分裂是非常耗人心灵能量的一个过程,医学称为一精一神分裂症。我也觉得她说的真的很对,所以,挽救中国人的心理危机势在必行也必须马上执行。

毕淑敏那细腻、优美的文笔让人深有感触,而且书中有些很经典的句子,字体还加了粗,便于品味。她是在用心写这本书。也许,在我们读她的书时,也在抚一慰我们那颗躁动的心吧!

星光下的灵魂读后感(二)

【星光下的灵魂】,是毕淑敏在前三年多的时间里未出版散文的集合一体。包含了11次灵魂拷问、44篇心灵美文、30个答读者问,披露了她内心深处对放下、大我、苦难、坚守、幸福等的感悟,是关注现实的心灵拷问,是五载冷寂的沉思,演绎全新的力作。

玖了这本书,就会发现,毕淑敏以职业医生的敏一感,对现在中国人的心理危机人格分裂,作了详尽的描述:中国人现在最大的心理危机是分裂。说的和想的不一样,说的和做的不一样,当着人和背地里不一样到处弥漫着一种急功近利的喧嚣氛围。那么,我们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究竟应该如何是好?她告诉了读者答案:我们尊重生命的真实过程,也深知世界比想象的脆弱。有光明,有温暖,也有黑暗和冷酷,但人生还是有希望的。希望不是建立在没有成长、不谙世事者一厢情愿的一陽一光上,而是历尽沧桑之后的坚守,是心的一往无前。很明显,她所阐述的是一种理想主义,正如张一爱一玲所说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毕淑敏,还从自己亲身经历过心理诊断的真实案例为出发点,衍生成文,来揭示什么是幸福。毕淑敏指出,现代人竞争激烈,灵魂找不到归属,虽然住上了大房子,但是灵魂的居所里,心灵却越来越疲劳。她认为:真正的幸福是一种内心感受,人们的幸福感和物质有一定的关联,人不可脱离环境妄谈幸福,但是当人们丰衣足食之后,再继续增加物质的供给,幸福感并不能相应地成比例增加,它们之间的曲线发生了分离,说到底,幸福是灵魂的成就,而不是金钱的功劳。

作为医生,毕淑敏在医院里见多了生与死,自然对生与死的灵魂拷问,是深刻的。她毫不避讳地大声告诉我们:人生不过是到此一游。死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做的一件事,人手一份,谁也剥夺不了。但犯不上在没有听到死亡发令一槍一击响之前,就踉踉跄跄地抢跑,迫不及待扑到这一程的终点。灵魂区别于心灵之处,正所谓灵魂出窍。身一体是个笨小孩,灵魂是个淘小孩。两个小孩如果不能和谐相处,就会惹出大麻烦。

在序言里,毕淑敏还讲述了一段在西藏阿里夜观星空的旧事,在藏北,仰望辽阔星空的经历,在我一生中打下了一个基点。当时有一种震撼,甚至有一种微微的恐惧,能反视到我们的个体是多么渺小、短暂。书名定为星光下的灵魂,就有灵魂是心灵的另一种姿态的意味。

【星光下的灵魂】文字风格,细腻温暖,把深刻的道理缓缓地讲出来,如水在心上流过,洗去烦恼与不快;又像和风吹过,凉凉透透里带走了我们的烦忧。

星光下的灵魂读后感(三)

在忙碌的工作后,看到【星光下的灵魂】这本书时,不知道为什么,烦躁的心竟一下子安静了许多。书的封面是浩瀚的夜空,璀璨的繁星,引人入胜的书名,让我想到康德的那句:仰望星空和探寻内心,是最令人感动和敬畏的时刻。

自一由、苦难、坚守、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悟。在书里,毕淑敏老师像一个身边的老友,用优雅细腻的文字,让我们分享了她独特的经历和感受,就像一股透着力量的涓一涓细流,直入心扉,从喧嚣的浮躁中回归自我,感受星空下的渺小。

书中【人心的喜马拉雅山】描述了浮躁的社会心态。凡事都讲求快节奏、赶速度,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但人对自然的索取却越来越多,人与人之间却越来越冷漠。毕淑敏说:凡是自然的东西,都是缓慢的;那些急骤发生的变化,大多都是灾难,比如飓风和暴雨,比如山崩地裂加上海啸在当今社会,很多人都为了目标忙碌奔波,急功近利,把自己一逼一得紧张兮兮,没有一个喘一息的机会,身心俱疲,迷失自我。从书中我们感悟到要学会放下,遵循自然规律,在忙碌中放慢脚步看看周围的风景,学会坦然接受事物发展过程的漫长和曲折,留一点时间给自己品杯清茶,远离邮件,让自己休息一下。只有聆听心灵自一由的声音,才能明白自己真正需要什么,获得内心的安宁。

驹于幸福的含义,毕淑敏指出,现代人房子越住越大,车子越换越靓,生活越来越好,但灵魂的居所却住着疲劳的心灵,感觉不到幸福在何处。我认同书中所说人们的幸福感和物质有一定的关联,但真正的幸福更多是一种内心感受。幸福是灵魂的成就,而不是金钱的功劳。很细微的事情也能蕴含一着让你快乐的源泉,很平凡的生活也蕴藏着幸福的种一子。生活中不缺幸福,缺少的是发现幸福的心态。我们越是看到人一性一的幽暗之处,越应在关系的寒冷中寻找温暖,在残酷中争取柔和。一爱一自己的妻子、丈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爱一生活,一爱一树木花草和整个人类,一爱一我们这颗美丽而脆弱的星球不贪婪,不懒惰,不攀比,不虚荣。关注身边的幸福,就会少一些抱怨,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冷漠,多一些互相帮助。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换一种积极心态去感受幸福,人才会变得快乐美丽,社会才会和谐安定美好。在探索新型城市化发展的道路上,更需要这样的氛围激励我们勇往直前。

媒体曾报道武汉5名小伙晚上驱车70公里前往远离城市的郊野,只为去看久违的星空。看到报道的图片,我也被震撼和感动了,这和阅读【星光下的灵魂】是异曲同工的感觉。在城市呆久了,灯光闪烁,很难看到繁星满天。只有在空旷的郊野,当我们仰望星空,繁星闪烁,壮丽的银河缀在苍穹时,这种强大的震撼,才会真正理解宇宙之辽阔,人类之渺小。当面对星空的时候,你会觉得人是多么微不足道的浅薄存在,短暂到不可言说【星光下的灵魂】正是让我们的心灵作了一次旅行,洗涤喧嚣,让脚步慢下来,在星光下多一些宁静,多一份感动,回归到自我,少一些躁动。

毕淑敏被誉为文学的白衣天使,读此书获益良多,但更愿用她的一段话来共勉:从来没有设想过一本书或是一句话,就可以改变别人。在这个世界上,能够掌控的只有自己。

《灵魂只能独行》读后感


《灵魂只能独行》读后感

一直以来,我都坚信孤独是可耻的,直到我看到《灵魂只能独行》这本书,我才明白孤独并不可耻,孤独是应该享受的。读完这本书,有很多感同身受之处。做些许摘录,大家共享。

(1)灵魂的行走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寻找上帝。灵魂之所以只能独行,是因为每一个人只有自己寻找,才能找到他的上帝。

(2)无论你多么热爱自己的事业,也无论你的事业是什么,你都要为自己保留一个开阔的心灵空间。唯有在这个心灵空间中,你才能把你的事业作为你的生命果实来品尝。

(3)一切交往的质量都取决于交往者本身的质量。唯有在两个灵魂充实丰富的人之间,才可能有真正动人的爱情和友谊。

(4)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5)孤独的价值p27。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从心理学观点看,人之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不管你与谁同睡,你都只能独自进入你的梦乡。同床异梦是一切人的命运,同时却也是大自然的恩典。

(6)生活的减法p59。旅行时不得不精简的行李。有多少是你真正生活必需的。即使有一座大房子,又何妨要填满它。

(7)抉择p140。妻子和孩子同时落水,先救谁?答:我什么也没想。洪水袭来,妻子在我身边,我抓住她就往附近的山坡游。当我返回时,孩子已经被洪水冲走了。所谓人生的重大抉择岂非多半如此?

(8)生命的得失p141。婴儿、老人、中年人均诉说自己的不幸。一个声音问:众生啊,那已经逝去的和未曾到来的都不属于你们,你们有什么可失去的呢?三个灵魂齐声喊道:主啊,难道我们中间没有一个最不幸的人吗?上帝答道:最不幸的人不止一个,你们全是,因为你们全都自以为所失最多。谁受这个念头折磨,谁的确就是最不幸的人。

(9)流浪者和他的影子p142。 命运如同一个人的影子,有谁能够摆脱自己的影子呢?一个流浪汉对于自己的命运不堪忍受,请求神允许他和别人交换命运。神说如果能找到一个对自己命运完全满意的人的话就和他交换吧。结果事实上,世人所见的确只是他们的命运之河的表面景色,底下许多阴暗曲折唯有他们自己知道。流浪者终究没找到能跟他交换命运的人,直到今天,他仍然拖着他自己的影子到处流浪。

(10)白兔和月亮p143。有一只白兔,独具审美的慧心,她是赏月的行家,在她眼里,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于是神将月亮归属于兔。说也奇怪,白兔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了,脑中只想着这是我的月亮,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她终于去拜见神,请神撤销了那个慷慨的决定。

(11)肖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立足点仍是占有。所以才会有占有欲未得到满足的痛苦和已得满足的无聊这双重悲剧。如果把立足点移到创造上,以审美的眼光来看人生,我们岂不可以反其意而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12)我相信人必定是有灵魂的,而灵魂与感觉、思维、情绪、意志之类的心理现象必定属于不同的层次。灵魂是人的精神自我的栖居地,所寻求的是真挚的爱和坚实的信仰,关注的是生命意义的实现。幸福只是灵魂的事,它是爱心的充实,是一种活的有意义的鲜明感受。肉体只会有快感,不会有幸福感。奢侈的生活方式给人带来的至多是一种浅薄的优越感,也谈不上幸福感。当一个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幸运儿仍然为生活的空虚苦恼时,他听到的正是他的灵魂的叹息。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