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读后感800字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凡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他们都对书有着不同一般的痴迷,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可以学到很多,扩充自己的知识库,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我们该如何去写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文心雕龙》读后感800字”,欢迎你的品鉴!

《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是南北朝时期的人。《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其结构经过精心安排而布局严整,其理论观点之间讲究次序而回环照应、互相补充而逻辑严密,形成一个完整、精密的系统。在中国文艺理论和美学史上,具有如此完整、系统而庞大的理论体系的著作,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序志》有云: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这段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就《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而言,乃是以道为根本、以圣人为老师、以儒家经典为主体、以纬书为参考、以《离骚》为变体,从而体现出刘勰论文的基本观点;二是就文章写作而言,为文的根本问题,也都包含其中了。这五篇可以说是刘勰文章的枢纽。
文章以原道开篇,把文章的由来和道家的道关联起来。刘勰对文学现象所作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考,不仅在六朝文士之上,而且在中国历史上都是难得一见的。他所作的这种思考不仅是明其本然的问题,而且象征着文艺观念的真正自觉,而且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刘勰虽然运用了道教这一道的思想,但是在之前,刘勰曾批判道教著作。在刘勰看来无论道家、佛家还是儒家,其立教固然有异,但是他们的终极追求都是一样的。
《原道》开篇而谓:文之为德也,大亦!这既是《原道》的开篇语,更是《文心雕龙》的开卷语。它陈述了这样一个事实;文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看上去至为平易,但是实际上,这是对整个文的概括,他向人们展示了文学在当时的历史地位,承认文的巨大作用,这也为他后面的文章打好了基础。也只有在这时,探讨为文之用心才成为一件重要的事实。
刘勰在《宗经》里抓住了文章写作的根本道理,就是文章要表现人的心灵和性情的美。从而刘勰得出了文章写作的原则和规律,他说: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轨,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儿不诞,四则义贞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可以说这里的六义就是文章写作的具体化。

f132.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关于文心雕龙的读后感范文


导语:《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 刘勰《文心雕龙》的命名来自于黄老道家环渊的著作《琴》。其解《序志》云:“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环渊)《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

假期,我有幸读了《文心雕龙》,感受颇深。刘勰解释到文心在于说明写文章时对于心思的运用;其次是文章的写作,从来都是以精雕细刻和文采丰缛为法的,这正如雕镂龙文一般,我因而又称这本书为雕龙。里面有些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开阔了我的视野,提高了我的认识。下面结合我个人的理解,谈谈我的收获。

一、感受情境之美

《神思》篇中写道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意思是说,当精神活动正在进行的时候,思路千头万绪,竞相呈现。要怎样落笔,仍然没有规矩可以遵循;要怎样刻划,也没有形象可以捕捉。如果是登山,那山中到处都充满着情感;如果是望海,那海上到处都洋溢着意趣。我有多少想象力和思考力,都气势磅礴,可以和风云一样并驾齐驱。在开始执笔为文之前,真是气力倍增;但到了脱稿真正写下来的,不过是开始时心里所想的一半。说的多切实际呀!有时候我们写东西之前想的很好,可是写出来时也就是心里想的一半甚至还不到一半。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那是由于思想感情可以凌空翻飞,容易出奇;而语言文字则是着迹之物,难以生巧。

从以上文字我们可以体会到言与意的关系,有尽之言难达无尽之意古人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不尽,意味才显得闳深婉约,读者才可以自由驰骋想象,举一反三,把所有的话都说尽了,读者的想像就没有发挥的机会了。我举两个课例:一个是《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中(我学骆驼咀嚼一段),让学生抓住磨来磨去一词想象画面,去品味这词语表达的无尽之意。先体会体会它嚼的滋味怎样?学生会说:有滋有味、津津有味。再想像一下它咀嚼时的神态怎样?生说:悠闲自得。

咀嚼时的心情怎样?生说:心平气和、平心静气。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他们的头脑中就会浮现出骆驼咀嚼时磨来磨去的那种认真、沉得住气的画面来,感悟到骆驼咀嚼时的乐趣,牙齿也会跟着动起来。进而去体会那种无穷的意境。

再有《乡下人家》一文描写乡下人吃晚饭一段中天高地阔地吃,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那种吃地意境,老师通过描绘引读、加上诗句品读等形式把学生带入到那天高地阔的画面的情境之中,进而唤起对乡下人家庭院晚餐的想象。

二、欣赏音韵之美

读了《声律》一章我理解到,听外在的乐音很容易为力,但听自己的心声很难听得清楚;是因为琴弦的协调可以用手来解决,而内心的情思和语音的关系就显得复杂。其实所有声调,都有平仄之别;音响都有双声迭韵之分。两个双声字给别的字隔开了,念起来就不顺口;两个迭韵字分开在句中两处,念起来就别扭。都用仄声的字,音响发出以后就似乎中断了一样,都用平声地字,声调就会远扬而去,转不过来。因此,总会象井上辘轳的绳子,一上一下,回环往复,念起来才顺口。对读者来说,声音就会在嘴里流转,清脆悦耳,象振动着的玉佩;对听者来说,语句就会在耳里盘桓,络绎不绝,象一连串的珠子。

因此文章的美丑,寄托在吟咏之间;吟咏滋味的浓淡,流露于字句之中;字句气力的强弱,归结于和谐和押韵。使不同声调的字配合得当叫做和谐,使收音相同的字音前后呼应叫做押韵。我们通过吟咏才能体会到文章的和谐以及韵律感,从而感悟音韵之美。

如《搭石》一文,体现音韵之美的句子﹍﹍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我们读起来很有韵律感,怎么让学生体会到呢?先是师生分读,前面的(师)---抬起脚来(生);后面的(师)---紧跟上去(生)(并且速度逐渐加快)体会这一抬脚,一落脚,发出踏踏踏踏的声音的和谐。

再让学生加上踏踏的声音再读。组1:前面的抬起脚来,组2:后面的紧跟上去(齐:踏踏)组1:前面的抬起脚来,组2:后面的紧跟上去(齐:踏踏)学生通过朗读,就会感觉到语言很好听,很有节奏感,从而体会韵律之美。

再如《三鲜面》一文,有一句热腾腾一碗面端上桌,色香味俱佳,连形式也分外优美肉丝细,白面长,红虾青葱撒在蛋瓣上,活脱脱像开了一朵金盏菊。长短句式,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和谐、押韵。给人一种韵律的美感。

三、体味情感之美

《情采》篇讲到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意思是情采是文章的经,语言是思想的纬。只有经线拉正了,纬线才能织成布帛;只有思想明确了,语言才能通达流畅。

还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都是说作者先有了情思再发为文辞。而读者是先看了文辞再体味到情思。由此可见情感是一篇文章的主旨。训练学生的语感,就要把语言的理解与情感的体味结合起来,使学生能透过文章的字句感受到作者那起伏的情感。

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中写总理生活简朴的句子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总理简朴的作风,可以设计成:让学生想想宫殿式的房子,原来的主人是谁?里面应该有什么?(应该是大官住、是贵族大臣住、是皇上住应该有古董、珍宝、地毯、字画)可是这些总理的办公室都没有,总理的办公室应该有什么?(有沙发、地毯、柜子)可是也没有,只有什么?生: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层层深入的地去品读去感悟,去理解总理那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使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人文内涵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震动、人格的感化。

《背影》中特写的镜头父亲过铁道、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情景,通过一系列的的动词,(如:攀、缩、微倾)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尤其在那种特定的环境下,就更显得真挚感人,所以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最后,我用《文心雕龙》最后一篇的一句话作结,生也有涯,无涯惟智人的年寿有尽,没有穷尽的只是学识。让我们多读书,积淀自己的文化内涵。

[关于文心雕龙的读后感范文]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800字


《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是南北朝时期的人。《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其结构经过精心安排而布局严整,其理论观点之间讲究次序而回环照应、互相补充而逻辑严密,形成一个完整、精密的系统。在中国文艺理论和美学史上,具有如此完整、系统而庞大的理论体系的著作,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序志》有云: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这段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就《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而言,乃是以道为根本、以圣人为老师、以儒家经典为主体、以纬书为参考、以《离骚》为变体,从而体现出刘勰论文的基本观点;二是就文章写作而言,为文的根本问题,也都包含其中了。这五篇可以说是刘勰文章的枢纽。

文章以原道开篇,把文章的由来和道家的道关联起来。刘勰对文学现象所作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考,不仅在六朝文士之上,而且在中国历史上都是难得一见的。他所作的这种思考不仅是明其本然的问题,而且象征着文艺观念的真正自觉,而且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刘勰虽然运用了道教这一道的思想,但是在之前,刘勰曾批判道教著作。在刘勰看来无论道家、佛家还是儒家,其立教固然有异,但是他们的终极追求都是一样的。

《原道》开篇而谓:文之为德也,大亦!这既是《原道》的开篇语,更是《文心雕龙》的开卷语。它陈述了这样一个事实;文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看上去至为平易,但是实际上,这是对整个文的概括,他向人们展示了文学在当时的历史地位,承认文的巨大作用,这也为他后面的文章打好了基础。也只有在这时,探讨为文之用心才成为一件重要的事实。

刘勰在《宗经》里抓住了文章写作的根本道理,就是文章要表现人的心灵和性情的美。从而刘勰得出了文章写作的原则和规律,他说: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轨,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儿不诞,四则义贞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可以说这里的六义就是文章写作的具体化。

800字读后感


800字读后感(一)

【西游记】读后感

我最喜欢的书要数【西游记】了。它是明代作家吴承恩的著作,是根据唐代的玄奘到遥远的古印救天竺去讲述佛教的事而改编的。里面又加上了机智灵巧,能七十二变的孙悟空;懒惰贪吃、忠心耿耿的猪八戒;任劳任怨、一心向佛的沙和尚。他们共同保护他们的师傅唐僧去印救取得真经,在我国佛教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他们取得真经靠的什么?靠的是顽强的意志、坚持不懈的一精一神,大慈大悲的胸襟,才能到达遥远的古印救。他们一路上遇到的困难和坎坷无数,他们只有依靠这种一精一神才能战胜一切,越过陡峭的大山,跨过宽广的大河。

只因为孙悟空有火眼金睛,而唐僧却没有,所以彼此间产生了很多矛盾,很多误会。

比如说,【西游记】中最一精一彩的片段是【三打白骨一精一】中的白骨一精一非常狡猾,他想长生不老,就想捉住唐僧吃唐僧的肉。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想借助孙悟空不在这一机会对唐僧痛下杀手,因为唐僧一向是以慈悲为怀,所以这个办法成功率很高。果然孙悟空去为唐僧化缘了,白骨一精一发现这是天赐良机,便变作一个年满十八岁的女子走到了唐僧面前,用花言巧语哄骗了唐僧和剩下的两个徒弟。刚要下手,孙悟空就回来了,他用火眼金睛认出来是白骨一精一举棒便打,不料,白骨一精一把假一尸一留下,真身回到了白骨洞。唐僧本想把孙悟空赶走,在两位徒弟的劝说下,孙悟空便留了下来。故事中唐僧第一次误会了孙悟空。接下来,白骨一精一接二连三的变化,都被孙悟空识破。到了第三次变化,孙悟空忍无可忍。举棒打死了白骨一精一。唐僧以为孙悟空接二连三的行凶,把孙悟空赶走了。这次唐僧真的误会了孙悟空,本来孙悟空的目的是保护唐僧,没想到却错以为行凶杀人。

只因为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具有高超的武功和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在辨别什么是妖怪,什么是普通的凡人,孙悟空与唐僧彼此间产生了许多矛盾和误解。

【西游记】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大,它让我明白了做人要有坚强的意志和宽容别人的一精一神。

800字读后感(二)

【瓦尔登湖】读后感

梭罗的【瓦尔登湖】以春、夏、秋、冬四季为线,串联起他在瓦尔登湖畔进行经济实验的始末,留给我无尽的想象与羡慕。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领悟人可以活得很简单,很从容,不必为了那物质财富而丧失了人是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的道理。作者在【瓦尔登湖】中以瓦尔登湖为中心,辐射一到周围众多地方,描写了他以禽一兽为邻,在豆田耕作,与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诸多生活细节。最后作者又以春天结尾,给我们奏响了新的生活乐章,并且他在结束语一篇中,这样说:不必给我一爱一,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看!这是一位超凡脱俗、与世无争的自然主义者,多么令人羡慕。

梭罗生活的地方是瓦尔登湖及其周围地区,但他细腻一精一致的笔调,却把我们带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他谈瓦尔登湖周围的鸟、树、草、虫子,更谈更高的规律。他认为,从一种特殊的意义上说,渔夫、猎人,及其他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他从个人的劳作中提升到更高的人类法则,令我们视野开阔、高屋建瓴。在【瓦尔登湖】中,许多段落值得一品再品,让人陶醉。他在描写倍克田庄时,这样写到:便是德罗依德也要放弃他的橡树林而跑到它们下面来顶礼膜拜了。可想而知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地方,多么的令人神往。

在整部【瓦尔登湖】中,自然一直是主要背景,以大地为席,以苍穹为盖。梭罗在广阔的天地中像农夫一样耕种、收获,他很高兴,他说:古老的诗歌和神话至少表明,农事是一门神圣的艺术。在从事农耕的过程中,他也不忘阅读。即使在19世纪梭罗也感慨道:他们深信一本【圣经】的智慧就足够了,余生便在简易读物里荒废天赋单调地生活。在商品大潮的汹涌翻滚下,现代人的心灵像扁舟入海,漂浮不定。物质的丰裕,一精一神的贫穷。我们的身一体一再扩充,而一精一神的领地却时时荒芜着。听听梭罗的忠告:多余的财富只能买到多余的东西。灵魂的必需品,金钱一样也买不到。这样的忠告如梵音,对于我们无异于醍醐灌顶。

徐迟说: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对于春天,对于黎明,都有极其动人的描写。让我们追随着梭罗的足迹,抛弃那物质所带来的烦闷苦恼,感受那恬静美,聆听大师的哲音。

800字读后感(三)

【谁动了我的一奶一酪】读后感

世界上最流行的管理方法带给你面对改变与危机的新视角。运用这种方法,你就可以获得生命中最想得到的东西,也就是书中的一奶一酪无论它是一份工作、健康、人际关系,还是一爱一情、金钱

故事中虚构的四个角色:老鼠嗅嗅和匆匆、小矮人哼哼和唧唧,用来代表我们的不同方面,即我们简单的一面和复杂的一面。我们每个人都具有这些不同的方面,不论我们的年龄、一性一别、种族和国籍如何。

有时我们的行为像:嗅嗅他能够及早地嗅出变化的气息。

或者像匆匆他能够迅速开始行动。或者像哼哼他因为害怕变化而否认和拒绝变化,这会使事情变得更糟。或者像唧唧当他看到变化会使事情变得更好时,能够及时地调整自己去适应变化!

不管我们选择哪一面,我们都有共同的方面,那就是:需要在迷宫中找到我们自己的道路,帮助我们在变化的时代获得成功。

【谁动了我的一奶一酪】讲的是一个关于变化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一个迷宫中,有四个可一爱一的小生灵在迷宫中寻找他们的一奶一酪。故事里的一奶一酪是对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追求目标的一种比喻,它可以是一份工作,一种人际关系,可以是金钱,一幢豪宅,还可以是自一由、健康、社会的认可和老板的赏识。或许它只是一种一精一神上的宁静,甚至还可以只是一项运动,如马术、高尔夫球等等。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己想要的一奶一酪,我们追寻它,想要得到它,因为我们相信,它会带给我们幸福和快乐。而一旦我们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一奶一酪,又常常会对它产生依赖心理,甚至成为它的附庸;这时如果我们忽然失去了它,或者它被人拿走了,我们将会因此而受到极大的伤害。

故事里的迷宫代表着你花时间寻求着的东西所在的地方,它可以是你效力的机构,你生活的社区,亦或是你生活中的某种人际关系。

我们都知道,工作与生活就像不断翻滚的一浪一花,各种变化都在时时发生。生活在其中,的确使人感到紧张不安,除非有一种办法能使我们关注到这些变化,并且能够从中得到启迪。有一条找到这种办法的途径,那就是走进一奶一酪的故事。请相信我,这则简短的寓言只需花费你不多的时间,但它带给你的影响将是深远的。我希望你们能欢欣于你们从故事中所发现的道理,并能享受到这一发现的乐趣。祝你们一切顺利。请记住一句话:随着一奶一酪的变化而变化。

读后感800字


《乌塔》读后感800字

读了《乌塔》这篇课文,我陷入了沉思。

这篇文章写了一个只有十四岁的德国小姑娘乌塔独自出国旅游的故事。乌塔为了出国旅游,作了许多的准备,如设计了旅行路线,攒旅游费,阅读资料和书籍。她每到一地,就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购纪念品。同时,课文还描写了乌塔关心中国小朋友有没有出去旅游的机会。文中的乌塔认为,父母爱孩子,就应让他们单独出门,亲自出外去看一看等。这些,都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她们对生活的热爱。

我认为:乌塔有这么强的独立生活能力,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外国的小朋友敢于离开父母,思想独立,敢于挑战自理能力;第二是外国的父母愿意放手,鼓励小朋友培养自立能力。但是,我们中国许多小朋友就不一样,我们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里怕摔了。要不就是父母很愿意放手,但是孩子不愿意学习自理能力,不敢面对和尝试;要不就是父母庇护着孩子,根本就不放心孩子独自外出生活。

其实,我也有一次独自外出的经历。今年暑假,爸爸妈妈把我送到寄宿学校去参加夏令营。事前,我参观了学校和宿舍,觉得很喜欢。但到了到学校报到的那一天,一想到往后这21天就住在这里,不能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生活,我就忍不住哇哇大哭,眼泪吧嗒吧嗒地流了下来。可是,爸爸妈妈坚持要我留下来,鼓励我和小朋友们一起生活,我被他们逼得无可奈何,只能强行被留下了!

第二天早上第一节课,老师说要选一位班长。他左看右看,好像若有所思的样子。突然,他把目光移向我,决定让我来当班长。在那次夏令营中,我认识了50多个新朋友,学习了不少英语知识,学会了国画的技巧,老师还奖励了我许多的美元,我用这些美元换到了许多奖品。

那次夏令营我过得比想象中愉快。于是,我明白:爸爸妈妈带我到这里来是锻炼我的自理能力和自我挑战能力。不过,和课文中的乌塔比起来,我还是差远了。下一次,我要争取自己主动报名参加夏令营,还要到外地去旅游。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800字

学习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后,我感慨万千,心中有太多对圆明园的毁灭而惋惜,对英法联军的痛恨。我的心就像那大海里的海浪一样高低起伏,久久不能平静。通过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圆明园原来是这么美丽,读着读着自己似乎身临其境,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但是这么美丽的一个万园之园,竟然被英法联军给毁灭了。那些英法联军简直就是坏透了。把能抢的东西抢去,不能抢的还烧毁,毁灭罪证证据,我实在太痛恨他们了。圆明园是一个聚集了许许多多风景名胜精华的一个皇家园林,在世界历史上称的上为是万园之园。在圆明园里面,还有许许多多的历史文物,这些文物是从先秦时代一直到清朝,所有最珍贵的文物全都放在里面,给人们参观。

可是现在圆明园那昔日的辉煌哪去了?那金碧辉煌的殿堂哪去了?那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哪去了?那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哪去了?那热闹的买卖街、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又哪去了?原本华丽的圆明园,如今已是一片废墟,那是英法联军一把火烧了世界文化、历史上的瑰宝与精华呀!好几代帝王的梦想和人民的心血呀!有些物品还是木匠工人们用了几个世纪辛辛苦苦的做出来的,做了这么长的时间,但是被英法联军一抢而空,还把圆明园烧了,彻彻底底的被毁灭。多少劳动人民的辛劳,才换来了这么美的皇家园林,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等于是把劳动人民的心烧了。圆明园是供人参观的,不是供人破坏的。圆明园已经被风景名胜的精华渗透了。但是我看到了今天的圆明园实在太伤心了,这都是英法联军惹的祸。

这个世界上的大瑰宝圆明园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片废墟,英法联军,你们所作所为永远记在我们中国人的心里,虽然现在已经过了很多年了,但是我们依然不辱国耻。当时圆明园被毁灭是因为当时中国人不强大,以后我们一定会努力学习或工作,渐渐地把中国发扬光大,让你们看看我们中国也是强大的,我们中国也会有一片属于我们的天空,属于我们的大地!

肯定《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800字

今天,我怀着无比愤怒的心情,读完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

读完了这一文我知道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再北京西郊,曾经被誉为万园之园,可现在,我们在这里看到的只是残桓断壁,真令人气愤。

当我读到圆明园的建筑金碧辉煌,富有诗情画意时。不禁发出了由衷的赞叹。我们古代劳动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建造出了这座举世闻名的园林艺术瑰宝!这是一项多么艰巨而又伟大的工程呀!这充分的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力量。我为我们的伟大的民族而感到骄傲但我读到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夺我财宝,烧我园林时,我的心情沉重,心里充满了仇恨。

这些强盗们肆意毁坏园林,竟把万园之园化成灰烬。看到这里,我恨不得给他们碎尸万段砸成稀八烂我不禁大声的骂到:死畜生!不要胡作非为!

读完文章,我也为失去了圆明园而感到无比伤心。又不由得使我想到了1931年9月18日晚,日军发动侵略战争,先占领沈阳城,随后不到半年时间东三省相继沦陷。1932年1月28日进攻上海;1937年7月,日本侵略者进攻宛平城和芦沟桥。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正式爆发了。到1938年10月,日军侵占了华北,华中,华南。日军侵略者所致之处,无恶不作。屠刀所向,血流成河。山河失色,光在南京就杀害了无辜军民30万人!

之后,中国人民经过了8年的浴血奋战,洗刷了一百年来被挨打的耻辱,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挽回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尊严,中华民族由一个背负着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重压,被称为东亚病夫的民族,成为巍然屹立与世界东方,令世人瞩目的民族,乱翻的乌云扫清了祖国迎来了一个黎明。

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社会中,但我们不能忘记以前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局面,我们青少年只有将这个国耻记在心中,以此为动力奋发图强。报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才能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今天,我们是21世纪的接班人,我们不要忘记国耻,要接受锻炼,迈开坚定而沉着的步伐,向光辉的未来前进!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800字

学习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后,我感慨万千,心中有太多对圆明园的毁灭而惋惜,对英法联军的痛恨。我的心就像那大海里的海浪一样高低起伏,久久不能平静。通过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圆明园原来是这么美丽,读着读着自己似乎身临其境,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但是这么美丽的一个万园之园,竟然被英法联军给毁灭了。那些英法联军简直就是坏透了。把能抢的东西抢去,不能抢的还烧毁,毁灭罪证证据,我实在太痛恨他们了。圆明园是一个聚集了许许多多风景名胜精华的一个皇家园林,在世界历史上称的上为是万园之园。在圆明园里面,还有许许多多的历史文物,这些文物是从先秦时代一直到清朝,所有最珍贵的文物全都放在里面,给人们参观。

可是现在圆明园那昔日的辉煌哪去了?那金碧辉煌的殿堂哪去了?那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哪去了?那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哪去了?那热闹的买卖街、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又哪去了?原本华丽的圆明园,如今已是一片废墟,那是英法联军一把火烧了世界文化、历史上的瑰宝与精华呀!好几代帝王的梦想和人民的心血呀!有些物品还是木匠工人们用了几个世纪辛辛苦苦的做出来的,做了这么长的时间,但是被英法联军一抢而空,还把圆明园烧了,彻彻底底的被毁灭。多少劳动人民的辛劳,才换来了这么美的皇家园林,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等于是把劳动人民的心烧了。圆明园是供人参观的,不是供人破坏的。圆明园已经被风景名胜的精华渗透了。但是我看到了今天的圆明园实在太伤心了,这都是英法联军惹的祸。

这个世界上的大瑰宝圆明园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片废墟,英法联军,你们所作所为永远记在我们中国人的心里,虽然现在已经过了很多年了,但是我们依然不辱国耻。当时圆明园被毁灭是因为当时中国人不强大,以后我们一定会努力学习或工作,渐渐地把中国发扬光大,让你们看看我们中国也是强大的,我们中国也会有一片属于我们的天空,属于我们的大地!

《骆驼祥子》读后感800字

祥子给我的印象很深:一个实实在在的车夫,勤劳、坚忍。但他的结果却是悲惨的。

他带着自己的希望来到北平,认准拉车这一行,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买上自己的车。但在兵荒马乱的时代,不到半年,祥子的车被大兵抢去,牵回三皮骆驼。祥子没有灰心,更加努力赚钱。还没有买上车,钱却又被侦探抢去。在他与虎妞的婚姻中,他付出了许多代价,但终于再次拉上自己的车。虎妞死了,祥子人车两空。生活的打击,小福子的逝去,使祥子失去生活的信心。他变了,吃喝嫖赌,样样都干,以出卖人赚钱,彻底成为城市垃圾。

故事悲哀的结局,不禁让我想到当时社会的惨状。祥子一个乐观向上,坚持不懈的车夫,被可恶的社会折磨成了社会的垃圾,象行尸走肉一样,只有一个驱壳。当然,这不仅仅是社会的问题。

对于骆驼祥子。我感到遗憾,感到惋惜,也感到无奈,但也感到敬佩。我敬佩他那乐观向上、坚持不懈的精神。只可惜最终他没有战胜自己,没能战胜社会,最终还是被打败成为了社会的累赘。对于这个社会,我感到悲哀,感到痛苦,感到耻辱。祥子在社会的影响下经过三起三落成为垃圾。这个社会,在排除垃圾,却又在大量制造垃圾,这个社会又有什么本事?我只能说:这个社会是一个腐败的社会,是一个没有能力的社会。而那些促使社会腐败的人,却压迫着那些勤劳的人,那些努力的人,那些坚持不懈的人。这就是这个社会的现实:残酷、悲哀、无可奈何。

这本书的讽刺性很强。讽刺了当时黑暗的社会使人们经受生活中过重的压力,让人不得喘气,不得翻身。而我确认为这不仅仅是社会的问题。虽然环境对人的改变至多至少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自身的问题。如果祥子最终战胜了自我,就算他的生活不是他理想的那样,有自己的车拉,但至少能让自己安心生活,有一点收入,不去偷,不去抢,能保持自己原来有理想、有目标的心态,不成为社会的垃圾。

一个人,不管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如果没有目标有理想,轻易放弃,永远报着消极的心态,不去闯,不去拼,最终只能容易失去自我,迷失方向,甚至堕落。所以,我们应该有理想,有目标,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才能立足于社会。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800字

这个假期我读了《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获益匪浅。

一六五九年九月三十日,一个人在一次航行中上遇到了可怕的风浪,翻了船,除他之外无一人生还。他流落到了孤岛上。凭着他惊人的毅力与勇气,二十八年后,他依靠自己的智慧逃出了孤岛,这个人就是倒霉而又幸运的鲁滨逊克罗索。

在荒芜人烟的孤岛生活了28年啊!多么惊人的一个数字!可见鲁滨逊是何等的勇敢。初到孤岛的他是绝望的,他说:我整天悲痛着我这凄凉的环境,没有食物,没有房屋,没有衣服,没有武器,没有出路,没有被救的希望,眼前只有死,不是被野兽所吞,就是被野人所嚼但是,慢慢地,他独特的个性体现了出来,对生活充满希望,不再整天沉浸在自己设计的悲观中,开始一心一意的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建了小房子;做了桌子、小匣子;捕了小羊、小狗;种了小麦、稻子就这样,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自己的小王国。

鲁滨逊还是坚毅的人。他曾经这样说道:我的脾气是要决心做一件事情,不成功决不放手的,我要尽全力而为,只要我还能划水,我就不肯被淹死,只要我还能站立,我就不肯倒下他没有助手,工具不全,缺乏经验,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花很大的劳力,费好长的时间。连做一块木版都要四十二天。他作的许多事情都是白费力气,没有成功,但他从来不灰心失望,总是总结了失败的经验又重新开始。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令人欣慰的回报,他最后变得有船用,有面包吃,有陶器用,有种植园,有牧场,有两处较豪华的住所这些没有一件不是费了很多力气、克服了许多困难才得来得的。

读完之后,我不禁反省自己:如果我流落到孤岛,能活几天?一天?两天?我又能干些什么?会劈柴?会打猎做饭?我连洗自己衣服还笨手笨脚的呢!再说了,没有一个人讲话,多孤单呀!我准会憋死的!可见鲁滨逊是多么乐观向上!我觉得人应该学习他这种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无论何时何地都坚强地活下去,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要争取,决不能放弃!我们要像鲁滨逊那样有志气、有毅力、爱劳动,凭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

读后感800字:野草读后感


鲁迅先生投笔从戎,便是誓为贫苦百姓的保护者,甘做刀笔吏,他对敌的议论,总是锋芒毕露,直入对手骨髓。

在《复仇》、《复仇(其二)》两篇散文诗中,鲁迅复仇的矛头却直指百姓那些他一心想唤醒、想拯救的人。这是鲁迅对愚昧百姓怒其不争的体现,也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在《野草》的序中说: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所谓的旁观者,即看客们,这类形象在鲁迅的作品中屡有刻画。但在《复仇》中,鲁迅却直接将矛盾集中于当局者:他们俩裸着全身,捏着利刃,对立于广漠的旷野之上。他们俩将要拥抱,将要杀戮...。裸着全身,指的是全身心的依靠,是爱的表现;捏着利刃,却是指向杀戮,是恨的体现。他们复仇的方式十分奇特。之后看客出现了,出现了这极致的大欢喜的观看者,拼命地伸长颈子,要鉴赏者拥抱或者杀戮。但是这样的拥抱或者杀戮迟迟不来,且不见有拥抱或杀戮之意。于是,路人们就觉得无聊,觉得有无聊钻进他们的毛孔,觉得有无聊从他们自己的心中由毛孔钻出,爬满旷野,有钻进别人的毛孔中。想象中拥抱和杀戮的生命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并没有到来,然而,看的对象却已经发生反转,由路人看杀戮者,变为杀戮者看路人:杀戮者以死人似的眼光,赏鉴这路人们的干枯...。

这样的反转构成了一重的复仇:不让庸众鉴赏,得以生命飞扬的大欢喜,却偏给观看他们的厌烦和无聊。此外,还有一重复仇,这是将读者也算计在内的。将杀戮的快感直接导向将读者,自然而然将读者引诱到看客面。因而,如果被引诱至这种视角,则读者也沦为作者所批判的庸众。鲁迅先生的矛头这回指向批判者自身,这是间接的和深层次的复仇。

《野草》是鲁迅先生创作中最薄的一本散文诗集,这本小册子自从诞生起到这天,一向让人们去言说,而又言犹未尽。这本诗集包含了鲁迅的全部哲学,鲁迅正是透过这些构思的小故事,向人们传达他最深的生命体验。《野草》可算作我们窥得鲁迅内心的窗口。而《野草》中的两篇以复仇为题的作品,也昭示了鲁迅先生长久以来在许多作品中显示出的独异的个人与庸众的关系,映射到现实生活中,也是作为一个思想的启蒙者与未开化的人民之间的关系。《野草复仇》中的复仇是在独异的个人与庸众之间进行的。而《野草》中的复仇的概念在《铸剑》中受到进一步的推广,构成了一个哲学好处上和美学好处上的复仇主题。

读后感800字:《红岩》读后感


《红岩》是一部中国著名的革命题材的小说,暑假里,我读了这本《红岩》,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有着对国民党的满腔愤慨,也有着对中共地下党的无限敬佩。

《红岩》这是一部用血与泪书写成的悲壮篇章。这部小说叙述了1948年重庆地下党和国民党之间的激烈斗争。敌人为了得到口供,使用毒刑逼迫地下党员说出党的机密,可在意志坚强的共产党员面前,敌人却是一筹莫展,一败涂地。这部小说中描写了众多革命英雄,有视死如归的成岗,临危不惧的许云峰,面对种种折磨仍然坚贞不屈的江姐

最令我难忘的是对许云峰的那段描写: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他神色自若地蹒跚地移动脚步,拖着锈蚀的铁镣,不再回顾鹄立两旁的特务,径自跨向石阶,向敞开的地窖铁门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阶上,忽然回过头来,面对跟随在后的特务匪徒,朗声命令道:走!前面带路。面对着步步逼近的鬼门关,许云峰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害怕,反而革命信念更加坚定,即使海枯石烂、天崩地裂,也不会动摇。

最令我敬佩的是意志坚强的江姐,她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主要人物,她对党忠贞,对敌斗争顽强不屈,在危急关头从容镇定,对革命同志血肉情深。在赴华蓥山途中,她看到城墙上悬挂着丈夫的头颅,虽然悲痛欲绝,但为了不暴露身份,仍旧镇定自若地去与双枪老太婆会面。敌人为了让她说出党的秘密,用竹签深深的钉进她的手指,那可是十指连心呀,可为了保守他们的秘密和越狱计划,她毫不动摇。在就义前,她平静地与战友们一一告别,亲吻监狱之花,梳理好头发,换上整洁的蓝旗袍,平整好衣服的皱痕,而后从容走向刑场。所有这一切,让人多么激动、崇敬、悲愤、感叹!

对于这些可歌可泣的共产党员,敌人只能给他们肉体上的折磨,而他们的意志却像钢铁一样,无论怎么也丝毫不会动摇,反而使他们更有斗争精神。在渣滓洞的对抗中,敌人的计划一次次落空。

书读完了,但江姐那掷地有声的话语还在我耳边回荡:竹签是竹子做的,但是我们共产党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 联想到自己身上,有时无法想象,动不动就偷懒,缺少拼搏精神,上个月在大连的全国机器人比赛上,我就是这样失败的!看了《红岩》,使我明白了:遇到困难不能知难而退,要去勇敢面对,做一个像江姐那意志坚强的人!《红岩》为我树立了榜样,使我对人生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她将指引着我做一个正直、勇敢、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读后感800字:《简爱》读后感


《简·爱》一反传统小说中以温柔美丽的女子做主角、以浪漫动人的爱情传奇为故事的旧格式,写出了一个出身低微、相貌平平的女子与不公平的命运抗争的故事。

主人公简·爱是不幸的,她自幼失去父母,唯一爱她并领养她的舅舅又过早地弃她而逝。她初涉人世,便过着寄人篱下、任人驱使的悲惨生活,饱尝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痛苦。为了逃避严酷的现实,她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她酷爱的书和大自然上。书丰富了她的感情世界,陶冶了她的性情,苦难又磨炼了她的意志,使她养成了坚毅倔强、外柔内刚的性格。

小说中,简·爱与桑菲尔德府的男主人罗切斯特的爱情波折,使简·爱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简·爱发现自己爱上了罗切斯特时,她很清楚地意识到,横在他们之间的鸿沟。罗切斯特出身名门,十分富有,是英国上层社会的绅士,她出身卑微,不名一文,只是一个地位与佣人差不多的家庭教师,但是,她没有因此而气馁,而妄自菲薄,她勇敢地向自己、向罗切斯特承认了对他的感情。在结婚仪式上,她才知道罗切斯特已经结过婚,原配妻子尚在人间。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婚姻的庄严、合法、纯洁,她不顾罗切斯特的再三恳求,强忍内心的巨大伤痛,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罗切斯特,遁入无依无靠的茫茫人世。

在金钱面前,她也有不俗的表现。在获得叔叔的遗产,一夜之间由赤贫变为富有的时候,她立即就把大部分的遗产转赠给贫困的表哥、表姐。在她的心目中,亲情比金钱更为重要。

简·爱这位离经叛道的女性,虽然并不美丽,但富有挑战和抗争的个性,使她充满了魅力。她聪明好学,自尊自爱,尽管社会地位卑微,她决不自甘堕落。她认为,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她为争取平等地位,为维护自己独立的人格,而抗争、奋斗。从很小的时候起,她便敢于向欺压她的人反抗,哪怕因此而招致严惩,也不畏惧。她那不屈不挠,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使那些欺侮她的人胆战心惊。

在爱情方面,她从不奴颜婢膝,也不一味地迎合讨好,她鄙视那些浑身铜臭、以门第出身论人、一味追求虚荣的上流社会的庸俗之辈。她的头脑始终是清醒的,她从来没有沦为爱情和物质的奴隶,也没有陷入感情的旋涡,而不能自拔。简·爱为维护公道、维护个人尊严,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不仅赢得了罗切斯特的尊敬,也使得简·爱这一形象具备了经久不衰的价值。

《简·爱》为千千万万受欺压的下层平民喊出了心声,为千百年来在男尊女卑社会里饱受欺凌的姐妹们喊出了心声,这是它至今仍然是各国的读者最喜爱阅读的小说之一的主要原因。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