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小说《活着》读后感3000字2024

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读书是我们的兴趣喜好,读好书则是我们做人的行动指南。人在阅读的过程中,知识与能力在同步增长。阅读作品后,我对作者的想法更加了解,心中感触颇多,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更好地从书中领悟出作者想表达的理念。作品中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我们的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余华小说《活着》读后感3000字2024,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余华在1992年写的小说《活着》,对于自诩爱好文学的我来讲,直到二十五年后才读到,我自己都觉得不可si议。作家余华的名声早已如雷贯耳,作品《活着》的热度也是经久不衰,也许是因为余华几部小说的名字,诸如《活着》、《兄弟》、《许三观卖血记》,太普通没有诗意而被我冷落。看过之后才知道,这种鬼使神差、阴差阳错的错过,都是我的错。

一休息日逛书店,再次看到《活着》傲立书橱,脑海里突然检索到一条信息:女儿看了我写的几篇散文,说过像作家余华的风格。于是就信手拿下一本,加入到购买书册当中。

听说《活着》写得好,真的吗?当日下午,亲自体验。果然爱不释手,忘食废寝。我读书比较慢,不仅看故事情节,有时还在句子段落、文章结构和文学艺术方面进行思考、品味。晚饭没有吃,觉也没有按时睡,一直到深夜,一口气读完。即使一些经典名著或那些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能够一气呵成读完的也少之又少。《活着》是在极大的情绪波动中读完的,我还真是喜欢余华那种现实主义精神与细致又不失幽默描述的写作风格,我在屡屡的会心微笑、不断的叹息拭泪中,读出了真实,读出了残酷,读出了激励,读出了活着的意义。

有人说,人走背运,喝口凉水也塞牙,放屁都砸脚后跟。现实中,有些事情从始至终都不顺,有些人成年累月情绪低落,流年不利,运程不佳。现实中,确实有人遭受的厄运会接踵而至,让人无法喘息。人们经常用祸不单行、接二连三来表达一个人的倒霉程度,但像小说主人公福贵的遭遇,这些词都不足以形容。那叫做步步深入,一以贯之,不留余地。那是完全彻底无情的摧毁!主人公福贵之前是地主家的少爷,风流浪荡,嗜赌成性,终于在一夜间赌光了家业,变得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福贵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抓了壮丁,战争中从死神眼皮底下躲过,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凤霞因病高烧不幸变成了哑巴。一个聪明漂亮的女孩突然成为听不见声音不会说话的聋哑人,已经是很大的不幸,可真正的悲剧才刚刚开始。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家庭负担日渐加重;为了让儿子有庆上学,他们无奈又绝情地要将哑巴女儿送给别人;勤快懂事的儿子有庆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献血过多而死亡;女儿凤霞经队长介绍终于与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医院;凤霞死后三个月妻子家珍也相继去世;女婿二喜在工地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挤成肉饼;外孙苦根便随福贵回到乡下,五岁就下地干活,生活十分艰难。苦根生病时,福贵心疼他便煮了半锅豆子让他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了且不说生存的艰辛,仅是让人难以置信的几位亲人的陆续离世,就让我们体会到了福贵所承受的命运无情的巨大打击,残忍得让人恐惧。

不知小说主人公福贵的原型是谁,他真的是命运如此悲惨吗?若真的是,作者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小说描写中,也应该把握一下啊!怎么忍心让读者的心情一步步地坏到底?

每个人都遇到过不顺的事情,但较其生命的长河来讲,是偶然的,暂时的。传统命书上说的大运不济也无非是十年的光景。可对于福贵,基本上就是没有反复的一生。

曾经有一天,是我最倒霉的一天,在我生活中留下了久久的印记。那是我结婚成家后的一个夏天的周日,我借了一辆摩托车,带着妻子回乡下看望老母亲。早早起来,迎着朝阳,驾着清风,和愉快的心情一起出发。刚出城,摩托车就熄火了,没油了。推着摩托车走了一里路,找到了加油站,一身汗水和加油站的汽油味开始污染心情。油加满,刚出加油站,又感觉走不动了,轮胎没气了。再推摩托车两里路,找到修车铺,汗流浃背和路边的灰尘更让心情恶化。一个小时后,轮胎补好了,再次调整心情,出发!还不错,二十公里后,担心的事情终于来了。由于天气热,轮胎粘补处再次开裂。但是,这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半路啊。真是人在囧途!这次,不再是一里两里的短距,到前边的县城,还有足足五公里!没有别的办法,继续推吧。如果哭能解决问题,我早就哭起来了。于是,没有对象地骂两句算了。推摩托车可不像推自行车那么省力,推几步就会大喘气。日渐中午,太阳也是出奇的光明,我已经不是出汗,而是晒得流出了油。妻子在后边跟着,早晨出门时化的妆,早已被汗水破坏得面目全非。她看到我已是怒火中烧,终归不敢流露出半句不满。日晒而无风吹,饥渴火热交迫,在几乎虚脱的时候,终于走到临近县城的一家可爱可亲的修车铺,犹如红军到了延安。因长时间无气压的情况下推车,轮胎已经全部烂掉,无法修补,只能买条新内胎换上。但是,这个修车铺并没有这样的内胎,必须到县城专门的门市才能买到。在修车师傅的建议下,我骑着修车铺的自行车飞驰三公里,买了一条新胎。等车修好,已经是下午两点多了。

我们仍然以无比幸福的心情见到了母亲,并把经过高温加工变软的鲜桃递到母亲手中,一扫来时的灰暗,欢声笑语飘满老家院落。

本来还想多停留一会儿,母亲说,看到乌云飘来,恐要下雨。你们还有很远的路,快走吧,免得挨雨淋。在母亲的催促下,我们踏上归程。

果不其然。当我们风驰电掣地行至市郊东岭,马上就要到家时,大大的雨点开始落下。为避免淋湿,我们紧急停车,钻进路边一处空房子里躲雨。雨瞬间变大,可谓倾盆。本来是避雨的,怎么在房子里也感觉到了沉重的雨点?原来,这是一处刚刚新建的房子,预制板房顶上刚刚铺上一层炉灰渣。雨下得太大,冲透了灰渣,带着黑黑的泥污顺着预制板之间的缝隙流了下来。因为太急太快,在我们还没有搞清楚怎么回事时,头上、衣服上已是满满的黑泥。有意穿上我们认为最漂亮的衣服回家,却遭遇了这样的欣赏,真让人哭笑不得。浑身上下已是泥污不堪,还在这里躲避什么?走吧。不如直接让大雨冲刷,洗净身上的泥污,也把今天以来的霉运全部冲洗掉!我们毅然冲出,勇敢地骑行在风雨中。这时,我突然想起了高尔基描写的海燕。我们超越了海燕。暴风雨已经来了,暴风雨已经很猛烈,我们在暴风雨中高傲地飞翔!

内心骄傲和自嘲交织的结果,是我们俩被冻得浑身筛糠,颤栗不止。到楼下,停下摩托车,两个落汤鸡就往楼上奔跑。我们住在四楼,那是我们温暖的家。快,快,开门。抖动的手摸遍全身,竟然没有找到钥匙。这才想起,给母亲削桃子皮时,与水果刀连在一起的钥匙链忘到了老家。我们忍着寒冷,到了一个亲戚家,换上了亲戚的不太合身的干衣服,总算不再发抖。

要回家住,就必须再回老家拿钥匙。天不好,路又滑,再加上今天霉运连连,如果再骑摩托车回老家,怕再有坏事临头,心生恐惧。还是寻求一个相对安全的办法吧。于是,想到一个朋友,他有一辆北京吉普,让他开车跟我回老家。我来到朋友家,说明情况,朋友很爽快地答应。可是,我们一起出朋友家门时,一条狼狗突然出现,猛地在我的腿上咬了一口。我坐在地上,捂着伤口,心想,今天的厄运进行完了吗?

虽然这一天的倒霉事接二连三地密集而来,但毕竟只是偶然的一天。即使仅是一天,也让我耿耿于怀,猜测不透。福贵的一生,又怎么让我们理解呢?

我只好这样理解:福贵曾经恶性暴露,该遭天谴。但是福贵本命太硬,多次与死神斗争而赢,命大不死。在战争中,身边的人都倒下了,福贵却从战场上捡回了一条命。镇压地主恶霸时,赢了他家产的龙二当了他的替死鬼。把福贵的命留下,就是让他接受报应的。正所谓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伤不了你的身,就伤你的心。

如果说福贵还是大地主少爷时吃喝嫖赌,实不为过。食色性也,赌博也是爱好,性情所致。旧社会这些都是光明正大的。但是,让老天看不过去的,是他把别人当牛做马,骑在人身上为非作歹。甚至还动手打亲爹,故意侮辱岳父大人。福贵少爷上学时不走路,骑到长工身上,拍打长工的脑袋让飞奔。到青楼嫖妓,还要像骑在一匹马上一样让胖妓女背着逛街,故意来到岳父家店门前,揪住妓女的头发让她停下,脱帽问候,大声嚷嚷着向逃窜的丈人请安。让岳父脸面尽失,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当福贵把家产全部赌输后,虽然他没有破罐破摔彻底堕落下去,而是决心改邪归正,立下了先养一只小鸡,鸡养大变成鹅,鹅养大变成羊,羊养大变成牛,重新发家的豪言壮志,并付出了行动。但是,他原来的那些恶行,已经被老天爷记到了账上。最后,在他得到报应的同时,也兑现了他的愿望,他最终拥有了一头名字也叫福贵的牛。对福贵来讲,真是得意莫猖狂,失意更凄凉。

当然,还有更多方面的感受。

《活着》,通过描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显示了对世界乐观的态度。读过《活着》,我们会觉得运气再差,总比福贵强得多。在那样残忍的境遇下,福贵始终不缺生活的勇气,何况我们。我们从福贵身上获得的安慰是一种美好的感觉。所以,不必怨天尤人,不要灰心伤气。相比较,我们很幸运,我们很幸福。

关于活着的意义,作者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太哲理了,我还要慢慢地理解,思考

f132.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余华小说《活着》读后感


《活着》是我近年来十分喜爱的一部小说。当读完这本书,合上书页的时候,那些让人或心酸或温暖的细节仍然萦绕在脑海中:年少的有庆献血救人,却被抽干血,当场死亡;富贵亲手埋葬了有庆,瞒着家珍天天到有庆坟上痛哭;二喜被两排水泥板夹死的时刻,还大喊儿子苦根的名字;最后,只剩下年老的福贵伴着一匹老牛,在田野里孤单地耕种等等,都让我忍不住泪流满面。

《活着》讲述了富贵大半生的经历。年轻时,地主少爷富贵嗜赌如命,最终赌光家业,沦为佃户。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在穷困中身染重病。富贵进城为母亲抓药,在路上被国民党抓壮丁送上战场。枪林弹雨中,富贵侥幸逃生,后来又几番波折回到家中,母亲早已去世,女儿凤霞因为生病成了哑巴。全国解放后,富贵和妻子家珍含辛茹苦抚养一双儿女,但噩运仍然如影随行。为抢救县长的老婆,医生丧尽天良地抽干有庆的血,导致有庆当场死亡。凤霞嫁给忠厚勤劳的二喜,夫妻恩爱,凤霞在怀孕生产时大出血死亡。家珍身患软骨病,长年卧床,在凤霞死后,她伤心过度,过了不到三个月也去世了。二喜在工地被两排水泥板夹死,身体被挤扁,连一根完整的骨头都找不到。七岁的外孙苦根与富贵相依为命,苦根由于过于饥饿,吃了太多豆子被撑死。最终,只剩下年老的富贵,孤独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据说,在创作《活着》之初,余华打算采用第三人称的写作方式,却总感觉写不下去。直到有一天,他突发灵感,尝试采用第一人称,以富贵自已的口吻来叙述,终于思路大开,顺利完成《活着》。叙述方式的转变在《活着》中无疑是成功的,同时也是这部小说的特色所在。阅读《活着》,仿佛亲耳聆听富贵老人讲述自已的故事,原本悲惨的经历,通过富贵老人的感受,所传达给我们的,是满满的善意与温情。正如余华所说:在旁人眼中,富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是对于富贵自己,我觉得他更多的是感受到了幸福。

评论界把余华迄今为止的创作以时间为界分为80年代和90年代以后两个阶段。80年代的作品暴力而血腥, 90年代以后的作品则温情和回归生活的真实。《活着》是余华 90年代以后阶段的代表作。在《活着》中,余华早期作品中对生活怀疑、绝望的处世态度已消解,呈现的是热情与希望的乐观情绪。

《活着》的语言生动而富有抒情意味,家珍在富贵被抓壮丁回家后对他说:我也不想什么福分,只求每年都能给你做一双新鞋。;有庆因不愿姐姐凤霞被送人而拒绝上学:他干脆一转身,脚使劲往地上蹬着走进了里屋,进了屋后喊:你打死我,我也不上学 诸如此类。相比于语言的诗意,《活着》的情节并不寡淡。事实上,《活着》是将一个历史阶段里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夸张地浓缩到一个家庭中。难能可贵的是,虽然《活着》把人物放在土改、大跃进、文革等特定的社会背景中,小说的立意却并不是渲染社会问题本身,而是着力于表现人性中善的闪光点在灾难面前所闪耀的光芒,这些人性中的闪光点在苦难的衬托下显得尤为珍贵。正如余华在《活着》前言中所说: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

当读完整部小说,合上书本的时候,看到封面上小说的题目活着二字,我不由地思索:在失去所有之后,富贵仍然坚强而乐观地活着,究竟是什么在支撑着他?我试图从人生的境界这一角度来寻找答案。

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的意义各不相同,人生的境界也就各不相同,由低级到高级,可以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富贵的一生也正经历了这四个层次。年轻时的富贵虽然本性不坏,却放纵欲望,吃喝嫖赌样样俱全,此时的他尚处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在富贵身上体现的不明显,或许因为他生性淡薄,也或许因为自幼富足,缺少争名夺利的动力,总之,他极少为功利目的采取行动。唯一的一次是在家业败光后,他打算进城开个小铺子,母亲以你爹的坟还在这里为由拒绝,他也就此打消念头,安心作起佃户。

再往上是道德境界。富贵和他家人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这个阶段。春生曾是富贵同一战壕的兄弟,解放后当上县长。正是为了救他老婆,有庆被医生抽血致死。得知有庆的死讯,春生多次上门致歉,都被家珍拒绝,家珍也不许富贵收春生的钱,她向富贵怒喊:你儿子就值两百块?但是,当春生在文革中遭受残酷迫害,产生轻生念头时,富贵和家珍却不怕连累,收留他,鼓励他勇敢活下去。家珍终于开口和春生说话:春生,你要活着。你还欠我们一条命,你就拿自已的命来还吧。富贵给春生送行时,一再嘱咐他:春生,你要答应我活着。春生虽然点头答应,最终还是忍受不了折磨,上吊死了。家珍知道后十分难受,说:其实有庆的死不能怪春生。富贵一家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他们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却因为善良的天性,默默做着对社会有益的事,他们是真正有道德的人。

在冯友兰看来,天地境界是最高的境界。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的差别是尽人伦人职与尽天伦天职的差别,也是道德与超道德的差别,即于社会中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与于宇宙中做一个参天地赞化育的宇宙分子的差别。或者说,道德境界中的人,是以人性的自觉行人道;而天地境界中的人,是以天理的自觉行天道;这样,天地境界的人便有了更广大的胸怀与更高尚的气节,他就与宇宙同一,达到了作为人的最高成就。

据说,有一次冯友兰与另一位大哲学家金岳霖偶遇,金岳霖开玩笑地问他,芝生,到什么境界了?冯友兰回答说:到了天地境界了。于是两位教授大笑,擦身而过。

富贵是个只读过几年私塾,贫穷又苍老的农民,从学识、地位上自然无法与冯友兰相提并论。但是,富贵在历经坎坷,失去所有亲人,也失去所有的甜蜜与牵挂之后,没有厌世、沉沦,而是快乐地生活着。当年老的富贵在田野里快乐地耕种时,他已经达到了天地境界,因为人的境界与学历、文凭无关,与阅历、悟性、胸怀有关。

在《活着》最后,余华写到: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 ,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到: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富贵唱的,也是他一生的写照。天地境界不同于宗教信仰,宗教是摒弃爱与热情后归于平静,而天地境界则仍然怀着真炽的爱,这是两者本质的区别。因为有爱,所以勇于担当,坦然承受,也因此能够承受生离与死别之痛,并自觉的把爱放大到天地、宇宙间,实现对一切事物理解后的超然,对善与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世界。

我们曾如此渴望生命的精彩,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绚烂的风景,正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渴望别人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读余华《活着》有感1400字2024


如果说,生存是人的本能使然,那活着便是人性的一种选择。当生活被接踵而至的苦难撕得粉碎,当家庭被死亡彻底摧毁而分崩离析,当一个人的精神家园被残酷现实冲击得一片荒凉,那么,活着是多么艰难残忍的选择,如何活着又变得何其沉重而无奈。

《活着》以一个民谣搜集者的视角,冷静客观地讲述了一个叫福贵的老人惨淡的一生。身为地主家的阔少爷,福贵年轻时过着浪荡奢侈的生活,当他赌博输光了家业,父亲被活活气死,母亲在穷困中身患重病去世,儿子有庆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难产大出血而死,妻子家珍也患病离世,女婿二喜被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吃多了豆子被活活撑死,只剩一头老牛和陪伴他,但他依然平静淡然的活着。余华用一贯的冷静和节制描绘了福贵从拥有早期富贵闲逸生活的上层社会如何随着时代大背景的变迁,一步步跌落到社会最底层,最终食不果腹家破人亡。整部小说平实安静地叙说了一个极具时代特色的普通人戏剧跌宕的一生,福贵老人仿佛就在眼前,淡淡地讲述他苦难漫长的一生,一种说不出的悲悯和心酸袭来,让人唏嘘命运的无常反复。

当读到有庆长跑得了第一,凤霞嫁给二喜两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我喜极而泣,由衷地替他们感到高兴,但是幸福的生活并未持续太久,噩运一次次光顾这个濒临毁灭的家庭,发出死亡的召唤。有庆躺在坑里,越看越小,不像是活了十三年,倒像是家珍才把他生出来,我用手把土盖上去,把小石子都捡出来,我怕石子硌得他身体疼,有庆因为抽血过多致死,家珍大受打击,变得神志不清,后来家珍病重自知时日无多,她对福贵说:我不想死,我想能天天都看见你们,在冰冷的社会现实还有死亡面前,对于生命的渴求显得弥足珍贵,遥不可及,家珍朴素的愿望没能实现,非但如此,接踵而至的苦难似乎不断透支这个家庭短暂的幸福和快乐,女儿凤霞难产而死,女婿二喜做工时意外而亡,外孙苦根被喂多了豆子活活撑死接二连三的毁灭性打击让我们目瞪口呆,错愕不已,一个人该有多么强大的内心世界才可以承受这样亲人一个个离开,白发人送完所有黑发人的残忍,而独自存活下来。福贵做到了,他是生活的勇士。在他年迈的时候,仍然带着老黄牛用力的犁地,把家珍、有庆、凤霞、二喜和苦根所有人的名字都喊出来,让老牛以为它不是独自在干活而偷懒,其实他何尝不是在提醒自己,就是因为家珍他们都离开了,所以才要更好的活着,为了家珍,为了有庆,为了凤霞,为了二喜,为了苦根,为了所有想活着而不能活着的人。

有人说《活着》这本书过于消极,福贵浪子回头之后,一直辛勤耕耘,勤勉知足,却最终事与愿违,结局悲惨,这难道不是跟我们所倡导追求的理想信念相悖吗?其实不尽然,《活着》它有着独特的时代背景,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史的生动写照,也正是一个从年轻到年迈的生命之路。从民国末年到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再到如今的新时代。福贵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最荡气回肠和恢弘壮阔的五十年,他这个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是时代的缩影,打上了浓重的时代烙印。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能够好好活着,努力活下去,并不去追求什么生命的意义其实就是最大的意义了。

《活着》的写作缘于作者余华听到的美国民歌《老黑奴》,他因为深受感动,于是他决定写下这样一篇的小说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他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真正的活着不会因为你的抗争,你的努力,而变得几近美好,但是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却是永恒的财富。无论是老黑奴还是福贵,都在遭受亲人相继离世的打击和痛苦后,选择继续坚强乐观的活下去,我们无从知晓是什么样的理由在支撑着他们生存下去,也许是因为那头老牛,也许是房门前的亲人的坟墓,也许是那么多年痛苦而又幸福的回忆,总之,他们选择活着。纵观福贵的一生,看似没有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暮年的他能够平和安详地和一个陌生人述说自己的一生,已经淡然接受了命运给与他的所有好与坏的馈赠。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像富贵一样看似麻木却又倔强的活着,才是对生命最高的敬意。

余华活着读后感


在我人生最低谷的时候,有人给我推荐阅读余华的代表作《活着》。刚开始,我以为是余华自己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进入主题,讲述活着的意义。心里怀疑这本书的可看xing。带着复杂的心情,我随着余华走入这本书。

作者在书中讲述了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xing,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等他再回到家,女儿已经成了哑巴,母亲也病了,家里一点吃的也没有。命运就是这样作弄人,这样令人无法捉摸,令人尴尬、无奈、痛苦。一次又一次战乱和动荡,这个家庭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星辰ww)新中国成立,在大跃进运动中,饥荒饿得福贵妻子家珍驼了背。邻居们为争抢剩余发了霉的红薯大打出手,福贵的儿子为救学校校长的老婆产后大出血,踊跃献血,忙乱中被抽多了血,死了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上演。《活着》,我几乎是哽咽着踏在福贵的人生路上,每走出一小步,我都能感受到苦难的沉重,感受到泪水的微不足道。他的亲人因为天灾人祸先后离他而去,让他孑然一身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空气中处处弥漫着绝望,精神的支撑似乎随时会被瓦解,会在眨眼间烟消云散。但他没有抱怨,他依然保持着对这个世界的友好,他依然维持着他和命运的友情。

福贵历尽沧桑仍有滋有味地活着的意义在于:在人生之中,我们应该学习他怎样在困顿之中活下去的力量。想必,这就是作者余华所要告诉我们的人生道理。如同书名《活着》。

作为一名在儿子十六岁时就遭遇车祸失去父亲的母亲必须要用自己单薄的肩膀承担教养孩子的责任,要坚强面对一切将孩子抚养chengren。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用最真挚的爱滋润孩子的心田,用师爱鼓励孩子们战胜困难的信心、激励孩子们树立努力学习的决心、让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

作为一名父母健在的女儿要像父母悉心关怀、百般爱护和辛苦抚养子女长大那样尽孝,让年迈的父母安享晚年,不给自己留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人生遗憾!

从《活着》这部小说中让我认识到:人是为活着本身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我们也应该树立像福贵这样一种坚韧的人生观,不管什么事情发生千万不要轻易言弃。

诚然,我们要感谢祖国的培育,感谢大自然的恩赐。自然,我们的孝敬,我们的感恩,不能只停留于口头,更重要的是应付诸行动。如此,我们的生活必然会更加美好,我们的社会必然会更加和谐。

《余华活着》读后感


活着余华读后感

上了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之后,开始对余华有点产生兴趣。课间同学还不停的讨论着。不知谁说他的小说《活着》很有味道,太好看了。于是我抱着一丝好奇借了这本书。10月5号下午,本着无聊便看了起来,谁知道一看就是一下午,知道把它看玩。

《活着》是一个名叫福贵的老人用一天时间对其一生苦难的叙述。在近四十年里,他经受了人间的很多苦难,面临了与一家四代人的生离死别,他本应该死掉,可他活着,甚至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正如作者余华自己所说的那样

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福贵的不死,让人很是迷惑,可是他活着,有着自己存在的价值,有着自己活着的意义,有着自己的不死。

作者只是用了普通的叙述方法,但却有种特殊的渲染效果。越读越有沉重感。而这种沉重感并非故事情节本身所造成的。而是作者用最普通甚至于冰冷的语气去描述不寻常的事情。而这种沉重以至于难以自拔的感觉就悄悄地潜入我心里。也正因此有人描述说余华他就象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慢条斯理地将生活的残酷本质从虚假仁道中剥离出来一样。

起初,他吸引我的只是福贵的经历,即小说的故事情节。然后是作者的写作风格和特点。直到看到最后,看完了一本书,再回过头来看看作者的简介、别人的评语。我又有了新的感觉。

回到本质,我一直在想《活着》的目的何在。仅仅只是为了写小说而写吗。各种人有各种人的说法。有人说他只是为了让人们就对此书留下深刻了印象。因为阅读是一次心理的恐惧经历。而还又人说:实际上,这又暗示了中国文学的另外一个事实:以现实主义做口号的现实主义其实是最不敢面对现实的。比如:本质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那么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活着》的伟大感可能恰恰源于这里。

也正因如此,《活着》就明确了一个内容,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个过程,但是,活着本质上其实是一种静止的状态。

余华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

注:内容请关注栏目

余华《活着》读后感


余华《活着》读后感

一个少爷赌钱将家败光了,气死了爹,病死了娘,累死了老婆,儿子被抽血抽死了,聋哑女儿生孙子大出血死了,女婿做工死了,剩下个小孙子,吃豆子撑死了。就剩下经历了被拉壮丁打仗、三年自然灾难、土改、大跃进、文革却一直活下来的这个少爷,他的名字叫富贵。看完《活着》后,第一个跳入我脑海的是个硕大的穷字,可细细琢磨,呈现在眼前却是个惨淡的命字!

我原以为文学艺术在生活之上,总是将各种人苦难的命运汇聚在一个人身上,将矛盾和冲突放大化,但昨晚听了母亲讲述他一个邻居家的故事,却改变了我的想法:风流倜傥的父亲与妻子的矛盾,在其妻子怀孕期间上升到了最高点。这位身为艺术老师的父亲,由于女学生的爱慕,而被冤入狱,独自在产房煎熬的妻子在平安诞下男孩六个小时后,因实习医生的失误而大出血死亡。怀揣红蛋的奶奶半路折返,只剩下好心的外婆外公和姨姨将可怜的男孩带回抚养。父亲劳改释放后,不被孩子娘家所承认,只好落寞的重组家庭。当男孩认回父亲后后,也不过是父亲家的周末客人罢了。而此时,最爱的外公和姨姨相继患直肠癌而过世,成家的他,还面临着老婆习惯性流产后的不孕

无论是小说中的情节,还是身边的故事,甚至是亲人的经历,都让闻者伤心听者落泪。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种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的命运无常,让我反复思量一个问题,如果我经历了这样的人生,那么我有勇气活下去吗?数十载的岁月,最后孑然一身,除了徒留余恨,叹身世之悲哀,恨现实之残忍,究竟这一遭的人世经历,又留下了什么呢?

当然,首先留下的是回忆。如果没有老人福贵的讲诉,《活着》的故事就无人知晓。但他人只能作为看客,至多叹一声可惜。这样的回忆,也许有人会说,不要也罢。然而回忆毕竟是确定的,是已经发生和经历过的时间,相比虚无缥缈的未来,更给人一种释然的感觉,无论是多么痛苦的往事,身在其中往往无法自拔,而事过境迁却给人一种苦尽甘来的怡然自得。

其次留下的是希望。痛苦和艰辛的活着,给人以坚持信念的则是希望的光芒。正是未来的不定性,在每个人心底都可以涌现未来的憧憬,哪怕是阿Q精神,也会是卸下疲惫后的聊以自慰。许多人忙碌一生,也许始终难以抵达渴望的彼岸,也许从未拥有曾经奢求的任何,但他唯一拥有过的就是希望。

然后留下的是过程。如果福贵没有经历过从富家少爷到穷困潦倒的境地,就不会体会到在一亩三分田地农作的满足;如果福贵没有经历过从死人堆中爬出来的战争,就不会体会到妻儿环绕的简单幸福。很多时候,人们徜徉于点状的瞬时快乐,却忽略了线状的长久努力。如果生命的意义在于无愧于自己的一生,那么究竟是留下的地位财富还是过程中的艰辛收获足以证明呢?

最后是勇气。回忆是可贵的、希望是美好的、过程是值得的,但是我想说,当渺小的人生面对不可捉摸的命运而言,我们总是充满了敬畏之心的。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面对困境和迷惘,我们总是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然而,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一声声叹息,丝毫改变不了横亘在面前的现实半分,唯有勇气,让我们无论是否充满信心和把握,都能向前迈出艰难的一步步。

所以,要学会感谢命运,身为怀揣希望、充盈勇气的微小人类,我们仍为曾在这波涛汹涌的命运浪潮中乘风破浪而自豪!活着,它的根本目的,是活着!


活着余华读后感


活着余华读后感(一)

【活着】,讲述的是一个名叫徐福贵的老人的故事

他是一个出身良好的富家子弟,但却因为赌一博、上一妓一一院,而输光了祖上留下的一百多亩地,把祖祖辈辈住的大房子也抵了出去。他的父亲因为儿子的不争气,气得病重,最后因为从村口的粪缸上掉下来而摔死。自此,他从一个富贵人家的少爷变成了一个要从别人手中租田的佃户;他开始有悔改之意,便想踏踏实实地用自己的双手养活一家人。

他的母亲也老了,最后病重。他的妻子拿了几块银圆让他去城里请郎中。可郎中没请成,却被一个国民一党一的小小的连长一逼一去拉了大炮,成了一个没天都不知自己能否见到明天太一陽一的炮兵。

炮兵的生活是艰苦的,他们的粮食都要争抢着吃。好在认识了两个朋友,生活也就不会太过乏味。(虽然其中一个叫老全的人还未摆脱那样黑暗的生活就先在战场上死了)

他们这一连的炮兵从不打仗,却也每天有成批成批的人死去。好不容易他和他的另一个朋友春生捱到了全国解放,他领了共产一党一团一长给的盘缠,踏上了归家的旅途。

他回家了。在这两年玩命似的时间里,他无时无刻不想着这个小茅房。他看见了他的女儿、他的儿子,还有他日思夜想的妻子。当天晚上他夜不成眠,搂着妻子在门口看着星星想了一整夜:我回来了。

悲惨的生活从此开始。

他的母亲在他离开的两个多月以后就死了,现在他要和妻子一起养活两个孩子。可是他的儿子徐有庆毕竟要读书,家里的口粮就成了问题。他的女儿徐凤霞因为小时发高烧,留了后遗症,从此变成了聋哑,不然到了出嫁的年龄不会没人来提亲。因此,他和妻子商量把女儿送人。

他的妻子虽然不舍,却也被生活一逼一迫,把女儿送给一个老夫妇那里干活。他的女儿偷偷跑回来了,可他送女儿回城里,就快到时,他却忽然心疼他的女儿了:他的女儿很懂事,他不舍得送人。于是,便背着女儿回家。当晚,他告诉他妻子:就是全家都饿死,也不送凤霞回去。

他们一家靠者微薄的收入,艰难地生活着。虽然贫穷,但他始终不抛弃人一性一中最使人温暖的那一面。

可是,噩耗却紧接着传来。他的妻子得了当时无法医治的软骨病,渐渐地干不动活,又变得走不动路,最后连一根针都拿不牢了。他的妻子本以为她会先行离开家人。但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儿子才10岁,小小年纪便魂归西天。

他们村的县长的妻子因为生孩子时大出一血,急需输血。但却没人的血型对得上。碰巧,他的儿子的血型正好相同,于是,医生便开始一抽一血。本来现在未成年人是不允许献血的,且献血的血量有一定的限制。可是当时的医生是极度不负责任的,可以说是根本没有道德。这血一一抽一上就停不下来了。他可怜的儿子徐有庆就这么被活活地一抽一干血,死了。

埋了他儿子,他始终不敢告诉他妻子。但最后他的妻子还是知道了,哭得伤心欲绝。时间是治愈心病的最好良药,渐渐的,想起他们的儿子也只是悲伤一下了。他们便开始烦恼怎么才能找个好婆家,把他们的女儿嫁出去。终于,在同村村民的帮助下,他的女儿凤霞嫁了个好丈夫。女儿虽然是个聋哑,但他的女婿仍是十分疼一爱一他的女儿。不久,他的女儿就怀孕了。

这本事一件喜事,可似乎到了他们家就成了丧事。他的女儿分娩时,却也因为大出一血,而永远离去。

女儿生了一个男孩。他的妻字看着她的外孙这么可怜,刚出生就没了一妈一,便给这个男婴起名为苦根.

真的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啊,他的妻子原以为自己快要死了,却亲眼看着自己的儿女双双在自己前面死去。不久以后,她也撒手人间。

他的女婿自从他女儿死后,就把苦根当命看。他的女婿是个搬运工,天天上工都背着苦根。好了,等到苦根会说话、会自己走路、自己玩的时候,苦根的父亲也丢下他命归西天了:他的女婿是被两跨水泥板活活压死的,整个人被压得扁平,成了一摊肉酱!

他就承担起了养育小外孙的责任。

苦根一天天长大,也渐渐懂事,会帮他外公做一些田里的活了。这自然让他十分高兴。可天不尽人意,苦根有一次发高烧了,他却浑然不知,等到烧得厉害了,才知道,他的外孙生病了。当时家里多穷,跟本没钱买药。听说姜汤可以治感冒、发高烧,他便去弄了碗姜汤来。可有觉得这样太苦太辣,就又向村里人借了一点糖。本来要还,别人知道他家的处境,可怜他,也就叫他算了。

外孙喝了姜汤自然好了许多。他就为自己原来外孙生病了都不知道而感到内疚。于是煮了一大晚豆子放在桌上,还放了点盐(当时的糖和盐对老百姓可都稀有着)。他可怜的小外孙,就因为这么一碗豆子,而活活被撑死!

自此,这么一个贫困的家庭就破裂成如此,全家就只有他一个人还活着。

于是他买了一只原本要宰杀了的老牛做伴。两个老不死就这么过着平凡的生活

如果有人遇到了如此的人生待遇,想必他一定是不愿在回首。可这位老人却依旧如此详细得同作者娓娓道来,仿佛在活了这么一段人生。

且不说这个,许多人,遇到一点生活的挫折就喊活不下去了,更何况是老人遇到的这种艰难:亲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亲人。可老人依旧活下去了,而且活得充实、快乐。所以我们遇到的所有困难都是可以解决的,我们不可能要做一只胆怯的蜗牛。

想必,这就是作者余华所要告诉我们的人生道理。如同书名【活着】。

要知道,活着,就是在创造生活。

活着余华读后感(二)

上了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之后,开始对余华有点产生兴趣。课间同学还不停的讨论着。不知谁说他的小说【活着】很有味道,太好看了。于是我抱着一丝好奇借了这本书。10月5号下午,本着无聊便看了起来,谁知道一看就是一下午,知道把它看玩。

【活着】是一个名叫福贵的老人用一天时间对其一生苦难的叙述。在近四十年里,他经受了人间的很多苦难,面临了与一家四代人的生离死别,他本应该死掉,可他活着,甚至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正如作者余华自己所说的那样:

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福贵的不死,让人很是迷惑,可是他活着,有着自己存在的价值,有着自己活着的意义,有着自己的不死。

作者只是用了普通的叙述方法,但却有种特殊的渲染效果。越读越有沉重感。而这种沉重感并非故事情节本身所造成的。而是作者用最普通甚至于冰冷的语气去描述不寻常的事情。而这种沉重以至于难以自拔的感觉就悄悄地潜入我心里。也正因此有人描述说余华他就象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慢条斯理地将生活的残酷本质从虚假仁道中剥离出来一样。

起初,他吸引我的只是福贵的经历,即小说的故事情节。然后是作者的写作风格和特点。直到看到最后,看完了一本书,再回过头来看看作者的简介、别人的评语。我又有了新的感觉。

回到本质,我一直在想【活着】的目的何在。仅仅只是为了写小说而写吗。各种人有各种人的说法。有人说他只是为了让人们就对此书留下深刻了印象。因为阅读是一次心理的恐惧经历。而还又人说:实际上,这又暗示了中国文学的另外一个事实:以现实主义做口号的现实主义其实是最不敢面对现实的。比如:本质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那么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活着】的伟大感可能恰恰源于这里。

也正因如此,【活着】就明确了一个内容,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个过程,但是,活着本质上其实是一种静止的状态。

余华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

活着余华读后感(三)

不知道该怎样去描述对【活着】的感觉,这是一篇让你读完,只有当你阖上书本之后才会让你感到隐隐作痛,让你感到沉重的小说!【活着】通过一个一位中国农民的苦难生活讲述了一个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讲述一生的故事,有点凄惨,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中国人两千年的封建传统是为别人而活,父母为孩子而活,孩子为亲人而活。当就剩下自己时,我们又为谁而活呢?

福贵,小说的主人公,一个很旧社会的名字,大福大贵,人们的愿望总是那么美好,而现实总是喜欢和我们开玩笑。从抗日战争,国共内战,土改,大跃进,文革到改革开放之初,主人公的一生就是浓缩的中国现代史。【活着】这部作品,通过展现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的波一浪一,宣扬了一种面对苦难生活、面对死亡的可能的态度。老人福贵在我面前展开讲述他的一生,从抗日战争到现在,历经了无数的沧桑,也看过许多人的死亡,而他仍活着,并且还可以回忆。他本身是一位地主少爷,在年少的时候,以一个一浪一荡子的面目又嫖又赌,无所不为。抗战后,他在赌桌上输光了一百亩地的家产,沦落到社会的最低层。父亲在痛骂儿子后,挺一直腰板,变卖家产、还清赌债后随之丧失了活下去的信心,大便时从粪缸上掉下来,死了。母亲重病的时候福贵进城请医生被国民一党一军队抓了壮丁。两年后,他回家时,母亲早已病死。一个由妻子家珍苦撑的家,因为富贵活着回来变的似乎有了希望和生气。熬过了三年大饥荒,医生为了救县长的女人,对被校长安排前去献血的有庆一抽一血过多,儿子有庆死了。女儿凤霞嫁给了在城里做搬运工的二喜,出嫁时风光得全村人都为之大吃一惊,但仍然不久便死于难产。三个月后,妻子家珍死于困扰她多年的软骨病。四年后,女婿二喜死于搬运时的一次意外事故。三年后,外孙苦根吃豆子时撑死。一场又一场的死亡让人面对生存不禁感到异常艰难和失去信心,似乎每走一步都有无端的不测在等着你。生命在不断的,接踵而至的死亡中,变得异常脆弱,生活在一个接一个的巨大痛苦中,变得让人窒息。而且越叙述,生命之中冥冥不可臆测的成分就是越大。就更能体会到命运的可畏和生存的不易。

活着是艰难的,生存是充满苦难的,当一系列的苦难,有时甚至是永无休止的苦难就象无穷无尽的风一样袭向作为人的生存之旅时,人会怎么样?人能怎么样?人应该怎么样?这是人在面对活着、面对生命、面对生存时不得不思考,也无法躲避的一个根本命题。

福贵的一生经历了从富贵到贫穷,从阔少到穷困潦倒,经历了抓壮丁、土改、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也经历了亲人的相继离去。如果说龙二的死,春生的死告诉他人生的无常,个人命运的不可把握,那么当他亲眼目睹他的亲人:父母、儿女、妻子、女婿、外孙相继离他而去时,他从悲伤到麻木,又从麻木到平静,当他真正认识到活着的本身意义时,他就以平常心态面对苦难、面对生活。

小说的结尾写了福贵从屠夫的屠刀下买来一只老黄牛,这是一只老的掉了牙的黄牛,乡亲们看到他买来的这只老黄牛都笑福贵老糊涂了,说这牛最多活不过两年,福贵和这只老黄牛也都以为他们只能活两三年,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十几年过去了,福贵和那只老黄牛谁也没死去,他们相依为命,和平共处,悠然自得的生活着,享受着生命,享受着生活,也享受着活着本身的美好。作者在这里告诉人们活着才是人生的最基本的状态,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心态,成天生活在泪水中,过不了二年人就会走向死亡,走向毁灭。而一旦人们认识到活着的本身意义时,生命才有价值,生命才可延续。

【活着】是一本相册,里面充满了福贵老人人生鲜活的回忆。人生的兴衰荣辱,酸甜苦辣他都尝尽。有时觉着他多少有点阿Q的影子,但他比阿Q强,比他多了一份对现实生活执着的肯定。在任何经历面前,他都不讳地摆着一个态度:我要活着!.我要活着这句话,贯穿全文的始终。福贵被拉壮丁时认识的老全说过老子死也要活着;只要想着不死,就死不了。又有几个人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死呢?在那个喝水都担心噎死的年代,快乐地活着就意味着你能统治生活的一切!在一槍一毙龙二时,福贵心里对自己说这下可要好好地活着。从死亡线上挣扎出来的人,更能深刻地领悟生命的意义,会倍加珍惜大难不死的生命,因为生命已经被他赋予另一层意义;家珍得了软骨病之后,卧在床前对福贵说: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就不在乎什么福分;只求能每年为你做一双新鞋。原来,有时侯活着之后的愿望可以如此的简单。简简单单的生活没有更多的奢求,没有更多的欲一望。

常常听人们调侃好死不如赖活着,对此只是一笑而过,并不知道活着的艰辛。长期以来,把生命看的很神圣而在心里藐视只为活着而活着的人生观,认为人活着就应活得有价值,活得光彩,活得鲜亮,如果生命中没有了依托,生活中没有了追求,如同行一尸一走肉般的生活,人活着就没有任何意义。我们长期受的教育告诉我们:人要有所追求,人不能没有理想,却忽视了人生命中最本质的东西,好好的活着,不管处境如何,也不管生存的环境如何,人最不能放弃的就是自己的生命,最应该珍惜的也是自己的生命,没有什么比生命本身更有价值,也没有什么比活着更能表现出生命的意义。试想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他又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活着这个词语,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来自于忍受。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相互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埋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当然,〈活着〉也讲述了时间的漫长和时间的短暂,表达了时间的动荡和时间的宁静。

通过阅读【活着】这部小说,可以让我们知道了活着才是人一生都要面对的,它看似简单,实则很难,只有坚强的信念,只有真正懂得活着的意义时,生命之花才会绚烂,只有经历了苦难,才会感到活着的不易,也才会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让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善待自己,善待生命,让我们为活着本身不懈努力吧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