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农村派出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针对同一件事,同一部作品,每一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有时我们需要将自己对观看或阅读过的内容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小学中学阶段有一项重要的写作训练就是写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你是否会写相关心得体会呢?小编特别编辑了“浅谈新时期农村派出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中心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派出所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农村派出所警务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分析当前我国农村派出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新时期农村派出所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要科学发展,实现农村派出所“五个保障”;二要以人为本,树立农村派出所的价值取向;三要全面协调可持续,促进农村派出所队伍全面发展;四要统筹兼顾,把握农村派出所建设方法。

关键词:公安机关;农村;派出所;科学发展观;新时期;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中心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派出所如何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改善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保持我国经济社会的“长治久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点,开拓创新农村警务已成为农村派出所的历史使命。长期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农村派出所发展相对滞后,存在不少问题。农村派出所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改变自身形象,提高服务能力,提升公安战斗力,切切实实为农村发展服务,为推进三农工作在农村的开展做出贡献,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

一、新时期农村派出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要性、紧迫性认识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即: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中的发展是科学的发展、和谐的发展、和平的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科学完整全面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想。在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中,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在“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的同时,“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和“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等内容。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十七大报告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提出“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强调要“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这是党的根本宗旨和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和生动体现。同时又指出:要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改善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保持我国经济社会的“长治久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点。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派出所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农村派出所警务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二、当前农村派出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包括农业、农村、农民。同时,也就存在农业、农村、农民等三个问题,而农村地区是三农问题的实施载体。农村派出所是公安机关打击农村犯罪、维护农村治安、服务农村百姓、保农村一方平安的基层综合性战斗实体,是维护农村社会政治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第一道防线,是密切联系农村人民群众的窗口和纽带,是整个公安机关工作在农村的根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当成为农村派出所应对农村新变化,开拓创新农村警务的历史使命。长期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农村派出所发展相对滞后,存在多个方面的问题,从公安机关来看,有以下主要方面问题。

(一)地广面大,警力缺口较大。长期以来,农村始终是我国人口的承载地之一,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大发展,农村社会生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到发展,由社会改革带来的利益格局调整,引发了大量的社会矛盾纠纷,农村治安问题层出不穷,刑事犯罪高发。而农村派出所民警人少事多,严重制约了农村派出所工作的开展。

(二)设施落后,警务效率低下。很多农村地区地广路远,人员流动,有些农村经济不发达,财政困难,受发展条件制约,派出所办公设施得不到保障,大大降低了其工作效率。

(三)职能模糊,非警务活动较多。在农村,地方政府碰上征收税费、计划生育、农田基建、道路拓宽等棘手问题一时难以解决,往往“以保一方平安”之名,最先想到的就是找民警去联合执法,“排忧解难”,而不是“谁主政谁主职,谁主管谁负责”,严重模糊了地方部门的职能。

(四)管理不严,监督不到位。由于农村派出所交通不便,地理位置偏僻,往往又实行包片包面,单兵作战,忙于事务,领导靠教育,管理靠自觉,监督实施不到位。尤其偏远农村派出所,上级监督机构或领导很少突击下访,这就使得民警纪律涣散、对自身要求降低。

(五)设施缺乏,业余生活乏味。不少派出所“五小工程”不到位,民警的日常学习生活文化锻炼需求得不地落实,空闲之余易滋生不良的自娱自乐习惯。

(六)警民感情少投入,关系不和谐。由于缺乏深入了解理解农民群众感情的管道和方法,民警与农民群众存在着较大的隔阂,民警害怕与农民交往,也缺乏耐心,农民对民警更是存在畏惧感。从全国公安机关接待的信访案件来看,群众反映基层一线警种的问题主要是一些公安机关和民警工作不负责任、办案粗糙、取证不及时、执法不规范、不作为、乱作为。这种现象在农村极为普遍。

三、新时期农村派出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几点思考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新时期农村派出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农村派出所只有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改变自身形象,提高服务能力,提升公安战斗力,切切实实为农村发展服务,为三农工作在农村的开展做出贡献,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

(一)科学发展,实现农村派出所“五个保障”。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农村派出所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创造条件,努力克服制约农村派出所职能发挥的因素。一是保障农村派出所财政经费,提升农村派出所的实力。由于一些农村派出所仍然借用房屋办公,其它硬件投入更是得过且过。农村派出所前期硬件投入应当由所在的镇、县政府负责,保证农村派出所正常办公;县、市政府要编制足够的预算,从各镇办财政上划拨给派出所,切实保障农村派出所的良性运行。在当前的历史时期,为了体现“人民公安为人民”“人民公安人民办”,应当设立治安奖励奖金,奖励那些对农村治安作出贡献的民警和人民群众。二是保障农村派出所器械装备,提升农村派出所的战斗实力。随着农村治安问题层出不穷,刑事犯罪高发,尤其一些经济较为落后地区,一些群众由于主客观原因其法制观念较为淡薄,民警在出警时容易被盲目的暴力反抗伤害。农村派出所器械装备应当跟得上农村形势的发展,提升公安战斗力,能够保证农村派出所复杂工作的需要,保障民警自身安全的需要。三是保障警力充足,提升农村派出所的接待能力。

农村派出所由于地处偏远,生活艰苦,一些民警由于婚姻、家庭等等原因不愿去农村派出所工作,工作也是关注主要、重要,对一些次要案件撒手不管,工作浮在表面,极少深入群众,了解社情民意。加上上级机关也严重缺乏警力,农村派出所警力也就难以保证。应当切实推进警力下沉,保障农村派出所的警力需求,切实解决农村人民群众安全需求。四是保障管理科学,提升农村派出所的综合能力。上级公安机关要思基层所思,急基层所急,想基层所想,不能在机关办公室定任务,拍脑袋下考核指标,应当制定出一套人人争着为群众办实事的管理体制,考核的标准应以与民警朝夕相处的人民群众意见为重要标准。另外要争取减少甚至消除与镇政府的利害关系,应当由公安机关独立操作或者由市级政府直接拨付经费,全额保障,使农村派出所切实独立履行其职能。五是保障民警业余生活,提升农村派出所民警的自身素质。当前,很多农村派出所因为经济条件较为落后,“五小工程”不落实或流于形式,缺少必备的生活、学习、训练的场所,导致一些民警自已寻找生活、学习、娱乐方式与场所,一些民警交友不慎,聚赌、上网等方式消遣时间,极大地破坏了民警的战斗力与素质养成,破坏了人民警察的形象。应当从农村派出所科学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提升农村派出所民警自身素质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认真加以解决。

(二)以人为本,树立农村派出所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质上是指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本。胡锦涛总书记在接见“二十公”会议代表时指出:“制定公安工作的方针政策,推出公安改革的重大举措,都要以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需要、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根本依据和标准.努力做到人民公安为人民。”农村派出所工作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一是以群众为本。在农村,群众对警察意识模糊,老百姓见到警车就产生畏惧感这种现象还是存在的,归根结底,是因为民警没有以群众为本。一些民警因事多活忙很少主动深入群众,去了往往也是处理纠纷,了解案情,给群众的印象也是警察在执法、在抓人,群众去派出所也是求政府、派出所办事或个人、家里出了什么事,久而久之,警民关系就疏远了。

在新的历史时期,民警应当切实转变观念,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人民群众无小事的观念;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农村派出所工作的根本标准。人民群众有要求,民警应当不辞辛劳、无私帮助;人民群众有事,民警要公正文明执法,更要满腔热情地为人民群众办事;人民群众有困难,民警要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疾苦,竭尽所能帮助解决;人民群众有问题,民警要赋予群众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担负起向群众宣传国家政策法律的责任,热情通情达理地解答,提高群众法制观念,让群众理解人民警察。二是以民警自身为本。农村派出所工作面对村村落落、家家户户、形形色色人员,针对农村群众知识水平较低、法制观念较为淡薄要切实提升民警耐心细致、处事果断、随机应变等能力和廉洁自律。要不断提升民警自身的业务素质,不断提高与群众沟通的能力。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廉洁自律,不向群众要好处、不从经费饱私囊,维护好自身形象,上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农村派出所的艰苦性,把握好财政投入的侧重点。要加强农村派出所内部管理与监督,自觉地、持之以恒地严格管理与关心爱护每一个人民警察,做到内务整洁有序、办公场所干净有致。要定期促进所内民警的交流,深化民警的团结意识,提高整体作战力,促进农村派出所的科学发展。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促进农村派出所队伍全面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只有坚持发展的全面性,才能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撑。只有坚持发展的协调性,才能有效地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环境。只有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才能使和谐社会建设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农村派出所是是公安机关最基层的综合性战斗实体,农村派出所民警是处在公安工作最能够接触人民群众的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最直接的践行者,全面建设和发展农村派出所队伍是维护农村社会政治稳定和“长治久安”,完成党和政府在农村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针对农村派出所工作,全面建设发展农村派出所队伍,就是要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四统一五规范”为基本内容,按照构建现代警务机制的要求,以“大练兵”活动为载体,全面落实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大力推进公安队伍建设各个方面和环节的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群众满意的公安队伍,使民警在自身素养、知识更新,使用科技能力,驾驭困难本领等方面全面发展,全面提升队伍正规化建设水平。

党的十七大指出,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进一步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应当成为公安机关切实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职业要求。每个民警要把学习作为一种习惯、一种态度、一种责任、一种能力、一种追求、一种境界、一种品行,切实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针对农村地区事情多发、群众接触频繁易产生纠纷的特点,着重训练民警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协调发展是农村派出所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可持续发展是农村派出所开展工作的保证。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农村派出所民警在处理好所内民警与民警、上下级、民警与群众等关系的同时,更要按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加快、形势演变剧烈的发展趋势,定时根据新形势调整派出所的工作重点,不能以陈旧的方法和思路一成不变地处理日益变化的各种事件。从内部看,随着改革开放在农村的一步步深入,农村群众法制观念逐步增强,这就对农村派出所民警的执法水平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农村派出所工作要以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为目标,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按照新阶段新任务的要求,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工作方法,改进工作作风,推动农村公安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四)统筹兼顾,把握农村派出所建设方法。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概括和提升。实践表明,坚持统筹兼顾,对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避免社会矛盾的激化,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一切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作用。坚持与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题中应有之义。农村派出所要把握好统筹兼顾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当前,由于社会改革带来的利益格局调整,引发了大量的矛盾纠纷,农村治安问题层出不穷,这就要求农村派出所民警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充分认识农村公安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复杂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一切从群众出发,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深化平安建设,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要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积极构建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政法综治部门牵头协调、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社会各方整体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格局,着力构建以人民调解为基础,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工作体系,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化解社会矛盾。拓宽矛盾纠纷的化解渠道,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确保群众诉求和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维护群众利益,维护社会稳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一是统筹兼顾管理实有常住人口与在外本地人口。民警要通过摸查了解辖区内人口包括在外的打工者、经商者等的基本情况,发现异样及时调查,把握节假日外出人口归来的机会,主动上门了解情况,这对掌握外出人口犯罪有很好的遏制作用。二是主动预防与被动惩治相兼顾。民警要经常深入群众,结合农村居住方式较为紧密、监督广泛从而犯罪较难得逞的实际情况,排除诸如盗窃、聚众闹事、报假案等案件发生的客观环境,改变现阶段农村派出所面临的群众报案应接不暇、实际效果不尽人意的不良局面。三是统筹兼顾决策与实际工作。正值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特殊时期,同时也是最有利于农村派出所工作发展的好时期,更是民警踊跃投身农村派出所工作的好机会,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从容应对并战胜各种挑战和困难,以人为本,推动农村公安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F132.cOm更多精选心得体会阅读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会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而观念的变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新旧观念的反复交锋中才能完成。

发展观念的转变。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思路,首先要转变发展观念。多年来,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思想观念是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必须看到,在现实生活中,只重gdp增长而轻视环境保护、只重效率而忽视社会公平、只重城市发展而忽略乡村建设、只重财富创造而忽略财富共享等观念仍在不同地方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有的部门和地区领导依然把发展是硬道理简单地理解为增长是硬道理,依旧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视为以速度为中心。这些情况的存在足以说明,要真正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并非易事。我们必须对以往的gdp至上与发展失衡的观念加以矫正,积极促成各个地区走上健康、文明、以人为本、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政绩观念的转变。能否把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到位,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能否对科学发展观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把握,并将其贯彻于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实现政绩观念的转变。因为,领导干部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是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制定者和具体执行者,他们的政绩观与发展观是密切相连的,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反之亦然。但事实上,一些领导干部只注重本地区或本部门利益,只顾眼前利益乃至个人的升迁。于是,不管中央如何三令五申反对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他们却依然我行我素。这种情况势必影响科学发展观的贯彻与落实。因此,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各级领导干部就要实现执政观念和政绩观的转变,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指标体系,健全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发展方式观念的转变。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要立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发展,促使经济增长中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转变。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树立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观念,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第三产业和创新产业。各级干部都要充分认识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紧迫性,确保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顺利完成。

消费观念的转变。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还必须实现消费观念的转变。这种观念的转变,不仅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而且全体公民都要践行,甚至要从娃娃抓起。领导干部首先应该具有忧患意识,认识到我国资源的有限性。譬如,在资源总量、人均耕地状况、森林和淡水的拥有量方面,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弱势状况非常明显。其次要有责任意识,要珍爱资源,为建立节约型政府作贡献。据权威部门测算,我国政府机构的能源消费约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5%,节能潜力为15%20%,节能工作大有可为。最后要具有世界眼光,譬如美国和我国的国土面积差不多,但美国只有3亿人口,其土地使用年限不超过300年,而我们的土地已经被耕种使用了几千年。在未来的经济竞争中,我们没有资源优势可言,所以对现有资源一定要倍加珍惜,并且要不断培植开发利用新资源和再生资源的能力。

确立新的共享价值观。目前我国还存在贫富差距过大、城乡差距拉大等现象。如果在今后的发展中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社会风险将会因积累而放大。因此,从缩小差距、协调利益分配、促进社会和谐的目标出发,我们必须树立共享发展成果的观念,并通过树立共享价值观、调整初次分配格局、改进现行税收结构、公平配置公共资源、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政策措施与制度安排来实现全民共享发展成果。

确立不断创新的观念。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的转移,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科技瓶颈和人才瓶颈制约的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把自主创新作为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着力点,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提高企业的规模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党校科学发展观心得: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党校的学员管理要贯彻和落实科学的发展关就必须坚持人性化管理。党校人性管理是一种内在的自我管理,党校管理的人性化,是遵循教育规律,适应时代发展发展的一种全新偿试,也是保证完成上级交给的教育、培养任务,全面提高学员综合综合素质的关键所在。

党校管理的特殊性决定了它要以人为本我们都知道,学校的管理对象是人,学校的根本任务是教育学培养人才,它所涉及的三个客体是学校管理者、教职工和学生。它是一个由“人——人——人”组成的管理体系。

因此,学校的管理,归概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党校作为学校的一类,其性质、任务及教育培养对象与普通学校比,更要求其实行人性化管理。这是因为,党校以培养、教育广大党员干部为己任,兼有对党校系统大中生、本科生、研究生等的培养。它的管理人员党性强、觉悟高,教职工综合素质高,它的培养教育对象———广大学员,特别是广大党员干部均来自机关和各二级厂矿,文化程度高、思想素质好,他们多数已有家室。他们到党校接受再教育,是我国企业改革中的一种必然现象。党校对他们实行人性化管理,能减少他们的失落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并能为他们的生活、学习等提供诸多便利。

同时,由于党校与这些学员都是平级的二级单位,党校无权、也不可能采取与各二级厂矿等同的行政措施或手段对学员进行管理。即便有,也是非常下下策策的。这是因为广大学员多数在本单位是管理者,到学校后成了被管理者。而要实现从管理者到被子管理者的转变,需用要一个过程。

因此,较为强硬的行政措施只会伤了广大学员的自尊,增加学员“被整”的感觉,并对公司要求到党校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初衷质疑。所以,党校在管理过程中只有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性化,用校管理者、教职工的人格魅力影响广大学员,在信任、尊重、激励中发展人,在感染中教育人,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使广大学员的个性得到发展和张扬,学员的潜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才能培养他们的刨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使党校管理效能提高。

党校实行人性化管理,能使管理效能最大化,但是,实行人性管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此,要澄清人性化管理中的三种误区。

“人性化管理就是宽松管理”。要知道,滋生宽松管理的原因是过程管理。过程管理的主要模式是要求管理者微观公,学校管理细化,这样,管理者成了一部机器,按部就班,教师、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张扬,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师生盼望宽松管理。而人性管理并不是宽松管理,它是一种弹性管理,它裨是“把人当人看”,尊称人性规律,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满足自我实现的愿望,即苦中有乐。

“人性化管理等于人情化管理”。殊不知,人性化管理是以学校严格的规章制度管理作为管理依据的,是科学而具有原则性的;人情管理则没有原则性,单凭个人好恶,没有科学依据非常主观。

“人性化管理可以淡化制度,甚至可以取消制度管理”。人性化管理与制度化管理是相辅相成的,制度管理是人性管理的基础,人性化管理体是在制度化管理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一种感性与理性的结晶,它既符合人性,又符合理性,最终达到发展人的根本目的。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概括地说,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一、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GDp翻两番。到2020年,要再实现GDp翻两番,即便是按能源再翻一番考虑,保障能源供给也有很大的困难。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难以为继的。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据测算,我国能源利用率若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00万吨左右;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若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若能提高20个百分点,就可以减少排放近4000万吨,这将使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突出表现在: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实践证明,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关税壁垒作用日趋削弱,包括“绿色壁垒”在内的非关税壁垒日益凸显。近几年,一些发达国家在资源环境方面,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影响。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尤其是要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使我国产品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要加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和重点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发展循环经济要重点抓好五个环节。
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对矿产资源开发要统筹规划,加强共生、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实现综合勘查、综合开发、综合利用;加强资源开采管理,健全资源勘查开发准入条件,改进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实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积极推进矿产资源深加工技术的研发,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矿业的优化与升级;开发并完善适合我国矿产资源特点的采、选、冶工艺,提高回采率和综合回收率,降低采矿贫化率,延长矿山寿命。大力推进尾矿、废石的综合利用。
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对钢铁、有色、电力、煤炭、石化、化工、建材、纺织、轻工等重点行业的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努力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益。电动机、汽车、计算机、家电等机械制造企业,要从产品设计入手,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以及有利于产品废弃后回收利用的技术和工艺,尽量采用小型或重量轻、可再生的零部件或材料,提高设备制造技术水平。包装行业要大力压缩无实用性材料消耗。
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对冶金、有色、电力、煤炭、石化、建材、造纸、酿造、印染、皮革等废弃物产生量大、污染重的重点行业的管理,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综合利用各种建筑废弃物及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推广沼气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动不同行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加快城市生活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和垃圾资源化利用。充分发挥建材、钢铁、电力等行业废弃物消纳功能,降低废弃物最终处置量。
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积极推进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废旧纺织品、废旧机电产品、包装废弃物等的回收和循环利用;支持汽车发动机等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体系;在严格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第2页

控制“洋垃圾”和其它有毒有害废物进口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发展资源再生产业的国际贸易。
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鼓励使用绿色产品,如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等;抵制过度包装等浪费资源的行为;政府机构要发挥带头作用;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逐步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三、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措施
发展循环经济,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加以推进。
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编制各类规划。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提出国家发展循环经济战略目标及分阶段推进计划。
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以及开发区的盲目发展。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促进区域产业布局合理调整。开发区要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和改造,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
要研究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当前要抓紧制定《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管理条例》、《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法规。加快制定用能设备能效标准、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以及强制性能效标识和再利用品标识等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准规范。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同时,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研究并落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完善财税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继续深化企业改革,研究制定有利于企业建立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生态工业网络的经济政策。
要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等技术,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和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学习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



内容提要: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要进一步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起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提高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水平,而且要提高实现科学发展的知识水平。各级领导干部要根据履行职责的要求,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努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科学发展观具有鲜明的实践特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深化认识、增长才干、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不久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是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

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实践上的自觉性与坚定性,来自思想认识上的自觉性与坚定性。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愈深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会愈自觉愈坚定。

首先,要进一步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总结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得出的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成果,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其次,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是完整的科学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内涵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科学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在这一科学体系中,第一要义是发展,以人为本是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基本要求,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升华,从统筹协调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党坚持发展的信念一以贯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

再次,要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起来。科学发展观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与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

法论。它要求用全面、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关系,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原理。它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它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只有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起来,才能把握贯穿在科学发展观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掌握其精神实质,从根本上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

在加强学习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科学发展,重在发展,贵在科学。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就是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求发展,按客观规律办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提高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水平,而且要提高实现科学发展的知识水平。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学习的任务更加繁重,掌握新知识、提高新能力的任务更加繁重。只有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增长才干,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根据履行职责的要求,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努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第一,面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努力学习现代经济知识,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我们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但较之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发展市场经济的历史进程和成功经验,我们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掌握还是远远不够的。这些年来,在经济总量不断增大,经济发展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的同时,经济运行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也大量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不协调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反映出经济工作的不少方面还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无论消除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还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都要求我们努力学习现代经济知识,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要努力学习宏观经济知识,把握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基本原理,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努力学习微观经济知识,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自觉避免市场的盲目性;努力学习国际金融和贸易知识,全面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对外开放的环境,自觉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地发展。

第二,面对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的新要求,必须努力学习科技知识,不断提高推进自主创新的组织领导能力。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我们在许多领域因没有掌握核心技术而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低端位置。我们的生产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较大,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保障人民健康和公共安全,维护国家战略利益,都必须克服技术瓶颈的制约,都迫切要求加快推进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开放条件下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要通过加强科技知识学习拓宽视野、增进学识,掌握现代科技加速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了解最新科技成果及其产业化前景,科学确定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从而更有力地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第三,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努力学习社会管理知识,不断提高管理社会的能力。社会管理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多元、矛盾复杂、风险加大,社会整合和社会调控的任务非常繁重。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社会管理体制,创新适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的新体制的要求已经十分迫切。要学习社会结构演变规律的知识,了解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和利益格局的新变化,深入研究当前我国的突出社会矛盾及其规律,更好地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更有效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要学习当代社会组织和管理知识,借鉴国外社会管理的有益经验,创新社会管理理念,整合社会资源。要学习社会学知识,了解现代社会条件下社会心态的变化,合理引导社会行为预期。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履行好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1 2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