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就是责任教育心得

《周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阅读或观看过程中的感悟把它记下来就成了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是我们学习时经常遇到的事情,写心得体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那么你知道正确的心得体会书写格式吗?以下为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爱就是责任教育心得,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爱就是责任教育心得》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小编。

责任是更高层次的爱。无论是俊是丑,智商是高时低,是好是坏,身体是健全还是残疾,我们都要爱他,都要对他们负责。我们要把教育的视线延伸到课外,把爱渗透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关注每个孩子好的或是坏的表现。当孩子在活动中有不佳的表现时,要善于“小题大做”。因为“小题大做”正是老师对孩子关心的作法,也正好凡一股脑了老师负责的爱。老师的爱,真的很神奇,不是神但妙药却胜似神但妙药。这份爱可以让一个自卑的孩子成为充满自信的孩子;使表现不佳的孩子重新表现自己。然而,爱又是被动的,不易老师自己的感觉为标准,要看孩子是否感觉到了老师的爱。这也就注定了这种爱必须是稳定的,像太阳一样永恒;必须是及时的,当孩子需要时要马上给予;这种爱是行动的,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更需要用实际行动去体现。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感受到老师那份深深的爱,孩子才会更好的回报这份爱。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编辑推荐

责任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责任教育心得体会范文》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到这里。

什么是?责任是分内应该做的事情,是做好应该做好的,承担应该承担的任务,完成应该完成的使命。责任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工作之中——在企业产品的每一道生产工序上,在街头公厕每一日的清扫中,在园林工人栽下的一棵棵小树上,在安监人员每一次严格的安全检查中……

与素质,就好比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只有共进齐飞,才能把工作抓好。如果整天沉溺在琐碎事务和应酬中,不分工作主次,这样抓大事、抓中心工作的思维就不清晰,同时也抽不出一定的时间学理论,这样既降低工作效率又影响学习提高,时间长了还影响工作积极性。即使责任心再强,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很难把建设搞上去反而还容易影响自己身体健康。相反,如果工作责任心不强,不能把心思和精力都花在工作上,不愿意做艰苦细致的工作,即便有再高的学历,再强的能力,对单位建设的未来想得再美妙,也不可能干出一流的业绩。

干事业需要能力,更需要责任感。只有能力而没有责任感,就不会有对上级、对人民、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和意识,再简单的事情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只有责任感而没有能力,充其量是纸上谈兵,其结果是一事无成。追求能力与责任,这是我们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中的重要目标之一。

说责任比能力水平更重要,一是因为能力或许可以让你胜任工作,责任却可以让人创造奇迹。在日复一日的琐碎、程式化的日常管理中,责任能使人把平凡的、具体的事情做得尽善尽美,能使人在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找到解决办法,进而弥补能力的不足,提升能力和水平。二是因为责任感的缺失比能力不足后果更严重。一颗道钉足以倾覆一列火车,烟头足以毁掉一片森林,一个隐患足以酿成一次煤矿事故。

责任决定绩效,责任决定成败。每个人唯有勇敢地扛起自己的责任,不推诿、不扯皮,投入热情,投入真心,从细节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才能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价值得到最充分的展现,也才能把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做好。

责任感的缺乏,它会在一个集体里扩散。今天你工作的责任不到位,明天其他人就会效仿,它会潜移默化的传播。所以,该打住的,就该打住。惰性是人的天性,具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思想的人大有人在,所以它会侵蚀一个集体,削弱一个集体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为什么今天要完成的工作要拖到明天呢?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总少不了责任心的缺乏;没有责任心,就不会行多步,甚至一步也不会行到位,结果是工作配合之间的不协调,工作的推诿,造成消缺的拖延,设备的损坏,以致造成事故。

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必定是敬业、热忱、主动、忠诚的人,把细节做到完美的人。因为,在责任的驱使下,他会积极挖掘自我潜能,会更加勇敢、坚韧和执着、会充满激情地勤奋工作,通过勤奋工作,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提升自我的工作能力,通过勤奋工作,发现自我的不足,从而加强学习,变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提升自我。由此可见,责任心不仅是一种使命和职业精神,更是一种能力,是其它所有能力的核心,缺乏责任心,其它能力就会失去用武之地。无论一个人多么优秀,他的能力都要通过尽职尽责的工作才能完美地展现。一个不愿负责任的人,即使生活、工作一辈子,也不会有出色的业绩,今天可能是师傅,明天就会被年青的师傅所替代,因为能者为师永远是硬道理。

这是篇好内容,涉及到工作、能力、责任、一个、责任心、不会、责任感、应该等方面,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责任教育个人体会


责任教育个人体会

责任主题教育个人体会

今天,听了一场关于责任主题教育的专家报告会,深受触动,对如何做好一名年级主任很有启发。
一、高度的责任感是做好工作的先决条件。
我除担任高三年级一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外,还负责高三年级一个部的全面工作。作为高三年级部主任,必须感到肩上责任的重大,要有让家长满意,学校放心的意识,对工作绝不能有丝毫怠慢,要做到率先垂范,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比如要求教师勤奋工作,自己就要起早贪黑,早来晚走,作为一名年级带头人,只有身先士卒,工作才有说服力,才能赢得同志们的认可和支持,这样才能有利于开展年级工作。率先垂范,无私奉献,是做好年级主任工作的重要保证。
二、做好服务工作是年级部主任应尽的职责。
在整个学校管理中,级部主任应是联结领导和教师之间的枢纽,并担任其中的润滑剂。每学期要能制定好部工作计划,认真组织实施,精心安排好部的每一个活动,努力形成互帮互助、团结奋进、健康向上的教师群体。努力打造和谐年级部。能做到经常性和教师谈心、交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困难,思想上一致,心灵上沟通,使年级部的每一位教师都非常支持年级主任的工作,使年级主任的想法、安排能够得以顺利实施。
三、抓好教师的常规管理。
定期召开备课组长会,研究教学常规的开展和落实,对年级教学工作中各方面情况进行分析,要求各学科制定阶段性教学计划,制订开展教研工作的具体措施。加强对各科组活动的监督管理和指导。同时加强对年轻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力的培养。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力求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深受学生爱戴的班主任队伍,是年级部的一项重要工作。定期召开班主任例会,落实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学习班主任业务知识,交流工作经验,协商解决班级工作中出现的重点问题。全体班主任狠抓学习常规管理,加强课间操、午睡、寝室纪律。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各班制订班级规章制度,努力营造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
四、抓好学生的管理。
强化养成教育,让学生养成文明习惯。俗话说得好!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纪律是成功的保证。学生的行为习惯,思想意识尤为重要。因此,要从学生身边的小事抓起,从点滴做起,从进校门要求,室内外卫生,日常生活,规范学生文明行象;从收作业,卫生工具的摆放到课间文明休息、跑操,参加学校活动等,做到有要求,有布置,有检查,有总结,有评比,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真正做到卫生工作有序,早读自觉到位,自习安静认真,课堂秩序良好,形成规范有序,文明和谐的氛围。
要对所有学生负责,分析学情,纠偏抓差。及时安排、组织各科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召开学情分析会、经验交流会、学法研讨会,让学生总结自己各科存在的问题,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通过经验交流,互相对比、互相探讨,使差等生张扬优势科目,提高学习兴趣,中等生注重各科均衡发展,提高名次,优等生补足短腿科目,努力冒尖。要指导和督促班主任创建和谐向上的班集体。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依靠班干部、团员了解各班情况,并及时提出指导意见,让班主任和班干部具体实施。
加强常规检查,了解学生状态。加强自习课、饭前饭后的巡查,对重点学生重点教育,为同学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五、爱是教育的基础和保证
我认为爱是教育的基础和保证,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干好工作。也只有对教育工作的热爱,才能产生动力,才能真正的负起教育的责任。

责任教学反思


责任(一)

《责任》让学生初步形成责任意识,明确作为家庭、学校、社会的一员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自己能做的事情应该自己做,热心参加家务劳动和学校活动。

针对目前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包办过多,责任意识相对较弱的情况,教学中侧重帮助学生增强责任意识。在教材呈现上,注意体现体验性、探究性学习的特点。以问题的形式切入,给学生更多自己思考的空间,并注意针对学生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道德辨析,提高道德认识,同时适当地进行行为指导,注意道德教育的激励作用和榜样作用,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参加学习活动,愿意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鼓励,互相学习的同时,给学生一些方法上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教研会过后我认真进行了反思,本节课有如下收获:

一、创设教学情境,贴近学生生活。

课的开头至关重要,它往往决定着学生能否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三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想像力丰富,有一定的求知欲,表现欲望强烈等特点,他们的学习动机与兴趣往往是直接受外界影响产生的。所以,引导他们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是非常重要的。上课一开始,当孩子们看到老师在生活中以不同的角色出现的大屏幕中,了解到老师在不同社会角色中承担着不同的责任,立即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不由得考虑自己的责任是什么?

二、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

体验是在与人和事物的直接或间接的交往中产生的,通过活动,让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体验,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内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意志引发道德行为,使知、情、意、行在个体的品德形成过程中成为和谐的整体。在教学中间,我又把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经常见到或者经历过的场面呈现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感悟自己的责任,剌激他们承担责任的积极性。通过录像、表演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的情感与行为体验不断丰富,自我认识不断加深,让品德课真实起来,让品德课与生活接轨起来,体现品德课回归生活的理念。通过师生对话、小组交流、表演等较活泼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挖掘课程资源,逐步提高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

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我的责任》一课中,在深化明理这一环节中,我录制了学生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文明的、不文明的日常生活规范行为的片断,让学生观察后进行辨析,既充分挖掘了社会资源,又深化了教学目标的完成。而且这一资源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件,易于学生接受,易于学生辨析,使学生轻松愉悦地完成了这一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本课程的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供老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并且,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得越充分、越细腻,感悟得就会越到位、越深刻。可见,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俗的价值。教学中,我们要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寻找学生生活中具有教育意义的素材,将其纳入课程。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反思,即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行为方式的改变,也让学生觉得课程对他们有意义,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的课程,既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才会使学生受到真教育。

责任教学反思(二)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明确作为公民应该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作为青少年应该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为什么参加公益活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树立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意识。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关爱社会的实践能力,热心公益,服务社会的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主动认识和要求自己在现阶段读好书,学好本领,以主人翁的态度去关爱他人,服务社会,报效国家,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教材中引用了大量的和名言,在课堂上要注重用教材上的故事启迪学生,用优美生动的名言引导学生。同时教师还应用同龄人的故事当镜子启发学生,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2、课堂上应给予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由发挥,给学生搭建成功的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的能力,在自我表达中增强对知识的理解,督促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努力达到相关要求。

3、鼓励学生大胆参与教学,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能切身体会到事物发展的过程及规律,更清楚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明确自己肩上的责任,培养他们的自立能力。

4、在授课时对教材的提问须教师课前安排得当,在课上给学生分工明确,以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和讨论,课中引导得当,以便学生能准确地领会,成功地完成教学目标。

5、课后应安排一些与现实结合密切的作业,学以致用,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不足之处应该多引用实例进行分析,讲解,对社会上不良风气要治理,看到社会的光明一面,而不应该只看社会阴暗面,力争在学生心灵深处,增强责任意识,负重自强。

责任教学反思(三)

今天的思品课上,我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了《在承担责任中成长》一节,责任,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人应该做的事和不应该做的事,在没有学习责任之前,学生对于责任有感性体验,遭遇过不负责任而受到责备处罚,享受过承担责任所带来的快乐,但对责任的理论概念及责任的来源不是十分清楚,针对这一现实,在教学责任与角色的基础上,我特意设计了一个环节:模仿语文课的结尾写一段有关责任的感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中,有一位同学的题目是“感悟责任”,读了之后令我非常感动、欣慰,足以证明了对责任的重新认识。有这样两段内容:一“以前总将换下的脏衣服带回家给妈妈,然后穿上妈妈洗干净的衣服,没钱了开口要就有人给,这是很正常的事,但有一天自己觉得妈妈在洗衣服时弯腰不是那么利索了,父亲走路时腰也不是那么笔直了,自己的心隐隐作痛,我为了这个家又做了些什么呢?我用自己的青春蚕食着父母的身体,我却一无所知,有时还用自己所谓的长大去创伤他们的心,我开始思考我该为自己的家、为父母做点什么?”看,学了责任之后,这位同学开始学会反思自己的责任,责任感明显增强。

另外一段:“我们处在社会中,我们就有对这个社会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曾被刚刚过去的不同寻常的夏天感动过吧,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感觉到的却是一股股暖流,我们的主席,我们的总理都曾亲赴灾情前线指导救灾,人民子弟兵不分昼夜地抢修公路、电路设施,当记者采访他们时,他们说:这是我们的责任!多么地简单的回答,但却是那么的有力——责任。在感动的同时,我知道我现在虽然不能像抗击泥石流前线的英雄那样,但我应该做的是努力学习,为建设美好祖国出力,这是我的责任——我对社会的责任。”这段话已充分证明了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社会的决心。这说明思品课必须回归生活,思品课的生命力源于社会,所以,必须要联系现实生活,适时地联系社会热点,将教材激活,并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使学生获得的理性知识转变成为鲜活的和永不枯竭的能力,并最终得到情感的升华。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寻找出二者之间的切入点,教给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初三的一个重点。第一课责任与角色学生结合的时事就是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了教材的重点难点,又是学生感到学习政治并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切实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长期以来,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奉行的是知识传递为价值取向的教学观,教师以讲授法为主要教学形式。这样,不但造成了课堂教学枯燥、乏味,而且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这节课使我意识到在教学工作中,应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突出情感教育,发挥思想品德课的优势,联系现实生活提升学生思想品德和精神境界,每位教师都应为学生、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有关责任的反思!

工作就是责任心得体会


工作就是责任(一)

工作与责任我们每天到在讲,可我并没觉得由什么特别,可当我细读《工作就是责任》这本书时,“责任”两个字却让我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最深的感动,这两个字看似简单却蕴藏着深刻的道理。

当读到“换位思考,担当责任”这段话时,我读了两遍,读后有些感动,有点血热。书中写道:当困难临时,不是“各扫门前雪”,而是要更多的为别人着想。在我们的身边有时会听到这样的声音:“我们领导什么都不干,工资拿的却比我多,我要当了领导,一定比他干得好。”;“别提我们领导,不提一肚子气,一提两肚子气,我干得比谁都好,挣得却比谁都少。”试问:当大家一心只为自己的利益考虑的时候,可曾替他人想过?让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当你抱怨公司的时候,你对公司尽职了吗、负责了吗?当你责怨领导的时候,你可曾关心过他、替他考虑过吗?当你责怪都是因为工友工作失误而导致危险发生的时候,你又为此事分担了多少责任?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能为本,德为先”简单的几个字却让我读出了很的多道理,用自己的能力去做事,这是我们做事的基本;而在这之前应该让自己做一个有德的好人。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承担责任会使你比别人更突出,比别人更值得信赖。做好自己的事情,更主动的帮助别人做好事情,做任何事情力求完美,所有的这些都是富有责任心的表现。我欣赏并信赖这样的人,我们应该也同样希望被别人欣赏和信赖。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假如你热爱工作,那你的生活就是天堂;假如你讨厌工作,那你的生活就是地狱”。的确,一个人工作做的好坏,最关键的一点就在于他有没有责任感,有没有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责任可以使人坚强、责任可以改变对待工作的态度,而对待工作的态度,决定你的工作成绩。在工作中,我们就是要清醒、明确的认识到自己的职责,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发挥自己的能力,克服困难完成工作,认识到、了解到自己的责任,清楚自己的职责,并承担起自己所在工作岗位的责任,那么工作就由压迫式、被动,转化为积极主动,并享受工作乐趣,取得成绩的快乐。没有做不好的工作,只有不负责的职工。

对于我们铁路职工而言“安全就是生命、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幸福”,而要确保“安全”就必须对工作负有高度的“责任”感。那么,怎样做才叫对工作负责任,怎样才能真正体现出责任感?我认为:只要我们在本职岗位上坚持标准化作业,杜绝各类不安全事故的发生;积极主动地向同事请教、向书本学习,做到业务上精益求精,最完美地履行我们的职责;努力工作,忠诚于企业,全力以赴,为企业分担忧虑,给领导减轻压力,给班组长以支持,给同事以帮助;始终把“责任”两字和不折不扣的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作为自己的动力,让责任成为一种习惯,才能保证企业有能力为我们负责任。

现如今,在构建的大环境下,我们强调的是“以人为本”,而在人的生存过程中我们则应该以“责任”为本。一个人无论能力大小,只要他能够勇敢地担负起责任,认认真真地做好分内的工作,他所做的一切就有价值的。因此,我们每个人在完善、提高个人素质的同时,都应当牢牢记住“工作就是责任,责任胜于能力!”

工作就是责任心得体会(二)

读完《工作就是责任》这本书,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责任”这两个字,看似简单却蕴藏着三层深刻的道理。首先,责任是指使人担当起某种职务和职责的意思,其次,责任是指分内应做的事。再次,责任是指做不好分内应做的事,因而应该承担的过失。就具体而言,有以下几方面的感受颇深:

第一,工作的精神实质就是责任意识。对于我而言“责任”就是最基本的职业精神,特别是对于一个从事基层工作的人来说责任就是一个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坚持原则,慎始如终是我们在工作中首先应做到的立足之本,但在社区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和严谨负责的态度,为办事处的利益不受到损害,这是衡量一切利害关系和处理一切矛盾时的最高法则。因为我坚信唯有敢于负责的人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只有对工作负责的人才能做到对自己负责。在对工作的责任中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

第二,认真处理好权力和责任的关系。也有人认为社区是一个权力较大的部门,而我是这样理解的,在每个具体的管理与执行过程中大家不可避免的处于一定的岗位,并被赋予相应的权力,各个职能部门都有不同的岗位权力,而这种权力实质上是一种无穷的责任,无论什么权力其内涵应该是承担起分内的责任,完成赋予的职责使命。权力即责任,权力越大你所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大。权力即压力,权力越大你所承担的压力也就越大。我在社区工作中我明白只有勇于负责任,才有负更大责任的机会。

第三、有责任才会有价值。杰克?韦尔奇曾经说过:在工作中,每个人都应该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努力地工作而不是浪费时间寻找借口。对于职场中人来说,“责任”并不只是一个道德的概念,而是必须强制性承担和完成任务。一个人的工作做的好坏,最关键的一点就在于有没有责任感,是否认真履行了自己的责任。责任可以使人坚强,责任可以发挥自己的潜能和能力。()责任可以改变对待工作的态度,而对待工作的态度,决定你的工作成绩,正如书中所说的“假如你热爱工作,那你的生活就是天堂,假如你讨厌工作,那你的生活就是地狱”。在工作中,我们就是要清醒、明确的认识到自己的职责,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发挥自己的能力,克服困难完成工作,认识到、了解到自己的责任,清楚自己的职责,并承担起自己所在工作岗位的责任,那么工作就由压迫式、被动,转化为积极主动,并享受工作乐趣,取得成绩的快乐。没有做不好的工作,只有不负责的人。责任承载着能力,一个充满责任感的人,才有机会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

我们现在强调构建和谐社会应该以人为本,而人的生存之道则应该以责任为本。一个人无论能力大小,只要你能够勇敢地担负起责任,认认真真地做好分内工作,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你所做的一切就有价值,就会成功,就会获得尊重。所以没有做不好的工作,只有不负责的人,责任能够让人战胜懦弱恐惧,战胜死亡的威胁,因为在责任面前,人们会变得勇敢而坚强,责任就是人性的升华,是做人的准则。

总之,我们每个人在完善、提高个人素质的同时,都应当牢牢记住“工作就是责任,责任胜于能力!”因为,只有这样的职工才是真正值得大家的信任、领导的赞赏,才能真正担当起单位赋予我们的责任

工作就是责任心得体会(三)

这本书让我懂得了从我做起的重要性,工作无小事,把细小的事做得很到位,大事自然就做好了。面对现实,唯一能改变的人就是自己,也就是说最可怕的敌人其实正是自己。“什么叫做不容易?就是把容易的事情反反复复得做到位,就是不容易。”这是张瑞敏说的,这个道理其实再简单不过了,也确确实实是一个真理。一旦你踏上了一个岗位就选择了一份责任、拥有了一份使命。要承担职位赋予你的责任。就必须按时按质完成负责的工作,做到领导在与不在一个样,首先要清楚自己该承担的责任,明白自己该负哪些责任,自己的责任是什么?没有责任心的老量不是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勇于承担责任才会被机会垂青。既然我们选择了一份工作,就要以事业之心做好它!

读了这本书让我心中有一种激情在升腾着,这是一本好书,使我受益匪浅,它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把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和精彩的观点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让我茅塞顿开。是啊!责任重于泰山,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是会一事无成的。

责任是一种使命,一种做人的态度。小而言之,在一个家庭里,作为父母,你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作为儿女,你同样要尽到做儿女的责任。这是不可推卸的,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也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如果没有了这种责任感,不敢想象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

同样,在单位里,一个没有责任心的职工,不会很好的完成他份内的工作。而一个没有责任心的领导,会将单位领入歧途,甚至是失去生存的余地,从而走向崩溃的边缘!

工作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当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要主动去寻找方法解决,而不是找借口回避责任。要坚信方法总比问题多!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数百次的实验失败都不能磨灭他的信心,当一场大火烧毁了他的全部设备时,他没有被吓到,而是微笑着说:“灾难有灾难的价值。我们的错误被全部烧毁了,现在终于可以重新开始了!”这种乐观向上的态度,不正是对责任心最好的诠释吗?

老子说过:“大必出于细”也就是说再伟大的事业都是一系列小事构成的,没有小事就没有大事。什么叫不简单,就是把简单的事情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得做到位,就是不简单!而我们面临的工作正是简单的、枯燥无味的重复重复再重复,面对这些我们更要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项工作,从小事做起,小事中看责任,责任中无小事,对一位有责任心的人,小就是大!对待工作要大声说这是我的责任!

我们为工作而负责任,就是主动争取做得更多,承担更多;我们为工作而负责任,就是全力以赴,满腔热情地做事;我们为工作而负责任,就是为学校分担忧虑,给领导减轻压力,给上司以支持,给同事以帮助;我们为工作而负责任,就是自动自发,最完美地履行我们的职责。让责任成为一种习惯,努力工作,忠诚于教育事业,在扞卫职业荣誉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责任心,增强了自己的荣誉感,同时也会受到他人的尊敬。怎样体现责任感,怎样才叫负责任?就是遇到问题要向前跨一步,遇到困难要向上顶一顶,遇到事情要多做一做,责任就是无处不在,并且我们一定要相信方法总会比问题多。

相信,对每一位有责任心的教师来说,一定会桃李满天下。

责任主题教育心得


过去,我一直认为,工作只不过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只要认真完成自己的份内事,然后心安理得地拿自己那份薪水,何来责任、使命?但通过的学习,改变了我对工作、责任、使命、能力、价值的一些观念和看法,使我懂得:工作意味着责任,工作需要忠诚,工作要做到更好。

工作意味着责任。没有做不好的工作,只有不负责任的人。无论做什么工作,敢于承担责任的人,就会出色地完成任务。就会发挥自己的价值;反之,不能承担起自己责任的人,就会懈怠自己的责任,就可能给别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给别人带来生命的威胁。就救助管理站而言,从求助人员来站求助到工作人员对求助人员的甄别,从巡查引导到护送返乡均需要高度的责任心、责任感。每一个职位的规定的工作的工作内容就是一份责任,你做了这份工作,就应该担负起这份责任,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感意味着有信、有条、有条理、有上进心、可依赖、爱思考、追求成功,能够自率。而在工作中责任感的具体表现,就是对他人的理解和支持以及对工作认真和积极的态度。责任感不是与生俱来的东西,它需要个人对单位的忠诚和热爱,更需要个人的自觉习惯意识去维护,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责任行为。从这个意义来看,我们每个人,无论在那个岗位,都要看重自己的工作,进而增强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一个对自己的工作有高度责任感的人,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寻找更多机会和可能性,更值得信任。同时,他因此得到更多人的信赖,更多地把握了掌控自己命运的机会和能力。一个对工作负责的人,更是对自己命运负责的人。从这个角度来看,工作是为自己做的。

责任胜于能力。在现实生活以及工作中,责任经常被忽视,人们总是片面地强调能力。一个工作人员能力强是件好事,但是,如果他不愿意付出,他就不能为所在单位创造更多效益。而一个愿意为事业全身心付出的工作人员,即使能力稍逊一筹,也能够创造出最大的价值来。工作必须具备责任,责任在先,能力在后,责任是人生中的一种使命。事实上,只有那些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才有可能被赋予更多的使命,才有资格获得更大的荣誉。一个人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取决于他的责任与能力,责任推动能力,而能力并不能代表责任,责任决定工作,决定成果,因此,责任胜于能力。当然,责任胜于能力,并不是对能力的否定。一个只有责任感而无能力的人,是无用之人。而责任需要用业绩来证明,业绩是靠能力去创造的。

责任体现忠诚。忠诚是一种职业的责任感,是一种对职业的忠诚,是对从事职业的敬业精神。一旦养成对事业的忠诚和责任感,我们即使面对逆境,也会鼓足勇气;面对诱惑,也会不为所动。会克服艰难险阻,执著勇敢,发挥潜能,奔向成功并乐在其中。是单位养育了我们,给了我们成长的空间,也给了我们成功的机遇。当我们对单位怀感恩之心,对单位的忠诚将变成自觉的行动。对单位、职业的忠诚,也将唤醒我们的责任感、自信心,激发人格的力量。我们会因为要担负的责任而变得更加勇敢和坚强,会调动起所有的潜能,发挥自己的能力。

责任不允许寻找借口。借口与责任心有关。一个有高度责任心的人,是从来不找借口的。即使工作遇到困难,他努力寻找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是认定了目标后的百折不挠。而一个缺乏责任心的人,考虑更多的是“尽力就可心安”,而对于完不成任务,因为找到了自以为合情合理的借口,可以向领导交差,就放弃了追求成功的努力。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心得感想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就是小时候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天生的一样牢固.近代英国教育家洛克在其《教育漫话》中说道:“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它们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了.”
确实,儿童期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习惯对于孩子的生活,学习以至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事实上,习惯是一种惯性,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每一个父母都需要高度重视孩子的习惯培养.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叶圣陶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他说:“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叶圣陶先生非常重视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20世纪40年代,叶圣陶先生就提出了“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理念,并专门写了《习惯成自然》和《两种习惯养成不得》等文章.
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也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早年留学美国,师从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大师杜威.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
陶行知认为,儿童期是人格和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他在《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一文中写道:“从福禄倍尔发明幼儿园以来,世人渐渐地觉得幼儿教育之重要;从蒙台梭利毕生研究幼儿教育以来,世人渐渐觉得幼稚园之效力;从小学注意比较家庭送来的与幼稚园升来的学生性质,世人乃渐渐觉得幼儿教育实为人生之基,不可不趁早给他建立得稳.儿童学者告诉我们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换句话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要顺其自然,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呢?
一,好习惯要在生活中培养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事实正是如此,孩子习惯的养成主要在家里,父母应该注重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各种良好习惯.
陶行知先生认为,各种知识和技能学习最好在生活中进行,习惯培养更应该如此.他在《生活教育》一文中写道:“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
德国哲学家康德从小就在父亲的教育下养成了严谨的生活习惯.据说,他每天散步要经过镇上的喷泉,而每次他经过喷泉的时候,时间肯定指向上午七点.这种有条不紊的作风正是哲学家严密思维的根源.可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功起着积极的作用.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孩子习惯形成的摇篮,6岁前的儿童主要生活在家庭中,家庭生活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个小朋友叫阳阳,由于父母工作繁忙,阳阳从小就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对阳阳非常宠爱.他们对阳阳总是照顾得无微不至.当阳阳进入幼儿园时,还不会独自上厕所,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睡觉……阳阳在生活中根本就没有学到良好的自理习惯……这时候,阳阳的父母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赶紧把阳阳接到家中,对阳阳进行生活习惯的训练.
由此可见,生活即教育,父母应该积极为儿童创造适宜的家庭环境,同时,父母应当经常在行为,举止和谈吐等方面给儿童一个最好的榜样,讲话时要注意礼貌,举止要文雅,表现出高尚的情操,道德行为和良好的习惯.如果能够经常这样以身作则,这种长期熏陶使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最佳的教养,通过日积月累,让儿童的良好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二,好习惯要在实践中培养
在实践中养成习惯,要不断身体力行,使习惯成自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非常重视在做中学.因此,他主张在做中养成习惯,即在实践中养成习惯.他在《教育的新生》一文中写道:“我们所提出的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获.”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要养成某种好习惯,要随时随地加以注意,身体力行,躬行实践,才能“习惯成自然”,收到相当的效果.
什么是“习惯成自然”呢?
叶圣陶是这样解释的:“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是那样的意思.”他举例道:“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形成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成自然’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勉勉强强地做一做,就说明我们还不具有那种能力.”
“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说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比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说李四表达能力不好,就是说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的习惯.因此,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就越强.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
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过程,是严格训练,反复强化的结果.现代控制论创始人,美国著名数学家维纳,在回忆父亲对他早期学习习惯的严格训练时说:“代数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困难,可父亲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精神不得安宁,每个错误都必须纠正.他对我无意中犯的错误,第一次是警告,是一声尖锐而响亮的‘什么’,如果我不马上纠正,他会严厉地训斥我一顿,令我‘再做一遍’.我曾遇到不止一个能干的人,可是他们到后来一事无成.因为这些人学习松懈,得不到严格纪律的约束.我从父亲那里得到的正是这种严厉的纪律训练.”父亲严格的训练,终于使维纳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后成为誉满全球的科学巨人.
三,要抓住教育的关键期
自从奥地利动物心理学家洛伦兹发现动物行为发展的关键期,并荣获诺贝尔奖后,人类广泛地开展了对自身各种能力与行为的发展关键期的研究.
研究发现,孩子习惯的养成有一个关键期的问题.幼儿园和小学是培养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的关键期,而到了中学,就是改造习惯时期了.
在儿童时期养成的良好习惯,孩子可以受益终身;在儿童时期养成了坏习惯,就有可能终身受到伤害.因此,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利用儿童的关键期.如果错过关键期,对习惯的改造将要比塑造艰难得多.抓住关键期进行习惯的培养,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下表是一些儿童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年龄2岁3岁3岁半4岁4岁半5岁5岁半6岁习惯计数能力规则意识观察力语言能力交际能力生活观念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要使孩子养成一种好习惯,父母一定要注意孩子第一次出现的行为.
例如,孩子第一次骂人的时候,他并不是道德驱使,而是觉得好玩.这时候,孩子会观察父母或其他成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如果成人的态度是冷淡的,严肃的,孩子就会明白:“大人不喜欢我的这种行为.”由此,他会减少这种行为.如果这时有成人对孩子的行为表现出赞扬,夸奖或者高兴地笑等反应,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行为是受到成人喜欢的,由此,他会增加这种行为出现的频率,从而养成不良的习惯.因此,父母一定要注意抓住教育的关键期来教育孩子.
四,好习惯要培养,坏习惯要纠正
对于父母来说,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更要注意不要让孩子养成不良的习惯.因为坏习惯一旦养成,就具有自然的驱动力和心理惯性,有时候就算没有外部条件,习惯行为也同样可以做出.许多孩子有时候知道自己有不良的习惯,但是往往控制不住自己而重复不良的习惯.这时候,父母要帮助孩子抑制和纠正坏习惯.
那么,什么是坏习惯呢?叶圣陶认为,习惯不嫌其多,但有两种习惯养成不得,除此之外,其他的习惯多多益善.这两种习惯就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和妨害他人的习惯.
什么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呢?叶圣陶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习惯的养成来说明不养成什么习惯的害处.他说:“坐要端正,站要挺直,每天要洗脸漱口,每事要有头有尾,这些都是一个人的起码习惯.有了这些习惯,身体和精神就能保持起码的健康,但这些习惯不是短时间内就形成的,要逐渐养成.在没有养成的时候,多少需要一些强制工夫,自己得随时警觉,直到‘习惯成自然’,就成为终身受用的习惯.可是如果起先没有强制与警觉,今天东,明天西,今儿这样,明儿又那样,就可能什么习惯也养不成.久而久之,这就成为一种习惯,牢牢地在身上生了根.这就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最要不得.”这种习惯与其他种种习惯冲突,一旦养成,其他种种习惯就很少有养成的希望了.
例如,在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时,可结合孩子兴趣特点先选择故事书,由浅入深,由短到长.不在一朝一夕,贵在长久坚持.一位细心的妈妈观察写作业的儿子,一会喝水,一会撒尿,不到一小时出来四五次.这位妈妈看在眼里却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在第二天孩子写作业前给孩子提了个建议:坐下前把该办的事办好,我看你写作业时出来三次完全可以.孩子在妈妈的鼓励下果真少出去一次;过几天妈妈又提议再减少一次,孩子又轻松做到了.家长的要求依次递减,直到孩子可以集中精力把作业写完,既帮孩子克服了不良习惯,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孩子的自信心.
另一位家长的做法更有意思.他的孩子看书写字的习惯非常不好,经常是眼睛离书本非常近.他担心孩子会患上近视,非常苦恼.后来,他去咨询一位教育专家.教育专家问这位家长,孩子有什么特别的好恶.这时,他想起孩子对大葱的气味非常敏感.于是,教育专家指导家长把大葱的液汁涂在桌面上,并告诉这位家长,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养成看书写字的好习惯.这位家长将信将疑,但还是按教育专家的意思去做了.果然,这个方法真的有效.原来,孩子在写字的时候,一旦头低得接近桌面,他的眼睛就受不了大葱的刺激而流泪,从而不得不抬起头.久而久之,孩子真的纠正了坏习惯.
什么是“妨害他人的习惯”呢?叶圣陶举例说:“走进一间屋子,砰的一声把门推开;喉间一口痰上来了,噗的一声吐在地上;这些好像是无关紧要的事,但这既影响他人学习和工作,又可能传播病菌,一旦习以为常,就成为一种妨害他人的习惯.”
妨害他人的习惯是恶劣品质形成的重要根源.如果一个人不明了自己与他人的密切关系,不懂得爱护他人,一切习惯偏向妨害他人的方面,就极有可能成为一个恶人.
对于好习惯要培养,坏习惯要纠正.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的公式是: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克服坏习惯用减法.
保尔听后,马上将口中正抽着的烟卷拿下来揉碎,说:“从今天以后,我绝不再抽烟.”从此,保尔戒掉了几乎是从儿童时代就养成的抽烟习惯.
坏习惯难以改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决心不大,毅力不强.富兰克林说:“习惯就利用轻忽,嗜好有时比理由还强硬.”对于抽烟这个坏习惯,不少烟民都想改,但为什么有的改掉了,有的改不掉?关键是不仅要认识到坏习惯的危害,而且要痛下决心去改.这样,诸如吸烟,酗酒,随地吐痰等不好的习惯,都是可以改掉的.
教育学家威廉·坎宁安说过这样一个寓言:
一个人正在沙漠里散步,突然,一个声音对他说:“捡一些卵石放在你的口袋里吧,明天你会又高兴又后悔的.”
这个人弯腰捡了一把卵石放进口袋.
这种方法是教育学上所说的“厌恶法”,这种厌恶法不仅可以纠正孩子在行为上的习惯,而且对纠正孩子某些心理上的坏习惯也有较好的作用.
当然,纠正孩子不良的习惯不仅需要行为的弱化,还需要大人们配合做一些思想工作,如心理辅导和正向诱导,各种方法共同参与,协调配合,坏习惯是可以消除的.
五,纠正孩子坏习惯要有毅力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到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确实如此,如果孩子养成了一种坏习惯,他将一辈子受这种坏习惯的折磨.
美国研究发现,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也就是说,教育孩子养成一种好习惯至少要21天的时间.但是,如果孩子已经养成一种坏习惯,要纠正孩子的这种坏习惯,需要花费的时间却比21天要多.这就要求父母在纠正孩子坏习惯的过程中要有毅力.
事实上,在纠正孩子坏习惯时,父母应该直接提出坏习惯的不良影响,并以此触动孩子的心灵,这样纠正起来相对容易得多.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有这样的情节:有一次,保尔参加青年团员们的争论:人能不能克服已养成的习惯,如吸烟?保尔说:“人应该支配习惯,而不是习惯支配人.”
当时有位青年嘲笑说:“保尔就会说漂亮话……问他自己抽不抽烟?抽的.他知不知道吸烟没有好处?知道的.可是戒掉呢———又戒不掉.”
第二天,当他将手伸进口袋时,他惊奇地发现口袋里放的不是卵石,而是钻石,绿宝石和红宝石.他感到非常高兴,不一会儿,他又感到非常后悔.他高兴的是自己拿了一些卵石,后悔的是,自己没有多拿一些.
教育也是这个道理.家长今天怎样教育孩子,明天孩子就会成为怎样的人.习惯就像是那些卵石一样,你现在多培养孩子一些好习惯,明天的孩子就会得到钻石,绿宝石和红宝石.那时,作为家长的你,会和寓言里的这个人一样,又是高兴,又是后悔.高兴的是,你的孩子拥有一些良好的习惯,后悔的是,你其实还可以培养孩子更多的好习惯.所以,为什么不从今天开始为孩子多捡一些卵石呢?明天,这些卵石将变成孩子一生的财富,让他幸福一生。

《教育就是养成习惯》读书心得


俗语说:树大自然直。其实,很多“树”长大后并不直。作为一名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深深地感到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身为家长,面对着我天真活泼的小孩,更是体会到良好习惯的从小养成对一个人的一生发展有深远影响。最近,我认真拜读了著名教育专家关鸿羽教授《教育就是养成习惯》感觉受益匪浅,书中介绍的很多方法对具有教师和家长两重身份的我有重大指导意义。

很多教师和家长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我也有这样的经历:在孩子的行为习惯上花费了不少精力和时间,可就是收效甚微。孩子不是被管、卡、压得笔管条直,就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大有“老猫不在,耗子造反”的劲头,让人伤透脑筋。关鸿羽教授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习惯养成教育应以“训练法为主,其它多种方法为辅”的策略。他认为,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只有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严格要求、反复训练才是养成习惯的好方法。读到这,我不禁脸发烧了。是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仔细回忆一下,我们平时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工作中是否持之以恒了呢?有没有时时抓、日日抓、周周抓、月月抓”呢?的确,当我在埋怨学生和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作为引导者的自己也应负有缺乏耐性的责任呢!我想,只要我们能坚持抓好这项工作,做什么事都能“一竿子插到底”,孩子们良好习惯的养成也指日可待了。在这里,关教授还给大家提出了几点建议:训练要严之又严,训练要激发兴趣,结合孩子的特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还要分清层次循序渐进。让孩子明确每一项具体要求,并进行具体指导。在训练过程中,反复强调已形成的良好行为,抓住积极因素,耐心疏导。习惯差的孩子的确非常令人讨厌,其实,并不是这些孩子天生就是这样的,应该认识到,孩子的不良习惯的养成也有客观原因:譬如家庭教育的不当、学校教育的偏差、社会环境的不良等。作为家长和教师,更不应放弃对他们的教育。习惯差的孩子自觉性较差,自控力弱,在转变过程中,容易出现反复。有的家长遇到一点挫折时,觉的心灰意冷,不是把教育的责任丢给老师,扔下“老师,我管不了,这娃儿太调皮了。交给你我放心。”这两句话就心安理得地走掉,或者是雷霆大怒,挥舞拳头,给孩子一顿饱打;有的教师在矫正孩子不良习惯的时候,觉得自己苦口婆心却毫无用处,于是失去耐性,对孩子冷嘲热讽。这样,不仅前功尽弃,而且还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产生“破罐破摔的” 心理。针对这种现状,关教授一再强调培养孩子要反复抓,抓反复,而且,要用真心实意的关心、爱护、尊重去对待他们,消除他们的抵触心理,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自愿接受。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矫正坏习惯是不能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耐心地训练学生,也需要多方面的教育力量协同配合,才能达到最终目的。 

总之,拜读这本书后,我深刻体会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注意习惯的培养,从小养成好的习惯,就会使自己受益一辈子,;相反,如果一不小心养成了某种坏习惯的话,就会在你一辈子受其害,而吃尽苦头。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的。所以,我们要教育同学们从小养成习惯时,一定要养成好的习惯,不要养成坏的习惯。否则的话,它会影响到你的学习,你的工作,甚至你一生的生活。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