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议、评——“国培”物理课学习录

人的想法不一样,能力不一样,眼界不一样,对于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或文章的内容,然后写出自己的意见或感想,我们称之为心得。在日常的生活中,说到心得体会,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你是否会写相关心得体会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听、议、评——“国培”物理课学习录”,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听、议、评——“国培”物理课学习录

今天很有幸,在石家庄二中南校区听了两节物理课,一节是《照相机》,还是一节是《投影仪 放大镜》,在班长组织下,我们就两节课的内容进行了议课和评课。

议课是在家长的带领下,在家庭内部先议,然后在全班出代表评课。下面把我们家庭的议课结果分享给大家:

首先,我们家就我们自己体会到的二中的物理备课及授课方式进行了归纳:共分四个部分:

1.贴进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引入。尤其是第一节课,老师用的是十一班的学生,他就是用十一班的照片来引入本课的。这使我想起了昨天马剑老师用讲课的三十二中的门口变压器的照片来引入《安全用电》,也使我想起了,弘光中学的老师用加菲猫来引入《光的反射》,还有很多都很受学生的关注。所以这种引入是我们学习的第一个亮点。

2.讲解精练,从实物直接引至模型直奔知识点,老师在讲解照相机的时候,没有过多的分析它的其它部件直奔主题--镜头和底片。更确切点说,老师重点直讲中考要考的内容。所以这个环节就显得很精练。

3.实验前有明确的要求。例如:《照相机》 中,探究照相机成像条件之前,老师出示的要求:(1)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同一条直线上,使烛焰、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2)如何看到清晰的像,固定蜡烛的位置,来回移动光屏,直至光屏上得到最清晰的像。(3)观察:像的大小、正倒、虚实;记录:像距、像的性质、物距。这些要求,尽管有些内容有待推敲,比如:在光矩座上来完成实验,就没必要要求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因为就是探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条件,没必要记录像的性质等。但这种要求却是非常必要的。直接影响学生完成实验的速度和质量。

4.知识的重组。把认识照相机、照相机的成像特点探究、照相机的成像原理、要想在照相机上成大一点的像怎么办这些知识放在一节课当中,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系统, 降低了学生应试学习的难度。

然后,我们也就有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提出了我们家庭的建议:

1.目标及内容调整。首先,我们认为如果把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整体放在前面,即先让学生探究成像规律,再引领学生学习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应用,更有助于学生作为主体积极的参与探究的整个过程,体会建构知识并应用知识快乐。

其次,是学生学习目标的调整,凸透镜的成像原理图,大可不必再画了,其实,就现有的课标要求,只会考查到物距对像的特点的影响,而像距对像的特点的影响不会考查的。所以,我们建议在目标中去除凸透镜的原理作图及第二节中物距与像距之间关系的总结。

2.教师要善于造势。这两节课里,有至少三个点利用现有器材营造现实情境,形成学生欲探究竟的态势是非常有可能的。比如:老师展示的十一班全家福的照片,如果用照相机在学生起立后,瞬间拍下学生的神态,并用数据线直接接到电脑上展示在银幕上,来引入照相机这是多好的情境啊!再如:第二节课中,老师直接把电脑屏幕给大家看,能看清吗?学生:不能,我们通过投影把ppT放在银幕上放大后,问学生:谁在其中起了作用?由此,引入《投影仪》。还有怎样让照相机折同一个景物时的照片变大,都可以用手中器材来造势。

3. 问题带动--引领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这是我前几天思考的一个内容。初中的物理课堂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这节课我到底要解决几个问题。以二中设计的《照相机》为例。这节课想解决四个问题:(1)你认识照相机吗?(2)你知道照相机是根据凸透镜成什么性质的像制成的吗?(3)相机的成像原理是什么?(4)怎样让照相机成的像大(小)一点?然后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设计每个问题相应的活动,如第一个问题,就得准备照相机或是图片,让学生达到认识照相机的目的。课堂上,使学生参与到教师设计的活动中来,并能达到自己的知识建构。这是课堂设计的建议。

4. 环节及过程建议:实验前的两个环节,第一,有要求,但要求不是提出来即可。还需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第二,实验前要有读物距和像距的训练过程。从实验数据看有些数据是错的,还有些勉强用误差解释,其实以上两点也是形成错误的主因。

5.媒体的运用。今天两节课,多媒体使用的特点:(1)都采用顺序的方式来制作的。(2)文字表达的多。是不是考虑(1)把操作层面的要求及注意事项,这些没有必要探究的内容,用图片或是视频展示出来,效果会更好一些。(2)投影片展示的过程因为平铺直叙,只是起到黑板的作用,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等方面,还是有适当的插叙或是倒叙更好一些。

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费曼说:“我们正在试图尽可能快地证明自己错了,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步。”所以,才有勇气把自己的观点发表出来,请大家评论。

F132.cOm更多精选心得体会阅读

听科学课评课有感


通过评估给了我成长的机会,安排了一节科学课——斜坡的科学。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看老师怎样去挖掘,学生的一切操作活动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你要让学生干什么,怎样去操作,老师的合理安排是很重要的。例如,在制作斜坡的过程中,只给了学生一个木板,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如把三块木板都交给他们由学生自己选择,不同长度的斜坡的省力情况,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实验中同学们积极动手动脑,小组合作,非常愉快。合理分工,有搭建斜坡的,有观察数据的,有记录表格的,有用测力计缓慢均匀拉动物体的,每个同学积极参与到合作中来。有的小组讨论的非常激烈,每个同学说每个同学的理由,真正把课堂交给了每个学生。

最后学生归纳实验的结果,老师加以补充,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动手动脑,自己得出知识,老师再加以引导。老师和学生都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轻松愉快的学到了知识,老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教会了知识,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在我今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把课堂还原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国培磨课感言


国培磨课感言

国培校本教研第一段磨课,已接近尾声,通过磨课我体会颇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做好观课前的准备

加强集体备课,老师们在一块备课,能互相交流,了解参与磨课教师教育教学动态、知识现状、各自的优缺点,能取长补短,借鉴吸收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增长自己的智慧,进一步提高自己备课的主动性。让授课教师介绍课时备课的思路,做好观课说明,自己把握住教师课堂教学脉搏,掌握教学的主线。提前进教室了解学生,加强与学生沟通,对提高课堂上师生活动、生生互动的观察效果,有的放矢的进行观课,做好铺垫。

二、认真观课、提高观课效率

在观课过程中,根据研修组各自的分工,瞄准自己的观课点,把握主攻方向 进行观课,在观课中,用心灵感悟课堂,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理念、教育追求是否符合新课标,学生的学习行为,精神面貌、学生的坐姿、握笔姿势等行为习惯的养成,给自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教师的教学语言,有效提问,教学方法,学生的学法,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具有借鉴意义。启发自己主动思考:“假如我来执教这课,该怎么处理?”

三、加强议课,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

观课教师 观课后, 对观察到的这节磨课,从不同角度 展开讨论,发表各自的见解 ,巩固观课效果。 课堂上 执教老师好的地方,对自己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不足之处,对自己也是一个 警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提高了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

磨课,磨出了感动,磨出了精彩,教师交流、师生合作、生生互动,磨出了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友谊,为我们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艺术奠定了基础。磨课是通往教育的幸福之路,在这条路上,我们将奋力拼搏、开拓进取,取得更加扎实的成绩,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而作不懈的努力。

中学物理课听课的心得感想


这周听了本组老师《串联和并联》和陈文静老师《声音的特性》两节新授课,整个授课过程中,老师清晰流畅的教学程序,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让我大开眼界,我不禁感叹:原来物理课可以这样上,现在我将自己的听课体会分享给大家:

一、课堂上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的真谛,绝不应是捧上一张令人满意的成绩单,而应是捧出一个个鲜明而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应是追求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两位老师尤其注意了这一点,也是我要努力学习的地方,这两位老师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设置,步步引导学生自己去选择器材,去设计实验,去探究规律。物理中的许多规律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了、体验了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二、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陈文静老师充分抓住初三学生刚学物理这一特点,用学生身边熟悉的钢尺、梳子、鼓来探究物理知识,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觉得物理很亲切,使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爱学物理,慢慢学好。

三、老师调控课堂能力强

听了这两节课,感觉两位老师的教学功底非常扎实,调控课堂能力很强,也是我要努力学习的。

一堂生命化的课,能够充分释放学生天性,深刻挖掘学生潜能,给予学生收获和快乐。反思自己的课堂,更觉出自己与优秀教师的差距之大,高超的教学机智和课堂调控能力绝不是一日之功,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不但应该有一桶水,而且必须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所以,加强内功的历练才是最要紧的。只有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对课堂进行状态的敏锐感知能力,增强应变能力,将课堂效果最优化,真正做到把课上活,把书教活。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